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力、视野、盲点测定084120003陈明辉

视力、视野、盲点测定084120003陈明辉

视力、视野、盲点测定084120003陈明辉
视力、视野、盲点测定084120003陈明辉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陈明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班级08级A班

实验课程名称生理学

指导教师及职称施利民老师

开课时间2010至2011学年下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实验名称:视力、视野、盲点测定实验时间:2011.6.7

小组合作:是○否○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视力的方法。

(2)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

(3)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

(4)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2、实验设备及材料:

(1)遮眼板,视力表,指示棒,白纸,铅笔,黑色和白色视标,尺子,遮眼板,视野计,视标(白色、红色和绿色),视野图纸,铅笔;

(2)常用的是弧形视野计,它是一个安在支架上的半圆弧型金属板,可围绕水平轴旋转360°,该圆弧上有刻度,表示由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与视轴之间的夹角。视野界线即以此角度表示。在圆弧内面中央装一个固定的小圆镜,其对面的支架上附有可上下移动的托颌架。测定时,受试者的下颌至于托颌架上。托颌架上方附有眼眶托,测定时附着在受试者眼窝下方。此外,视野计附有各色视标,在测定各种颜色的视野时使用。

3、实验原理及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1)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能力,以能分辨空间二点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对人来说,是用来检查视网膜中央凹精细视觉的分辨能力。临床规定,当能分辨二点间的最小视角为一分时(指这二点与相距5m远的眼所形成的视角),视力为1.0,这二点间的距离约为1.5mm,相当于视力表第10行字的每一笔划所间隔的距离。因此,在距视力表5m处能分辨第10行字,为正常视力。

(2)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借助此种视力检查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觉中枢的机能。

正常人的视力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在相同的亮度下,白光的亮度最大,红光次之,绿光最小。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不仅与面部结构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3)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乳头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依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4)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

1)将视力表挂在光线充足而均匀的地方,让受试者在距离5m远处测试。视力表上第10行字应与受试者眼同高。

2)受试者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另一眼看视力表,按实验者的指点从上而下进行识别,直到能辨认最小的字行为止,以确定该眼视力。同法确定另一眼视力。

3)若受试者对最上一行字也不能辨认,则须令受试者向前移动,直至能辨认最上一行字为止,并按上述公式推算视力。

(2)

1)准备: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在托颌架上,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点,接受测试。2)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白色视标,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记下此时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之刻度。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以后,将结果标在视野图的相应经纬度上。同法测出对侧相应的度数。

3)将弧架依次转动45°角,重复上述测定,共操作4次得8个度数,将视野图上8个点依次相连,便得出白色视野的范围。

4)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出该侧眼的红色、绿色视野。

5)同法测出另一眼的白色、红色、绿色视野。

(3)

1)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立于纸前50cm处,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的地方用铅笔划一“+”字记号。令受试者注视“+”字。

2)实验者将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颞侧缓缓移动。此时,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而移动。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置。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视标时记下其位置。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标刚能被看到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圆形的盲点投射区。

3)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

盲点距中央凹的距离=盲点投射区至“+”字距离×15/500(mm),盲点直径=盲点投射区直径×15/500(mm)。

(如图)

注意事项

(1)在测试中,要求被测眼一直注视圆弧型金属架中心固定的小圆镜。

(2)测试视野时,以被测者确实看到视标为准,即测试结果必须客观。

二、实验内容

1、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

(1)视力测定略。

(2)视野实验结果见黄纸。

(3)盲点投射区至“+”字距离=562mm;盲点投射区直径=124mm。(4)计算得:盲点距中央凹的距离=17mm;盲点直径=4mm。

2、对实验现象、数据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实验思考题

(1)一患者左眼颞侧视野、右眼鼻侧视野发生缺损,请判断其病变的可能部位。

答:右侧视束损伤时引起右眼鼻侧、左眼颞侧视野缺损。

(2)夜盲症患者的视野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夜盲症主要是由于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视野的大小和形状与视网膜上感觉细胞的分布状况有关;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过程需要经过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诸多过程的,其中一方面受损,会影响其他方面的过程,因此夜盲症患者的视野会变小。

(3)视交叉病变时,患者视野将会出现何种改变?为什么?

