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2009年“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2009年“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2009年“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2009年广州市“一模”现代文阅读(必考)阅卷情况分析

一、题目分析

第12题考查“信息整合”的能力,第13题考查“思路分析”的能力;第14题考查“要点归纳”的能力,第15题考查“内容归纳”的能力。

四道题,依循文本的信息筛选、思路分析、内容及要点归纳,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多方面考查学生对论述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点分布较为合理。

二、文本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文学鉴赏类的论述文,论述中心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文章思路大致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总起(“意与境交融”或“境与象的交融”)

观点: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

......。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境和象的关系”)

观点: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第三部分(第4~5段):进一步分析(中国古典诗意境形成的特点)

观点:(中国古典诗)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三、试卷作答情况

(一)数据:

12题,满分5分,平均分2.77,难度0.56。

13题,满分3分,平均分1.8,难度0.60。

14题:满分4分,平均分0.7,难度0.18。

其中,得满分(4分)的占2.66%,得3分的12.7% ,得2分的占9.98% ,得1分的占0.58%,得0分的占73.88%。

15题:满分4分平均分:1.7 ,难度:0.43。

其中,得满分(4分)的占3.16%,得3分的占12.2%,得2分的占45.82%,得1分的占27.85,得0分的占10.95%。

(二) 14题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准确。

(1)把“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理解为“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概括了作者的观点而非作者批驳的观点。

例:①意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②境与象的关系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③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0分。列出的均是作者的观点)

(2)未理解题目的意思,没有概括出观点,而是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例: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的涵义;②论境与象的关系;③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0分)

(3)对哪些是批驳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进一步阐述未能完全分清。

例:①“境生于象外”意味着境可以脱离象而单独存在;②由象生成的境仅是象的简单相加;③所谓境超乎象就是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第②点是作者提出“境生于象”后,为进一步阐述“境超乎象”而指出的有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区,而非作者要批驳的观点)

(4)既回答了作者批驳的观点,又回答了作者的观点,显示出思维的模糊、不清晰,

实则还是审题不准确、未完全理解题意。

例一:①意境不能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②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被人发挥未必符合他的原意。(2分。第①是作者的观点,第②点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例二:①作者认为“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还包括了许多因素;②作者认为不应把“交融”解释为相加;③后人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不当,并认为境生于象。(2分。第①是作者的观点,第③点是作者批驳的观点)

2.基本理解题意,但在转述过程中出现语意的偏差。

例一:①意境只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的互相交融;②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作者认为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时并不否认境生于象,因此作者并不是批驳刘禹锡的观点,而第②点的表述则意味着作者批驳的是刘禹锡的观点)

例二:①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②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理解为简单的境和象的关系,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第②点的表述不准确)

3.不完全理解题意,表述时也不注意语句的完整、语意的清晰。

例一:作者对“主观情意”“境生于象外”“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提出了不同看法。(1分。划线处表述不完整,在答出一点得2分的基础上扣去1分)例二:①“境生于象外”;②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③意境是意象的和。(1分。第①③点不是作者批驳的观点;第②点表述不完整,在答出一点得2分的基础上扣去1分)

例三:①境与象的关系问题;②境超乎象的理解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1分。第①点不是观点句的表述;第②点划线处表述不完整,在答出一点得2分的基础上扣去1分)

(三) 15题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能注意题干要求,但只停留在表层意思,不能深入分析。

大部分同学答案是第5自然段的境与象的关系的总结句:“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从15题题干:“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来审视这个答案,显然是片面的。

因为第一,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的形成”主要是二段第二层,第二,“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已经是高度概括的句子,无需考生再概括,因此只答这句话,显然不是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只能得两分)。如:

①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由意象形成,而意境又由意象组合而成之后升华超越(2分),

形成一个无涯的想象世界。

②境超乎象,意境超出具体象之上,有更多想象空间,简而言之,意象是形成意境的

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2分)。

2. 整体阅读、分层阅读意识不强。

例如,中国古典诗歌意境形成的方法之一是“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从原文第4自然段整合可得,可学生普遍都看不到这一点。导致得2分的居多。当然,这个答案,拉开了分数距离,考出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从全文看,用文章第5自然段的境与象的关系的总结句直接来回答问题,显然是片面的:“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3.考生筛选、概括能力较欠缺,出现筛选信息错误现象

