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与法治中国构建

论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与法治中国构建

论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与法治中国构建

摘要:2014年10月份,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引发了各界对于构建法治中国的热议。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法律文化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构建法治中国的要求必然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中国法治构建的重要本土资源。本文试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整体情况及构建法治中国的具体要求出发,深刻分析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与构建法治中国之间的种种联系,探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对构建法治中国的影响以及借鉴意义,并对我国的法治现状做出一定的分析,最后,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内容,对法治中国的构建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法律文化传统法治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影响借鉴意义

儒家文化邢主德辅礼法合治国家宪法日

(一)中国法律文化传统概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国的法律文化自古有之,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殷商时期的“神治”时代,由于夏商是一个“迷信鬼神,不懂人事”的时代,所以当时的法律实践活动还没有按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因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任意性的色彩;“夏朝立法思想是‘王权天命’的神权法思想。《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亦云:‘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①,

这说明其在实施惩罚时借用上天及鬼神的权威,以示替天行道。这一时代的法律文化总体而言是“神治”的任意法时代,任意法是“神治”法律观在立法及司法领域的产物。

西周、春秋是“礼治”的时代。其中,西周是“既信鬼神,兼重人事”的时代,春秋是“不信鬼神,注重人事”的时代,“礼治”的核心思想是家族主义,礼是父系家长制的产物,其基本精神是“亲亲”、“尊尊”,“用礼制确定等级身份之后,法律的作用缩减为保障礼的实现,礼是治国安邦的规范总汇。”

②,事实上,这时的礼与当代的法律规范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战国、秦的“法治”时代,法家思想受到重视,法家思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重视实力,倡导耕战强国,主张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与历史进化论作为“法治”的基础,但其实质是建立和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成文法”是当时集权政体的产物,法律在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中逐渐地更新和完备,为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保护封建政权起到积极作用。

西汉至清末的“礼法合治”时代,这两千多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此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成为了法律领域最突出的思想特点,即维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和维护宗法家族秩序的礼,两者和而为一。在法律实践方面,荀子”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③的蓝图成为了范本,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混合法”,并对之后的法律规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法治中国的构建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力推进平安

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自此以后,法治中国成为主流的政治命题。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中国更是受到了广泛的热议。

构建法治中国,就要明确,什么是法治中国。首先,我们要构建的法治中国,是宪法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和最大权威的中国。这是法治中国最典型的特征。正所谓,“法乃国家布大信于天下。”宪法法律是党的意志、国家意志、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普遍行为规范,是13亿中国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宪法法律没有权威和尊严,治国安邦就失去依据,公民行为就失去规范,公平正义就失去标准,政治就不可能清明,社会就不可能和谐,人心就不可能安定。

其次,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全体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中国。这是法治中国最坚实的根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公民是国家的主体,是社会的基因。在法治中国,应当让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成为全社会奉行的基本准则,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得到严格落实,让人权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让每一个人都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最后,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政治清明、经济富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中国。这是法治中国最重要的使命。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法治中国,应当让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和健全,让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和有序,让社会运行更加稳定和和谐,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与法治中国相伴而行。

那么,我们又应当怎样去构建法治中国呢,构建法治中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目标宏大,任务艰巨。我们要重视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构建法治中国,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要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要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要使每一名公务员和普通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构建法治中国,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主导力量。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切实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构建法治中国,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每一个普通群众都真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加快推动全民守法、构建法治社会进程。

(三)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对构建法治中国的借鉴意义法作为文化现象,其发展表现为文化的积累过程,其继承是不可避免的,法在这种客观存在的继承中得到发展。尽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的封建文化气息,也存在许多消极因素,例如,身份和法律适用中的不平等,人治传统,轻视法律的作用,重义务轻权利,轻视程序的作用及其正当性等;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的积极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注重借鉴丰富多彩的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不照抄照搬、不削足适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政治局就国家治理召开集体学习,问计于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表示,中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而这些,都能给法治中国的构建以重要启示。

构建法治中国,首先,要充分发挥道德在法治构建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道德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朝代,甚至主张德主刑辅。现代法治的观念主张法律不能过多的包含道德因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失去了道德支撑的法律必定不是能构建法治社会的良法。因此,在法治构建的过程中,以不违背法治原则为前提,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将对法治社会的构建大有裨益。

其次,要注重“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赖以生存的儒家文化中,强调了“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最直观的体现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中,是对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总结和升华。我国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法治构建过程中,也应注重人的价值,保护人的权益,这样才能使法治建设更为贴合民众的需求,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

最后,传统法律文化对构建和谐法律社会提供借鉴。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理想,其中庸等主张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括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这六大特征均具有法治的属性,因此和谐社会本质上就是法治社会。这就要求在现代法治建设中,适当采用以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以及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作为纠纷调解依据的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维护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民族习惯、民族精神以及民众的法律观念紧紧相连,现代法治构建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去粗取精,积极挖掘和改造传统

法律文化,使其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文化和法律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法治中国的构建。

(四)我国的法治现状分析

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法治状况,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从法治建设的宏观内容来看,根据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三个政治报告对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战略目标做出的规定或描述,可以将其中的“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执政党依法执政、形成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司法改革、保障民主权利、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等11项重大任务作为主要评价对象,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法制宣传教育”已经完成任务,其他方面虽然也都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未完成既定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和全局着眼,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过去五年民主法治建设成就做出了评价:“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中国法治构建尽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虽然得到实施,但发展还不平衡;法律体系尽管已然形成,但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立法尽管成就斐然,但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还不尽如人意;法制宣传教育尽管成绩巨大,但法治环境并未根本改善。

然而,实现法治中国的目标,最大的难点也许不是立法的科学性问题,也不是法律的具体执行问题,而是法治素养这个课题与难题。法治素养培育之难,难就难在如何把法治内化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思维和方式。在一项主题为

“哪种行为最损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民意调查中,有63.1%的国民认为是“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反腐反贪力度的加大,以及周永康等高官的纷纷落马,显示出的,是我国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及方式的缺乏。所以,法治中国的构建,必然要求在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间深入贯彻法治的思维,使其克己奉公,成为构建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力量。

(五)展望

虽然法治中国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且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我们应肯定它所取得的初步成绩,更应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并不遗余力地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努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圆满落幕,无疑加快了法治构建的进程。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强调宪法的核心地位,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宪法日,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有了国家制度层面的保证,法治中国的构建必然有一个坚固的基础;此外,还应做到在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间深入贯彻法治的思维,注重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多种形式的法治文化宣传,注重当代法治文化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

传统法律文化是我们所拥有的巨大财富,利用好它对法治中国的构建会起到巨大的推动力,这也将成为一个长久的研究课题。

法治中国其实离我们并没有那么远,我们所谓的,法治化了的中国,是一切都在法下行事,谁都必须守法,没有例外的特权人、特殊人,有问题大家都

想到法、依靠法、相信法;而中国人的生活,是幸福的、有尊严的。

法治梦,不仅是所有法律人的梦,也是13亿中国人的梦,它更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谁也阻挡不了法治化的进程,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由是,我们期待一个法治中国更快走入现实。

注释:

①陈晓枫:《中国法制史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正文第7页

②陈晓枫:《中国法制史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正文第15页

③出自《荀子·君道》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PPT课件

(2)袁曙宏:《建设法治中国》,法律教育网,2013年

(3)陈晓枫:《中国法制史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李林:《中国法治建设6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7日

(6)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2013年10月23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