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

《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隘口()蹲踞()焚起()敕勒()

蝉翼()沾着()槐树()山巅()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ù不读jū敕勒chì不读sha隘口ài 不读yì

沾着zhān 不读ni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

3. 形近字

┏焉:焉支┏踞:蹲踞┏敕:敕免┏沾:沾湿

┗嫣:嫣红┗裙:衣裙┗蔌:野蔌┗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

1. yānài dūn jùf?n chì

chán yìzhān huái diān

5.要从你身旁流过我不眠的梦中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席慕蓉蒙古穆伦席连勃七里香纪弦路逾新诗覃子毫钟鼎文现代

二、课文学习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的恩怨

【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

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总”“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明确】“应”“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 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示例:

奋斗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希望就是万绿之原的绚丽花朵。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不要拘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长城谣》文章结构图

结构图表如下: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心系故国

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思恋故乡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2)《长城谣》段落分析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声声含泪

一片槐树叶┫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字字泣血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一节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

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由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

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深入探究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

【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3.理解诗的精巧的构思。

两诗的抒情主线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但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席慕蓉的《长城谣》首节诗扣着一个“谣”字铺演长城沧桑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意蕴,故国乡情悲欢沧桑之叹,感情极为复杂;二节由客观而转入主观,以“烈火”写强烈的故国之情,三节由历史引入月夜之思,黄河人梦的形象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爱国之情。全诗意象宏大,情感沉雄郁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积淀。抒情已超出个人情感的范畴,而含有全民族的情思。《一片槐树叶》首节有设悬性质,在对比中引发读者思考,激起读者探究其中原因,自然引入下文;第二节的“江南江北”既实行了作者过去的经历,又虚写出无论江南江北,总之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表现出对故土故国的鲜亮完整的记忆。第三节诗由“枫叶——泥土——回乡”为联想线抒情。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伤感——回忆——企盼”,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写作特点。

(1)善选意象,咏物抒怀。《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2)语言清新,浅显易懂。这两首诗均使用了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给读者理解诗歌以极大方便。《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一片槐树叶》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又寄以深情。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有感情地朗读《长城谣》,思考问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心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

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一片槐树叶》,思考问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不超过八十字)。

2.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3.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他的花香呢?

4.(探究题)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5.请你写古人思乡的完整诗句,至少两句。

【参考答案】

(一)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

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

(二)1、诗人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

【解析】抓住欣喜——伤感的变化来回答。

2.“一册古老的诗集”可能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解析】不要想应该是什么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语句要通顺,必要时可简单解释。

3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写桃花香或其他花香就不符合文意了。

4.席慕蓉:“纪兄,幸会幸会。前来享受‘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了?”纪弦:“是啊!顺便也来感受感受那曾经争战的历史。您的《长城谣》我都背得很熟练了。”席慕蓉:“香港、澳门已经回归了,让我们一同来企盼祖国的统一吧!”

【解析】最好围绕思乡还乡的意思来写。

5.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2 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诵诗歌,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邵燕祥,诗人。浙江萧山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于1979年11月,选自《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三、学生朗诵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怀恋(liàn)疲倦(juàn)醇厚(chún)诅咒(zǔzhòu) 四、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

(七年级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外国诗两首》课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教案 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首大自然的欢歌。它描写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歌颂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8行诗为第一节。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2、这首诗有如下美点:

一是美在构思精巧:这首诗虽然十分短小,但构思却颇为讲究。先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蝈蝈的乐音”的描写;再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点明主旨,引出了关于“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最后通过联想将上面的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如诗,歌声不断。整首诗层次井然,浑然一体,别具匠心。 二是美在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它百鸟千虫的歌唱。但读者完全可以想像到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全诗赞美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着墨不多却内涵丰富,有字惟其少、意惟其多的效果。 三是美在情趣盎然:这首小诗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大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从炉边就弹起蛐蛐的歌儿”等拟人化的诗句也平添了诗的情趣。 夜 《夜》这首诗尽情描写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柔适、宁静的心境。 1、全诗分为四节: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 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 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 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1课沁园春雪】 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 莽莽(mǎng)滔滔(tāo)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多娇(jiāo) 折腰(zhé) 大雕(diāo)略输(shū)天骄(jiāo)素裹(guǒ)成吉思汗(hán) 多音辨读 分(fèn)外(hán)成吉思汗(zhé)折腰(shǔ)数风流人物 (fēn)分寸(hàn)汗牛充栋(zhē)折腾(shù)数码 (shé)折本(shuò)数见不鲜 二、词语积累与运用 1,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三、句子运用。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四、文学常识与古诗词填空。

