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相思》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08 KB
- 文档页数:4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原文翻译及鉴赏长相思·汴水流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译文及注释译文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
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注释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东曲,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④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长的意思。
鉴赏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
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
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
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
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
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
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
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
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
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
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
【诗歌鉴赏】白居易《长相思别情》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白居易《长相思?别情》原文及翻译赏析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想久了,恨久了,恨到你回来,人们在月光下靠在建筑物上。
白居易《长相思?别情》翻译汴水墩:发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省苏州市和泗县。
它与泗水汇入淮河。
2、泗水:源于山东泗水,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3.瓜州:江苏省扬州市南部。
4、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5.幽幽:深沉而漫长。
白居易《长相思?别情》赏析《天长地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在朦胧的月光下,映入她眼帘的山水充满了悲伤。
前三句用“流”三个字写出了水的曲折,也酝酿出一种韵味。
下面的两个“幽幽”增加了忧郁的长度。
整个词用“恨”来写“爱”,用简单流畅的语言和和谐的节奏来表达人物复杂的情感。
尤其是那一派倾盆大雨的月光,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体现了这个小词的特点,简单而丰富,浅显而深沉。
《长相思》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
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着脚下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
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上阙用“流”三个字写下蜿蜒而悠长的水,也酝酿出一种低沉的韵味。
《巫山小愁》是本克的画龙点睛之作。
如果没有“巫山小愁”,那么“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就毫无意义了。
“巫山有点愁”,悠长的流水中似乎蕴含着绵绵的思绪和忧伤。
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与强烈。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
诗人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节奏,用“恨”写“爱”,巧妙而清晰地勾勒出女性思维的形象,表现出女性思维的复杂情感。
尤其是绵长的流水和明亮的月光,衬托出无限的忧伤之情,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了这个小词朴素深邃、含蓄含蓄的特点。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①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注释】①汴水:亦曰汴河,又称汴渠。
今在商丘县南,东南流,经安徽宿县,泗县等地入淮。
泗水:即泗河,源出山东泗水县东陪尾山,四源并发,故名。
旧时流境甚长,经曲阜、济宁入江苏经沛县等至淮阴入淮河。
瓜洲:镇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南,长江北岸,当运河之口,自唐开元以来,为南北襟喉之处。
【译文】汴河水呵!日夜不停地流,泗河水呵!日夜不停地流。
流到了瓜洲那古老的渡口。
吴山点点,几多忧愁。
思悠悠呵!恨悠悠!恨到那心上人归来时方能罢休。
此时已是月儿明、人倚楼。
(王洪译)【集评】宋·黄升:“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花庵词选》卷一)明·胡震亨;“《长相思》,古曲。
梁·张率始以‘长相思’三字为句发端。
陈后主及徐陵、江总辈袭其调,益工之。
唐·李白诸家都有作。
”(《唐音癸签》卷十三)明·沈际飞:“‘点点’字俊。
又:太白开山后,乃至元和又见此二阕,不易得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引)【赏析】此词传统的理解为女子思念远行的爱人之情,未便苟同。
因古代的女子不大可能“由汴而泗而江”、“直至天末吴山”漫游经历。
拙见以为是两地相思。
上片是男子站在瓜洲渡头,见到由北而来的运河之水,想象它是从家乡汴水汇合泗水而来的,河水似乎捎来了家书,让他回去,可他明天还得到江南去,所以望望吴山,兴起无限的思乡愁情。
下片四句是倒装式。
写女子在家中月夜倚楼相思,由思转恨。
但其恨非真,只是要他回家来团圆而已。
下片也可以理解为男子在瓜洲渡替女方设想,象杜甫《月夜》的创作手法。
以上两种解析,都比全部是女子之情要合理,否则,上片是说不过去的。
《长相思·游西湖》原文翻译及鉴赏《长相思·游西湖》通过叙述回忆中的欢乐以反衬现实中的忧愁,思妇情怀,宛然如见。
词的风格自然朴素,毫无斧凿痕迹,似民歌的天籁,如西子的淡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长相思·游西湖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长相思·游西湖》原文宋代:康与之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译文及注释译文南有高峰,北也高峰,两峰之间,一片湖光锁在烟霭迷蒙之中。
春天来了,面对美好的湖光山色,愁绪万千种。
郎的情意浓浓,妾也情意浓浓,妾坐油壁香车,郎骑青骢宝马,记得,在九里松初次相逢。
注释长相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因南朝梁陈乐府《长相思》而得名。
又名《双红豆》、《忆多娇》等。
双调三十六字。
平韵格为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仄韵格如是压仄韵。
南高峰,北高峰:杭州西湖诸山中南北对峙的高峰。
鉴赏上片从西湖景物写起。
“南高峰,北高峰”二句写山。
南北两高峰是西湖诸山中两个风景点。
南高峰旧称“高一千六百丈”(今实测为海拔256.9米),风景葱倩,登临远眺,可以把西湖和钱塘江景物尽收眼底。
北高峰在南高峰西北,遥遥相对,海拔314米,比南高峰略高。
景观与南高峰不相上下。
因为两峰景别致,故作者特别拈出,以概括西湖诸山之胜。
—这样措词,也是词调格式的原因。
“一片湖光烟霭中”句写湖。
