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与外贸风险管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与外贸风险管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与外贸风险管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与外贸风险管理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与外贸风险管理

北京大学CCISSR课题组

2004年10月

致谢

本课题研究得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大力资助,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孙祁祥

课题组副组长:李心愉

课题组成员:

孙祁祥,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兼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李心愉,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郑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秘书长。孙立明,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讲师,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翔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硕士研究生。

徐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硕士研究生。

袁永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硕士研究生。

目录

报告摘要 (1)

引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强国战略 (5)

一、中国外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7)

(一)外贸信用风险日趋严重 (7)

1.信用风险是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7)

2.外贸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8)

(二)出口产业政策实施面临困境 (11)

1.出口产业政策效用呈现短期化趋势 (12)

2.出口产业政策效用短期化的根源 (13)

二、风险防范及鼓励出口的工具比较 (15)

(一)外贸信用风险防范效果的比较 (15)

(二)出口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比较 (16)

(三)财政减负效果的比较 (16)

(四)企业融资能力提升效果的比较 (18)

(五)国际规则认可程度的比较 (19)

三、出口信用保险的独特优势 (21)

(一)出口信用保险优势的一般性分析 (21)

1.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外贸风险管理 (21)

2.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为企业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和获取各种融资支持提供便利条件 (23)

3.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出口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 (23)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的特殊意义 (24)

1.出口信用保险是目前为国际规则所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政策工具之一 (25)

2.出口信用保险对实施我国的三大外贸战略发挥着关键作用 (26)

3.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是降低我国国内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27)

4.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风险管理中心 (28)

(三)出口信用保险作用的评估 (29)

(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 (30)

1.立法方面的原因 (30)

2.出口企业方面的原因 (31)

3.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方面的原因 (31)

4.相关管理部门方面的原因 (32)

四、出口信用保险模式的国际考察与经验启示 (33)

(一)国际考察 (33)

1.政府机构直接办理模式 (33)

2.政府全资公司经营模式 (37)

3.政府控股公司经营模式 (41)

4.政府委托私人机构办理模式 (41)

5.进出口银行兼营模式 (43)

(二)经验启示 (45)

1.模式选择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46)

2.政府是出口信用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47)

3.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47)

4.政府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实行严格监管 (47)

五、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模式选择 (49)

(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模式的历史演变与现实争议 (49)

1.历史演变:从国有独家办理到专业公司独家经营 (49)

2.现实争议:商业性还是政策性?开放还是不开放? (51)

(二)模式选择:独家经营的政策性机构 (52)

(三)机构定位:政策性机构 (53)

1.实现贸易强国战略的要求 (53)

2.提高财政综合效益的要求 (54)

3.顺应中国具体国情的要求 (54)

(四)市场定位:近期独家经营 (55)

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要求 (55)

2.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要求 (56)

3.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要求 (57)

六、加快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59)

(一)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 (59)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60)

(三)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 (60)

(四)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 (61)

(五)进一步提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62)

(六)建立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外贸风险控制体系 (62)

(七)积极成立各种商会组织 (63)

(八)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和推广出口信用保险 (63)

附录一 (64)

附录二 (65)

附录三 (67)

参考文献 (68)

报告摘要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4月6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额的世界排名均已跃居第四位,1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不容质疑,对外贸易在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然而,要充分利用对外贸易获得国家最大的经济利益,对外贸易就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但是,目前无论从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地理流向,还是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中国离贸易强国还有相当的差距。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不利因素也在逐渐增多:例如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人民币升值压力日渐增大、能源价格上涨使得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劳动成本低廉为优势的产品出口困难增加,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正在受到严重威胁。这一切都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的规模扩大和效益提升,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下降,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贸易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本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外贸出口中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在实施出口产业政策方面所面临的困境的分析,在全面比较各种风险防范和出口鼓励政策工具的基础上,揭示了出口信用保险在防范外贸风险和有效实施国家出口产业政策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作用。通过总结和借鉴世界各国信用保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本课题组提出,在未来的15年以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模式应当定位为独家经营的政策性机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国经济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实现贸易强国战略,并进而确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地位。为了保证独家经营的政策性公司有效运转,本课题研究报告提出了8项政策建议。现将本报告的要点摘编如下: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独特优势

纵观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帮助出口企业防范风险、降低成本、获取融资,以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实践表明,有些鼓励措施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或者有些措施虽然能够起到一些鼓励出口的作用,但负效应也非

