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 学复习参考题重点

混凝土 学复习参考题重点

混凝土 学复习参考题重点
混凝土 学复习参考题重点

1.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史:(1)混凝土材料科学探索时期(2)干硬性混凝土和预应力及预制混凝土时期(3)外加剂使用和流动性混凝土时代(4)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时代

2.混凝土结构与这些工程的使用功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与环境适应性都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3.孔隙率:p=[(V0-V)/ V0]X100%=1-P0/P 空隙率P’=[(V0’-

V0)]/V0’ X100%

4.优质经济的混凝土必须满足必要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和经济性四个方面要求。

5.活性混合材:系指具有火山灰性或潜在水硬性的混合材料。

6.凝结:水泥加水拌和后成为可塑的水泥浆,水泥浆逐渐交稠失去塑性但不具有强度的过程。

7. 凝结时间分为初凝和终凝: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至水泥完全失去流动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至水泥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的时间。

8.集料的级配是指各级粒径颗粒的分布情况,通常可以用筛分曲线或细度模数来表示,有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之分。

9.防冻剂:是指能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硬化,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足够强度的外加剂。

10.膨胀剂:是一种在水泥凝结硬化过程中使混凝土(包括砂浆和水泥净浆)产生膨胀以减少收缩的外加剂。

11.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的主要因素:①减水剂的化学结构式和平均分子质量②减水剂的磺化程度及相关基团③减水剂的掺量与掺加方式④水泥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尤其是C3A和碱含量⑤水泥的细度⑥水泥中CaSO4的含量与形式。

12.影响相容性的因素:①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②水泥的烧成工艺③石膏的形态与掺量④混合材的品种⑤水泥的颗粒分布情况⑥水泥中碱含量

⑦水泥的陈放时间

13.按照表面胶结原理和多级分散原理,可将混凝土内部结构分为三类:①悬浮-密实结构②骨架-空隙结构③密实-骨架结构a统一考察粗细集料颗粒的紧密堆积,按粒子干涉理论,为避免次级颗粒对前级颗粒密排的干涉,前级颗粒之间必须留出比次级颗粒粒径稍大的空隙体次级颗粒排布。按此组合的混凝土,经过多级密级虽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密实度,但是各级集料均被次级集料所隔开,不能直接靠拢而形成骨架,这种结构的新拌混凝土具有较小的内摩擦力,易于泵送,振捣,但是,弹性模量,看着强度,收缩,徐变等性能不佳。B当混凝土中粗集料所占

的比例较高,细集料很少时,粗集料可以相互靠拢形成骨架,但偶遇细颗粒数量过少,不足以填满集料之间的空隙,因此形成骨架-空隙结构,除了透水混凝土等特殊场合,应当避免这种结构,其抗水,抗化学介质渗透的能力差。C当集料中断去中间尺寸的颗粒,既有较多数量粗集料可形成空间骨架,同时又有相当数量细集料可填实骨架的空隙时,形成密实-骨架结构,这种结构的新拌混凝土有较高的内摩擦阻力,不易泵送,但弹性模量,抗折强度高,收缩徐变小。

14离析是指混凝土拌和物成分相互分离,造成内部组成和结构不均匀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粗集料和砂浆相互分离。

15.泌水是指在拌和无浇注密实之后,在凝结硬化之前,水分从拌和无内部迁移到表面的现象,是离析现象的一种形式。

16.流浆:

17.凝结时间是制定施工进度,评价调凝剂作用的重要依据和指标。

18.假凝:是指混凝土固相颗粒与水拌和后迅速硬化,但再次搅拌,拌和物又能恢复流动性,并呈现正常凝结的现象。产生原因:①石膏与水泥矿物粉磨时,由于磨机内温度过高,二水石膏脱水形成半水石膏,在混凝土各组成材料加水拌和时,半水石膏遇水又迅速水化成二水石膏,但由于水泥中石膏含量较少,形成的半水石膏及其水化后再生成二水石膏数量有限,整体强度较低,再次搅拌很容易破坏结构。②混凝土拌和刚一完成,由于C3A的快速水花形成过量钙钒石,特别是在缓凝剂存在时,情况更加复杂。③是使用高碱水泥时,KS2 H的生成会引起假凝。

④是因固体颗粒表面过高的表面电荷也会导致颗粒凝聚成团,

19.速凝:往往是由于C3A活性过高,快速形成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或其他水化硫铝酸钙盐而产生。通常,在水泥生产时,已经采用掺假石膏的方法解决了此问题,但是有时外加剂回事C3A水化过快,导致速凝,或者C3A和石膏含量很高,形成大量钙钒石而导致速凝。

20.从表观层次上,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①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②从原材料到最终的硬化混凝土所经历的制备养护过程③测试条件。

21.搅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料相互分散而达到均匀混合的过程,搅拌对混凝土还起到一定的塑化、强化作用。