西湖光面约五平方多公里,虽不如洞庭湖、太湖那样壮阔,但水光潋滟,碧波荡漾,也颇为开朗。
而且,湖上并非空荡荡的水光一片,白堤和苏堤象绿色的裙带,孤山象一块翡翠玉石;还有那亭台寺阁,桃柳梅荷;湖光如翠,四季宜人。
在春天烟霭迷蒙中,就更显得绰约多姿了。
“春来愁杀侬”句,因景生情。
点出“春”说出“愁”。
“春”是所写景物的时节,“愁”是景物触发的感情。
联系前面三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西湖的水光山色,美丽动人,但这却只能引起我的愁思而已。
《长相思》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9篇篇一:《长相思》赏析:篇一相思,是诗人们从未停止描写的题材。
妇女思夫,游子思乡,这思念从来都是绵绵不绝,荡气回肠的。
本诗开篇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
九月西风紧吹,月冷露霜愈渐寒。
那露珠像是主人公的眼泪。
秋夜漫长,因为相思变得更长了。
这相思能有多长?有多久?冬去春来,东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百花。
那么心爱的人在哪呢?日日思君不见君,一日肠九回。
这断肠般的`思念折磨得可人的姑娘容颜憔悴。
在诉说完那无尽的思念之后,主人公娓娓道出了相思的原委。
一个住桥北,一个住桥南。
十五便相识了,漫长的岁月里,两人相知、相爱,然而如今,女子已二十三了。
是什么让他们相爱却不能享受呢?明明近在咫尺,却仿佛天各一方,这是多远的距离?残酷的封建婚姻制度夺走了他们的爱情和幸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她就像一株长在青松旁的女萝草,在微风中静静地看着青松,岁岁年年。
女萝草依然馨香,青松照旧挺直,但是,女萝草却无枝攀越,只能在微风中摇曳。
然而,女主人公并没有绝望,她相信只要她的愿望真诚,老天会帮助她实现心愿。
她愿意与心爱的人相守到老,哪怕是做山林中的野兽,她也要与他比肩而行;哪怕是林中木,她也愿与他枝枝相连。
整首诗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写得缠绵哀怨,洗练脱俗,像一幅线条画般清淡,全词没有颜色,没有浓墨,非常写意寥廓。
篇二:白居易唐词:《长相思》赏析:篇二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
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
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
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长相思的原文及翻译长相思的原文及翻译《长相思》以山海经中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为开篇背景,讲述生命中“爱而不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相思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梦,家乡没有这样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声音。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感受。
)赏析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是那“山一程,水一程”身漂异乡、梦回家园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白居易诗词《长相思》的诗意赏析《长相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
下面是白居易诗词《长相思》的诗意赏析,来看看吧!作品原文:长相思⑴其一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⑵,微霜凄凄簟色寒⑶。
孤灯不明思欲绝⑷,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⑸,下有渌水之波澜⑹。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⑺。
长相思,摧心肝。
其二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⑻。
赵瑟初停凤凰柱⑼,蜀琴欲奏鸳鸯弦⑽。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⑾。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⑿,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其三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⒀,至今三载闻余香⒁。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⒂,白露湿青苔⒃。
词句注释:⑴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⑵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金井阑:精美的井栏。
⑶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⑷不明:一作“不寐”,又作“不眠”。
⑸青冥:青色天空。
高天:一作“长天”。
⑹渌:清澈。
⑺关山难:关山难渡。
⑻如素:一作“欲素”。
素:洁白的绢。
⑼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
⑽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⑾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此处泛指塞北。
⑿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⒀卷不寝:一作“更不卷”。
⒁闻余:一作“犹闻”。
⒂落:一作“尽”。
⒃湿:一作“点”。
白话译文:其一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寒冷,竹席上充满寒气。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其二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长相思·汴水流》古诗_作者白居易_古诗长相思·汴水流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汴水流》译文及解释译文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悄悄点头,频频含羞,分散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终点,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
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解释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①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①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①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①悠悠:深长的意思。
《长相思·汴水流》鉴赏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布满了哀愁。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曲折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加了愁思的绵长。
特殊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悲伤的气氛,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2]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
也是历代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
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
