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球科学大辞典
地球科学大辞典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一)

【矿床沉积学】sedimentology related to mineral deposits研究沉积矿床与层控矿床有关的沉积学分支学科,是矿床学与沉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沉积矿床的沉积、成岩成矿作用,矿床的沉积环境及富集条件,成矿的沉积地质背景;对层控矿床的矿床赋存层位、岩相及构造部位的研究;以及同生、成岩、后生矿床的成矿作用、物质组分、矿石结构构造、矿床地球化学,以及成矿的区域沉积地质背景等。

【生物沉积学】biologic sedimentology研究与生物有关内容的沉积学分支学科,是生物学与沉积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不同沉积环境的生物化石(含遗迹化石)组合、生物的生态特征、造岩作用(如生物造礁),生物分解的各种有机组分对成岩、后生、表生作用的影响。探讨生物对沉积、成岩阶段及成矿作用的影响。

【实验沉积学】experimental sedimentology对沉积、成岩作用等进行人工模拟实验的沉积学分支学科。如对白云岩中白云石、磷块岩中碳氟磷灰石进行模拟试验等。还有对各种床沙的形体进行水槽实验,以探讨各种层理形成的水力学机制等。

【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运用沉积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储集层(体)的沉积学分支学科。它研究储集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与形成储集空间(孔、洞、缝)有关的成岩作用,阐明成岩历史、孔隙演化与有机质成熟度油、气演化配搭关系,并进行储层评价等。

【牵引流】tractive current又称拖曳水流。带动碎屑作牵引运动的流体。

【等深流】contour current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在大陆坡下方平行于大陆边缘等深线的水流。是一种牵引流,沿大陆坡的走向流动,其流速较低,一般15~20厘米/秒,能沿等深线方向长距离搬运沉积物,且搬运量很大,沉积速率很高,是大陆坡的重要地质营力。有人认为等深流亦属一种底流。

【沉积物重力流】sediment gravity flow又称沉积物流(sediment flow)、惯性流(inertia flow)、高密度悬浮液(high concentration dispersion)。沉积物和液体的混合流的总称。根据颗粒支撑的机理,分四种沉积物重力流类型:①碎屑流(颗粒由杂基支撑);②颗粒流(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散压力支撑);③液化沉积物流(由排泄孔隙流体造成);④浊流(由流体紊流造成)。在沉积物重力流中,颗粒不仅呈悬浮状态移动,而且还有床沙载荷拖曳移动;沉积物重力流的扩散运动,也将其上流体拖曳向前。因此,沉积物重力流与流体重力流(牵引流)之间是过渡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另外在沉积物重力流中颗粒悬浮支撑的机理,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流动的紊流、分散压力、孔隙流体逸出以及浮力综合作用,形成复合支撑。其中最重要、分布最广的是碎屑流和浊流。

根据颗粒支撑机理的沉积物重力流分类

(据Middleton and Hampton,1976)【碎屑流】debris flood又称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流动的砂、砾、粘土物质和水的混合物高密度流体。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密度大,对碎屑颗粒有较大的浮力,从而支撑着砂和砾级的碎屑悬浮于流体内,即砂和砾石由基质(粘土和水的混合物)强度支撑。由于泥石流的搬运能力是基质强度的函数,强度愈大,浮力愈大,被搬运的颗粒愈粗,所以泥石流能够搬运巨大的碎块。

【颗粒流】grain flow又称沙流(sand flow)。巴格诺尔德(R.A.Bagnold,1954)认为,在流动的沉积物内,无凝聚力的颗粒之间碰撞作用所产生的支撑应力能在颗粒之间传递剪切应力所引起的颗粒流动的流。因而颗粒流的支撑机理为“颗粒相互作用”。其沉积特征为在砂

的基质中有粗碎屑层,内部构造为块状,缺乏由牵引流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

【块状流】mass flow在浅水沉积环境中,大块状重力搬运作用及其沉积物

(据Kruit, Brouwer, Knox, Schllnherger

and Van Vilet,1975)多数沉积是牵引流(液态流)搬运,然而在台地前缘斜坡或大陆斜坡地带主要是以块状重力搬运方式为主,在重力直接影响下由于巨大的沉积物块体间歇性、突变性顺斜坡向下迅速移动的结果。在斜坡上堆积的沉积物块体,只有在重力超过它们的剪切强度产生的剪切应力的情况下,才会顺斜坡向下移动。根据移动沉积物块体内部离解作用的增加次序,可分为岩崩、滑动和滑塌及沉积物重力流。

【液化沉积物流】fluidized sediment flow即由超孔隙压力支撑

沉积颗粒漂浮的流。由于一种突发的震动,导致未固结的沉积物强度丧失而使孔隙压力(即孔隙内流体的静压力)增大称为超孔隙压力,沉积物的粒间孔隙内加进流体,沉积物像“流沙”样的被“液化”。即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积时,沉积物由隙间逸出的向上流动的粒间流支撑。其沉积特征为粒序性差,有碟状构造及泄水构造、泥火山构造和包卷层理。

【浊流】turbidity current由悬浮沉积物扩散引起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盆地底部流动,形成的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或水下密度底流。两种不同密度流体的密度差异,是产生浊流的根本原因。在湖泊及海洋中均能产生浊流,由河流携带的泥沙流入湖泊或大陆架上的沉积受到强烈地震、构造运动或海啸等因素的触发,使大量的泥沙被搅动、掀起、呈悬浮状态,形成巨大的浊流。一旦流动开始,浊流能够以自悬浮运动形式维持悬浮状态,即由于流体的扰动而引起沉积物的悬浮。在水体中形成密度差,密度差又促进流体的运动,而流体的运动又引起了沉积物悬浮,形成完全反馈回路。要保持这种循环,就要增加流体顺坡移动的重力能量,补偿摩擦而损失的能量,只要坡度保持不变,浊流可作远距离的搬运。按沉积物扩散的密度不同,高密度浊流为50~250克/升和低密度浊流为0 025~2 5克/升,扩散沉积物粒度大于0 05毫米(粉砂级)的浊流常是高密度浊流。

【异重流】density current又称密度流。两种不同密度的流体产生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使高密度流体流动,这种高密度流体称异重流。密度差可以由温度、盐度及悬浮物的含量不同所引起。

【间歇悬移质】intermittent suspended load又称间歇悬浮载荷、冲洗载荷(wash load)。以跳动方式进行搬运的床沙物质。通常是砂。

【溶移质】dissolved load又称溶解载荷。以溶解方式或胶体状态被搬运的物质。究竟以那一种方式搬运,则与物质的溶解度有关。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镁、二氧化硅等难溶于水,常以胶体溶液的方式搬运;钙、镁、钠等元素的氯化物与硫酸盐,由于其溶解度较大,则以真溶液方式搬运。

【尤尔斯特隆图解】Hjulstr m s diagram尤尔斯特隆(F.Hjulstr m,1936)通过研究碎屑颗粒的侵蚀、搬运、沉积与水流速度的关系所作出的图解。表示经森德伯格修改的尤尔斯特隆图解

图示水深为1米时平坦河床上石英颗粒发生侵蚀、搬运和沉积的临界流速。虚线区表示实验数据的离散度。在粘土和粉砂区

只有极少可靠数据起动流速与碎屑大小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看出如下几点:颗粒开始搬运(侵蚀)所需要的流速大,因为起动流速不仅要克服颗粒本身的重力,还需要克服颗粒彼此间的吸附力;Φ值为+4~-1(0 05~2毫米)的颗粒所需要的起动流速最小,而且与沉积临界流

速间差值亦不大。所以砂粒在流水中既易搬运又易沉积,最为活跃,常呈跳跃式搬运。Φ值小于-1(大于2毫米)颗粒的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差也很小,并随着颗粒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砾石是很难作长距离搬运的,且都呈滑动或滚动方式移动;Φ值大于46(小于0 05毫米)颗粒的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之间差值很大,所以粉砂以下颗粒,尤其是泥质颗粒一旦起动,就可在水中长期悬浮作长距离搬运。

【溶液】true solution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所组成的均匀物系称溶液。在这物系中任何部分都具有相同的性质。一般的溶液指水溶液。溶解物质中的氯、硫、钙、钠、钾、镁等成分,都呈离子状态溶于水中,有时铁、锰、铝和硅也可溶于水中。这些溶液物质的搬运与沉积,主要取决于该物质的溶解度,而溶解度的大小又与该物质的溶度积(Ksp)有关。当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乘积大于Ksp时,有沉淀生成,小于Ksp时溶解。根据溶度积来判断溶解物质的沉淀 溶解平衡移动原理,称为溶度积规则。

【胶体溶液】colloidal solution一种物质的细质点(1~100纳米)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不均匀分散体系,称为胶体,这种细分散质点称为分散相,分散相周围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在胶体分散系统中,当分散介质多于分散相时称为胶体溶液;而当分散相多于分散介质时则称为胶凝体(gelatin)。胶体分散系统中的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胶体溶液是以水作为分散介质的水溶胶。在胶体溶液中分散质点均带电荷,带正电荷的为正胶体如铁、铝、铬、钛、锆、铈、镉等的氢氧化物,钙和镁的碳酸盐等;带负电荷的为负胶体如砷、锑、铜、铅、汞、镉等金属硫化物,二氧化硅、二氧化锡、二氧化锰、硫、金、银、铂以及粘土质和腐殖质胶体等。胶体溶液在搬运过程中,当胶体的稳定因素带电性及动力稳定性遭到破坏,例如胶体的质点电荷被中和时,胶体粒子发生凝聚,形成较大的粒子,然后在重力影响下聚沉,形成胶体沉积物或岩石。因此,大陆上的胶体进入海洋时,与海水的电解质作用发生凝聚而沉淀,由此形成沉积矿产,如锰、镍矿等。

【层流】laminar flow又称片流(sheetflood,sheet flow,lamellar flow)。一种缓慢流动,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是低切变率流体所表现的流态。雷诺数小于2000。说明流体特征的参数有黏度、密度及剪切阻力。流体的剪切阻力随切变率而变,低切变率时,它随切变率一次方而变,而高切变率时,它随切变率平方而变。所以层流和紊流(湍流)是低、高切变率时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

【紊流】turbulent flow又称湍流(tortuous flow,swift current,torrent,rapids)。平行流向的河流垂向剖面

表示紊流及底层层流,流线长度代表流速大小

(据W.W.Rubey,1938)是一种多漩涡的急速流动,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彼此互相掺混,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雷诺数大于2000。自然界绝大多数水体是紊流运动。不过任何紊流的水体与固体边界接触处,如河道底和两壁,由于固体边界效应,在紧靠固体边界处的流动仍是黏滞力起主导作用下的流动,形成底层层流。底层层流的厚度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减小。底层层流的存在对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沉积物与流体之间的界面上不断发生沉积和搬运的交替作用,即底层层流以下的沉积物沉积下来,底层层流以上的沉积物被搬运。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表示管内水流惯性力与黏滞力的比值的量。它是判别层流与紊流状态的指标。同样,对多孔介质中的水流,也用雷诺数判别层流和紊流运动状态。雷诺数与地下水渗透速度、颗粒平均粒径呈正比,与流体黏滞系数呈反比,一般表示为

Re=vdν

式中:Re为雷诺数;v为地下水渗透速度;d为含水层颗粒的平均粒径;ν为地下水的运动黏滞系数。当水流速度很慢,雷诺数较小时,质点间的黏滞力占优势,水流呈层流状态。一些研究者认为临界雷诺数在100左右,大于临界雷诺数时,水流由层流转变为紊流状态。雷诺数除受黏滞力作用外,还受与岩石颗粒大小、形状有关的惯性力的控制。

【弗劳德数值】Froude number简称弗劳德值。符号为Fr。指水的惯性力与重力之比,是用来确定水流动态如急流、缓流的一个量纲为一的数。以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Fr=vgh

