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城港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拟稿)

防城港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拟稿)

防城港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拟稿)
防城港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拟稿)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暂行规定

(拟稿)

防城港市建设规划委员会

目录

1 总则 (2)

2 城市用地 (3)

3 建筑容量 (9)

4 建筑间距 (10)

5 建筑退让 (12)

6 建筑高度、面宽及层高 (16)

7 附属绿地 (19)

8 公共设施 (19)

9 高层建筑规划管理规定 (25)

附录一:用词说明 (33)

附录二:名词解释 (34)

附录三:计算规则 (3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标

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参照区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防城港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防城港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和

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法律、法

规、规范和防城港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用地

用地分类

2.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在防城港市进行规划编制及实施规划管理应符合表2-1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的要求。

表2-1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中 类 小 类

R

居住用地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一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R1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R1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粮店、菜店、副食店、服

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13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的用地 R14 绿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R15 一类幼托用地 为一类居住用地配套建设、独立占地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用地 R2

二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R2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R2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粮店、菜店、副食店、服

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23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的用地 R24 绿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R25 二类幼托用地 为二类居住用地配套建设、独立占地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用地

R3 三类居住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R3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R3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粮店、菜店、副食店、服

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33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的用地 R34 绿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R35 三类幼托用地 为三类居住用地配套建设、独立占地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用地 R4 四类居住用地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R41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R4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粮店、菜店、副食店、服

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43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的用地 R44 绿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R45 四类幼托用地 为四类居住用地配套建设、独立占地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用地

R5 商住混合用地 住宅与商业、办公等建筑混合的用地,且住宅建筑面积大于其它建筑面积的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 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1

办公用地

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中 类 小 类

C11

行政办公用地

人大、政协、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海关、各党派和团体的办公建筑和附属设施的用地

C12 商业办公用地

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行业及其它各

类公司的办公建筑、商务公寓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C2 商业金融业用地 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

C21 商业用地 综合百货商店、商场、经营各种食品、服装、纺织品、医药、日用杂货、五金交

电、文化体育、工艺美术等专业零售批发商店及其附属的小型工场、车间和仓库

等用地

C22 金融保险业用地

银行及分理处、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债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及外国驻本市

的金融和保险机构等营业网点用地

C23 贸易咨询用地 各种贸易公司、商社及其咨询机构等用地 C24 服务业用地 饮食、照相、理发、浴室、洗染、日用修理和交通售票等用地 C25 旅馆业用地 旅馆、招待所、度假村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C26 市场用地 独立地段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等用地 C3 文化娱乐用地 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C31 广播电视用地 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转播台、差转台等用地 C32 图书展览用地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等用地

C33 影剧院用地 电影院、剧场、音乐厅、杂技场等演出场所,包括各单位对外营业的同类用地 C34 游乐用地 独立地段的游乐场、舞厅、俱乐部、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用地

C4

体育用地

居住区级及以上级别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内配套建设

的体育设施用地

C41 体育场馆用地 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如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各类球场、溜冰场、赛马场、跳

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包括附属的业余体校

用地

C42 体育训练用地 为各类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用地 C5

医疗卫生用地 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用地

C51 医院用地

综合医院和各类专科医院等用地,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精神病院、肿瘤医

院等

C52 卫生防疫用地 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急救中心和血库等用地

C53 休疗养用地

休养所和疗养院等用地,不包括以居住为主的干休所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

地(R)

C6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院、勘察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幼托用地,

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C61 高等学校用地 大学、学院、专科学校和独立地段的研究生院等用地,包括军事院校用地

C62 中等专业学校用地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用地,不包括附属于普通中学内的职业高

中用地

C63

成人与业余 学校用地 独立地段的电视大学、夜大学、教育学院、党校、干校、业余学校和培训中心等

用地

C64 特殊学校用地 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等用地

C65 科研设计用地

科学研究、勘测设计、观察测试、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等机构用地,不包括附设

于其它单位内的研究室和设计室等用地

C66 中学用地 指各类中学用地,包括初中、高中等 C67 小学用地 指各类小学用地

C7 文物古迹用地

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它用

途的文物古迹用地,该用地应分别归入相应的用地类别

C9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M

工业用地

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

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它用地(E)

M1 一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

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中 类 小 类

M2

二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食品工业、医药制造工业、纺织品工业等用地

M3 三类工业用地

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采掘工业、冶金工业、

大中型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制革工业、建材工业等用地

W

仓储用地 存储和堆放生产物资及生活物资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附属设施的用地 W1

普通仓库用地 以储存物理化学性能稳定的一般货物为主、技术设备比较简单的库房建筑的用地 W2

特种仓库用地 对交通、设备和用地有特殊要求或对城市安全及卫生有影响的仓库用地 W21 危险品仓库用地 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W22 特殊仓库用地 对交通、设备和用地有特殊要求的仓库用地

