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3:55:01.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佳

[导读]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王佳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尤以婴幼儿感染常见,由各种化脓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婴儿前囟饱满、脑脊液混浊及细菌学检查阳性为其特征。其病死率即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是小儿时期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治化脓性脑膜炎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在8个月~3岁之间;患儿入院时发热24例,头疼8例,呕吐22例,抽摔13例,病理征阳性为19岁。

1.2 临床表现早产儿发病率较足月儿高,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常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面色发灰、吃奶不好,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嗜睡、哭声减弱、体温不升、体重不增、黄疸持续不退等;)足月儿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常表现为烦躁、易激惹、尖叫、发热,有时伴有呕吐、两眼发直、凝视、眼球可上翻或向下形成“落日眼”。重则可见阵发性发绀,肌张力增高,抽搐。若出现惊厥发作,则表明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3 治疗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强有效药物,一般采用大剂量青霉素与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复达欣.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同时应用甘露醇、速尿及激素等降低颅内压,镇静,退热,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舒适,温度在18~22℃,湿度50%~60%;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保证患儿休息,避免强光刺激、头部剧烈运动、哭闹、咳嗽、大便用力等,以免引起头痛加重;加强生活护理。

2.2 病情观察及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观察病儿反应、面色、体温、呼吸、四肢肌张力等情况的变化,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囟门、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患儿意识状况、瞳孔、囟门、生命体征等的变化,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情况,说明可能有脑疝等并发症出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

2.3 对症护理

2.3.1 降低颅内压因为颅内压增高明显时,任何轻微的波动与刺激都足以加重原有颅内高压,有时可突然引起脑疝。因此,让患儿入监护室加强监护,避免一切刺激包括声、光等,可用窗帘或灯罩遮挡强光,室内保持安静。置患儿于头肩抬高15°~30°的侧卧位休息,以利于头部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力,已出现颅压高时应平卧,避免发生脑疝,同时避免呕吐造成窒息。避免患儿哭闹、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及用力(包括用力排便),以防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护理和治疗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宜轻、快。同时按医嘱应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如20%甘露醇)。输入药液时应在半小时内输完。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眼球运动、瞳孔变化、呼吸节律、肌张力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3.2 维持正常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给患儿戴冰帽等方法,使脑组织温度下降,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并减少脑组织的氧消耗,防止发生惊厥。

2.3.3 惊厥的护理保持安静,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各种对患儿的刺激,密切观察有无惊厥的先兆。惊厥发生时注意保证患儿安全,防止发生坠床,防止舌咬伤。

2.3.4 缓解头痛观察患儿头痛的反应如婴儿用手拍打头部、哭闹等,对年长患儿的头痛主诉应立即给予应答并表示关心,采取安抚措施,帮助患儿分散注意力,并指导使用放松技术如轻轻抚摸或按摩、心理暗示等,增加患儿的舒适,可使疼痛感减轻。患儿腰椎穿刺取脑脊液后,嘱其去枕平卧休息6小时,避免发生头痛。

2.3.5 维持体液平衡观察并记录患儿皮肤、粘膜的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量,患儿呕吐后口腔及其周围皮肤应及时清理干净、更换污染的衣物,避免呕吐物残留引起不良刺激而再次呕吐;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质。对发热的患儿要及时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尤其药物降温后);观察有无体液不足的表现如前囟、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及时通知医师,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扩充有效血容量,维持血压;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患儿颅压高时要适当脱水。

2.4 药物治疗护理

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如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青霉素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输完(因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稀释后,在室温下易分解降低效价而影响疗效),由于药液浓度较高,静脉穿刺时应谨慎操作,避免药液外漏引起局部损伤或坏死。高浓度的青霉素需避免渗出血管外,防止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氯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定期做血象检查;静脉输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加重脑水肿;注意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的入水量。如发生鹅口疮、厌食、腹泻等症状,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处理。鹅口疮者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厌食者可少量多次喂养,腹泻者加强臀部护理。

2.5 心理护理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治疗护理的目的与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解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3 讨论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较差,细菌易侵入神经系统而发病。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因病原菌经呼吸道侵入最多见,故应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皮肤感染等应及时、彻底治疗。出院时指导家长注意观察患儿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如婴儿每天测头围1次);通过“游戏”的方式观察患儿的反应和肢体活动情况,及早发现有无智能障碍、肢体瘫痪等,以便及时就医。对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考点串讲: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考点串讲: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 ,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反复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阳性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一、病因 1. 病原菌随发病年龄而异。 (1) 新生儿和<2 个月婴儿:以肠道革兰阴性杆菌( 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为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2) 2个月?12岁儿童:以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3) >12 岁儿童: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多见。 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多发生于15 岁以下儿童,常呈流行性,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经呼吸道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二、临床表现 90%的化脑患儿为5 岁以下儿童,1 岁以下是患病高峰年龄,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脑多集中在2个月?2岁儿童。 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以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脑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 1. 起病形式