式中:v为水流平均的流速;h为水深;g为重力加速度。当Fr=1时,即水的惯性力等于重力,水流为临界流;当Fr<1时,即水的惯性力小于重力,水流为缓流,代表流速小、水流平缓的流动状态。当惯性力大于重力,Fr>1时,水流为急流,代表流速大、水流湍急的流动状态。当Fr=1时,所要求的各种水深及其相应的流速如下:

水深/m流速/m·s-1弗劳德数水深/m流速/m·s-1弗劳德数0.010.311109.9010.100.99110031.32113.121

【高流态】high flow regime又称超临界流动状态(supercritical flow state)、上部水流动态(upper flow regime)。当弗劳德数大于1时,水浅流急,在这种水流状态中,水面的起伏和床沙形态的起伏一致,属同相位。床沙形态一般为平坦床沙和逆行沙波。当Fr值很大时,则床沙无堆积,而造成冲坑和冲槽。

【低流态】low flow regime又称临界下流动状态(critical flow state)、下部水流动态(lower flow regime)。当弗劳德数小于1时,水流缓流,在这种水流状态中,水面波起伏与床沙形态的起伏是不一致的,呈异相位。床沙形态一般为沙纹、沙浪、沙丘、冲洗沙丘(低沙丘)。

【过渡流态】transition flow regime当弗劳德数大致为1的水流状态,其床沙形态从低流态的沙丘过渡到高流态的平坦床沙之间的低沙丘。

【床沙】bed指搬运介质(如水或风)与沉积物间的界面附近,沉积物表面的一薄层碎屑物质。它包括砾、砂和粉砂等。在一定强度的流体介质推动下,床沙可以滚动、爬动或跳动方式移动。此薄层的厚度规定为被搬运碎屑颗粒直径的两倍。

【床沙形体】bed form又称底形(bed form)。在河床或水槽中,流水沿着河床上非粘质沉积物(如砂、粉砂)的床面上流动时,在沉积物表在准平衡的单向水流下形成的

床沙形类型

(据Simons and G.U.Middleton et.al.

1965年资料修改)面铸造的几何形态。对床沙形体的认识主要通过水槽实验得到,随着流动强度增大,床沙形体按一定的顺序变化。对于颗粒小于0 6毫米的细粒沉积物,随着流动强度增大,床沙形体出现顺序为:无运动平坦床沙→沙纹→沙浪→沙丘→冲洗沙丘→平坦床沙→逆沙丘等。影响床沙形态大小和类型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流动强度、平均流速、颗粒大小及流动深度。可利用两个参数,如流动强度或平均流速与颗粒直径,得出与床沙形体的关系图。大部分层理由于床沙形体迁移而产生。床沙形体迁移保存在层内的形迹就是层理。床

沙形体的形迹保存在岩层面上,即成波痕。

【沉速】settling velocity碎屑颗粒在静水中等速下沉时的速度,常用w表示。它与固体颗粒的密度、形状、粒径及液体物理性质有关。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时,由于重力作用,开始时具有一定的加速度;随着下沉速度的增加,水流对颗粒的阻力增大;当阻力与有效重力恰好相等,则颗粒以等速的方式下沉。

【斯托克斯沉速公式】Stockes formula1850年美国物理学家斯托克斯(G.G.Stokes)从理论上推算球体在层流状态沉速(w)的公式。公式如下:

w=29(ρS-ρ)μgr2

式中:ρS为颗粒密度;ρ为水的密度;μ为流体黏度;r为颗粒半径;g为重力加速度。此公式是在静水、20℃恒温、介质的黏度不变、球形颗粒、密度相同、表面光滑、颗粒互不碰撞的实验室理想条件下获得的。当然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因自然界静水条件几乎不存在。影响碎屑颗粒沉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颗粒的形状、水质及含沙量等。所以沉速公式大多数都为经验公式。尽管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此式仍然有理论意义。它表明碎屑颗粒的沉速与颗粒直径的平方成正比,这可用来解释沉积盆地中粒度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形状、密度和大小颗粒混积现象,同时它也是颗粒(0 1~0 14毫米)机械分析中沉速分析法的理论根据。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二)

沉积相

【岩相区】lithofacies area在一个沉积区域内,或一套沉积地层分布范围内,沉积环境基本相同的岩石组合区。

【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s发生沉积作用的自然地理景观的一种地貌单元。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如河流、湖泊、沙漠、冰川、海洋等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环境类(据R.Wicander,J.S.Monroe,2000)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沉积相就是一个沉积环境中所有的原生沉积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现代的沉积环境可以根据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参数加以划分,古代的环境只能根据当时环境的物质表现加以推测。因此,在地质学中提出了“沉积相”这个术语。1838年瑞士学者格列斯利(A.Gressly)研究法国东部侏罗纪地层时,首先把相的概念引入沉积学,并理解为“具有相同岩性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岩石单位”。20世纪以后,由于沉积岩石学、古地理学的发展,相的概念已广为流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沉积相概念,即把沉积相理解为:“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石)与古生物的组合。”即沉积相是古代沉积环境的产物,又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通常按其自然地理环境划分为陆相、海相及海陆过渡相。

【相变】change of facies沉积环境的改变,引起组成岩石的沉积特征及生物特征等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变化。

【沉积模式】sedimentary models又称岩相模式(facies model)、沉积相模式(sedimentary facies models)。是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在空间上的物质表现。它是在对现代和古代沉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个沉积模式包括下列要素:沉积体的空间形态、物质组成、结构特征、水动力标志、相序关系、构造背景等。沉积模式主要类型有①直观模式(visual models),以简化的图式直观

地表现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过程和最终产物之间的复杂关系;②事实模式(actual models),以现代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地质时期沉积岩层的相结合,以相序为基础建立的模式,如巴哈马模式;③静态模式(static models),表示在特定时间内沉积层反映的沉积环境特征和沉积物的相变规律。这种模式可用来预测物源区位置、古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④动态模式(dynamic models),表示一个特征沉积体的沉积作用全过程的沉积模式;⑤模拟实验模式(scaled experimental models),以模拟实验所获得的沉积特征为基础而建立的沉积模式,有助于查明具特殊沉积特征的沉积物成因;⑥数学模式(mathematic models),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的模式。按沉积环境可归纳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沉积模式,如河流沉积模式、湖泊沉积模式、三角洲沉积模式、现代海洋碳酸盐沉积模式等。建立沉积相模式可以起到①建立对比标准,如垂向序列模式可作为对比和解释沉积环境的标准;②指南作用,根据沉积模式,可以更有目的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地层剖面中的相关资料;

③预测作用,可以预测地层剖面中可能出现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环境,推断它们在横向上可能的变化。借助沉积环境模式可以重建古代沉积环境,指导沉积矿产的普查和勘探。

【沉积旋回】sedimentary cycle是由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米兰科维奇效应及地壳的周期性振荡运动、沉积物供给速率等引起的垂向上呈周期性或旋回性的沉积组合,如由河流相砾岩、砂岩、泥岩→湖相砂岩、泥岩→三角洲相砂岩、泥岩旋回;或滨海相砂岩、泥岩→浅海相砂岩、泥岩、石灰岩→三角洲相砂岩、泥岩、煤层旋回;或前三角洲泥岩、三角洲前缘砂岩、粉砂岩→三角洲平原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旋回等。旋回之间以侵蚀面或间断面为界。沉积旋回层的厚度可以是几米、几十米,大的可达几百米。时间范围,大的几十至几百个百万年,中等的几个百万年,小的仅有几十万至几万年。

【沉积韵律】sedimentary rhythm由两种以上的岩性单元组成的,有规则的和频繁重复的层序。例如粉砂岩、泥岩与泥灰岩的互层,韵律层厚度薄的几厘米、几米,韵律层系厚达几百米。规模较大的“沉积韵律”常构成“沉积旋回”,但这时所强调的是沉积作用和过程的重复。大多数沉积韵律与地壳运动、海平面与气候以及沉积物变化引起沉积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相序】facies sequence又称剖面结构(profile texture)、垂向序列(vertical sequence)。从曲流河的剖面结构及与块状图的对比

(引自R.C.Selley,1978)一种相逐渐过渡到另一种相的一系列相组合顺序。不同环境具有各自特殊的水动力条件和变化特点,因此在沉积剖面上表现出特定的岩性、结构、构造、生物等组合的顺序。相序的顶部和底部可以是突变的或侵蚀接触,或者是古土壤。单个岩层只能提供沉积时的局部的条件,而相序则可提供整个沉积环境特征,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发展和演化特征。一个相序可以只形成一次,也可以多次重复(称旋回)。不同沉积环境的相序是不同的,在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常有二种重要相序,一种是粒度向上变细的相序,如曲流河沉积剖面及潮坪沉积剖面,而滨外坝、三角洲、障壁岛的剖面具有粒度向上变粗的相序。在海相碳酸盐沉积中,以浅水碳酸盐沉积为主,其沉积速度总是大于沉降速度,结果碳酸盐沉积总是达到并超过海面,形成了具有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常常从潮下到潮间及潮上,即由灰岩相→蒸发岩相演变。

【海退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 of regression又称岸进层序、进积层序(prograding sequence)。海平面下降,引起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砂泥岩组合。浅水沉积物沉积在深水沉积物之上,如滨岸砂岩沉积在陆架粉砂岩、泥岩之上。底

部常是粒度渐变,自下而上沉积物的粒度由细变粗,上部是分选好的滨岸砂质沉积物。【海侵沉积层序】sedimentary sequence of transgression又称岸退层序、退积层序(retrograding sequence)。是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方向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砂泥岩组合。深水沉积物沉积在浅水沉积物之上,如陆架泥沉积在滨岸沙之上。在海侵层序的底部有一个突然的粒度间断面,其下是分选好的砂质沉积物,自下而上沉积物的粒度由粗变细,分选性则由好变坏。

【瓦尔特相律】Walther facies law又称相的继承准则。在没有大的沉积间断情况下,只有在平面上互相邻接的相才能在纵向上叠置在一起。相的纵向相序也是它的横向相带。由于地球表面各种自然沉积环境的组合与彼此之间的过渡是有规则的,因此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沉积相,在纵向或横向上彼此之间的过渡也是有规律的。19世纪末,瓦尔特(J.Walther,1894)从陆相海相连续过渡沉积平面上侧向过渡与垂向过渡的一致性总结得出。这一规律在研究古代沉积环境中有着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沉积特征相似,而又可以多解的沉积单位进行沉积环境判别时,必须考虑其上下左右相邻相的特征。

瓦尔特相律示意图

(据H.Blatt et.al.,1980,略有修改)【陆相】continental facies又称大陆相。指在大陆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石或岩层。按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可细分为残积相、坡积相、洪积相、湖泊相、沼泽相、沙漠相等。它的特点是相变大,不能在很大范围内保持均一的岩性。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碎屑岩和粘土岩,但是在某些陆相湖泊、沼泽中,则主要由化学岩与生物化学岩组成。含淡水动物、陆上动物(脊椎动物和昆虫)及植物化石。

【残积相】eluvial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基岩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风化产物。沿剖面向下,它逐渐过渡为基岩。主要由基岩碎屑及铁质、红土质(铁铝质)、粘土质沉积物组成。无分选性,层理也不清楚。由于残积相经常被冲刷,一般分布面积不大,古代的残积相不多见。

【冰川相】glacial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由冰川作用堆积形成的沉积物,形成于年平均温度很低的地区。分布于地史上大规模冰川出现的时期,如中国的震旦纪、第四纪。它是通过冰川携带各种大小不同的岩石碎屑,如巨砾、砾石、砂、粘土等在冰川运动时或消融时直接堆积而成。冰川相又可细分为冰碛相、冰湖相等。冰碛相主要由碎屑岩组成,碎屑呈尖角状,分选差,在巨大的砾块上有冰川擦痕。冰水相由碎屑岩及粘土岩组成,碎屑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分选,有时还具斜层理。冰湖相则由粘土岩和粉砂岩组成,具带状构造,因此也称“纹泥”。