W3

堆场用地 集装箱堆场及露天堆放货物的储物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 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设施及附属设施的用地 T1 铁路用地 铁路站场、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T2

公路用地 高速公路和其它各类公路、长途客运站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不含村镇公路用地) T21 高速公路用地 高速公路路面用地及为高速公路配建的公厕、电话亭、收费站等附属设施的用地 T22 其它公路用地 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其它级别公路用地及配建的公厕、电话亭等附属设施的用地 T23 长途客运站用地 长途客运站、客运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T3 管道运输用地 运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水资源的管道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T4 港口用地

河港的陆域部分所建的各类港口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包括码头作业区、辅

助生产区和客运站等用地

T5 机场用地

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中各类航空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包括飞行区和航站

区等用地,不包括净空控制范围的用地

S

道路广场用地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

S1 道路用地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用地,包括其交叉路口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用地

S11 快速路用地 城市快速路的用地

S12

主干路用地 城市主干道的用地 S13 次干路用地 城市次干道的用地 S14 支路用地 城市主次干道间的联系道路用地

S19 其它道路用地 除主次干道和支路外的道路用地,如步行街、自行车专用道等用地 S2 广场用地 公共活动广场用地,不包括单位内的广场用地 S21 交通广场用地 交通集散为主的广场用地

S22 游憩集会广场用地 游憩、纪念和集会等为主的广场用地

S3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公共使用的停车场和停车库用地,不包括其它各类用地配建的停车场库用地

U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

设施等用地

U1 供应设施用地 供水、供电和供燃气等设施用地 U11 供水用地 独立地段的水厂及其附属构筑物用地,包括泵房和调压站等用地

U12 供电用地

变电站所、高压塔基等用地,不包括电厂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工业用地(M)。高

压走廊下规定的控制范围内的用地,应按其地面实际用途归类

U13 供燃气用地

储气站、调压站、罐装站和地面输气管廊等用地,不包括煤气厂用地,该用地应

归入工业用地(M)

U2 交通设施用地 公共交通和货运交通等设施用地

U21 公共交通用地

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类公共交通的停车场、保养场、车辆段和首末站等设施的

用地以及轮渡陆上部分所建设施的用地

U22 货运交通用地 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

U23 轨道交通用地 指各种形式的轨道交通在地面以上的站场、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包括轻轨

交通站场、线路以及地下铁道在地面部分的出入口、排气口、地面停车场、保养

场和车辆段等设施的用地

U24

公共加油加气站用地 提供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的加油服务以及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的加气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U25 汽车维修站用地 提供汽车维修、清洁服务的场站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U29 其它交通设施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交通设施用地,如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教练场等用地 U U3 邮电设施用地 邮政、电信、电话设施的用地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中 类 小

U31 邮政设施用地 邮政营业网点及其它邮政设施的用地

U32 电信设施用地 各类大型电信、电话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U4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U41 雨水、污水处理用地

雨水、污水泵站、排渍站、处理厂,地面专用排水管廊等用地,不包括排水河渠

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它用地(E)

U42 粪便垃圾处理用地 粪便、垃圾的收集、转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U5

施工与维修设施 用地 房屋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绿化和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

U6 殡葬设施用地 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

U9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

用地

除以上之外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如消防、防洪等设施用地

G

绿地

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

G1 公共绿地 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G11 公园

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风景名胜公

园和居住区小公园等用地 G12 街头绿地 沿道路、河湖和城墙等,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起装饰性作用的绿化用地 G2 生产防护绿地 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

G21 园林生产绿地 提供苗木、草皮和花卉的圃地

G22 防护绿地 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的防护林带及绿地 D

特殊用地 特殊性质的用地

D1 军事用地 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如指挥机关,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军用

机场、港口、码头,军用洞库、仓库,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等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

D2 保安用地

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部门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和公安分局,该

用地应归入公共设施用地(C11)

E

水域和其它用地 除以上各大类用地之外的用地 E1 水域 江、河、湖、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水域,不包括公共绿地及单位内的水域

E2

耕地 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 E21 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等用地 E22 灌溉水田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

水生作物的耕地

E29 其它耕地 除以上之外的耕地 E3 园地 果园、桑园、茶园等园地 E4 林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林木的土地 E5 牧草地 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 E6

村镇建设用地 集镇、村庄等农村居住点生产和生活的各类建设用地

E61 村镇居住用地 以农村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和道路等用地 E62 村镇企业用地 村镇企业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E63 村镇公路用地 村镇与城市、村镇与村镇之间的公路用地 E69 村镇其它用地 村镇其它用地

E7 弃置地

由于各种原因尚不能使用的土地,如裸岩、石砾地、陡坡地、塌陷地、盐碱地、

沙荒地、沼泽地、废窑坑等

E8 露天矿用地 各种矿藏的露天开采用地 E9 发展备用地 规划中确定为城市远期发展的用地 E10 闲置地 指适宜建设,但尚未开发的用地

土地使用兼容性

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应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性质应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本规定执行。涉及用地性质调整的,按本规定表2-2的规定执行;地块内具体建设项目的适建范围,按本规定表2-3的规定执行。

