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一、文言文梳理

(一)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

实词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8)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与外界隔绝,断绝往来。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9)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10)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今义:唾液。)

一词多义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欲穷其林(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④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指渔人。)

(3)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①便舍(shě)船(动词,丢下。)②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①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志。)②寻向所志(志,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为:①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②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8)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三)文章主旨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渴望。

(二)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水声(古义:听到、听闻。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大约。今义:能愿动词,可以。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今义:允许,或许,赞许。)

(5)影布石上(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2.一词多义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②隶而从者(跟随。)

(2)清:①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3)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乐: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5)以:①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②卷石底以出(连词,而。)③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6)而:①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关系,不译。)②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

③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7)环:①如鸣珮环(玉环。)②竹树环合(环绕。)

(8)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②为岩(动词,成为。)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俶尔远逝(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3)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7)如鸣珮环(名词作动词,作响。)

(8)隶而从者。(名词作动词,跟从。)

(三)文章主旨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感情。

(三)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文学常识

《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古今异义

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矫首昂视(古义:举。今义:矫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以至鸟兽、木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罔不因势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3.一词多义

(1)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②而竖其左膝(他的,指佛印的)

③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那,那个)④则题名其上(指船底)

⑤其色墨;其色丹(它的,指字的)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代船)

(2)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

(3)可:①高可二黍许(大约)②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4)曰: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做)②文曰“初平山人”(是)

(5)者: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人)②其两膝相比者(……的(两膝))(6)为:①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②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③为人五;为窗八(刻有)

(7)之:①能以径寸之木(的)②箬篷覆之(代船舱)

③闭之(指窗户)④石青糁之(指刻字的凹处)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指竖起的左膝)

(8)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qí奇妙)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零数)(9)木:①能以径寸之木(木头)②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4.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覆之(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4)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文章主旨

课文细致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四)《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文学常识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重点词语

1.实词

【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志怪者也】记载。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

【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

【请循其本】循:顺着。本:最初。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其正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3.古今异义

野马(古:山野中的雾气。今:野生的马。)

鯈鱼出游从容(古:悠闲自得。今: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古:完全,肯定。今:都,无一例外。)

4.一词多义

之:①鲲之大(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鹏之背(助词,的。)③安知鱼之乐(助词,的。)④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固:①固不知子矣(固然。)②子固非鱼也(本来。)

其:①其名为鲲(代词,它的。)②不知其几千里也(表推测。)③其正色邪(表示选择。)④其视下也(代大鹏。)

5.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名作形,在水面上。

天池也:名作形,天然的。

其视下也:名词作状语,向下。

文章主旨

1.《北冥有鱼》:文章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人应当参透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作用力,打破其束缚,使精神活动到达悠游自在、无牵无挂的境界。

2.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鲦鱼出游从容,而“心”感应,这就给人们宣扬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五)《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文学常识

1.《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重点词语

实词

【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反:反省。

【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

【大道之行也】施行

【讲信修睦】培养

【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通假字

《兑命》曰(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古今异义

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归(古:女子出嫁。今:回家,回来)

贼(古:害人。今:小偷)

一词多义

其:①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②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③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

学:①教学相长(学习)②学学半(xiào,教)

亲: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②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子:①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②故人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文章主旨

《虽有佳肴》: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重点词语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饲养;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策之不以其道(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一词多义

(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①食不饱(动词,吃。)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名词,〈一顿〉饭。)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通“饲”,喂养。)

(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②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

③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④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⑤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

(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2)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文章主旨

二、古诗词背诵篇目

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卖炭翁【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语文中古诗词知识归纳

语文中古诗词知识归纳 赤壁 1、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与这次战役相关的任意两个历史人物。此诗主要使用什么艺术手法?赤壁之战;周瑜、曹操;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赏析最后两句。 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暗示赤壁之战如果不刮东风,周瑜就不能纵火,就有可能战败。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3、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5、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6、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7、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 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8、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 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9、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0、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 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11、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 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历年中考语文常考文言文知识梳理第1篇公输 一、文学(文体)常识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知而不争(通“诤”,谏诤,规劝。) (2)子墨子九距之(通“拒”,抵御。) (3)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4)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挡。) 2.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名词作动词,坚守道义。) (2)吾既已言之王矣(名词作动词,告诉。) (3)犀兕麋鹿满之(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5)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3.古今异义 (1)子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胡不见我于王(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 (3)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4.一词多义 (1)为: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②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③必为有窃疾矣(是。) ④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前面的“为”:替;后面的“为”:制造。) (2)见:①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③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④子墨子见王(拜见。)

(3)类: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种类。) (4)子:①子墨子闻之(前面的“子”,夫子,先生;后面的“子”,尊称。) ②愿借子杀之(子,您。) (5)说:①公输盘不说(高兴。) ②请说之(陈述,解释。) (6)然: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7)于:①胡不见我于王(向。) ②今有人于此(在。) ③起于鲁(从。) (8)争:①争有所余(动词,争夺。) ②知而不争(通“诤”,谏诤。) (9)已:①然胡不已乎(停止。) ②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10)而: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连词,表承接。)