第4段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

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而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由于第4自然段没有直接概括的句子,很多考生答不上要点。如:中国古典诗歌除了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外,更多的是描写自然景物来形成意境的,让读者体味“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在答案中,还出现筛选信息、概括错误的现象:如答案:“先通过文章表达的物象生成文章的境,然后将境与象组合升华,就得到了意境。”第一点有的考生这样回答:“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由意象形成,不要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

4.语言概括力弱,误用否定词和程度副词,使辞与意反。

(1)很多学生不会概括整合文中的句子,只是照抄,结果表达就不严密了,因为离开了原文的语境。

如本题第一点,就应该从文章第4自然段第一句提炼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形成,并不必须(一定/只是)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不应照抄第一句。

(2)基本理解题意,但在转述过程中出现语意的偏差。

例:①意境只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的互相交融;②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观点;③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3分。作者认为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时并不否认境生于象,因此作者并不是批驳刘禹锡的观点,而第②点的表述则意味着作者批驳的是刘禹锡的观点)

四、下一阶段备考建议

1.加强阅读能力训练,重点突出培养文体意识和整体阅读意识。

例如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尤其要分清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哪是作者针对的观点,哪是一般人的观点,哪是中心论点、哪是分论点等等。

2.强化审题能力训练。

养成认真仔细地审读题目的习惯(可用笔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问什么,理解题目的指向性。

3.强化答题语言规范训练。

问什么,答什么;分层读,分点答;概括整合,答后还原。

答题要注意规范性。题目要求“分点列出观点”,那就必须做到分点罗列及用完整的观点句作答。

语言表达要注意语意的清晰明确,学会概括及转换,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照抄原文。在概括转换原文时,要仔细辨析转换后的表述意思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是否与题目所问一致。

部编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部编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标题作用: (1)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 (3)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4)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B、点明所要描写的对象 C、C、照应文章标题 D、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F、(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关于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阅读的几点建议

关于现代文阅读中说明文阅读的几点建议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无论哪一学段,阅读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所占分值也比较大,是对考生阅读、理解、归纳、总结、鉴赏、语言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考查。而且所给出的文本都有一定的篇幅长度以及相应的难度,需要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分析、做题。但在紧张、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如何能快速、准确的理解文章,抓对关键,拿到高分,就成为考生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儿——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其中,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有三大类文章——文学类、论述类以 及实用类,而在实用类文章中考查频率最高的就是说明文。因此,本文主要就现代文阅读中的说明文阅读来进行分析。 一、考试题型 在语文考试中,对阅读理解的考查,无外乎两种题型:主观题与客观题。(适用 于任何一类文章)可能单考主观题或者客观题,也可能二者结合。说明文阅读也不例外。 二、文章类型 说明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1.说物(说明某一事物) 2.说理(阐明某一道理) 但要注意一点,二者并不是绝对的划分开来,即使是"说物",也不会是单纯的只 介绍某一事物,往往会包含一些其他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这一事物的看 法等等),发人深思;而说理也同样需要对"物"的情态、原理等方面进行描绘,才 能有效的说"理"。

三、主要考点及答题建议 1.考查题目(或标题)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会直接点出全文所要"说"的对象,说明对象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或直接点明全文主题等等。 (1)可能出现的考点: ①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以此为标题有哪些好处)? ②考生自己拟定标题(可能出现在客观题中,如:哪一项作为全文的标题最恰当?) (2)答题建议: 针对这一类题目,可以迅速浏览一下全文各段的开头、结尾,确定全文的主要内容,而后主要从内容上与语言表达两方面进行分析。若是自己拟定(或选择)标题,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具有概括性(对象的特征)。 2.考查"说"的对象 无论是"说物"文还是"说理"文,一般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处都能找到答案。 (1)可能出现的考点: ①关于全篇:问对象、问道理。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关于细节:问特征。 "请概括xxx事物的特征","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xx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答题模板 概括类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野蔷薇》,完成小题。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候,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象的事呀!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与套路

