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青铜器辨伪概论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青铜器辨伪概论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青铜器辨伪概论
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一)

(王文昶 2003.11.07)

(一)历代仿古作伪地区简况

我国青铜器种类繁多,历代作伪使得鉴定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容庚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将青铜器分为四部五十类,即食器部(计四门十一类)、酒器部(计五门二十四类)、水器部(计二门五类)、乐器部(计六类),这些部、类的划分,是我们辨伪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识。

历代作伪地区,根据当时情况及对以后地影响,目前暂时可分为“东、南、西、中五区。其中东指山东潍县、济南,以潍县为主;西以陕西西安为主;南指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以苏州为代表;北指北京;中以河南开封为主。这些仿古作伪地区皆是地下文物丰富的地区。本文所说的仿古作伪现象皆以清末民国解放初为下限。

山东伪造青铜器最早始于春秋(鲁国)的“谗鼎”。潍县的作伪起于明代。其产品俗称为“潍县造”。清代该地作伪著名的老艺人是范寿轩、展书堂、赵允中、王荩臣、李玉彬、李玉堂、胡延贞、潘承霖、王海、李懋修。他们多参照《西清古鉴》图录仿制,但造型、花纹多不符合商周鼎器的规律特征。器体厚重、粗笨,采用组装法而非浑铸;耳、足、底等分铸,再用锡焊接成正器,焊接处上假锈。若将假锈拉下即露出焊锡。其作锈方法是先用盐酸水泡器物。然后用铜末、铁末、硝镪水、盐酸混合抹在器上,埋入黄泥土中,再用温麻袋盖上,经三伏后挖出,铜末、铁末即腐蚀成锈。锈由于形成时间短,故多为淡绿色,质浮松,地子与锈不易分辨,似锈非锈,有地无光,如故宫藏潍县造方盉斝等。

北京自辽金以来也是仿古作伪基地之一。仿古三例,如北京市拣选的宋双夔纽八卦图文钟。宋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可能是运大晟钟至燕京(今北京)时毁坏的,钟钮是宋大晟钟纽,弃之可惜而配铸钟体,体比钮粗糙。

近代北京作伪锈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把器造成修饰好后埋入地下,在土上常浇些酸碱类的药物,过三至四年,使器表生出锈来。这种锈色是无层次的很薄一层,锈下无氧化层,如故宫藏仿商“邝父乙”元鼎;二是用酒精浸泡漆皮,调色作锈,锈色层次自然逼真,但极不牢固,指甲能抠掉,日后受潮湿也会脱锈露铜;三是用吹锈法,即把器烤热,用配好的锈料,一次又一次地向器上吹喷,或用刷子弹锈料于器上,最后吹、掸成理想的锈斑,此法成锈能现层次,锈色更自然逼真;四是用化学药剂腐蚀法,用铜末加酸,用不同的酸分另有不同的结果:碳酸铜、硫酸铜呈绿、蓝色;氧化铜呈黑、灰色;氧化亚铜呈红色。两三天即成一层坚硬的锈,自然,手抠不动,用锤敲击锈脱,绝不见氧化亮地或小坑状。一器只能抹二三次,过多器坏。例如,故宫藏天圆地方卣。

另外,北京作假地子(皮色)的方法有五种:(一)用少量盐卤砂和高梁醋相配泡浸铜器,地子腐蚀成灰白色,色浮不入骨,单一色,如故宫所藏之伪父丁觯。(二)用酒精泡漆皮调色,皮色灰白,地子透油不牢固,手指抠及碰撞浸水皆掉落,如故宫所藏的仿制大丰簋,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楚王孙”大钟。(三)作黑漆古伪地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硫化钾(俗称臭碱)作出黑地色,效果最好,至今仍用此法复制一些器物;另一种是用铅笔粉往器表反复磨擦,即能出现黑漆仿古皮色。(四)作浅绿色地子(俗称水银浸),方法有二,其一是将青铜器浸在硝酸银加湖绿的溶液中过15——20天,泡后用水冲洗即现绿色,不能用刷子刷,刷后会出现麻坑地,此法在“文革”中失传;其二是用锡、铅往铜器上镀,冒充水银地,如故宫藏兽面纹鱓和瓦纹匜即由此法作伪而成。(五)用碳酸铵将枣皮红改作绿漆古色,腐蚀出来

的皮色“翠绿”美观。此法盛行于解放前,笔者称“真地子假皮色。”

民国时北京伪造铜器目的明确,即洋庄和出口,所以伪造的商周铜器,用翻砂法铸形,无论造型、花纹都伪造得酷似逼真。为达到精细目的,器形上不留范线。由于胎质为新铜末经氧化故不见碎裂纹。花纹是用平头刃錾子(铲刀,商英改创,民国时刻花、刻字专用工具,以前不用)刻出来的花,地子是平地,纹饰呆板,千篇一律。因花纹是刻的,花纹中更不会有范瘤。铭文照本移刻,先用平头刃刀錾刻,再用硝酸来腐蚀,无刀刻痕。若氧化层被破坏,刻字有上大下小之形,若经作旧。字只能从铸或刻来分析,锈斑、地子层若假必有破绽。

民国时北京伪造器物大致分三种。一是伪造商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奇特,铸造质精工细,花纹精致少见,地子漂亮,锈斑美观,铭文字居次。一是伪造鎏金器,以伪汉、唐器为主,器物是鸟兽带气的造型,如故宫所藏仿汉鎏金熊;一是伪造唐代金银器,造型求美,錾花求细,如故宫所藏仿唐錾花银碗。这类仿器早有流到海外各地。

西安仿古作伪由唐代开始。以仿造秦诏版和秦量器居多,埋入地下达一二年之久以作伪。该区在青铜真品上刻伪字始于清代。清代刘喜海在西安为官,大量收购有铭文的青铜器,无字者一概不收,因而招致刻伪字之风盛行。当年刻字能手有凤眼张(浑号)、苏亿年、苏兆年。如遂启諆鼎、番仲吴生鼎等皆出于他们之手,可参见《三代吉金文存》、《小校经阁金文拓本》、《敬吾心室彝器款识》。另外,唐代设立的“银作局”专门为宫廷制作金银器,制作精良,纹饰华丽,有的仿古,现已有大批出土,此批文物只能算作唐代时物,不能混为唐以前的东西。

