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谈到外交,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将分两个大的部分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三个小的时期即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来学习新中国的外交史。

【重点难点】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知识梳理】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的建交高潮: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和平战争,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一种新兴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文革”期间的外交成就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第26界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国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与苏联争霸处于劣势;侵越战争的困扰。

中国: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统一的需要。

2、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1971年4月)

3、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建树

1、背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际形势的变化。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

2001年,上海 APEC会议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思维拓展】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不断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重要作用。

结合史实,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

外交地位的发展趋势。

【课后检测】

1、“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重要举措。该举措系指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其在华特权

C.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积极同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

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周总理

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A.就朝鲜南北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恢复是在联合国

A.1971年10月,第26届大会

B.1971年10月,第25届大会

C.1972年10月,第26届大会

D.1972年10月,第27届大会

4、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

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在设计者看来

A. 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

B. 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C. 中美是可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

D. 中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

5、中国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表现

A.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B. 2001 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D.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

【思维拓展】

趋势:提高。

①建国初期史实: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了亚非万隆会议并促成会议的圆满成功;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等。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参加多个国际组织并发挥重要作用。

【课后检测】

1、C

2、B

解析:所谓“武戏”是有关战争的讨论。C、D很明显是“文戏”,排除。A项提出过但未获通过。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此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B项符合题意。

3、A

4、A

解析:《时代》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在美国颇有影响力。将尼克松访华设计为封面,说明设计者认识到了尼克松访华的重大时代意义。

5、A

新中国对外关系

新中国对外关系 第三讲 外交遗产与旧中国的外交活动 一、以朝贡册封为特征的华夷秩序 (一)含义辨析 1、“朝贡体系”或者“朝贡制度”(tributary system)。 2、“册封—朝贡制度”(investiture tributary system) 3、“天朝礼治体系”——黄枝连 4、“华夷秩序体系”——沟口雄三与浜下武志 (二)朝贡贸易体系形成发展 1、形成 华夷之说,缘起于我国上古华夏族体的形成时期。它所界定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体同今日中国境内的其他族体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带来的一切问题。 为了维持我国中原地区正在形成中的华夏族体血统纯净的需要,即所谓“裔不谋华,夷不乱夏”。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秦帝国。中国的对外关系,自此在理论上被提上日程,汉承秦制,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开始于现在的东亚地理环境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以中华帝国为中心,以周围夷狄各国为外围的一种等级秩序。 2、基本过程 自汉以来,面对北方民族,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守势,根本无法建立什么秩序,是有华夷而无秩序。 自张骞、班超父子经营西域,重要驱动力是出自对付北方民族的战略考虑。751年,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卡·穆斯林和唐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一战,基本结束扩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将东南亚、南亚广大地区星罗棋布的邦国织在一起,以中国为核心组成一个海上贸易网。 隋炀帝、唐太宗征伐高丽,后唐助新罗灭百济与高句丽。此后高丽与契丹的敌对,自然加深了与宋的盟友关系。至明清都属于特殊关系。日本则始终在秩序中游移。 3、结构 4、手段 和亲(个人、家族关系的国家化) 使节(国家间关系的扩大与正式化) “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朱棣 贸易 “无亲属贵人,奉献者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 ;“实利赏赐贾市,其使数年而一至云” ——《汉书·西域传》 闭关自守 明清以后朝贡体系逐渐走向弱化、空洞化,“虽有和好,皆以贿求安”。 入贡国的利润 入贡国携来贡品同时还带有可以被允许进行贸易的商品,上岸贸易后带货物北上牟利。 例如:日本所携带腰刀出售买糖到北方 贡品作价一般有8-10倍于市值巨大空间 日本刀国内800文,官方收购为8-10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8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8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是一支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文装的解放军’。”这个政策有利于( ) A.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执行 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2.1950—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美元上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B.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3.[2018·河北衡水模拟]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 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 4.[2018·安徽合肥质检]印尼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 A.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广泛兴起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圆满解决 C.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 D.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 5.1963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两个中间地带”,即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所产生的影响是( ) A.亚非会议的顺利召开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初步提出 6.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 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 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二、非选择题 7.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年)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针对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作出的主动反应,而是基于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作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及对外政策。 1.对外关系: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唐招提寺); (3)明朝:①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促进经济文化交流;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 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外交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逐渐落后西方。 2. 对外政策: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 (2)唐朝:遣唐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3.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 中国从古至今对外政策发展的趋势(特点):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启发: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对待国外的东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国情,不断开拓创新。 5.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变化的影响: (1)由“对外开放、积极联系变为闭关锁国”的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使近代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2)国运的盛衰与不同对外政策的关系:对外开放,国运昌盛;闭关锁国,国运衰落。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 (1)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2)不平等条约及危害: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3)外国列强从不平等的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及其对列强和中国分别产生了的影响 特权: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影响:①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掠夺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财富,输出了大量商品,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中国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业分层测评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版必修1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学业分层测评14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民版必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新中国成立后,这段话在外交方针上表现为( ) 【导学号:】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 【解析】由材料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是外交方针的“一边倒”原则。 【答案】 A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故选A项。 【答案】 A 3.(2015·上海高考)“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导学号:】A.反对美苏争霸 B.开展全方位外交 C.倡导求同存异 D.重组大国关系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出,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与亚非国家要求同存异,寻找共同基础,展开合作。材料没有体现反对美苏争霸,故A项错误;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新中国建立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与重组大国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4.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这主要是