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是什么文体: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文中要划线标注)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答题重点是什么;◆要答几个方面;◆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怎么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题型3:分析写作方法及作用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考生一定要理解清楚,避免“答非所问”。 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指对比、先抑后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夸张等。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感悟,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关于语文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中学各学科中,许多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最感茫然,觉得语文浩瀚无边,无从下手,付出了许多努力后,语文成绩也难以有明显提升。在这里,我综合了多名中、高考状元的语文学习经验,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关于语文学习的几点看法。 一、基础知识,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主要靠平时积累,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步步推进的阵地战,见到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应该多看几遍争取以后碰到了不用再花时间去记忆。在平时阅读和学习中,碰到就一定要查字典或词典,查出个究竟来,然后记到一个小本上或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利用点滴时间加以巩固,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复习时,汉字的音、形、义复习任务轻了很多,而那些平时的积累也成了绝好的复习资料。 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除了平时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多加了解,加深记忆,拓展知识面,我们也可以找个本子或卡片,把每课注释部分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摘录下来,平时一点一滴,不费力气,一学期下来,即能硕果累累,收益颇丰。 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习惯于边听老师讲解某些字词,边努力思索这个字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当时用法是什么,然后注在旁边,以示区别。等积累到若干种一次多用法后,记在专门的本子上。每篇文言文后都有课后练习,通常都归纳出各种语言特点及其范例,做练习时要用心体会,补在题边,这样,归纳好的本子和润色过的练习题便是你复习巩固和备忘的绝好资料。 二、阅读理解,强化训练 首先,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多注意老师的讲解,特别是留心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因为那是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 其次,我们要有意识的多看些名家作品。当然,由于学习任务重,闲暇时间少,我们只能在夹缝中求发展,把平时看的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换成文学名著(哪怕是快餐性质的缩写本也好)。同时,教科书里也收集了不少好文章,平时要细细品味,慢慢的,你的阅读鉴赏能力便有所提高,自己也占了点文人气息。 第三,要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感。或许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答语文选择题时,你一看题第一感觉是选A,但再仔细琢磨,却发现B、C、D不同程度也可以,联系语境来说,可能A才是最恰当的一个。当然这并不包括看错题目疏忽大意之过,现代文阅读需细细品位。甚至如牛反刍,字词放在句中看,句子依靠段落看,段落则离不开整篇文章,而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写,增强你对汉语这门语言的感觉。 三、文章写作,真实有效 作文,首先要有素材。一方面:我们要对日常生活多加观察和思考,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了解一下学校、家庭以外还有些什么?这个社会在悄悄的发生着哪些变化,这既可以作为自己平时消遣,也为写作积累了宝贵素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文章往往更加感人,更能带动人的思绪,另一方面,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

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归纳

现代文阅读理解在语文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每次考试中,学生们通常在这方面会失分很多。因此像标题有何作用、加点词语有何好处、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以及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等都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考型。 一、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二、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或是妙处? 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 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或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请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 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2)拟人:把......拟人化(或赋某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4)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6)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6分) 佛鼓林清玄 ①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②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③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④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⑤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⑥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⑦然后钟声响了。 ⑧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⑨有师父告诉我,晨昏的大钟共敲一百零八下,因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岁的意思。一年有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有七十二候,加起来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岁岁年年日日时时都要警醒如钟。但是另一个法师说一百零八是在断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有它不可思议的力量。到底何者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⑩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往昔在台北听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时,我以为人间的鼓无有过于此者,真是神鼓!直到听闻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神鼓童是好,但气喘吁吁,不比佛鼓的气定神闲;神鼓童是苦练出来的,表达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则好像本来就在那里,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单纯的行者;神鼓童是艺术,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耶,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议。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 16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 7、赏析第3段加点字“醒”的精妙之处。(3分) 8、说出第9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9、第11段对鼓声的描写很有特色,对此加以分析。(3分) 10、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神鼓童”?(3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16段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乡愁的滋味 肖复兴 关于乡愁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过的:乡愁是一枚邮票。这样说,形象而具体地说明乡愁是远离家乡产生的一种情感,家乡和乡愁构成一种胶着状态的关系,而与家乡的距离是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 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六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特性格的特征。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 二,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②,从句子结构分析。(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析。(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8、赏析句子的角度——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景物: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换,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3)、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文章主旨)。 (4)、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5)、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动词、形容词、副词) (6)、从语言风格上(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模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样(注意表达要准确和简洁) 2、概括层意:(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删减,力求简洁)。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样(抒发了什么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子就行了。总的要求:完整、间接、准确。 3概括文章主旨:(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的主旨。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 议论文主旨的理解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抓住标题。议论文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 ②抓住开头和结尾。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 ③抓住议论的过程。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初步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说明文主旨的理解要善于由标题来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由中心句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情感。 例:科学的颂歌 爱因斯坦 看到你们这支以应用科学作为自己专业的青年人的兴旺队伍,我感到十分高兴。 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反复颂扬科学已达到的辉煌成就和你们将要进一步做出的巨大进展。我们的确是生活在应用时代和应用科学的家乡。 但是我不想这样谈。我倒是想起了那个娶了个不太漂亮的妻子的青年人,当人家问他是否感到幸福,他用了这样的话回答:“如果我要说话,我就不得不扯谎。” 我也正是这样想。试想,一个很不开化的印第安人的经验是否不如一般文明人的幸福丰富呢?我想并不是。文明国家的儿童都那么喜欢扮“印第安人”玩,意味是深长的。 这样了不起的应用科学,既然节约了劳动力,又使生活变得更加舒服,却为什么给我们那么少的幸福呢?坦率地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合理地去使用它。 在战争中,它被用来相互残杀;在和平时,它使生活促迫而不安定。它不是把我们从耗费精力的劳动中大大地解放出来,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绝大部分情况下总是在厌倦地完成他们冗长单调的工作,还必须经常为那一点可怜的口粮而担心。 你们会认为,我这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调子,但我却只是想做点善意的忠告。 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会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这篇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3段中那位青年的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个青年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方法提炼:

(完整版)初中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温馨梁晓声 ①温馨是纯粹的汉语词。近年常读到它,常听到它;自己也常写到它,常说到 它。于是静默独处之时每想:温馨,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②从小学二三年级起,母亲便为全家的生活去离家很远的工地上班。每天早上 天未亮便悄悄地起床走了,往往在将近晚上八点时才回到家里。若冬季,那 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便冒着寒冷到小胡同口去迎母亲。从那儿可以望到马路。 一眼望过去很远很远,不见车辆,不见行人。(A)终于有一个人影出现, 矮小,然而“肥胖”,那是身穿了工地上发的过膝的很厚的棉坎肩所致,像矮 小却穿了笨重铠甲的古代兵卒。断定那便是母亲。在路灯幽蓝清冽的光下, 母亲那么快地走着。她知道小儿女们还饿着,等着她回家胡乱做口吃的呢! 于是边跑着迎上去,边叫:“妈!妈……” ③如今回想起来,那远远望见的母亲的古怪身影,当时对我即是温馨。回想之 际,觉得更是了。 ④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采 那么多狗尾草干什么呢?采时是并不想的。反正同学们采,自己也跟着采。 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 只狗,一只虎,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先编什么。之后编成了 十二生肖。再之后还编了大象、狮子和仙鹤、凤凰……母亲每编成一种,我 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一向忧愁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了微笑…… ⑤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 也是。那些狗尾草编的小动物,插满了我们破家的各处。到了来年,草籽干 硬脱落,才不得不一一丢弃。 ⑥上了中学的我,于一个穷困的家庭而言,几乎已是全才了。抹墙,修火炕, 砌炉子,样样活都拿得起,干得很是在行。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个破 家里里外外粉刷一遍。今年墙上滚这一种图案,明年一定换一种图案,年年 不重样。冬天粉刷屋子别提有多麻烦,再怎么注意,也还是会滴得到处都是 粉浆点子。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盹,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 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 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 口呆…… ⑦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 心里有种快乐。(B)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 尽管那时还没生火,屋子挺冷…… ⑧下乡了,每次探家,总是在深夜敲门。灯下,母亲的白发是一年比一年多了。 从怀里掏出积攒了三十几个月的钱无言地塞在母亲瘦小而粗糙的手里,或二 百,或三百。三百的时候,当然是向知青战友们借了些的。那年月,二三百 元,多大一笔钱啊!母亲将头一扭,眼泪就下来了…… 装 订 线 姓名:学号: 预估时间:30分钟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2017年语文中考现代文提分秘诀 题型一:情节设题(必考题目)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何事)+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题型二:句子设题(必考题目) 【1 【附】比喻: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拟人:将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夸张:突出____ 排比: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强调突出的特点,强化对情感的表达,富有感染力。对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表现力。反复: 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也有强调的作用)设问:解释上文____的原因,增强语言气势引发读者对____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反问:加强语气,富有感染力,强烈地表达了____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考题目)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格式一般为:①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务必要一一指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流露出)____(特点、精神品质)或者(表达)作者(感激、喜爱、愧疚、同情、关爱、担忧等)的感情。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