苏州仿古作伪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晚清至民国有老艺人颜湘舟、周楳谷、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刘俊卿等。周楳谷是拓碑、写字、刻印章出身,作伪铜质与众不同,冶铸时加银,故地子亮而纹饰流畅,此为该地作伪特征之一。例如故宫博物院现藏王仲皇父盉,19字。皮色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用漆调配各色,但结果不如真器光亮;(二)点燃竹根,但不要很旺的明火,以冒浓烟为度,用油烟薰黑上蜡,作熟坑皮色;(三)用化学药物腐蚀皮色。该地造型与花纹都用旧器翻砂铸造,形色逼真,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虎食人卣。伪锈色比旧器的锈色浅而松散,仅一层锈。无层次,更无断面。器上多作铜锈,铜锈由铜末腐蚀而致。伪铭文,字口特深,其边沿棱角硬,不如旧器棱色圆浑,此乃技术所限。周楳谷所作铭文多熟坑器,多内销,所作生坑器多外销,如《商周彝器通考》所著录的“车马人兽壶”,现藏于美国。(见《殷周青铜器通论》图205)刘俊卿有一作伪小工厂,产品造型奇特,花纹精细,锈斑、皮色美观,专作生坑的青铜器行销海内外。另外,苏州一些伪造者将伪器运往河南等地,大多埋入墓中,然后再同收购者前去“发掘”,用此法骗人。

(二)历代仿造和作伪的情况

据《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古铜器的伪造始于天宝年间。但据考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如《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最早的仿造器的记载。

北宋建都汴梁凡一百六十八年。宋太祖及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九月朔,内府取法当时出土的宋公成镈形制,铸成新镈,大晟钟仿制品。徽宗好古,得一古器必令良工仿造,故花纹、锈色都是上乘之造,以致有些学者误以为周秦之物。宋代设立掌造铜铁诸器及铙、钹、钟、磬等,又仿制古代青铜器,从而达到“上仿制以崇古,下伪造以图利”的目的。宋所记载“肇新宋器”之说,也是复古仿制。宋代已出现文物市场,文物作伪已较广泛,从记载看,宋代作伪主要是铜器和字画两类。宋代仿制的青铜器不具备商周时期造型所具有的雄伟、朴实、浑厚的气韵。仿制的花纹或过粗过细,总感不如商周时期的花纹协调。商周花纹是范铸,留有落瘤,纹饰自然流畅,精细有神,器底下或錾处多留有范痕。清末民国的伪器多不留范痕,花纹多是刻凿,显千篇一律现象,而且体重,锈斑无层次,松散,皮色光发涩,亮度不足。宋、元、明、清仿造器花纹大都是地纹不利落,主纹也是有样而无神。

总之,宋仿商周铜器的特点:(一)铜质大多为黄铜或杂铜,有的为铜锌合金或铜铅合金。传世品中熟坑多,生坑则是一层薄绿锈,很少有氧化亮地;(二)造型与商周器近似,显得体重;(三)花纹中兽面有样而无神,地纹不如商周器那么利落;(四)所铸铭文字体结构松散,字口浅、无力和无神,刻字规整有力,如大晟钟的铭文。宋代在商周器上刻字尚未发现。可是民国时则有在宋器上刻伪字的现象。宋所仿三代铜彝器,都用翻砂来铸,有的留有范痕,但仅能仿其形而不能传其神。

元代因诏修诸路府州邑县庙宇,以供春秋祭祀。成宗时,曾设置“出蜡局”来仿造各种祭器,数量甚多,大多草率模铸,质量低劣,去古甚远。当时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的王吉所仿铸的铜器著名于时。其中姜所铸古器花纹较细,胜于王吉所为。元代之伪器虽未记载,但沿宋代所作伪遗物,数量不少。

明代仿古器,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宋元两朝。明代设立“御用监”机构以仿制古器。这时仿制的特点是器件多分铸,再焊接而成,即组装法。明代由于商业利润的刺激,仿制业得到发展,技术也日益成熟,如宣德年间内府大量仿铸古铜器,铸铜工艺称盛一时,无形间培养出一批造伪能手。除京城以外,山东、河南、陕西、姑苏等地该业也很兴旺。到了明末,仿古作伪业达到鼎盛时期,潞王朱常淓亦仿古器。以潞国器为代表,所仿造的器物多为鼎、彝、壶、觚、尊、瓶之类。型式皆法古,分寸不遗,花纹款式从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入手自粗,虽装点美观,气质自恶。由于明人有好古物的习尚,以古为贵,故赝品充斥市场,流传者也不少。

清代宫廷内专门设立“造办处”来仿造古代各种彝器,有的器物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年款,并在器上贴留有造办处编号的黄纸签,这些是一批标准器,可作为我们代断的根据。造办处始立于康熙,位于养心殿和圆明园内,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钦定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道光至光绪年间,苏州仿制的铜器,俗称“苏州造”。道光时吴门甘、王两家仿制的三代彝器达到乱真程度;嘉庆时钱大器能仿壶、爵与古无异,其子钱秉田亦仿其法,如故宫现藏一件“嘉庆十四年三日,秉田为楳溪作”之铜带钩,也可作为断代之标准器。

宋代铜器,是以铜锌锡合金而为,锌的含量比例要比锡的含量比例大(俗称杂铜),因此宋代铜器虽是黄铜质,但显红色;明代的黄铜质色泛白;清代的黄铜质色杂,呈黄色。宋代以后铜的杂质较多,器物表面有沙眼,光度较差,锈则为单一层,薄绿色,此与其出土时间短及铜质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颜色上归纳为:宋红,明白、清黄。一般规律,间有例外。

(二)历代仿造和作伪的情况

据《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古铜器的伪造始于天宝年间。但据考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如《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最早的仿造器的记载。

北宋建都汴梁凡一百六十八年。宋太祖及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九月朔,内府取法当时出土的宋公成镈形制,铸成新镈,大晟钟仿制品。徽宗好古,得一古器必令良工仿造,故花纹、锈色都是上乘之造,以致有些学者误以为周秦之物。宋代设立掌造铜铁诸器及铙、钹、钟、磬等,又仿制古代青铜器,从而达到“上仿制以崇古,下伪造以图利”的目的。宋所记载“肇新宋器”之说,也是复古仿制。宋代已出现文物市场,文物作伪已较广泛,从记载看,宋代作伪主要是铜器和字画两类。宋代仿制的青铜器不具备商周时期造型所具有的雄伟、朴实、浑厚的气韵。仿制的花纹或过粗过细,总感不如商周时期的花纹协调。商周花纹是范铸,留有落瘤,纹饰自然流畅,精细有神,器底下或錾处多留有范痕。清末民国的伪器多不留范