表2-2 规划土地使用兼容性一览表

可相容用

地类型用地类型二

广

绿

绿

域R2C1C2C3C4C5C6M1M2WS1S2S3UG1G2D3E1

二类居住

用地

R2●△△△△△△△××××△△△△×△办公用地C1△●△△×△△××××△△×△××△商业金融

业用地

C2△△●△××△××××△△△△××△文化娱乐

用地

C3△△△●△×△××××△△△△××△体育用地C4△××△●××××××△△△△××△医疗卫生

用地

C5△△△××●××××××△△△△×△教育科研

设计用地

C6△△△×××●×××××△×△××△一类工业

用地

M1△△△××××●×△××△△△△×△二类工业

用地

M2××△××××△●△××△△△△×△仓储用地W ××△××××△△●××△△△△×△道路用地S1××××××××××●△××△×××广场用地S2××××××××××△●××△×××社会停车

场库用地

S3△×△××××××××△●△△×××市政公用

设施用地

U××△××××××××××●△△××公共绿地G1××△△△××××××△×△●××△生产防护

绿地

G2××××△×××××××△△×●×△

水域E1×××△×××××××××××××●注:●最相容×不相容△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表2-3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序号

用地类别

建设项目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

设施用地

U

绿地

商贸

办公

教科

文卫

危险

生产

防护

1 低层独立式住宅√×××〇××××××××

2 其它低层居住建筑√×〇×〇××××××××

3 多层居住建筑×√√×〇〇×××××××

4 高层居住建筑×〇√×〇〇×××××××

5 单身宿舍×√√×√√〇×〇×〇××

6 居住小区教育设施√√√×√〇×××××××

7 居住小区商业服务设施〇√√√√√〇×〇××××

8 居住小区文化设施〇√√√√〇×××××××

9 居住小区体育设施√√√×√〇××××××〇

10 居住小区医疗卫生设施√√√×√〇×××××××

11 居住小区市政公用设施√√√√√√√〇√〇√×〇

12 居住小区行政管理设施√√√〇√√〇×〇×〇××

13 居住小区日用品修理、加工场×√〇〇〇√〇×〇××××

14 小型农贸市场×√〇××√〇×〇×××〇

15 小商品市场×√〇〇〇√〇×〇×××〇

16 居住区级以上行政办公建筑×√√√√√〇××××××

17 居住区级以上商业服务设施×√√√×〇〇×〇××××

18 居住区级以上文化设施×〇〇〇√××××××××

19 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〇××〇××××

20 居住区级以上体育设施×〇××√√××××××〇

21 居住区级以上医疗卫生设施×〇〇×√〇×××××××

22 办公建筑、商办综合楼×〇〇√〇〇××〇××××

23 一般旅馆×〇〇√〇〇××〇××××

24 旅游宾馆×〇〇√〇〇×××××××

25 商住综合楼×√√√〇〇×××××××

26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

27 职业、技工、成人和业余学校×〇〇〇√√〇×〇××××

28 科研设计机构×〇〇〇√√×××××××

29 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的工厂×〇××〇√〇×√×〇××

30 普通储运仓库×××××√〇×√×〇××

31 危险品仓库×××××××××√×××

32 农、副、水产品批发市场×××〇×√〇×√××××

33 社会停车场、库×〇〇√〇√√〇√×√×〇

34 加油站×〇〇〇〇√√×√×√×〇

35 汽车修理、保养场和训练场×××××√√×√×√××

36 客、货运公司站场×××××√√×√×√××

37 施工维修设施及废品场×××××√√×√×〇××

38 污水处理厂、殡仪馆、火葬场×××××××√〇〇√×〇

39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〇〇√〇√×〇

注:√允许设置;×不允许设置;○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3 建筑容量

建筑容量

在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宜按照本规定执行。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各类建设项目应满足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的规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宜符合表3-1的规定。

表3-1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地块。对混合类型的地块,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地块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地块,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结合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建筑容量

类型

D FAR

住宅建筑

(含酒店式公寓)

低层独立式住宅≥25% 0.5≤D≤1.3 其它低层住宅建筑30%≤D≤40% 0.8≤D≤1.3 多层≤30% ≤2.0

中高层≤30% ≤3.0

商业、办公建筑(含旅馆建筑、公寓式办公建筑)低层≤45% ≤1.3 多层≤40% ≤2.4

工业建筑

(一般通用厂

房)、普通仓储建筑单层40%≤D≤55% ≥0.4

多层30%≤D≤40% 0.8≤D≤2.0

注:D为建筑密度,FAR为容积率

对未列入表3-1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符合国家、自治区的相关技术规定,但不宜超过表3-1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3.5建筑物沿街地面首层开辟骑楼时,骑楼净高不应小于3.6米,步行通

