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朝世族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

六朝世族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

六朝世族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
六朝世族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

六朝世族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

以琅琊王氏为例

众所周知, 六朝世族实际上是世代为官的家

族, 与政治之间具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在此背景

下, 居于六朝世族之首的琅琊王氏作为最特殊的

家族之一, 其家族的兴衰也始终与政治息息相关。

早在其始祖王吉时, 琅琊王氏便完成了家族与政

治的结合, 此后经过魏晋时期王祥、王览、王雄、王

戎、王衍、王导、王敦等人的不断努力, 其家族又从

众多官宦之家中脱颖而出, 东晋初年因! 王与马,

共天下?而确立了侨姓首族的地位。琅琊王氏本

身就是一个政治大族, 对政治具有超常的依赖性,

并通过仕宦等途径与政治联系起来, 进而以累代

仕至高官为家族提供政治保证, 达到长期保持家

族特殊地位的目的。上述这些, 都属于政治行为,

而支撑这些政治行为的又是其政治意识, 因此, 从

微观角度认真探讨琅琊王氏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

为, 分析其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把家族利益看得至

高无上的政治心态, 以及为确保家族的特殊地位

而采取的对策或应变策略, 对于我们理解六朝世

族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乃至深入开展六朝政治史

的研究,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琅琊王氏的政治观与家族观

琅琊王氏的政治观和家族观, 在六朝时期并

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变化的转折点大约是在东晋

初年!王与马, 共天下?的前后。在此之前, 其家

族成员无不为提高家族地位而努力, 在此之后, 则

努力维护这种地位。琅琊王氏成为!侨姓首族?,

其家族地位已达到顶峰, 家族成员像此前那样为

提高家族地位而积极努力进取的从政方略也已不

合时宜, 不得不促使其为确保已获得的家族地位

而改变对策, 转而为保持这种地位而努力。由此

可见, 琅琊王氏的政治观和家族观, 显然要受社会

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制约。

在琅琊王氏最为活跃的六朝时期, 改朝换代

频繁是当时政治的主要特点, 在两汉时期不断被

提倡的!忠君?思想逐渐为!孝于双亲?的社会观

念所取代, 人们的宗族观念加强, 甚至在! 报国?

与!保家?之间选择时, 把!保家?置于重要地位,

并视王朝的更迭为平常, 能够平静地做到!将一家

物与另一家?, 而自己的家族则因此得以不断渡过

改朝换代所造成的难关, 成为历数代而不衰的超

级世族。琅琊王氏在当时环境下的政治观和家族

观, 有历史的因素, 更多的则是人为的结果。

六朝时期琅琊王氏家族观念的加强, 在一定程

度上是其家族始终保持儒学传统的结果。其始祖

王吉便是由! 好学明经?、! 兼通五经?而进入仕途

的#

, 其后, 王祥在曹魏末年曾受命为太学三老, !以

师道自居, 天子北面乞言, 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

之要以训之??

, 表现了较多的儒家士大夫特质。由

于世代服膺儒学, 琅琊王氏多以儒家学说为行为规范。王祥还与兄弟王览分别以孝、悌著称, 都是在

自觉或不自觉地履行儒家规范。尤其是王祥所身

体力行的!孝?, 自汉代以来就是儒学宣扬的主要内容, 其社会意义在于通过对!孝?的倡导而使之成为

家族成员之间彼此亲爱、和睦的感化力量, 维护父

家长制的权威和影响, 稳定家族的内部秩序, 进而

由家及国、由父及君, 实现! 忧国如家?的!忠孝之

道?。同时, 自汉末以来, 由于政统失序, 君主失去了往日的绝对权威, 常被权臣把玩于股掌之间, 权

臣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 忠君之人不断被诛杀,

这些因素迫使人们的忠君观念变得淡薄, 转而注重

对家族的保护, 从而!殉国之感无因, 保家之念宜

切?%

, 以维护家族内部伦理秩序为核心的!孝?得

到进一步提倡和实践。&晋书孝友传?认为: ! 晋氏始自中朝, 逮于江左, 虽百流之灾遄及, 而君子之道未消, 孝悌名流, 尤为继踵。?另外,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 维护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本身就是一种!孝?