痕,花纹多是刻凿,显千篇一律现象,而且体重,锈斑无层次,松散,皮色光发涩,亮度不足。宋、元、明、清仿造器花纹大都是地纹不利落,主纹也是有样而无神。

总之,宋仿商周铜器的特点:(一)铜质大多为黄铜或杂铜,有的为铜锌合金或铜铅合金。传世品中熟坑多,生坑则是一层薄绿锈,很少有氧化亮地;(二)造型与商周器近似,显得体重;(三)花纹中兽面有样而无神,地纹不如商周器那么利落;(四)所铸铭文字体结构松散,字口浅、无力和无神,刻字规整有力,如大晟钟的铭文。宋代在商周器上刻字尚未发现。可是民国时则有在宋器上刻伪字的现象。宋所仿三代铜彝器,都用翻砂来铸,有的留有范痕,但仅能仿其形而不能传其神。

元代因诏修诸路府州邑县庙宇,以供春秋祭祀。成宗时,曾设置“出蜡局”来仿造各种祭器,数量甚多,大多草率模铸,质量低劣,去古甚远。当时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的王吉所仿铸的铜器著名于时。其中姜所铸古器花纹较细,胜于王吉所为。元代之伪器虽未记载,但沿宋代所作伪遗物,数量不少。

明代仿古器,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宋元两朝。明代设立“御用监”机构以仿制古器。这时仿制的特点是器件多分铸,再焊接而成,即组装法。明代由于商业利润的刺激,仿制业得到发展,技术也日益成熟,如宣德年间内府大量仿铸古铜器,铸铜工艺称盛一时,无形间培养出一批造伪能手。除京城以外,山东、河南、陕西、姑苏等地该业也很兴旺。到了明末,仿古作伪业达到鼎盛时期,潞王朱常淓亦仿古器。以潞国器为代表,所仿造的器物多为鼎、彝、壶、觚、尊、瓶之类。型式皆法古,分寸不遗,花纹款式从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入手自粗,虽装点美观,气质自恶。由于明人有好古物的习尚,以古为贵,故赝品充斥市场,流传者也不少。

清代宫廷内专门设立“造办处”来仿造古代各种彝器,有的器物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年款,并在器上贴留有造办处编号的黄纸签,这些是一批标准器,可作为我们代断的根据。造办处始立于康熙,位于养心殿和圆明园内,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钦定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道光至光绪年间,苏州仿制的铜器,俗称“苏州造”。道光时吴门甘、王两家仿制的三代彝器达到乱真程度;嘉庆时钱大器能仿壶、爵与古无异,其子钱秉田亦仿其法,如故宫现藏一件“嘉庆十四年三日,秉田为楳溪作”之铜带钩,也可作为断代之标准器。

宋代铜器,是以铜锌锡合金而为,锌的含量比例要比锡的含量比例大(俗称杂铜),因此宋代铜器虽是黄铜质,但显红色;明代的黄铜质色泛白;清代的黄铜质色杂,呈黄色。宋代以后铜的杂质较多,器物表面有沙眼,光度较差,锈则为单一层,薄绿色,此与其出土时间短及铜质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颜色上归纳为:宋红,明白、清黄。一般规律,间有例外。

首先要记住辨仿谚语,青铜器辨伪谚语是经过许多人的长期经验而总结的。谚语是: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

先看型,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每个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后看花,即观察花纹,每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纹饰,和造型是相辅相成的。拿到手里看底下,即细看底下所留范线、铸疣、垫片、铸补和网纹等。紧睁眼,慢开口,即先看后说,经过分析后加以判断。铭文一般有固定方位,有个别并非如此,且有锈覆盖铭文影响判断。故观察铭文款式时须细察。青铜器锈斑、地子是年久氧化而成,故锈质坚硬,分层次和断面,地子还晴亮。假锈则相反,因此,锈斑及地子是辨伪的关键。铸花上窄下宽,留有范瘤及碎裂纹者必真,同样,铸铭有范痕,而且原来的氧化层未动者必属真铭。相反,如上有假锈假地,缺少氧化层或破坏者,不仿即假。

青铜器器形,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如铜爵是迄今所知青铜铸造最早的容器;铜鼎是青铜器中的大类,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时间最长,其间的形状各时期有各自特点。

仅举鼎类例如下:

一、鼎类的鉴别。鼎是三足两耳的容器,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四足者。最大的鼎称鼐,耳在腹旁者称釴,款足者称鬲。

圆鼎始于商代前期,盛行于商后期、西周、春秋、战国、两汉,多为礼器、媵器之用,战国、汉代有以鼎为量器者。宋至清改用黄铜或杂铜来铸各式鼎,多作祭器,即香炉。

方鼎,有正方形鼎和长方形鼎之分。正方鼎始铸于商前期,长方鼎流行于商后期、西周。春秋、两汉皆不见方鼎。

二、各期方鼎的特点。商代前期的方鼎,器体正方形,立耳外侧作曲槽形,兽面纹以单线为主,器壁较后期薄;后期方鼎,器体长方形,器体厚重,花纹细线条一至三层。总之,商代方鼎的发展规律,是腹由深至浅,体型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的。

周代方鼎,两耳上下宽度相等,以附耳独具特色。

春秋有兽带纹方鼎;战国、汉代方鼎少见,但宋元、明清均有仿器;清代不但仿周方鼎,还仿商早期方鼎,由槽耳,花纹具有乾隆时代精细特点,但形状大变。

三、商代圆鼎特点。商早期圆鼎立耳,一耳与一锥足在对应垂直线的位置上。锥足中空和鼎腹相通,器壁薄、体轻;单层粗线条纹,兽面纹尾角上卷。

商后期鼎耳是整面无曲槽形,二耳均在一足前、二足后的位置上,侧看则耳在二足的正中;鼎腹完整与足不通;器壁厚而体重,花纹由一至三层细线纹组成;兽面尾角下卷。

四、有关鼎各部位演变。

鼎口:商前期宽而薄,似有盖,后期至西周近方唇,出现隆盖子母口,延至春秋和秦汉。

耳:商代、西周前期立耳为主,綯形耳始于西周,附耳从西周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两汉。