(1) 骤起发病:多系脑膜炎球菌感染所致的危重暴发型( 迅速出现休克、皮肤出血点或瘀斑、意识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若不及时治疗可在24 小时内死亡。 (2) 亚急性起病: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2. 化脓性脑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年龄特征典型表现幼婴及新生儿的表现 1. 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 可能有休克体温正常或降低; 不吃、不哭、不动; 微小惊厥。 2. 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脑疝尖叫、皱眉、前囟饱满紧张、颅缝分离 3. 脑膜刺激征颈阻、Kernig 's、Brudzinski 征不明显 3. 某些化脓性脑膜炎的特殊表现 (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起病不久可出现皮肤瘀点和瘀斑,并迅速增多、扩大和融合,爆发型患儿可发生休克、DIC和(或)出现脑炎表现,此时意识障碍和惊厥更为明显,锥体束征阳性,重者发生脑疝。 (2) 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约40%^ 50%病例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败血症或 颅脑外伤等感染灶,病程迁延,易复发。 (3) 金葡菌脑膜炎:常为金葡菌脓毒败血症的迁徙病灶之一,所以常有原发化脓病灶; 病程中约半数出现皮疹;

2016年最新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 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3:55:01.1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佳 [导读]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王佳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尤以婴幼儿感染常见,由各种化脓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以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婴儿前囟饱满、脑脊液混浊及细菌学检查阳性为其特征。其病死率即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是小儿时期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治化脓性脑膜炎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在8个月~3岁之间;患儿入院时发热24例,头疼8例,呕吐22例,抽摔13例,病理征阳性为19岁。 1.2 临床表现早产儿发病率较足月儿高,临床症状不典型,一般常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面色发灰、吃奶不好,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嗜睡、哭声减弱、体温不升、体重不增、黄疸持续不退等;)足月儿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常表现为烦躁、易激惹、尖叫、发热,有时伴有呕吐、两眼发直、凝视、眼球可上翻或向下形成“落日眼”。重则可见阵发性发绀,肌张力增高,抽搐。若出现惊厥发作,则表明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3 治疗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强有效药物,一般采用大剂量青霉素与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复达欣.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同时应用甘露醇、速尿及激素等降低颅内压,镇静,退热,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舒适,温度在18~22℃,湿度50%~60%;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保证患儿休息,避免强光刺激、头部剧烈运动、哭闹、咳嗽、大便用力等,以免引起头痛加重;加强生活护理。 2.2 病情观察及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15~30分钟巡视病房一次,观察病儿反应、面色、体温、呼吸、四肢肌张力等情况的变化,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囟门、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患儿意识状况、瞳孔、囟门、生命体征等的变化,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情况,说明可能有脑疝等并发症出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急救准备。 2.3 对症护理 2.3.1 降低颅内压因为颅内压增高明显时,任何轻微的波动与刺激都足以加重原有颅内高压,有时可突然引起脑疝。因此,让患儿入监护室加强监护,避免一切刺激包括声、光等,可用窗帘或灯罩遮挡强光,室内保持安静。置患儿于头肩抬高15°~30°的侧卧位休息,以利于头部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力,已出现颅压高时应平卧,避免发生脑疝,同时避免呕吐造成窒息。避免患儿哭闹、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及用力(包括用力排便),以防颅内压进一步升高。护理和治疗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宜轻、快。同时按医嘱应用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如20%甘露醇)。输入药液时应在半小时内输完。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眼球运动、瞳孔变化、呼吸节律、肌张力变化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2.3.2 维持正常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给患儿戴冰帽等方法,使脑组织温度下降,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并减少脑组织的氧消耗,防止发生惊厥。 2.3.3 惊厥的护理保持安静,各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各种对患儿的刺激,密切观察有无惊厥的先兆。惊厥发生时注意保证患儿安全,防止发生坠床,防止舌咬伤。 2.3.4 缓解头痛观察患儿头痛的反应如婴儿用手拍打头部、哭闹等,对年长患儿的头痛主诉应立即给予应答并表示关心,采取安抚措施,帮助患儿分散注意力,并指导使用放松技术如轻轻抚摸或按摩、心理暗示等,增加患儿的舒适,可使疼痛感减轻。患儿腰椎穿刺取脑脊液后,嘱其去枕平卧休息6小时,避免发生头痛。 2.3.5 维持体液平衡观察并记录患儿皮肤、粘膜的情况,记录24小时出入量,患儿呕吐后口腔及其周围皮肤应及时清理干净、更换污染的衣物,避免呕吐物残留引起不良刺激而再次呕吐;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及性质。对发热的患儿要及时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尤其药物降温后);观察有无体液不足的表现如前囟、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及时通知医师,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扩充有效血容量,维持血压;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患儿颅压高时要适当脱水。 2.4 药物治疗护理 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如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青霉素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输完(因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稀释后,在室温下易分解降低效价而影响疗效),由于药液浓度较高,静脉穿刺时应谨慎操作,避免药液外漏引起局部损伤或坏死。高浓度的青霉素需避免渗出血管外,防止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氯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定期做血象检查;静脉输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加重脑水肿;注意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的入水量。如发生鹅口疮、厌食、腹泻等症状,可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处理。鹅口疮者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厌食者可少量多次喂养,腹泻者加强臀部护理。 2.5 心理护理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治疗护理的目的与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解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3 讨论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较差,细菌易侵入神经系统而发病。预防本病主要是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因病原菌经呼吸道侵入最多见,故应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对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皮肤感染等应及时、彻底治疗。出院时指导家长注意观察患儿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如婴儿每天测头围1次);通过“游戏”的方式观察患儿的反应和肢体活动情况,及早发现有无智能障碍、肢体瘫痪等,以便及时就医。对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 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doc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 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 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 CT 或 MRI 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 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2. 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 20mg静脉滴注,连续3? 5 天。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摘要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最常见病原体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本病的病死率较高,后遗症较多,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日新月异以及微生物学的惊人进展,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获得了明显的进步,现简要介绍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小儿;病死率;后遗症;抗生素;微生物学;诊断;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在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1]。