答:视交叉病变对视野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视交叉正中部受损所致的双眼颞侧半视野缺损、叫双颞侧偏盲;以及在视交叉下方的垂直体肿瘤首先压迫视交叉鼻下纤维,引起颞上象限视野缺损,随后出现颞下、鼻下、鼻上象限视野缺损,但因视觉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内排列异常复杂,视交叉在蝶鞍上方的位置又不恒定,视交叉受压迫部位也经常变化,从而所出现的视野缺损也不完全一致,如视束起始处视交叉受累,可出现同向偏盲,即两眼同侧半视野缺损如视交叉前部受累,往往因病变偏向一侧多些,形成一眼全盲,另眼颞侧偏盲。

(4)试述测定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和盲点直径的原理。

答: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依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

(5)在我们日常注视物体时,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生理性盲点存在?

答:由于我们平常都用双眼视物,一侧眼视野中的的盲点可被对眼侧的视野所补偿,因此人们并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视野中有盲点存在。

(6)当盲点范围发生变化时,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称为盲点,盲点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视觉细胞,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所以要注意行动上的、生活上的一些问题,例如开车看书等的活动。

三、实验小结

本次实验成败之处及其原因分析、改进措施:

本次实验中盲点的测定是问题最多的,视野的测定的问题与盲点测定的大同小异:首先,实验者与“+”的距离不能始终保持在50cm;其次,其实实验者对于看到与看不到“+”的界定是模糊的,所以测量结果还是误差极大,另外每个同学的主观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在测定时对于范围的界定也会相互影响;第三,在测量时,身边的同学的说话、活动会影响到受试者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指导老师评语及得分:

签名:年月日

视觉注意机制理论分析

第2章视觉注意机制理论分析 2.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像、视频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分析图像数据,理解图像内容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众所周知,人类可以从复杂的场景中快速地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区域,容易地完成对场景的理解。这是因为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HVS)的信息选择策略,利用视觉注意机制引导人眼在海量数据中注视到显著的区域,并分配资源对重要区域优先进行处理[10]。多数情况下,当我们的眼睛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大量的视觉信息,大脑并不能对所有的视觉信息进行同时,而是删除大部分无用信息,筛选出少许感兴趣的重要信息,优先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处理。 计算机作为目前处理信息最快的工具之一,在计算机图像处理中引入视觉注意机制,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筛选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在物体识别、目标跟踪、图像分析与理解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就为汽车车牌的快速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目前的计算机视觉与人类的视觉在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视觉注意机制是涉及生物视觉处理等学科交叉领域,生物视觉与计算机视觉进行的学科交流为理论创新带来了新的思路: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研究人类的视觉系统(大脑)如何感知和识别外界视觉刺激出发,模拟人的视觉注意机制,建立一种有效的视觉注意计算模型,使计算机拥有人类所具备的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并将其应用于静态场景、动态场景的感兴趣区域检测及场景分类中。 2.2 人类视觉感知系统 关于人类的视觉感知系统,尤其是人类自身的视觉神经系统,心理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通过深入研究探索,人们发现人类视觉神经系统中的视觉感官信息在人脑中是按照某一固定路径来进行传递的,其输入的是视觉刺激,输出的是视觉感知,主要是由视觉感官、视觉通路、视感觉中枢组织和视知觉中枢组织组成的,其分别负责视觉信息的生成、传送和分析。其中视觉信息分析过程可分为视感觉分析和视知觉分析,如图 2.1所示。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3-4年级小学生注意力训练方法(视觉版)

小学生注意力训练方法(视觉版) 适合对象:三年级至四年级 训练目的:训练学习能力,让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考试不粗心,提高学习成绩。 训练要求:每次训练5-10分钟,家长监督训练结果,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第一关考试不粗心题 训练目的: 提高学习注意力,减少粗心现象。 训练方法: 在下面字母行中找出字母”u”,并用圆圈圈起来 w r t y u t y h t u e x v I y g s x I u m o r e u c v t r s a I u r t u c w y y t u e c s x n w d t t e y t w c b n x y u e t c v u n m I t i o w b q u y e t x c I j k e r t u n c r e e u g e r y u z e u t n c I l p q u d u n v w u t u y e o u e g u s x I o u e r t z p r s a u y r b c u e n o d p o u t r t u o I u y e r t v b t m g e x s w e a I u e t b t u e r k d u I o e y t u I p o e r t 第二关上课不走神题 训练目的: 训练视觉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训练方法: 找出每行中与其他不一样的字母或汉字,用圆圈圈起来,并记录下来。 BBBDBBBBDBBBBDBBBBDBBBBDBBBDBBBBBDBBBBDBBBDBBBBDBBBDBBB 共( )个 YYYYVYYYVYVYYYYVYYYVYVYYYYVYYYYVYYYYVYYYVYVYYYYVYYVYYYV 共( )个 亏亏弓亏亏弓亏亏亏亏弓亏亏亏弓亏亏亏亏弓亏亏亏亏弓亏亏共( )个 少少小少少小少少少少小少少少少小少少少小少少少小少少少共( )个 大太大大大太大大太大大大大太大大大太大大大太大大大大太共( )个 友友友支友友支友友支友支友支友友友支友友支友支友友支友共( )个 第三关细心写作业题 训练目的: 提高视觉集中能力,培养认真学习态度。 训练方法: 从下面的数字行中把所有2332圈出来。 2332 3322 2332 3223 3232 2323 3322 2332 3232 2332 2233 3322 2323 3232 2332 2323 3223 2323 3322 2332 2332 3232 2233 3232 3322 3223 2332 2233 3322 2233 2323 2332 2233 2332 3223 3322 2332 3223 3322 2233

