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矿采煤掘进专业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采煤掘进专业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采煤掘进专业安全管理制度
煤矿采煤掘进专业安全管理制度

采煤、掘进专业管理制度

2020年7月2日

目录

一、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 (3)

二、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制度 (4)

三、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 (5)

四、采煤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复审、贯彻、实施制度 (10)

五、工作面机械设备检修保养制度 (17)

六、乳化液泵站管理制度 (18)

七、采煤工作面文明生产管理制度 (19)

八、工作面变化管理制度 (20)

九、采煤工作面支护材料、设备、配件备用制度 (22)

十、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 (23)

十一、作业前安全确认制度 (25)

十二、班评估制度 (27)

十三、掘进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复审、贯彻、实施制度 (28)

十四、敲帮问顶制度 (35)

十五、围岩观测制度 (36)

十六、“一炮三检”制度及“三人连锁”爆破制度 (38)

十七、掘进工程质量考核验收制度 (39)

十八、班组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42)

十九、井巷维修制度 (44)

采煤、掘进专业管理制度

一、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第8部分“质量控制”中采煤专业“管理制度”对采煤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安排对新开采煤层、采区进行围岩(矿压)观测,定期分析顶板活动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地测部门要加强采掘工作面的地质工作,摸清地质构造的变化,及时填图分析,及时提供地质资料,进行地质预报。要定期对员工进行顶板管理方面的安全技术培训。

(二)采煤工作面回采前,技术员必须编制符合本工作面实际情况的作业规程。根据工作面顶底板情况及围岩(矿压)观测情况进行支护设计,计算工作面支护强度,合理选择支护参数,确定工作面支柱密度。如遇地质条件变化,必须及时编制补充措施。

(三)作业规程中应确定工作面回采时顶板控制方式和特殊支护形式。明确顶板管理方法、控顶距离、放顶步距、采空区处理、伞檐规定、破碎顶板铺网、抬棚、戗柱(棚)、丛柱、木垛、贴帮支柱的支设及临时支护、挡矸等要求。

(四)采煤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及时支护顶板,严禁空顶作业,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人员进入工作面作业时,必须采取护顶、护帮措施。

(五)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强制放顶、收尾、回撤、过地质构造带、过老巷、过煤柱、过冒顶区、过钻孔、过陷落柱等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明确顶板控制方法,加强顶板管理。

(六)采煤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高度必须符合规程规定,综采工作面安全出口高度不低于1.8m;上下安全出口距工作面20m范围内必须加强支护;人行道宽度不小于0.8m。

(七)采煤工作面两巷断面刷大时,必须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扩巷区段顶板支护必须采用原巷道支护方式,同时必须加强顶板支护强度。

二、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制度

为加强采煤工作面顶板管理,保证支护质量、实现安全高效生产,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第8部分“质量控制”中采煤专业“管理制度”对采煤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小组:

组长:(矿长)

副组长:(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

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

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制定工作面支护质量达标规定和检查内容。

二)采煤工作面工程质量必须做到“三直”、“一平”、“两畅通”(煤壁直、刮板输送机直、支架直;底板平;上下出口畅通)。

三)作业人员进入现场作业前必须对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检查,质量检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作业规程和质量检查内容,对工作面支护情况逐项进行检查。当班发现问题当班解决;若现场暂时不能解决的,应向调度室汇报,由总工程师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按制定措施进行整改。

四)质量检查人员必须认真填写检查记录,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有检查人员和现场带班队长签字确认并存档。

五)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不合格或检查人员伪造检查记录的,按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三、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

为加强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标准化意识,突出支护质量是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的保证,杜绝回采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大面积冒顶和垮面压架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现场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做好顶板管理工作,掌握矿压的基本规律,综合分析矿山顶板控制问题,建立健全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责任制,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第8部分“质量控制”中采煤专业“管理制度”对采煤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完善矿压观测分析组织机构,明确责任。

成立矿压观测分析小组,矿压观测分析小组设在生产技术科。设组长、副组长。

组长:总工程师

副组长: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采掘副总工程师、地质副总工程师

成员:技术科长、安全科长、综采队队长及矿压观测技术人员。

在组长、副组长领导下,组织完成有关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的各项日常工作任务,把矿压观测列为现场顶板控制工作的重点。充实观测人员,根据顶板监测需要,最少配备2名专职观测人员,由矿压组统一管理,做到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其主要职责有:

1、制定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所用仪器仪表、设备配备数量和维修检测计划。

2、对所需的仪器仪表及设备,编写安全使用方法。

3、组织实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

4、对特殊地点进行专项研究。对回采工作面过断层、破碎带、陷落柱等,编写专题观测方案,进行矿山压力专项研究,对观测进行分析总结,对特殊地点的顶板控制提出超前预防措施,严防重大冒顶事故的发生。

5、对锚网回采巷道的支护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对矿压、安全

监测仪器仪表,严格按照国家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进行检测。杜绝各类不合格品的使用。

6、对相关的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资料、总结报告和监测数据等进行存档管理。

(二)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一)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

1、综采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日常支架(支柱)支护质量动态监测、巷道变形离层观测、顶板活动规律分析等。

综采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撑紧、移够、站正、完好,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综采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两巷的观测:在掘进时必须安设顶板离层指示仪,并进行围岩监测,回采过程中记录观测数据。

3、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

(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

①关键指标:1、初撑力2、端面距

②辅助指标:1、支架工作阻力2、支架工作空间几何状态(支架歪角、排齐偏差、相邻顶梁台阶值、顶梁俯仰角、支架间隙)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4、采高

(2)综采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端面顶板冒高、冒宽、冒区长度,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

(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小于1.8m,有0.8m行人通道。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4、综采面矿压及支护质量观测测站布置:

每隔11m设1条测线。

5、综采工作面观测方法通过安装矿压观测仪器、仪表,或利用在线监测仪,或收集顶板动态观测记录仪的存储数据来完成。

(1)支架阻力观测在测站支架的前、后立柱间、平衡千斤顶下腔设矿用数字压力计存储及读取数据。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端面距、片帮深度等。

(3)支架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4)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5、特殊时期的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包括初采、末采撤面、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和初次来压,该阶段对每台支架均要进行动态监测,其初撑力必须符合规定。

二)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

1、综采区技术员担任验收员,负责进行现场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工作。监测数据表内容主要包括支架初撑力、两端头初撑力及围岩状态情况。不按现场实际情况填报的罚款100元。

2、现场验收员每班将井下测取的各种原始数据记录清楚,采区在每天下午5点前安排专人将3班监测记录表报送矿压组,矿压组将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后,填入整理表格。不按时或不送报表,罚综采区长、跟班队长、验收员各100元。

3、监测数据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处理,打印出日报表。日报表对工作面支护质量及煤岩稳定性作出总体评价,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综采区队签署整改措施后,存档备查,并现场监督整改。

4、工作面安装、撤面必须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情况进行统计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

1、锚网巷道回采时,在采动压力影响区内,采区对掘进期间安设的顶板离层仪、巷道位移等测点,安排专人(兼职)每周测读一次。超前支护区内,每天测读一次,进行详细记录,观测期间还应对巷道支护状态进行统计观测,如有变形、网兜、片冒等现象要作出统计记录。

2、超前支护范围内,每天测定超前支护及密集切顶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3、综采区每天下午5点前将记录表报送技术科,技术科安排专人对

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处理,掌握顶板离层、围岩变形量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规律,发现异常及时向领导进行汇报。

4、每个采煤工作面,从初采开始按规定安设压力表,进行工作阻力测定,矿压人员定期对有关数据进行测试分析,并将分析成果及时报送上级有关单位(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步距、最大初撑力、平均初撑力、最大阻力、平均工阻等);回采结束后及时回撤维护,奖励矿压观测人员300元/每人。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四、采煤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复审、贯彻、实施制度

为更进一步规范我矿采煤作业规程编制、审批、复审、贯彻、实施工作,使采煤作业规程能有效地指导井下生产作业、施工组织及规范作业人员现场操作,真正实现安全有效,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第8部分“质量控制”中采煤专业“管理制度”对采煤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一)总则