道最窄处净宽不应小于3.5米,骑楼地面与人行道高差宜控制在10

厘米以内;无人行道时应高出道路边界处10~20厘米,并应有防撞

和安全措施。符合上述条件的骑楼底层面积不计入容积率计算。

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的通则

建筑间距应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建筑间距

平行布置的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①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②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8倍。③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正向间距为6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正向间距为9米。

垂直布置的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①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②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其最小值为6米。③建筑山墙宽度14米以下的,其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低层、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①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②当两栋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小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当东西向时采用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③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有开窗时(一般指客厅、居室窗,下同)的山墙间距:低层居住建筑与多层、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与中高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9米;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无开窗时的山墙间距:多层与多层、低层居住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中高层与多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山墙间距不小于9米。

住宅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的计算不应扣除底层的高度。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幢建筑,计算间距时的建筑高度可从裙房屋顶算起。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4-1的规定。

表4-1 特殊建筑的间距规定

建筑性质建筑间距备注

托儿所、幼儿园南向建筑高度1.2倍

学校南向建筑高度1.1倍两教室长向相对间距不少于25米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南向建筑高度1.1倍

非居住建筑(第4.7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①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不应小于10米;②低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不应小于6米。③以其它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5 建筑退让

建筑退让的通则

新建、改建建筑物沿用地红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地面轨道交通两侧的,其建筑红线退让距离必须符合消防、防汛、防爆、水源保护、环境保护、电力、抗震和交通法规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并同时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退让用地界线

建筑退让用地界线的距离不少于自身高度应退间距的一半,并不得小于表5-1建筑退让用地红线最小距离的规定。

建筑退让用地红线最小距离

建筑类别

退让距离

建筑朝向居住建筑(含5.0条规定的建筑) 非居住建筑最小退让距离(m)最小退让距离(m)

主要朝向(见附录)低层 4 4 多层 6.5 6.5

次要朝向(见附录)低层 3 3 多层 3.5 3.5

注: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离界距离按主要朝向离界距离控制

5.3相邻地块为未规划的空地,南北向相邻的地块则假定北边为多层建筑

并为南北布置,按5.2条款的规定计算退让距离;东西向相邻的地块

按5.2条款的规定计算退让距离,并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

两相邻地块间的住宅建筑相邻布置时,间距按较高建筑的间距取值。较低建筑依用地界线按较低层建筑间距的一半退让,其余部分由较高建筑退足。

5.5 地下建筑物退让用地界线的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

至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退界要求或后退道路

红线距离要求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

经相应的施工技术论证部门评审,并由原设计单位签字认定后,其离

界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其最小值应不小于5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

不得超过用地界限。

工业厂房、仓库退让用地界线的距离应不少于5米。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地块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5-2的规定。

表5-1 建筑退让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规定

规划道路

类别

临路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D

城市道路道路红线宽

度≥60m时,

D≥10m

40m≤道路红

线宽度<60m

时,

D≥8m

30m≤道路红

线宽度<40m

时,

D≥5m

24m≤道路红

线宽度<30m

时,

D≥4m

9m≤道路红线

宽度<24m时,

D≥3m

滨海道路

D≥20m

5.8 临城市支路以上级别道路,底层为商业、办公等公共用途的新建建筑,

以及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大型商场(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

的集中式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

筑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

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有足

够的、与城市道路相连的集散场地。

建筑退让城市高架路、立交和交叉口

5.9 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

线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得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距

离,不得小于15米。

5.10建筑物相邻城市立交,建筑退让立交匝道边缘线的距离应不少于15

米;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在满足道路交叉口停

车视距的情况下,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中高建筑不得小于8

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

交叉口设有立交控制线的,建筑退让立交控制线:多层、低层建筑不少于4米,中高层建筑不少于6米,并应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等相关要求。

建筑退让绿线

5.12 新建、改建建筑物退让道路路侧绿带绿线、各类绿地绿线的距离不得

小于4米(不包括居住小区级以下的绿地)。其中退让边缘种植乔木的

绿地绿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建筑退让轨道交通控制线

沿地面轨道两侧新建、改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1)除地面轨道管理维护必需的少量建(构)筑物外,在地面轨道干线两侧的建(构)筑物,其外边线与最外侧钢轨的距离不小于20米(高速

铁路、高架轨道交通两侧不小于30米),与地面轨道支线、专用线两

侧不小于15米;地面轨道两侧修建围墙,其高度不得大于3米。

(2)地面轨道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等)、可能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建(构)筑物、危险品仓库和厂房须符合铁路管理

的有关规定。

(3)在铁路道口、桥梁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筑退让公路

5.14 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的下列范围以内为公路

建筑控制区:

(1)国道不少于20米;

(2)省道不少于15米;

(3)县道不少于10米;

(4)乡道不少于5米;