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
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
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
由于种种缘由,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可见对于樊氏的离去非常伤感。
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
由于她是杭州人氏,故望吴山而生愁。
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也许也和河水一样,永久离开了他。
《长相思》诗词原文及译文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相思》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览。
《长相思》诗词原文及译文篇1《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注释:(1)长相思:又名相思令。
(2)相送迎:又作相对迎。
(3)谁知离别情:又作争忍有离情。
(4)吴山:在杭州钱塘江北岸。
(5)越山:在杭州钱塘江的南岸。
(6)罗带:丝织的带子。
古人常把罗带打成结,比喻同心相爱。
[译文]:青翠的吴山,清秀的越山。
钱塘江两岸秀美的青山整天在为离别的人们送行,可这山山水水懂得离别之情吗?离别的人儿泪眼相对,哽咽无语。
有情人未能成眷属,潮水已涨满,船儿就要出发了,留给他的是一生相伴的“长相思”![译文二]:钱塘江北青翠的吴山,钱塘江南清秀的越山,成天价俯看着征帆归舟,似在殷勤送迎,好生有情。
可此际,一对有情人儿正依依江岸,难分难舍,那山却依旧招呼着行人归客,全不管他俩的离情别绪,真个是无情透了。
钱塘江水似乎也是无情,这对有情人,同心结子还未打成、定情之期还未说妥,它却涨起大潮,催着行舟早发。
可是,当他俩泪水盈眶之时,它也把潮头悄悄涨到与岸齐平;似乎只等着泪珠夺眶而出,它也要让潮水温向四野一般。
赏析: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
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写行者与送者。
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
结拍两句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
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长相思》意思|全诗赏析出自唐代人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古老的渡口,遥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
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一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作者:佚名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少妇,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
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暗寓恋情。
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
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
汴水发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方流去。
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
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
吴山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字。
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是三。
白居易《长相思》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注释:
①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②泗水:源于山东省泗水县,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③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④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⑤悠悠:深长的意思。
译文1:
汴水长流啊,泗水长流,流到古老的瓜洲渡口,远远望去,江南群山那默默的点头,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何时才有个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
一轮皓月当空照,只有人倚楼。
译文2:
汴河之水静静淌
泗河之水默默流
汇合在瓜州古渡
荡着漩涡汤汤东去
更远处
江南的山峰从雾中冒出
我遥远的思念
我深沉的怨尤
直到我们重聚
我的抑郁不会结束
此刻
月光下有一个人独伫
译文3:
汴水流入泗水,泗水又在瓜洲流入长江……这无穷无尽的流水正像我无边的愁绪,而我无边的愁绪,又像那江南的座座青山,数说不清。
情思悠悠,离恨悠悠,惟有等到远方亲人归来,我的离愁别恨才能消除。
我从日出东南隅一直等到月上柳梢头,在凄清的月色中,倚栏远望,不愿离去。
赏析: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
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汴水与泗水是古代淮河下游两条最大的支流。
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
瓜洲本为江中沙洲,状如瓜字。
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
长相思是词牌名。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
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
古诗中的“长相思”,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
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
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用了兴的表现方法,用流水和高山引出思念情怀。
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念之情的深长和凝重。
词人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
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
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
下阕直接抒写情怀,也就是直抒胸臆。
因所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用叠字叠韵“悠悠” 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
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
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
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练习
1.这首词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词的上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运用有什么好处?
答案
1.直抒胸臆。
比兴的手法。
用流水和高山引出思念情怀。
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念之情的深长和凝重。
2. 频用叠字叠韵。
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