一)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是煤矿“三大规程”之一,是采掘作业的法规和准则,是规范采掘作业、合理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必须认真编制、审批、复审、贯彻和实施。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是规范采掘工程技术管理、现场管理,协调各工序、工种关系,落实安全技术措

施、保障安全生产的准则,是煤矿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具体体现。

二)由总工程师组织做好采煤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贯彻、复审、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三)采煤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应具有科学性、准确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规定,遵循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真正起到指导采掘现场施工的作用,确保工程达到安全、优质、高效、低耗、符合设计要求的效果。

(二)采煤作业规程编制

1、采煤作业规程是指导采煤工作面安全回采的基础性文件,采煤作业规程编制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程和相关技术规范。

2、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经济效益。

3、采煤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按照《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及企业的技术管理规定编制。同时在编制采煤作业规程和制定措施时一定要体现年度和专项辨识成果的应用。

4、采煤作业规程必须按采区设计和采煤工作面设计的要求编制。

5、采煤作业规程的编制必须严格按照“一工程,一规程”,严禁无规程组织施工。

6、由矿总工程师组织,对采煤作业规程进行编制,采煤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由技术科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编制,一式六份,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通风科、施工单位各一份,并存档1份。采煤作业规程应在采煤工作面试生产15天前编制完毕。并做到:内容齐全、语言简明、准确、规范;图表满足施工要求,采用规范图例,内容标准齐全,比例恰当,图面清晰,按章节顺序编号、采用计算机编制等。

7、采煤作业规程编制前由总工程师组织各科室、施工队组及有经验的工人代表对开工地点及邻近煤层进行现场勘察。检查现场的施工条件,预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讨论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明确施工的程序和任务,为采煤作业规程的编制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采煤作业规程更加符合现场实际。

8、采煤作业规程编制的内容应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不得低于《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及评分方法》(试行)中的规定。安全监测监控标准、机电设备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行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采煤作业规程编制格式参照《煤矿作业规程编制指南》中的样本。

9、采煤作业规程的编制必须根据经矿总工程师批准的地质说明书及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变化的勘察资料。

10、技术科在采煤作业规程编制前一个星期,将采煤工作面范围内外及其上下的采掘情况及其影响、采面进回风巷道的布置方式、断面规格、支护情况、采煤工作面地质、煤层赋存情况等,以文字形式,并绘制巷道布置图,提供到各相关科室,各科室依据技术科提供资料,凡涉及各自业务范围的相关内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适用性编制

采煤作业规程。

各科室负责编制采煤作业规程相关内容:

①技术科:负责编制采煤作业规程中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流程、工作面布置、支护设计、矿压观测、顶板管理方法,安全技术措施以及相关图纸。

②通风科:负责编制采煤作业规程中生产系统中的通风系统、通风方式、压风、综合防尘、防灭火、安全监控、通讯,一通三防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措施以及相关图表。

③机电科:负责编制采煤作业规程中的供电、开关、电缆选择、整定值计算、电缆校验、排水、设备布置,各工种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以及相关图表。

11、各科室将各自的编写内容在一星期内编制完善后,交与技术科,技术科负责对相关内容进行汇总、排版、出初稿。

(三)采煤作业规程审批

1、技术科将采煤作业规程汇总编制后,由技术科科室人员、综采队负责人进行预审,上报采掘副总工程师进行初审。

2、采煤作业规程预审后,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并由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调度室、技术科、通风科、安全科、地测科、机电科、监控室、施工队组负责人等相关部门进行集体会审,对会审提出的意见,各科室在针对涉及各自的内容所提出的意见,再进行修改补充。

3、采煤作业规程修改补充后,再进行集体审查同意后,由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总工程师、矿长在会审记录签注审查同意意见。

4、采煤作业规程应在采煤工作面试生产10天前审批完毕,《安全技术措施》在开工前3天完成审批工作。

5、经批准的采煤作业规程文本由技术科进行统一编号,并在技术、安全等部门备案。

(四)采煤作业规程复审

1、采煤作业规程的复审是确保作业规程能否有效指导采煤工作面安全生产,是否需要及时增补安全技术措施的关键。由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做好采煤作业规程的审批工作。