腹:商前期深;商后期至西周前期圆;中期腹变横宽,后期底收敛。春秋时腹变圆,平面形盖,盖上三矩形足或圆握;战国、汉代时呈球形状。盖上三牺、三环或三鸟形。

足:商前期尖足,与器底相通;后期粗柱足;从商末、西周至春秋为马蹄足。其中周时马蹄足内平,春秋时马蹄足内孔,春秋、战国时马蹄足上端饰兽头,分高矮两式;汉鼎足矮,以熊状足为风格。

花纹:商初光素无纹;商前期兽面粗线条,尾角上卷;商后期兽面纹增至三层,兽面尾角下卷,兽面旁一般无附设纹,偶尔有细小纹饰。西周前期兽面纹旁有双向夔纹;从此以后,兽面退居次要地位。西周中期,翻身大鸟纹和重环纹盛行;后期出现环带纹、鳞纹,且延至春秋前期;春秋后期出现蟠虺纹、蟠螭纹,且延续至战国前期;战国后期至汉代器物多光素无纹,有的将铭文刻于腹外。

铭文:商前期无铭文;从中期开始,多为一象形字或族徽;后期字渐多,字体似甲骨文,商末周初,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称为“波磔体”。周代中期字体规整,后期出现“玉筯体”或带格的铭文,字体明显增多。春秋前期承周体,且字体开始变瘦长,后期出现鸟篆。春秋、战国间的三种异体书,即奇字、鸟书、蚊脚书流通于楚越。战国铭文刻于器外,常有官职或“物勒工名”,笔划纤细。秦汉时期铭文为隶书,长方形字体,字体规整,比战国时粗,刻于器面,内容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作坊名称、工官刻铭,这时铜鼎上的鼎字多了“金”字旁。

鼎是胜范铸,器底和足留有范线,器身范线,只要仔细看,有的也能找到。花纹是用范铸,花纹上窄下宽,留有范痕、铸瘤。而伪花是刻的,上宽下窄,千篇一律。

商周至汉铸器多用垫片,都需避开铭文与花纹处,器底下留有铸疣。商周至战国时铸器有残缺处,都用铸补法补上,如耳、足、器孔处。春秋至汉代改用铜片铆钉来钉配。宋代仿

制铜器留有范线、铸疣,并且有垫片。商周至汉代是用青铜来铸造。宋仿器是由黄铜铸成,且不用铸补和铜片铆钉修补。民国时所仿造之器,尤其北京,都不留范线、铸疣,更不用铸补和用铜片、铆钉来修补,决无垫片。

(四)几种常见的青铜器作伪方法

故宫辨伪资料暂分:拼凑、改造、伪字、伪花、补配、仿古(伪造)六种。拼凑指用两年旧器拼成一体;改造指用旧或新器加工改成少见或更奇特的器形,意以稀奇而获得贵价;伪字,是指在无铸铭器上移刻的字;伪花,是指在素器上新刻花纹;补配,是指给残缺器补配所缺掉大部分;仿古(伪造)可细分为唐代仿、宋代仿、元代仿、明代仿、清代仿、民国仿(俗称捯饬货)。实质上是唐、宋人伪,有样无神;元、明仿器在变;清代仿器在改;清末民国仿器是骗,故称“伪造”,即依原器仿制,加工细致,造型及花纹逼真。对这批伪造器要特别注意。故宫已有收藏,有的定为一级品!有的曾混进陈列室,而且陈列多年!

青铜器的辨伪需要通过对其统一性的认识才能较为妥善,即对器物的造型、花纹、铭文、质地(包括锈斑、地子、光泽)铸造技术五个方面来统一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必须全面、细心,可以根据辨伪资料的几个方面逐步落实。

一、拼凑的辨析。拼凑暂时分为三种:原拼、历拼、伪拼。判断拼凑体可以从器表是否留有焊接痕迹,以及各个部位是否协调,若某部分与整体不协调,那么该部分与整体连接处便是考察的重点。若有条件,也可用伦琴射线拍照或电子探针来判断是否有焊接痕,另外,光谱分析也可试着用于青铜器拼凑现象检验上。故宫开始用X光透视来检查拼凑、补配之器,初步见效。

原拼,即原来器的各部分不是同一器,而是各取一部分拼成一个完整器物。此种拼凑方法所取的部件,大多是同时期的器物,所以,如果仅从花纹、器型、铭文等单方面考虑,例难以辨认。如故宫藏品父庚卣,已著录盖器各三字。盖器铜质,皮色均生坑相同,只有铭文不同,盖铭口父瘐,器铭父辛酉。

历拼,是历代传世品拼凑而成。由于传世品有的是伪品,所以拼凑后的器物也许部分是真品,另些部分则为伪品。因此,单从某部分的真伪来作判断往往会弄错。在对其下鉴定结语时,对其整体应断为伪品,而对某些部分,如器盖等,则应注明为真品,对另外部会则标明为伪品,或具体时期产品。如故宫旧藏一件兕觥,盖器均饰鸟纹,熟坑,盖商代,器是宋代仿。

伪拼,即两件残器,修拼成一件完整器。故宫现藏这类资料有:鼎、簋、爵、觚、卣、盘、灯、博山炉、弋、剑等。仅举商代双鸮形卣为例(《文物》1958年5期);从梁与卣来看均属商代,从锈斑、皮色来看,又都是河南安阳出土,但梁断、梁与卣环接连处,又均有修痕,而梁路分细、卣路分粗,又是矛盾的。分析疑拼。此卣来自倪玉书处。1982年笔者去石家庄请教于刘增坤同志,方知是他在解放前给倪修拼的。这种伪拼以清末到解放前期间最为盛行。

二、伪字的辨析。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等,即古青铜器上的文字。各个时期铭文内容、字体风格、铸刻技术以及行列分布等因不同社会环境而不同,因此,判断伪字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可以作为判断该器的真伪的方法之一,而且也是判断铭文内容真伪的一个手段。

