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秋季考试网络文化与伦理【0948】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秋季考试网络文化与伦理【0948】答案

被发现,因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比如从网上免费下载音乐和应用软件,利用复制和剪贴等手段,“编辑”他人的创意或文字成果,变成自己的论文或设计。表面看,生产效率一下大幅度提高,实质上是做违背学术伦理的偷盗事情。至于未经授权上传和下载各种乐曲、影视、图片、文字资料、应用程序和游戏软件等等,在网络世界似乎天经地义。中国人普遍喜欢使用免费的软件,以至于美国微软公司要对这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做出某种反击时,还有人振振有词地抨击美国人,这种淡薄甚至是无知而霸道的知识产权观念不仅对公民基本伦理形成冲击,而且在实际的科技活动中,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原创性的科技进步。试想,能花个几元钱就搞定的软件,谁会花上几年几十年并投入巨资去研制呢?而科技创新的停滞,从长远来看,必定妨碍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中国在世界领域的科技竞争能力。这些,就不仅仅是网络伦理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了。

2、严守传统与享受刺激的纠结网络文化的产生,跨文化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就认为,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点是相对的,它们是各种各样的,而不是绝对统一的。由于不同社群不同个体所作所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存在客观的是非标准。道德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网络文化的强势影响,转型时期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人性中本能的追求快乐原则,很容易使人们走入只求新鲜刺激而忽视道德准则的迷途。比如,网络的开放性强调自由的沟通,网络的虚拟性使人没有了把关人的顾忌,这就助长了道德相对主义鼓励的追求“真实”与张扬“个性”。艳照门、芙蓉姐姐、炫富女、罗玉凤等事例可谓“真实”与“个性”的网络典型,而这些网络热点不仅会成为人们的谈资和笑料,也容易对人们的道德伦理观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到消极的示例作用。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他们还不可避免地存有部分叛逆心理。他们并不完全认可现行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这反映了他们可贵的思考和创新素质,但如果引导失当,也可能导致学生误入歧途。笔者20XX年曾在江西部分高校做了一个调查。从调查数据来看:不少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违法行为、不道德现象所持的态度是非不清,说明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的边界模糊。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2.1%的学生对网络“黑客或病毒制作者”给予“佩服,牛人”的赞誉;有21.6%学生甚至“对网络犯罪(如欺诈等)所持的态度”是“无所谓,网上都是匿名的,可不负责任”。这些数据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网络伦理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如果连这种“准精英”式的人物都有这种模糊的是非认识,那么,社会上其他人的网络困惑情况肯定更加令人不容乐观。

3、追求正义与讲究平衡的矛盾。理性,是正常社会机器运转之所必需。客观公正,是理性的外在修养和表现形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许我们不必拘泥于现实生活的温良恭谦让,可以舒展精神,可以大胆创新,可以放言宏论,甚至可以在网络冲浪时放纵一下情绪。而所有这些,都应有一个度。网络的过度放纵,实际是踩在道德、伦理甚而法律的危险的高压线上。比如,某些网络好汉的“笑傲江湖”,充斥着非理性的责骂,过度地披露他人隐私。这些对发帖人或许充溢着发泄的痛快淋漓,对接受者却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20XX年春晚,傅琰东表演《年年有鱼》魔术后10分钟,就有人在网上自称破解了这个魔术,无论是将磁铁缝在金鱼肚子里,还是给金鱼喂了钢珠,或者用电击金鱼等版本,都将矛头对准了魔术师,结果魔术师面临着网络铺天盖地的“讨伐”。而傅琰东则坚称金鱼一直活着,既没胖也没瘦,魔术揭秘没有一个对。如此神速的揭秘和众多的指责,对魔术师肯定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20XX年春晚,刘谦一句“找力宏”的调侃又引起舆论大哗,网民在解密刘谦魔术的同时,又大曝各种内幕,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其中不乏“正义之士”。其实,娱乐就是娱乐,没必要纠缠太多的“正义”,这里,“正义的探究”似乎演变成了“网络的狂欢”。