【冲积相】alluvial facies又称河流相(fluvial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指由于河流或其他径流作用形成的一套沉积物和沉积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微地貌沉积类型成因 剖面类型河床

凸岸坝(边滩)

滨河床沙坝(心滩)滞留沉积

凸岸坝(边滩沉积)沉积

滨河床沙坝(心滩沉积)沉积底层沉积

(河道沉积)天然堤

滨河床沙坝上的串河

决口扇

洪泛平原(河漫滩)〖〗天然堤沉积

串沟滩及串沟淤填沉积

决口扇沉积

洪泛平原沉积或河漫滩顶层沉积(泛滥沉积)牛轭湖废弃河道充填沉积

(牛轭湖沉积)过渡性沉积

【沙漠相】desert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在沙漠地区形成的沉积物。按成因可划分为岩漠沉积物、戈壁沉积物、风成沙沉积物、旱谷沉积物、沙漠湖及内陆盐碱滩沉积物等。其中风成沙是沙漠环境的最主要沉积物,它的特征是分选好,风成交错层理(巨型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广泛发育,生物化石稀少(尤其是植物化石),有时在分选差的粗粒砂岩中可找到风棱石。

【坡积相】slope wash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高地基岩的风化产物,由于雨雪等的作用,借助于重力沿斜坡滚动,堆积在山坡上形成的沉积物。坡积相主要由砂砾岩、粉砂岩等组成,碎屑物分选差,呈棱角状,常具与斜坡平行的层理。

【塌积相】talus facies又称坠积相。陡坡坡底的重力崩落堆积物,主要由角砾组成,有时也夹有大块的粘土等。常堆积于山麓、陡岸及海底斜坡地带。

【滑坡堆积相】slide sediments facies斜坡上的岩石风化产物,被水分浸湿后,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形成的堆积物。在雨季及多雨的年份容易形成,滑动面上常有擦痕、滑坡泥及滑坡搓碎角砾。

【洪积相】pluvial fan facies又称冲积扇相(alluvial fan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山区间歇性洪流把基岩风化的产物携带到山谷出口处形成的沉积物。它在干燥、半干燥地区最为发育。平时,这些地区的山谷河道中无水,河谷及两岸谷坡堆满了两边山地风化剥蚀的产物。雨季时山洪暴发,山谷中河水猛涨,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向下输送,在谷口处河道变宽,坡度减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流动的大量砾石、泥砂迅速沉积形成一个从山地向平原倾斜的扇形堆积体,称为洪积扇。在洪积扇中沉积的砾岩称扇砾岩(fanglomerate)。其组成物质略具分选性,并具不清楚的层理。沉积物的粒度在平面上有明显的递变,最粗的碎屑分布在内扇,以砾石为主,厚度较大,中扇和外扇的粒度逐渐变小,从砾石变为砂及粉砂、泥质物,厚度也逐渐变小,并发育各种交错层理。在与洪积扇相似的位置沉积的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好的陆屑物质,称为干三角洲沉积(dry delta)。

【筛积物】sieve sediments洪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它几乎完全由砾石组成,没有砂、粉砂和粘土物质。这是由于来源区供给的细粒物质较少,即使有少量的细粒物质,也在水流到达洪积扇尾端以前就被筛走了,因此造成在平面上呈舌状的砾石层。

【泥石流沉积】mud debris flow deposits洪积相沉积类型之一。一种含砾石、泥、砂稠度大的流体沉积。泥石流的密度比河水大得多,它能携带极细的粘土物质以至巨大的砾石,而且其流动速度会突然减小,故泥石流沉积物的特点是分选差,最大砾石可以是巨大的漂砾,扁平的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泥质支撑,副砾岩内有粒序层理。

【泥流沉积】mud flow deposit洪积相沉积类型之一。也是一种流体沉积,由砂和细粒沉积物组成,属于细粒泥石流类型,它由分选不好的粘土质砂组成,极少含砾石。

【弯度指数】sinuosity index判别河流类型的一个指数,如下式所示:

弯度指数(曲率)(P)=河床的长度蛇曲带或河谷轴的长度

【平直河沉积】straight river deposit又称顺直河沉积。长度大于河宽很多倍的河流的

沉积物。其特点是弯度小,但谷底线弯曲,并且深槽和浅滩交替。沿深槽发生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则发生在浅滩上。

【辫状河沉积】braided river deposit又称网状河沉积、游荡性河沉积。其弯度指数小于1 3,辫状河沉积模式图

(据R.G.Wallker,1996)坡降大,河床不稳定,凸岸坝(边滩)不发育,滨河床沙坝(心滩)发育,宽深比大(>40)的河流的沉积。图为辫状河沉积模式,它表示了滞留沉积、具植被的冲积岛、横向沙坝、出露沙坝核心、出露沙滩和大波痕。其中最低的水平面,是坝与河道,最为活跃;最高水平面活动性最差,大都被植物固定下来。

曲流河模式

(据J.A.L.Allen,1964)【曲流河沉积】meandering river deposit 又称蛇曲河沉积,高弯度河沉积。弯度指数2~13,坡降小,河床稳定,凸岸坝发育,滨河床沙坝不发育,宽深比小(<10)的河流的沉积。

【辫状指数】braid index又称网状指数,游荡性指数。判别河流性质的一个指数,如下式所示:

辫状指数(B)=2×区内滨河床沙坝总长两岸间河床中线长

【滞留沉积】lag deposit?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又称深槽滞留沉积(deep trough lag deposit)。沉积在深槽(曲流河中靠近凹岸一侧水最深的部位,水流流速大)的较粗的砂和砾石沉积物。它在横剖面上呈透镜状,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沙漠中由于细粒物质被搬走而残留下的粗粒沉积物。

【凸岸坝沉积】point bar deposit又称边滩沉积。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凸岸坝是形成于曲流河凸岸的堆积地貌。这是由于在曲流河中,水流在凹岸处流速较大,凸岸处流速较小,因此沉积物便在靠凸岸处堆积下来。凸岸坝通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在剖面上呈板状沙体,分选较好;下部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上部具中小型板状交错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

【滨河床沙坝沉积】channel bar deposit又称心滩沉积。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一种在河道中发育起来的沙坝堆积,它是游荡性河的特征。在地层剖面中呈透镜状砂体,粒度粗,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时有逆行沙波层理。

【天然堤沉积】natural levee deposit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河流的洪泛期(高水位期)沉积物,由砂质粉砂和砂质泥组成。粗、细沉积常呈互层状,每层厚10~30厘米,具爬升沙纹层理、水平层理及波痕,还可见泥裂和虫迹。粗、细互层反映天然堤曾多次被洪水淹没。最大洪水位时,沉积砂泥,洪水位降低时,沉积砂质粉砂。在河流相中,天然堤沉积发育于曲流河凸岸坝沉积之上,辫状河沉积中一般不发育天然堤沉积。

【决口扇沉积】crevasse splay deposit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洪水期间,由于河水在天然堤低处溢出或天然堤决口,在堤的下坡及河漫滩的外缘上形成的扇状堆积物。通常由分选中等的细砂、中砂组成。在河流相剖面上表现为透镜状沙体,厚度一般不超过一两米。【串沟沉积】chute deposit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又称凹槽充填沉积(channel fill deposit)。串沟指曲流河中,由于河水漫岸而在凸岸坝上冲刷出来的凹槽。其中的堆积物即为串沟沉积。它主要由层理良好的粗、细粉砂组成。其前端的粗屑堆积物称为串沟滩。【河漫滩沉积】flood plain deposit又称洪泛平原沉积(flood land deposit)。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河漫滩指河流泛滥期,由于洪水漫岸,而被洪水所覆盖的一片平的或近于平

坦的地带;它在平时是干的,没有水流。该沉积具水平层理、爬升沙纹层理;分布很稳定,在河流相剖面中位于顶层沉积中。

【河漫盆地沉积】flood basin deposit又称洪泛盆地沉积。冲积相沉积类型之一。河漫湖位于河漫滩的最低部,这一地带沉积的是漫岸水流中的细悬浮物——粉砂、粘土,层理不清,泥质层中常见泥裂。在干燥气候下,由于地面蒸发强,常出现钙质及铁质结核。在潮湿气候下,植物丛生,发育为岸后沼泽,形成厚达数米的有机堆积物(泥炭),称为岸后沼泽沉积。【牛轭湖沉积】oxbow lake deposit又称河床充填沉积(river bed fill deposit)。常见于曲流河、废弃河道中,它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两部分沉积物,前者是典型的河道沉积,后者属漫岸沉积,因而这类沉积物属过渡性沉积。

【湖泊相】lacustrine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在湖泊区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淡水湖泊相的特点是平面上具环带状分布(湖泊边缘沉积物粗,中心部位较细),沙体延续性较好,具淡水生物化石组合,特征的层状构造是纹泥,常缺乏滨岸相(因不发育潮汐)。常见岩石组分是粘土岩、粉砂岩与砂岩,也常有泥灰岩、硅藻土等。盐湖相形成于大陆干旱气候环境,以各种盐类沉积为主,如石膏、石盐、钾盐、光卤石等,亦有各种细碎屑岩、石灰岩、白云岩伴生。沉积层理为水平层理,带有干裂、雨痕和生物扰动构造。中国各中、新生代大型内陆盆地中有广泛的湖泊相发育,河湖三角洲砂体控制着油气藏储集体的分布。

【沼泽相】swamp facies陆相沉积类型之一。在沼泽环境形成的沉积物。地质历史中沼泽发育的主要时代是石炭纪、侏罗纪、新近纪 古近纪,当时气候温暖潮湿,沼泽中植物丛生,有大量的泥炭堆积。泥炭埋藏在地下,经煤化作用转变为煤,所以煤成为古代沼泽相的主要成分。除煤层外,还有炭质页岩、炭质粉砂岩及粘土岩等,它们的典型构造是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偶有小型沙纹层理;常含大量植物化石,并常有黄铁矿、菱铁矿等,反映是在还原环境下生成的。

【过渡相】marine continental transition facies又称海陆交互相(marine continental alternation facies)。指在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过渡环境中,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沉积物、岩层。过渡环境的特点是含盐度不正常,含有大量盐度变动生物如藻类、有孔虫、软体动物等。其沉积作用受海陆二者的影响。过渡相包括三角洲相等。过渡相中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细粒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等,干燥地区的过渡相还有盐类的沉积。

【 湖相】lagoon facies 湖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按形成条件的不同, 湖可分为淡化 湖相、咸化 湖相、沼泽化 湖相等。淡化 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潮湿、雨量丰富,有大量的淡水供给。主要由碳酸盐质粉砂岩、粘土岩及粉砂质粘土岩组成。生物种属单调,以海相生物化石为主,常具变态特征,形体变小。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具波状层理或水平波状层理。咸化 湖相的形成条件是气候干燥,蒸发作用显著,淡水补给困难。因此,它主要由纯化学沉积岩及细粒碎屑岩组成,并有盐渍化及石膏化砂质粘土岩。生物化石单调,仅见有能适应高盐度的生物化石。单斜交错层理不发育,一般为水平层理或塑性变形层理,层面上常有波痕、泥裂及雨痕等。沼泽化 湖相是指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滨海平原上的沼泽化了的淤积盆地。其岩石组分以粘土岩为主,其次是粉砂岩、砂岩、油页岩和煤层。具水平层理及韵律层理。植物化石丰富。

【三角洲相】delta facies过渡相沉积类型之一。在三角洲(河流入海或湖处)沉积形成的顶尖朝陆的锥状沉积体系。它主要由水上和水下三角洲平原和向海或湖散开的水下分流河