细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较高,治疗后生存者中有不少患儿合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日新月异以及微生物学的惊人进展,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获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文简要介绍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1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1. 1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诊断: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蛋白定量>500 mg/L,糖一般低下,氯化物也随之降低。取脑脊液时,穿刺外伤致脑脊液红细胞数、白细胞增多,要对其校正,方法为:当脑脊液存有700×106/L红细胞,则白细胞总数为原有白细胞总数减去1×106/L白细胞[2]。脑脊液涂片检查前,脑脊液需离心,取沉淀物作染色涂片检查,培养在抗生素应用前进行,否则阳性率极低。未经治疗的早期(30 mg/L,基本可排除病毒感染。 1. 2 化脓性脑膜炎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CT扫描常常未见异常,后期基底池、大脑纵裂和脉络膜丛CT扫描常常显示密度增高。脑实质如见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常常提示并发脑炎,还常常并发脑积水、硬膜下积液或积脓等。行MRI扫描,能清晰地显示大脑表面脑池、脑室、脑实质内各部位病变的范围、性质和程度[9]。MRI脑膜早期病变主要累及顶部脑凸面及前纵裂池。脑膜炎症常累及硬脑膜,引起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10]。炎症晚期蛛网膜下腔及脑底增厚粘连,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 2 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 2. 1 抗生素治疗用药原则:因化脓性脑膜炎病情较重,故应选择能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及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大多数化脓性脑膜炎,经验性选择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钠,待脑脊液培养结果出来以及根据用药效果再选择用药[11]。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小儿化脓性脑膜炎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小儿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婴幼儿多见。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 临床表现 暴发型可骤然起病,多为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可迅速出现进行性休克、皮肤瘀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死亡。 亚急型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于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可表现有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目光凝视等,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痠痛。 神经系统表现①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②颅内压增高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囟门饱满、重者昏迷,发生脑疝;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呼吸衰竭;③惊厥;④部分患儿出现Ⅱ、Ⅲ、Ⅵ、Ⅶ、Ⅷ对颅神经受损或肢体瘫痪症状。 新生儿脑膜炎起病时与败血症相似,体温可高可低、拒食、吐奶、尖叫、凝视、惊厥,由于颅缝及囟门未闭,对颅内高压有一定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 并发症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可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癫痫等。 护理 常见护理诊断 1.体温异常与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不能进食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卧床及意识障碍有关。 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颅压增高有关。 5.恐惧与预后不良有关等等。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定时测体温,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高热者可物理或药物降温,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举例];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并可做颅骨透照法、头颅CT扫描检查等,以期早确诊;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 药物护理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 康复护理对恢复期患儿,应进行功能训练,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护理评估 1、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及伴随症状。 2、观察患儿意识障碍、囟门及瞳孔改变等,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改变的表现。 二、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安静,减少外界刺激。 2、体位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昏迷者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内引起窒息。躁动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发生,防舌咬伤。 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防止呕吐,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 4、病情观察:观察体温变化,每 4 小时测量体温 1 次,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腰穿后去枕平卧 4-6 小时,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改变的表现;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囟门及瞳孔改变、频繁呕吐、肢体发紧等说明有脑水肿;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说明有脑疝及呼吸衰竭,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准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如脱水药、呼吸兴奋药、氧、吸引器、人工呼吸机、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等。 5、安全防护:惊厥发作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给予口腔保护,以免舌咬伤。及时清理患儿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拉好床挡,避免躁动及惊厥时受伤或坠床。 6、康复训练:指导家长做好患儿智力训练和瘫痪肢体的功能康复训练,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对瘫痪的肢体用固定托及棉垫加以保护,早期对瘫痪肢体行被动运动和按摩推拿等。 7、药物护理: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加重脑水肿。 8、心理护理: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方法,使其主动配 合。2、做好出院指导,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后遗症。 四、注意事项 1、惊厥发作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以免舌咬伤。 2、躁动不安者,加强保护,以防自伤及坠床跌伤。惊厥发作时勿用力按压患儿身体。 3、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 (一)维持体温正常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每2-4小时监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 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儿多饮水,出汗后及时更衣,并注意 保暖。若体温超过38.5℃,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预防惊厥发生,同时记录降温效果。 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二)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1 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并 及时记录。若患儿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 侧不对称、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说明有脑疝及呼吸衰 竭;若出现意识障碍、前囟及瞳孔改变、烦躁不安等惊厥先 兆,说明有脑水肿。 2. 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温不退 或退而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呕吐、 惊厥、意识障碍等情况应考虑并发症的发生,可行颅透照、 头颅CT或MRI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3. 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做好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器、 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 备。 4. 药物治疗的护理熟悉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其他处理方法。