22.搅拌时间:是指从混合干料时粗集料全部投入搅拌桶开始,到搅拌机将混合料搅拌成均质混凝土所用的时间。

23.时效:晶体组织调整的过程。

24.钢筋的冷拉率:是指钢筋冷拉后总伸长量(弹性变量和塑性变量)与钢筋原长之比。

25.标准养护:在温度为20

2

,相对湿度为95%以上的潮湿环境或水中的条件下进行的养护为标准养护。

26.快速养护:按其作用的实质分为热养护法,化学养护法,机械作用法纪复合法,凡能加速混凝土强度发展过程的工艺措施均属于快速养护。

界面过渡区与集料的界面过渡对混凝土强度,抗渗性及耐久性等物理性能有重要影响:关于水泥石与集料产生粘结的机理,主要归结为范德华力,机械咬合力及化学键三种作用。

27.徐变:在持续恒定载荷作用下,变形随时间发展而增加的现象。

28.渗透系数与孔隙率、孔尺寸有关,

为空隙率,

为液体粘度,

为毛细孔水力半径(孔体积/空表面积),C常数,k=C

29.相对渗透系数:k =

,k为相对渗透系数,w为混凝土吸水率,一般小于10%,dm平均渗水高度,h为水压力,以水柱高度表示,t表示恒压时间。

30.优质混凝土应具有以下特点:配制混凝土时需水量低,流动性好,与外加剂有较好的相容性,具有较高的胶砂强度,在配置混凝土时,能减少水泥用量,增大矿物掺合料的用来那个,实现混凝土绿色化。

33.集料的表观密度是指包括非贯通毛细孔在内的集料的质量与固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34.集料的吸水率:表示集料内部的空隙比例,是集料好坏的一项指标。一般说来,较好的集料级配应当是:集料的堆积空隙小,以节省水泥用量,集料的总表面积小,以减少润湿表面的需水量,有适当的细集料,以满足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的要求。

35.集料的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以及冻融循环等作用,使集料产生分解或发生体积变化时,集料抵抗这种变化的能力。

36.颗粒级配和细度模数[M x=(A2+A3+A4+A5+A6-5A1)/(100-A1) A为筛孔尺寸。

37.混凝土外加剂:a按化学结构式分为三类①无机电解质②有机表面活性物质③聚合物电解质 b按主要功能分①改善混凝土拌和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②调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硬化性能外加剂,缓凝剂,早强剂③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防冻剂,防水剂和阻锈剂④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加气剂,膨胀剂,着色剂。38.引气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①流动性②泌水性③强度④抗冻性⑤抗渗性⑥抗腐蚀性及抗碳化性干燥收缩⑦钢筋握裹力。

39.外加剂与水泥相容性表现在同一配合比,同一水泥用量条件下获得相同强度等级,相同流动性的混凝土,所需减水剂的用量少,混凝土拌合物经时损失小,混凝土拌和物抗离析,泌水性能好,凝结时间正常等,

40.混凝土耐久性是混凝土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抵抗各种破坏因素的作用,长期保持强度,抗变形和外观完整的能力。

1.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1)混凝土原材料与配比。(2)从原材料到最终的硬化混凝土所经历的准备养护过程(3)测试条件。

硬化混凝土可以看作是多组分,多相复合的材料,其强度取决于各相(集料,水泥石)本身及界面的强度。

离析: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成分相互分离,造成内部组成和结构不均匀的现象。

造成离析的原因可能是浇注、振捣方法不适当,集料最大颗粒过大,粗集料比例过高,胶凝材料和细集料的含量偏低,与细集料相比粗集料的密度过大,或者拌合物过干或过湿等。实用矿物掺合料或引气剂和降低离析倾向。

泌水:是指在拌合物浇注密实之后,在凝结硬化之前,水分从拌合物内部迁移到表面的现象。

泌水的影响因素:一原材料1水泥:凝结时间,级配和碱含量

2集料:含泥量,石子的级配,沙子的细度模数(2.5-2.7)

3掺合物:粉煤灰、矿渣、煤矸石、偏高岭土

4外加剂:泌水量(木钙>奈系>磺酸>聚羧酸)

二配合比1水胶比2凝结时间、3含气量

三施工方法1振动2搅拌3泵送4浇注

假凝:是指混凝土固相颗粒与水拌合后迅速产生凝化,但再次搅拌,拌合物又能恢复流动性,并呈现正常凝结的现象。

造成假凝的原因:(1)石膏与水泥矿物粉磨时,由于磨机内温度升高,二水石膏脱水变成半水石膏,在混凝土各组成材料加水拌合时半水石膏遇水后迅速水化成二水石膏,但由于水泥中石膏含量较少,形成半水石膏及水化后的二水石膏数量有限,整体强度较低再次搅拌很容易破坏结构;(2)混凝土拌合刚一完成,由于C3A的快速水化形成过量的钙矾石,特别是在缓凝剂从在是,情况更加复杂;(3)使用高碱水泥KCS2H的生成会引起假凝;(4)固体颗粒表面过高的表面电荷也会导致颗粒凝聚成团。