1另据《人民日报》2004年9月21日报道,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近日透露,预计今年我国进出口将突破一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常明显。为了能够有效证明各种措施的利弊与优劣,从而在选择相对最有效的工具达到鼓励出口目的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不利影响,本课题选取了外贸信用风险防范效果、出口产业政策实施效果、财政减负效果、企业融资能力提升和国际认可程度等5项指标,对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融资政策、担保政策、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理、福费廷等各种出口鼓励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结论表明,各种鼓励出口的工具各有利弊,但综合来看,出口信用保险集有效防范外贸风险、有力贯彻实施国家出口产业政策、对财政的压力相对较小、能够极大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为世贸规则所允许等各种特点于一身,其优势非常明显。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对一国外贸的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外贸领域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实践也表明,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其它机构、机制或制度能够代替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其次,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为企业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和获取各种融资支持提供便利条件;再次,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出口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而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几十年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阶段,利用好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工具,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出口信用保险是目前为国际规则所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政策工具之一,它对于实施我国的三大外贸战略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必须善加运用;同时,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也是降低我国国内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成熟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还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风险管理中心,对抵御外来经济风险、最大程度地获取外贸和投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较低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6.0%上升到2002年的3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截止到2003年,我国信用保险的承保金额仅为出口总额的1.1%,投保企业约占全国出口企业的5%,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国际贸易总量中有15%是由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造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很低的原因可以从立法、出口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等各四个方面来看。首先,从立法来看,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在《对外贸易法》或《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明确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具体性质、经营方式等一些重要问题。对出口担保政策、保险政策、保险费率基准、国家风险及限额控制以及出口信用保险的具体投保事项,如承保范围、保费率、损失界定、委托追偿等方面亦未明确做出全面统一的规定。其次,从出口企业方面的原因来看,大多数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清,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即使知道,有的企业甘冒信用风险也不愿保险。第三,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来看,缺乏充足的保险基金。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不到5亿美元,按照相关规定,即使在保险基金允许的范围内全部承保,渗透率也仅为3%。由此可见,保险基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的扩大。最后,从相关管理部门来看:一方面,多个主管和指导的政府部门的权责划分不清,导致缺乏效率;另一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出口信用保险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出口信用保险在鼓励出口、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

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从国际上来看,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模式的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报告在对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进行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启示:第一,模式的选择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跨越历史和发展阶段;第二,政府是出口信用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第三,要有完善的出口信用保险法律法规体系;第四,政府必须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实行严格的监管。

五、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模式的定位

在国际比较、国情分析和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历史及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报告认为: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模式应当定位为独家经营的政策性机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定位为政策性机构而不是商业性机构,这是我国实现贸易强国战略的要求,是提高财政综合效益的要求,是顺应中国具体国情的要求。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市场近期(2020年之前)应选择由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独家经营的方式,短期内不论是国内公司还是国外公司都

不予准入。虽不排除外资和民族资本参股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或者在不涉及国家机密和安全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采用其它形式与国内外公司合作,但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政府都要能够控股政策性公司,以保证国家利益。在2020年之后,可以考虑适当放开市场,放开的广度和深度,应根据届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出口贸易发展、出口产业政策以及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来综合决定。在近期采取独家经营的方式,这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要求,是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的要求,也是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要求。

六加快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

在分阶段开放市场的前提下,为保证独家经营的政策性公司能有效运转,本报告提出8项政策建议:第一,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第二,国家应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例如,可以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增加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基金。第三,建立有效的出口信用保险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的部际协调委员会制度,吸收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建立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例会制度和重大事件的紧急处理制度,变多头监管为统一协调。第四,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应当将相关政府部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等金融部门联合起来,对出口信用保险体制进行改革和优化,建立完善配套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第五,进一步提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出口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第六,建立全球资信调查服务体系和国家外贸风险控制体系,为出口信用保险有效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使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成为我国贸易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安全且有保障的交易平台。第七,成立各种商会组织,帮助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第八,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和推广出口信用保险。宣传和推广不应当只是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一家的责任,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也应当积极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脚踏实地地推动出口信用保险工作的开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的贸易强国战略与外贸风险管理

引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强国战略

早在十八世纪,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提出对外贸易的扩大势必带来市场的扩大,引起分工程度的提高,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出口、消费和投资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对国家的出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证明了出口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贝拉萨等人将传统的生产函数F=F(L,K)转换成为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函数F=F(L,K,X),采用30个国家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达0.8882。

本课题采用我国1980至2002年数据回归的结果表明,在中国,资本、劳动和出口额这三个要素中,资本和出口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显著的,其中出口额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达到0.3028,也就是说,出口额每增加1%,就会相应带动0.3%的经济增长3。由此可见,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出口额的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方面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失业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2年的2.6%上升到2002年的3.6%,更为严重的是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亚洲开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已经达到2亿。据测算,中国现在的可耕地占世界的7%,只需要6000万劳动力就可耕作,但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约4.5亿,占社会劳动总量的74%左右。抽样显示,当前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年的劳动时间不超过100天,其中约有40%的农民存在隐性失业。可以预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还将变得更加严峻。扩大对外贸易,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缓解国内就业的压力。根据本文所建立的出口贸易与就业规模的计量模型回归得到的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对就业具有十分明显的带动作用。4

2贝拉萨(1978)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Eviden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 pp. 181-189.

3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模型及其回归结果详见附录二。

4出口贸易与就业的计量模型及回归结果详见附录二。

随着外贸规模的迅速增长,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已不容质疑。从1980-2002年的23年间,我国的出口额规模扩大了16倍,平均增长速度为24.84%,超过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近20个百分点。2004年4月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200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额在世界排名均已跃居第4位5。然而,要利用对外贸易获得最大的经济福利,仅仅成为贸易大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成为具备很强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强国。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脆弱性,环境和资源等社会成本的消耗度较高,特别是庞大的外贸总额中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销售渠道的产品。因此,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与美、日、德等真正的贸易强国比较,无论是从反映外贸竞争优势的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地理流向,还是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阻碍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限制了国家最大经济福利的获取。

早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政府就提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制定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特别强调指出,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加快我国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无疑,这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是事关我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时期,是我国逐步迈向真正的世界性强国目标的关键路程。与欧美日等主要世界强国的崛起过程相比,我国所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特殊国际背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加快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的发展,尽快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对中国来说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5《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4月13日。