初中教材知识点梳理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备注:红色字体重点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一)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为了明确表达意义,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这里 的“+”通常省略; 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符号“-”。(重点看教材例子) (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1.2.1 有理数 (一)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二)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1.2.2 数轴 (一)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二)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 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三)一般的,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 是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 1.2.3 相反数 (一)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一般地a 和-a 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二) 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1.2.4 绝对值 (一)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远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二)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 2.; 3.。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 2. (三)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二)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三)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四)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 2.; 3.。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2.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3.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4.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5.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7.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诗集有《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 8.王观(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江苏如皋)人,一说高邮人。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9.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考点二:古诗词理解 1.《采薇(节选)》是一首写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 2.《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3.《春夜喜雨》全诗没有一个“喜”字,但句句洋溢着喜悦之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春雨的特点和品性的描写生动、细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前两句细致描写了初春的小雨和草色的朦胧美,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这一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江上渔者》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泊船瓜洲》借景抒情,借身边的“山水、春风、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同学们在的时候应该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发古音。 可汗kahán 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一带。 3.: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 181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 少于300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三)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 语文基汉语 拼音 常用汉字3000个 汉字2500个常用字。 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字,辨析形近字。

础知 识部分 书写规范,行款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推想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 积累常用成语。 阅读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累计 145万字。 习作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料;能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组别写作内容备注第一组给远方小学生写信应用文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五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二、古今异义 1.彭泽去家 ..百里 古义:距离家乡。 今义:到家里去。 2.尝从人事 .. 古义:做官。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3.于时风波 ..未静 古义: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4.于是怅然慷慨 .. 古义:感慨。 今义:不吝惜。 5.将有事 ..于西畴 古义:农事。 今义:指有事情。 6.既窈窕 ..以寻壑 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7.幼稚 ..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三、一词多义

1.将???? ?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要)②出郭相扶将. (扶持)③将.子无怒 (请)④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⑤军中诸将. ,各有彼此 (将领) 2.行????? ①感吾生之行.休 (将要)②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行走)③余嘉其能行. 古道 (遵行,实行)④为君翻作《琵琶行. 》 (古诗的一种体裁)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辈)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运行)⑦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 3.策????? ①策.扶老以流憩 (拄)②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③策. 勋十二转 (登记,记录)④执策. 而临之 (马鞭) 4.质????? ①质. 性自然 (本性)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请罪 (刑具,杀人时作 垫用的砧板) ③非天质. 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资质,禀性)④黑质. 而白章 (质地,底子)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 (询问) 5.非?????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不正确)②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 (没有)③人非. 生而知之者 (副词,不是)④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 (责备,批评)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必修1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1-)

————————————————————————————————作者:————————————————————————————————日期: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1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4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义:呈献,进献。 今义:演奏或取得功效。 2.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古义:指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3.请指示 ..王 古义:指给……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4.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古义:到那里。 今义:以前。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6.左右 ..或欲引相如去 古义:指侍从。 今义:①方位词,指左和右两方面;②表示概数。 7.明年 ..复攻赵 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8.不如因而 ..厚遇之 古义:介词,趁此来……。 今义:连词,表结果。

9.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10.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11.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1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见识短浅而又地位低微。 今义:鄙视、轻视。 三、一词多义 1.负???? ? ①秦贪,负. 其强 ?凭借,倚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 荆 ?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②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③乃使. 其从者衣褐 ?让?④大王遣一介之使. 至赵 ?使臣? 3.引????? ①引. 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②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 ?牵、拉?③相如引 . 车避匿 ?掉转?④君子引. 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⑤引. 佩刀自刺 ?拔出?⑥虞常果引. 张胜 ?招供? 4.因???? ?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③不如因. 而厚遇之 ?趁机?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6年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文知识梳理(一)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2. 失其所与,不知( ) 3. 无能为也已( ) 4. 秦伯说(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 2. 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义:____ 3. 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 越国以鄙远( ) 3. 既东封郑( )

4. 与郑人盟( ) 5. 既东封郑( ) 6. 越国以鄙远(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夫晋,何厌之有?( ) 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4. 是寡人之过也。( )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4. 秦王还柱而走( ) 5. 卒起不意(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 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今义:鼻涕古义:__ 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__ 4. 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 5.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古义:__ 6. 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 7. 诸郎中执兵今义:中医医生古义:__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垂手拿着古义:__ 9. 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 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和右两方面古义:__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 我曰 游说,劝说 2.辞???? ? ①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②停数日,辞. 去 告别③不辞. 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 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3.鄙???? ?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 边邑 ②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4. 错误! 5.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 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 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 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 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7.之????? ①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夫晋,何厌之. 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辍耕之. 垄上 动词,到,往

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整理

《孔雀东南飞》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韧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 【奄奄黄昏后】“奄”通“晻”,阴暗不明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孔雀东南飞》多义词辨析【相】 1、互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2、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我)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你)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你)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他,指县令的公子)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他,指太守的公子)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他,指府吏) 3、相貌,福相: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谢】 1、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2、辞别: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3、告诉: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见】 1、看见,看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2、见面: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3、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00002)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教版必修3-)

必修3 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

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

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