的表现, 而并非像后世对!孝?所理解的那样仅限于

对双亲的孝顺或遵从。因此, 南朝晋陵吴康子妻赵

氏在父亡弟幼、母老病笃时乞讨赡亲, 会稽韩灵敏

在兄亡无子后事嫂如母等事例, 都被视为孝行并载

入正史&孝义传?中, 就是这种情况的突出表现。(

琅琊王氏在六朝时期家族观和政治观的转

变, 特别是作为一个政治大族而把家族利益置于

国家利益之上, 其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另外, 琅

琊王氏最为重视的家族观念, 实际是传统宗法大

家庭和宗族观念的延续, 而这种观念早已根深

蒂固。)

对于琅琊王氏舍国保家的政治行为, 不少史家

曾作过评价, 认为他们!自汉、魏易姓以来, 胜国之臣即为兴朝佐命, 久已习为故然。其视国家禅代一若

无与于己, 且转藉为迁官受赏之资??

, !魏氏君临, 年

祚短促, 服褐前代, 宦成后朝。晋氏登庸, 与之从事, 名虽魏臣, 实为晋有, 故主位虽改, 臣任如初。自是世禄之盛, 习为旧准, 羽仪所隆, 人怀羡慕, 君臣之节, 徒致虚名。贵仕素资, 皆由门庆, 平流进取, 坐至公卿, 则知殉国之感无因, 保家之念宜切。市朝亟革, 宠贵

方来, 陵阙虽殊, 顾眄如一。?+ 动乱相继的历史环境

和朝代的频繁更替使人们对一家一姓王朝的忠诚变

得不现实, 也助长了如琅琊王氏等门阀世族更加看

重家族利益的风气。于是, 一个个王朝都灭亡了, 而

留下的却是那些善于处世应变的世族们。在这种背

景下能够历数百年和数个朝代而不衰的琅琊王氏,

正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受益者。

二、政治观与家族观影响下的政治行为

琅琊王氏在六朝时期十分重视家族利益, 因

此在其从事政治活动时也不免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家?与!国?之间采取了一些非同寻常的对策,

以确保家族利益不受损害。大致归纳起来, 其对

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改朝换代时依附权臣

这是琅琊王氏确保家族利益不受损害的最主

要对策之一。追根溯源, 这种策略始于魏晋之际

的王祥, 而在东晋南朝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正是

因为!家?比! 国?重, 故每当变故将要或已经发生

时, 琅琊王氏首先考虑自己的家族。他们利用族

大、人多、势强的优势, 同各方面有权势的人物保

持联系, 然后再利用这种联系保全门户。东晋末

年, 司马道子父子企图削弱方镇势力以孤立孝武

帝而独掌大权, 结果引起王恭等人的不满和反抗,

孙恩、卢循也乘机而起。在这一动荡时期, 琅琊王

氏同当时的各种权势人物几乎都有联系。随着事

态的发展, 刘裕渐渐居上, 琅琊王氏成员也逐渐麇

集于刘裕门下。有的!尽心归奉?, 有的为讽加九

锡于刘裕而奔走于新旧两京之间, 甚至有为刘裕

代鸩晋帝以图富贵者。刘裕当政后, 谯郡桓氏、太

原王氏、渤海刁氏、会稽虞氏相继被诛灭, 而琅琊

王氏不仅得以保全, 且为刘宋佐命功臣, 其原因正

是由于他们善于处世应变、与新朝合作。

南朝时期, 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政权, 在

各政权内部也不断发生动乱, 无不考验着琅琊王

氏的政治智慧。对此, 琅琊王氏由于有此前形成

的传统家风, 再加上政治地位高且族大人多的家

族因素, 几乎都能从容周旋于各种动乱之中, 最终

保护家族不受伤害或少受冲击。

琅琊王氏对家族的重视和在各种政治斗争旋

涡中的周旋, 证明该家族确实是成功者。其有关

做法尽管在社会风气变革以后不免遭人斥责, 甚

至因其!以累朝佐命有功, 鄙不为伍?,

, 但在当时

的社会环境中则被视为理所当然。所谓! 陵阙虽

殊, 顾眄如一??

, ! 市朝亟革, 宠贵方来?.

, 正是对

这种应变策略所带来的实际利益的高度概括。

2. 主动抑损过盛的家族势力

除在动乱发生时依附权臣外, 琅琊王氏又能

在家族势力过于强盛时主动自我抑损, 以不争为

争,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当时门户已成, 王

氏成员不愁做不到高官; 但如果门户太盛, 又会遭

到皇权和其他世族的不满和忌恨, 只有主动自我

抑损, 才可使各方势力! 颇以此容之?