道、河口沙坝和席状沙体等组成。规模大的三角洲,面积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长度可达几十至百余千米。三角洲是陆源沉积物堆积的重要场所,它受着河流、波浪、潮汐和海流等多种作用的影响,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岩性岩相多种多样,海陆相沉积交替穿插,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渗透性良好的砂岩都很发育,是油、气生成和聚集极为有利的地带。按照传统的概念,三角洲相可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部分。亦有人把它划分为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

【三角洲平原相】delta plai n facies三角洲相沉积亚类型之一。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河流大量分叉地方是它与河流系统的分界处。这一地带沉积环境多样,变化较大,沉积物类型也很多,有支流河道沉积、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以及牛轭湖、沼泽、湖泊、支流间海湾等沉积。常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泥炭、褐煤等组成交替层,其典型沉积物是河床砂质沉积和沼泽泥炭、褐煤。

【三角洲前缘相】delta-front facies三角洲相沉积亚类型之一。三角洲前缘围绕三角洲平原的边缘伸向海洋或湖,呈环带分布,由于它位于海岸线地带,河流带入的沉积物经过海洋作用的再改造、再分配,形成分选好、成分纯净的砂质沉积物集中带,沉积物中平均含沙量高达75%以上,泥质和有机质极少。它又可细分为河口沙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及三角洲前缘席状沙。

【前三角洲相】prodelta facies三角洲相沉积亚类型之一。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向海或湖一方,滨外地区这一地带的沉积物是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物质,呈暗色,具细纹理,是良好的生油层。它是由河流搬来的最细粘土悬浮物质和胶体溶液在海底沉积而成的,含海相化石,纯属海相沉积。在泥质含量高的大河三角洲中,它是厚度大、分布广的相带。再向前方和三角洲两侧,则变为陆架沉积。

【建设性三角洲沉积】constructional delta deposit又称高建设性三角洲沉积(high constructional delta deposit)。此种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按河流作用的强度及沙体的几何形态,它可又进一步分为伸长状和朵状两种类型。前者是以河流作用为主时形成的极端类型,向海延伸很远,指状沙坝发育。后者是当河流作用强度较前者弱时形成的,其几何形态为向海突出的圆形。总之,河控三角洲具有巨厚三角洲前缘沉积。

【破坏性三角洲沉积】destructional delta deposit又称高破坏性三角洲沉积(high destructional delta deposit)。此种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波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以及波控-潮控三角洲。三角洲前缘沉积厚度较小,有海滩沙脊及潮道沉积。【扇三角洲相】fan delta facies三角洲相亚类型之一。冲积扇直接进入海或湖中的沉积物。它位于扇三角洲平原,为冲积扇扇根砾岩、扇中辫状河砂岩,发育大型交错层理;还可有泥炭及有机质泥;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支流河道,含砾、粗砂的中、细粒砂岩,偶见粉砂岩、页岩,具中、小型交错层理,河口沙坝发育较差;前扇三角洲为湖相(或海相)页岩、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扇三角洲的个体小而个数多,常成群出现,沿湖盆短轴陡坡侧分布,纵剖面上呈厚而短的楔状体,向湖方向很快尖灭。

【海相】marine facies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石或岩层。按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不

同,可细分为滨海相、陆架相、半深海相、深海相等。它的特点是相变不大,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保持均一的岩性。主要岩石组分是碎屑岩、粘土岩、铁质岩、锰质岩、硅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常含有丰富的海相动物化石。

【滨海相】littoral facies海相沉积类型之滨海相环境一。海岸是分隔大陆与海洋,并具有海滩微地貌特征的滨海区域。这一地带通常由砂质沉积物构成,但在悬崖海岸,由于母岩受到波浪的破坏作用,也可以出现砾石质沉积物。此外,滨海相沉积也可发生在 湖、潮汐水道、小海湾等处,它们在这些地方主要沉积细粒沉积物。滨海相沉积在石油地质中是非常重要的,世界上许多含油层都与海岸沙体有关。

【海滩相】beach facies发育在海岸带的沉积。典型的海滩可分为以下几个独立单元,沙丘、后滨、前滨和近滨(临滨)。沙丘是海岸沙经过风的吹扬改造而成的。后滨代表潮上带,位于风暴洪水位与平均高潮线之间。前滨代表潮间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近滨位于平均低潮线至最大浪基面线之间。在无潮汐海区,前滨不发育,后滨直接递变为近滨。

【海滩脊相】beach ridge facies又称沿岸堤相(longshore bar facies)。一种在高潮线附近,由较粗沉积物组成的堤状堆积。它是在高潮期和风暴期,激浪把砂砾和贝壳碎屑等物质带到高潮线附近堆积而成的,其前方(向海)常出现砂质海滩。滩脊可呈单脊状或呈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脊。据研究它的底部侵蚀面之上主要是具水平层理的沙层,往上出现交错层理,细层向大陆方向倾斜,倾角7°~28°。

【后滨相】backshore facies海滩相组成部分之一。位于高潮线之上,只有特大风暴潮时才被海水淹没,主要暴露在水面之上遭受风的改造作用,形成风成沙丘。在陡岸海滩,后滨不发育,在平原沼泽海岸可形成滩脊型潮滩。

【前滨相】foreshore facies海滩相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平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是海滩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到波浪的往复作用,海滩沉积物以沙为主,分选好,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高,有冲洗交错层理及介壳碎屑发育。

【近滨相】nearshore facies又称滨面相(shoreface facies)。海滩相组成部分之一。位于平均低潮线之下至正常浪基面之间地带,是陆架与海岸之间过渡区。在近滨的波浪带,能量较高,形成沿岸沙坝,以细砂—中粒砂岩为主,并夹有少量的介壳层,垂向层序从下向上粒度变粗。在较低能量环境,近滨以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具有浪成沙纹层理。【千尼尔沙岗】chenier又称滩脊型潮滩(beach ridge tape tidal bank)。是位于高潮线以上在沼泽向海一侧的沙脊。chenier一词来源于法文le chéne。其宽可达150~200米,高3米,长可达50千米。位于沼泽地区,是由沉积物供给的变化造成的。当河流供给细粒沉积物减少,暴风时波浪就会对原来的沉积物再作用,形成沙质滩脊,一旦河流供给的细粒沉积物增加,在滩脊的前缘就形成沼泽,若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就会形成一系列具有前缘沼泽的滩脊。

【冲越扇沉积】wash over fans又称冲溢扇沉积。指在猛烈的风暴期,随波浪上冲的水流越过障壁岛顶部,冲刷障壁岛沙,把它带到障壁岛向陆的 湖一侧而成的扇状堆积物。冲越扇的沙常与 湖粘土混杂,故含粘土较多,并夹有黑色有机质贝壳屑。

【浪基面】wave base又称浪底。指波浪作用能波及的海、湖水深度,在此深度以下波浪的作用不再影响到沉积物表面颗粒的运动。浪基面的深度大约等于二分之一表面波长,浅海中通常20米左右,湖泊中通常5~10米。

【障壁岛沉积】barrier island deposit是一种狭长形的高出海水面的砂岩体,平行海岸分布,与海岸之间常有 湖相隔,故对 湖起着屏障作用。这种砂岩体向海一侧较陡,向 湖一侧平缓,由于海岸前缘的潮汐作用、波浪活动或海流作用将沉积物中的砂粒带到海岸附近堆积而成的。由分选好的砂粒沉积或异化粒灰岩组成。与障壁岛类似的砂岩体还有障壁滩、障壁沙坝。障壁岛、障壁滩沉积物亦称沙嘴坝相(spit dam facies)。

有障壁海岸地貌景观示意图

1 冲积平原;

2 辫状河;

3 冲积扇;

4 曲流河;

5 滨岸沼泽;

6 塞卜哈;7 河流潮汐三角洲;8 沙坪;9 混合坪; 10 泥坪; 11 河口湾; 12 潮渠、潮溪;

13 湖; 14 潮汐通道; 15 潮汐三角洲; 16 离岸沙坝(浅滩); 17 凸岸坝; 18 支流河道(三角洲平原);19 河口沙坝(水下三角洲); 20 支

流沉积(三角洲平原)【潮坪 湖相】tidal flat lagoon facies障壁岛后,远离入潮口处的沉积,在低潮时还充满残留海水的浅水盆地区。这一地区主要沉积泥质沉积物。

【潮上带相】supratidal zone facies位于平均高潮线与最大涨潮线之间的区域的沉积。正常潮汐作用不能到达,但在大潮或风暴潮时,海水可以淹没,宽达数十到数百里,沉积物主要是泥状至泥粒状纹层白云岩、石膏质白云岩、隐藻类纹层石灰岩、隐藻类纹层白云岩等。由于本带的盐度变动极大,仅有蓝绿藻类发育,罕见小型薄壳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及外来贝壳夹层和植物根等。鸟眼构造、不规则纹层、干缩裂缝、泥卷构造及膏盐假晶等发育。【塞卜哈】sabkha曾译萨勃哈,又称潮上盐坪(supratidal salar)。sabkha原系阿拉伯语,意指盐沼地,对于潮上带的盐坪称海岸塞卜哈,对于大陆内形成的干盐湖称大陆塞卜哈。主要由膏质白云岩组成,常与藻层纹石白云岩共生。

【潮间带相】intertidal zone facies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区域的沉积,宽数万米。潮坪主要由泥晶石灰岩、球粒石灰岩组成,常发生白云石化。含腹足类、有孔虫及藻类叠层石。具生物扰动构造、生物潜穴及水平层理,局部见小型交错层理、干裂等。【潮下带相】subtidal zone facies位于平均低潮线与浪基面之间的区域形成的沉积。这一区域水浅,阳光充足,氧气充分,波浪活动频繁,从潮坪及陆架地区带来丰富的养料,故大量底栖生物发育,有珊瑚、苔藓动物、棘皮动物、海绵类、层孔虫、腕足类及软体动物等,行光合作用的钙藻也大量繁殖。由于水浅蒸发量大,海水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沉淀大量灰泥。在气候温暖,有海风影响,陆源物质供给很少以及海底地形平缓倾斜时,可以在碎波带出现岸礁或沿岸鲕粒沙堤,这时礁后或坝后形成 湖环境,以球粒泥晶灰岩和生物泥晶灰岩为主,粟粒有孔虫、绿藻、软体动物等广盐种生物大量繁殖。

【碳酸盐岩隆】carbonate buildup一个向上凸起的碳酸盐沉积体。在横向上规模有限,不涉及成因和内部的组成。可以是一个礁丘、灰泥丘或滩。

【生物礁堆积】organic reef一般是指狭义的生物礁或有生物建造的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岩隆。主要的造礁生物有:珊瑚、海绵、苔藓虫、层孔虫、厚壳蛤等,寒武纪及前寒武纪时期藻类成为主要造礁生物,成为主要护礁生物。生物礁按形态类型有:点礁、宝塔礁(尖礁)、环礁、裙礁(岸礁)、堡礁(堤礁、障壁礁)。生物礁按成因类型有:生态礁(ecologic reef)是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形成的具有坚固的、抗浪的地貌突起的礁体,与狭义的生物礁属同义语;生物丘(bioherm),表示生物成因的、夹于不同灰岩之间的、形态呈透镜状的碳酸盐岩隆,它们大都是由生物原地堆积作用所造成的;生物层(biostrome),是一种真正的层状体,也是由生物生长所形成的,如贝壳层、富含珊瑚层、板状层孔虫层等;灰泥丘(lime mound),

为大量泥晶灰岩的丘状堆积体,为枝状生物的捕集或障积灰泥所形成的。按礁的生长速率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分为退积礁(retrogradation reef),礁的生长速率小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速率,礁体生长不断向陆侧迁移;加积礁(aggradation reef),礁的生长速率近于或等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速率,礁体向上垂直生长;进积礁(progradation reef),礁体生长速率大于海平面升降变化速率,礁体向海进积增长。