第4章 色彩与视觉生理

第4章色彩与视觉生理 本章要点: ·了解眼睛的构造 ·了解视界与色域的概念及作用 ·掌握视错性的形成原因及规律 第一节视觉的生理特征 人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状、位置、空间、色彩等的区别,都是通过视觉器官形成的一种视觉信息和感受。因此,视觉是人们认识这个多彩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了解视觉器官所形成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一、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学) 人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机,眼球前部好比照相机镜头,内部好比暗箱,视网膜相当于相机的底片。但是,眼球结构比照相机复杂得多、灵活得多。人眼因外形近似球状, 故称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射 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 有感光的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这些感光细胞 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 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枕叶视觉中枢神经,产生 色彩感。 (1)角膜,角膜的作用是光由这里折射进 人眼球而成像。 (2)虹膜又称彩帘,虹膜作用是能控制瞳孔的大小,光弱时大,光强时小,像照相机中的光圈,虹膜能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 (3)水晶体。其作用相当于透镜,可以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光通过水晶体的折射传给视网膜。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以及对色彩与形态的错觉等,大都是由于水晶体的伸缩作用而引起的。 水晶体内含有黄色素。黄色素的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它影响人对色彩的识别。 (4)玻璃体。光必须通过它才能到达视网膜,玻璃体带有色素,色素随着人的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5)黄斑与盲点。黄斑是视网膜中感觉最特殊的部分,呈浅黄色,黄斑位于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最集中的地方,是视觉最敏感的位置,人对色彩感觉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异,与黄斑有直接关系。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10, 1103?1113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1103 收稿日期: 2010-09-29 *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项目(CBA0901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XLX266)。 通讯作者: 杨海波, E-mail: psy-yhb@https://www.doczj.com/doc/7114327555.html,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 一项ERP 研究* 白学军1 尹莎莎1 杨海波1 吕 勇1 胡 伟1 罗跃嘉2 (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摘 要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 以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材料, 通过记录\16名被试在长短两种时间间隔(ISI)条件和有效、中性、无效三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的行为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 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影响的认知过程和脑机制。结果发现:(1)无论ISI 长或短, 有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相同)的反应时均显著短于无效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与目标所在的背景图形不同)。(2)有效信息条件下的额区P2波幅显著大于中性信息条件(记忆图形不出现在搜索序列中); 枕区P1、N1波幅和潜伏期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短ISI 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下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大于无效信息条件; 长ISI 条件下, 有效信息条件的枕区P300波幅显著小于无效信息条件。表明当目标出现在与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客体中时, 激活了工作记忆中的客体表征, 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优先捕获注意; 同时ISI 变化对此过程起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 视觉工作记忆; 信息内容; ISI; 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事件相关电位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现实生活中, 个体只能有选择地加工有用信息, 同时抑制无关信息, 这样才能确保认知活动的高效率。在这一过程中, 注意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Desimone 和Duncan (1995)提出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 competition model)认为, 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 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 (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 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Yantis, 2000; Luck & Vecera, 2002)。大量行为实验结果表明, 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Soto, Heinke, Humphreys, & Blanco, 2005; Soto, Humphreys, & Heinke, 2006)。 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加工机制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工作记忆主要参与外界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存储和执行控制等认知过程, 注意控制则控制了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 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视觉工作记忆主要负责加工视觉信息, 例如物体的形状、颜色等, 当注意与视觉工作记忆共享某些特征时,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会对注意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研究者从行为角度对工作记忆能否自动引导注意选择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一些研究者(Downing, 2000; Oliver, Meijer, & Theeuwes, 2006; Soto et al., 2005; 杨海波, 尹莎莎, 白学军, 2010)认为, 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 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Downing (2000)的研究以人脸图片和几何图形为材料, 发现探测刺激出现在