2、采煤作业规程的复审每2个月至少1次。当采煤工作面开采条件出现重大变化时,采煤作业规程无法有效安全生产时应及时复审,且有复审意见,并根据复审情况决定是否编写补充安全技术措施。

3、采煤作业规程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在作业规程实施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现场情况,当工作面现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采煤作业规程及时进行修改、补充、变更与作业现场不符的内容,补充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使之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对修改补充的内容及时贯彻到每个施工作业人员。

4、当采煤工作面开采条件出现重大变化时,采煤作业规程无法有效安全生产时,应及时编制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是对作业规程的有效补充。采煤工作面安装、初采、初次放顶、强制放顶、收尾、回撤、过地质构造带、过老巷、过煤柱、过冒顶区、过钻孔、过陷落柱、改变支护形式、工艺时,如原采煤作业规程中没有相关内容,需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的审批程序、权限应符合有关规定。

5、各科室针对复审提出的意见进行补充完善,使采煤作业规程具

有针对性、可行性、适用性,合理指导生产。

(五)采煤作业规程贯彻

1、采煤作业规程应在采煤工作面试生产10天前审批完毕并贯彻到每个职工,试生产前考试完毕并签字留存。

2、采煤作业规程由编制人负责贯彻学习,由综采队负责人组织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学习后,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考试合格人员的考试成绩应登记在本规程的培训学习签到记录表上。

3、因事假未能参加培训学习以及新招工人,必须进行补课,并经培训考试合格补课者签字后,方可入井参加作业。

4、未参加采煤作业规程培训或者考试成绩不合格者队长不得安排上班,并由调度室负责监督。

5、从采煤工作面试生产之日起,技术科每月必须对综采队组织一次培训、学习采煤作业规程,重点学习补充修改内容和根据现场多发的“违章”现象,强调的内容,重新学习应有记录。

(六)采煤作业规程实施

1、采煤作业规程由综采队队长负责实施。所有现场工作人员都必须按照采煤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要求进行作业和施工。

2、特殊工种要持证上岗。

3、技术、安全部门要经常深入现场,检查采煤作业规程的落实、执行情况,对不认真贯彻、执行采煤作业规程的停止作业或按违章处理。

4、采煤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应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重点抓好下列工作。

(一)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施工现场采煤作业规程的指导、落实、修改和补充工作。

(二)每2个月进行一次复查采煤作业规程执行情况。

(三)从采煤工作面试生产之日起,至少每2个月重新学习一次采煤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

(四)工作面的地质、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修改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并履行审批和贯彻程序。

(五)在软岩、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自然发火、水害等条件下施工时,必须按规定编制专项设计或安全技术措施,并履行审批和贯彻程序。

(六)综采队作业人员必须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安全科对采煤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及实施进行监督监察,对于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必须认真、及时地进行整改。

(七)对于违反采煤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所造成的各类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进行追查处理,以便吸取教训,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

(八)采煤作业规程的编制和贯彻执行作为安全检查重要内容,各科室应对采煤作业规程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实行有效的检查考核。发现生产现场不按采煤作业规程要求施工,应责令及时整改;如有采煤作业规程不满足现场需要的情况,应责令其及时补充、修改。

(九)在检查过程中若有与采煤作业规程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必须及时反馈调度室,给施工单位下达问题通知单,限期整改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以保证施工单位完全按照采煤作业规程的要求

组织施工,如有规程不满足现场需要的情况,应及时补充。

(十)队组干部在井下随时都应监督、检查、纠正与采煤作业规程要求不符的内容,并把检查问题作为班前、班后会的主要内容。

五、工作面机械设备检修保养制度

为保证工作面设备完好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充分发挥机械化设备效能,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第8部分“质量控制”中采煤专业“管理制度”对采煤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提高机械设备安装质量,为检修与保养创造条件。在安装设备前,应认真做好设备的检查、试验工作,达到要求后方可下井安装。设备安装好后,要及时进行验收试运转,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要及时维修或更换,避免设备带病投入运转。

