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从谚语看英美文化-优秀word范文 (4页)
- 格式:docx
- 大小:20.52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英语谚语文化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英语谚语是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丰富、来源广泛,形象地反映了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及文化习俗。
它以高超的语言技巧,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真实地传达了劳动人民心声,最大限度地表现出生活本身的美。
它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展现了劳动人民进步的美学观、艺术情趣和审美思想。
它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道德、才能智慧,从而成为异常精美的艺术珍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从英谚中可以看出英语民族在表达思想内容和描述事物上的手法和技巧,如果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英语谚语,我们就能较好地运用英语谚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英语谚语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韵味隽永,有的还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它们描述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着他们在生活中所取得的经验、智慧,蕴涵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
要把英语谚语的特色翻译出来不但要求译者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地保其艺术性。
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注重谚语的审美价值,不但要注意翻译的原则,而且要注意翻译的方法。
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
对英语谚语作透彻的理解是确切翻译的基础和关键译者必须先彻底了解英语谚语,方可下笔翻译。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谚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在翻译时如果能站在民族审美意识的立场上理解,就能忠实地、完整地再现该谚语的原貌。
1、英语谚语的审美价值所谓审美价值是自然界的对象和现象或人类劳动的产品由于具体某种属性而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能够引起人的审美感受。
具体到文学作品来说,其审美价值在于通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而谚语作为千百年来人类劳动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能够教育人,而且经过去粗取精、千锤百炼,在艺术形式上也散发出美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2、英语谚语的审美构成英语谚语的审美构成按其性质可分为内容美和形式美两大类。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这个说法最早见于14世纪,起初以“if man proposes evil, god disposes of it.”的形式出现,意思是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
这里的god,既可以指上帝,又可以指天意。
就像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样,尽力而为之后,还要顺从自然的规律。
毕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凡事皆不可强求,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例如:a: bob, how about tomorrow’s driving test?sure to pass,huh?b: i don’t know. i’ve done enough, i’d say. anywa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i am praying for good luck.it is a sin to steal a pin.该句的字面意思是:即使是偷一根针也是一种罪过。
还记得那句古训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冀望之切,溢于言表。
不要因为犯的是小错就可以听之任之。
例如: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never covet what is not yours, for it is a sin to steal a pin.if you play with fire, you get burnt.正如西方谚语所说:fire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火在人们的掌控之下时是人类股掌之上的可爱精灵:篝火给人温暖,烟花处处讨人欢心。
可是一旦它的力量过大,就凌驾于人类之上,再不受人的掌握。
权力亦是如此,当它逐渐膨胀不可收拾时,就成为一个暴戾的君王,统治人们的言行。
所谓“玩火者必自焚”,铤而走险的盲目举动会招致无穷祸患。
例如:the abuse of power has sent many people into jail, which shows that playing with fire could get you burnt.revenge is a dish that could be eaten cold.很形象的一句谚语。
从英语习语看英美文化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它从各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等,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英语习语中英美文化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习语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且富于趣味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口语中使用率较高的语言部分。
它的使用既幽默又风趣,从而为语言、文章增光添彩。
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民族所特有的喜好、禁忌等文化特色。
准确掌握英语中的习语,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从而更加好地使用英语。
1、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化的形成,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从而又产生特定的习语表达方式。
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
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坚强者时,“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手) ;“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英国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在英语中,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
雪莱(P.B.Shelly)在《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
《长江丛刊》2019.0847从英汉谚语的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邓秋峰/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则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英汉语言来自于两个民族,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
基于此,本文针对英汉谚语进行研究,以此判断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简单了解了英汉谚语之间的差异后,分析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原因,并且提出了几点交际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英汉谚语 中英文化 文化差异 交际策略一、英汉谚语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一)生存环境最早的谚语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最早的英汉谚语会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最明显的谚语就是挥金如土,英语的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etr,”,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州大陆,相比较海洋面积,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是中国人民的主要生活依靠,而英国属于岛国,航海业更为发达,因此再形容浪费、花费较高时,经常会出现船、水等词汇,但汉语谚语中则没有相似的习语。
如:不知所措的英语表达为“all at sea ”、“to 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 ”的中文表达为“奋力图存”。