(5)高速公路(包括立交匝道及连接线、收费站)不少于30米。

禁止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但属于公路附属设施的除外。

5.15 禁止在公路两侧边沟外缘起的下列范围以内规划和新建镇、开发区、

住宅区以及医院、学校、厂矿、集贸市场等建筑群或者集散地:

(1)国道、省道不少于50米;

(2)县道、乡道不少于20米;

(3)高速公路不少于80米。

建筑退让河涌、河道及海岸线

5.16 当建筑临河布置时,建设用地界线退让河涌的距离应满足水利部门的

规定;建筑红线由规划部门划定,且最小退让距离不小于5米。当建

筑临海布置时,建筑红线退让海岸线距离不小于100米。

建筑退让高压架空电力线路

5.17城区范围内35~50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规划走廊宽度,应不小

于按表5-3规定:

110~500千伏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

线路电压等级高压线走廊宽度(m)

500kv(单杆多回)75

500kv(单杆单回)60

330kv 35~45

220kv 30~40

66、110kv 15~25

35kv 12~20

6 建筑高度、面宽及层高

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消防、安全和通风、日照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建筑高度。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宜符合以下规定:

H≤1.2×(W+S)

式中:H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W为道路红线宽度;

S为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在有净空高度控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建筑物的面宽要求

建筑高度大于18米且小于或等于54米的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100米。

建筑高度大于54米的高层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80米。

建筑物的层高控制

住宅和公寓建筑一律按每3.0米为一层计算总层数,即总高除以3.0所得整数值为其计算层数,余数不计入层数;首层为商业网点(每间商铺建筑面积不大于300平方米)的住宅和公寓,其层数按上述方法计算。疏散楼梯应按计算层数设置,电梯数量按停靠站数设置。

所有建筑的商业部分的计算层高不得大于6米(15米以上的大跨度商场和中庭部分除外);若有150平方米以上的会议厅、餐厅、多功能厅等大功能空间须增大层高者可适当增加;其余部分(除住宅和公寓外)的计算层高不得大于4米。

7 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指附属于住宅区、工业区、仓储区、政府机关团体、商业服务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用地范围内部的绿地。具体规定如下:

(1)建设工程项目必须安排配置绿化用地,其绿地率指标应按表7-1规定执行。

建设用地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项目类别代号绿地率

一类居住用地R1 ≥30%

二类居住用地R2 ≥30%

行政办公用地C1 ≥30%

商业金融业用地C2 ≥30%

文化娱乐用地C3 ≥30%

体育用地C4 ≥25%

医疗卫生用地C5 ≥40%

高等院校用地C6 ≥40%

科研设计用地C6 ≥40%

其它学校用地(含中小学用地) C6 ≥35%

有毒有害的重污染单位用地W/M ≥40%

危险品仓储用地W ≥40%

一般仓储用地W ≥20%

一般工业用地M ≥20%

(2)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在符合公共安全的要求下,提倡建造屋顶花园,并与主体建筑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

(3)屋顶、平台等平台绿化形式,其绿地面积计算应按表7-2的规定执行。

平台上种植土厚度必须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应按表7-3控制厚度。

平台绿化折算表

屋面与基地地面的高差(m)折算系数

≤1.5 0.70

>1.5且≤5.0 0.50

>5.0且≤12.0 0.30

>12.0 0

种植覆土深度控制表

种植物种植土最小厚度(cm)

花卉草坪地30

灌木50

小乔木、藤本植物80

中高乔木110

(4)停车场绿化分为周界绿化、车位间绿化和地面绿化。满足表7-4相应设计要求时,可将停车场面积部分折算为绿地面积,并纳入绿地平衡。

露天停车场绿化设计要点及折算绿地系数

绿化部位设计要点折算绿地系数

周界绿化较密集排列种植灌木和乔木,乔木树干要求挺直;停车场周

边也可围合装饰景墙,或种植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

0.3

停车位间绿化多条带状绿化种植产生行列式韵律感,改变停车场内环境,

并形成庇荫,避免阳光直射车辆。

0.2

地面绿化采用嵌草砖或其它有绿色植物覆盖且耐碾压的铺地形式0.15 注:当上述三种方式都采用时可累加计算。

公共设施

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

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行政管理及其它和市政公用八类设施。

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公共设施项目的安排应按表8-1的规定。当居住人口达到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规模时,应按照表8-1的规定配置本级及以下级公共设施项目;当居住人口介于居住区与居住小区之间时,除按照低一级配置所有公共设施项目,还应根据需要选配高一级的部分公共设施项目。

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邮电、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等功能与商业服务宜集中布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形成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设施配置标准汇总表

类别项目名称

一般规模(m2/处)

配置规定

配置级别

布局要求配置要求建筑面积

(m2)

用地面积

(m2)

居住

小区

教育设施普

18班

建筑面积生均

10m2以上(有

寄宿学校,按

住校生算,每

生增加2m2)

占地不少于

45000m2(城市

老校不少于

30000m2)

生均占地不少

于18m2(城市老

校不少于12m2)