【碳酸盐台地相】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具有近于水平的顶和边缘倾斜陡(从几度到60°或更大)的台缘斜坡的大型碳酸盐沉积体。台地内属浅水碳酸盐沉积,台地边缘为波浪搅动带的礁滩石灰岩沉积,台缘斜坡为角砾灰岩、粒泥灰岩、滑塌石灰岩、钙屑浊积岩等沉积,进入深水盆地为远洋泥晶灰岩,浮游生物灰岩、页岩夹稀少远源细粒钙屑浊积岩等沉积。【局限台地相】restricted platform facies受礁、滩限制的海湾、 湖沉积体,主要是成层状的球粒(团粒)灰岩或泥晶灰岩,或含燧石和潜穴的骨粒泥粒灰岩、泥晶灰岩,局部夹有生物层。有的有潮缘窗孔灰岩与隐藻灰岩的薄互层,反映 湖向潮汐水面变浅的旋回沉积。【台地潮坪相】platform tidal flat facies平均低潮线至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的沉积。通常为旋回性的、向上变浅的、厚约1~10米的岩石组合。在潮湿气候带,其层序主要是潮下到潮间的具潜穴的灰岩和潮上隐藻纹层灰岩,也可有陆上淡水藻沼泽沉积,煤或硅质碎屑岩。在干旱气候带,其层序是有或无潜穴的 湖相灰岩和隐藻灰岩帽,其上覆有大量的潮间席状隐藻纹层灰岩、潮上蒸发岩(塞卜哈),风成的或冲积的碎屑岩等。

【开阔台地相】open platform facies台地边缘后的海峡、开放 湖、海湾环境沉积。一般水浅(最多几十米)、盐度基本正常、循环作用中等,主要为泥粒灰岩、泥晶灰岩、尖礁及有各种受限制的和广海的生物群的生物层。水平潜穴发育。

【台地边缘浅滩相】shoal of platform margin facies台地边缘的沙洲、浅滩、扇状或带状的滨外潮汐沙坝或沙丘岛的沉积。主要有各种颗粒(包括鲕粒、骨屑、介壳、核形石、球粒)的亮晶灰岩、泥粒灰岩,颗粒磨圆、分选较好,具大型交错层理。

【台地边缘生物礁】reef of platform margin在台地边缘前斜坡的坡度、水的能量、造礁生物的数量、生物的生产力及生物粘结、捕获作用等影响下生成的生物礁体。按其生态特征的变化,可以分出三种台地边缘生物岩层剖面:第一种低能缓坡边缘,由细枝状生物阻挡斜坡的悬浮灰泥堆积而形成的生物(可破碎成碎屑)泥丘;第二种中能缓坡边缘,由孤立的、抗浪能力较弱的造礁生物丛或生物席,从浪基面下生长到浪基面附近并和稳定钙屑堆积物的生物一起组成的圆丘礁;第三种高能陡坡边缘,由抗浪能力强的柱状、块状造礁生物组成的堡礁或线状的丘礁群,可从浪基面一直生长到碎波带,骨架间充填生物及针状文石或高镁方解石胶结物或为亮晶方解石胶结(古代礁)。

【深水陆架相】deep shelf facies又称深水缓坡(deep ramp facies)。在陆表海清水环境,浅水碳酸盐台地与陆架一致,台地边缘斜坡直接过渡到广海盆地,陆缘海的浅水、清水环境常出现碳酸盐台地,台地外缘存在深水陆架,再往外海出现陆架边缘斜坡及广海盆地。深水陆架水深几十米到200米,盐度正常,水循环良好,在正常浪基面之下可以受到间歇性风暴洋的影响,主要由燧石质及结核状(瘤状)成层的骨粒泥粒灰岩或粒泥灰岩组成,含大量完整多属种的广海生物化石,觅食迹及潜穴系统发育,夹有风暴沉积。

【斜坡盆地相】slope basin facies在陡斜坡的台地、斜坡和盆地的沉积体,具有大量砾屑灰岩和台地边缘来的灰泥沉积的泥晶灰岩、陆源泥质岩及钙屑浊积岩的互层沉积。大多数缓斜坡的台地、斜坡及盆地沉积,为薄层状的灰泥石灰岩和陆源泥质岩,通常夹很少的重力

流灰岩。斜坡和盆地沉积常含有外来生物屑、广海底栖生物群化石及浮游生物层,以及螺旋迹、类沙蚕迹化石。在缺氧的外斜坡及盆地沉积,缺乏底栖生物,沉积的纹层保存完整而没有生物潜穴。

【等斜缓坡相】homoclinal ramp facies具有平缓坡度(通常小于1°)的碳酸盐缓坡。近岸带为潮坪、 湖、浅滩等浅水沉积组合,向海逐渐过渡为较深水缓坡泥质泥粒灰岩或泥晶灰岩、瘤状灰岩夹风暴岩,含完整的广海底栖动物化石及生物潜穴,在下斜坡有生物泥丘,斜坡渐进入盆地为泥晶灰岩及页岩互层,罕见重力流的砾屑灰岩及浊积灰岩沉积。

【末端变陡缓坡相】distally steepened ramp facies是指具有坡折带的缓坡,但浅水高能浅滩带不在坡折带上,它位于坡折带后数千米,因而在深水缓坡或斜坡出现滑塌角砾灰岩,而缺少浅水台地来的砂砾内碎屑及礁屑角砾等,其余沉积相带特征与等斜缓坡相似。

【碳酸盐缓坡相】carbonate ramp facies大陆边缘的大型碳酸盐沉积体。为向海缓倾斜的斜坡(倾角小于1°),没有明显的坡折带,近滨带为浅水波浪搅动沉积,向海逐渐变为较深水低能沉积,中间无高能带沉积,因而一般未见深水砾屑灰岩及钙屑浊积岩。

【镶边台地相】rimmed platform facies一种浅水碳酸盐台地,具有高能的浅滩及礁带,向海侧为大陆架坡折带,随着坡度的减小而进入盆地,沉积特征与碳酸盐台地相同。如果台地边缘碳酸盐的沉积速率大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则形成向广海推进型的加积边缘;如果台缘碳酸盐沉积速率近于或等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则形成陡立的带有沟槽的边缘甚至产生侵蚀边缘;如果台缘碳酸盐沉积速率小于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将出现阶梯状逐级后退的台地边缘,台地上生长尖礁。

【孤立台地相】isolated platform facies位于大洋之中,离开陆架常有数十到数百千米,常位于断陷陆壳或过渡壳之上,并被深水所包围。台地外缘为环礁带,内缘为骨屑灰岩或鲕粒灰岩,内部为团粒灰岩和泥晶灰岩。台地边缘前斜坡为碎石堆、滑塌和重力流碳酸盐沉积,盆地为远源钙屑浊积岩、浮游生物灰岩及泥晶灰岩。

【碳酸盐溶解层】carbonate solution level在现代海洋中,由于CO2-3的浓度和碳酸钙饱和度的变化,对不同碳酸盐矿物溶跃层的补偿深度是各不相同的。在阿尔卑斯 地中海海域中生代深水碳酸盐溶跃层的变动,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浅水碳酸盐中的文石针或颗粒通过1000米水深的文石溶跃层发生大量溶解,在缓慢堆积过程中,沉积物中的文石的持续溶解导致方解石的沉淀,形成瘤状灰岩。文石完全溶解面的深度,称文石补偿深度(ACD,aragonite compensation depth),水深大致是1700米左右,在这个面以下为方解石溶跃层,即约2000米水深之间的地带,只有方现代太平洋的方解石补偿深度及深水沉积类型

(据小泉格,1980)解石质沉积物,溶解非常缓慢而不发生胶结作用,形成薄层状远洋灰岩,如钙质放射虫(镁方解石壳)灰岩。到方解石溶跃层以下至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即约2500米水深之间的地带,易于溶解的碳酸盐沉积物与难溶的SiO2沉积物,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不规则条带状(硅质)钙质放射虫灰岩。到方解石补偿深度以下,所有碳酸盐全被溶解,形成成层性很好的条状硅质放射虫岩。以上这些碳酸盐溶解面,随着不同地质时期及不同海洋环境,因碳酸盐的生产率、海水温度、CO2-3的含量变化而有所改变。现代太平洋的方解石补偿深度及深水沉积类型见图。

【陆架相】shelf facies即陆架沉积(shelf deposit)。海相沉积类型之一。大陆架指平均低潮线以下到水深约200米的水下地区,再往下便进入大陆架坡折。现代陆架沉积是由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构成的。近岸陆架通常还包括粗粉砂或细粒砂层,它是在大风暴期形成

的,所以也称风暴砂层。古代陆架沉积中常含各种形态的砂岩体,分选好,交错层发育,可见海绿石、胶磷矿、长石等海相自生矿物。

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三)

【岩崩沉积】rock fall deposit即在陡崖或同沉积断裂陡斜坡或碳酸盐台地的跌积边缘,碎石块突然、迅速地自由崩落或滚动,形成的堆积。分选差、碎块大小悬殊、杂乱堆积,厚度变化大。

【滑移沉积】sliding deposit半固结的,沿底部剪切面运动,并且保持某些内部构造(如层理)的沉积物块体。在大于0 5°的斜坡上,均可产生滑移。块体规模超过1立方千米,厚度可从几厘米到大于100米。

【碎积相】debrite facies由泥石流形成的块状无组构杂基支撑的砾质泥岩组成,或由块状有组构颗粒支撑的泥质砾岩或砾屑灰岩组成。砾石或砾屑大小变化大、分选差,砾石长轴平行流动方向,大的砾石可凸出在层面上;砾石层的厚度变化大,底部有侵蚀构造,由于剪切作用,底部可有叠瓦状排列的逆粒序,上部变为正粒序,再向上为浊积岩覆盖。

【浊积相】turbidite facies浊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不同沉积组合,通常代表一种半深海 深海的独特沉积。依岩石的成分可分为钙屑浊积岩和非钙屑浊积岩(陆源碎屑浊积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钙屑浊积岩由粒屑灰岩、泥粒灰岩与泥晶灰岩互层组成;非钙屑浊积岩为砾岩、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其中砂岩以杂砂岩、长石杂砂岩、岩屑杂砂岩为主。在宏观上,浊积岩成巨厚的韵律互层,具有特殊的结构与沉积构造。杂基含量较高(大于15%),有鲍马层序。底部有各种底面印铸型,如槽铸型、沟铸型、锥铸型和重荷铸型等。再沉积的浅水底栖生物化石(常含于砂岩、粉砂岩中)与深水的浮游生物化石(常含于泥岩、页岩中)相伴存在。浊积岩常出现于深水沉积及与其他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相伴生。顺浊流流向,浊积岩在岩性上与沉积构造上有明显的变化,因而沃克按形成位置把浊积岩分为近源浊积岩(proximal turbidite)和远源浊积岩(distal turbidite),两者的区别如下:

近源相和远源相的浊积岩层序的对比

近源相远源相岩层厚、粒粗岩层薄、粒细单层的砂岩经常合并成厚的岩层单层的砂岩很少合并在一起岩层的厚度不规则岩层平行,成规则的层状冲刷侵蚀痕常见冲刷侵蚀痕少见砂岩间的泥岩少或缺失,砂岩/泥岩的比率高砂岩间的泥岩多,砂岩/泥岩的比率低砂岩的顶底往往明显,有许多为A、E层段砂岩的底明显,向顶部渐变细,A、E层段少纹层、砂纹交错层不常见纹层、砂纹交错层常见槽铸型比沟铸型出现得更频繁沟铸型比槽铸型更常见(据R.G.Walker,1976)

