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康市 城镇化

安康市 城镇化

安康市 城镇化
安康市 城镇化

方玮峰:关于加快推进安康城镇化的调研与

思考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流水镇党政办发布时间:2010-03-21 阅读:220次

城镇是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的地理区间和社会单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载体。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发展要素向城镇聚集以及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人文化的重要条件。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安康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头的欠发达山区市,加快城镇化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出路;是加速产业聚集、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突破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有效规避灾害,减少人为对生态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持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安康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一定要顺应发展趋势,遵循客观规律,真正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局工作的一大战略重点抓实抓好,切实把城镇化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安康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现状

(一)安康城镇发展的历史演进

安康城镇的形成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就有2318年。历史上受战乱、洪灾、移民、交通等因素影响,安康的城镇发展也相应随之兴衰变迁,凸现了几个鼎盛期:公元前312年秦在安康城置汉中郡西城县,郡治设于西城,因雄踞军事要地,城邑面积发展至百万平方米,史称“秦头楚尾大都会”;西晋太康元年因安置流民取“安宁康泰、万年丰乐”之意始称安康;公元742年唐天宝年间,因汉江河运通江达海,沿江城镇码头及商品贸易随交通的发展而兴盛,涌现了蜀河、流水、焕古、瓦房店、后柳等一批商贸集镇;明末至清中叶,由于豫、楚、江、浙等地人口快速增长,加之土地兼并,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纷纷进入当时还是“深山老林”的安康等秦巴山区,垦殖谋生,带动了安康城镇的大规模开发;清同光至中华民国期间,汉江河运鼎盛,安康发展为陕南最大的水旱码头,川、楚、豫、晋各地商贾云集,设八大会馆,座商309家,尤其是安康城区大街小巷达59条,安康西路(月河沿线)的恒口、五里、涧池、蒲溪等一批城镇发展最为迅速并初具规模。至解放前,全市有建制镇12个,城镇人口达到11万。

解放后安康城镇进入发展新时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9年至1978年,为城镇发展的起步阶段。期间主要依托1951年汉江航道疏浚、1970年国家“三线”建设、1977年安康水电站上马、1978年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阳安线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等重要机遇,带动了安康城镇的发展。至1978年全市有建制镇17个(不含县城),城镇人口21万。1978年至2000年,为城镇稳步发展阶段。特别是1983年特大洪灾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安康人民奋起抗灾自救,重建美好家园,不仅很快恢复了洪灾的重创,而且中心城市迅速扩大,带动了周边城镇发展,加之1996年安康撤区并乡建镇、2000年西康铁路通车,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发展。到2000年全市建制镇发展到103个,城镇人口达到40.1万人,城镇化率为13.7%。2001年撤地设市为安康城市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进入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新阶段。2001-2006年全市城镇化率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进入十一五以后,2007-2008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2008年底,全市城镇人口达到9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1%。

(二)安康城镇的空间分布

受全市经济发展、交通和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安康城镇分布的特征是山区稀、沿河

沿川沿线密,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的市域三级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全市109个建制镇(含9个县城),88个集镇,其中,39%的建制镇分布在汉江干支流沿岸;47%的建制镇分布在国道和省道沿线,其中210国道沿线13个,316国道沿线23个,207省道沿线16个。全市每千平方公里小城镇分布平均值为4.66个,其中,汉滨区、石泉、汉阴、紫阳高于平均值,其余6县均低于平均值。