设有标准200m环形

跑道运动场;有标准

篮球场及其它球类场

地各2个以上,乒乓

球台8张以上。

设24班、30

班或36班,

每班50座。

在不足 3.5

万人的独立

地区,宜考

虑设置18班

普通高中。

36班、60班

的按相关规

定执行。

24班

建筑面积生均

12m2以上(有

寄宿学校,按

住校生算,每

生增加3m2)

占地不少于

50000m2(城市

老校不少于

40000m2)

生均占地不少

于20m2(城市老

校不少于16m2)

设有标准200m环形

跑道运动场;有体育

馆、有标准篮球场及

其它球类场地各3个

以上,乒乓球台10张

以上。

30班

建筑面积生均

14m2以上(有

寄宿学校,按

住校生算,每

生增加4m2)

占地不少于

66000m2(城市

老校不少于

50000m2)

生均占地面积

不少于22m2

(城市老校不少

于18m2)

设有标准400m环形

跑道运动场;有体育

馆和游泳池、有标准

篮球场及其它球类场

地各4个以上,乒乓

球台15张以上。

18班

建筑面积生均

7m2以上(有寄

宿学校,按住

校生算,每生

增加1m2)

占地不少于

35000m2(城市

老校不少于

25000m2)

生均占地不少

于16m2(城市老

校不少于10m2)

●○

设有200m环形跑道

运动场,200m2以上室

内体育场地,有标准

篮球场2个、排球场

(或其它场地)1个,

乒乓球台6张以上。

初中宜设21

班、24班。

在人口不足

3万人的独

立地区,可

设置18班。

21班

建筑面积生均

9m2以上(有寄

宿学校,按住

占地不少于

40000m2(城市

老校不少于

生均占地不少

于18m2(城市老

校不少于14m2)

设有标准的200m环

形跑道运动场,有

250m2以上室内体育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 90)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 (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 )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3、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 时,按平行关系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2005年02月17日 08:57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2年7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丽水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在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丽水市城市规划区,是指丽水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丽水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丽水市城市规划工作。 市发展计划、国土、公安、交通、林业、水利、环保、旅游、电力、电信、文体广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第四条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应当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突出生态城市特色,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五条编制丽水市城市规划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六条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以外的莲都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建制镇的城市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七条丽水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隔5年续编一次,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的城市专业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编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条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的3年内完成编制,其中主要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的1年内完成编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依据。近期建设地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保障城乡规划 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参照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内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 城乡规划管理应以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直接依据,城乡规划 尚未批准的或城乡规划未明确有关内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乡规划管理 事项未明确规定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 理确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四条 城市用地分类执行住建部公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对用地性质按照以中类为主、大类与小类为辅的分类方 式进行规划管理。针对创新、创业型等新业态用地性质的确定, 规划部门可以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当创新性探索。 第五条 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与建筑容量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控 制性详细规划未经审批的,应参考其规划成果。尚未编制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应参照总体规划和编制研究成果合理确定。 第六条 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成片开发建设的原则,应尽量与周边用地 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实施,不宜零星插建。 原则上,老城区10亩以下新腾空地块用于“增绿增益”工程,不再用于开发项目。 第二节建筑容量 第七条建筑容量包括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3—

建筑容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区位、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建 筑高度等因素进行控制。 第八条 居住用地建筑容量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控制,旧 城区可适当降低。 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用地建筑容量控制,按有 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 核心商务区、行政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等特定功能区块或 单独编制详细规划地段的建筑容量根据其特殊的规划建设要求控制。 工业用地建筑容量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 土资发〔2008〕2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6号)等相关规定进行控制。工业项目内仓储物流用地参照工业用地进行管理。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 目可根据其工艺需求按照建筑系数进行控制。 第三节地下空间管理 第九条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积极利用、合 理保护、公共设施优先的原则,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4—