速凝往往是由于C3A活性过高,快速形成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及其他水化硫铝酸盐而产生的。

混凝土内部结构:1表面胶凝原理:混凝土是由粗集料细集料和水泥石组成的密实的体系,粗细集料构成骨架,水泥石分布在集料颗粒表面,将它们胶结成一个具有强度的整体。2.多级分散原理:混凝土的物理结构可以理解为,粗集料为分散相分散在砂浆中而形成的一种粗分散系,同样,砂浆是以细集料为分散相分散在水泥石中的一种细分散系,水泥石是以水化硅酸钙为连续相,其他晶体水化产物、未水化水泥颗粒、胶凝材料中的隋性颗粒为分散相而形成的微分散系。

按表面胶结原理和多级分散原理可以将混凝土内部结构分为:(1)悬浮-密实结构;(2)框架-空隙结构(3)密实-骨架结构

一般而言,外加剂不会影响混凝土的最终强度,除非它改变了水灰比或混凝土的孔隙率。

收缩:是指混凝土材料因物理化学作用而产生体积缩小的现象。分为(1)塑形收缩(2)干缩(3)自生收缩(4)碳化收缩。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组成材料品种、质量及配合比等内因,以及介质温度、湿度、约束状况等原因。

徐变:在持续恒定载荷作用下,变形随时间发展而增加的现象。产生徐变的机理:混凝土的徐变与C-S-H胶凝颗粒内部及颗粒间的水有关,是C-S-H对外部应力作用作出反映的结构,此反应有带后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影响徐变的因素与影响收缩的因素相似此外还有与承受的应力大小,加载方式和加载时间有关。

碳化空气中的CO2通过水作为介子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与碱性物质反应生产碳酸盐和水是混凝土强度降低的过程。影响混凝土抗碳化的能力的

关键是空结构和碱度。

外界环境对混凝土的物理侵蚀有:冻融侵蚀、盐蚀剥落、盐结晶。

搅拌;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物料相互分散而达到均匀混合的目的。搅拌对混凝土起到一定的塑化和强化的作用。一般混凝土搅拌通过扩散、剪切及对流机理达到均化的目的。自落式搅拌机主要根据扩散机理不同的材料在在重力作用下相互翻拌、穿插、混合以达到混合均化的目的。强制式搅拌通过不同材料相互剪切作用,强制材料沿滑移面产生相互滑动,加之对流的作用而达到均匀混合的目的。

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必须对搅拌量、搅拌时间、下料顺序控制。搅拌时间是指从混合干料是粗集料全部投入搅拌桶开始,到搅拌机将混合料搅拌成均质混凝土所用的时间。它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搅拌时间长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缩短搅拌时间,会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适当搅拌时间能够保证混凝土相对稳定含气量,长时间搅拌混凝土含气量会降低,混凝土的塌落都会减小。搅拌时间与每盘搅拌量、混凝土种类、粗集料最大粒径、配合比、塌落都大小有关。

投料顺序;水、水泥及活性掺合料、砂、粗集料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有:模版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结构施工可分为:预制装配和现场浇筑

土木工程中常用的钢材有:钢筋、钢丝和钢绞线

时效:晶体组织调整的过程。时效处理时间长短与温度密切相关,将钢放置在自然条件中进行时效处理称为自然时效,为提高时效速度而采用蒸汽,电热等手段对冷拉钢筋进行加热处理称为人工时效。

钢筋冷拉:是指在常温下拉伸钢筋,控制拉伸应力超过钢筋屈服强度,使钢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调直钢筋、提高强度,节约钢材的目的。

冷拉应力和冷拉率是影响冷拉钢筋质量的两个主要参数。钢筋冷拉率是指钢筋冷拉后总伸长量与钢筋原长之比。

冷拉的方法有两大类:单控法和双控法。

钢筋冷拨:冷拨是将直径6-8mm的I级的钢筋在强力的作用下通过特制的钨合金拨丝模,钢筋在通过拨丝模时受到轴向拉伸与径向压缩的作用,使钢筋内部晶格变形而产生塑形变形。钢筋冷拨后,截面减小,抗拉强度提高,塑形降低,硬度提高,呈硬钢性质。

影响冷拨钢丝的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原材料的质量和冷拨总压缩率

热养护分为:湿热养护,干热养护,干-湿热养护

混凝土的表面修正包括:尺寸偏差,麻面、露筋、蜂窝、孔洞、裂缝优质经济的混凝土必须满足必要的细度、耐久性、工作性和经济性。水泥的分类按矿物成分分类可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

水泥、氟铝酸盐水泥和铁铝酸盐水泥以及少孰料水泥和无熟料水泥;按用途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

凝结时间:分为初凝和终凝。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至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形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合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并开始产生强度的时间。水泥的凝结时间与熟料的矿物组成、水泥的细度等有关。(45min,6.5h)