一、中国外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加快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大力推进外贸发展,无疑是兴国之策,强国之略。然而,中国外贸发展中所存在的日趋严重的信用风险,产业政策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却可能极大地阻碍贸易强国战略的实施,拖延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步伐。

(一)外贸信用风险日趋严重

1.信用风险是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对外贸易涉及许多复杂繁琐的程序,一项成功的外贸交易完成短则历时几个月,长则要经历数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的贸易环境,各国的政治经济状况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贸易双方也由此会遇到许多突发情况和变故,如果没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准备,出口商极有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所有出口商面临的最严重和最普遍的问题就是贸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

归纳起来,对外贸易常见的风险可以分为国家风险即政治风险、信用风险、外汇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四类6。外汇风险可以通过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如购买期权等得以化解;自然风险可以通过购买货运险等来进行转嫁,而国家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对更加难以控制。同时,随着信用活动的空前发展和升级扩大,信用关系已渗透到对外贸易活动的各个角落,国家风险和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决定外贸规模、实现外贸收入、增加贸易利润的关键因素。鉴于外汇风险和自然风险不属于本课题所讨论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外贸信用风险7。

信用是相对于款到交货方式而言的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支付方式,如票据结算、担保结算、信用证结算和赊销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外贸易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扩大是密不可分的。对外贸易正是围绕着“信用”这一核心要素而发展的。由于信用活动的发展使得交易的内容、数量、空间、时间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但是,信用活动的发展也随之带来了信用风险,而信用风险的大小则与交易双方所采用的信用工具和信用条件有很大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不同种类的信用工具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也就不同。例如,在信用证、托收、汇付这三种信用工具中,出口商更愿意接受信用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风险比其它两种方式要小。而附条件和不附条件的信用活动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也不一样,限制条

6此分类参见:邹根宝,《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第5页。7国家风险也可以视作一种信用风险,国家的信用风险。

件越多,相对的风险就越小。

2.外贸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在当前出口贸易环境下,我国的出口企业几乎面临着上述所有不确定因素所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而下列问题正是产生和加大外贸信用风险的主要根源。

第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导致信用风险激增。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初级产品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工业制成品成为出口中的最主要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然而,对出口产品种类进一步细分不难看到,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大多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出口的大多数机电产品也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类。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为48.5%,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仅为39.9%8。而在主要发达国家,前者平均不 8 《奠定竞争优势基础——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政策思路》,载于《国际贸易》,2000年11月。

1, 政治方面:如战争

2, 宏观经济:如通货膨胀

3, 政策方面:如国有化

4, 自然环境:如飓风

到30%,后两类达到70%。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国内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下滑,从1999年的22.51%下降到2000年的17.76%,2003年进一步降低到14.6%。在我国自动控制数据处理设备的出口额中,外资产业集团的比例高达85%。在电子集成设备出口中,外国子公司出口的比重也高达91%。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中的高技术含量产业绝大多数为外资所占据,民族资本任重道远。下图显示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2003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出口按企业性质分类

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统计资料。

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低,对价格十分敏感,而且容易被他国同类产品所替代。以机电产品为例,截止到2000年,我国大多数出口机电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其平均增值率仅为25.5%,与美国的48.7%、日本的39.5%相距甚远。9由于附加值低,价格敏感,替代弹性大,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10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拿到更多的订单,出口企业常常竞相降低售价、放长账期,同时由于出口产品自身竞争力不强,我国出口企业往往只能与小买家或代理商进行交易,这样,既降低了出口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又加大了海外买方的信用风险。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是:出口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稳定器,反而成为经济波动的源头,加剧了国内的经济供求矛盾,并最终放慢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

第二,信用付款方式导致信用风险凸现。国际市场恶性竞争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在买方市场中,进口商掌握了决定权。在选用付款方式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开立信用证时买方要向开证行交纳一定比例的押金(通常相当于合同金额的20 % -40 %不等) ,使买方资金负担加重,

9《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

10如印度和泰国形成了印度绸和泰绸等风格独特的产品与我国争夺欧美市场,越南等中亚各国也以低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与我进行原料出口竞争。

对买方不利;另一方面进口商为了批量订购快速交货,不留库存,加速资金周转,通常要求使用灵活的信用付款方式,而不愿开立信用证,由此导致对于出口商而言风险较小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不再流行,而非信用证结算业务成为国际贸易信用付款方式的主流。由此可见,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激烈的客观环境下,我国的出口企业也不得不逐步放弃传统的风险相对较小的信用证结算方式,而采取灵活的汇款结算方式,其后果就是不可避免地要承担更大的信用风险。

第三,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贸易方式单一导致信用风险聚集。目前我国对发达和比较发达国家及地区,如美国、日本等市场依赖严重,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要出口国政策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制约。与此同时,随着欧盟市场和北美市场进入成本的进一步加大,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信用风险聚集增大。首先是汇率风险。1999年欧元启动后,对国际外汇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美元汇率形成较大冲击;不成熟市场金融体系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其汇率波动更难预料。汇率风险以及由于汇率剧烈波动而可能带来的履约风险,是出口商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其次是政治风险。目前非洲、中东、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潜力,但是这些国家或地区通常存在政治动乱不断、管理效率低下、法制不健全、外汇管制苛刻等不利的政治环境。最后是市场风险。在开拓新市场时,已有的相关信息贫乏,同时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又很高,这些无疑都会进一步增加出口商在进入新市场时的风险。