【风暴沉积】tempestite deposit由风暴潮掀起陆架上的沉积物,及由风暴潮的离岸流搅起海滩沙,形成向海方向流动的异重流,当风暴减弱时,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形成的沉积物或岩石称为风暴岩(tempestite)。风暴岩的沉积层序:①冲刷面,由强大的风暴流或风暴浪搅动早期的沉积物(多为陆架泥),形成具冲沟、冲槽和工具痕等特征的冲刷面;②递进层,由较粗的滞留沉积物(粗砂或细砾)组成,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细,有些风暴岩,冲刷面上有介壳层;③平行层理段;④丘状交错层理段,是风暴岩的重要识别标志;⑤水平层段,随着风暴作用的减弱而出现的缓流沉积物,有时在水平层之上可见有浪成沙纹的沉积物;⑥泥质沉积物,为正常天气的浪底下的安静环境沉积,生物扰动构造发育。风暴岩与浊积岩的区别是:①流态,浊流是单向的,风主要风暴与风暴潮的形成关系联系理想图解

(据Norward and Nelson et.al.,1983)暴流是双向或多向的,局部也可呈单向;②层序

组合,浊积岩属深水沉积组合,而风暴岩为浅水组合;③垂向层序及层内沉积构造,风暴岩与浊积岩具有相似的鲍马层序,但风暴岩内具有典型的丘状交错层理,而浊积岩中绝对没有;

④层面构造,风暴岩中常见特殊的渠槽和钵模,而浊积岩常见槽模和重荷模;⑤生物标志,风暴岩中化石组合标志着浅水陆架环境,而浊积岩中既有浅水生物化石,也有深水生物化石,表现为原地和异地生物混杂。此外遗迹化石也有不同,风暴岩中以叶迹、针迹为主,浊积岩中以弯曲及网状觅食迹为特征。

【等深流沉积物】contourite deposit等深流在大陆坡基脚上形成的沉积物。它实际上是由等深流对浊流沉积物、半远洋沉积物改造而成的岩石组合。与浊积物不同,它具有清晰的薄层理,粒级较细而且分选良好,形成各种底形,它从小流痕到具有数米波幅和数千米波长的大型沉积波或沙丘以及沉积脊。如在北美东岸布莱克 巴哈马外沉积脊和大安得列斯外沉积脊等。

【等深沉积相】contourite facies等深流沉积物形成的岩石。等深沉积岩是由浅灰色均一的粉砂质粘土和含泥很少的石英粉砂薄层组成。实际上是由等深流对浊流沉积物、半远洋沉积物改造而成的岩石组合,呈似层状透镜体,与浊积岩不同之处,是缺乏鲍马层序,不发育印痕,常有牵引流沉积构造,分选好,泥质含量少等。根据粒度组成可划分为:泥质等深积岩,又称雾积岩(nepheloid sediment rock)和砂质等深积岩,又称簸积岩(winnowite)。【复理石沉积】flysch复理石一词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复理石地区,指厚度有几千米,几乎是连续的沉积。它具有沙纹层理及底模构造,为递变的灰色杂砂岩与粉砂质页岩及页岩呈韵律互层。1938年,琼斯(Jones)命名为复理石沉积。复理石的沉积往往出现在地槽构造环境,所以复理石曾被作为构造名词使用,阿尔卑斯山的复理石为典型的浊流沉积。后来将复理石这一术语用于深海平原的浊流沉积。

【大陆坡相】continental slope facies大陆斜坡位于外陆架或大陆架坡折与大陆隆之间最陡的部分,一般为3°~6°,峡谷和海底陡坡可超过15°。有许多网状峡谷和较小的冲沟,主要有远洋、半远洋沉积及滑塌沉积和沉积物重力流沉积。由水平纹层发育、含大量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页岩)、泥灰岩、泥晶灰岩组成,岩层中夹有规模不等的变形层和滑塌岩、碎积岩、浊积岩。

【浊积扇沉积】turbidite fan deposit又称海底扇沉积。在大陆坡与盆地平原间,由再沉积作用形成的锥状和扇状堆积体,主要由泥石流、浊流沉积及远洋沉积组成。扇的表面包括有水道、堤和水道间的沉积。在纵向剖面上可分为上扇(内扇)、中扇、下扇(外扇)。

【深海盆地平原沉积】basin plains deposit深海环境中水最深区域的沉积,主要由低密度浊流沉积、远洋和半远洋沉积物组成。主要特征为薄层砂岩、页岩、硅质岩的稳定规则的互层,在纵向和横向上没有急剧的变厚和变薄的现象,有放射虫、颗石藻等浮游生物的化石。古大洋的盆地平原还可有蛇绿岩。

【远洋沉积】pelagic sediments远离大陆的洋区的悬浮物(主要为浮游生物,如放射虫、抱球虫、硅藻、颗石藻、翼足类等及粘土、粉砂、灰泥)从水体中缓慢沉降形成的沉积,其沉积物组成的岩石称远洋岩(pelagic rock)。

【半远洋沉积】hemipelagic sediment在许多深海,特别是大陆斜坡和紧挨陆地的深水盆地中,沉积物中粉砂级的陆源组分如石英、长石及其他物质(如火山物质)含量比例大于40%时,称半远洋沉积,成岩后称半远洋岩(hemipelagite)。

【半深海相】bathyal facies又称次深海相。海相沉积类型之一。形成于大陆坡地区,海

水深度200~2000米或3000米。现代大洋中的半深海相沉积物有蓝色软泥、红色软泥、绿色软泥和砂、火山软泥和砂、碳酸盐软泥和砂、珊瑚软泥等。古代半深海相在岩石成分上与陆架深处沉积物相似,唯一的区别标志是动物群的特点,半深海动物群的特点是大嘴、大眼、介壳为薄壁状及骨骼软等。

【深海相】abyssal facies海相沉积类型之一。形成于大洋底部,海水深度大于2000~3000米的沉积。海深相中的主要沉积物是含抱球虫的石灰质软泥、含硅藻和放射虫的硅质软泥、红色软泥等。近年来由于海洋地质学的迅速发展,逐渐揭开了深海沉积的秘密。许多资料证实,由于浊流沉积作用,在深海中沉积有厚度大、面积广的浊积岩。

【沉积地球化学相】sedimentary geochemical facies按地球化学参数(pH值与Eh值)划分的,具有某种成因标志的沉积物或岩石组合。常见的划分方法如下:①海洋地球化学相、硫化氢相、菱铁矿相、鲕绿泥石相、海绿石相、磷块岩相、氧化相、超氧化相、白云岩相及海洋盐类相;②大陆地球化学相、红土相、硬磐相、沙漠相、可溶大陆盐类相、铁矿相及煤炭相。

【岩比图】petrographic comparison map指根据区域内若干剖面中计算出的两种岩石比率所作出的图件。通常采用的是,碎屑岩比为第一比率;砂页岩比为第二比率。可以表示平面上岩性的变化特征,判别沉积环境。

【沉积盆地】sedimentary basin,depositional basin地壳中凹陷下沉并有沉积物堆积的大范围低洼地区。有盆形、槽形、湾形等。按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大洋型地壳盆地、大陆型地壳盆地以及过渡型地壳盆地;大陆边缘盆地、克拉通盆地以及断陷盆地等。

【裂谷盆地】rift basin岩石圈板块作背向水平运动或地幔隆起时地壳中发育的、在地貌上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中央深凹的谷地。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大陆裂谷、陆缘裂谷、陆间裂谷和大洋裂谷。

【大洋边缘盆地】ocean marginal basin离散边缘盆地类型之一。指裂谷继续扩大时,地壳破裂并发生沉陷,部分或断续地发生淹没而形成的原始大洋湾。它的沉积特征是发育蒸发岩。可分年轻的红海型和成熟的大西洋型两种类型。

【前陆盆地】foreland basin由于造山带和山链的生长并向陆迁移而在克拉通边缘形成的箕状凹陷。相对于造山带,处于前陆位置。是大陆碰撞及缝合期间发育的盆地,属挤压型盆地。

【周缘盆地】peripheral basin又称前渊盆地(foredeep basin)。它是由于两个板块的碰撞而在聚合带消减板块上发育起来的沉积盆地。其沉积特征是:早期发育深水相滑塌沉积物和重力流沉积物,晚期发育非海相冲积物。盆地轴向往往与主构造方向一致。

【板内拉张盆地】intraplate extensional basin板块内部在拉张作用下地壳变薄,莫霍面上板块失去稳定性和刚性,出现强烈的构造活化作用,地表陷落所形成的盆地。张性断裂十分发育。中国东部的拉张盆地是此类盆地的典型代表。

【缝合盆地】suture basin与缝合带伴生的盆地。随缝合过程的复杂变化形成的不同式样的沉积盆地。其沉积物数量巨大且变化复杂。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的盆地,又称大西洋大陆边缘盆地,是一个从大陆向大洋过渡的广阔带,地壳稳定。主要形成砂质粘土岩建造、石英岩建造和灰岩建造。

【活动大陆边缘盆地】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的盆地,包

括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等。活动大陆边缘为聚合型,其产生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它有一个活动地带,其后有火山作用,在俯冲带与地面结合处有深海沟。其沉积物复杂。

【走滑拉分盆地】strike slip pull apart basin是走滑断层拉伸中形成的断陷构造盆地。是一种张剪性盆地。其发育快、沉降快、沉积速率大、沉积厚度大、沉积相变化迅速。可形成早期为陆相,继之为海相或 湖相的双层沉积结构。

成岩作用

【沉积物】sediment一种沉积在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碎屑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沉淀物。如砾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残骸等。它的主要来源是母岩风化的产物,其次是火山喷发物、有机物和宇宙物质等。

【沉积作用】deposition,sedimentation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呈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沉积作用可分为大陆的和海洋的两大类。大陆的沉积作用按介质不同有风、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积类型;海洋中因为能够大量接纳由各种外力地质作用搬运来的物质,同时由于海底剥蚀作用相对减弱,故沉积作用非常发育。大陆或海洋中由生物遗体或生物分泌物质堆积而成的沉积称为生物沉积。此外,按沉积作用的方式还可分为机械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种类型。

【同生作用】syngenesis指沉积物沉积后被埋以前,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反应。沉积物发生同生作用的时期称同生阶段或同生期。同生作用用于海洋沉积时,称海解作用,用于大陆淡水沉积时,称为陆解作用。海解作用阶段的代表性矿物是海绿石、钙十字沸石和沸石,以及结核型铁、锰质矿物。

【准同生作用】penecontemporaneous发生于沉积物沉积后不久的一种作用,沉积物与上覆水体已基本脱离,其沉积环境未发生变化,属于早期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diagenesis成岩作用一词,由贡别尔(Von Gümbel, C.W.1886)提出。用以描述结晶片岩和片麻岩的形成作用,1894年Walker将此词引用到沉积学中,用来描述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后来,不同的学者对成岩作用的解释及阶段的划分不一,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直到变质作用开始以前所发生的变化,被欧美学者所采用,也相当鲁欣(1953、1956)提出的石化作用。狭义的成岩作用指沉积物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使之与底层水隔绝,主要与粒间水(孔隙水)作用,使沉积物固结成沉积岩的作用。此含义被前苏联和中国许多沉积学学者所采用。将同生作用和成岩作用两个阶段合成一起,相当于欧美学者(G.V.Chilingar,1967)的早期成岩作用或费尔布里奇(R.W.Fairbridge 1966、1983)所称的同生成岩作用(syngenetic diagenesis)或德国学者H·Füchtbauer(1972)所称早期埋藏阶段(cogenetic stage)或浅埋作用阶段。一般情况下,成岩作用阶段的沉积物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使之与底层水隔绝,但仍处在低温、低压条件下,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使有机质腐烂分解,产生H2S、CH4、NH3、CO2等气体,Eh降至-0 4或-0 6,成为还原条件;而pH急剧加大,常可达9以上。在此种介质条件下,沉积物中早先的高价铁、锰氧化物可被还原,产生低价铁、锰硫化物(如莓状黄铁矿、硫锰矿),并形成菱铁矿、方解石、鳞绿泥石等,成为成岩作用早期阶段的突出特点。在成岩作用晚期阶段,由于物质再分配,形成碳酸盐、硅质、硫化物及其他成分的结核,沉积物最终固结成岩石。