水泥的质量标准包括:凝结时间,强度,体积安定性,水化热,水泥的粉磨细度。

体积安定性的不良原因:(1)水泥熟料中由于配料、烧成及冷却制度不当而从在游离氧化钙过多。(2)熟料中含氧化镁过多。(3)粉磨水泥时掺入石膏过多也会由于石膏在水泥硬化后继续与继续与固态的水化铝酸钙反应生产三硫型水化铝酸钙而产生体积膨胀。

集料的检测标准:(1)集料的表观密度(2)集料的吸水率与含水率(3)集料的粒型与强度(4)集料的粒度与级配(5)集料的有害物质(6)集料的耐久性

集料的表观密度是指包括非贯通毛细孔在内的集料的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的比。越是多孔的集料,表观密度越小。集料的表观密度越小,往往强度越低,稳定性越差。(2.6-2.7)

集料的表观密度与含水状态有关,有全干表观密度和饱和面干表观密度两种表达形式。饱和面干是新拌混凝土中集料的一种假想的一种含水状态,即集料内部充分吸水而没有表面自由水分时的状态。

集料的吸水率表示集料内部的孔隙比例,是集料质量好坏的一项指标。一般情况下集料吸水率大,其密度小,安定性也不好。集料的含水率则表示集料实际的含水量,集料的含水状态会影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混凝土的抗冻性以及集料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磨性。

集料的级配是各级粒径颗粒的分布状况,通常可以用筛分曲线和细度模数来表示,有连续级配和间断级配之分。

集料中的有害物质有(1)有机物(2)黏土物质(3)石粉物质(4)云母物质(5)反应性物质。

细度模数计算公式MX=(A2+A3+A4+A5+A6-5A1)/(100-A1)

相容性: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包括了外加剂与水泥及胶凝材料在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砂浆及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体积稳定性等方面变化的合理性和优劣性。外加剂与水泥的相容性好表现为在同一配比上、同一水泥用量条件下获得相同强度等级相图流动性能的混凝土,所需减水剂用量少,混凝土拌合物塌落度经时损失小,混凝土拌合物抗离析、泌水性能好,凝结时间正常等。

评价方法美国ASTMC1009标准和我国GB50119-2003标准均规定用净砂浆

流动度的方法测定减水剂的减水率。

不相容的表现:(1)减水率低(2)流动度损失大(3)凝结时间异常(4)泌水,离析(5)硬化强度低(6)收缩大

影响相容性的因素:(1)减水剂化学结构式和平均分子质量(2)减水剂磺化程度及其他基团(3)减水剂的掺量和掺加方式(4)水泥的化学和矿物组成尤其是C3A和碱含量(5)水泥的细度(6)水泥中硫酸钙的含量与形式等。

就水泥而言影响相容性的因素:(1)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提高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应提高熟料中的硅酸盐矿物含量,降低铝酸盐,特别是C3A的含量。)(2)水泥熟料的烧成温度(煅烧温度高,煅烧气氛好,高温段冷却速度快的熟料所磨制的水泥与外加剂具有较好的相容性)(3)石膏的形态与掺量(4)混合材的品种(5)水泥的颗粒分布状况(6)水泥中的碱含量(7)水泥的陈放时间。

1.抗渗系数:Q(渗入量)=KP

抗渗等级:P=10H-1(H为时间)

2.材料的吸水性、吸湿性、耐水性 抗渗性分别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吸水性:指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水性。材料的吸水性用吸水率表示,吸水率有质量吸水率和体积吸水率(与空隙率和空隙特征有关)

质量吸水率W吸 =(M-M0)/M 乘以百分之百。M为吸水饱和状态,M0为干燥状态重量。

体积吸水率:W

R =(V-V

O

)/V乘以百分之百。

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成为吸湿性。用含水率表

示,含水率系指材料内部所含重占材料的百分率。W

N =(M

S

-M

G

)/M乘以百分

之百

3.安定性:水泥抗压过程中体积膨胀不均匀性。

4.软化系数:是耐水性性质的一个表示参数 表达式为K=F/F K为软化系数,F 在水饱和状态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MP A

5.热容:指材料对温度的敏感性。Q=CM

T

行政组织学试题(一)

