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创新课堂]

王国红约2208字

说到象征手法,我们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派别——象征主义诗歌。一八五七年,该派先驱人物波特莱尔发表诗集《恶之花》。在题材上,他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写(“恶之花”即恶中有美),揭示了现代城市巴黎这座“地狱”中的种种罪恶现象,这与当时只知歌颂神圣的爱情、天真的童年、美丽的大自然和人的善良的浪漫主义大不相同;在艺术方法上,波特莱尔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能相互感应、挈合,诗人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

在艺术创作中,象征手法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用象征手法构思全篇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首诗围绕菊花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在科考失败后挫而弥坚的豪情,表达了诗人推翻晚唐腐朽统治、改朝换代的霸气。比他另一首写菊花的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起开”更大手笔,可谓浩气冲天,壮哉!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是一首感情激越的交响曲。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大海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的理想,表达了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沙皇专制的憎恨、反抗。

巴金先生的散文名篇《灯》就是一篇象征散文。它政治层面的象征意义,是写灯给人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哲理层面的象征意义,则含蓄地表达了人类向往光明、坚定的信念、正义必胜的愿望,抒发生命需要精神支柱的感想。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当代诗歌的代表作。在海子的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属于未来,属于幻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纠缠在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之间,诗人用象征的笔触抒发了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藏着的复杂性、矛盾性。

二、用象征手法刻画艺术形象

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刻画了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白杨树形象,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以及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刻画了海燕不畏强暴、渴望胜利的勇敢者形象。那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凸现了一个英勇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者的形象。

舒婷的《致橡树》,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使男子的阳刚之美作为一个参照显现出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把女性的柔韧、不屈、平等而立的形象跃然纸上。刚强、沉稳的橡树不能只作为女性的依靠,坚毅、温情的木棉要同橡树平等、独立,又相依相伴。作者用树的象征意义,扛起女性解放的大旗。

三、用象征手法暗示主题,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臧克家先生的诗歌《老马》,用象征手法刻画了一个历经磨难、忍辱负重的老马形象,它可以被看成是旧中国的劳动人民,又可以被视为是步履维艰的旧中国的象征,隐含着作者对苦难深重的祖国和祖国人民深深的同情。收尾句子“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是控诉,是忧患,是埋在心中隐隐的痛,也是作者依稀的希望。

诗坛泰斗艾青的《礁石》一诗,既塑造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形象,更象征了中华民族不

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孙犁的散文《黄鹂》则针对“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含蓄地抒发了文艺创作要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讽刺了当时“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的左的错误思想。借黄鹂这一意象,用象征的艺术手法来说理,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富有美感,且比较含蓄。

鲁迅的小说《药》中“上坟”一节中,革命者夏瑜坟头上的那圈红白的花则是作者一种含蓄的暗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一个个倒下去了,但真的猛士不会被白色恐怖吓倒,送给倒下的战友的这些花不只是一种悼念,更是革命火种不会熄灭的暗示,让人不禁想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慷慨悲歌。而夏四奶奶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的疑惑即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前方赴汤蹈火,后方愚昧麻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揭示事物深刻、精辟至极,入木三分。

在文学作品中,花鸟草虫、风雨雪晴、昼夜冬夏,皆可作为象征的本体。如梅花象征孤傲,松树象征高洁;蜜蜂象征勤劳,春蚕象征奉献;黑夜象征阴暗,白昼象征光明;圆月象征美满,弯月象征残缺;小草象征平凡,鸽子象征和平;而长江、长城、泰山、黄河则可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当然,作为象征的本体与象征意义之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正如玫瑰美丽尚有刺,竹子有节中却空;红色可象征吉祥如意,同时也可视为残忍与血腥,黑色既可喻高贵、冷峻,同时也可比为邪恶、罪责。