就贸易方式而言,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是来料加工装配。据统计,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已由1986的18%提高到55%11,由于我国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在加工贸易和与一般贸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导致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此升彼降的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这种情况在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更为严重,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形式高达89.68%(见图2)。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加工贸易环节中的增值含量非常低。有关数据显示,2001年,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仅为1.587%12,加工贸易的增值含量不断降低不仅制约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其次,加工贸易的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很大程度依靠进口,没有实现国内供应替代,即使规模可观,也主要局限于部分沿海地区,与国内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性较差,对其他企业、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因此,无法起到通过产业链的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相应增长的目的,也难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国民11《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2年,贸易方式。

12资料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经济产业结构。再次,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外资企业,国内政治、经济稍有动荡他们就可能撤资。13由此可见,过多依靠加工贸易,依靠外资企业,必然加剧我国的外贸风险,由此导致经济结构的脆弱性等一系列问题。

图2.2003年1-9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分类

加工贸易

9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统计资料。

第四,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导致信用风险影响严重。面对各种信用风险,我国出口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措施相对比较简单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经营规模很小,它们很难自行完成对贸易伙伴的跨国度资信调查。并且,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经济实力所限,也难以采取有效的贸易风险防范措施。第二,在采用结算方式的时候,大多数出口商,尤其是中小企业倾向于使用信用证,而进口商倾向于灵活简单的汇款结算方式。由于竞争激烈,进口商可以在众多的出口商中进行选择。实践也证明,许多中小出口商由于担心信用风险,加之不具备较好的规避、转移风险的措施,只好采用单一的信用证方式,因而坐失了许多贸易商机。第三,出口商缺乏有效的追款措施,一旦拖欠账款的情况发生,常因此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二)出口产业政策实施面临困境

我国民族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正式参与国际市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民族出口企业仅凭企业自身的力量不仅不能很快占领世界贸易市场,甚至可能失去已占领的市场份额。因此,在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刻,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13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加工贸易在实际监管中存在的困难,加工贸易成为走私的重要渠道。据海关统计,1997年,全国海关查获的加工贸易走私大案要案价值占全国案值的54%之多,是我国税收的一项重要漏出。

巨大的出口信用风险以及有限的产业政策工具却阻碍了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使出口产业政策效用面临短期化的困境。

1.出口产业政策效用呈现短期化趋势

中国政府早就意识到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意义。在1994年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中,我国政府就明确阐明要“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出口效益,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鼓励支持出口的产业政策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战略:

第一、“科技兴贸”战略。该战略强调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加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突出表现在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上。在2004年1月1日实施的新出口退税机制中,船舶、汽车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继续享受足额退税,而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则大大下降,许多初级产品甚至取消了出口退税。

第二,“市场多元化”战略。早在90年代初期,我国就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即力保现有市场,开拓新的市场,努力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过于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局面,争取提高我国对非洲、拉美、原苏东国家、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及周边邻国的贸易比重。

第三,“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政府继“以质取胜”、“大经贸”、“市场多元化”等战略之后于1999年提出的又一项外贸战略。它旨在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到境外办厂设点,参与国际分工。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若干意见的通知》中特别提出要“鼓励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在海外建立科技园,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和政策环境,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14

为实施“市场多元化”、“科技兴贸”以及“走出去”战略,国家采取了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无疑都在不同程度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然而,有资料显示,从1979~2002年的外贸出口增量变化来看,我国出口产业政策的效用呈现出短期化的倾向。

表1:出口增长额的波动(1979-2001年)年份79—83 83—85 85—89 89—93 93—96 96—98 98-01每次波动间隔年份数 5 3 5 5 4 3 4

每次波动中增长年份数 3 1 3 3 2 1 2

14商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联合提出,国务院批准,国办发[2003]92号。

图3、1980-2002出口额增量变化

-500

50100150200250300

350400450

500

550

600

650

时间

出口增量

从表1和图3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虽然出口增量各年份的波动情况不一致,但一个总的变化趋势是:各波段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即各波段间间隔的年份越来越少。众所周知,我国的外贸出口是在众多相互交叉的出口鼓励政策刺激下快速增长的,每次波动间隔的年份和增长的年份呈缩短的趋势,表明出口鼓励政策没有有效发挥其在实现我国外贸强国战略中应有的作用。

2.出口产业政策效用短期化的根源

巨大的出口信用风险和缺乏有效地鼓励出口产业政策工具是导致出口产业政策效用面临短期化困境的最主要原因。

第一,巨大的信用风险阻碍了出口产业政策的实施。

在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中,高端化的出口产品结构和多方位的对外资本输出对出口商、投资商而言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而我国民族企业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经验尚不丰富。在实施“市场多元化”的战略中,企业要开拓风险很大的不成熟市场。而不成熟市场的政治、经济局势往往不稳定,可能会遭遇较大的政治风险和经济危机,如政治暴乱、外汇管制、进口管制等;不成熟市场中企业的运作往往不够规范,国家对企业的审查可能很不严格,企业的资信情况难以掌握,企业的信用风险较大;不成熟市场的金融体系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企业的违约概率大。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企业要在陌生的市场上开设工厂、生产产品、出售产品、收回投资,必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境外投资环节,面临更大

的信用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损失巨额的资金,由此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进而削弱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二,缺乏有效的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工具降低了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