(三)城镇的规模及类型

安康城镇以小集镇为主体,规模普遍较小。其中,中心城市人口32万,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35%;9县城人口27万,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29%;建制镇和一般集镇人口33万,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36%。除县城以外,90%的城镇人口小于2万人,在小于2万人的城镇中,又有70%的城镇人口规模小于1万人。在城镇经济总量方面,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其中:中心城市完成36亿元,占比31%;9县城完成63亿元,占比55%,镇完成16亿元,占比14%。在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全市城镇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1545所,有医疗卫生机构287个(不含诊所),床位6290张。从城镇形成的成因看,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居重要交通位置而形成集镇,如沿汉江的汉阳、蜀河古镇,沿重要公路形成的江口、饶峰等;二是特色产业兴镇,如汉阴涧池的经商传统,瀛湖、皇冠的生态旅游,恒口、蒲溪靠农业和加工业兴镇。三是区域商贸集散地。如漩涡、八仙、民主、广货街等。四是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兴起的集镇,如五里、建民等。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安康城镇化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发展不足。止2008年底,全市城镇化率为31%,比全国的45.6%低14.6个百分点,比全省的40.6%低9.6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支撑能力不强。多数城镇是因地理区域、交通条件等因素自然聚集形成的,支撑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未形成,特色优势不明显,70%以上的城镇企业总产值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或5000万元以下,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小,既难以带动三产发展,又不能有效提供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致使城镇发展缺乏动力。

二是缺乏统筹规划,建设水平不高。一方面缺少从全局上深入细致地对城镇进行科学系统谋划和规划,已有的规划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不强,普遍存在“五年规划两年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规划执行不力,控制不到位,不按规划审批,乱批乱建现象严重。致使区域布局不合理、特色风格难形成,建设管理水平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体制不完善,规划与建设缺乏有效制衡与监督,致使管理缺失。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2007年全省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收入人均782元,而我市城镇维护建设资金收入3015万元,人均32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最低。全市人均城镇道路、广场面积10.2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7.3平方米,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平方米。投入的不足,导致建设欠账较大,市政基础设施普遍滞后于城镇发展。

四是自然条件制约,城镇发展空间受限。“八山一水一分田”和山大、沟深、谷狭的立地条件决定多数城镇依山傍水而建,发展空间受限,建设成本较大,防灾保安任务重。

五是农民收入较低,转移能力不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057元,扩大到2008年的7380元。全市尚有贫困人口42.5万,占农村总人口的20.7%;城镇低保人口4.26万,占城镇总人口的4.6%。农民收入低,抑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六是政策还不配套,引导措施尚不到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依然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尤其城乡在户籍、土地、就业、医疗、入学、养老、失业保险等政策方面存在的差异,阻隔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民工“离土不离乡”、“进厂难进城”的问题突出。

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

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集镇为主体的三级城镇体系,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以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生态旅游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持;以道路、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特别是“5.28”西康高速的通车,安康必将进入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期,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环境;加之多年培育形成的具有相对较高技能的60万农民工和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迫切需要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准备了重要力量,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务必遵循规律、乘势而上,在重要机遇期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未来3-5年,随着九条高速公路、五条铁路和一个中型机场的建成,安康将是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是承接西安、成都、重庆“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快城镇化进程,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实际和安康发展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着眼统筹城乡发展,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壮大产业为支撑,以城镇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要素聚集,创新体制机制,彰显特色风格,努力构建适应大交通、大旅游、大发展形势的城镇体系,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人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从立地条件和长远发展来看,安康城镇化格局总体上应按人口规模三个100万来规划,即中心城市(包括汉阴县城)100万,县城和中心镇100万(旬阳、平利、石泉县城各10万,其它5县城各4万,50个中心镇各1万),集镇和新村100万。围绕这一整体规划,近期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307万人,城镇总人口达到129万人,其中,中心城市达到55万人(其中汉阴县城5万人),县城和中心镇达到74万人(旬阳、平利、石泉县城分别达到8万人、5万人、8万人,紫阳、白河、岚皋、宁陕、镇坪县城分别达到4.5万人、4万人、5万人、3万人和1.5万人,50个中心镇35万人),同时与新村建设结合力争发展100个小集镇,城镇化水平达到42%。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一心两带多点”三级城镇体系建设。“一心”指安康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镇相聚集的城镇群,“两带”指汉江沿岸城镇轴带和月河川道城镇轴带,“多点”是“一心两带”之外大量分布的中心镇和集镇新村。月河川道城镇轴带是安康大城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城区共同构成城镇化发展的极核,对加快全市城镇化进程具有引领、推动、示范作用,应与“一心”共同率先发展。汉江沿岸城镇轴带具有交通和资源优势,应加快发展。“一心两带”之外的中心镇和集镇新村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应积极发展。