象征使文意含蓄,文笔优美;象征可曲径通幽,委婉动人;象征使形象丰满,跃然纸上;象征使文采斐然,情趣横生。

电影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蓝》 《蓝》是电影蓝白红三部曲之一。《蓝》、《白》、《红》是波兰大师级导演、“道德焦虑派”代表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遗作。“红白蓝三部曲”的创意是来自与法国国旗的颜色,他们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和博爱。《蓝》以诗意的忧郁格调讲述了作曲家之妻朱丽因车祸痛失丈夫和爱女,对往昔的回忆让她在生死两难中徘徊不定。生命的终止和延续都让朱莉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她被笼罩在蓝色的迷雾之下。整部影片都在讲述着寻求自由,寻求解脱,当然这种自由与解脱是心理上的,是一种对于过去痛苦记忆的遗忘,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电影《蓝》全片充满了阴郁忧郁的情调,在蓝色的主色调下,影片中美妙的光影变幻,冰蓝色的吊灯,亮蓝色的糖纸,那个碧蓝色的游泳池……这些冰冷的蓝色呈现,使电影在蓝色的渲染显得深邃而伤感。此外还有白色的方块,黑色的咖啡,纷杂的稿纸等等。蓝色象征着忧郁、痛苦,白色代表的是纯洁,幸福,黑色是厄运,毁灭……但是每一个单独物件又有特定的含义。 蓝色糖纸 蓝是代表忧郁的颜色,而在《蓝》这部电影里,它被赋予“自 由”这一新的涵义。在电影《蓝》中蓝色糖纸作为一个个体 物件又有它自己的象征含义。 蓝色糖纸多次出现在影片当中,第一次是车祸前朱莉的小女 儿在车上挥舞着蓝色糖纸。第二次是朱莉从包里掏出蓝色的 糖果,剥开蓝色的糖纸,狠狠的将糖咬碎吃掉。这里的蓝色 糖纸或者蓝色的糖果代表的就是朱莉的小女儿。朱莉的小女 儿最喜欢吃的蓝色糖果,喜欢玩的蓝色糖纸这些都是创作者 为蓝色物体意义上的升华预留了空间,所以车祸后,蓝色的 糖纸就直接代表了朱莉的小女儿,甚至代表了一些他极力想要忘却,但却始终无法遗忘的东西。而朱莉吃蓝色的糖果就表达了她对女儿的思念,狠狠地咬碎是一种沉重,压抑心情的发泄,对女儿的思念压得她喘不过气,朱莉可以吞掉糖果,却无法对女儿的死释怀。 白色方砂糖 白色代表简单,纯洁。一块小小的白色方砂糖,和浓浓的 黑咖啡展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 朱莉坐在咖啡馆里,丈夫的朋友就车祸对她表示深切的慰 问。此时门外一个流浪者吹起了笛子,朱莉望着流浪者出 神,服务员端来了一杯咖啡,朱莉拿起杯边的方糖,看着 方糖在咖啡中慢慢地被浸透成黑色。 白色的方糖象征着纯白美好的回忆,简单而单纯的幸福生 活。白色的方糖被咖啡浸染成黑色,象征着幸福生活的断 送。也意味着朱莉对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了,她的内心失去了自由,孤独使她默然。这个段落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烘托出整部电影的主题:寻求自由。 蓝色游泳池

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

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 导读: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篇一】 宇宙广大,天地神奇,而我是一株从不起眼的小草,没有玫瑰的芳香,没有槐树的高大,人们称颂春天的生机,赞扬绿野的美丽,从来不肯低下头欣赏弱小的我。而我一天天安慰自已春“来草自青”,小草也有小草的可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是我的知已,他赞赏我坚强不屈的品质,以为一代大诗的赞扬能让我扬名立外,却不曾想他们只说是春风拯救了大地,我便又一次失去了价值。想从此隐姓埋名,退隐世界。却无意中窥听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村鸣”的惋惜感叹。不,我不能消失,忽然间明白不管多么平凡微小的东西,它在世界上还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都立足本职,不贪功名利禄,那世界就会因为它的存在而生动。虽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但不也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吗?小草是渺小的,我瘦小但不弱小,看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细草虽微,却不自卑。“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船红紫斗芳菲”。花儿艳美,人们坐在我的身上欣赏花的美丽,我没有怨言,我为自已的默默奉献感到自豪。“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我是一棵坚强的草。 我是一株坚强的草,夏天我发出一片绿野地毯,在炎炎烈日里用