玉林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玉林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乡规划编制和修改 (2)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9) 第四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6) 第五章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8) 第六章监督检查 (9) 第七章附则 (11)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和规范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玉林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玉林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农垦管区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农垦管区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管理体制)市、县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向下级人民政府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业务上接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城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依法和按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内城乡规划的有关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实施和监督工作。 市、县(区)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群众参与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对规划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条(政府奖励)市人民政府对遵守城乡规划、实施城乡规划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南京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京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我市农村地区建设行为的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农村建设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南京市农村地区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集体土地上各项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第三条南京市规划局是本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各直属分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农村地区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高淳县和溧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农村地区建设活动的规划管理。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地区规划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各项建设活动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其中,工业企业应进入规划批准的工业园区统一建设;新建村民住宅应在规划布点村庄集中建设。 第五条各区、县人民政府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根据农村地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划管理机构,保障规划管理经费的落实。 第六条各项建设工程的选址与布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城乡规划的落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 第七条下列建设项目应申请办理规划意见: (一)涉及农用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的; (二)现状集体建设用地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办理规划意见的。 第八条申请办理规划意见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向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申请报告、村(社区)委员会意见、拟选用地的现势地形图(或地籍图)和其他指定图件,并填写申请表。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上级规划管理部门办理。其中,向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的,镇人民政府应出具初审意见。 规划管理部门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城乡规划要求提出审查意见。审查同意的,核发规划意见。规划意见的内容应包括建设项目的地址、初步用地范围、用地规模、有效期和规划条件。 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规划意见后,方可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第九条规划意见有效期为12个月。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有效期内取得国土部门的用地规划审查意见。逾期未取得的,该规划意见自行失效。 第十条乡镇企业、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以及集中新建农村村民住宅等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向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规划条件(办理规划意见时已领取规划条件的除外),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后办理。其中,向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的,镇人民政府应提出初审意见。 申请规划条件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批复文件; (二)使用集体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 (三)拟建用地的现势地形图(或地籍图)。 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规划条件之后方可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条件的有效期为12个月,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有效期内申报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审查。逾期未申报的,该规划条件自行失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节选)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章 建筑管理 第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第五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3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2.3.8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 2.3.8.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3.8.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 第三章 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 3.1.1 建筑物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执行本规定。

3.1.2 根据居信建筑日照标准和我省实际情况,居信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什按表三-1执行。 3.1.2.1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i:H 式中:L=建筑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南侧建筑的计算高度(见附录二) 3.1.2.2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表三-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注:旧城区改造中局部地区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按现状城市人口计,中小城市可减少系数0.05,大城市减少0.1,并应通过市县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局部地区"的范围。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当地住宅正南向东布置时的照间距。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注:①住宅建筑类的密度特指住宅建筑净密度。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慈溪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慈溪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附件1 名词解释 1.容积率:一般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详细计算方法见附件2容积率计算规则。 2.建筑密度:指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3.建筑高度:指建筑室外地面至建筑物檐口(包括女儿墙)顶的高度。如建筑室外地面标高不一致时,以周边最近的城市道路标高为准加0.2米作为室外地面标高。具体计算规则详见附件2第3条。建筑高度用作计算建筑间距时,可从被遮挡建筑室内地坪开始计。 4.绿地率:一般指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绿地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5.用地兼容: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在规划编制和实施阶段,对不同类别性质用地进行合理选择、调配的弹性规定。 6.带征用地:随规划建设用地一并从农村集体土地连带征收为国有土地的用地。 7.公共开放空间:指在建设用地内,全天候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停车场、通道等公共使用空间。 8.建筑间距:指建筑外墙面之间的正向最小垂直距离除去 —1 —

遮挡建筑挑檐宽度。具体计算规则详见附件2第3条。 9.低层建筑:指高度小于、等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层至三层。 10.多层建筑:指高度大于10米,小于、等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以上(含四层),高度小于、等于24米的建筑。 11.高层建筑:指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 12.塔式高层建筑:指面宽小于36米的高层建筑或各面长高比均小于0.45的高层建筑。 13.板式高层建筑:指非塔式高层建筑的其他高层建筑。 14.遮挡建筑:指对现状或规划居住建筑的日照条件产生影响,且与日照受到影响的居住建筑的主要采光面存在正向间距的建筑。 15.老年人居住建筑:指专门为老年人设计建造的建筑,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 16.双拼式村民住宅:指两户相互拼接建设的村民住宅。 17.联排式村民住宅:指三户或三户以上相互拼接建设的村民住宅。 18.成片改造村民住宅区:对旧村原有居住用地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村庄风貌等活动,改造涉及村民住宅超过50户的地区。 19.新选址村民住宅区:在旧村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集中新建村民住宅的地区。 —2 —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19910703 【实施日期】 19910703 1991年5月30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章名】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五章建筑规划管理 第六章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七章监督与检查 第八章处罚 第九章附则 【章名】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和保证实施城市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本办法。 本市城市规划区分为市规划区和建制镇规划区。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址及重要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建制镇规划区包括镇区、近郊区以及本镇行政区域内其他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 第三条城市建设应当按照严格控制市区规模、合理发展小城镇的方针,逐步形成本市市区、重要城镇和其他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五条本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 市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郊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第六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 【章名】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七条本市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市区应当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速度、建设标准、定额指标等与国家和本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江河湖泊等水体的保护,注重绿化和城市景观; (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符合城市防洪、排渍、防火、防爆、防泥石流、抗震、治安、交通、人民防空等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或者措施;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来源:规划局发表日期:2015-02-18 第一编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坐标系应当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90年天津市任意直角坐标系;高程系应当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和1972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 第四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 第二编规划编制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五条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 第六条本规定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八条编制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九条规划成果文件应当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具体的格式规范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十条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一条总体规划是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区县城乡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特定功能区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一般由辖区规划和城区或者镇区规划组成。 编制总体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方案阶段。 第十二条编制总体规划前,应当首先进行下列专题研究: (一)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即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调控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的落实情况; (二)城市发展定位,即根据城市区位、资源环境状况、现状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政策要求,科学分析研究城市发展方向、途径和功、 (三)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即根据现状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预测未来的人口规模以及构成;