视觉注意力训练方法是什么

视觉注意力训练方法是什么 孩子的视觉和注意力是比较关键的部分,在孩子的成长发育期间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视觉和注意力的训练,平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是观看图画,做亲子游戏等活动,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使孩子的视觉和注意力更加集中,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也很好。 ★视觉和注意力的训练方法 ★针对性训练才有效果:健知注意力提升课程先通过一个评估量表初始定制课程方案,再根据训练结果反馈动态调整方案,为每个学员个性化定制最高效的训练提升方案。 ★家庭训练容易坚持:注意力训练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每天30-40分钟就足够但需要长期坚持,健知训练课程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并且趣味性高,依从性好课程完成率很高。 ★不只是提升注意力:注意力不足的孩子往往在学习相关的感知觉功能和读写能力方面存在落后,训练课程包含注意力提升、感知觉提升和读写力提升三大部分,全方位提升注意力和学习能

力。 ★在线训练+教材训练+家庭教育指导科学搭配:在线训练采用计算机小游戏的形式,主要进行需要控制素材呈现时长,记录反应时间的训练任务;教材训练主要进行需要动手动笔,动脑筋 规划执行的训练任务;家庭教育指导主要围绕孩子在日常学习和 生活中的注意力问题的教养方法、辅导方法和亲子关系进行指导。 1、注意力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觉功能训练,分为五大训练模块:注意力,记忆力,视知觉,协调性,执行力。每个模块下面又分列为若干不同的训练模式和难度阈值。 研究表明,注意力与感知觉功能与多种学习进程相关,训练课程通过个性化的注意力与感知觉功能训练,提升注意力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觉功能。主要包括:主动注意力(注意察觉、注意维持、注意瞬脱、注意广度、选择注意、分配注意;打开学习的知 觉门户);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工作记忆(增强信息的存取);视 空间感知和运动整合(阅读、书写、视听转化的基础);协调性(手眼协调、感觉统合;阅读、书写的基础);执行力(策略、排序、逻辑;文意理解和数学思维的基础)。通过训练后注意力缺陷与读写

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人体生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14应用心理学(1)班 洑佳玉 2014326670002 2015年10月15日 指导教师严璘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并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 2、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二、实验原理 (一)视野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此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借助此种视力检查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觉中枢的机能。正常人的视力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在相同的亮度下,白色视野最大,红色次之,绿色最小。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不仅与面部结构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二)盲点 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即视神经乳头所在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根据物体成像规律,通过测定生理性盲点投射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生理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一)视野 视野计,各色视标,视野图纸、铅笔、黑笔。 (二)盲点 大张白纸,黑笔、铅笔,尺。 四、实验方法 (一)视野 1、观察视野计的结构和熟悉使用方法 视野计的样式颇多,最常用的是弧形视野计。它是安在支架上的半圆弧型金属板,可围绕水平轴旋转360度。该圆弧上有刻度,表示由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与视轴之间的夹角。视野界限即以此角度表示。中央装一个固定的黄色注视点,其对面的支架上附有可上下移动的托颌架。测定时,受试者的下颌置于

班主任的视野、视角和视觉

班主任的视野、视角和视觉 班主任的视野、视角和视觉 文/芮彭年 班主任工作室给班主任带来了什么,能不能为她们的专业成长提供正能量,答案是肯定的。班主任在工作室学习的经历,可以用三个简单的词可以概括:视野,视角,视觉。 视野,就是把班主任从做不完的工作和解决不完的问题中解放出来,让班主任有时间抬起头看看教育,看看社会,看看前景。这样他会发觉,他正在做的事情就不再是平常的工作,而是对教育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人的研究。班主任就可以从学生发展的长河中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自己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人的成长本来就是复杂的,简单的、就是论事的做法往往会有阶段性,局限性。有些教育行为看上去很美,但是放的到学生发展的人生长河中去思考,就有可能是利少弊多,甚至走向反面。当然,班主任还可以摆脱当时处理问题时的急促和无奈,想到更好更适切的办法。当一名班主任有了大视野,她更容易贴近教育的本质,更容易从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来考虑和设计自己的教育方案,让学生享受最合适的教育。