1,毛主席(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列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为传颂。 【第2课、《雨说》】 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 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喧嚷xuān rǎng 二、词语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三、文学常识 《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雨说》的主题:“雨说”的话抒发了诗人赞美春天、春雨的情感。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做副标题表达了诗人关怀祖国前景、情系祖国命运的浓郁的爱国热情。 【第3课、《星星变奏曲》】 一、字音字形辨析。 颤动chàn dòng 凝望níng wàng 安慰ān wèi 柔软róng ruǎn疲倦 pí juàn 覆盖fù gài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外国诗两首》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诗两首》教案

一、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合集

目录 1白杨礼赞 4 2囚绿记 2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2 4草莓 2 单元小测验(一) 4 5孔乙己 4 6一厘米 2 7差半车麦秸 2 8清兵卫与葫芦 2 单元小测验(二) 4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10吴汉何尝杀妻 2 11大小猫洞 2 12世上没有傻问题 2 单元小测验(三) 4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2 14给儿子的信 2 15给女儿的信 2 16给巴特勒的信 2 单元小测验(四) 4 17茶馆 2 18陈毅市长 2 19开国大典 2 单元小测验(五) 4 20秋水 2 21愚公移山 2 22扁鹊见蔡桓公 2 23捕蛇者说 4 24诗词五首 2 单元小测验(六) 4 25《论语十则》 2 26鱼我所欲也 4 27订鬼 2 28马说 2 29诗词五首 2 单元小测试(七) 4 参考答案约20 全书大约114页 1.《白杨礼赞》(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é)折.本(zhé)折.腾(zhē)

B.参.天(cān)参.差(chēn)参.考(cān) C.纵横(héng)横行(héng)蛮横.(hèng) D.倔强(jiàng)强壮(qián)强迫(qiǎng)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 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本文体裁是,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5.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奔腾),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3)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7.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①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②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 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一、课文检阅 1.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A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

九年级下册诗两首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习用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手法。 2、反复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而和真挚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自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2、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舟子的悲歌》《余光中诗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代表作是《乡愁》。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二、整体感知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嘶哑()腐烂()空间()间隔()着数()着慌()着落() 2、下面的生字词有哪些容易混淆有形近字,请你列出并组词。 侯示例:侯()候()喉() 嘶嘶()撕()厮() 墓墓(坟墓)幕(帏幕)慕(羡慕) 3、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二)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结合《我爱这土地》文末的时间“1938年11月17日”,阅读相关时代背景资料,理解 2 、学习朗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如何把握。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揣摩结构特点:朗读《乡愁》,从诗歌结构的角度说说你的发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教案北师大版

诗两首 【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要正确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号召我们对生活要充满信心,不畏风雨;要自强不息,要积极乐观;要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珍爱生活;要坚信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3.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2诗两首(第1课时) 【教学建议】 1.导入示例。(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 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2.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3.学生朗诵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4.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明确: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5.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2)普希金在诗里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你喜欢这一句话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让学生自由谈。)(3)有的版本把这一诗句译为“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你认为哪一句译文更好?6.再次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中感情。 7.朗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注意读出感情。 2诗两首(第2课时) 1.顺势导入。以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切入口导入。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你愿意怎么做呢?让同学回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顺势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2.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让同学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画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 (2)研读第一节。“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什么意思? (3)阅读整首诗歌,找出在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4)请学生解读2、3、4、5节诗句的意思。 (5)第五节中的“他们”指谁? (6)最后一章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么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7)教师小结: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既指当年的岁月如能重复(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更是指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走(从诗中不后悔当年的选择以及明确说“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可看出)。表达了诗人不后悔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选择,尽管这选择曾给自己带来过不幸。也向我们表明了今后诗人仍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原来的做法。 (8)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3.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不同之处:(1)这一首诗在写法上,和前面普希金的那首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普希金的诗,是直接抒情的。而邵燕祥的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则借助了一系列的具象的词语(2)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诗歌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诗人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二)学法引导 由于两首诗歌都是外国人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因而有必要对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特点进行一些课外的阅读,这样才能帮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三)审美鉴赏 1、平实中见真情 《祖国》这首诗,诗人描画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所有这些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画面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及其生活的热爱,这还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2、深邃中显自豪 《黑人谈河流》短短的几行诗,诗人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代,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但仔细分析诗歌表象,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诗人是借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歌唱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歌颂黑人曾经作出过的杰出贡献,表达对美国当时社会种族歧视政策的蔑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假如/ 我是一只鸟,(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 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 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C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C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___ 的鸟”句式说话。 ⑵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这是一只歌唱着 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这是一只为祖

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必背

九年级上册 1 、《白杨礼赞》第 5 段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20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 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4 、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 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 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 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3. 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 探究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 点拨法。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扞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

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10—2019),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着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 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 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我爱这土地

语文版语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论语》十则 (一)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三)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 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六)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七)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八)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九)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十)(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欣赏曾点说的啊!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却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掉鱼,而得到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再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存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使用呢?(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踹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打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打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秋水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水流都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这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开始我不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 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 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

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 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 年 4 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 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 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