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唐山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市规划条例》、《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市区城市规划区中的路南区、路北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凡在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工程设施的,均按本规定执行。 其他各区可参照执行。 (四)沿道路设置阳台、雨棚等地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建筑物主体2.5米,地下建(构)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不得小于3米。 (五)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最小退让距离按最高建筑的标准执行。 (六)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馆、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中作为大型商场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且与城市道路相连。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内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新建学校、幼儿园教学楼、医院住院部等主体建筑距规划道路红线20米以上。 第三十五条拟开发地块与未开发用地或规划拟改造用地相邻,其与该地块退让距离按以下掌握: (一)拟开发地块或者相邻地块已编制详细规划,按照详细规划掌握。 (二)两地块均未编制详细规划,按以下掌握: 1、在拟开发地块东、西两侧存在未开发地块,退让该侧地块边界,高层不小于10米,多层不小于6.5米。 2、在用地北侧存在未开发地块,住宅建筑退让该边界日照间距一半。 3、在用地南侧存在未开发地块,若拟建为多层住宅建筑,则退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版)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用地和建筑分册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2017年

目录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2.1 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2) 2.2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 2.3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0)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3) 3.1 建筑间距 (13) 3.2 建筑退界 (18) 3.3 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2) 3.4 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5) 3.5 建筑形态及其他管理要求 (26) 第四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 (30) 第五章附则 (34) 附录一名词解释 (35) 附录二计算规则 (39) 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41) 附录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42) 附录五成都市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 (44) 附录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46) 附图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形态分区图 (50) 附图二:成都市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春熙路片区及天府广场范围示意图 (51) 附图三:成都市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范围示意图 (52) 附图四:成都市中心城区“四边”控制要素示意图 (50)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 1.0.1 条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 1.0.2 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本分册为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部分。 第 1.0.3 条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特点划定不同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进行建设时应当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 1.0.4 条城市建设应以城市设计为重要手段,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精细化管理。在城市重点地区强调以城市设计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 第 1.0.5 条已编制片区城市设计且已将容积率指标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片区(环城生态区除外),应按照本规定要求,结合片区实际优化完善片区城市设计,并将主要规划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环城生态区按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 1.0.6 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及要求与本规定不一致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二节建设用地 第三节建筑容量 第四节绿地 第三章建筑管理 第一节建筑间距 第二节建筑退让 第三节建筑高度 第四节建筑基地出入口及停车 第五节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 第二节管线综合 第五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证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镇规划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义乌市市域总体规划》、《义乌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各类建设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本规定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建设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可不受本规定的限制。 在规划编制、管理中,涉及消防、人防、环保、交通等其他专业的,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其他专业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第二章用地管理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本市城市

《惠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版)》

惠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版) 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乡用地与公共设施 (2) 第一节城乡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 (2) 第二节公共设施的分类分级标准 (4) 第三节城市绿地 (14) 第三章建筑控制 (15) 第一节建筑控制一般规定 (16) 第二节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18) 第三节非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20) 第四节地下空间利用 (21) 第五节奖励与补偿 (22) 第四章城市特色保护 (23) 第一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4) 第二节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 (25) 第三节山水城市特色保护 (27) 第五章道路交通与市政公用设施 (28) 第一节城市道路交通 (29) 第二节城市供水工程 (31) 第三节城市排水工程 (31) 第四节城市供电工程 (32) 第五节城市通信工程 (33) 第六节城市燃气工程 (33) 第七节城市环境卫生 (34) 第八节城市管线综合 (34) 第六章城市防灾 (37) 第一节应急避护场所规划 (37) 第二节城市消防规划 (38) 第三节人民防空规划 (39) 第四节防洪排涝规划 (40) 第五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42) 附录A:用词说明 (43) 附录B:名词术语解释 (4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惠州市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惠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惠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惠城、惠阳—大亚湾和仲恺三大组团内的各项建设工程及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活动须按本规定执行。本规定未明确的的条款,按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三条三大组团以外的县城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3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 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全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 行)〗的通知? 呼政发〔2003〕89号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各委、办、局(公司) 现将?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三年十月三十日呼和浩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物退让 第五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六章建筑容量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八章建筑管理的其它规定 第九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呼和浩特市城市道路一览表 附图一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高度控制图 附图二建筑高度计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需要,加强我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结合我市

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本市临时建筑、农村个人建房另按有关规定执行。旗县所在地城镇和建制镇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各项详细规划应符合本规定,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无详细规划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1、一类居住用地(R1) 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绿地率较高、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2、二类居住用地(R2) 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3、三类居住用地(R3) 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的住宅用地、宅基地或住宅与工业、商业、办公等建筑有混合交叉的用地。 4、四类居住用地(R4) 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 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