视角,就是指具有大视野的班主任,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又必须寻找帮助学生独特的视角。班主任在处理学生日常问题时常常有概念化的倾向。如遇到离异家庭的孩子,想到的就是心理压抑,遇到脾气暴躁的,想到的就是家教失当等等。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情景往往使之容易把问题归类,把事件去害化,总想找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人类这种趋利化的倾向,容易使班主任放弃独特的视角,放弃尝试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缺乏解决问题的视角,容易使班主任的工作趋于简单,趋于平庸。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和他们的前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身上的问题貌似雷同,其实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需要班主任用他特有的视角去揣摩,去发现,去欣赏,去筹划。没有自己的视角,就不可能有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育是最需要创新的地方,而创新的基础就是要有自己的视角。没有独特的视角,树叶就是树叶,不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就是学生,也不需要新的教育方法。这样,教育就会固化,思想就会停滞,教育的创新就无可能。具有自己视角的班主任,可以用更专业的方法解析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可以用更适合学生的做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当然,这种特殊视角的出产生更在于教师对自己习惯想法和做法的挑战。 视觉,就是有了视野,有了视角以后形成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教育境界,一种为师的境界。这种感觉又是对自己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件

第五章 视觉的生理机制

第五章视觉的生理机制 把研究感觉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揭示脑的奥秘的突破口,其中以视觉系统的研究最为突出。在视知觉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一节视觉编码及视网膜感受 眼的基本功能就是将外部世界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光感受机制。 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激发视网膜上化学和光的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光感受功能,产生感觉信息。 与声音一样,光也有波长和频率等属性。与波长(物理刺激)变化相对应的是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心理维度)。例如,我们称波长690nm的光为红色光,也就是说,这一波长的光通常被感知为红色。 (一)折光系统的组成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角膜折光能力最强,晶状体调节能力强。 (二)眼的调节 正常眼看6m以外的物体时,从物体上发出的所有进入眼内的光线相当于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不需调节;但看6m内物体时,光线是发散的,物体将成像在视网膜之后,必须进行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和瞳孔的调节。 二、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 色素细胞层 视网膜最外层,外侧紧贴脉络膜。 色素细胞层对视觉的引起并非无关重要,它含有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它相邻接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 保护作用表现在:①色素层可以遮挡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②色素细胞在强光照射视网膜时可以伸出伪足样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段,使其相互隔离,少受其它来源的光刺激;只有在暗光条件下,视杆外段才被暴露。 2. 感光细胞层 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 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 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 视杆和视锥细胞不仅外形不同(主要在外段),而且它们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所含视色素为视紫红质;视锥细胞外段呈短圆锥状,具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分别存在于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中。两种细胞的视色素均镶嵌于外段膜盘上。 三种锥体细胞通常被说成:红色锥体细胞、蓝色锥体细胞和绿色锥体细胞。 但使用这种说法时需小心:它是指一种锥体细胞只对一种波长的光最敏感。比如绿色锥体细胞,它并不是只对绿色光敏感,对蓝色和红色光也敏感,只是敏感程度较低。 另外还要注意,当把一种锥体细胞说成是“绿色锥体细胞”时,我们只是指绿色的心理知觉与这种细胞吸收的光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绿色的心理知觉涉及复杂的加工过程,各种锥体细胞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双极细胞层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层内的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4. 节细胞层 节细胞层中的神经节细胞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视网膜中除了这种纵向的细胞间联系外,还存在着横向的联系,如在感光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之间有水平细胞,在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之间有无长突细胞。

2.1.1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2(视角、视野、视觉运动规律).

幻灯片1 幻灯片2 第二章展示设计的基本原理—— 2.1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要素 主讲教师:林端端 幻灯片3 2 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要素 视觉要素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感知系统; ●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的感知工具; ●通过视觉可以观察外部世界的形状、大小、色彩、明暗、肌理、运动、符号等多方面的信息内容,并形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形象。 ●展示设计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展位设计的信息、内容传达和沟通功效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视觉因素的运用。 ●作为展示设计师,只有了解了人的视觉生理、视觉美感、视觉形态,才能在展示设计中将展品和信息合理地布置在合适的空间中。 幻灯片4 目录 幻灯片5 目录 幻灯片6 2.1.1 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 2、视角 ●视角实质被视物体的两端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相交角度,与观察距离和所视物体两点距离

有关。视角越小,目标看得越清楚。 ●因此,最重要的视觉信息应该安排在中心视角范围以内,如果被视物体不能保证在视角的中心位置上,最好采用加大面积或加长视距的方法来处理。 幻灯片7 2.1.1 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 3、视野 ●视野是人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视野与视距成正比,视距越大,视野也越大。 ●人眼最佳视野范围在视平线以下10°左右; ●视平线以上10°至视平线以下30°范围为良好视区; ●视平线以上60°至视平线以下70°为最大视野范围; ●所以在空间造型中,有意识地让下半部大于上半部,会使视觉舒服。 幻灯片8 2.1.1 视觉生理与展示设计 4、视觉运动规律 (1)视线水平移动比垂直移动快。 (2)水平方向尺寸的判断比垂直方向准确。 (3)视线移动方向习惯上是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一规律主要是受书写阅读的影响而形成的。 幻灯片9