中国对外关系史 复习资料

】《中国对外关系史》复习资料 1、天下观念 中国传统世界观念的核心即天下观从属于总体的“天道—天理”观念,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国与“他者”的关系上,天下观的本质是一种华夏文化中心论,其秩序是“中国治下的和平”。 从对外观念的角度而言,天下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中国人习惯于以自身即人类、以中国即天下的角度观察自身和世界,从文化意义上形成了“天朝型模”的世界观,即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平等看待外国。这影响了我们反观自身和审视外族与世界的视角,导致我们在受到侵略时严重的心理失落,思考中外关系的正常思路被长期扭曲。 天下观念对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身份的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朝代名称代替国家的固定封号,在身份认同方面,国人一方面具有天下一统的大同理想,一方面重视乡土观念,然而却缺乏民族观念,对民族国家的意识不强。这导致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近代之前始终未能产生。 此外,天下观念中的大同理想,使我们在对外关系中崇和尚礼,很重视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国际道义而非国际法。同时,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习惯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因此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摆脱外交困境的出路。 天下观念在体制上和结构上已然崩溃,但却并未导致天下关怀的精神崩溃。天下观念曾经给了中国人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的呵护,走向民族国家观念则使中国人失去了这种呵护,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只有从民族国家向着天下出发,才有可能摆脱那种现成的符号框架与区域性限定,才有抵达更高的人性的可能性。 2、朝贡体制 朝贡体制是天下观念在中国王朝统一时期的成熟的制度构建。是指附属国向宗主国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以表明国家间关系形态。因为主要表现为物品交换,又称为朝贡贸易,是东亚独特的一套政治、礼治、贸易上的国家关系形态。它来自于商代中央与地方、王朝与附庸之间的礼仪关系,这种礼仪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统属关系。该体制在唐宋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在明清时期达到第二个顶峰。 “华夷”秩序是朝贡体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朝贡体制的制度化过程就是将传统的“华夷”观念制度化的过程。根据朝贡国与中国或中原王朝的关系之亲疏远近,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三个层次,即“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一般性的朝贡关系”和“名义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体制的特点有:对朝贡国来使的表文的格式、来使的时间、贡道、贡使团人数、携带货物或其他物品的数量、船数等均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采用册封制度对朝贡体制的政治权利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课时)教案人民版必修1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质量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 条约签订纪念作战二周年纪念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 B.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是在“一边倒”方针的指导下提出的 B.是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保证 C.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的良好愿望 D.蕴含了新中国建立“和谐世界”的设想 4.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告中的这次“会议”()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5.为了保住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尼克松亲自向许多国家的首脑写信,开展“拉票外交”,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并用“准备提供援助”或“准备撤销援助”进行利诱或威胁等。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是得以恢复,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6.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二十年来,我们两国隔着一条敌对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这一局面( ) A.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B.不利于中国统一 C.增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巩固了中苏同盟 7.“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8.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 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

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第15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阐述了这一政策,这是区别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基本政策。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策略,集中反映了新中国彻底改变屈辱外交、体现独立自主的重要政策,也体现出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国际形势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周恩来在访问印度、缅甸的时候,正式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四、20 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参加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即日内瓦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挫败了西方大国的阴谋,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在亚非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使新中 解题关键:可以从国际社会对其反映来思考。 ——————————————被严重削弱; 社会主义形成——————————; 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 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争和——————————运动 : ———————————————————————————————政策 “——————————————”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提出“—————————————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 ————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会议; ————年,在————会议上提出“求同——-——”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建国初的环境 )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新中国的成立 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国对外关系史