(二)机电管理部门要制定设备检修计划,计划项目确定后,根据设备现状,编制设备检修安全技术措施,明确安全注意事项。

(三)加强设备检查维护,严格执行设备的“四检制”(班检、日检、周检、月检),确保设备完好。

(四)所有电气设备的检修必须在停电状态下进行。交接班时,交班人员要对接班人员交待设备运转状况及注意事项。

(五)实行设备包机到人和巡回检查。操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的保养期限、保养项目和作业范围进行设备保养。日常安排专人对设备的重点部位和易损部位进行巡回检查。

(六)设备的检查、保养要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必须组织整改,出现故障的设备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及时检修。设备安全保护装置必须齐全、动作灵敏可靠,防爆设备不失爆。

(七)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技术业务素质和操作水平,确保设备检修、保养质量。

(八)严禁设备长期使用,杜绝“不坏不修”、“拼设备”的做法,对严重超过检修期不安排检修,造成事故要严肃追查,给予经济处罚。

六、乳化液泵站管理制度

为加强乳化液泵站管理,保证工作面支架(柱)初撑力和工作阻力达到规程要求,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第8部分“质量控制”中采煤专业“管理制度”对采煤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乳化液的配制、水质、配比等,必须符合有关要求,泵箱应当设自动给液装置,防止吸空。乳化液泵调定压力要保证支架对顶板的初撑力符合要求。综采工作面泵站出口压力不得低于30MPa。

综采工作面乳化液浓度为3~5%。每班至少进行两次检测乳化液配比浓度是否符合要求。现场有检测工具。

(二)乳化液泵司机必须严格按照乳化泵站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交接班时,向接班司机交清情况,并填写运转和交班记录。

(三)乳化液泵站开关、电动机、按钮、接线盒等电气设备应安装在顶板完整、无淋水的安全地点,如果不能避开淋水时,要妥善遮盖;供液管路要吊挂整齐,保证送液,回液畅通。

(四)泵站运转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工作面联系,停泵处理;修理、更换主要供液管路时应停泵,关闭主管路截止阀,不准带压修理或更换各种液压元件。

(五)泵站需加油时,应采用同一牌号、同一厂家生产的乳化油配制乳化液,专桶专用,使用自动配液器配液。定期化验水质,保证配液用水清洁,符合规定。

(六)乳化液泵站要定期进行检查、检修、保养,做好记录。

七、采煤工作面文明生产管理制度

为规范采煤工作面及两巷文明生产,提高工作质量和保持良好工作环境,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第8部分“质量控制”中采煤专业“管理制度”对采煤管理制度建设的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制定采煤工作面文明生产验收标准,验收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评定。

(二)采煤工作面要做到“三直”、“一平”、“两畅通”。液压支架(柱)实行编号管理,号牌清晰端正;超前支护必须打成一条直线,单体柱三用阀注液口与巷道平行;上下顺槽堆放材料的料场要选择在

顶板完整、支架完好,不影响行人、运料、通风的地点,实行挂牌管理。

(三)两巷电缆、管线吊挂位置及高度要统一,电缆、管线吊挂要平直、整齐,电话、信号器按钮上墙或上架,吊挂整齐;电缆、管线垂度适当,不交叉、不脱钩,接线盒必须两点以上固定,闲余电缆、管线分类盘放整齐。

(四)采煤工作面各类图牌板、岗位责任制牌板齐全、正确、清晰整洁。板面整洁,图文清晰,图例图签符合要求,且与施工现场相符,内容应根据工作面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各类图牌板悬挂在有照明的地方,且便于观看,悬挂需整齐,且保护完好。

(五)采煤工作面及两巷卫生整洁,主要包括巷道及硐室底板平整、无浮碴及杂物、无淤泥、无积水,管路、设备无积尘、无失修支护。

(六)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照明灯间距不得大于15米。泵站、休息地点、油脂库等场所有照明。

(七)工具、材料等分类码放整齐、且保证安全行人距离,有标志牌、工具放入专用工具箱或工具架。设备、物料放置地点与通风设施距离大于5米。零星材料和废旧材料要及时回收,严禁乱扔乱放。

八、工作面变化管理制度

为掌握采煤工作面现场变化情况,实现超前预测、超前分析、超前决策,科学有效地控制系统、环境和工艺变化情况,实现变化条件下的安全生产,制定本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