(三)防止外伤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 以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适当 使用气垫,预防褥疮的发生。患儿躁动不安或惊厥发作时要 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及舌咬伤。 (四)饮食护理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根据患儿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可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 食。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五)健康教育 1. 加强社区卫生宣教,预防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凡与流感嗜 血杆菌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膜炎接触的易感儿均应服用利 福平20mg/(kg·d) ,共4天。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患儿的 全部接触者均应使用利福平20mg/(kg·d),或磺胺类药物2 日。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可在流行地区接种。 2. 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情况, 给予安慰、鼓励,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及时解除患儿的不适,以取得家长的信任。 3. 对恢复期及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应给予功能训练,并 指导家长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 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P140次/分,R44次/分,Bp 80/65mmHg,体重,身长66cm,头围,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 WBC:×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elt: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mmol/L, 蛋白:L,氯化物:110mmol/L。[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抬高小腿伸膝关节受阻或疼痛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1000×10∧6/ 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通常低于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隐球菌抗原。 脑膜炎 三、进一步检查: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得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就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就是一种严重得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与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得致病菌就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与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她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与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得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3天后,复查脑脊液、 2、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20mg静脉滴注,连续3~5天。 3、对症治疗脱水降压,高热予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者给予镇静。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由侵入人体,在繁殖产主大量内毒素,在低下时病原体侵入血液,继而侵入脑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肠埃希杆菌、B组链球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脑室引流及神经外科手术后。 最常见的3种脑膜炎致病菌来源于鼻咽部,其能否在宿主组织中生存取决于是否有抗吞噬夹膜或表面抗原。但对携带者多次检查表明,脑膜感染不可能全部由鼻咽部菌群引起。 最常见的途径是菌血症引起脑膜炎。一旦发生了菌血症,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最易引起脑膜炎,然而这些微生物