名词解释 “五服”制:《尚书·禹贡》记载“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后称之为“五服制”,作为夏朝的一种对外关系体制。《国语·祭公谏穆王征犬戎》对其进行解释,甸服为王城以外五百里行田赋之事,再行五百里行封邦建侯为侯服,再向外五百里行安抚之事称绥服,再向外五百里要束以文教称之为要服,荒服则是再向外五百里行羁縻而已。 “以夷制夷”:这是清政府在后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是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与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但这一外交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弱国政策,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但清政府不思自强自立,一味依靠外国,并长期奉行“以夷制夷”政策,结果却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过程。 中东铁路:早期沙俄对欧洲至太平洋沿岸进行扩张,并在海参崴建立了太平洋舰队;之后又向远东地区扩张,寻求不冻港。1896年5月清政府派使臣出使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俄国趁机同中国签订了《中俄御敌互助条约》。其中有一条为“日本侵略中国,俄若出兵援助中国,兵力要迅速达到中国即应允许俄国修筑一条从黑龙江、吉林两省直达海参崴的铁路。”后称之为“中东铁路”,也叫“东省铁路”,这条铁路实际上大大缩短了俄国西伯利亚至海参崴的路线;9月,双方修建了从满州里到黑龙江(海参崴离此处不远)、吉林、辽宁、旅顺、大连的铁路。这对后来的中俄、中苏关系影响深远。 南满铁路:沙俄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旅顺大连租地条约》及续约中,要求清政府允许俄国从中东铁路干线修直达大连、旅顺的干线,这段铁路干线被称为“南满铁路”。日俄战中俄国战败,遂将南满铁路权交给日本;这条铁路权一直在中、俄(沙皇时期)、日、苏四国间围绕,直至解放后才归还中国。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某些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在美国的撮合下于8月14日苏联同蒋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关于长春、大连、旅顺、外蒙古等协定。主要内容有:两国在对日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它援助与支持”、“不与日本单独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战后“共同密切友好合作”、“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同时苏联政府声明,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并重申尊重中国在东三省之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中华民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的愿望,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另外,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苏军进入东北后,收复区内由中华民国派员设立行政机构并派军事代表和苏联联系。日本投降后最迟三个月内苏军全部撤出东三省。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2次访问,1950年1月20日派周恩来再次访苏,2月2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有:双方给予军事上的保障;在国际上遇见一些重大问题时双方应该进行磋商;双方均不得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或集团;双方应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上,发展中苏间的经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条约于同年4月11日经批准后生效,有效期30年。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东铁路及大连、旅顺”和“苏联贷款给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习目标]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概况: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概念辨析“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命运,面临的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的未来任务;“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图解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成就

第五课时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五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填空题 1、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____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内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1954年,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55年,中国参加在印尼举行的_________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__参加的会议亚非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1971年,第______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作为安理会__________________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1972年,《__________________》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_;1979年1月,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_________。 5、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_____访华,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0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_________出席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__________________。 7、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_________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8、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合作组织--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后来措辞有所修改的是()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 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5、新中国外交成熟标志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 A.《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D.“三个世界”的划分 6、1954年以周恩来为团长,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亚非会议D.二十六届联大 7、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课)教案设计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强化学生对现代中国各个时期重大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掌握,形成这一专题的知识框架,便于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复习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课上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框架和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解答问题的形式进行复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强化学生以下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一直坚持的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不同;中国在国际上逐渐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 难点:我国从建国起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建设需要而有所调整。

主题 2 外交关系的突破及新时期的外交 材料一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8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探究1:《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和《中美联合公报》在内容上有何发展? 提示: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材料二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探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提示: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外交政策是国家政治的一部分,它除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还要将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活动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去,以便更全面的理解它。 请大家完成【时空定位】 中国 世界 这里有一幅漫画是关于不同时期美国国务卿关于中国的话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④成为解决国语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图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三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迎接尼克松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专题10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概要: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外交大政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国际形势: 美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 国内形势: ○1历史: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教训。○2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基本方针(三大政策): [学法点睛]“一边倒”政策

(1)“一边倒”的原因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坚持扼杀新中国的立场,为保障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避免在新的世界局势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国谋求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故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3)“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名师指津】本知识点可归纳为“一、一、二”

史论1图示建国初期外交概况 史论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进步性 (1)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②从影响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外交史大纲

《中国外交史》大纲 一、教学目标和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外交事件,掌握中国政府在处理各类外交问题时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培养学员分析和解决外交外事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内容和关键词 《中国外交史》主要讲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当代外交现状。本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系统地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史实。 关键词: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中印关系、“一边倒”、“中间地带”、“三个世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 三、教学提纲 第一讲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建立 一、确立对外立场和总政策 二、“另起炉灶”与谈判建交 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四、“一边倒”与中苏结盟 第二讲抗美援朝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二、从战争爆发到中国决定出兵之前的中国的外交活动 三、中国决定参战及参战期间的外交斗争 四、抗美援朝的意义及影响 第三讲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日内瓦会议谈判的症结与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四、“求同存异”与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

五、万隆会议后中国同亚非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四讲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与对台政策的转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及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三、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初设想 第五讲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双重国籍问题 一、建国初期边界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主张 二、中国同缅甸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三、中国同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谈判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 问题 四、中印边界冲突 五、中国与印尼谈判解决双重国籍问题 第六讲中苏关系恶化 一、50年代上半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二、苏联的外交新战略和中苏战略利益的分歧 三、中苏两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分歧和论战 四、反对苏联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无理要求 五、两国关系全面恶化 第七讲“文革”前后的中国外交 一、中法建交 二、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及其无限期延期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的严重干扰 四、改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和同许多国家修复和改善关系 第八讲中美大使级会谈与中美关系的缓和 一、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由来 二、大使级会谈的内容及意义 三、“三个世界理论” 四、中美关系的解冻与《上海公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