安康中心城市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位于我国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辐射区。结合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着眼于长远发展,未来安康中心城市的范畴将由现有主城区、汉阴县以及月河川道小城镇群共同构成的一个主、副、点相配套和补充的中型城市。具体为:以安康市主城区为中心,以汉阴为副中心,以沿月河谷地的五里、恒口、蒲溪、涧池等小城镇为节点,形成串珠式城市格局。由此,在发展方向上应确定为:“西进、北延、南控、东拓”,即主体向西,适度向北、向东拓展的发展方向,并在城市整体空间基础上形成“一江两岸、一心多点”的核心空间骨架,打造集山水风光、人文特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市。按此发展方向,到2020年中心城市主城区人口达到50万,用地规模45平方公里。

三、加快推进安康城镇化进程的主要任务

推进安康城镇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着眼于产业培育、基础改善、要素聚集和管理水平提升,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效吸引各方力量投向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培育壮大产业,激活城镇经济。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和支撑点,没有产业的壮大和带动,就没有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培育壮大产业,一是要明确主攻方向。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面向市场,确定主导产业。从全市来讲,就是集中做大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和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各县城和中心镇要立足自身实际,选定最能做大做强的产业,集中力量率先突破。二是突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和特色产品,形成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城乡统筹。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以一村一品为依托,努力形成围绕工业办农业、城乡互动融合的局面。

(二)突出工作主线,着力构建完善城镇体系。按照“三个100万”的规划目标,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三大重点,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三级城镇体系。将中心城市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提升江南、重心北移”发展战略,加快凝聚江北人气,提升江南品位,扩大城市规模,真正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带动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龙头。提升县城建设和管理水平。在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加强县城建设的规划指导,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集镇。立足发展现状、交通区位、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等多种因素,启动规划建设50个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城镇功能基本完备的中心镇。同时,结合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和异地搬迁,加快高山边远区农民迁移,推进小城镇和新村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速城镇化进程。

(三)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坚持道路先行,合理规划布局城镇路网,突出重点干线建设,切实完善道路设施,注重停车场和人车分流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城市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厂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能力。积极推进城镇房地产开发,加快政府廉租房建设,规范引导城镇居民建房,扩大农民工进城自建房试点,提高居住能力和水平。加强城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大幅度增加城镇绿地,改善生态环境,真正体现安康融山亲水、山水园林的城镇整体风格。

(四)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依托城镇发展现状,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组团,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综合市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引导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形成三次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格局。

(五)深入推进双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把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旅游城市等活动作为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抓手,下茬整治城镇环境,规范城镇秩序,改善城镇面貌、提升管理水平,塑造良好形象。加快城镇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能,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坚持城市经济与城市文明同步发展,注重城市精神的培养和宣传,积极倡导以“诚信安康、文明市民”为主题的社会文明风尚,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城市风气,凝聚城市灵魂、塑造城市精神、树立城市形象。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措施

(一)抓紧规划编制。城镇规划是城镇资源利用的总体安排,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龙头,是正确处理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大计。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规划立市的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尽快编制完成全市城市总体规划,从空间布局、城镇规模、土地利用、产业培育、交通组织等各个方面引领全市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年内,要完成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完善各县城、重点集镇和重点片区的建设性详规,明确建筑风格,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城镇品位,真正做到规划引领、有章可循。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不断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增强规划执行力,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严肃

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切实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使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更加合理和可行。

(二)引导要素聚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围绕城镇规划和实施,同步调整土地、产业、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相应的专项规划,合理调配各类资源向城镇聚集,满足城镇发展需要。要以安康工业园区二次创业和10个县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企业入园步伐,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聚合,以新型工业的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要围绕城镇产业培育,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优势资源合理开发,促使重点项目和工业企业向园区布局,向城镇靠拢,带动城市发展。要取消各类限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城镇建设领域,鼓励农村能人大户向城镇转移,有效引导社会资源更多地投向城镇建设,形成各方协力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努力扩大投入。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创新城镇建设投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建设,聚集各方力量建设城市。盘活城镇土地,减少政府划拨,把最有价值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实行以地生财、以城建城、以城兴业、以业活城、滚动开发。继续深化政府非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管理改革,有效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促进城市改造和建设,增加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做大做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增强融资和投入能力。充分运用集合信托和BT、BOT运作模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经营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积极组织对外招商,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开发建设。市、县区政府每年筹集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中心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提高重点集镇的承载能力。