商到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载奴隶主贵族的祭祀、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盟誓契约等,最简单的以一二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名称。商代铜器铭文始铸于中期,内容比较简单,如象形文字或族徽;铭文最长者不过五十个字;字体近似甲骨文,正如容庚先生所划分的雄壮派和秀丽派,两派的笔画首尾都略显纤锐出锋。

西周初期沿袭前体。中期字体优美典雅,笔画圆润均衡,首尾如一,不露锋芒,即玉筯

体。晚期字体布局自由,如宣王时期。西周时常有长篇铭文,如毛公鼎,497个字。

春秋前期,继承前者字体布局松散自由风格。后期字体出现瘦长体,纵横行整齐;同时,出现鸟篆等艺术字体。

战国时期铭文,刻字纤细如发,“物勒工名”。

汉代字体,以隶书为特征,字体正方或长方形,刻字规整,笔道比战国时粗壮。西汉文景两帝以前,只记容量,均无年号。汉武帝开始有年号,兼记掾、吏之名。一般刻下了器物名称、高度、重量、容量、产地、制作名和购买年月、制器号数等。

容庚先生总结铭文辨伪六条如下:(一)凡铭文与宋代著录之器相同者,形制花纹异者皆伪,但清末民国的伪造器只能由此色、锈斑上来区分真伪;(二)凡增改者皆伪,不符合发展规律而拼凑者只能分辨它的修焊处;(三)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四)凡宋代著录者多移上,或加或删者皆伪;(五)凡形制与铭辞时代不相同者皆伪;(六)凡铭辞中仅云“乍宝彝”者多伪,但要具体分析。

商承祚先生在《古代彝器伪字研究》中列举五项伪字现象:(一)字体受宋人书体影响,字必伪。(二)铭文中有拼凑字句者,属伪。(三)铭文中有删改文字者,为伪。(四)临写铭语者,属伪。(五)摹刻文字者,必伪。

根据形成铭文技术,青铜器的铭文分为:(一)铸字,由商代中期至春秋时期。铸字阴文字多,阳文字较少。(二)刻字,始见于西周初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见故宫藏“史次”鼎,洛阳出土。(三)补刻字,此见于西周中期。如上海博物馆藏吊仓父乍宝盨盖器各六字,盖六字是当时补刻的,器六字是铸的,《三代》、,小校》均著录,未注明盖铭是补刻字。(四)后刻字,战国器汉代刻字,或将原有铭文磨去后再刻上铭文。(五)伪刻字,指清乾隆以后到解放前多作的伪字,因此目的在于骗求高价。此分为刻字、起字、嵌字、烂字四种。

青铜器上铭文在器物上的位置,因不同器而各异。鼎、簋、尊、觯常见其铭文铸于器底内,爵之铭文在扳内腹侧、柱上、腹内等14处;鬲在口沿等,这些属于一般规律,也有例外。

三、伪花纹的辨析。伪花以其伪造过程暂时可以分为十四种,即“真花与伪花共存、剔花、字真花伪、后刻花、后起花、后贴花、后掏花、后刻花填漆、后画花、后嵌珍珠、后嵌金银花、后嵌松石片、伪花去掉再作伪地盖上、烂花。