现代文阅读(一):社科文化类(说明文、主流观点) 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东方—中国:农耕文化—重视经验、讲究传统—民族性格:温和内敛 西方—欧洲:海洋文化—重视技术、讲究创新—民族性格:奔放激昂 差异: 中国欧洲 生活“家”:群居伦理、家族观念“人”:个体伦理、独立观念 文化儒家文明:秩序(君臣父子)基督教:革新、突破(十字架) 和谐(天人合一) 餐饮菜系繁复(川、粤、湘、鲁)简餐为主、个人化、私有化“吃”:民以食为天 居住四世同堂、合家欢乐独居风尚、一胎化 习惯享乐、现世幸福禁欲、来世幸福 绘画水墨、花鸟:意境—写意油画:逼真—写实 融合:西汉张骞出使、元代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明清利玛窦、庄世顿、1978年改革开放 当下具体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合作、互补、融合 中国西方 节日追捧圣诞、情人、感恩节沉醉春节、中秋、端午 餐饮风行西餐、快餐、自助餐追捧饺子、油条、火锅 文化亲睐好莱坞大片、网络文化崇尚“四书五经”、名著 1

生活流行独居、一胎化修建四合院、三进五厢 【星巴克(西)进驻故宫(东)|水墨画(东)悬挂于白宫(西)---全球化、地球村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文化本应该多元、丰富,文化因多元而精彩。】 2、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传统文化:国学、诗词、书法、绘画、京剧、昆曲、武术、汉服、风俗—正在消亡 流行文化: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流行音乐、数码产品、游戏---正在兴起 (1)消亡与兴起的根本原因:A工业化的批量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文化产品成本更低、消耗更少、便捷、及时。B传统文化节奏慢、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2)传统文化如何保存? --放低身段、适当改变,寻找新兴媒体技术,结合改造、适应大众。【《百家讲坛》:国学名著+电视平台,“改头换面讲经典”;“中国风”:古典诗词+流行曲调,“传统与流行的完美结合”】 (3)流行文化如何经典? --避免浮躁、拒绝三俗(低俗、恶俗、庸俗),吸取传统文化经典因素,提高自身品味。【青春版《牡丹亭》:台湾白先勇、选取传统文本的精华、重新改编;《功夫熊猫》《花木兰》《白蛇传》:电影吸取传统典故精华,成为新的经典;“四大名著改编剧”】

高三语文遵循阅读程序,善抓关键词句——谈现代文阅读(必考)思路的把握

遵循阅读程序,善抓关键词句——谈现代文阅读(必考)思路的把握 从高三的多次语文考试来看,学生现代文必考阅读的成绩都不理想。据了解,他们往往是在还没来得及读懂文本的前提下就作答,以致错答、漏答现象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备课组在考情、考点、学情方面进行了分析,在阅读训练中侧重在理清思路方面作了指导。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训练效果比较明显。 一、考情分析 从2007、2008两年的高考广东卷必考试题(《创新与想象》《诗与直觉》)来看,高考现代文阅读(必考)具有以下的特点: 1.所选文本,是一般的论述类文章; 2.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3.命题方式有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一般设置两道,一道为四选一(不排除四选二);一道为六选二(或五选二)。简答题一般设置两道。 4.考查重点是理解与阐释、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5.一般不设置探究题。 二、考点阐释 写文章,就像盖房。盖房,是先搭个框架(架构),再添砖加瓦,修装粉刷;写文章呢,也就是先搭个架(提纲),再进行具体文字和材料组织,继而成文。文章的结构就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的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的思路则是文章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的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严密、清晰,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现作者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了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情感。 高考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其实就是对文本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这大多与文章的关键词、段落、句群等相联系。文章往往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体裁特点)。所谓“体裁特点”,主要是指文章在体裁、行文思路、内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高考必考部分考的是论说文,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这样把握:如何提出观点(一般在文章开头部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分析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通常为总分式、并列式、层递式等)。 论述文因为要求能以理服人,故不仅要求语言严密、逻辑性强,而且也要求结构严密、逻辑性强。为了论证观点、进行说理的需要,论述文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往往是灵活多样的。如果不能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行文的思路,答题就会存在障碍或答得不够准确、全面。 三、学情分析 我们在进入必考阅读专题之初,为了了解学生具体的情况,让专题指导更有针对性,特意设计了下面四个小问题进行调查: 1.必考阅读题共18分,在还没开必考阅读指导专题前(10月、11月、12月的考试),你一般能拿到多少分?期望提高多少分?你有信心提高吗? 2.你以前是怎样做必考阅读题的(请认真回想,然后按先后顺序写出你的做法)? 3.你清楚必考阅读题考查的内容及能力要求有哪些吗(请写出考查的具体内容及能力要求)? 4.通过必考阅读专题指导课,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具体作答)? 从反馈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对通过专题辅导能提高分数很有信心;在阅读做题习惯方面,有不少的同学都是先看文后设计的问题,然后边看文章边作答的(据说是为了节约做