(四)破解二元体制。重点解决就业与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消除城乡壁垒,打开农民进城大门。探索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加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力度,有效解除束缚,更多地给予农民进城的自由。加大城镇教育设施的建设投入,优化布局和配置教育资源,取消异地入学限制,解决农民子女进城上学问题。逐步探索建立城乡均等的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

(五)促进农民工进城。农民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导力量。解决好现有60万农民工的进城问题,是加速农民转移、加快城镇化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一是积极开展农民工进城购房试点,并逐步完善政策措施将其扩大到县城,使农民工真正在城里买房安家。二是继续加大对农民工的免费技能培训和小额贷款扶持力度,支持创业,确保他们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三是率先将进城购房安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户口,统一纳入城镇社保体系,执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养老统筹等保障标准,解决子女入学的问题,并允许其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或流转承包经营的土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依靠农民工进城推动全市城镇化进程。(作者系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安康市人民政府市长)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12649040.html,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浅析 作者:李自梨 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过程,和别的国家进行城市化一般,城镇化 对于中国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标志。本文对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积极意义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城镇化积极意义浅析 城镇化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次来分析: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第二个层次指的是进入城镇化的那部分人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法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城镇化。而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我国各方面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浅析了城镇化对经济结构、内需要求、就业和优化城乡结构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推进城镇化在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现资源的优化方面有重大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经济结构必须加快调整,努力实现资源优化。虽然说,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果想要保持或者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必须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而城镇化就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城镇化的聚集效用和辐射效用,带动经济资源的重新组合,让经济中的要素合理地分配和流动。而且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可以让大部分人口在城镇集中起来,而这些人口也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城镇化可以扩大我国的内需,促进消费,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而消费则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这就是说,如果消费需求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经济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减慢。在我国,城镇是主要的消费地区,如果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会明显提高消费需求。虽然说,现如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城镇化,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必须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都在城镇落户,从而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而且随着城镇化逐渐发展,农民的收入也会明显上升,那么农民的消费水平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也会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到城镇,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候,也会增加消费需求的上升。所以说,我国推动城镇化必然会提高我国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推动城镇化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镇化第2讲城镇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第2讲城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城市常住人口不等同于户籍人口。下图为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较图。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两类城镇化率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B.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 C.城市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 D.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缩小 2.缩小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将有益于( ) A.抑制城市房价上涨 B.增加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 C.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提高更多人口的公共服务待遇 3.自2014年开始,两类城镇化率差异呈减小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 A.回乡再就业等政策实施 B.城镇内就业机会减少 C.农村人均耕地增多 D.户籍管理趋严 解析:第1题,图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些人员虽成为城镇的常住居民却没有当地户口。选B。第2题,缩小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就是非城镇户籍人口得以落户,从而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将有益于提高更多人口的公共服务待遇,D正确。第3题,两类城镇化率差异减小,说明进城务工人员减少,而回乡再就业等政策实施可能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相对降低,A正确。