真花与伪花共存者,如战国六鱼盘;商兽面鼎足花后刻。

剔花者,如商父乙方鼎、商附耳盂、冢且乙觚、唐铜镜等。

字真花伪者,如《文物》(1959年11期)商囝觚、爵等。

后刻花者,如战国素敦的鸟兽纹为民国时刻;战国壶刻商兽面纹;戈、矛花纹多为民国时刻。

后起花者,如商万父辛爵,花纹为民国时起;战国狩猎纹壶,花纹为民国时起。

后贴花者,如商蛙纹觚,蛙纹乃民国时贴,商乙父癸觯,其花为1944——1948年间加工贴上的(《文物》1959年11期)。

后掏花者,如战国铜戈之夔纹镂空为民国时掏;汉代素勺,花纹为民国时掏。

后刻花填漆者,如战国鸟兽纹敦,花纹为民国时刻并填上漆;商弋人头花纹为民国时刻,同时填漆。

后画花者,如汉双耳洗,盖纹为民国时画;战国之几何纹奁,花纹传属赵志宏所为。

后嵌珍珠者,如汉鹿形杖饰之二鹿眼珠中的珍珠是后嵌上的;春秋时蟠螭纹鐏,料珠也是后嵌上的。

后嵌金银花者,如战国嵌金银锦纹壶,金银纹是乾隆或其后时期嵌的,其作工较粗;战国几何纹方壶,壶上金银花是清代后加的,现已去掉;战国素敦银片兽纹是民国时嵌的。

后嵌松石,如故宫藏周松石爵,后嵌绿松石。如战国虎纹鐏,其松石乃民国时所嵌;商弓形器三角花松石为民国时所嵌;商戈兽面松石为民国时嵌。

古玩收藏行业需遵循的规矩

古玩收藏行业需遵循的规矩 一是没有退货的规矩。古玩行业是凭借知识和眼力交易的行业,买真买假一般没有退货的规矩。 二为交易忌围观。当商店有顾客并与店主交易时,其他人应该暂时回避。 三是不能急买争卖。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买家与卖家讨价还价时,第三者不能介入。 四为索赔要实事求是。如果买家损坏商品必须赔偿。金额须按基本行情价格协商。 五为同行业忌妄评。买方购买商品以后,基他商店不应对其进行任何评价。 六为严格的保密性。同行之间在商品、价位、真伪方面及商家之间的各种信息是相互保密的。 七为对外行的界定。凡不与内行打交道、不懂行内基本行话的都视为外行。 八为委托交易较灵活。对委托中间人销售商品不予干涉。 九为合作互惠共担风险。商定与收藏者之间关系较好。 十是看重良好的口碑。如果某商家讲信用,有知识、有眼力,行内均愿与其打交道。 1、一般来说,普通的藏品可以通过古玩市场的地摊进行买卖,这种交易不仅手续简便,交易的成本也很低,但是随机性比较大,风险也高,藏品价值的认同度是影响藏品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 2、如果是品相较好的藏品可以考虑委托到古玩商场进行出售,若是精品也可以通过拍卖公司进行拍卖。一般来讲,这种方式的成交价格比较高,同时变现的可能性大,但是上拍也同样存在缺点,首先是周期长,对于急于变现的藏家来讲并不合适。其次交易成本较高,需要向拍卖公司支付一定金额的佣金,并且并不是所有上拍的藏品都能顺利成交,不能排除流拍或者未交割的现象出现,这对于送拍者来说也是需要承担的风险。 3、此外,典当也是收藏品变现的一个途径,钻石、名酒等诸多藏品都可以典当,但是典当的方式往往是成交价格远低于藏品本身,并且像名酒类藏品也不是所有品牌都可以典当,只有茅台、五粮液等少许的名酒在此之列。所以,这一变现途径并不被普遍接受。不过在去年,深圳出现了以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方式,一家企业以自己154件苏绣藏品作为质押,获得了银行3000万元的贷款。其实在国外,艺术品的质押融资功能早已有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曾以两幅壁画作为质押,从摩根银行获得约3500万美元的贷款。然而,通过这种方式的变现融资也存在许多限制,比如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对艺术品的品质要求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编辑本段] 青铜器鉴定 bronze ware,identification of 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比较法。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编辑本段] 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记住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大事件: 1978年在北京召开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学科的看法。 专业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刊物:《语言教学与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会刊) 领导机构: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汉语教学机构的建设:(1)海外孔子学院建设(Confucius Institute),(2)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基地的建设 1983年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1984年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学科地位及其命名已得到我国政府的正式确认。 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997年末,在广西南宁召开“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属于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这一传统提法。 元末明初供朝鲜人学汉语的有名的教材是老乞大和朴通事 2、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教学大纲如何分类? 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分为四大环节,即: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 3、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是什么?具体内容要记住 4、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类型和教学模式,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是什么(名称及适用阶段) 汉语言专业教育 性质:兼有专业教育和第二语言教学两种属性。 教学内容: 言语技能教学和研究交际技能教学

青铜器调研报告

青铜器调研报告 什么叫青铜器?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得名。其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尔器、车马器等。形制多样,纹饰精美,铭文为书法艺术瑰宝。青铜器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我国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就属于青铜时代。 而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一则传说叫“蚩尤作兵”。相传蚩尤统率本部人马进攻黄帝部族,双方“战于涿鹿之野”,交战之初蚩尤军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摇篮里有戈、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估计这些兵器就是用铜制成的。后来,黄帝制作了指南车用于战争,才扭转了战局并制服了蚩尤。《子华子》还记载:为庆祝胜利,黄帝派人去首山采铜矿,然后将铜矿石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以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而论,中国青铜器制品最早出现的时间决不会晚于距今四千年以前,即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铸铜。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东乡,出土的青铜刀是彩单范铸造的,而在河南登村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和城郝家台龙山古城遗址中,发现了铸造器物时留下的青铜渣。以上发现足以说明:中国青铜器最早产生的时间当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 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区别: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

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春秋中期、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 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历史研究价值、工艺价值等分级别。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而且由于年代以夏商周三代最多,历史久远,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国之重宝,严禁外流。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

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 (2)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一般分为理解和表达两种,表达能力指的是说和写的能力。 2.练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一环,练习的种类有理解性练习、模仿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等等。 3. 根据阅读方法的不同,阅读可以分为略读、跳读、精读和泛读等几种。 4.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力兹。 5. 功能法产生于70年代的西欧,创始人是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6.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习得。 7.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和儿童语言发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临界期假说。 9.典型的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 10. 在目的语国家学习时,文化接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观光期、挫折期、逐渐适应期、接受或完全复原期。 三、解释术语(每小题2分,共8分) 1.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专为测试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水平而设计的一种考试,由基础、初中等、高等三个平行的考试组成,(初中等)考试内容分为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四部分,主要形式是多选题,设计依据是《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考试大纲》。 2.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的评价。评估分两种:一种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目的是为了得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一种是总体性评估,目的是为了评价整个教学计划的价值。 3. “语言习得机制(LAD)”假说————“语言习得机制”假说是内在主义(或心灵主义)的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在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时提出来的,这种假说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 4.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属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或个体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将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分成两种,持工具动机的学习者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持结合动机的学习者是想成为目的语社团的一个成员。 一、填空题 8.现代汉语教学理论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更加强调____________

青铜器研究王晓光

商周青铜器模拟实验和铸造程序的综述 姓名:王晓光 学号:14060113 指导老师:张经

一、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青铜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有伟大的发明创造,青铜器从商周开始一直延续找战国末期,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先人显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青铜器,而这些青铜器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知识和历史。研究青铜器不仅仅是研究器物本身,更是我们对于过往的历史和先民的追寻,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那么当前青铜器研究分为很多方向,其中以模拟实验,仿制青铜时代的器物而探寻青铜器本身的模拟实验更是吸引了很多人进行着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和学术成果。本篇文章主要是对青铜器模拟实验论文的综述。模拟实验的程序和董亚巍先生提出的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三个发展历程为主要论述内容。[1] 关键词:青铜器模拟实验纹饰技术 二、青铜器模拟实验综述 1.概述 华觉民先生在1983年提出陶范并非都是陶质的,制作陶范的泥料其中有含砂粘土或者用粘土和砂配成。铸造的型在浇筑前要高温烘烤,陶范的烘烤温度要求约700-800℃,他指出这些范仍然为吐蕃,由于后期的火候较高才接近于陶质或半陶。早期的陶范使用的都是单一的泥料,到西周初期或者殷商晚期已经有了分类,分别是面料和背料。范的形式就分为多种,有单面范、双面范和复合范即多个范的合成,类似于组芯造型,在分型面开设榫卯,可以固定位置。最早的铸造型状只有一个形腔,最晚到商代中期就有一型多铸,有的铸范一次可以铸造7-9件。早期的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是到春秋时期,山西侯马春秋铸铜作坊出土的镢范就已经能重复使用很多次了。关于四羊方尊是否是用失蜡法铸造,华觉民先生认为四羊方尊和商周的大多青铜器包括编钟都是用陶范铸造的。当然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青铜尊、盘。华先生认为是提供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失蜡法的先例。[2]我们有这样一个共识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是倒铸法,这个是建立在众多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的模拟实验建立起来的共识,也是商周青铜器铸造的一种工艺。 商中期青铜时代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很多的工艺技术。到了商周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佘玲珠等在其文章里提到了这样几种技术“纹饰堆塑技术”、“纹饰压缩技术”兼容并用。 关于范面纹饰的制作,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范面纹饰在泥模上制好再翻制到泥范面;[3]一种观点认为范面纹饰在泥范的表面上制作;[4]一种观点认为猪肝花纹在泥模上制作好再翻制到泥范面上,细花纹则在你反面直接制作;[5]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纹饰技术经历了下面的发展历程:范纹-模纹-模范合作纹。[6]以本文来看青铜器上更多