最美的方式装点大地,用绿装衬托世界的多彩。寒风刺骨,秋叶满地,我却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末凋”。大雪飘飞的季节,我将自已掩埋于深土之下,做一棵坚强的草,相信春天一定会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春来了,草青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你把春天领到了大地……我终于听到了幸福的歌颂,我是一株草,我的位置在心中。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株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草是微小的,但是它同样有它不可获缺的价值。小草小,它活着就是为了在它自已的岗位之上奉献立业…… 花落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小,天涯何处无芳草?…… 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篇二】 茉莉花茉莉花的名字家喻户晓,不少人都喜欢它,我家也养了两株茉莉花,它就住在一个白色陶制的花盆里。在这里,它长得非常茂盛。傍晚,我坐在窗边,仰望着满天的彩霞。清风徐徐地拂过面庞,一阵阵淡淡的香扑鼻而来。 我向四周望着,发现在阳台上茉莉花的叶片中间部分探出了一个个洁白的小脑袋,这就是茉莉花的花苞。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洁白的花朵上,显得格外耀眼。夜晚,当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从绿叶间露出来的茉莉,更显出了它那才高气新的雅气。 过了一段日子,在一个闷热的傍晚,突然嗅到一股股浓浓的'幽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修辞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艺术手法 映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也可称为衬托)。衬托在作品中的主要方法有: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2.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的意义。 一种是“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一种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映衬包括: 1.正衬:正衬是应用性质相似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好的,坏的衬托坏的内容上,客体与 本体的性质是相似的。 ①“春冰薄,人情更薄;登天难,求人更难”,前面的词语是客体事物,后面是本 体事物,以客体衬托主体,凸显出主体,这是直接形式的正衬。 如:鲁迅《故乡》:“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 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如:“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 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 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里描写的一幅月下美景图目的是用来衬托少年 时期的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这种以美景衬正面形象的写法,我们也把它叫 做正衬。 ②尚有比较婉曲、间接的表现形式,有些正衬的句子,先写句子相似的景,再写相 关的情,例如元曲中,马致远的(秋思),先写‘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古 道、西风、瘦马’等衰败萧条的悲景,再写“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这是以悲 景衬悲情的正衬。 2.反衬:反衬是应用性质相反或相对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坏的,坏的衬托好的。内容上, 客体与本体的性质不同。 如: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从对比的形式设计观察,是相当工整的“正对”,属于“对偶”的一种形式。若从“映衬” 所偏重的表意内容观察,“蝉噪”用来衬托“林愈静”的主体,“鸟鸣”用来衬 托“山更幽”的主体,正是以动态之笔描写静态之境。“蝉噪鸟鸣”均为现实 的具象的实体,“林静山幽”则是存在于诗人内心的抽象的思维感受,以具象 的实体衬托抽象的心境,正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情虚景实、虚实相映 的手法,实景与虚境透过对比,以宾衬主以实衬虚,达成“实虚互掩”创新 意境深化情思的目的。“‘反衬’用最通俗的讲法,即是‘衬托’,(或曰‘烘托’), 只不过‘反衬’特指从反面或相反特征去衬托主体。” 用美景写哀情,则属于反衬。请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这里作者用一幅月下美景图来衬托此时他离开故乡时的惘然、悲哀之情,这 就是反衬。 3.侧衬:侧衬则是从侧面来衬托本体事物的修辞法,这是特写受本体事物影响的客体事物的反应情形,以衬出本体事物。 如:《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知识分享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 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白鲸》中的应用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与海洋的象征意义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的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德号和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在《白鲸》中,裴考德号航船是来自陆地的力量,海洋则代表着自然,他们之间的对立比较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航船裴考德代表的陆地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海洋来说它是安逸舒适的;而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它象征着凶险同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海洋在这里也代表着深奥难测的命运。船与海代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 象征手法的作文: 蜡烛 每当停电的时候,是又细又长的蜡烛帮我度过了一个个漆黑的夜晚。我爱蜡烛,更爱他那无私奉献的品质。 蜡烛有白色的,也有红色的,还有五彩缤纷的。白色的蜡烛像一根通体透明的玉石柱子;红色的像美丽的红玛瑙,五彩的蜡烛就像身着彩衣的少女一般亭亭玉立。 每当蜡烛燃烧时,一滴一滴的烛泪顺流而下。活像一颗颗珍珠。望着燃烧的蜡烛,望着他那跳动的火焰,你是否注意过它那晶莹,洁净,美玉一般的躯体?是否注意过它那橘黄色的火苗?它的躯体经过烛泪流下,身体上已经有了斑斑驳驳的蜡烛,仿佛一棵沧桑、不屈不饶的古树,慢慢变短、变短……直到生命结束的瞬间,火才熄灭,那红红的火苗如同一颗闪烁的星星,美丽极了。微微的风一吹,那燃烧的火并没有为此而熄灭,反而越烧越旺,“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矩成灰泪始干”。蜡烛为我们奉献出自己的一生。却不求回报。蜡烛虽然普通,但却毫无怨言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它这种献身精神是那么难能可贵啊! 我的猜想,蜡烛在燃烧时流下的泪是什么泪呢?是悲伤的泪?它在燃烧时自己渐渐变短,而流下悲伤的泪。是欣慰的泪,它为人类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感到欣慰。它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具有蜡烛精神的人,我们的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照亮别人,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我们的聪明才智,都包含着老师的多少心血。他们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蜡烛呀!你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就就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们散发出光和热,我愿做一根小小的蜡烛,长大为人类做贡献”。 象征手法的作文: 路灯 路灯,为黑暗中步履匆匆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光亮,它永不疲倦的为夜幕下的城市放哨,站岗。无论是阴天,雨季,狂风,还是大雪;它从不退缩。总是默默的站在那儿,为人们驱走黑暗。 我还记得那个漆黑的夜,妈妈接了个紧急电话,公司叫她拿份重要文件过去。刚走到街边等车,突然文件从妈妈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风吹过,文件不知去向。但是手电筒微弱的光亮在这漆黑的妈妈从口袋里摸出我经常玩的小手电,这时,夜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路灯,它默默的,努力的散发着光亮,渐渐的,那份文件在路灯的光亮中出现。妈妈的心从乌云密布转为万里晴空。 是路灯,让人们在黑暗的街道中获得光明;是路灯,永不停歇的点缀着昏暗中的城市。路灯帮忙妈妈找到文件的一刹那,她的心里涌进了无限的温暖和安慰。然而,在那个雨天,当我独自坐在路灯下,正在回想妈妈找文件的那个夜晚,耳边忽然响起哗啦啦的声音,回头望去,是淘气的孩子们打碎了一盏仍在发光的路灯。我留意翼翼的拾起其中的一片,保存了起来。就这样,一盏路灯的生命结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docx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一部优秀和广为流传的英语文学作品,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必然是经过精雕细琢的。纵观西方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其文学作品的来源是现实的社会,同时也比现实社会水平高,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文字之间修辞手法衬托效果的加强,例如经常见的比喻和拟人等,在能够充分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把目光着重放在修辞手法的选择使用上,不同风格采取不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文字表现更加灵活和生动形象,不呆板也不陈旧,其蕴含极高的艺术气息,能够让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直观感受,对文学作品赏析以及流传具有加强的推动作用。 一、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是经常能够看到的,用得也比较多。把两个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加以描述是这种修辞手法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原本的事物特征的描写会更加生动,比喻修辞手法有四种,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以及提喻,本文只要分析前两种常见的使用。提到明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明喻使用与国内汉语文学作品大致相同,是一种比较基本的比喻手法,都是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事物以及现象的相同之处加以文学性的描述,极力突出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通处。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一般使用Like、asif、asthough等词汇来进行明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大咖把明喻修辞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就像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中,会这样写:“你和我之间的思念就像是食物对生命一样的”,把两人之间的思念与食物对于生命的

