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一)

一.简述题

1.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实习的区别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2.结合史实试述外国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3.简述陈鹤琴的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4.二战后日本学前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题

评论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一)答案

一.简述题

1.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实习的区别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①在空间上,他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

②在时间上,他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学期,增加到三年六个学期中均有实习;

③在内容上,他从仅仅实习幼儿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联系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进行阐述。

2.结合史实试述外国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1)没有儿童的儿童观。

(2)中世纪:欧洲的中世纪社会由教会统治,其鼓吹的“原罪说”被普遍接受。“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从儿童时期起就具有原罪,要通过不断地惩罚而赎罪。因此,中世纪的儿童观是“儿童生而有罪”。

(3)文艺复兴:把儿童作为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的儿童观。

(4)近代以来:把儿童当做儿童的儿童观。

3. 简述陈鹤琴的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的教学方法。

(5)课程应当有考察儿童成绩的标准。

4. 二战后日本学前教育的主要特征。

(1)制定与修订《幼儿园教育大纲》。

(2)发展保育所与倡导幼保一元化。

(3)推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振兴计划。

(4)重视培养幼儿教育师资。

(5)进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

二.论述题

评论陶行知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启示。答:(一)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氛围

教师、家庭、社会都有必要为儿童创造力培养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裕、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儿童大胆探索、大胆提问、大胆创新,从而使儿童的创造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决定有关班级事情时,要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多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有耐心、多指导、多鼓励;多给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不要过分强调课堂秩序和班级管理制度,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因“淘气”而造成的紊乱,以足够的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甚至荒诞、离奇的问题。

(二)启发儿童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

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儿童努力摆脱一切束缚其思想的观念、方法,开拓思路,养成多角度、多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例如,关于玻璃的用途,教师在让孩子们列举出玻璃的一般用途如做杯子、镜子、窗子等之后,要引导他们想出一切可能的作用,如割绳子、布头等,烧熔后还可制成各种玩具、装饰品,等等,努力使他们多动脑筋、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力。

(三)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要利用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认识建筑物、交通工具,观察房前屋后的环境,探索田野河流的分布情况,欣赏大自然美景,了解花、草、鸟、虫的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师在一次中班的小朋友们参观造船厂和码头之后,让小朋友“画船”。结果,有的小朋友友的画面上不仅有轮船,还有太阳、漂浮的云彩和飞翔的小鸟,有的还画出了海盗船和国王的船,国王的船上有同王和美人鱼在跳舞,甲板上还在放烟花!

(四)正确对待儿童的好奇、好问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儿童的发问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离谱,这正是他们创造潜力的发挥。成人特别是教师应鼓励、引导他们大胆提出各种问题,并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五)培养儿童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儿童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的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过一系列尝试操作,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儿童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儿童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中获得一些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手的热情,使其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动手操作的环境与物质材料。例如,在活动室设置各种区角,让儿童玩积木、捏泥人,做小制作、搞小发明等,通过这些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在操作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空间、材料和选择的机会,少一些纪律、要求和约束。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2.“五指活动”

二、简述题

1. 裴斯泰洛齐在这所孤儿院进行的教育实验。

2. 杜威怎样论述教育本质?

3. 述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价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材料]在实验教育法中,感觉训练无疑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我采用的方法是以教具进行教学实验,等待孩子的自发反应。……我们的第一套教材是由福禄倍尔小砖块和立方块组成,我们让孩子注意这两种物体的不同形状,让他们睁着眼睛,仔细和准确感知这些物体,并反复用语言提醒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物体各自特点上。然后告诉孩子,把立方块放在右边,把小砖块放在左边,只是触摸,不用眼睛看。最后,让孩子蒙住眼睛,再重复这种练习。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做好这个练习,经过两三次后,他们就能完全不出错误。练习中共用24块小砖和立方块,以便使这种游戏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限,但与经院主义教育忽视儿童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的倾向是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

2.“五指活动”是陈鹤琴所指的儿童相互联系的、灵活的、连贯的五个方面的教育活动。他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他指出,依据儿童身心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地、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言活动。

二、简述题

1. 裴斯泰洛齐在这所孤儿院进行的教育实验

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这所孤儿院进行了教育实验,使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心理化等重要教育思想和原则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使该孤儿院表现出下列特色:

(1)教育内容上突出爱的教育和劳动教育;

(2)教育方法上坚持教育教学直观化;

(3)教育过程中注意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人格,发展儿童的自主精神。

2. 杜威怎样论述教育本质?