行政组织学试题(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 ) A.行政组织B.立法组织C.司法组织D.非政府组织 2.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 ) A.政治性 B. 社会性C.权威性D.法治性 3.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 )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 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4.古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 A.元老院B.公民大会C.公民陪审团法庭D.五百人议事会5.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 ) A.执政官B.财务官C.检察官D.皇帝 6.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 ) A.1640年B.1649年 C. 1660年D.1688年 7.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美国 D.德国 8.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 ) A.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C.法兰西第四共和国D.法兰西第五共和国9.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 A. 夏朝B.秦朝 C.汉朝D.明朝 10.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1.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政务院 D.国务院 12.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 ) A.《理想国》B.《政治家篇》C.《政治学》D.《君主论》13.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 ) A. 汉密尔顿B.密尔C.威尔逊 D. 泰罗 14.《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 ) A.威尔逊B.泰罗 C.法约尔D.韦伯 15.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 A.泰罗B.威尔逊 C. 韦伯D.法约尔 16.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泰罗B.法约尔C.巴纳德 D. 西蒙 17.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 ) A.高斯B.里格斯C.帕森斯 D. 弗雷德里克森18.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 ) A.人际关系组织理论B.决策组织理论C.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D.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模式识别:将刺激模式与头脑中已有的表征相匹配,从而达到一个确认的模式的过程,或者说运用记忆中已经贮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 解释的过程。 2.自下而上加工: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信息流程是从构成知觉的基础的较小的知觉单元到较大的直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或资料驱动加工。 3.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是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和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的水平。也成概 念驱动加工。 4.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主要研究认知或认知过程,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 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5.控制加工:需要注意资源才能进行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受人意识控制,但能灵活用于变化的环境。又称注意性加工。 6.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资源就能进行的活动,因而无需注意,没有容量限制,不受人控制,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7.材料限制加工:指材料的性质需要较低的心理加工时,如感觉辨别等,则是否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对材料的加工影响不大。 8.资源限制加工:当材料的性质需要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时,如语义分析等,则增加分配给他的注意资源,材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加工,否则就要受到影响。9.鸡尾酒会效应:自己对与他人聊天时听到其他人在谈论自己。 10.开窗技术:不需要推理和两种作业的比较,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 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 同一字母。 12.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部分。 13.双作业操作: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 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14.类比表征:知识不仅是对事物的反应,可能还存在着与外部客体相类似的 形象的反应。 15.本意表征:(广)指一种符号或信号能代表一个特定事件,物体或信息等,也指这种代表性关系或过程。 16.范畴大小效应:当谓语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时间也少。 17.熟悉效应:判断一个包含X接得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一个包含更高 的上级句子。

认知心理学期末参考题

2008/09级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期末测试 PS:题是死的,老师是活的,今年的题未必相同。本试卷仅供参考,请学弟学妹慎用。大家有时间还是脚踏实地好好复习啦~ 祝大家都取得理想的成绩~O(∩_∩)O~ 一、单选涉及的知识点 逆行性遗忘(p71) 提示某种短暂的即时记忆受到损害而长时记忆未受影响 失认症、 模式识别理论、(31)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成分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编码(101) 长时记忆分类/提取(语义记忆)、(111) 问题解决策略、(191) (一)算法 含义:在问题空间中搜索考验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特点:优点: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当问题空间很大时,难依靠它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含义: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 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特点:凭经验,省时省力,但不保证成功。 常用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含义:是一种有明确方向、通过设置子目标来逐步缩小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差别的策略。(将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两种分析方式(两阶段)(1)将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2)寻求消除差别的算子

2、爬山法 ?类似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也是逐步降低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区别:爬山法中,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初始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就要翻越一个一个的小山头 3、逆向分析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如要到某地去,?工程队原计划25天挖5400米的沟,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54米,问比原计划提前多少天完成? 4、简化计划 ?抓住一些主要的结构,把问题抽象成较简单的形式,先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利用这个解答来帮助或指导更复杂的整个问题的解决 线性三段论推理(205) 线性三段论又称关系推理、三项系列问题。在这种推理中,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的关系。A>B,B>C——A>C (前提关系的表达方式)信息表征与推理问题 线性三段论理论模型:1. 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2. 语言模型 3. 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记忆结构(加工水平说)、(85) 加工水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语义的分析。 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的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长的时间;那些只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 支持实验:不随意学习实验 取向原因、 视觉拓补、(43) 问题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特征整合理论(67) 特征整合理论区分特征与客体,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特征是由功能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种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工的结果;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卷A 一、判断题(20’每题2’) 1、图号为K53E023006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沈括最早提出了制图六体。()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放射状的。() 5、我国1:2千的普通地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6、用比率符号表示数量时是根据符号的面积比计算的。() 7、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8、色光的混合是加色法混合。() 9、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10、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二、名词解释(30’每题5’) 1、数字地图 2、变形椭圆 3、普通地图 4、范围法 5、量表系统 6、地图适宜载负量 三、问答题(40’)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四、综述(10’)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地图学 A 卷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基地图的基础。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它们以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为制图对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其内容的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范围法: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范围法是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例如由颜色或网纹、符号排列构成的边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再用颜色、网纹、符号乃至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根据所表示的专题现象的特征,范围法可以分为精确的和概略的两类。精确范围法表示有明确界线的现象,其轮廓用实在的线状符号表示。概略范围法表示没有固定界线或分布界线模糊、不易确定的现象,如动物分布。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它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可以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地图适宜载负量:我们不能使所有的地图图面上都达到极限载负量,那样也就没有地区对比可言了,因此就失去了地区特征。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三、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行政组织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行政组织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0小题,每小题1分,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政协主席 2.管理幅度与领导者的水平、能力成()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矛盾关系 D.同等关系 3.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 A.组织结构模式 B.权力分配关系 C.职位设置 D.管理幅度与层次 4.作为地方自治团体,法国大区行政机关的首脑是() A.大区行政长官 B.大区秘书长 C.大区特派员 D.大区议会主席 5.英国建立“部长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 A.基层人员参与绩效测评 B.减轻部长管理工作负担 C.基层人员参加部长决策 D.加强部长对本部工作的控制 6.地方行政组织对其辖区内的行政事务有自主决定权,中央行政组织一般不加干涉的体制称为() A.集权制 B.分权制 C.均权制 D.分离制