重要性加以比照,鲜明表达出作者内心愁苦的真实情感以及对亲友的思念之浓,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加强读者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暗喻相对于明喻来说,层次感更强而且所表达的情感要更强烈。暗喻手法并不是用一些比喻性的词语来写的,是把这个东西当成另外一件东西来写,一般只会出现喻体而本体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暗喻适合用于深厚情感的比喻,感情色彩较为丰富与浓厚,耐人寻味的文学表达能够勾起读者对作品的无限思考与遐想。就像伟大诗人雪莱所提到正待觉醒的奴隶就像沉睡的雄狮一般,此作品是鼓励与推动奴隶制度的经典作品之一,奴隶与雄狮,觉醒与沉睡两者的相互对照,加强了被压迫阶级对自由,对民主的渴望,其中的鼓励作用坚定了奴隶阶级推翻上层阶级统治,推翻奴隶制度,寻求自由平等的信念。 二、象征修辞手法的运用 象征修辞手法在英语诗歌、小说以及散文中的运用较多,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达,间接传达出作者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就像《荒原》这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作品中对很多典故、语言、神话等有着很大篇幅的描述,看似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大,但作者所描绘的其实是象征该历史阶段现实社会真实形象,把资产剥削阶级丑恶面孔与野蛮、寸草不生的荒原进行对比,在书中对资产阶级所作所为只字不提,但对腐败资产阶级的批判充满字里行间。作品第一部分就使用了大量的象征修辞手法,其中对荒原树木、石头、生物以及村庄等事物的描述,采用了大量阴暗和消极的词汇,勾勒出一幅万物凋零、在荒原中谋求生存极其困难的画面。实

