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 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国际贸易学理论归纳

国际贸易学知识理论归纳 1.绝对成本理论 (1)产生: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绝对成本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 (2)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 (3)一国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 ○1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破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只是天赋的优势。 ○2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的优势,只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优势。2.比较成本理论 (1)产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 (2)理论: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是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是相对低的产品,这样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 (3)比较成本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以葡萄牙和英国的葡萄酒案例为例,葡萄牙应该“两优则其重”,英国应该“两劣取其轻”。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价格上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4)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科学性: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这为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整个世界贸易 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在主权国家之间发生平等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落后的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可以从国 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利。 ○3两国间贸易的实质是对专业化分工利益的分割问题。这就为探讨不等价交换,贸易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出发点 局限性: ○1比较成本论虽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 ○2李嘉图为了证明他的理论观点,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或者是静态化,忽略了动态的分析。 ○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要素流动)【圣才出品】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国际要素流动 7.1复习笔记 1.国际要素流动——劳动力转移 (1)单一产品模型 单一产品模型假定世界只由本国和外国组成,各国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两国只生产一种产品,用“产出”表示;该世界中不存在贸易。 各国产出水平决定于可获取的资源数量,土地(T)和劳动(L)是仅有的稀缺资源。这种要素供给与一国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成该国的生产函数,用() Q T L ,表示。图7-1显示的是一国的产出在土地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是如何随劳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7-1某一经济的生产函数 从图7-1可以看出,劳动供给越多,产出越大。但是,随着更多的工人被雇佣,劳动的边际产出会下降。 图7-2用不同的描述方法表明了雇佣的劳动数量是如何决定边际劳动产出的,同时也说明支付给单位劳动的实际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产出。

图7-2边际劳动产出 如图7-2所示,随着就业的增加,边际劳动产出会相应下降。边际产出曲线下方的面积等于总产出。给定劳动力雇佣水平,其边际产量决定实际工资。因此,对劳动的全部支付(实际工资乘以雇佣人数)由图中的长方形部分表示,其余的产出部分为土地租金。如果两国的工资水平不相同,两国工人就有了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这是下面将要分析的问题。 (2)劳动力流动 ①劳动力流动分析 假设两国的工人能够自由流动,且本国工资低于外国,那么工人将从本国流向外国。这一流动会减少本国的劳动力并导致本国实际工资的提高;相反,外国的劳动力会增多,实际工资相应下降。这一进程将持续下去直到两国边际劳动产出一致为止。图7-3说明了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九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9.1复习笔记 一、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 1.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及劳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流动性不断增强。要素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动力。 (2)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 (3)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4)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 (5)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差异是产生要素流动的一个客观原因。 2.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析。 (1)从静态的局部的分析出发,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①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国际流动是通过外部市场形成的,这种贸易方式的缺陷是:a.一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不完全,导致交易成本非常高;b.商品的出口容易挤占进口过同类商品或替代品的市场份额,影响进口国相关产业和潜在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并进而引发相关社会问题,因而商品贸易往往受到进口国政府的限制。 ②要素流动的优越性上是:a.流入的要素往往是进口国比较稀缺的,进口国市场不存在垄断,更不会对进口国的生产构成威胁,却能够改善其供求结构;b.要素的流入特别是

资本、技术的输入。能够大大增强本国的生产能力,解决就业等问题。所以,各国政府一般都欢迎、鼓励生产要素的流入。 因此,要素流动带来商品进出口的减少,要素流动代替了国际贸易。 (2)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从要素输入国来看,要素的流动在某段时期内可能会促进输入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造成相同产品或替代品进口的减少。但随着进口替代进一步发展为出口导向,该输入国出口将会增加,收入水平和进口支付能力亦随之提高,其进、出口规模将最终扩大。 ②从要素输入国来看,对要素输出国来说,可借助过剩要素输出增加的收入发展本国经济,创造新的优势,提高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生产要素的流动会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各国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没有也不会替代贸易的发展。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可同时用来达到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3.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内容 不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大不一样的。能够在国际间流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类。 (1)第一类较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劳动力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很不均衡,这使得人口的国际流动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其原因历来出自经济上的考虑。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要加以具体分析,并非所有的劳动力流动都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2)第二类具有明显流动性的要素是资本。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过剩资本,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较高利润,纷纷流向国外。当代,资本流动已从最初的由资本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发展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