二、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网民人文素养。网络是科技的产物,但科技也是包含着人文选择的因素,而且科技发展越快,人文价值的选择性也就越强。因此,时代与科技呼唤着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新知识,他们在新的历史变革中应有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变革,主动地适应科技进步,娴熟地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在研究传统的同时,注重将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结合,适时适当引导网络文化。比如,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自由性和去权威化等特点,使网络发言随意,网络下载自由,网络刺激常见。一些人游离在网络道德真空或伦理无作为的空间,以自我的主观判断来对待社会生活和事件,缺乏崇高的理想,急功近利,标新立异,甚至不择手段一鸣惊人,完全漠视他人在遭受攻击和伤害时的痛苦,这些都成为网络世界的道德荒地,而恪守儒家的先人后己,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兴天下之公利”等思想行为准则,无疑有助于克服协调网民的行为,促使网络风气的好转。人文学者要大力倡导这些传统的精华。现在,网络暴力、话语霸权等专制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东西盛行,从道德根源看,还是某些网民的公益意识缺失。一个没有正确的思想文化传统的灵魂,一个身心不受任何束缚的个体,要在网络的自由空间自律,在虚拟的世界“慎独”,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2、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切实维护网络纯净络。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还需完善,从1994年开始, 我国已制定了多个有关网络的法律文件,如1994年国

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等。但网络法律深入人心不够,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一些行为违法,而且法律的涵盖也有限,有些领域和范围还未包括进去,造成无法可依的情况,一些违背网络伦理的用户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健全,网络执法力度将大大强化,这将推动网络伦理的有序前进, 促进的网络社会的守法与纯净。

进行网络伦理建设,还必须加强网络的监督检查力度。有学者认为,建立和健全网络行为监督机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具体操作: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加大网络信息发布主体的资格审批与监督;二是强化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与管理;三是设置分级分类管理,增强对因特网的监控;四是提高防火墙技术和网络文化安全管理,加大内部网络信息保密;五是设置多形式多层次的网络信息消费投诉处理中心、网络巡视管理员、网络事故处理中心、网络急救中心等机构,确保网络资源传递通畅;六是深入剖析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增大舆论监督力度。

3、研制先进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先进的科技是保证网络安全,防范网络犯罪的重要手段。网络犯罪的“黑客”,远程控制他人的电脑,把他人的电脑变为“肉鸡”。这些被种植了木马的计算机,可以被黑客随意操纵、利用。当计算机的一切都赤裸裸地呈现在黑客面前,黑客能随心所欲地操纵他人的计算机干坏事时,网络世界多么可怕!所以,有必要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的专门机构,加大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与网络升级改造,提高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水平,有效预防利用网络的高科技犯罪活动。而从技术层面看,一项再完美的技术,也有破解的方法,因而靠技术防范犯罪,维护网络伦理,仍是任重而道远。

4、开展多种人文活动,进行网络伦理教育。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联系紧密,主流媒体在传播伦理方面的作为对网络传播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主流媒体应多展开人文活动,带动网络伦理的健全。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伦理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校的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Internet”课程,师生在网上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中国的学校教育应弥补网络伦理之缺。网络伦理教育可以搞无课时学分的试尝。一是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指导他们查资料,然后学生讨论案例,得出有关网络伦理方面的看法。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研究网络伦理,或做网络公益事业,然后由学校计学分,带进学生档案。这样,节省了课堂时间,也使得学生在网络伦理方面的实践和理论能力得到锤炼。二是可以利用高等院校与社会密切的联系,邀请网络媒体专家和网络设计技术人员,讲授网络运用的道德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有关法律规则,介绍他们应用网络中所体验到甜酸苦辣,遇到的网络伦理和法律问题及其化解的策略。三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总之,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与网络伦理教育结合,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5、培养“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言论“意见领袖”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不容小觎的作用,这已是社会的共识。意见领袖“春江水暖鸭先知”,较早接触传媒信息,