最新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白鲸》中的应用 1 2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与海洋的象征意义 3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 4 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 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5 6 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 7 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 的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8 9 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 10 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 11 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 12 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 13 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 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 14 15 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 16 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 德号和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17 18 在《白鲸》中,裴考德号航船是来自陆地的力量,海洋则代表着自然,他 19 们之间的对立比较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航船裴考德代表的陆地是有限的, 20 但是相对海洋来说它是安逸舒适的;而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它象征着 21 凶险同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海洋在这里也代表着深奥难测的命运。船与海代 22 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 23 得对生活的充分理解陆地的封闭自足需要打破,到海洋上冒险求知,遵循自然 24 规律,人们才能把握命运只有在精神上,在理智上冲出有限的疆界,人们才能 25 获得新知;但是同时,出海冒险又剥夺了人生的安乐在作品中,麦尔维尔不惜

象征手法的作文10篇精华版

《象征手法的作文》 象征手法的作文(一): 粉笔 上学以前,在我印象里,用粉笔能够随心所欲地涂涂画画,挺好玩的。当我到了入学年龄,妈妈为我选取了很好的小学,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好奇地看着老师站在讲台前,用一支支粉笔,为我们学子书写了那知识的长卷,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粉笔,爱上了老师拿着它,在黑板上吱吱呀呀地书写着,粉笔像是音乐家的指挥棒,那声音那字迹像是跳跃着的美妙音符。 语文课上,老师拿着粉笔往黑板上写字,只见那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流畅地滑行――点、横、竖、撇、捺,一个个清楚、美观的文字都按照必须的笔顺规规矩矩地站出来了。这些都被我们牢牢地印在脑子里。 数学课上,粉笔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老师先讲一个数学公式。同学们不懂,于是老师用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条清晰的线段,然后在线段上画上不同的标记,图示刚一画完,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老师不厌其烦地用粉笔在黑板上一步步地演算各种题型,由简单到复杂。渐渐地,同学们学会了演算各种数学题的方法。 图画课上,粉笔的作用又是那样神奇。老师拿起那彩色的粉笔,像神笔马良一样,蓝天、白云、树林,还有可爱的小鸟、顽皮的小猴,都活灵活现地展此刻我们眼前,启发了我们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也学会了描绘心中的世界。 小小的粉笔,总是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讲桌上,那是同学们在课下最爱做的事,除了收拾好还能够用的掉落的粉笔,同学们总是在课前把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那是对粉笔的爱惜,那是对老师的敬爱。 转眼我们都上六年级了,老师们在学堂里已陪伴我们度过了六个春秋。老师的额头上多了些许皱纹、老师在回家的路上显得更加疲惫。她们正如这可爱的粉笔,总是在默默地消磨着自己,奉献给我们的却是全部的爱。 象征手法的作文(二): 路灯 路灯,为黑暗中步履匆匆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光亮,它永不疲倦的为夜幕下的城市放哨,站岗。无论是阴天,雨季,狂风,还是大雪;它从不退缩。总是默默的站在那儿,为人们驱走黑暗。 我还记得那个漆黑的夜,妈妈接了个紧急电话,公司叫她拿份重要文件过去。刚走到街边等车,突然文件从妈妈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风吹过,文件不知去向。这时,妈妈从口袋里摸出我经常玩的小手电,但是手电筒微弱的光亮在这漆黑的夜里又算得了什么呢?是路灯,它默默的,努力的散发着光亮,渐渐的,那份文件在路灯的光亮中出现。妈妈的心从乌云密布转为万里晴空。 是路灯,让人们在黑暗的街道中获得光明;是路灯,永不停歇的点缀着昏暗中的城市。路灯帮忙妈妈找到文件的一刹那,她的心里涌进了无限的温暖和安慰。