答案:1.B 2.D 3.A 绿道是一套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与城市整体景观及市民休憩活动联系不强,呈散点状分布,景观质量有待提高。据此完成4~5题。 4.建设城市绿道的目的主要是( ) A.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 B.构建新型道路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 D.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规划建设滞后B.城区人口密度较大 C.城区土地价格较高D.城市建设资金不足 解析:第4题,读材料,“绿道是一套受机动车干扰的绿色步行通道系统,连接城市内各个大小绿地”且绿道建设“局限于局部公园、道路绿化”,说明我国目前的城市绿道主要用于改善城市景观,提升环境质量,A对。第5题,目前,我国城市绿道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不能让绿道与城市各交通线路有机整合。选A。 答案:4.A 5.A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型。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城镇化与新城镇化模式对比。据此完成6~8题。 6.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城镇化和新城镇化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生产要素、技术B.技术、生产要素 C.基础设施、生产要素D.基础设施、技术 7.与传统城镇化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城镇化( ) A.企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B.城市建成区面积缩减 C.人口急速向城区汇集 D.“大城市病”更加突出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二节城镇化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探究一城镇化的意义 考向1 城镇化的标志和动力 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下表为2014年上海市与山西省的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1.衡量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B.城镇人口比重 C.工业发展规模D.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B 解析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指标。 2.导致上海与山西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农业发展水平B.城镇人口规模 C.工业发展规模D.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D 解析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考向2 城镇化的意义 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 53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83 137万人,城镇化率为59.58%。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使城乡居民收入相同 B.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 C.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答案 B 解析城镇化可使城乡差别减小,但城乡收入不会相同,A项错误;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城乡的产业结构,B项正确;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属于城镇化的标志,排除C项;城镇化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排除D项。 4.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 ) 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②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发展城市等级,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因此①②⑤正确。故选B项。 探究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考向1 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读城镇化进程图,完成5~7题。 5.中国和西欧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答案 C 解析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的中期阶段;西欧地区为发达地区,处于城镇化的后期阶段。 6.市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于城镇化进程的( ) A.①阶段B.②阶段 C.③阶段D.①和②阶段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精品文档,放心下载,放心阅读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近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了全区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区的城镇化工作明确了任务、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为此,结合我厅自身工作,在推进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重点抓好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城镇规划治理水平 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各地做好城市设计。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注重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把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身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按照住建部的部署,做好旗县域城乡商品化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试点旗县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编制旗县城乡总体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全县一张图、县域全覆盖。 切实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和管控措施,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法规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杜绝“政府换届、规划换届”现象发生。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治制度,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严格落实规划公示各项规定,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人大对城乡规划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建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落实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责任追究。 二、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在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用科学的理念规划城镇发展模式,按照新型城镇化方向并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按照“三规合一”的理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三项规划,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内容概要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统筹城乡。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集聚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集约发展。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臵,调整、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努力构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山东半岛、沿黄流域乃至黄海西岸与东北亚等更广阔区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二、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三、城市职能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建设滨海宜居城市。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基本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群众就医条件。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事业单位全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发展。 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城市与城镇化第2讲城镇化教案新人教版.doc

第2讲城镇化 [考纲展示] 1.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考情分析 核心素养思维导图 1.结合图表材料考查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差异。 2.以某城市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城镇化进程、特点、差异及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3.人地协调观:探讨城镇化问题及解决措施,建设生态城市。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5页 [基础自查] 知识清单特别提醒 城镇化及进程1.城镇化概述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 围不断扩大,乡村变城镇的过程。 (2)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 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 (3)意义: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 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点拨】城镇化过程和特点题目的分析思路 (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 城镇化速度。 (2)根据城市面积的变化来判断城镇化速度。 (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判断城镇化进程和特点。 (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镇化特点。 (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镇化特 点。 【辨析】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1.郊区城镇化:郊区城市化是城镇化中期加速阶 段的产物。由于人口急剧扩张,导致市区规模扩 大,城市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郊

(1)时间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镇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区城市化是在城市内部出现的,郊区与市区是连为一体的。 2.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向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其主要原因有: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合理的城镇化可以改 善环境; ②不利影响:过快的城镇化会使城 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 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等环境污染问题。 (2)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低污染的节 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 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 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 一种良性循环。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景观,如欧洲城市中心 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 市中心以外。 (2)影响建设格局,如北京皇宫建筑 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主要建筑则 沿中轴线排列,以显示皇权的至高 无上。 【点拨】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 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蒸发减少,地 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其经验 [提要] 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各国城镇化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从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有:城镇化不能脱离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化要遵从市场调节,也要在政府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下推进;城镇化应集约利用土地,避免过度郊区化。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历程;经验 一、世界城镇化历程与特点 (一)城镇化进程阶段性明显。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可以视为世界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开端,所以世界城镇化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个世纪有余,整个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1800~1900年,这100年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初期,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逐渐增加,但增速非常缓慢,世界城镇化率由1800年的5.3%提高到1900年的13.6%,100年仅提高了8.3个百分点。这一阶段也没有形成城市体系。第二阶段是1900年至今,可视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世界城镇化率为46.6%,比190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这100年城镇化增速是上100年的3倍。进入21世纪,世界城镇化保持快速发展,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到2011年,世界城镇化率提高到52%。 (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在地域和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也是伴随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特征。工业化起步于欧洲国家,所以欧洲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也较其他国家快,随着时间的推进,城镇化在各地域的差异明显。根据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数据,2011年较发达地区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比例为78%,而这一比例在欠发达地区只有47%。从国家的城镇化率的比较上也可看出这种不平衡,新加坡很早就实现了城镇化,2000年以后其城镇化率即为100%,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2011年分别达到82.4%、79.6%和91.1%,而孟加拉国、柬埔寨和斯里兰卡的城镇化率还都在30%以下。 二、典型国家城镇化进程 由于国情、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不同,各国城镇化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甚至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城镇化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国外典型的城镇化进程,从中可以总结出经验和教训。