5-6年级注意力训练题(视觉版)

小学生学习能力教育训练 适合对象:五年级至六年级 时间:____月____日第____周星期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能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考试不粗心,提高学习成绩 训练要求:每天训练10分钟,由家长监督训练结果,必须每天坚持训练,效果明显 第一关考试不粗心题 训练目的:提高考试注意力和视觉分辨能力 训练方法:找出每组中与其他不一样的数字字母和汉字,用圆圈把它们圈起来并记录下来99899 共( )个YTYTTYTTTYTTTTYTTTYTTTYTTTYTTTYTTTYTTTYTTTYTTTYTYTTTT 共( )个bbpbbbbpbbbbbpbbbbpbbbbpbbbbbpbbbbbpbbbbbpbbbbpbbbbpb 共( )个BBBDBBBBDBBBBDBBBBDBBBBDBBBDBBBBBDBBBBDBBBDBBBBDBBBBB 共( )个 人人人人八人人人八人人八人人八人人人人八人人人八人人共( )个 正正正五正正正正五正正正正正正五正正正正五正正五正正共( )个 天天天天无天天天无天天天天无天天天天无天天天无天天天共( )个 第二关细心写作业题 训练目的:提高学习注意力和细心态度 训练方法:查下面的数字表,看“23”共出现多少次,如“03023”算有一个“23”,“23523”算有两个“23”,找找下面到底有多少个“23” 26876 23456 32455 56432 45445 52344 65454 54375 23568 23468 97865 56423 67432 23345 25236 42353 54908 52387 54323 23695 57232 31685 76439 35785 42356 94232 91423 58653 28943 68234 72134 43678 62345 51243 62345 25723 43234 65465 34363 56523 94232 46556 91423 58653 28943 23345 25236 42353 52344 52354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内容提要】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本文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问题,从“看的方式”的变化去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透过视觉文化从传统向当代形态的转变,剖析了构成“图像时代”之要素的视觉文化的性质的功能,从而把握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视觉性更突出地是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这类说法,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然而,历史地看,视觉文化又不是当代所独有的,可以说它古已有之。因此,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文化问题,就有必要考察视觉文化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变,透过这一转变,我们便可把握到当代视觉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 视觉范式的转变 我以为,考察视觉文化的不同历史形态,就是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用伯格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看的方式”(waysofseeing),亦即我们如何去看并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他写道:“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有意去看的东西。有意去看乃是一种选择行为。其结果是我们所见之物带入了我们的目力所及的范围。”(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选择行为呢?伯格的解释是:“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的东西或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影响。”(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这也就是说,人怎么观看和看到什么实际上是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不存在纯然透明的、天真的和无选择的眼光。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与布尔迪厄的一个看法联系起来,便会看到其中的奥秘。布尔迪厄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创造出特定的关于艺术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支配着人们看待艺术品甚至艺术家的看法。他指出: 艺术品及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作为信仰的空间的生产场,信仰的空间通过生产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信仰,来生产作为偶像的艺术品的价值。因为艺术品要作为有价值的象征物存在,只有被人熟悉或得到承认,也就是在社会意义上被有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公众作为艺术品加以制度化,审美素养和能力对于了解和认可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作品科学不仅以作品的物质生产而且以作品价值也就是对作品价值信仰的生产为目标。(注: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这里,布尔迪厄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单纯地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关于艺术品的价值或信仰的生产。因此,对这种价值或信仰的分析才是艺术科学的关键所在。同理,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视觉文化的历史考察中来,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代的眼光实际上受制于种种关于看的价值或信仰,这些正是伯格“我们所知的东西和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本义所在。 更进一步,这种带有特定时代和文化的眼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呢?贡布里希从画家的角度深刻地阐述出来。他认为,“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注: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画家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看世界,在中国画家那里,梅兰竹菊有独特的人格意义,所谓“四君子”也;这种眼光在西方画家那里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贡布里希认为这是一种“图式”,制约着画家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即便是同一处风景,不同的画家也会画出不同的景观,因为他们总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假如说画家的眼光还有点神秘难解的话,那么,用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明便很简单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变革与发展实际上是所谓的“范式”的变化。在他看来,“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第158页。)。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往往拥有

视觉专注力训练(题卡)