4新国际贸易贸易理论

第四章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 2、产业内贸易 3、规模经济 4、规模报酬递增 5、外部规模经济 6、内部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理论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间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不同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2、产业内贸易,是现代贸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指属于同一部门的商品的交易 3、规模经济,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4、规模报酬递增,指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个企业的产出水平的更大幅度的提高。 5、外部规模经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经济概念,它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单个厂商由于相关产业内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其他企业的规模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 6、内部规模经济,也称垄断竞争,是规模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即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于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7、规模经济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部门内贸易替代部门间贸易成为主导性的贸易形式时,贸易理论家为探讨部门内贸易与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贸易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方式决定与贸易收益判定这类基本贸易问题。 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发表于1966年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试图对如下现象进行解释,即作为技术创新产品的知识密集型产品,均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里创造发明的,而且随着产品标准程度的提高,该产品的生产于出口逐渐由原发明国转向其他国家。 二判断题 1、印度软件生产与出口业集中在班加罗尔的现象可用内部经济来解释。 2、当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水平而非单个企业水平时,这种规模经济被称为内部经济。 3、汽车换汽车的贸易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4、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大。 5、部门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依存于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 6、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可以降低出口国消费者可利用的价格。 7、在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8、迈耶在比较优势动态模型中指出,“比较优势梯子”最下端是一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9、产业间贸易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10、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创新产品的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创新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 11、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结构。 12、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需求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两国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市场容量差距,差距越小长度越短。 13、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贸易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技术差距的长短。 14、中国的丝苗米与日本的电子宠物之间的交换称之为产业间贸易。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首先成功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16、内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错 11、对12、对13、错14、对15、错16、对

国际贸易学习题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 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 外贸易系数约为()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 A、直接贸易体系 B、总贸易体系 C、专门贸易体系 D、货物贸易体系 E、服务贸易体系 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 A、矿物燃料 B、动植物油脂 C、饮料及烟类 D、机械及运输设备 E、塑料制品 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 A、通讯 B、家电制造 C、银行 D、建筑 E、交通 三、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值 2、贸易商品结构 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4、过境贸易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0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九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贸易 9.1 复习笔记 一、贸易发展与要素流动 1.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及劳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流动性不断增强。要素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动力。 (2)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要素流动创造了条件。 (3)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4)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促使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 (5)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成本的差异是产生要素流动的一个客观原因。 2.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分析。 (1)从静态的局部的分析出发,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 ①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国际流动是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这种贸易方式的缺陷是:a.一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不完全,导致交易成本非常高;b.商品的出口容易挤占进口国同类商品或替代品的市场份额,影响进口国相关产业和潜在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并进而引发相关社会问题,因而商品贸易往往受到进口国政府的限制。 ②要素流动的优越性是:a.流入的要素往往是进口国比较稀缺的,进口国市场不存在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垄断,更不会对进口国的生产构成威胁,却能够改善其供求结构;b.要素的流入特别是资本、技术的输入。能够大大增强本国的生产能力,解决就业等问题。所以,各国政府一般都欢迎、鼓励生产要素的流入。 因此,要素流动带来商品进出口的减少,要素流动代替了国际贸易。 (2)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从要素输入国来看,要素的流动在某段时期内可能会促进输入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造成相同产品或替代品进口的减少。但随着进口替代进一步发展为出口导向,该输入国出口将会增加,收入水平和进口支付能力亦随之提高,其进、出口规模将最终扩大。 ②从要素输入国来看,对要素输出国来说,可借助过剩要素输出增加的收入发展本国经济,创造新的优势,提高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生产要素的流动会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各国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扩大。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没有也不会替代贸易的发展。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可同时用来达到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3.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内容 不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大不一样的。能够在国际间流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类。 (1)第一类较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劳动力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很不均衡,这使得人口的国际流动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其原因历来出自经济上的考虑。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要加以具体分析,并非所有的劳动力流动都能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2)第二类具有明显流动性的要素是资本。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过剩资本,为了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要素流动【圣才出品】

第11章国际要素流动 1.如何用跨时期选择的方法分析资本移动现象以及对相关国家均衡调整过程的影响?答:根据经济学原理,国际投资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国际交换,即用现在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下面,用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①基本假设 a.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甲和乙,生产一种商品X。 b.生产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在两个时期进行,即该生产者可以选择今年生产“现在商品”(present goods)也可选择明年生产“将来商品”(future goods)。 c.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商品的供应。 ②相对价格差的产生 由于甲、乙两者对当期和未来商品的偏好不同,因此即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者所面临的实际利率也不相同。不同的实际利率导致两者在“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上的投入不同,进而导致其生产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价格。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其分析如图11-1所示。 图11-1中,纵轴表示将来商品1C 的数量,横轴表示现在商品0C 的数量,生产可能性线KK '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转换关系;无差异曲线族i I (1i =,2,…)表示两个时期的消费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如果甲、乙两人之间不存在交换关系的话,他们将分别在A