【后生作用】epigenesis沉积物固结为岩石以后至变质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作用。此时由于

温度升高,上覆岩层的压力加大以及深部地下水沿裂缝上升,而发生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压溶作用等后生作用,此时形成的矿物晶体粗大。欧美一些学者将此阶段称为晚期成岩阶段(telogenetic stage),德国学者称为深埋藏阶段(depth buried stage),俄罗斯学者鲁欣称为进后生作用(prograde epigenesis)。

【表生成岩作用】epidiagenesis深部沉积岩抬升到近地表,主要在大气渗滤水和浅部地下水(包括上升水)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作用。它与风化作用不同,主要表现为溶蚀、充填、交代作用以及某些物质的次生富集成矿作用。风化作用主要是潜水面以上发生的岩石分解和成壤作用,是一种去石化作用。表生成岩作用可向风化作用过渡。俄罗斯学者鲁欣称为退后生作用(catagenesis)。

【海解作用】halmyrolysis指颗粒刚刚沉积于海底,直至它被新的沉积埋藏覆盖之前,与底层海水之间的一种化学反应作用。大致上相当于咸水介质中的同生作用。大洋中的铁锰结核、海绿石、某些沸石都是海解作用的产物。

【陆解作用】aquatolysis在大陆淡水环境下被搬运物质与搬运介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作用。典型的例子是云母类矿物在河、湖的搬运过程中转变为粘土矿物。陆解作用远不如海解作用重要和广泛。

【冰川沉积作用】glacial deposit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

【冰水沉积作用】glaciofluvial deposit,fluvioglacial deposit,aqueoglacial deposit,outwash冰川融化后的水流中所挟带着的大小不同碎屑物质在水道逐渐沉积的作用。一般距离冰川源近的沉积颗粒粗大,较远的逐渐越来越细,呈现一定的层次。

【压实作用】compaction又称压固作用、压缩作用。是成岩作用的一种方式。指沉积物沉积后,由于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在重荷压力下所发生的作用。通过压实作用沉积物发生脱水,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松软的沉积物变成固结的岩石。例如泥炭,通过压实体积缩小(到1/20~1/30)后,便转变为坚硬的煤。研究资料表明,碎屑沉积物在300米深处,受压实作用影响,其所含75%以上的水已被排出,石英砂岩由40%左右的原始孔隙降低至30%~10%。

【压溶作用】pressure solution在上覆重荷的压力下,沉积岩中的一些颗粒接触处有较高的有效压力,使点上的溶解度增大,从而使颗粒发生溶解的作用称为压溶作用。包含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两方面。压溶作用将引起颗粒接触处的晶格形变和溶解。例如使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中的碎屑或颗粒呈凹凸接触,形成压入坑,甚至成缝合线状接触。一般在受力方向上发生溶解,而在垂直力的方向上发生沉淀,如有些石英砂岩的次生加大边就属压溶作用的产物。少量粘土矿物的存在,能大大促进石英的溶解作用。

【次生加大作用】secondary enlargement又称再生生长(regeneration)。在碎屑矿物的周围沉淀生长同一种矿物晶体的现象。碎屑矿物与自生结晶的部分在光性方位上完全一致,在正交偏光镜下可以看到有相同的干涉色和消光位。可以发生次生加大现象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锆石及生物碎片等。

【胶体陈化作用】colloid ageing胶体由于压力的加大、温度的升高,或随时间的发展而脱水,过渡为偏胶体,形成稳定的自生矿物的现象。例如在自然界中,无序的含水二氧化硅凝胶体是蛋白石,在成岩作用及后生作用过程中,逐渐脱水而过渡为玉髓,随后转变为微晶石英,最后重结晶为有序性很好的石英。

地球与空间科学复习资料

地球与空间科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圈 2、相对湿度 3、化石 4、季风 5、水循环 6、太阳风 7、地质作用 8、河漫滩 9、层理: 10、构造运动: 11、地震: 12、温室效应: 13、地下水: 14、土壤肥力: 15、地质年代: 二、简答题和计算题 1、为什么说大气是地球的外衣? 2、简述太阳大气的外部结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简述板块运动学说? 4、对流层特点: 5、水资源的利用及存在问题 6.当东经120°的地方是正午12时,0°经线的地方时是点;74°W的纽约地方时 是点。 7.某气象专家认为:极端气候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一种天体活动似乎也会对地球产生影响, 那就是太阳黑子的活动。正好从1999年夏天开始,太阳黑子的活动达到了最大值。太阳黑子的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在11年前的1988年,日本遭受冷夏的袭击,美国和欧洲却遭受酷暑和干旱的煎熬。在意大利,由于炎热而造成铁路变形、列车脱轨。美国从4月中旬到8月为止,几乎不下雨,密西西比河的水面下降,连船都无法行驶。 根据太阳黑子的周期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层。它的形成原因是。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它们被认为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⑵一般认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⑶我们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叫年,最小的年份叫年,它们的周期约为11年。

8.右图上XOY 为地轴,MN 为赤道,EF 、E ′F ′为回归线,ST 、S ′T ′为极圈。读图回答问题: ⑴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⑵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 与EF 之间为 带。 ⑶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 向南移动到EF ,再由EF 向北移动到MN 的过程中,在S ′T ′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 ⑷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球环境无区域差异 ⑸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将自(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的是 。 9.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咏月之作,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问诗中描写的月相是 。 10.2004年2月29日刚出生的小贝贝,如果依据公历,下次的生日应该是 年的2月29日。 12.为了确定学校所在的经度,冯华同学决定进行一次杆影的观测。下面是冯华同学的观测记录。 观测日期:2003年3月21日 记录人:冯华 ⑴冯华同学对观测时间的选择合理吗? ; ⑵根据观测数据,该学校所在的经度是 。 13.读右图,回答问题: ⑴在右图中,判断方向的方法是( ) 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根据经线指示的南北方向 C.根据方向标判断 D.三种方法都可以 ⑵乙在甲的 方向; ⑶如果测得图上甲、乙间的距离是1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约是 ; ⑷有关甲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F E ° 20° 30° 40°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上有什么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精品教案《地球上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球地形、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性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3、科学知识方面: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表示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地球的地貌状况,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有关地球地形地貌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2、政区、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3、多媒体课件。 学生:1、搜集地球上有什么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橡皮泥(或其他球状物体)、小木棒、水彩笔等制作地球仪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1、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节日。 2、出示4月22日这个日期,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知道4月22日是地球日,导入新课。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1、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通过学生观察、交流自己周围有什么,初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说起,从周围事物说起,按由近及远的顺序交流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一切,并且知道我们所了解的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也 为继续交流做好准备。】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教师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能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探究和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但这部分教师展示的资料一定要精简,只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即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地球地貌,否则就会冲淡认识地球概貌的教学目标。】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出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学生观察,交流意见。例如:发现有颜色上的差别,分别代表海洋、高地和平原。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够发现地图上的相关信息,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学生 的探究能力。】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分组观察,集体交流小组的发现。

北京:中小学科学课“大变脸” 2018年纳入中考成绩

北京:中小学科学课“大变脸” 2018年纳入 中考成绩 从本学期起,小学一年级新生增开了科学必修课。 而北京初一学生也增加了一门开放性“科学实践课”。 2018年,北京将实施新中考。根据新中考方案,在五门选考科目中,都含有开放性科学实践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而中考命题也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对接”。 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初中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初中生达到63万余人次,城区学生学农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共有万人参与。 自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表上,将出现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科学课。 根据教育部要求,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立科学必修课程,并覆盖小学全年级,这也是我国第一次把科学前置到一年级,并将其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今年9月开始,北京市小学一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据了解,以前,小学三至六年级才开始设置科学课。原则上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教育部要求,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将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强调四个领域间的渗透和联系,注重整体性。强调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的相互渗透。 与之前的课标相比,新修订的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据了解,以前,这一领域的内容要在初高中才会有所涉及。 此外,新课标中还增加了环境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内容。过去的科学课主要聚焦自然知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等内容,新课标更加注重引发孩子的思考,比如通过设置科技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伦理、对环境的影响等议题,引发孩子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从2015年,北京初一学生增加了一门开放性“科学实践课”,以往本市初二才开设物理、化学课。 目前,在初一年级,物理、化学学科即以校本课程方式出现,每周1课时开展系统的科学活动,渗透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科学实践课内容覆盖物理、化学、生物、

初中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总结

宇宙空间科学 主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2.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3.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二)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案《地球上有什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地球上有什么》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上科学课吗?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内容吗? 师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二)自主探究,认识地球表面有什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我们都知道地球很大,地球上有好多好多东西,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 生:……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全面,谁能把范围再扩大一些? 生:……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其实这只是地球表面极小的一部分东西,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出示课件),这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海洋和陆地师:具体一点。 生: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地球的表面是由大部分海洋和小部分陆地构成的。那海洋上有什么,陆地上有什么呢?下面请各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老师的这个问题,把你们小组的探究结果写在探究记录表上。 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下面我们就请几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其他小组一定要认真听认真看,看看与你们小组探究的有什么不同。 生:…… 师板书:海洋湖泊河流 平原高山森林沙漠高原峡谷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尤其是三组的同学,分类很准确,希望大家向三组的同学学习。地球上的水很多,70%是海洋里的水,剩下近30%的水来自湖泊、河流,这一些构成了地球上整个水域,平原……等构成了陆地。 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活动三:观察地图,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的地球真是多姿多彩,节假日真的好好出去游览一番。如果你到了或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准备怎么办?

生:查地图……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查地图,地图大家都很熟悉,每个小组都有一张世界地形图,下面请各小组一起看一下与你们平时看到的地图有什么不同。(师巡视知道)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发现! 生:……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 活动四:观察地球仪,有什么发现。 教师出示地球仪,我们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仪,那么地球仪上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生分组观察交流 师:下面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地球仪上有好多横线和竖线。竖线代表地球上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横线代表地球上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的。 师:这组同学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非常好。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地球中间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 师:真棒!纬线把地球分成了五带,分别是: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生:地球仪上还有很多图标;有表示城市的,河流的,还有表示航线的。 生:地球仪是倾斜的。 师:你们太棒了,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大家的这方面的知识都很丰富。(三)、自由活动,找地图标识比赛。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看哪个组对我们的家园更加了解。 查找的地点包括:海洋、湖泊、平原、高原…… (四)、拓展活动,制作一个小地球仪。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地球仪,那有没有兴趣自己做一个? 分组进行制作地球仪,老师与学生一起做,并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地球仪上简单涂色表示海洋、陆地、平原等。通过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地貌、海洋陆地区域分布、经线、纬线、赤道等方面的认识。 (五)、收获乐园 时间过得真快,四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 生:……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拟录取专业姓名复试成绩推荐学校本科专业备注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朱金顺86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丁鼎78.5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李犇74.7同济大学测绘工程 王雪辰74同济大学测绘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学许午川9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苏培臻88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高红涛85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华思博84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刘立超8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 于珍珍78山东科技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 郑凯月76南京大学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向 ) 陆威帆7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与地球物理试验班 空间物理学崔博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侯传鹏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杨子浩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李京寰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樊银龙91西北大学地质学(基地班)郜梦豪89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 兰春元8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苏懿88吉林大学地质学 薛莅治87北京大学地球化学 赵亚男86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 地球化学姚瑶93.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刘帅奇93.3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赵旭炜91.3北京大学地球化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项楷84北京大学地质学 杨江南82北京大学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武于靖92北京大学地球化学 夏金凯9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王召平90北京大学地质学 闫沛龙89吉林大学 理科试验班(李四光地球 物理班) 祝贺暄8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 物学) 张静宜9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张书莞86.7北京大学地质学 白璐85西北大学地质学 李童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工程 凌坤82.7北京大学地质学 王璐8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柳晨7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冀锐90.5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 邓玉89.7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球与空间科学(浙江中考三年试题)

