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课《诗词四首》同步练习

2016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课《诗词四首》同步练习

2016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课《诗词四首》同步练习
2016北京版语文选修第1课《诗词四首》同步练习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

1、沁园春·长沙

【课前5分钟】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 百舸.争流( ) 百侣.曾游(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橘.子洲( ) 怅寥廓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就是( )

A、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B、谁主.沉浮(主宰) 峥嵘

..岁月稠(不平凡)

C、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激扬

..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浪遏.飞舟(阻止) 粪土

..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就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就是节奏,而不就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就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

容无关;“长沙”就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就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

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与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

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4、押韵就是诗歌的一大特点,请指出《沁园春·长沙》押什么韵,并写出其韵脚。

韵: ;韵脚:

5*、《沁园春·长沙》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些意象?选用这些意象其意在什么?

【随堂大家练】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6—10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瞧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有错误的一项就是( )

A、瞧/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就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特定的环境;如果用直白的

语言表述,其语序就是: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B、瞧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瞧”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有过渡作用,在词中叫“过片”,自然引出

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对“浪遏飞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就是

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就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这正说明了诗歌具有宽阔的想像空间的特点。

8、上阕在写景方面很有章法,请作简要分析。

9、试分析词最后三句在写法上的特点以及作用。

10、诗歌讲究炼字,请问:

(1)将“层林尽染”的“尽染”换成“似火”好不好?为什么?

(2)将“漫江碧透”的“透”字改为“尽”好不好?为什么?

【课后30分】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

1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就是( )

A、寥.廓缪.姓未雨绸缪.戮.力同心

B、遒劲.劲.头疾风劲.草强劲.有力

C、啁.啾稠.密风流倜.傥未雨绸.缪

D、悲怆.苍.茫沧.海桑田呼天抢.地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是( )

A、辽阔寥落碧绿珠联璧合

B、橘子桔梗诤谏铮铮铁骨

C、竞争竞然境况以铜为镜

D、飞翔翔实安详祥与气象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就是( )

A、怪诞、变形、夸张的形象塑造与生活细节的真实、环境的真实相结合就是本文的一

大特点。

B、通过在中国基层这几个月的生活,我已经把这不同寻常的一点深深地感觉到了。

C、由于京沪高速铁路投资巨大,不仅对我国民族铁路工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对

德、法、日等国企业甚至政府都极具吸引力。

D、我们虽然身处雪域边关,但就是全国人民一直关心着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

1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她三项的一项就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

..在玉壶

....总就是春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C、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趣贯通的两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对仗,如“指点江

山”与“激扬文字”。下面哪些句子可以组成对仗句?请选出来。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②二水中分白鹭洲③芳草凄凄鹦鹉洲④溪云初起日沉阁

⑤山雨欲来风满楼⑥入山深处闻鸣啼⑦乌云磅礴走泥丸⑧三山半落青天外

⑨近水浅时听鱼声⑩晴川历历汉阳树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6—21题。

(一)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她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6、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

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

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

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

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17、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18、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就是不就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二)忆秦娥忆秦娥·娄山关

李白毛泽东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9、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泣却越血霞咽冷画

20、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21、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

之处。

1、《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1、沁qìn,舸ɡě,侣lǚ ,遒qíu , 遏è ,橘jǘ,怅寥廓chànɡliáokuò。

2、A(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3、D(“都分为上下阕”错)

4、韵:ou;韵脚有: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5、选用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象地表

现了富有生命力的万物在秋天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状态,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与主宰山河的壮志。在结构上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6、B(“峥嵘”修饰“岁月”,朗读时两词间不应停顿。正确的节奏划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A(正确的语序应就是: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8、从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等方面思考答题。(分析略)

9、采用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与神奇的想像,以设问结尾,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

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10、(1)不好。“似火”与上句意义有重复;“尽”能与上句“遍”相照应,从而使本句与上句

对仗更工整;“染”字还有表现使“层林”渐渐变红的动感之妙。(2)不好。“透”就是韵脚;“透”在这里表程度,更显出水的清澈,且与下文的“鱼翔浅底”相呼应,而“尽”

字用在此只能表范围,再说上句已出现过“尽”字。

11、A(A、liáo,mìu,móu,lù; B、jìnɡ,jìn,jìnɡ,jìnɡ ;C、zhōu,chóu,tì,chóu;D、chuànɡ,c

ānɡ,cānɡ,qiānɡ)

12、C(竟然)

13、A(B、错用把字句;C、去掉“由于”;D、语序不当,把“我们”放到“虽然”之后)

14、B(借喻,其她为借代)

15、①⑦⑧②⑩③④⑤⑥⑨

16、A(词中并没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17、瞧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8、“不似春光”就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就是就秋天到

处见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瞧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9、月、咽、越、血

20、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就是一种紧张、激烈、

悲壮的战斗气氛。

21、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就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

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