点和B点达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A、B两点处的斜率分别表示无交换条件下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相对价格”,或“利率”。 由于A、B两点处的实际利率不同,这便使甲乙两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A点处的斜率大于B点处的斜率,这意味着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甲可以“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 图11-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2)储蓄与投资 ①封闭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决定 图11-2中的KK'曲线仍旧表示甲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给定一有形资本存量,甲最初生产现在商品 Y,生产将来商品1Y。在没有交换的条件下,通过移动均衡点,可以得出A点将 是甲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C Y是在由RR'线所表示的实际利息率为r的情况下甲的储 00 蓄和投资。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利益的影响。 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技术知识的国际转移有关的各种商业、产业和消费政策也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的数量和价格,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则通过对国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干预间接地影响贸易。国际贸易研究还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也像其它经济学一样,可以分成实证的(Positive)理论和规范的(Normative)理论。所谓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 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 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 (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 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 1、国内垄断均衡 (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 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 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 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 则MR=P X(1-1/e X)< P X (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

(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 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 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 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

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

学科名著阅读报告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 一、前言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 他具有革新意义的研究为欧元汇率奠定了理性基础,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服务、尤其是资本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可以说,蒙代尔教授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正是在迎接这样的挑战,他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和预言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圈,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为具体的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一种状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了条件,国际贸易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资本和技术等,推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也成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促成了当代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迅速发展。 罗伯特·蒙代尔是最早研究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在2×2×2赫—俄模型(H-O模型)的基础上,罗伯特·蒙代尔得出了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流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结论,比如国际劳务流动,如果一个国家严格控制劳动力跨国流动,这势必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如果一个国家启用严格的贸易壁垒,便会诱使境外劳动力的流入或国内劳动力的流出。他进一步推断: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都能实现商品价格均等化和生产要素价格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 易理论 代表人物政治主张评价 重商主义学说(14世纪末到18世纪)早 期 重 商 主 义 斯塔福特 (William Stafford)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 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 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 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 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货币 平衡论。 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 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 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 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 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 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 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 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 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 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 辟结论。 晚 期 重 商 主 义 托马斯.孟 (Thomas Mun ) 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 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 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 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 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 于进口(顺差)即可—贸易平衡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19世纪中叶)绝 对 利 益 学 说 亚当?斯密 英国著名经 济学家,也 是资产阶级 经济学古典 学派的主要 奠基人之 一。代表作 《国民财富 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 论” 1. 国际分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 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这种优势的 基础上的。斯密认为各国因地域和 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 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 主张自由贸易。 比 较 利 益 学 说 大卫?李嘉 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英*经济学 家,资产阶 级经济学古 典学派的奠 基人之一。 代表作《政 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 所谓比较利益,是指在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里,贸易一方 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而贸易另一 方两种商品都处于优势,通过贸易 双方获得的利益。李嘉图认为:即 使一个国家的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 乏效率,没有低成本的商品,通过 国际贸易仍可能获得利益;而另一 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生产都有效率, 成本比国外同行也都低,通过国际 贸易可获得更大利益。 进步性: ★为当时英国新兴资产阶 级的自由贸易主张提供了 理论支持,促进了英国生产 力的发展。 ★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 工,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理 论依据,各国根据各自的比 较优势组织生产、从事贸 易,不仅可以获得利益,而 且也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 展。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

贸易值:又称为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是衡量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贸易量:是指剔除价格变动因素以后,用不变价格表示贸易发展规模的一个指标。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比例,通常以其在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进出口商品结构:指一国对外贸易中各商品组成部分在贸易总体中的地位、性质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商品在进口或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依存度:1含义z=(X+M)/GDP(GNP)*100%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是以本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占GNP或GDP多少比重为标志的。Z为对外贸易依存总贸易:是指进出口以国境为标准,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称为总进口,后者称为总出口,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对外贸易额。 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条件:1、社会经济条件2、自然条件3、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4、上层建筑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世界市场:是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 绝对优势论的内容:1、在某一种商品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则一国在这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2、贸易分析的基础 绝对优势的衡量的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Q/L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L/Q3.用价格表示,用单位产品的劳动报酬来表示 (三)基本观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4.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比较优势:(一)概念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称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