(1)教育即生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评价:杜威教育本质的论述,虽然有些合理的见解,但他在论述教育本质问题时,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没有把能正确阐明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3. 述王宗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2)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3)因材施教,各成其才;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三. 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价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材料]在实验教育法中,感觉训练无疑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我采用的方法是以教具进行教学实验,等待孩子的自发反应。……我们的第一套教材是由福禄倍尔小砖块和立方块组成,我们让孩子注意这两种物体的不同形状,让他们睁着眼睛,仔细和准确感知这些物体,并反复用语言提醒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物体各自特点上。然后告诉孩子,把立方块放在右边,把小砖块放在左边,只是触摸,不用眼睛看。最后,让孩子蒙住眼睛,再重复这种练习。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做好这个练习,经过两三次后,他们就能完全不出错误。练习中共用24块小砖和立方块,以便使这种游戏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

(1)首先强调了感官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敏感期,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使感观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她设计了一套“感官练习材料”(也称蒙台梭利练习材料),其中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能力的材料,以触觉为主。

(2)这套材料具有一下特点:按照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类分别训练某一种感觉;各种材料使用时,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其他感官地干扰,以使所训练的感观得到的印象尽可能地纯正、清晰;教具具有控制、纠正错误的功能。这套感观训练材料活动性强,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3)但是也有两点不足之处:她的感觉训练是孤立地进行地,她孤立地训练幼儿地各种器官,某个活动只用来专门联系某种特定的感觉,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感观教育采取的方法有机械、待办、枯燥乏味倾向,儿童长期利用感观教育进行训练,容易受到操作顺序的束缚,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三)

一、简述题

1.简述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2.简述陈鹤琴的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

3.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陶行知认为:

(1)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算毕业。(2)晓庄学校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就是要受六方面的教育,即:健康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3)旧的教育是书本上的“科学”,是摧残人的个性、压制人的欲望的教育。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顺民之意,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资料(三)答案

一.简述题

1. 昆体良如何看待体罚。

(1)体罚事实上是一种凌辱,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2)如果盛行体罚,而孩子对鞭打习以为常,教育就难以起到作用;

(3)如果儿童在幼年时期遭受体罚,长大后往往更难以驾驭;

(4)体罚只能造就奴隶的性格,而不能培养雄辩之才;

(5)体罚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情沮丧压抑,经常感到抑郁,产生恐怖心理。2.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是陈鹤琴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

幼儿园分科教学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

儿童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的,不能四分五裂。

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

3.分析和评价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幼儿的感官训练和智力培养是蒙台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也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首先,蒙台梭利强调感官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应加强适当的教育,不失时机地使感官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感官训练是形成认识能力的第一道门。这种观点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其次,在教育实践中,她设计了一套"感官练习材料"对儿童进行了各种感官教育。这些材料是符合儿童认识特点的;感官训练活动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她的感觉训练是孤立地进行的,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感官教育的方法有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倾向,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论述题

试论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学前教育目的:由于世界、自然和人都是上帝精神的体现。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和发展埋藏在人体内部的'上帝的本源',把人身上潜在的上帝精神表现出来。

(2)学前教育原则:a、发展的原则;b、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a、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此时的生活方式和所受的教育将影响他整个一生,应把学前教育作为人的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b、单由家庭来教育儿童存在很多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并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4)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a、通过游戏及'恩物',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和体力,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b、通过各种作业,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5)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福禄倍尔创立了幼儿园教育体系,使学前教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独立部门,通过幼儿园的教育促使儿童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这套理论对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理论带有神秘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