高中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幽兰 雪小禅 幽兰两个字读出来,是有一种清香的。 有些文字,天生是带着植物的气息的。那么干净,那么透亮,脉络清晰。 人说空谷幽兰,那绝境处才是空谷。 低微,空无……是八大山人水墨中的孤山与凋枝,是四僧笔下的静寺与孤僧,是那春天一回头在人群中看到白衣黑裤的少年。 多少佳篇美辞说过幽兰?说出的幽兰还有芬芳,而说不出的幽兰,是在早春里,一个人,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愈行愈远愈无声了…… 听班得瑞的《安妮的仙境》,想必里面是有幽兰的,那音符是安静的。 有一次和冬、虹去天津的大胡同,又脏又乱的电梯间,刹那听到了仙乐。——是恩雅的声音。早春,海河上的冰还没有化,很多无所事事的男人在钓鱼。恩雅的声音像早春的幽兰,仙风遗骨,连一点人间烟火气也不想赐予。可是,足够了!在这又乱又热闹的大胡同里!突然听到恩雅,仿佛神同在。 倒极爱这烟火里的幽兰了。 幽兰,还是月白风清的晚上,一个人,点了一支烟。抽或不抽,不重要。与时间做缠绵的情人。懒懒地倒在蓝色的沙发垫上,笑到万籁俱寂。自己和自己缠绵成一株别样的植物。最好是兰吧。有清凉的懒散和美意,有些许的孤岚和寂好。似读六朝的古书,没了年龄,没了性别,亦没了时间……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但真气之人甚少。天地茫茫,水太浊,人亦太浊,那真气游荡着,不易附于人身。深情亦少,慢慢地冷漠麻木,慢慢地变成僵硬的死的一块石头或木头。不为所动,哪怕爱情。 不,一切不是浮云。 那真心的花儿,那为谁刮起的一夜春风,那耀眼的花蕊,那密密麻麻的美丽——那不动声色的爱与哀愁。 笔笔存孤,迷恋崇尚生气、真气。张岱又说:“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人又何尝不是?那幽兰,是一脉蓝幽幽的骨络,伸展着,散发着妖一样的媚。 如果光阴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一抹幽兰。如果爱情把一切席卷而去,最后留下的,也定是带着蓝色记忆的最初的心动。幽兰的本性,就是真心,就是无意间的那个好。 幽兰是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那数峰青中,有人是最青的那一枝,尽管素面薄颜,难掩干净之容,似纤手破开新橙,有多俏,有多妖,亦有多么的素净与安好。 那心底深处的幽兰,其实早就见到过无限的美,无限的妙。——天地空间,宇宙茫茫,曾经似《圣经》中《出埃及记》那样,一意孤行的浩瀚汹涌磅礴……米开朗基罗画那些穹顶壁画,画那些圣经中的美与寂静,年年如此,再下来时,背已驼掉了,但他的心中,长满幽兰的清草。 到欧洲的人,去看那些穹顶时,往往被震撼到无语。陈丹燕在自己的欧洲系列散文中写过一句话:“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这句话真好,幽兰就是这种味道。明明过期了,明明颓败了,然而天地大美见过,甜腻也见过,萧酸也尝过……是时候收梢了,是时候和所有的过去道一声晚安了。 就这样感觉到光阴的脆弱。以幽兰之心——像陆小曼的晚年,受尽了一生的颠簸与流离之后,把前半生的奢华用后半生的寒酸来偿还。素衣裹身,冷心缠绕,哪管别人冷箭射来,不发一言。她的晚年,把自己过成一朵看似妖柔实则敦厚的兰花,不卑不亢之间,完成了人生的轮回。 就像张岱,是这个世界最懂的看客。站在地下,看高台上热烈的演出完毕,驾着自己的夜航船,去西湖的湖心亭去赏雪了。 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走到了,推门进去,看到自己内心里,那浩瀚的,温暖的故乡。 19.作者笔下的幽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颓败,但有一种直指人心的美。 (2)我们,穷尽一生,不过是走向内心的幽兰。 21.在文中作者几次谈到张岱及其文句,有何用意?(4分) 2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梵高的向日葵(节选)》 余光中

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总结试题(答案版)

2020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篇目总结试题(一)《论语》十二章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5)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6)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 (7)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9)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0)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11)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 (12)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13)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14)富贵于我如浮云于:介词,对,对于 (15)必有我师焉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 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二)陋室铭(刘禹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有仙则名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灵:神异 (3)斯是陋室斯:这 (4)惟吾德馨惟:只 (5)谈笑有鸿儒鸿:大 (6)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