视觉专注力训练一(5分钟) 1、WVWWVVWWVWVWWVVWWVWWVWVVWWWVVWVWV W 共有( )个;V 共有( )个 2、DBBDDBDBDBDDBBDDBDBDBDDDBBDBDDBDDDBDDBDB D 共有( )个;B 共有( )个 3、MNNMMNMNMMMNNMNMNNNMMNMNMNMMMNNMNMN M 共有( )个;N 共有( )个 4、OCOCCOOCOCOCCOCOCOOOCCCCOCOCOCOOCCCOOOCOC O 共有( )个;C 共有( )个 5、GCGCGCCCGGGCCGCGCGCCCGCCGCGGCGGGGCCGCGCGC G 共有( )个;C 共有( )个 6、EFEFFEFFEFFEFEFEFFFEEEFFEFEFEFFEFEFEEFFEFEFFEFFEF E 共有( )个; F 共有( )个 7、XYXYXYXYXYXYXXYYXYXXXXXXYYYXYXYXYYYXYXY X 共有( )个;Y 共有( )个 8、HLHLHLHHLLLHLHLHLHLHHHLHLLLLHLHHLHLHLHLLHLH H 共有( )个;L 共有( )个 9、TFFTFTTTFTFTTFTTFTTFTTFTTTTFTFFFFTFTFTTFTFTFTFTF T 共有( )个;F 共有( )个 10、RKKRRKRKKKRKRKRRKRRKRKRKRKKKRKKKRRRRKRKK R 共有( )个;K 共有( )个 《全脑教育研究室》专注力训练 学员姓名:

1、&##&&##$#$#$&&$#&&##$#&$&$$&#&$&#$&&$$#$#$&$##& #共有()个;$共有()个;&共有()个2、@%&%@&@%%&%&&%%@%@%&%@&%@%@&%&&@@ @共有()个;%共有()个;&共有()个3、bdccdbcdbdbcdbbccbcdbdbbdbcbddbcdbdbddcbdbdbcdcdbbccbdbcdbd b共有()个;c共有()个;d共有()个4、pqgpqgqgqppqgqpgqgqpqgqpgqpqqgpqpgqpggpqgpqqgpgqpggpqggpq p共有()个;q共有()个;g共有()个5、ceoecceoeoooeccecocoeecoeoccoeceoceoceoooecceocoeoceocoecoeeo c共有()个;e共有()个;o共有()个6、uvvuwuvwuvvwuvuuuvwwuvwvuvwuvuuwvuvwuvuwuvuwuwvvwuv u共有()个;v共有()个;w共有()个7、nmmhhnmnhmnhmnmnnmhmhmnmhmnhmhmmmhnnhmhnnmhhhnm n共有()个;m共有()个;h共有()个8、kxvxkxkxxxkvkkvxvkxvvxkkxvxvxkvkkkvvxvxkvkxvxxkvvkvxkvvkx k共有()个;x共有()个;v共有()个9、×÷+××+÷+÷+×++÷+÷+×÷+×+÷+××+×++×+÷÷+ ×共有()个;÷共有()个;+共有()个10、≥<≥><<≥<>≥<≥>≥<<≥>>≥>≥<≥≥><> >共有()个;<共有()个;≥共有()个

视野和盲点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视野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并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二.原理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此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借助此种视力检查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觉中枢的机能。正常人的视力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在相同的亮度下,白色视野最大,红色次之,绿色最小。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不仅与面部结构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三.材料 1.实验对象:人 2.实验仪器:视野计,白色、红色和绿色视标,视野图纸,铅笔。四.方法 1、观察视野计的结构和熟悉使用方法 视野计的样式颇多,最常用的是弧形视野计。它是一个安在支架上的半圆弧型金属板,可围绕水平轴旋转360°。该圆弧上有刻度,表示由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与视轴之间的夹角。视野界线即以此角度表示。中央装一个固定的黄色注视点,其对面的支架上附有可上下移动的托颌架。测定时,受试者的下颌至于托颌架上。此外,视野计附有各色视标,在测定各种颜色的视野时使用。 2、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在托颌架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点,接受测试。

3、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视标(视标颜色任选),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记下此时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刻度。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以后,将结果标在视野图的相应经纬度上。同法测出对侧相应的度数。 4、将弧架一次转动45°角,重复上述测定,共操作4次得8个度数,将视野图上8个点依次相连,便得出所选颜色视野的范围。每做完弧的一个位置休息2min。 五.实验结果 个人视野相应经纬度原始数据 【思考题】 视觉实验时,刺激图片选用多大的视角合适 答:视角不宜太大,控制在普通人的视角范围之内。 盲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二.原理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 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文化形态;传播理念;视觉文化产业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人类早就有了视觉(Visual)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而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理研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而视觉文化进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则在90年代后才引起了某些关注。在这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W·J·T·米歇尔的见解值得注意:“视觉转向发生在英美哲学中,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而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语言学’,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与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范这一假定作为开端的。”今天,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正开始被传播学界的学者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这不但意味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而且还可能孕育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某些突破。 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当然,我们考察视觉文化和