出口产业政策需要强有力的实施工具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我国目前常用的出口产业政策实施工具主要有出口退税等财税政策;包括出口买方信贷和出口卖方信贷等金融服务措施在内的出口信贷融资政策和出口信用担保政策等。这些政策工具往往存在利益补贴成分过强而政策的鼓励导向成分不够的倾向,即对企业直接的利益补助过多而导向性不足,由此使企业对出口鼓励政策产生了依赖和预期,导致出口鼓励政策能量的释放和被企业吸收的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一项出口鼓励政策出台很快就被企业消化,而要继续鼓励出口增长,就必须出台新的鼓励政策。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全文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 蔡则明吉林大学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企业都处在多变的环境中, 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讨论分析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出风险管理新趋势对我国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启示。本文总结了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并讨论了完善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启示 一、企业风险管理简介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社会各部门积极主动认识管理风险,以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根据战略决策的要求,对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管理与处理,为使风险损失、可能性、发生频率降到适当低的水平的系统管理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现代企业主要针对投资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范[1]。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

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 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2]。 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对于偏离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及时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机构,便于采取措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进行。 2.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风险控制系统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够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权,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风险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已经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2011年12月19日15:17 来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7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6 吴建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吴建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贸易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内涵、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目标、任务与职能、贸易风险的识别、度量、风险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评述了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状况,对未来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方法及内容提出了初步看法。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风险防范,理论评述 随着我国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风险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我国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做一些简要的评述和展望。 一、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概述 1.国际贸易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内涵。我国国际贸易学界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含义、特征、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基本理论内涵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 (1)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含义研究。我国学者认为国际贸易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的不一致,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称为国际贸易的风险事故。我国学者认为,国际贸易风险是各种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风险事件后果的函数。风险损害的可能性在一定环境下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可能性能否转变为现实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事物的不确定性并不等于事物的不可控性。经济活动中风险的不确定性总是以某种概率的形式存在并表现出来,因而也就必然地使其带有某种规律性。这种认识对我们至关重要。它形成了风险控制研究的认识基础。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华谊兄弟 姓名:周冰倩 学院:行知学院商学分院 专业:金融学

学号:12856218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之华谊兄弟 前言: 在21世纪初的中国娱乐业市场,涌现出一批商业巨头,而华谊公司正是个中翘楚。从一家小型的广告公司,到如今庞大的商业帝国,华谊走过了一条不可思议的崛起之路。当然,时势造英雄,这不仅仅归功于王中军王中磊两位创始人的商业才能,也要归功于繁荣的中国市场。 华谊概况: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民营娱乐集团,于1994年创立。1998年正式进入电影行业,因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随后全面进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时至今日,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影视、音乐、发行、艺术设计、建筑、汽车梢售、文化经纪、投资等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并于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上市。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我认为可能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的原因有两个:

(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 (2)是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 2013年起,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伴随着这种增速转换,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征十分明显,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国内外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内深化改革的政策目标都将刺激中国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行业态势: 优势: 1.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为大型电影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而且娱乐影视这整个行业发展快,对优质作品需求大,有利于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满足市场需求,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华谊拥有出色的制作、宣传与发行能力,在国产大片市场处于优势地位;电视剧制作实力强产量高;艺人经纪业务拥有艺人数量超过百人。公司独创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风险保证收益。 3.公司以工作室独立运营进行作品创作等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公司降低经营风险,取得最大收益。公司产业完整,影视资源丰富,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协同发展,在产业链完整性和影视资源丰富性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 劣势: 1.虽然我国电影产量已初具规模,但其中具备较高商业价值的影片数量仍然较少,高质量影片供应量的增加将直接推动电影票房收入的增长。 2.影片产量和放映数量均在增长,但银幕数量以及高质量影片的供应不足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大,产业链完整,运作高效的电影企业将在发展中获胜。 综上所述,尽管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但总体来看,电视剧市场以及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外部因素都是有利于华谊公司的发展的。因此,外部环境对该公司造成的信用风险的压力较小。 华谊重大事件年表: 1994年,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创立 1997年,年销售额达6亿,进入中国十大广告公司行列 2000年,并购金牌经纪人王京花的经纪公司,成立华谊兄弟时代经纪有限公司;太合控股2000万入股,成立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 2001年,成立华谊兄弟太合文化经纪有限公司 2002年,华谊取得西影股份发行公司超过40%的股份 2004年,出资3000万收购战国音乐,成立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TOM集团出资500万美元收购华谊27%的股权,华谊更名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2005年,中国最大SP之一华友世纪对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进行超过3500万战略性投资;华谊以3500万入股天音公司成立新的天音传媒有限公司;金牌经纪人王京花带领一些艺人跳槽橙天娱乐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归纳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作为整体。 全球化、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 ?经济自由化:政府放松或取消对要素及产品流动的管制,实现要素和产品配置的市 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由化。 ?一体化Integration:一定区域或世界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协议等形式将各 国经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依赖。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资源配置以本国为主,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 国际化的概念常针对微观企业。 ?跨国化: ?经济全球化:最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六个主要表现: 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1.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a)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 分工; b)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 c)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 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济集团成员内部的分工发展,出现“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GA TT/WTO)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990-1995年,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上升。 ●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 ●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 国,也是该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国际贸易趋同化:普遍使用电子化贸易手段;共同认可ISO系列标准;贸易合同标准 化。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正式确立了多边贸易体制。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银行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 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增长迅速。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 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 ?金融市场扩大。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已是世界贸易额的60倍以上,全球外汇日 交易额超过1.2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物资基础。 ●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新市场和新的商业机会。为了争夺新市场,各国的企业必须突破 国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调整战略,以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如同19世纪末的铁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 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全球性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深化和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环境日益宽松; ●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浅议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议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标 准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浅议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标准版) 在我国电力建设市场竞争激烈,机制与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种种不确定因素与复杂的工程系统,使不少施工企业的高层领导不能驾驭工程建设的顺畅发展,安全文明施工紊乱、周期多与大规模重复,风险与事故不断。因而,施工企业管理层不仅要有深厚的对工程系统的认知,丰富的经验、阅历与敏锐的洞察力,还能构建最小与最有效的战略管理框架,有效控制风险。 所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首先须确认项目的总体风险,培养在问题和风险出现之前,作出预测、制定预案并采取必要行动的能力。因而,知道当前应该如何做,怎么做,也能满足工程的需要与责任要求,及时把工作与职责分解,向下属、员工交底并合理进行安全投入并分配人力、物力等资源、也能适时进行引导与控制,做出恰当评估与激励。因而要及时进行风险形势的评估,确定项目及其环境的变数,以明确项目