并能及时地处理加工信息传播给其他的人,在网络世界往往有较高的人气和威望。而他们的身份又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隐匿性,他们发表的言论并非都是公正客观的,这导致了网络言论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偏差。要想在网络环境中成功地引导受众,坚守正确的舆论阵地,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能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家信服的“意见领袖”。利用“意见领袖”来引导网民的言行举止,进行正面教育的示范,形成良好的网络风气。同时,以“意见领袖”抵制反动的言谈,阻止不文明的言论,也比领导和专家强行灌输网络伦理要有效得多。

6、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要大兴科学研究风气,锻炼和培养全民的研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研究是探寻世界的途径,研究是独立思考的必然,研究是刻苦奋斗的表现,因此,对防止利用网络投机取巧,研究是一剂良方。对于学生而言,更要求他们开动脑子,比如,与实践单位联系,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带着学生做些基础性的研究开发工作,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网页设计和编程方面开发出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产品。同时,可以试尝让学生搞调研,通过身体力行的查阅资料、分析论证,磨练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和坚持原创,就是对网络窃取的有力打击。此外,网络社会是“全球通”,为防止“超地域性”的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社会秩序,必须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才能全面建设新型的“网络伦理社会”。正如20XX年2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所说,“网络攻击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应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性的国际合作加以解决”。网络伦理是个新兴的研究课题,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媒介融合加快的背景下,建立网络伦理,规范网络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必须举全民之力,形成完整的社会运作系统,才能逐步达到理想的网络境界。

二、材料分析题。以下共3道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学生需从中任选2题进行作答。

2. 20XX年10月23日下午4时,广元市旺苍县黄洋镇村民唐大爷来到派出所,焦急地跟民警说:“我孙子前两天与家人吵架后不知去向了!”值班民警接到报警后,立即展开寻找,经过6小时的搜查,在当地一家网吧将唐大爷12岁的孙子唐小明(化名)找到。原来,今年刚上初一的唐小明学会上网

后,经常逃溺网吧,并产生厌学情绪,爷孙俩为这事吵了一架,小明便离家出走了。上述材料体现了网络交往中的什么伦理问题?该问题将对青少年学生带来哪些危害?针对类似情况,我们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答:体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伦理道德认识差异

华夏文明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明,其对于伦理道德阐述有着独特的认识,孔子时期就已经在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这一观点有了现代社会的定义以及内涵①对于老人们,伦理道德是一件很大的事,作为一个家族的成员就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观念②对于年轻人而言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好像并不大,这种观念并没有根植于他们的心中③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们正处在对于这一观念的培养过程中。

危害: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北京心理医院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验证儿童青少年网瘾患者大脑中的化学

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令上网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前更为严重。初期只是表现为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引发紧张性头疼、心血管疾病,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甚至有导致死亡的危险。网络成瘾对儿童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创伤;儿童青少年网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儿童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带来的大量教育上的问题,染上网瘾的儿童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弱化道德意识

儿童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影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儿童青少年网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同时,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溺于虚拟完美的网络世界之中,从网络游戏中得到了个人成就感、个人归属感的满足,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其次,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还造成了儿童青少年与他人交往频率的减少,迷恋人机对话模式,对着电脑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绝,丢掉键盘鼠标就变得沉默寡言,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出现障碍,还获得一种名叫“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等。

五、影响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网络内容丰富复杂,良莠不齐。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儿童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儿童青少年网瘾究其本质,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自控能力薄弱,更容易形成网瘾。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网瘾倾向,一定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及时诊治。

鉴于以上伤害,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预见网络时代教育的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探寻网络给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造成的深刻负面影响的新对策,扬利避害以防患。我认为预防中学生网络伤害以下几种对策: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网络世界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舆论与法律规范不能有效行使监督作用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明确网络道德修养的任务与责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学会上网,学会与网络打交道,通过网络教给我们获取知识宝库

的钥匙,翱翔于“网络天地”。充满挑战与竞争的今日教育,促使我们去努力追求、拓展提高和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即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抗诱惑能力,增强自己的网络免疫力和对网络先进文化的吸收能力,明确哪些网络行为是善的、哪些网络行为是恶的、哪些网络行为是美的、哪些网络行为是丑的。只有你会了,才能高屋建瓴,告诉学生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才能进行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指导。

