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说明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说明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说明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说明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目标: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和“元素”。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和课程中占有中要地位,可以在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依据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通过对微观粒子及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构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规

律,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

识的重要成果。

第二,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些生长性强的基本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基础的重

要结点。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语,是学习

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

用用具。

第三,本单元包含的重要科学方法、观念、典型人物和相关化学史实,是教学中需要伸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一些具有应用

价值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如一滴水中所含有分子数量的计算、用原子

结构示意图解释离子的形成等;一些重要的喝血概念,如字化学反应

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不变等;一些重要的化

学人物和史实,如以道尔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提出原子论的观点、

以张青莲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家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等。

本单元内容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再加上前面所学元素化合价知

识能提供支持的感性经验有限,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挑战。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会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单元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等基本概念

本单元难点:用微观粒子的运动解释宏观的性质与变化。

本单元课时安排:

课题1 分子和原子2课时

课题2 原子的结构4课时

课题3 元素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1、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往往只是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裂为,重新组合成新的。 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 质)。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氯分子(Cl 2)。保持CO 2 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是;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物质由什么样的微粒组成就由什么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在氧化汞受热分解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带正电)、(不带电)、(带负电)。原子中,原子序数= = = (原子不显电性) 2、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原子质量≈ 3、核外电子的这种在不同的上围绕原子核做的现象叫做。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先排,后排。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个)。