7.中国行政组织职能转变的关键是() A.党政分开 B.政企分开 C.政事分开 D.政群分开 8.行政组织中绝大多数部门的设置依据是() A.业务性质 B.管理程序 C.管辖地区 D.成立时间 9.1992年,奥期本和盖布勒提出了() A.中央集权理论 B.法理性权威理论 C.企业家政府理论 D.权变组织理论 10.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内设司级机构的撤消须报请批准的机关是() A.国家人事部 B.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C.国务院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1.古雅典负责行政事务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五百人会议 C.公民大会 D.执政官 12.下列行政组织中,属于派出机关的是() A.消费者协会 B.区政府 C.街道办事处 D.居民委员会 13.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行政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精简机构 B.精简人员 C.转变职能 D.放松规制 14.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是() A.经费 B.目标 C.人 D.人际关系 15.在划清中央与地方财政权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的主要制度是() A.财政包干制 B.分税制 C.统收统支制 D.统收分支制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答案:D D.自上而下加工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C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答案:A 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答案:A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答案: C B.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A.假设检验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D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答案:C C.A.1879 B.19561967 D.1970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答案: D 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 D.颞皮层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360C.180A.60 B.90 D. 答案: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 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A.减法反应时实验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答案:A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答案:A D.继时性扫描博奕性聚焦 A.保守性聚焦 B.同时性扫描 C. 1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组块。A. 3 B. 4-5C. 7±2 D. 9-20答案:C 16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A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根据17 知觉选择模型答案:C D.反应选择模型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 ),只有一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根据(18 知觉选择模型D. 反应选择模型C. 过滤器模型B. 衰减模型A. B 答案:)等信息。模型19根据ELINOR,长时记忆中贮存着( A.样例集和特征集 C.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概念、事件和背景B.

最新认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认知心理学试题B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2“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3“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4.( )于1967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艾宾浩斯. B.托尔曼 C.奈瑟尔 D.巴特凯特 5.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6.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 A.减法反应时实验 B.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7.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前注意阶段()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 8.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 9.根据( ),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 10.可以证明被试仅仅根据少数几个关键的几何离子就可以迅速而准确的识别物() A模板匹配理论B成分识别理论C特征分析理论D原型匹配理论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 根据知觉的认知理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有 A.知觉过程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B.知觉是获得感觉信息意义的过程 C.知觉既具有直接性质,也具有间接性质 D.知觉是直接从环境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 E.知觉是现实刺激和已贮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关于选择性注意,正确的说法是 A.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 B.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 C.按照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过滤器仅仅在输入的物理特征水平上操作D.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晚期选择模型 3. 属于日常记忆研究关心对象的课题是 A.短时记忆中材料的编码方式 B.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 C.前瞻性记忆 D.自传记忆

行政组织学 易考通(含题目及答案)

1、认为组织是一个活动体,是一群人为 B动态的组织观 2、法约尔的科层组织理论是静态组织 B否 3、动态的组织观是以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 B否 4、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 ABCD 5、关于组织的四要素,柏拉图提出 B否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 ABC 7、亚里斯多德把组织的基本要素 ABCD 8、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 BD 9、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 C 10、以下组织哪些属于群众性组织 AC 11、是特定社会群体为追求和保障自己地位 C 12、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 D 13、美国着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 ABCD 14、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 BCD 15、艾桑尼将组织分为强制性功利性和规范性 A是 16、以下哪些组织属于企业组织 ABC 17、文化性组织是以满足人们各种文化需要为 A是 18、以下哪些组织属于互利组织 ACD 19、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 ABC 20、依据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组织性质 AB 21、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 A是 22、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 B功利性组织

23、服务组织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率的提高 B否 24、学校医院社会福利组织属于 C服务组织 25、政治性组织是一种以追求运用分配社会 A是 26、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D经济性组织 27、的主要受惠对象是全体公民 D公益组织 28、行政组织与立法机关和司法关一样 B否 30、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 A是 31、行政组织是追求 A公共利益的组织 32、行政组织不可以使用暴力 B否 33、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 ABCD 34、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 B19世纪末 35、理想国是的着作 A柏拉图 36、人们习惯与将的组织理论发展 A20世纪初到30年代 37、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 ABC 38、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在于 A是 39、韦伯的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 B否 40、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 C泰勒 41、泰勒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 A是 42、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事务 B管理的例外原则 43、1911年泰勒发表了一书,掀起了 B科学管理原理 44、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 B否 45、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B法约尔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部分答案