的目标、战略、战术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资源,在明确项目的前提和假设时,也要清楚其中未被意识到的风险与隐患。在计划管理中,则应了解导致项目计划中不确定因素的主要致因,做好应急计划,以在风险来临时沉着应对。在项目计划的具体实施中,项目进度与资源状况无法满足项目需要时,应尽量遵守原先预算,又应即时与业主方沟通,使业主了解实情,取得支持,用设计变更来追加预算,也应经常与本企业法人汇报,在主要决策、分包队伍和价格等问题上,取得理解支持,争取比较好的环境和结果; 现建设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日化阶段,仅凭现有的国家建设单位的资质优势和优化内部市场,难以应对复杂变化的市场压力。因而战略目标的分解须清晰并针对性强。问题与措施要一一对应,有主次、有轻重缓急。在制定具体风险预防措施时,风险与事故隐患的消除一定要落在实处。“三定”(定人、定时间、定项目)战略措施的健全与完善,与讲细、讲实的“精细化管理”应是战略管理问题单项性解决的关键。 根据控制论原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与可靠性不应低于被控制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规避技巧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与规避技巧 【课程背景】 在当今全球化采购的大潮中,专业的采购人士掌握全面的国际贸易知识、操作流程和技巧及国际采购中的风险规避、降低成本等方面对组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国际间合作的运行速度和运作模式都正在并将继续发生着深刻本质性的变化。面对这些深刻而快速变化,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规范国际采购中国际贸易的操作,以及迅速掌握市场行情及政策变化,及时做采购策略的调整。另外,对新兴的跨国采购企业来说,挑战更大,掌握相关知识更为重要。企业学习网课程研发团队经过缜密分析和研究采购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规避政策风险,以及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规避风险的技巧,帮助企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 【课程目标】 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含义和实践操作技巧! 掌握各种常用结算技巧与方法及单证,对进出口操作流程有充分的掌握,规避风险!降低进出口成本! 设计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最佳运输方式和承运人以及报关地点,降低运做成本和运输风险! 掌握最新国际与国内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设计合同条款,防范法律风险! 掌握各类进出口各种单证的填制与使用技巧,规避贸易单证风险! 理顺企业进出口的业务流程,预先完成各种文件的报关的准备!降低进出口操作的成本! 规范产品进出口时产品的检验检疫的报检流程,规避进出口及海关事务处理的意外风险! ≡≡≡≡≡≡≡≡≡≡≡≡≡≡≡≡≡≡≡≡≡≡≡≡≡≡≡≡≡≡≡≡≡≡≡≡≡≡ 【课程大纲】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特点 1.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案例分析:国家贸易政策与公司赢利的契机。 2. WTO 下的国际贸易常见的三种争端 3. WTO 相关的法律与政策解读 二、结算工具 1、结算的常用三种方式; 2、汇票定义、汇票内容、汇票种类、汇票的使用技巧,汇票的风险点与防范措施应对 3、本票定义,本票的种类; 4、支票定义,支票使用技巧与风险点与防范措施应对; 5、信用证的使用技巧;信用证业务存在的风险与防范 6、针对不同背景进行选择最佳结算方式。 案例分析:风险防范与操作技巧。 7、国际贸易中支付法律风险的防范。 三、结算单证 1、金融;运输;保险;商业清关单证;其他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2009年9月2日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目录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案例四:“中航油”事件 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 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 案例九:AIG 危机 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 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 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9.27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1.5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浅析国际贸易企业汇率风险规避