4、记住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有密切关系。 6、叫离子。叫做阳离子,叫做阴离子。原子电子,带电荷,形成离子;原子电子,带电荷,形成离子。(“失正阳,得负阴”)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离子化合物,可 课题 3 元素 1、元素:,决定元素的种类是,(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不同或者不同);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元素种类。 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依次是。最多金属元素是,最多非金属元素是,最多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是 2、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题 一、在实验室中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原理是: 。 2、能否改用木炭、蜡烛做燃料进行实验? ,理由是: 3、若改用其它可燃物来实验,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 4、校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白 磷燃烧来测定空中氧气的含量。 (1)他们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打开弹簧夹时,水为什么会沿着导气管流入集气瓶中? (3)从这个实验中,他们能得出哪些结论? (4)在该实验中红磷燃烧熄灭后,瓶中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你还可以得出氮气具有哪些性质? (5)如果他们得到的结果中氧气含量小于理论值,试着帮他们分析一下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拓展(一)某同学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查阅资料, 获取的有关信息:白磷,有剧毒,易燃,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为40℃;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气密性良好):在燃烧匙内放入一粒白磷(适量), 迅速伸入容积为250mL 的锥形瓶中,塞紧瓶塞,导管的 另一端放入盛有100mL 水的量筒里,然后把锥形瓶放 入盛80℃热水的烧杯里,能观察到 , 打开弹簧夹,又能观察到 , 通过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试分析该实验的优缺点: 。 拓展(二)小强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木炭燃烧也需要消耗氧气,所以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左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强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认真分析后,得知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②小强将集气瓶中的细沙改为水,并按左下图装置重复上述①实验,出现了倒吸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总结: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物质的构成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举一反三) 2、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磷、硅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氫气。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5、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②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①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②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⒈原子的构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中电子的运动是分层运动的,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也可分别叫K L M N O P Q 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1)1~20号元素,第一层最多能排2个,其它层最多能排8个,不足的,是几个就排几个。各层电子数之和等于质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1、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冰融化成水 B、鸡蛋变臭,人体呼吸 C、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D、铁生锈,电灯通电发光 2、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4、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 5、下列食品包装措施中,不能有效防止食品腐败的是() A.填充空气 B.填充氮气 C.填充二氧化碳 D.抽成真空 6.下列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B.盛有氧气的集气瓶正立在桌面上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存在 D.煤作燃料 7、下列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8、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装高锰酸钾的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 B.为了防止氧气浪费,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C.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氧气,应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D.加热时,应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然后再将火焰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9、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 观察到的现象是() A.燃烧得更旺 B.燃着的木条熄灭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10.从CCTV-1每日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中可看到,北京市属于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减少下列哪种气体的排放,可减少对空气污染()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44045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氧气有助燃性;空气中还有4/5体积的气体不可燃烧,也不助燃也不溶于水 4、原理: 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 2P2O5 5、实验误差分析 (1)测得氧气含量小于1/5 A、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集气瓶(装置)还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2)测得氧气含量大于1/5 A、实验前没有关闭止水夹或没有夹紧,气体受热后膨胀从导管逸出 B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并盖紧瓶盖(瓶内气体逸出)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铁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 自的性质。没有固定的化学符号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作用:化工原料、作保护气、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用途:作保护气、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结构模型图 2、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3、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核内11个质子,12个中子。 5、核外电子在核外分层运动,也叫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将电子在核外排布形象地表示出来。 6、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12/112 原子的实际原子的实际质量 C (单位:1) 7、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8、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围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试时间为45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4分,共28分) 1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 不正确的是()。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 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 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 在一定条件下,常温常压下的水可瞬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热冰”是纯净物 B .“热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 “热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结成“热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3. 2011年3月,受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 导致核蒸汽泄漏。其中放射性元素碘131数月后才会完全消失,食用受污染的食品,会使其在甲状腺内聚集,引发甲状腺疾病甚至甲状腺癌。已知碘131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质 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131,则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88 B .核外电子数为53 C.核电荷数为131 D. 1个该原子的质量为131 g 4. 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氨气的水溶液)、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如下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T燥沾卸的大烧杯 起始时-段时间后 A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 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 .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5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A ?质子和电子 B ?质子和中子 C ?分子和原子D.电子和中子 6. 食用碘盐可预防碘缺乏病,市售加碘盐包装袋上注明:每千克含碘20?50 mg,这 里标明的碘是指()。 A.碘单质 B .碘原子C.碘元素 D .碘离子 7. 关于Fe、Fe2、Fe3三种粒子,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三者质量几乎相等 D.三者都是稳定结构 二、填空题(共72分)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下列物质:①水;② 二氧化碳;③氧气;④汞;⑤铁;⑥氯化钠。由分子构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原子构 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 。 9.下图所示是用来表示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别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仔细观察下图,完成下列空白。 (1)A物质属于(填“混合物” “单质”“化合物”)。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 。 (3)根据上述示意图,你能得到哪些化学变化的信息?(请写一条)_________________ Br,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完成下列空白。 (2)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图中(填字母)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10.已知溴的元素符号为 (1)x的值为_________ 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习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基础知识回顾 1、构成物质的微粒:、、。 水是由构成的,铁是由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 . 3、物质的三态变化、体积变化体现了分子; 能闻到花香、物质的挥发、扩散现象体现了分子; 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体现了分子。 4、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6、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分子是由构成 7、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是由、构成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8、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等几类物质,用即可以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 9、在原子结构中= = 10、相对原子质量= + 11、右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第二层上 有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核外有个电子层,化学反 应中易电子。 12、叫离子,带正电的属于带负电的属于。 写出下列离子符号 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氢离子 氯离子硫离子碳酸根离子氢氧根根离子 13、元素是具有相同(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的总称。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分别是、、、。 元素分为、、。 元素符号宏观表示微观表示 例如:(1)“H”宏观表示微观表示 (2)“Fe”宏观表示、微观表示 14、决定元素的种类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二、知识训练 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差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是由电子决定 3、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He-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增强水的导电性 D.+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 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O 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H 2CO 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 .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 4+5H 2O = CuSO 4·5H 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 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 2H 2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H 2 +2O 氢气“早出晚归”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的是国的化学家,并且他得出的实验的结论是。 2、根据如下图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图回答问题: (1)该反应的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 (文字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 (3)如果测定的结果偏小(小于1/5)有哪些原因: 如果测定的结果偏大(大于1/5)有哪些原因: 3、我们已知,空气的组成成分很多,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空气成分 体积分数 用途举例 4、纯净物的定义:;混合物的定义: 。请用括号内的“纯净物”“混合物”加以区分下列物质到底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①紫菜蛋汤;②冰水混合物;③新鲜空气;④洁净空气;⑤长江江水;⑥雨水;⑦蒸馏水。 5、请回答氮气最重要的几个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而氮气除了具有物理性质外还有很多的化学性质,请写出氮气的化学性质和利用这样的化学性质,请写出氮气有什么样的用途: 。 6、请写出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用途(最少两点):。 7、空气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请写出三点): 。空气质量日报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 8、氧气能够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化学性质),但氧气本身不能燃烧,不具有 。氧气具有一系列的物理性质,例如从色、味、态的角度来说氧气为 气体,溶解性(对于水而言)。 9、氧气的检验操作为: 氧气的验满操作为:

二氧化碳的检验操作为: 二氧化碳的验满操作为: 10、一些物质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的一些反应现象: 空气中氧气中 硫 木炭 铁丝 红磷 11、在做硫的燃烧试验和铁丝的燃烧试验的时,通常在集气瓶的底部放上一些水,其中,在硫的燃烧试验中,在底部放水的目的是:;在铁丝燃烧试验中,在底部放水的目的是:,并且,除了放水外,我们也可以在集气瓶的底部放一些的。 12、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夹住木炭的坩埚钳要,目的是使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如果伸入过快,会使大部分氧气逸出,使木炭很快熄灭,现象不明显。 13、请简述什么是化合反应:;什么是氧化反应: ;并请简单叙述下,它两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氧化反应,我们一般根据它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我们分为和,我们已知的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金属锈蚀是属于的 ,而爆炸和燃烧基本属于。 14、关于氧气的制取,我们已知的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叫做:,它主要的原理是利用,这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属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15、请根据下图并结合已学知识,完善下表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知识点复习总结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用定量法研究空气成分 实验步骤:①把少量的汞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结果发现有一部分银白 色的液态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减小约1 5 ;①研究剩余的 4 5 体积的气体, 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支持燃烧;①把在汞表面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容器里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减少的气 体体积;①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 5 体积的气体中,结果得到的气体与空气 的性质完全一样。 实验结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 。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u u u u u r 点燃五氧化二磷 ①实验步骤:将仪器连接好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底 装入少量的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 橡皮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 后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集气瓶冷却至 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 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 5 。

③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 (3)空气的组成: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4)纯净物和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叫做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3.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源 ①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引发呼吸道疾病,严重者死亡;造成酸雨,破坏地面设施等);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飞机等的尾气;会引发眼睛、呼吸系统炎症;形成酸雨;破坏高空臭氧层等);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破坏人体血液输氧功能,使人窒息死亡等);氟氯烃(主要来自空调机;会破坏高空臭氧层)。 ②固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建筑、生活等城市垃圾扩散;会引发咳嗽、咽喉病、“尘肺”;导致云雾增多,使能见度降低)。 (2)防治措施:①加大环境和大气质量检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工厂废气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④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等;⑤使燃料充分燃烧;⑥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⑦消除污染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选择(30分) 1 、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的是() A 蒸馏 B 电解水 C 静置沉淀 D 冰融化成水 2 、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 ...的是()A牛奶B蒸馏水C精制碘盐 D啤酒 3 、我国“神舟5号”飞船成功上天,举世瞩 目,在其升空过程中,为其助推的主要燃料 是() A汽油B航空煤油C液氢 D太阳能电池 4、电解水时,正极和负极 .....得到的气体的体积比 为() A 1∶2 B 1∶8 C 8∶1 D 2∶1 5、1995年3月20日早晨,日本东京多处地铁车厢同时发生了一起“沙林”毒气侵袭事件, 导致5000多人中毒,这一事件说明了: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B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6、下列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 ..............物.的是() A 水空气 B 自来水氧气 C 矿泉水冰水混合体 D 高锰酸钾双氧水 7、水有多种作用,例如:镁与碘的化合反应十分缓慢,若滴入少量水,则立即剧烈反应,此时水作为() A 反应物 B 生成物 C 催化剂D稀释作用 8、在化学变化中() A分子、原子都不变B分子变、原 子不变 C分子不变、原子变D分子、原子 都改变 9、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