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 B.局部加工 C.整体加工 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 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 B.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3“Brown-Peterson 答案:C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注意A. 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 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答案:A .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 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 B.结论 C.答案:A 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 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 A.假设检验 B. 刺激偏好 C.维量检验 D.位置交替答案:C 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 B.命题检验 C.短时记忆 D.概念形成答案:D 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 B.1956 C.1967 D.1970 答案: C 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 A.枕皮层 B.额皮层 C. 顶皮层 D.颞皮层答案:D 10 R 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 B.90 C.180 D.360 答案: D 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 A.答案:A 部分报告法 B.全部报告法 C.双向分离法 D.锐敏度实验法 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答案: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 B.A.减法反应时实验开窗实验 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 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

地图学试题汇总

《地图学》试卷A 一、判断题(20’每题2’) 1、图号为K53E023006的地图是1﹕5万比例尺地形图。() 2、沈括最早提出了制图六体。() 3、海水深度是从平均海水面向下计算的。() 4、圆锥投影的等变形线是放射状的。() 5、我国1:2千的普通地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6、用比率符号表示数量时是根据符号的面积比计算的。() 7、地图图面上图形所处的位置不会影响其视觉重量。() 8、色光的混合是加色法混合。() 9、实地上河流的密度愈大,其选取标准定的愈低。() 10、陆地上的等高线是封闭的连续曲线。() 二、名词解释(30’每题5’) 1、数字地图 2、变形椭圆 3、普通地图 4、范围法 5、量表系统 6、地图适宜载负量 三、问答题(40’)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3、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质底法和范围法的区别是什么? 5、图形视觉感受的认识过程? 6、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成图过程是什么? 7、当境界线以河流分界时其图形如何描绘? 8、制图数据的来源有哪些? 四、综述(10’) 制图综合的基本方法。

地图学 A 卷标准答案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 数字地图:是在一定坐标系统内具有确定坐标和属性标志的制图要素和离散数据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上概括而有序的集合。具有计算机可识别性、可量算性、可分析性、可传输性及数字与模拟地图的互转性,是生产电子地图和纸基地图的基础。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个微分圆(小到可忽略地球曲面的影响,把它当作平面看待),它投影到平面上通常会变为椭圆,通过对这个椭圆的研究,分析地图投影的变形状况。这种图解方法就叫变形椭圆。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它们以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为制图对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变化,其内容的详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范围法:范围法表示呈间断成片分布的面状现象,如森林、沼泽、湿地、某种农作物的分布和动物分布等。范围法是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例如由颜色或网纹、符号排列构成的边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再用颜色、网纹、符号乃至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根据所表示的专题现象的特征,范围法可以分为精确的和概略的两类。精确范围法表示有明确界线的现象,其轮廓用实在的线状符号表示。概略范围法表示没有固定界线或分布界线模糊、不易确定的现象,如动物分布。 量表系统:按数据的不同精确程度将它们分成有序排列的四种量表,称为量表系统。可以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地图适宜载负量:我们不能使所有的地图图面上都达到极限载负量,那样也就没有地区对比可言了,因此就失去了地区特征。我们必须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景观条件确定该图适当的载负量。 三、问答题(40分,每题5分) 1、简述地图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按照变形性质,地图投影如何分类? ①等角投影:投影后角度保持不变 ②等面积投影:投影后面积保持不变 ③任意投影:角度和面积都有变形,其中一种特殊投影是等距离投影。