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摘要:我国城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任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在大力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而在逐步的城镇化建设中又展现出了许多的挑战与机遇,而正确认识这些挑战与机遇是有利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和政治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我国(中国)城镇化挑战机遇 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开始原因与发展状况 (一)原因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其中在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七次,足以证明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度。同时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就现阶段来说,四大经济失衡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要想实现健康持续增长,就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城镇化建设将是中国经济顺利转型的突破口。所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城镇化建设就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从局限“区域协调发展”一隅,到上升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综上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国家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 (二)背景及发展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从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共同经验,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走这条路。例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那么我国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又在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或说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史诗,这也是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9%,拥有6亿多城镇人口,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设市城乡657个,小城镇近2万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但是其中不免显露出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 (一)生活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2013年1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让“北京咳”这一名词在民间迅速传播。元凶之一就是机动车尾气污染。而这一切追根说与城镇化建设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密不可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摘要:一、城市和城市化的产生。二、世界城市化进程。关键词:城市规划一、城市和城市化的产生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发展了小集镇和城市,这一变化称为“城市革命”。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伊拉克境内,沿幼法拉第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而立。按现代的城市标准来说当时的城市很小,但与以前人类定居点相比,则是很大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邬沧萍在其着《世界人口纲要》中指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位于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9000年左右。亚当斯(Adams R.M.)在其《城市的进化》一书中记述,大约公元前1000年,由于铁的使用,社会交通大为改善,生产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开始慢慢加快,公元几个世纪前,欧洲的雅典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城邦,而罗马到公元2世纪,已拥有百万居民,成为罗马这个地跨亚、非、欧的国家的中心。随着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的开始,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迅速加快。在公元2世纪还只有3万人的伦敦,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其人口猛增至100万人;170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英国居民在城市里生活,到1900年,大多数英国人都成了城里人。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和新商路的开通,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提高,这些都为这时期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3%。1900年上升为13.6%。二、世界

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06亿,其中大约2.17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里。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在1900年-1950 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 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而到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农民市民化问题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农民市民化问题探究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许多城市在郊区建立新城,寻求突破性发展。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为例,对新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标签:新型城镇化;新城;市民化 0 引言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农民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经由城镇化来实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百分之五十,这预示着我国开始由原有乡村为主体的时代开始向以城市型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转变。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很快,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以新型城镇化来取代传统城镇化,刻不容缓。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即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许多城市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城市郊区建设新城,对当地农民进行了就地市民化。然而在实践中,新城农民市民化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先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新城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应该满足农民的哪些要求,然后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为例,讨论新城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新城的要求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低碳、绿色、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同步。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的市民化,核心是生产要素集约化,以二、三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中。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存在着城市化要素集中度低、产业支撑力不足、规划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背离了城镇化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开发,城市缺少产业支撑,缺少生产要素与人口的有序流动与集中,无法真正实现城市的“集聚效应”。“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原则,形成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格局,实现产业与城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本文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比较。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容 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从生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背景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

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1950年左右,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达国家: 1、起步早。 2、城市化水平高。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 1、起步晚,发展快。 2、城市化水平较低。 3、城市发展不合理(例如巴西,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城市化问题十分严重)。 四、世界城市化进程 1、1760~1850年为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的国家——英国,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6.5%。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