, 从而保全

自己, 也使家族避免倾覆的危险。

在家族势力过于盛满时的自动抑损, 代表了琅

琊王氏一部分人处世谨慎的持家态度。同时, 在另

一种情况下, 当有政治变故发生或即将发生时, 琅

琊王氏的一些人由于一时把握不稳, 往往保持中立

无所去就。这种应变策略, 也是其理智保家措施中

的一种。如宋明帝杀前废帝自立, 天下多起兵声

讨, 唯王孚!独不同逆?。宋末, 萧道成势力兴起, !朝野之情, 人怀彼此, (王)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 时人为之语曰: /二王居平, 不送不迎。0 ?!这些其实只是表面上的中立, 实际并不中立。王孚的!不同逆?, 就是对明帝的支持; 王延之与王僧虔的所谓!持平?, 实际也是支持了萧道成。六朝时期动乱相继的政治环境对琅琊王氏的

政治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视家族利益便是这

种影响下的产物之一。当家族势力可能引起别人

猜忌时常自抑损, 不使势力过盛; 在突发事件真相

未明、或不愿有所去就时保持中立, 都使其家族少

出祸端, 得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3. 重视培养族人的为官技能

所谓为官技能, 在六朝时期主要是指个人素

养, 其中主要包括学识是否渊博, 思想是否敏捷, 风度是否闲雅, 言谈举止是否有节度等等。在这些方面, 琅琊王氏都有自己的特色, 堪称当时众多门阀

世族中的佼佼者。在南齐时, 王僧虔曾告诫子弟

说, 族中子弟过去靠门荫, 年纪很轻便得到了好的

官位和名声, 但失荫之后, 这些便都谈不上了, 因此应该自己去努力。另外, 他还说, 一个人的仕宦高

低贵贱, 是否受到尊敬, 名声是好是坏, 是否留传后世, 关键不在于门第和仕宦, 而在于是否有真才实

学和值得人们尊敬的地方。 王僧虔的观点在琅琊

王氏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重视子弟的教育, 故

琅琊王氏子弟多能努力向学, 并且取得了许多令人

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 涉及到经学、文学、史学以及书画、乐舞、弈棋、博古、法律、图书整理、谱牒编纂等许多领域, 其中专门为仕宦服务的!王氏青箱

学?及王氏家族的书法成就都广为人知。#

琅琊王氏重视培养家族成员的为官技能, 这

对于他们日后参与官场竞争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 李延寿曾在&南史?