《行政组织学》论述题题库

《行政组织学》论述题题库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1月试题) 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现代经济社会也是政治社会,没有政治体系为其提供的游戏规则和经济生活的框架,经济体系就无法正常运转。为经济体系的正常运作提供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是政府的职责。 第二,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具有共享性以及非排它性的特点,这两种特性就使得公共产品很难禁止他人不付费而坐享其成,导致“搭便车”现象。公共产品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也使得私人部门很少有诱因去生产公共产品,这些就需要政府来承担。 第三,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它性,但有竞争性,共有资源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所谓的“公有地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份使用共有资源。为了使自然环境免于遭受损害,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利益考虑。 第四,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会自动出现的,相反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经济会为长期的持续失业与通货膨胀所困,更为糟糕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往往是并存的。政府的职责便在于通过制定有关的公共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缓解这种波动,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行政组织正是借用政府的各种政策工具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的。 第五,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市场经济是会产生不平等的结果的,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需要社会有一种公平再分配的机制。政府在进行再分配方面显然处于有利地位。 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在现代社会,政治秩序意味着既反对无政府状态,也反对专制政体,它意味着权威的存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独立。作为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行政组织的职责在于:制定和执行有关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财产和权利,使之不受其它社会成员的侵害;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行;通过军队、警察、官僚机构等“暴力机器”防御外来的攻击,保障主权国家的独立和完整。 第二,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作为利益的调节者,行政组织在政治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平衡、调节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即通过妥协、沟通、协商、法律、经济等途径和手段,实现多方利益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行政组织的职责与作用在于: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选择目标,引导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通过政策工具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 第四,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政治一体化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结合成一个完整、统一、有序与稳定的统一体。政治一体化是维系政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在现代社会,政治秩序意味着既反对无政府状态,也反对专制政体,它意味着权威的存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独立。作为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行政组织的职责在于:制定和执行有关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自由、财产和权利,使之不受其它社会成员的侵害;建立一套管理制度,确保社会的良性运行;通过军队、警察、官僚机构等“暴力机器”防御外来的攻击,保障主权国家的独立和完整。 第二,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作为利益的调节者,行政组织在政治体系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平衡、调节和整合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即通过妥协、沟通、协商、法律、经济等途径和手段,实现多方利益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行政组织的职责与作用在于:①通过制定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选择目标,引导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②通过政策工具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标。 第四,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政治一体化就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结合成一个完整、统一、有序与稳定的统一体。政治一体化是维系政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简述民主的基本价值? 1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最新地图学考试题(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地图: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4?电子地图: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制作和使用的,是由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构 成的能够动态显示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及实时处理的数字图像。 5 ?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 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二、填空题 1 ?地图的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 2 ?按内容可将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 3?普通地图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两种类型。 4 ?地图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负载和传递功能。 5 ?专题地图上的地理要素分为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 6?普通地图上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 7?普通地图上人社会文要素包括居民点、交通网和境界线。 8?现代地图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分支: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应用地图学。 9 ?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__________ 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10. 控制点分为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前者又分为天文点和三角点。 三、简答题 1. 简述地图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 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地图的基本特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2 )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3)使用地图语言,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2. 什么叫做地图?地图的功能有哪些? 答: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地图的功能有: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3. 简述电子地图的基本特点 答:(1)交互性;(2)无缝;(3)动态载负量调整(4)多维化;(5)信息丰富;(6)共享性(7)计算、统计和分析功能; 4. 简述地图学的现代特征。 答:(1)地图学已跨界于几个科学部门 (2)横断科学为地图制图学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地图制图学在生产、研究与应用上的计量化 (4)计算机技术拓宽了地图制图学的领域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 ?地图分幅:指用图廓线分割制图区域,其图廓圈定的范围成为单独图幅。

最新教育心理学试卷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由加涅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包括哪些成分?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的一些模型。由加涅等人提出的一个信息加工模型代表着认知心理学家们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观点。 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第一个成分是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相当于用来贮存信息的计算机磁盘。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第二个成分是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 第三个成分是元认知(meta cognition),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控制并协调着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移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不管是常规性问题解决,还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大多都经历相同的过程,心理学家将这一过程分为四步:理解与表征问题、选择方法、执行方案、评估结果。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的差别在于前两个步骤。 (1)理解与表征问题。学生在课堂中不能解决问题往往就因为没有理解问题。 (2)选择方法。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地图学参考题

一、选择题 1.海岸由沿岸地带、( C )和沿海地带三部分组成。 A.前滨地带B.后滨地带C.潮浸地带D.海岸线 2.颜色的三原色为( B )。 A.红、绿、黄B.红、绿、蓝C.品红、黄、青D.品红、绿、蓝3.地图4D产品指的是(D)。 A.矢量数字地图、栅格数字地图、地图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地图 B.矢量数字地图、栅格数字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地图、多媒体电子地图 C.多媒体电子地图、互联网络地图、地图数据库、数字地面高程模型 D.数字线划地图、数字栅格地图、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地图 4.( A )是地理图。 A.1:150万图B.1:100万图C.1:25万图D.1:5000图5.地形图上的方位角包括( C )。 A.真方位角、地理方位角、磁方位角B.真方位角、磁方位角、正方位角C.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坐标方位角D.真方位角、磁方位角、北方位角6.(B)是表示周期性发生的专题要素的变化。 A.质底法B.定位图表法C.分区统计图表法D.符号法 7.高斯—克吕格投影的特点(D)。 A.所有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且正交B.有角度变形 C.无面积变形D.中央经线没有长度变形 8.符号的面积比等于其代表的数量之比,且只要用一个一定大小的符号来代表。这是( B )。 A.条件连续比率符号B.绝对连续比率符号 C.绝对分级比率符号D.条件分级比率符号 9.专题要素不具有( D )特征。 A.空间特征B.时间特征C.属性特征D.专业特征 10.地图内容要素形状化简的方法包括( C )。 A.删除、夸大、合并B.选取、夸大、合并 C.删除、夸大、合并、分割。D.选取、夸大、合并、分割 二、填空题 1.地图内容的详细性与清晰性统一的条件是地图用途和比例尺;统一的方法是制图综合。 3.颜色的特性有色相和饱和度、明度。4.地图投影中不变形的纬线称为标准纬线。 5.地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大圆距离;地球面上一条与所有经线相交成等方位角的曲线是等角航线。 6.视觉变量产生的视觉感受效果可归纳为整体感、质量感、数量感、等级感、立体感、动态感。 7.根据投影面和地球球面相切位置的不同,透视投影可分为三类:正轴透视投影、横轴透视投影、斜轴透视投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