浅析国际贸易企业汇率风险规避摘要:汇率波动是造成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因,频繁而且剧烈的汇率波动,会给国际贸易企业带来极大的不变,在他们进行贸易活动时使用外汇,就可能会导致因为汇率变动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现象发生。所以,当今的国际贸易企业如何才能规避汇率所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企业研究的重点。文章旨在通过笔者对于国际贸易过程当中汇率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建议和措施,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外贸企业;汇率波动;汇率风险 汇率波动是造成汇率风险的主要原因,频繁而且剧烈的汇率波动,会给国际贸易企业带来极大的不变,在他们进行贸易活动时使用外汇,就可能会导致因为汇率变动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的现象发生。所以,当今的国际贸易企业如何才能规避汇率所带来的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企业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笔者对于国际贸易过程当中汇率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建议和措施,更好的促进国际贸易企业的发展。 一、当今世界汇率变动的基本形式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大部分的贸易活动是以美元为交易货币的。所以,在进行我国的国际贸易企业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研究过程当中,就需要充分的考虑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动。因为,近年来汇率的变动相对来说较为频繁,所以就应该在进行贸易结算之前,需要相对准确的估算出所需的费用和最后的盈利,以此来避免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带来的损失。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 从目前的状况来说,人民币面临着相对较大的升值压力。很多国家认为,对于人民币币值的估计偏低,使得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的工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因为人民币的币值低估,使得中国每年的贸易都呈现出顺差,所以中国的人民币就应该升值,以便于改善其他国家的贸易状况。 (二)美元持续的贬值 因为,美元现在属于在国际的贸易当中所依靠的主要货币,在以美元为主体的世界金融体系之下,美元的贬值就意味着其他国货币的升值。在这样的一个体系当中,美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印制货币,来改善自己国内的经济状况,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待遇,这必将会造成美国国内的财政赤字。由于,美国的这一思想,就导致其货币的发行量越来越多,美元持续贬值动力仍在。 (三)我国缺乏完善的汇率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其汇率较之前的相比弹性增强,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仍旧显示出明显的刚性。由于整体的汇率制度的改革,就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本流入境内,央行为了进行调节就必须要增加外汇的储备,这一系列的措施结束之后,就会出现货币供应总量,超过应有的标准,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压力随之增大。 二、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规避风险的现状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 导语: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阐述,详细介绍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生产经营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诸多风险,各种各样的风险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重大联系。风险是指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所带来各种影响。风险能够引导变革并产生机遇,风险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对于企业而言,风险是必须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区别和平衡风险中的正面因素与负面因素,抓住风险的机遇,控制风险的威胁,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一、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识别、评估、分析各种潜在的风险事项,并在企业所希望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企业机遇与风险威胁中寻求平衡点,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确保风险管理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寻求最优的风险控制措施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具有着战略性、系统性、二重性、关联性等特征。战略性是指企业风险管理主要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尽管风

险存在于现代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但站在战略层面全面把握风险是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的最大贡献。系统性强调的是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时,必须具有一系列的、规范的方法,系统和规范的方法能确保识别出更加完整全面的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信息。二重性是指风险与机遇共存。应对风险时,企业应尽量将风险化为增加企业利益的机遇;当风险损失难以避免时,管理者应将损失减至最小。关联性则表明风险管理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有机构成的,若想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就离不开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 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依次分为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制定策略、实施方案、改进与监督。 信息收集是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第一步,所谓信息收集,就是收集与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应广泛的、持续的汇集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风险及风险管理内部、外部信息、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信息。 企业根据收集的风险管理信息,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其中,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风险识别要求企业明确各项经营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究竟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一般来说,风险识别是一个经常反复的过程,应尽可能的全面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适当分类,有助于风险识别工作。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内部风险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

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及防范

国际贸易中风险及防范 国际贸易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与贸易有关的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的不一致,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称为国际贸易的风险事故。 风险事故可分为国家事故、市场事故及欺诈事故三种。相应地,国际贸易风险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国家性风险 市场性风险 欺诈性风险。 (一)国际贸易国家性风险 国际贸易国家性风险是指因国家事故所造成的国际贸易风险。 (1)政治因素,如本国或外国发生政府更迭,政局动荡不安、爆发战争等。 (2)社会因素,如发生种族冲突及宗教冲突等。 (3)贸易制度因素,如外汇管制、贸易管制、国际贸易政策的差异、不同的法律、不同的习惯、歧视性的贸易政策等。 (4)国际性危机因素,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 (5)反倾销政策。 (二)国际贸易市场性风险 国际贸易市场性风险是指由市场事故引起的国际贸易风险。 市场事故可分为以下三方面,(1)汇率风险;(2)利率风险;(3)价格风险。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进口商或出口商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是以外币计价的,但外汇汇率又处于变动之中,为此买卖的一方就一定要承担汇率跌落的风险。还有,自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以后,货物的价格或原材料都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买卖的一方就必须承担因价格升降而引起的风险。 (三)国际贸易欺诈性风险 国际贸易欺诈风险是指由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国际贸易风险。欺诈通常指由于国际贸易主体的欺诈行为而导致始料未及的风险。 欺诈性风险分为:(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欺诈。(2)国际货物运输(一般指海洋运输)欺诈。(3)国际贸易结算欺诈. 欺诈行为主体可能是参与贸易的单方、多方或双方,或由贸易商与船东共谋,或船东自谋等.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贷款、贷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一、完善合同条款规避出口风险 合同对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费用和风险等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具有法律效应。 制定一份完善的合同,起码应做到:对合同每一个条款理解准确、深刻,交易磋商时细心、全面,缮制合同时严密、完整,履约时一丝不苟、及时沟通。这需要业务人员具备扎实的进出口相关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外语水平过硬,并且熟悉有关法律知识和国际贸易惯例。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基本认识 全球化问题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升温,引起了各领域——政治、经济、学术等的高度关注。有人用戴安娜王妃的不幸遭遇描述了全球化:一位英国的王妃与她的埃及男友,坐在一辆由一名比利时男子驾驶的跑车上,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车的意大利狗仔队追逐。司机刚刚喝了几杯苏格兰威士忌,驾驶着拥有荷兰引擎的德国跑车穿梭在法国的街道上。在一条隧道里发生了车祸,一位美国医生用产自巴西的药抢救戴妃。戴妃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虽然用这种方式描述全球化有些不人道,但是它却把全球化这个日益复杂的概念以一种异常生动的方式描述出来,让我们对全球化的图景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特,莱维首先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意在表达各国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现象。所以,全球化实际上是对经济维度上的一种趋势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也使全球化的概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宇燕教授在其所著的《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一书中描述了全球化问题兴起的五个背景:柏林墙的倒塌、全球问题的凸显、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IT产业)的勃兴、国际规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世界格局的变迁。 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下半叶,是经济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又可以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此期间爆发了产业革命。主要表现为欧洲一些殖民国家对外推行掠夺性贸易,强行为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国国际地域分工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国际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偿地获取原料,反过来在殖民地倾销自己的商品。第二,19世纪下半叶,是经济全球化的中级阶段,又可以称为工业化阶段。在此期间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产业重点从轻工纺织转向重工业发展,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而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朝向片面专门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和工业原料、粮食的供应基地。第三,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经济全化的高级