是通过脉络丛还是通过脑膜血管侵入脑脊液尚不十分清楚。推测细菌进入蛛网膜下隙与外伤、循环内毒素或脑膜本身存在病毒感染破坏了血-脑脊液屏障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1~7日,一般2~3日,临床上按病情及表现分为四型: ①普通型: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症状,如咽痛、流涕,进入败血期后出现、畏寒、寒战。70%的病例皮肤粘膜出现暗或紫红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匀的瘀点、瘀斑。1~2日后进入期,出现颅内高压,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呈喷射状)及(即颈项强直,克、布氏征阳性),血压升高,常有怕光、狂燥甚至呼吸衰竭等。身痛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出现、昏迷。婴幼儿(2岁以下)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拒食、哭闹不安,甚至惊厥,虽无,但前囟门饱满有助诊断。 ②暴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常高热,头痛,呕吐,严重精神萎靡,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少尿或无尿,患脑实质损害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肢体偏瘫,血压高,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很快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此型又分为暴发休克型和暴发型。体克型除普通型症状外,其突出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精神极度萎摩,有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皮肤出现花纹,尿量减少,血压下降,多澄清,细胞数略增加或正常。及淤点涂片为阳性。暴发脑炎型,其突出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终发生,呼吸衰竭。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 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荼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痫、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囱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 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前囱饱满是重要体. 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化脑的 死亡率V10%, 10-30%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 1.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 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 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囱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囱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培养阳性者? 送药敏试验。 未经治疗的化脑患儿,脑脊液AVBC计数升高,一般在 1000-5000个/mm3范围内,也可低于100或高于IOOOO个 ∕nmι3o通常以多核细胞增多为主,在80%?95%之间,约10%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1 一般护理 1.1 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如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 1.2 病情有突然恶化的可能,必须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瞳孔、面色、出血点及生命特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抽搐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1.3 病室保持安静,经常通风,定期消毒。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并保持病室安静。为避免强光对患者的刺激,宜用窗帘适当遮蔽,并按照呼吸疲乏传染病隔离。 1.4 给予营养、清淡可口、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餐间可给水果及果汁。昏迷患者给予鼻饲,保证有足够的入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定时翻身拍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 1.5 口腔及皮肤护理,患者因发热、呕吐、饮食少等常有口臭,要认真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唇周有疱疹涂擦阿昔洛韦软膏,干裂者涂石腊油,口腔有真菌感染时用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瘀点、瘀斑的皮肤,有时有痒感避免抓破。若抓破,可用抗菌素油膏,预防感染。 1.6 协助做好腰椎穿刺术,术前排空小便,专人固定体位,放脑脊液时速度不宜太快,放液不宜太多,留取标本立刻送检,腰穿过程中,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去枕平卧4~6 h,预防低颅压综合征。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2积极配合医生用药与护理 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后,治疗方案立即调整为:大剂量青霉素400万U 次/8 h联合万古霉素0.8 g次/8h静脉滴注,疗程2 ~3周,若血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疗程。同时进行甘露醇250 mL,1次/6 h加压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压,速尿针20 mg,次/12 h静脉推注,甘油果糖250 mL次/12 h静脉滴注,鲁米那0.1 g次/8 h肌内注射用于镇静、抗抽搐,护肝用复方甘草酸单胺80 mg静脉滴注、护胃用泮托拉唑80 mg静脉滴注。同时加用口服药卡马西平片0.1 g,3次/天及尼莫地平片20 mg,3次/天口服。持续冰帽行物理降温并留置胃管等对症处理和加强支持疗法。各种药物使用疗程及计量调整均需按病情变化而定。准确记录24 h尿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维持酸碱平衡。 3 对症护理 3.1 高热持续时可促进抽搐,加重脑细胞缺氧、水肿。因此高热时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尽早使用冰帽,对腋窝、腹股沟、腘窝处进行冰敷,并用温水擦浴,密切观察体温和用冷处皮肤情况,防冻伤。每4 h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 ℃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消耗,防止高热抽搐,并记录降温效果。 3.2 烦躁的患者加用床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并观察肢体末梢循环情况。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避免过多的搬动,专人护理。一切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必要时加用镇静剂。 3.3 呕吐时用止吐镇静剂,并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量,是否呈喷射状。 3.4 关节炎限制活动,适当抬高患肢,局部可热敷,疼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有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可用强的松。 4 昏迷患者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0%~60%。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大于38.5℃时,应在30min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药物降温(阿苯、百服宁、泰诺、阿司匹林等),每4h测体温一次,并记录。降温后 30min测体温一次,并用降温曲线标明。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每日4~6次。每次进餐前后,做好口腔护理。观察患儿进食和呕吐情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补充热量。 3.观察病情对症处理每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每4h测T、P、R、Bp 并记录。嘱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发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镇静、脱水药。观察患儿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防止体液不足的发生。备好抢救药品及急救设备(氧气、吸痰器、人工呼吸机等)。 4.药物治疗的护理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了解各种药物配伍禁忌及使用要求,保证药物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如脱水药,应在30min进入体内,有利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颅内压力,防止脑疝发生。抗生素应按药物血浓度周期给药,保持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减少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5.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 6.健康教育预防化脓性脑膜炎,应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各种疫苗,进行被动免疫。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