古玩基本知识

古玩基本知识 古玩分类 主要四大类:瓷器玉器书画杂项 (一)文物类,包括历史文物、(古人类、生物)化石、古代建筑物实物资料、字画、碑贴、拓本、雕塑、铭刻、舆服、器具、民间艺术品、文具、文娱用品、戏曲道具品、工艺美术品、革命文物及外国文物等。 (二)珠宝、名石和观赏石类,包括珠宝翠钻,各种砚石、印石,以及奇石与观赏石三类,均以自然未经人工雕凿者为主。 (三)钱币类,包括历代古钱币及现代世界各国货币。 (四)邮票类,包括世界各国邮票及与集邮相关的其它收藏品。 (五)文献类,包括书籍、报刊、档案、照片及影剧说明书、海报等各种文字资料。 (六)票券类,包括印花税票、奖券、门券、商品票券、交通票证、月票花等。 (七)商标类,包括火花、烟标、酒标、糖纸等。 (八)徽章类,包括纪念章、奖章、证章及其他各种徽章。 (九)标本类,包括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和矿物标本等。

(十)陶瓷类,包括陶器、瓷器、紫砂陶等。 (十一)玉器类,包括玉礼器、玉兵器、玉器具陈设等。 (十二)绘画类,包括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陶瓷的分类 一按照新旧来分。 瓷器可笼统的划分为古董瓷器(又称古瓷收藏品,古玩的一种)、现代瓷器。 二、按照具体的烧制时间来分。 三、这里可以区分为两种,按照“朝”和按照“代”。 例如:宋瓷、明瓷、清瓷等。 三、按照产地划分。 如景德镇瓷器、醴陵瓷器、唐山瓷器、德化瓷器、龙泉瓷器、潮州瓷器、淄博瓷器等。 四、按照材质划分。 如:白瓷、高白瓷、高白玉瓷、玉瓷、骨瓷、炻瓷等。 五、按照工艺划分。 如:釉下彩、釉上彩、唐三彩、金彩、粉彩、金丝铁线、釉面开片、冰裂纹、浮 雕、刻画、雕塑、结晶釉、窑变色、素面、漆线雕、绞胎瓷、镶锲工艺、单色釉、 深冷加工等。很多瓷器选用了多种工艺,用工艺划分瓷器种类不常用。 六按照特征划分。 可分为: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青瓷、缥瓷、白瓷、清白瓷、黑瓷、素瓷、彩瓷、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至第四章 1.母语和外语的区分依据 这两个概念是按照国别、民族关系来区分的。 母语:本民族的语言,也是多数人出生后最先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即第一语言。 外语: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或外民族的语言)多数人学习和使用的第二语言是外语。 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分依据 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我们完全按照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 第一语言:人们出生以后最先学习和掌握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3.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人能够说出或理解前所未有的、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能够判别表面形式相同而实际语义不同或表面形式不同而实际语义相似的语句的掌握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运用能力。 4.语言交际能力 言语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如何针对不同环境恰当地得体地运用语言变体。 5.结合汉语的特点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从语音、语法、词汇等角度进行教学,由易到难,由机械到有意义; 6.交际文化 所谓交际文化,就是这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语用系统中 7.唐朝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是哪个城市 长安 8.元末明初中国很流行的两本针对母语为朝鲜语的国别化教材 《老乞大》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 《朴事通》常与《老乞大》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珍贵的元末汉语口语文献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论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自动化姓名:** 学号:*** 摘要:青铜器作为古代权利的象征,再造型设计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不同的纹样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灿烂文化,铸造冶练的不断发展让青铜器成为古代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器不仅只是作为礼器的代表,更是现代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青铜器;纹样;造型设计 一、古代青铜器不同时期的设计特点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育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三点来分析古代青铜器的设计。 (1)青铜器形成期的设计特点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设计特点: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这一时期陶瓷对青铜器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青铜器都有着明显的陶器的影子。和盉的三足,最初模仿了陶鬶的三足,盉的造型与陶鬶相仿。造型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器体扁平,方中有柔。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 (2)青铜器鼎盛期的设计特点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具有仿生的意向。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兽面纹是商代早期中青铜器纹饰的主体,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 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青铜文化鉴赏论文: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摘要: 青铜器的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相互结合,便能更加准确的鉴定青铜器。Bronze war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aisal meth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mor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bronze ware. 关键字:青铜器鉴赏Bronze-wares of appreciation 青铜器仿造Bronze-wares of copy 传统鉴定方法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科技鉴定方法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以青铜器为特征的漫长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的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结构复杂、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的青铜器,是研究这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文化内涵的变迁。因此,学习青铜器鉴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青铜器的鉴赏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现在就浅谈青铜器的鉴赏。 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青铜器的辨伪首先要从铜质和锈色、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已知真器逐一进行对比。之后再参考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这个是不是当时代的产物,从而可以简单的辨伪真假。 从青铜器的整体形状进行简单的辨伪,主要的方法有: 1、掂重量、看铜质。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代晚期,湖南地区进入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既有中原特点,又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南方特色的铜器,同时也出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以楚国青铜文化为首,同时又有多种青铜文化并存的局面。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 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造型为青铜器塑造了身体轮廓,纹饰是青铜器华丽的服装,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青铜器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青铜器艺术。因此第一章主要是对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地域分类和年代分析,让人们对本地区的青铜器有个基本了解。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围绕青铜器艺术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角度出发,从分类入手,依时代为序,对每种器类的造型演变作了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章对的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发展和不同题材类型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是从影响青铜器艺术特征的湖南地区文化因素作了分析,并对本地区青铜器的对外影响进行了讨论。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述四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结合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思想特征,通过对商周不同时代青铜造型装饰艺术