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水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0、下列净水操作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 ...........高.的是() A静置沉淀B吸附沉淀C过滤D蒸馏 11、电解水的反应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A+B→ABB、AB→A+B C、A+BC→B+ACD、AB+CD→AD+CB 12、某地区居民得“结石”病患者比例明显多于 其它地区,你认为这可能与他们生活的地区 A 土壤土质有关 B 空气污染有关 C 水源水质有关 D 居民体质有关 13、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日常生活 中有人喜欢喝纯净水,市售纯净水中有些是 蒸馏水,有关这类纯净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同步练习题:分子和原子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选项操作或现象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 分子是有质量的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 200mL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基本性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宏观现象或操作可以反映分子的某些性质,同时分子的某些性质又可以解释宏观现象,二者是相互对应的。“100mL 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对应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B 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B.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 分子大,原子小 D.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 【解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氧气,也有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汞、硅;故A错。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原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故B 错。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肯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毫无联系的分子和原子没有可比性,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故C错。分子在化学反应中要改变,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的物质。 【答案】D 例3:微观模拟题:通过下图反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丙物质属于纯净物中的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反应。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 【解析】试题通过模拟图示较为直观、形象地将有关粒子的构成情况展示出来,使本来很抽象的微观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甲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甲的分子又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发生化学变化后,观察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成物的分子构成。 【答案】(1)单质(2)分解(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形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例4: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气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三、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 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五、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可用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例如:空气、各种溶液等 多数天然存在的物质,包括矿石、河水、海水等,物质的溶液也属于混合物。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点燃 4.原理:表达式: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 开止水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氧气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课题2 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培优训练题】 1.(全国复赛题)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结构见下图)。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 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C.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D.“热冰”中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2. 3.(山西中考题改编)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从微观角度你获得的一 条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所示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粒 子是____________(填“分子”“原 子”或“离子”),该反应的微观过 程是:①氢分子和氧分子分裂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创新题】 4.“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完成。 材料二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相互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是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 (1)材料一说明。 (2)有人对道尔顿观点做了如下修正,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①“一切物质”应该为“有的物质” ②“变化”只指“化学变化”而不能指其他变化 ③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裂”原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今年冰岛火山喷发对欧洲多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氧气B.二氧化硫C.火山灰D.一氧化碳 2.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湿衣服晾干B.食物腐烂C.矿石粉碎D.海水晒盐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 4.下列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是[ ] A.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D.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 5.下列变化过程中与另外三个有本质区别的是[ ] A.点燃蚊香驱赶蚊虫B.冰块的熔化C.水果的腐烂变质D.钢铁的生锈6.下列有关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A.B.C.D. 7.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供给呼吸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C.具有可燃性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9.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是[ ] A.试管B.烧杯C.坩埚D.蒸发皿 10.在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经测定含有氮气7.8L,则该容器的总体积( ) A.6L B. 10L C.8L D.30L 11.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含有( ) A.氮气 B.氧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12.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空气中,不燃烧的物质,在氧气里也一定不燃烧 B.钢铁生锈,食物腐烂都是缓慢氧化的结果C.不使用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就不会分解出氧气 D.使用催化剂可以使氯酸钾分解出比理论值更多的氧气 14.在空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当属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15.关于催化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能生成更多的氧气B.在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会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D.过氧化氢不加入二氧化锰也能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题(一) 说明: 1、本试卷分卷一和卷二,卷一为选择题共20个小题(1--20),卷二为非选择题(21---28)共8个小题共60分: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12 H-1 N-14 O-16 P-31 S-32 3、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一卷(选择题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 号 答 案 1.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 C.离子不可以转变成原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 A.+1价 B.+2价 C.+3价 D.+4价 3.下列符号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C.CO2 4.“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探测月球上氦—3资源,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中x为() 5.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钠离子 B.氯离子失去电子变氯原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 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 种种种种 7.某些人睡觉常常磨牙是因为缺锌,这里的“锌”是指()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8.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层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9.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第72号元素铪和第74号元素钨精确测定出月球至少比地球早700万年形成。铪和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 A. 核内质子数目 B. 核内中子数目 C. 核外电子数目 D. 相对原子质量 10.达菲(化学式为C16H28N2O4·H3PO4)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禽流感药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达菲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 B.达菲分子中碳、氮、磷元素的质量比为16:2:1 C.达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2 D.达菲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四氧化二氮分子和磷酸分子构成 11.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3————1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个水分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