管理毕业论文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和防范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管理和防范毕业论文 任何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交流时,必须要了解、掌握不 同结算方式的适用条件,任何一种对某一方绝对有利,而对另一 方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结算方式最好能够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过度使用和推广,在口常结算中企业必须要对不同结算方式进 行相应的管理和防范,以便寻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保障双方利益。 一、汇付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汇付结算中,无论哪种汇付形式,出口商均承担的是主 要风险,所以对于汇付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工作,也就是出于降低 出口商风险的角度而采取的措施。 1、慎用赊销和货到付款 前文己经提及到赊销和货到付款对出口商的影响,特别 是当货物离开后,出口商一旦失去对货物的控制权,可能就会遇 到进口商恶性拖款或者不支付事件,导致大量货款无法追回,影 响出口商融资再发展。所以,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最好采用开立 信用证或者其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尽可能的降低结算风险。 2、估量准确预付比例 预付定金是汇付结算中比较常使用的结算方法,出口商 对于预付定金比例的设置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过高进口商非但 不接受还有可能导致结算失败,过低又显得定金如同鸡肋一样食 之无味。一般情况下,预付定金按照合同总值的百分之三十支付,或者参照发达国家的根据运输距离的费用来设置预付金额,这样

做既可以保障出口商的基本利益,又可以在不触及进口商根本利 益的前提下牵制其活动,敦促其尽快完成余款支付。 二、托收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托收这种结算方式主要考验的是进口商的信用度,结合 前一章节对托收风险表现形式的分析,因此可以认为托收风险的 管理和防范其实就是对进口商的防范,主要针对点是进口商的信 用度、进口商所在地的各项交易习惯和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 首先,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化市场中,我国企业为了更快地融 入到世界大家庭中,盲目地选择一些合伙伙伴,特别是有些不法 分子看到有些企业忙于扩大规模的动机,介绍一些根本不了解或 者刚成立的公司,欺骗出口商的货物及钱财。 所以,我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每 次跨国合作时,务必提前做足功课,调查清楚进口商的信息,看 清楚合作协议的每项要求,不要因为单纯利润而对国家、社会、 自身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其次,国际贸易交流中,出口 商对于进口商的挑选是十分有必要的,按照美国一份调查显示, 客户群中有60%的新客户是由老客户带来的,所以对于出口商来说,建立一个客户的信用档案,给信用好的客户一定的优惠价格,这 样既可以维护好与信用优秀客户之间的合作,又能够促使老客户 主动介绍新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是一门专业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有专门人员从合作前期调查、搜集进口商信息、了解其经营 生产情况和财务状况,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以实际行动避免 钱财损失。 三、信用证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信用证风险的管理除了必须实行的提高信用规范外,还 需要其他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和防范。

浅谈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控制 论文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项目 2013 届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控制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负债经营,也称举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存款、发行债券、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规模,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负债经营具有融资快、融资成本低、资金灵活、程序便捷的特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和巨大的经济利益,当然,收益与风险并存,负债经营一旦运用不当,就会为企业财务运行带来风险。本文在对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

目录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相关概述 (3)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5) (一)负债经营的“利” (5) 1.负债经营弥补经营资金不足 (5) 2.负债经营产生杠杆效益 (5) 3.债务经营风险成本较低 (6) 4.债务经营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稳定 (6) 5.举债效应 (6)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弊” (6) 1.债务风险 (6) 2.再筹资风险 (7) 3.企业股票价格降低的风险 (7) 4.代理成本提高的风险 (7) 三、负债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7)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7) (二)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8) (三)负债规模 (8)

(四)其他成因 (8) 五、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策略 (8) (一)合理控制企业负债的规模,完善企业负债结构 (8) (二)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 (9) (三)考虑企业的负债能力,加强企业的还款能力 (9) (四)加强对企业借入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9) (五)适度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9) (六)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抵抗制度 (10) 七、结束语 (1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制度改革跟不上以及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完善,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使企业不良负债问题以及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暴露出来,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合理的负债经营易造成企业、财政、金融连环风险。由于企业负债比率高、经济效率较低,会减少上缴利税,减少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同时企业的高负债率及低经济效益会造成银行呆帐,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和风险,易引起银行的支付危机,而形成“企业债务危机——银行支付危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跨越国界”的连锁反应,引起国家和地区金融动荡,影响社会和国家安全。同时不合理的负债经营不利于实现国有企业的三年脱困目标,不利于企业在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经营状态关系到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 —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10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10月20日,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10月26日和28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1.32亿美元的实际亏损。11月8日至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12月1日,亏损达5.5亿美元,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三、案例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