中指出: !语云/不有君子, 其能国乎0 。晋自中原

沸腾, 介居江左, 以一隅之地, 抗衡上国, 年移三百, 盖有凭焉。其初谚云: /王与马, 共天下。0 盖

王氏人伦之盛, 实始是矣。及夫休元(王弘) 弟

兄, 并举栋梁之任, 下逮世嗣, 无亏文雅之风。其

所以簪缨不替, 岂徒然也。? 这里, 李延寿把东晋南朝的立国同琅琊王氏联系起来, 而琅琊王氏的

!簪缨不替?与其! 无亏文雅之风?相关, 说明琅琊

王氏累世公卿的地位与其对子弟的教育和培养是

分不开的。另外, 清朝人周嘉猷也在&南北史世系

表序?中指出, 世族之家!跗萼相承, 蝉冕奕世, 固

由荫藉之美, 抑亦代不乏贤?。也就是说, 如同琅

琊王氏一样的世族之所以能够累世不衰, 其原因

固然有祖先福荫庇护的因素, 但更多的还是有贤

才相继、门风不坠的缘故。这种论断与李延寿的

结论一样, 都是符合琅琊王氏实际的。

4. 重视家族内部的相互提携

六朝时期, 琅琊王氏族大人多, 家族内部进一

步分为若干房支或家庭, 发展并不平衡, 有时还会

因此产生一些矛盾, 但是, 族内有识者, 或为大宗计, 或为门户计, 颇为注意互相提携。早在东晋初

年的王敦乱后, 王导为了维护家族利益, 曾主动提

携族人王允之, 而王允之又在王导去世后主动提

携王导次子王恬, 被认为是族人互相提携的典

范。% 此后, 在宋初的王华与从父弟王琨之间、王球与兄子王履之间、宋末的王晏与王奂之间, 等等,

都发生过类似的提携之事。这些提携和帮助, 或

相助为显宦, 或曲法以申救, 或藉势相救以出危

境, 或委质求信以助族人, 无疑都有利于家族政治

地位的维持。

三、琅琊王氏政治行为的再评价

琅琊王氏在六朝时期所表现出的政治意识与

政治行为, 在门阀世族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事

实上, 在家族利益高度政治化的六朝时期, 世族的

政治行为几乎都与家族命运息息相关, 这也是影

响其家族地位最为重要的因素。

对于门阀世族的政治行为影响家族地位的事

实, 国外不少研究者早已注意到, 矢野主税和

戴维约翰逊( Dav id G. Johnson )都有相当精辟的论断。& 他们认为, 门阀世族不仅是累世官僚之家, 也是一个寄生于中央政权的官僚阶层。由此来看

琅琊王氏, 其家族确是通过政治行为来维持其特

殊地位的。问题在于, 其地位的获得和长期维持

的原因究竟何在? 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概括而言, 琅琊王氏政治地位的获得, 最不容

忽视的是其成员通过仕宦不断建立功勋, 而特殊

地位长期维持的主要原因则是贤才相继, 文化素

质较高, 能够不断造就国家所必须的人才, 满足各

朝举贤任能的需要, 同时维系家族箕裘不坠。

长期以来, 学界在对门阀世族的研究中, 过多

着眼于因其累世高官而!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的现象, 或者认为只要出身高贵便能得到这种特权, 殊

不知, 世族子弟固然因出身高贵而容易进入仕途,

但如果要想仕至高官并累世如此仍要依靠个人的

突出才能, 门第和才能的作用始终同样重要。魏晋时, 琅琊王氏的王祥兄弟一支本是以王祥为代表,

其名声和官位远在其弟王览之上。其后, 二人分别

有子五六人, 按照二人所奠定的基业, 本应是王祥

的子孙贵显无比, 然而事实上却是王祥后代在传了

一二代以后便寂然无闻, 王览之后却!子孙繁衍, 颇

有贤才相系, 奕世之盛, 古今少比焉? 。这种虽为兄弟却有不同结局的现象, 很难不与!贤才相系?联

系起来, 在相同背景下人才的重要性也表现得特别

突出。正因如此, 前述李延寿和周嘉猷都指出琅琊

王氏特殊地位的长期保持! 固由荫藉之美, 抑亦代

不乏贤?, 即与!贤才相系?有关。

在琅琊王氏地位特殊的六朝时期, 人们衡量

一个家族是否!贤才相系?的标准, 从政治角度

看, 为是否有为时所用的品德和技能, 或者是否晓

习吏事, 具有出众的文才或统治经验。这种标准

如果还原于社会, 则是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而实际情况是, 在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于东

汉末年崩溃以后, 文化因战乱频仍或学校废弛而

非一般人所能轻言, 即使曾被作为官学推奉的儒

家经学也由原来的!太学博士之传授, 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

, 从一种社会化的学问变为一些具备

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家族专有的奢侈品, 国家选拔人才也不能不出于其中。同时, 出自这些家族的人才大多在儒学的熏陶下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 即使文才难以出众, 也有道德风范可供效法, 北魏孝文帝所谓!然君子之门, 假使无当世之用者, 要自德行纯笃, 朕是以用之?(

, 极为直接地

说出了其所具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 一方面是社会上仅有的文化大族而使国家舍此则别无他求, 另一方面是重用文化修养较高的大族子弟确实可以满足统治需要, 皇权与世族便结合在一起。琅琊王氏以文化起家并保持了突出的文化传

统, 为满足从政为官的需要而使家传文化向服务于仕宦的方向发展。只是在南朝中叶以后, 文化因统治者的提倡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归, 世族对文化的垄断局面开始被打破, 文化素养也不再为世族子弟所垄断, 因而使其在维持家族地位中的作用大为降低, 结果便是家族地位的衰落。尤其是在南北朝统一以后,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局势的安定使文化教育重新成为天下百姓所共享的福祉, 政府推行的诸如科举取士等制度更为天下人向学之风推波助澜, 文化素养进而成为像两汉时期一样许多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于是, 由于文化素养已不再成为维系门阀世族长期存在的一种内在因素, 这一特殊的社会阶层也必然逐渐从历史中消失。

总之, 六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作为最为特殊的

政治世家之一, 有其长期存在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 同时更为重要的还是来自其家族本身的因素。其家族在这一时期中或许表现出许多具有普遍意义或个性鲜明的特点, 但最明显的一点仍是高度重视家族的政治意识及政治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