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的分析,指出了湖南地区商周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研究屮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绪论 一、相关概念 “青铜”是一个近代金属材料学术语,是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在我国古代,青铜常被称为“金”。“青铜”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青铜一般呈黄色,只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历经岁月之沧桑,因其氧化而表面颜色多有青灰或绿色的锈蚀,所以才被人们地称为“青铜”。 “青铜器”泛指以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与孔子所谓“藏礼”之“器”内涵不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分类亦因所据标准(性质、功能或形态)不同而各异。就青铜器的性质而言,可分为“祭器”、“养器”、“用器”、"乐器”、“明器””。其中,“祭器”又称"人器”、“明器”又称“鬼器”‘、“用器”又称“生器”。基于青铜器功能的分类是最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自吕大临《考古图》开其端绪以来,从之者甚众,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一般将青铜器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六大类,容器下另设食器、酒器、水器三亚类。本文在对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进行类型分析时,按功能分类结果并结合本地区青铜器特点,而将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容器、乐

古代青铜艺术品制造技术及鉴赏.总结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品制造技术及鉴赏》 2010-2011年学年(下期)内容总结 1、根据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将人类生活的时代划分为: 石器时代、陶瓷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人工合成材料时代。 2、新材料是指新近研制成功或正在研制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加优异的特性和 功能,能够满足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一类材料。 3、复合材料是由二种以上化学性质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 4、复合材料的特点是性能比组成的材料优越,改善或克服组成材料弱点,能按 零件结构和受力情况合理的进行最佳性能设计,创造单一材料不具备的双重或多重功能,或在不同时间或条件下发挥不同的功能。 5、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100nm之间的超细微粒. 6、青铜—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 7、陶范是以泥作造型材料,经自然干燥脱水,不经过人工焙烧或仅用低温烘烤 而制作的范。 8、青铜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 铜,硬度为红铜的倍,性能良好。 9、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青铜艺术品比较: 中国青铜艺术品更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首先是数量大,从汉代出土的青铜艺术品至今,仅刻铸有铭文青铜艺术品就已发现万件以上,这只占青铜器总量的少部分。众多的青铜器令人目不暇接,真有眼花缭乱之感。中国青铜艺术品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其次是质量很高。 10、青铜的起源是从天然金属开始,在制陶技术的影响下,具备了冶铸技术的

三大要素,即找矿、造型、熔炼,形成初期“偶然青铜”进入到有意识、人为配方的青铜冶铸时代。 11、中国古代青铜的起源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受陶器的熏陶而产生在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因当地资源条件不同,有青铜、红铜、黄铜。 12、青铜的发展时期: 青铜的萌生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初);青铜的成熟时期(商中期---西周初);青铜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春秋战国)。 13、 14、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魅力表现在: 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 15、青铜器铭文的意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证;为失载或记载甚少上古国家 提供了宝贵资料;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商周时期的军制与战争。 16、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21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 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 17、古代中原各国的青铜器艺术特征:古朴典雅, 古代楚国的青铜器装饰艺术特征:细腻秀丽。 18、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特色: 1)、重视调谐2)、重视颜色的和谐3)、纹饰的图案化 4)、青铜器上没有任何肖像5)、青铜器上有动物形象 19、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多凝重而神秘,充满着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迷蒙。 商代青铜是中国青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许多青铜艺术品已经举世闻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所谓的内部因素主要指:(1)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即学习者和教师;(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即所教授的目的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3)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所谓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以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可以看作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叫做支撑理论。 2、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应用研究是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古玩收藏的七种学习方法,新手必看!

古玩收藏的七种学习方法,新手必看! 有的藏者低估了古玩的专业性和业界内的复杂性,不知深浅,不亲自上手考查大量真品实物,把收藏看的如此简单。实际上很多爱好者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学习方法。我们请国家级艺术品鉴定评估专家--龚文斌老师为我们指出七种学习手册古玩的方法! 1、传统的学习方式 主要在古玩铺里学徒,师傅与顾客交流瓷器的观点,对器物的画功、发色、器型、底足、款识,器物为什么是真的,怎么认定年代等等,交易时店老板与买家沟通。徒弟只能在旁边耳听,心记。 2、收藏家的成长历程 从商人成长为收藏家,是学习古玩的又一途径。例如,安思远,张宗宪,徐政夫等,他们过去都曾是古玩商,而且都经过几十年,买和卖的市场实践过程,最终成长为专业的收藏家。这样的藏家眼力非常好,对古玩的市场价格吃的很准,他们靠自己的眼力收藏古玩。特别是懂得哪些是好少精奇绝的古玩,同时又有升值

潜力和前景。他们从买卖的商人成为收藏家,是因为他们经历三五十年的市场实践,看的多,买的多,卖的也多,最终才成长为收藏家。 3、偷学古玩知识 古玩行业有靠自己偷学成为行家的。初学时经常逛地摊和古玩店,只看并不急于买。特别是在市场遇到别人讨论古玩的真假,或者交易时,对古玩年代,价格方面进行沟通时,初学者在旁边偷听,眼看,心记,了解各种古玩的基本鉴赏知识。通过经常出入巿场,会逐步认识一些商家行家,经过接触交流,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关行规,鉴赏,辨伪方面的知识。当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后,开始买些较便宜的真品进行研究确认。慢慢的基本掌握识别真伪的能力。 另一种偷学的方法是,当别人交易时,在旁边偷窥,如果发现行家没有成交,走开以后,即刻买下这件未成交的古玩,这叫(借眼)。在市场上可以借行家的眼买古玩学眼力,但是这需要初学者采取主动方式进入巿场。由于行业在交流交易时,不希望有人在埸或旁听,担心第三者听到价格,真伪以及鉴赏知识等信息,因此要求学者小心慎行慎言。

中国青铜艺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少版)第十一册第19课 中国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艺术作品有所了解。 技能目标:能用大胆地将自己的欣赏感受表达给大家听;尝试用雕塑的形式仿制青铜作品。 情感目标: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鉴赏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并说出感受。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作品的说出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 具有上网条件的电脑教室、多媒体课件、黏土、白板、实物投影仪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屈原问渡》,学生欣赏。 师:天籁般的乐曲,知道这是用什么演奏的吗?(生答)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学生欣赏。 师:这就是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看过后感觉如何?(生:气势宏大……)它架长7米48,宽3米35,高2米73,我们的教室大概长8米多,宽7米多,高3米左右,也就是它放进来就是半个教室大小了,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历史还给了它们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青铜器。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青铜器。(点击课件,揭示课题) 师:这组编钟均是青铜佳作,不仅要做的美观,而且要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实在不易,编钟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