地球与空间科学(浙江中考三年试题) 试题卷I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8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今天是2014年6月14日(农历五月十七),月球位置大致 在图中的() A.1~2之间B.3~4之间 C.5~6之间D.7~8之间 2.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有关现象的描述,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从北极上方看地球绕地轴自东向西旋转 B.地球上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的自转 C.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 D.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3.下列有关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周期为365天。 C.地球公转周期为1天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4.某天晚上,小金在天空中看见一轮满月。此时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图正确的是() A.B.C.D. 5.小敏用一个一半涂白(表示阳光照射的半球)、一半涂黑(表示背光的半球)的球模拟月相变化,如图所示。当球位于乙时,他模拟的月相是() A.新月B.上弦月C.满月D.下弦月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今天(农历五月十七)的月相是上弦月 B.放入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 C.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升旗时使用旗杆顶端的滑轮是为了省力 7.今年5月4日(农历四月初六)晚,太阳系的“大个子”﹣﹣木星与月亮距离达到最近,上演了一幕“木星合月”的美景,木星合月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景象为() A.B.C.D. 8.2014年5月4日,木星与月球上演“木星合月”(两者距离达到最近的天象)。图甲表示相关天体的位置关系,地球上的人观察到此次木星合月的景象最接近的是(○表示木星)()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 地球和宇宙 知识点总结资料讲解

第四章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 1.太阳(sun)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千米,为地球的110倍。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2.光每秒传播 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3分钟。 3.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向光性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氢和氦)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球层。 5、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的变化。活动周期是11年。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在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等。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3)太阳风导致南北极极光的产生。 (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甚至危及星际航行。在太阳活动增强时,人们要注意采取防嗮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9、观察太阳黑子常使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等。天文望远镜的使用: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用主镜观测目标星体。 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损伤。 10、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11、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引力只有地球的1/6。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为什么月亮跟太阳看起来差不多大?(由于地月间的平均距离约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12、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地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为2——3千米。 13、月球上没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些是由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 14、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上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月球上既然没有大气层,当然就没有水汽,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昼夜温度差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一183℃。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 15、引力只有地球的1/6,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拿着探测仪器,在月面行走还是轻飘飘的。 16、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实现人类登月壮举,中国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系列卫星并致力于研究开发月球资源。 第二节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变脸之谜教学反思

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地球“变脸”之谜》教学反思 科学组靳慧智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节课。其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再制定相应计划来核实,并会运用模型解释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题,并展开教学。课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画面的切换,我语言的交迭,学生们已完全置身其中。像是进入了预定轨道的卫星,不断的反馈疑惑与收获。 通过观看投影,学生们首先形象的了解到地貌的复杂多样,有高山、湖泊、河流、平原、沙漠、海洋------我由“沧海桑田”一词,阐述了这些地貌并非一成不变。紧接着让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出了许多改变地貌的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陨星撞击、风化作用等,而后在我的指导下,各小组分别针对某一种因素,制定相应计划,来做继续研究的准备。在各小组展示研究计划时,我留意到其中一组的火山爆发对地貌的影响研究计划。展示如下:研究计划 研究题目:火山爆发对地貌造成的影响。 研究步骤: 1 通过上网查询,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了解火山爆发对地貌造成的影响。 2 搜集火山爆发的图片资料。 3 结合课本内容做火山爆发模型。 4 借助模型推想火山爆发对地貌造成的影响。 在让学生分组展示完研究计划后,接下来是我的演示实验,即制作火山爆发模型。我将事先藏好的实验器材拿了出来。学生们果然兴趣十足,目不转睛的盯着我做演示。 我用红色黏土包住一个玻璃杯,并捏成锥形火山的模样。然后将杯内倒入小苏打,面粉和红墨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最后倒入白醋,酸碱中和即会发生较强的化学反应。类似于岩浆的混合液体便会快速膨胀涌出。可就在此时,我竟然发现白醋不见了。面对十分入神的学生,我不太慌张的说:“对不起,稍等。”一个箭步窜出教室,顾不得看清下面学生的表情。不过二十秒钟,我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宇宙》重点

宇宙知识要点归纳练习附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XX ---- 月球 1 、1969 年7 月20 日,美国“阿波罗11 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2、探月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5、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6、月球最具特征地形是(环形山)。 2、月相变化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就不同。 3、月相变化周期约为29.5天,为农历(一个月)。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 变化。 4、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月面由(右)变到(左)。 5、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 6、初一是(新月),初四、二十七是(峨眉)月,初七、初八是(上玄月),

十五或十六是(满月),十三、十九是(凸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玄月),二十九是(残月)。 3、我们来造环形山 1、环形山的特点:① 、分布(杂乱随机);② 、数量(众多),大多是(圆形);③ 、大小、深浅不一。 2、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3、造环形山的方法:① (喷水)法;② (撞击)法。 4、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5、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4、日食和月食 1、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没有环食。 2、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是由三个球体的(位置)关系所决定的。 3、农历(初一),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4、农历十五或十六,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发生了月食。 5、日食(一定)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并且从(西边)开始先亏;月食就(只能)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并且从(东边)开始先亏。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 享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9 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将试行以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考核制”。申请人须按照我校博士生招生简章和我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报名并提交申请材料。经我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对申请人的材料审核评估后确认是否给予考核资格,对符合条件者通过考核确定是否录取。 一、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新组建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原北大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的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空间物理学专业、北大遥感所以及城市与环境学系的GIS等专业组成。 新成立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设有5个本科生专业(地质、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并设有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测绘学四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共有中科院院士6名,教授51名/特聘研究员11名(其中长江特聘教授6名、长江讲座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青年千人4名,百人计划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副教授37名/副研究员1名、讲师4名;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地质学),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构造地质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它是我国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招生信息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10个: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01. 地理信息系统方法02. 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03. 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理解04. 空间分析方法和GIS建模05. 矿山空间信息应用工程06. 空间信息科学与信息工程

科学 地球与宇宙练习题

地球与宇宙(一) 一、选择题 1.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是:() A.长江口河道向南偏,使北支水道不断淤塞B.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 2.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3.“日心说”认为宇宙中心的天体是() A.地球B.太阳C.银河系中心D.河外星系中心 4.下列自然天体离地球最近的是:() A.太阳B.月球C.火星D.金星 5.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 B.太阳系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C.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D.太阳系是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组成6.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变化周期约6年B.耀斑爆发持续时间长 C.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最亮的部分D.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7.关于月相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在变化B.月相变化是月球视形状变化 C.如果月球能自行发光,就不会有月相变化D.月相变化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8.下列各组行星中,按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火星、水星,金星B.天王星、土星、木星C.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D.木星、火星、地球9.有关太阳叙述错误的是:() A.太阳系中的中心天体B.宇宙中唯一能发光发热球状天体 C.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D.太阳系质量最大的恒星 10.当我们观察到上弦月时,以下事物可信的是:() A.观察时大约为初七、初八B.上半夜出现在东半部的天空 C.黎明前见于西半部天空D.再过一星期可观察到蛾眉月 11.活动星图里,方向是如何判断的?() 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C.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D.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12.判断有关星座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球上不同的地点所观测到的星空是不同的; B.有些恒星一年四季在空中都可以看到; C.恒星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D.我们可以通过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 13.与现代海洋、大气比较,原始海洋和大气中之所以有利于生命的诞生,是因为() A.含有丰富的无机物、氧气和臭氧 B.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氧气和臭氧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点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知识点 【知识点1】四季星空: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四季的星空▲1.阳历和地球公转 描述阳历(包括节气)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a ▲2.农历与月相 ①识别月相(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②根据具体的月相说出农历的大致日期 ③知道农历中的阴历成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设置的 a a a (一)阳历和地球公转: 1. 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阳历一年为365天,地球公转一周为365.2422天。这样每400年就多出97天,就把这97天安排在97个闰年的2月份。闰年的计算: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必须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2.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公转周期为365.2422天。 3.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成分,节气是由地球公转时所在的位置确定的。地球公转一周360度,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一般是固定的。但由于闰年的关系会相差一、二天。(二)农历与月相 1. 月相:月球本身不发光,太阳总把半个月球照亮,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就叫做月相。 2. 由于日、地、月有规律的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形态也有规律地变化。当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日、地、月三者位置是垂直的,当看到新月和满月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 3. 农历的月份是严格按照月相变化设置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接近于农历的1个月。 月相与农历的关系如下图: 月相名称农历日期 ① 上弦月初七、初八 ② 满月十五、十六 ③ 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④ 新月初一 【知识点2】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二)太阳系与星际▲1.太阳和月球 ①描述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的大小、温度、外部大气组成) ②描述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大小、状况、环形山) a a 航行▲2.太阳活动与人类 ①列举太阳活动的基本类型(太阳黑子、日珥) ②列举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③举例说明太阳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a a a ▲3.太阳系 ①描述太阳系的总体构成②识别八大行星 a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①知道人类探访月球的历程 ②知道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a a 1. 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自己能发光发热,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表面温度达6000摄氏度。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 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 ②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大,可达300℃。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大多 数环形山是陨石冲击月球表面和月球火山活动的产物。月球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 量的1/81,半径是地球的1/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 太阳活动与人类 (1)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 志:耀斑。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干扰短波通信、紫外线强引起皮肤癌、气候异常等 大气层分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太阳黑子引起降雨量变化 色球层耀斑日珥影响地球磁场 日冕层太阳风影响短波通讯 3. 太阳系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而构成 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②距离太阳由近及远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最 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显著特征是都有美丽的光环。 彗星:(1)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 (2)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 (3)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4. 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 (旧:地球上)(新:走出地球) 5.探月历程和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1).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________。 (2).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____________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3).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上空成功发射的___________,拉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4).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______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 想。 (5).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________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太空遨游5天,完成一 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6).2008年9月25日酒泉上空发射的“神舟七号”完成了载人航天员首次________活动。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 事业从无人到载人,真正实现了中华飞天的梦想。 (7).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__________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实施绕月探 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8).2010年10月1日,中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第二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嫦娥二号由此成为中国航天测 控史上测控距离最远的一颗卫星,并迈开中国________的第一步。 (9)2013年6月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 天员王亚平组成 (10)2013年12月初嫦娥三号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 并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知识点3】银河系和宇宙: (三) 银河系 ▲1. 银河系 ①描述银河系的构成、大小 ②描述银河系的形状(正面观和侧面观) a a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

调查问卷(问答题) 1.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 2.你了解唐山地震吗? 3.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4.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 《我们的地球》的实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1.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本单元的内容: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表面 3、地球的内部 4、火山和地震 5、地表的变迁 单元结构图 课题:地球的形状 课程标准: 1.5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6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7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 ●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五年级科学上册5.2《地球“大变脸”》教学设计大象版

地球大变脸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2、学生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点重: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风景照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小组讨论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灯片,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整理)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有什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有什么》精品课件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地球内部有什么进行猜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能制作简单的地球内部圈层模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够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知道地球内部有什么;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了解每个圈层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煮熟的鸡蛋、地球内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很高兴这学期又和你们在一起学习科学,看到你们这么精神,老师先出个谜语让大家猜。看谁猜的快? 老师现在可说了,请注意听: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人物动物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 师:对,是地球。关于地球有很多的奥秘啊!“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这一单元重点研究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地球内部有什么 1、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那么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你认为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说,老师板书} 生:地底下有煤。石油…… 板书:煤、石油、地下水、岩石、火山喷发物…… 2、验证猜想 师:嗯,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谁先来说? 师:同学们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知道了这么多的地球内部情况。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资料,请看大屏幕。 (师生观看火山喷发、岩浆奔涌、温泉、石油等图片资料。) 师:对于地球内部的情况,我们不能把地球切开来观察,我们搜集的资料都是科学家研究的,那科学家是如何了解地球内部,获得信息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卡,看看科学家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获得资料的。(引导生说钻探、地震波等方式) 师:你说靠地震波来获得信息的。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四川的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