象征手法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就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相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白雪 正面:不论别人从何种目光对待它,它总是露出清纯的笑脸。 反面:总是爱用洁白的面具去掩饰人间的丑恶。 天平 正面:你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反面:你徇私枉法,谁给你的东西多,你的重心就偏向谁。 象征手法 写作指导: 1、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用象征手法的作文

一、用象征手法的作文: 1、水,您在地球上扮演着各种角色。 当您是雨时,在春天,您飘向草地,帮助小草儿成长;您越过树梢,帮助花朵儿含苞开放。在夏天,您与大海相融,看着鱼儿在您体内嬉戏;您融于干涸的土地,使土地充满了水分。在秋天,您与秋叶翩翩起舞,造就一幅美丽的画面;您与秋风合奏,造就一律动听的旋律。在冬天,您冰冷的身体侵入悬崖边的梅花枝里,使它成了傲梅,拥有了坚强的性格。有了您,草儿能茁壮,花儿鲜艳,鱼儿欢笑,大地湿润,景色优美,自然音乐动听。所以不能没有您。 当您是海时,您的颜色,使地球像披着蔚蓝色的纱衣;您的营养,喂养着您身体里的生物,肥硕的鱼儿与水生植物构成了海底世界;您身体内的盐被人们提炼出来,当做食物的调料,这才有了人间美味。如果没有您,地球不在是美丽的蓝色星球;如果没有您,“鱼”这个词也不再有;如果没有您,食物不再是香美的。所以不能没有您。 当您是雪时,您雪白的身体,在冬天给大地添上一片银白色,充满了安详,安静的氛围。当您停下将您那雪白的身体撒向大地时,整个被银白色覆盖的地方充满了嬉戏声。孩子们纷纷出户,拥抱着您,用您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太阳出来时,您变回来您的原貌——水,接而您蒸发成云,等待着下一个春天。因为有了您飘向大地的风姿卓越,才有了“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您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希望的降临。因为有了您,才有了那冬天的愉悦。所以不能没有。 当您被称作水时,您将给予干渴的人,您将阻止火犯下滔天大罪,您将化作露珠停留在植物上,使它们充分吸收您,您将脏东西变得干净,您将与米成为兄弟。 如果没有您,火会吞噬世界,植物会枯萎,世界会被污染,世界不会再有欢笑声。所以,不能没有您。 不能没有您,因为您象征欢乐,象征万物的创造者,象征母亲,象征生命的希望。 您是我们的朋友,您有各种角色,所以不能没有您。 2、入夜,繁星点点,灯光迷离,银星与灯光链接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星河哪是灯海。 远处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有的像巨人,有的似骆驼,有的骏马,形态各异。群山的后面是黑天鹅绒似的夜幕,一群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天堂传来的灯火,又像是天使的眼眸,漂亮迷人。就像一件纯黑的衣服上镶着许多闪亮的纽扣。 我爱仰望星空,思接千载,神游八荒,这颗颗星辰,就如那些伟人,永生而且发光,留给人的是思索和真理。 童年时幼稚的我最喜欢躲在奶奶的怀抱中数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可总是数不清,我埋怨星星为什么总跟我捉迷藏。此时星星还是一动不动的镶在夜空上,那么悠远.那么洁净.但是夜空下却早已物是人非。突然一道清冷的光线将我深深吸引,顺着光望去。 那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啊!一轮圆月镶嵌在山与山的交界处,宛如一尊白玉雕就的仙女,美得使人落泪,圣洁得使人下跪。整个画面给人凄清欲绝.无限空阔的特殊感觉,既使人想到“高处不胜寒”,有使人想到“空照秦淮”的种种意境。明月离我那样近,仿佛张开双臂就可以抱住它。明月,奇伟.瑰丽,大放异彩,使那些镶嵌在天空中的