二、利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加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意志薄弱的个体,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而意志坚强的个体,则能克服各种不良信息,坚持遵守正确的网络道德。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政治课的优势,在道德文化传统及哲学思想的教育中贯穿当前网络社会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除语文、政治外,在历史、地理等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中,也可适时地渗透网络德育的教育。

三、正确选择网络信息,规范网络行为。在青少年阶段,主要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判断、检索、选择、核对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失方,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四、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德”教育相结合。中学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中学生精力旺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自我意识和性意识开始萌动和发展,同时,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很容易走极端。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

情感方面的需要,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一些孩子(如一些后进生)由于自身性格、素质能力或各种外在因素而无法实现这些需要,在遭受多次失败后,往往逃避到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往往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心灵孤寂,心理闭锁,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和师长心存隔阂,甚至有敌视心理,为此要定期开展了师生讨论会,及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五、利用计算机课程呵护中学生的网络情结。计算机课是中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程之一,因为,在计算机课上有专业老师授课,可以学到许多网络知识,提高自己上网的技术水平。计算机老师可以利用许多有趣的技术手段,把学生从单纯的上网聊天,上网游戏中吸引开。如教学生利用电脑设计自己的学习网页,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利用网络编程序,甚至可以利用学校电脑机房设计校园网络园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促进学业,使中学生的网络情结得到呵护,又使它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引导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大力为中学生推行广泛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这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能满足中学生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社交、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有利于其培养起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公德心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来,使中学生使用网络更加理性。另外,广泛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中学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从而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我认为我们的家长、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上网,为了让孩子学习网络知识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饮鸩止渴,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父母、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掌握新技能,才能减少成年人与中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预期和有效引导。

六、培养学生的“五自主”能力。

“五自主”能力即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控制、自主探索能力。网络社会是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信息污染”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加之中学生缺乏自律,很可能放纵本我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因此,培养学习的“五自主”能力,使其明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什么,这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指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

网络教育与德育工作是时代交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崭新课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仅仅才开了个头,还缺乏具体运作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但为了下一代,我们要不断探索下去。

3. 20XX年3月15日,因百度旗下的“百度文库”对中国原创文学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包括贾平凹、刘心武、韩寒、郭敬明、麦家、慕容雪村等在内的50位作家和出版人联名发表了《3·15中国作家讨百度书——这是我们的权利》,声讨百度的侵权行为。3月26日,百度文库发表官方声明,承诺将在三日内删除所有未获版权方授权的文学作品,并向受伤害的作家道歉。

答:以上材料属于网上侵犯著作权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

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网络著作权内容侵权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网页内容完全复制;二是虽对其他网页的内容稍加修改,但仍然严重损害被抄袭网站的良好形象;三是侵权人通过技术手段偷取其他网站的数据,非法做一个和其他网站一样的网站,严重侵犯其他网站的权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我国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上述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而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道德素养的提高。

(1)法律法规完善方面从总体来看,保护我国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形成和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就目前来看,最急需的就是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网络虚拟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以填补法律空白,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同时,要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问题,加强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立法,强化执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惯例、又能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2).个人的观念素质方面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树立网络主体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意识。每一个网络行为主体都必须意识到,自己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当自己享有网络社会的一切权利时,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此外,要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强化知识产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减少无意识的侵权行为,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提高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3).技术方面要想实现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国家就应加大投资力度,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研发队伍,扶持一批具有潜力的企业、高校从事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研究。此外,要加强技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要关注以下两点:首先,在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定中注入适量社会公众利益的因素,一方面防止技术保护措施不正当地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另一方面则赋予社会公众为特定目的而规避技术措施的合法性。其次,对技术保护措施应扩大限制范围,限制技术措施的滥用。

(4).经济方面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性。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制度可以促进和监督经济的发展,而知识产权的保护从很多方面都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要从经济方面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尤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调控知识产品的价格,让大多数人能够有使用知识产品的经济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