生理心理学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实验: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①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并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 ②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二)摘要 通过视野计测量被试各相应经纬度,并在视野图纸上画出视野范围。通过单眼一直凝视正前方“+”字,不断移动视标并询问被试情况,测得被试盲点上下、左右限,并绘制出简单的盲区,计算得到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盲点直径。 (三)引言与背景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此范围又称为周边视力,也就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正常人的视力视力范围在鼻侧和额侧的较窄,在颞侧和下侧的较宽。在相同的亮度下,白色视野最大,红色次之,绿色最小。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视网膜在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部位没有视觉感受细胞,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该部位为生理性盲点。由于生理性盲点的存在,所以视野中也存在生理性盲点的投射区。此区为虚性绝对性暗点,在客观检查时是完全看不到视标的部位。 (四)材料与方法 ①视野的测定 材料:视野计,绿视标,视野图纸,铅笔自备。 方法: 1、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在托颌架上,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遮住一眼,另一眼在测试中一直凝视弧架中心点,接受测试。 2、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绿色视标,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记下此时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刻度。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后,将结果标在视野图的相应经纬度上。同法测出对侧的度数。 3、将弧架一次转动45度角,重复上述测定,共操作4次得8个度数,将视野图上8个点一次相连,便得出视野的范围。每做完弧的一个位置休息2min。 ②盲点的测定 材料:白纸,铅笔自备、黑色视标,尺,遮眼罩。

“我与视觉文化”教案(详)

《我与视觉文化》课时教学计划 执教者: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大根开课时间:2006年3月30日 设计思路: 《我与视觉文化》是上海师大附中为扩大高中生的视野而开设的校本拓展性课程,共一个半小时。让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视觉文化”的特点,能举例说明视觉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学习用视觉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研究的结果;并对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的价值引起思考。 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按座位的前后三排的6位同学为一组,将全班48位同学随机分成8组,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爱好或特点,为自己小组起个有趣的、有创意的组名,并作为一种精神作用于学习活动,这将更有利于产生小组的特点和凝聚力;每组发一份《“我与视觉文化”教学任务书》。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地研究“视觉文化”这一课题,主要参与三项活动: 1.寻找、研究并展示“我身边的视觉文化”的事例,同时要注意“视觉文化”的特征,以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 2.用视觉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对某一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即确定某一新颖、有趣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做一次视觉化表达的练习,可采取绘画、摄影、立体制作、小品表演、视频、科技成果等方式,在课堂上制作和完善,要求能达意,有美感;最后展示成果,分享创作体会,也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 3.通过学习,回答自己对“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的看法,应该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策划、组织和动员,提前一周布置研究任务;在课堂上,是“主持人”,在制作时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明确了任务之后,完全进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状态,有很大的创造和个性发挥的空间。 另外还设计了“在视觉文化时代,你如何看待美术的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这是引领学生思维深化的重要策略。并提示:相比“语数外”;对人的认知、思维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对个体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这将加深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目标。然后以三个概念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概念1是说明“视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并通过学生找到的实例及其特征和影响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形象、更广泛地理解“视觉文化”。 概念2是“视觉读写能力”,是视觉文化时代对我们的一种新的要求,通过对中学生美术作品的欣赏(读),让同学们体会到如何利用美术(视觉)的方式表达(写)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然而,这些作品处于“美术”的范畴之内,主要是倾向于个人的自我情感的表达。 概念3更把美术的“视觉读写能力”深化为一种视觉文化时代“特殊的学习方式”,在“感知―思维―表达”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再让学生通过主题性的研究和视觉化的表达领会其中的意义,通过切身体验认识“美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最后通过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把对研究主题的认识提高到理性水平,真正发掘出本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深层意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一、什么是视觉文化?(概念1)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信息符号环境。人类的各种信息符号的产生、传播及其演变构建了人类的文化,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标志着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 信息符号媒介的“视觉化”变革,使得人类的“信息符号系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而且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佐夫发现:“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并指出:“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科学对世界的理解,靠的是图像模式而不是文本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米歇尔教授不无感慨地说道: “尽管图像表征问题一直存在,但是它现在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