修辞学角度看文学作品及作品的比较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oni Morrison Rhetorical Styles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Toni Morrison are two of the many great writers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ir styles follow rhetorical guidelines to create persuasive arguments and clear writing. To show how they accomplish this I will be comparing the rhetorical style used by King in "Letter from a Birmingham Jail," with that of Morrison in "Friday on the Potomac." Each of these works result from strong opinions surrounding the issue of racial 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ch appeals to the desire of achieving that equality. In order to address a sensitive topic such as racism and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authors had to implement various methods of persuasion. While each author chooses different manners with which to accomplish this, each forms clear writing with convincing arguments. They achieve this clarity due to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ethos, pathos, and logos as the foundations for creating these arguments. Before we can examine the writing on the basis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each. They were conceptualized by Aristotle as the keys to persuading an audience. Ethos, directly translated, means "worthy of belief," and deals with establishing credibility. Pathos involves "putting hearers...into the right frame of mind with regard to certain issues and the speakers persuasive intent" (Smith 83). Logos includes the arguments that are used to make a point, and involves the basis upon which the arguments were made. The use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will produce a persuasive argument according to Aristotle. Being that he did "write the book on rhetoric," I will be using the ideas of Aristotle as the blueprint for effective writing to which I will compare the works of King and Morrison. First I will examine Martin Luther King Jr.'s letter which embodies all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utlined by Aristotle. The most clearly presented element in King's article is the use of ethos. King establishes himself as a credible and learned man early in the letter so that the reader has an immediate connection with him, and then he carries the thought throughout the letter's entirety. Within the first paragraph he uses this tactic when he writes, "If I sought to answer all the criticisms that cross my desk, my secretaries would have little time for anything other than such correspondence during the day..." (Corbett 302). This statement effectively creates an image of Martin Luther King sitting in a position of power rather than in the stereotypical labor job all too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 black man. By doing so it immediately breaks down possible underlying stereotypes that would affect the reader's ability to ration in an unbiased manner. His response also creates a connection with the clergymen by presenting a scenario with which they can familiarize themselves. King employs another method that to establish his credibility by comparing himself to notable figures who were involved in struggles resembling his own. In doing so he uses a different strategy of conveying a vast amount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scriptures, to which the clergymen are most closely tied. For example he compares himself to the Biblical figures of the prophets and of the Apostle Paul when he says "Just as the prophets of the eighth century B.C. left their villages and carried their 'thus saith the Lord'...and just as the Apostle Paul left his village of Tarsus and carried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so am I compelled to carry the gospel of freedom beyond my own home town" (Corbett 302). He also employs this method when responding to the clergymen's accusations calling him an extremist. In rebuttal to the accusation, he states that Jesus was an extremist as was Amos, Paul, Martin Luther, John Bunyan, Abe Lincoln, and Thomas Jefferson. All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notable and considered heroes in one way or another. Comparing himself to them causes the argument of the clergymen to lose its strength and further establishes the importance of his goal. In keeping with Aristotle's technique of forming a good argument, King also excels in the act of goodwill, in which you demonstrate "that you have the audience's best interests at heart" (Smith 81). King does so by acknowledging that the clergymen "are men of genuine good will and that your criticisms are sincerely set forth" (King 302). This strategy prevents them from growing defensive and dismissing everything he says. He also refers to them later in the letter as "friends." By establishing his credibility with the audience, MLK successfully creates a noble character for himself with attributes that are commendable. The most apparen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of his Christian beliefs which are conveyed strongly in his writing. He also exhibits a great deal of love for his cause to which he lends himself wholeheartedly. In addition he has a great dea Rhetorical Devices Used by Patrick H. Patrick Henry is well known for his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speech. This speech was a primary factor in the Americans decision to wage war with Great Britain.

最新-桃花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 精品

桃花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以下是关于桃花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供大家参考。 【象征手法作文写作指导】在中学生作文里,化实为虚的比喻、象征手法,可以让作文意境气象万千,别开生面,意味无穷。 而且,这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指导。 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悟、勤练笔。 这是写好象征文的基础。 观察,是写作的重要源头之一。 感悟是立意产生的关键,是观察的深入,用心着意,则会有一定的思想指向、在这两个过程后,勤练笔成文,则可有成果,让象征文成就于笔下。 二、方法具体指导1、选物引语观察事物,选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着意观察、感悟、立意。 2、绘物赋语对所描写、展示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描写,描写与所立之意相符,为表里关系,暗含立意。 3咏物赞语把所描写的事物的意义――象征意义揭示出来,加以赞美。 用以物喻人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赞美其象征的品格精神,显示作文目的。 三、有计划,有的放矢地指导训练范例素材1骆驼――任重道远,坚忍不拔2海鸥――胸怀宽广,搏击风浪3海燕――勇敢顽强,远见卓识4春蚕――兢兢业业,无私奉献5萤火虫――渺小却不卑微,勇于展示自己的生命火花,点亮暗夜。 6白鸽――和平友谊的使者7喜鹊――活泼热情,吉祥如意8春燕――报春使者,勤劳亲善9白灵――聪明伶俐10梅花――坚贞不屈…桃花象征手法的作文600字 春天,桃花开了,人们常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的,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桃花是春天的精灵。

英语中有19种修辞手法及英国文学作品与作家

英语中有19种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是:Simile明喻、Metaphor 隐喻,暗喻、Metonymy 借喻,转喻、Synecdoche 提喻、Synaesthesia 通感,联觉,移觉、Personification 拟人、Hyperbole 夸张、Parallelism 排比,平行、Euphemism 委婉,婉辞法、Allegory 讽喻,比方、Irony 反语、Pun 双关、Parody 仿拟、Rhetorical question 修辞疑问、Antithesis 对照,对比,对偶、Paradox 隽语、Oxymoron 反意法,逆喻、Climax 渐进法,层进法、Anticlimax 渐降法。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这19种修辞手法的全部解释和例句,快来学习吧! 1.Simile 明喻 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标志词常用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 例如: 1>.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t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 2>.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3>.Einstein only had a blanket on, as if he had just walked out of a fairy tale。 2.Metaphor 隐喻,暗喻 隐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 例如: 1>.Hope is a good breakfast, but it is a bad supper。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3.Metonymy 借喻,转喻 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I。以容器代替内容,例如: 1>.The kettle boils. 水开了。 2>.The room sat silent. 全屋人安静地坐着。 II。以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例如: 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请听我说。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修辞现象 他个儿不高,一米六零差不多,瘦瘦的,眼窝深陷,留着一撇小胡子,他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杂文的神童,也没听说他脑后长了什么反骨。他是个普通人,大家的朋友中的一员,他的大部分特点,普通人也都有。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小学的课堂上时,就是一个全身披挂的?思想神?。他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人——鲁迅。 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内容深广,思想博大精深,艺术风格多样,长期以来,人们对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体裁的多样性、人物的典型性以及语言的讽刺性等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鲁迅先生同样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修辞巨匠,他作品中的语言丰满而洗练,隽永而含蓄,诙谐而峭拔,为我们展现了极具特色的语言修辞艺术。 修辞讲究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取得最佳的语言表达效果。鲁迅先生小说,无论是在词语的锤炼,还是辞格的运用上,都进行精心选择和仔细推敲,收到了奇妙地表达效果,显示了他高超的语言修辞艺术。 说到词语的锤炼,古人叫做?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其寻求最恰当的词语,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在这方面,鲁迅先生运用得独具匠心,他选用词语,既能体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使语言表达精当贴切、简洁明晰、幽默风趣、含蓄深厚,又能体现用词的连贯性,力求配合得当。整体和谐,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或增添新意,或附加色彩,或弦外有音,或陡增文采。在《故乡》中,他就这样写到?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在这里,?心情?指心境的感情状态而言,?心绪?则指心境的安定或紊乱而言。这虽然是一组意义相近而又有差别的近义名词,但不可互相替代。鲁迅先生这种把近义名词交互使用而又有区别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在词语的锤炼之外,鲁迅小说的小说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修辞方法,这也是他的小说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就重点分析他作品中的辞格运用。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比喻是一种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因其具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新颖奇特的特点。因而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的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他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有比喻,如《药》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这里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贴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的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一个阳文的八字?比喻得新颖而奇特,显示出了鲁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