不仅如此,在汉语文化体系中,夏天意味着酷暑、东风意味着春风、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气候多样,相反英国处于南半球,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因此在英语文化体系中,西风意味着春天,而夏季代表的是温和美好。
(二)历史文化不仅是地理位置,在英汉谚语中,有很多词汇都和历史文化有关,而不同的历史文化也让英汉谚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比如:在汉语谚语中的“说曹操曹操到”的英文表达为“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come ”,从这一谚语中就可以看出前者源自于历史,后者源自于信仰文化,又比如:英语谚语中“Lvoe is blind ”的汉语表达为“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历史文化谚语。
由此可知,虽然英语和汉语中有相似的言语,但两者的来源背景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够直接对号入座。
浅议英语谚语及其文化内涵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语言形式,它充满了智慧,带有独特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是从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形成、提炼和积累出来的。
它生动的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和每种语言之中。
谚语可以使我们了解祖先思想智慧的精髓,每种语言也通过谚语向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短小精炼而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谚语来更好的学习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谚语和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呢?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思想之中,不管人们身处何时何地,都会潜意识地借此来评价他人的言行。
文化几乎成了判定他人言行是否得当的标准。
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可以反映一个特定群落及其文化的发展。
它不再被孤立地看做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社会交流和社会适应与文化互相协调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我们应该将语言放到文化中去思考。
因为语言不但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语言不可避免的被文化影响和塑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不仅是所有历史和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体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基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他们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同样反映在他们的语言之中。
比如说,中国强调尊老,产生大量的关于家庭宗谱的词汇。
法国的男孩可以说出几十种酒的名字,阿拉伯人对骆驼和人的身体部位有几百种说法。
而爱斯基摩人或者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圈对各种类型的雪更为敏感。
跟其他的人种相比,他们对于雪地的生活环境更为熟悉。
他们使用更多的关于雪的词汇来表现他们的生活环境中跟雪有关的天气。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这种紧密关系,任何一种成功的外语学习方式都要求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
探析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摘要:本文从英语谚语所反映的英语民族发展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论述了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从而得出:英语谚语是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价值;语言1.引言谚语是成语的一种特殊类型。
但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成语。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通俗简练、生动活泼,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
有传授经验教训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谚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用的好能使语言增色,文笔增辉。
然而,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谚语可以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传授经验、进行道德教育、宣传鼓动等社会功能。
谚语的价值不仅仅囿于此,通过它还能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那么英语谚语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述。
2. 谚语的文化价值谚语反映大不列颠民族的历史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翻开一本中型英语词典,在“Rome”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All roads lead to Rome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岛,其后占领不列颠岛长达400年之久罗马文化与风俗逐渐渗入不列颠,形成一个不列颠拉丁文化。
罗马人走后,他们的文化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留在不列颠岛上,以上三条谚语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大不列颠岛除了被罗马帝国侵占过以外,还曾先后被日耳曼部落、诺曼底族侵占过,所以,英语中有很多来自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的谚语。
来自拉丁语语的谚语有:Fortune favors the brave.There is no rule without an exception.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要本末倒置)Once is no custom.Nurture is above nature.来自西班牙语的谚语有:A cold April the barn will fill.He has two stomachs to eat and one to work.谚语反映大不列颠的地理位置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英国所处的这样一个岛多的位置,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文谚语论文英语谚语proverbs是a well-known phrase or sentence that gives advice or says that’s generally true它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应出深刻的哲理. 短小精炼,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英语中的proverbs无疑是英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感受西方文明。
,体念文化差异;如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talk horse 吹牛 think twice 三思而后行。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些谚语让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点中西文化思维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内涵是一致的,但表达的方式不同。
这就需要培养我们的跨文化意识。
平时注意积累英语谚语,可以感悟人生。
学习英语文化知识,轻松应对英语高考。
近几年就有英语高考试题的灵感就来源于英语经典谚语,名言等。
如果熟记相关谚语名言习语等便直接找到答案!1】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日又天涯07年江苏you may not have played very well today, but at least you’ve got through to the next round and ______.a. tomorrow never comesb. tomorrow is another dayc. never put off tomorrowd. there is no tomorrows2】,no pains .no gains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06年江苏it took me 10 years to build my business ______.a.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b. practice makes perfect.c. all roads lead to romed. pains no gains3】believe it or not信不信由你 02年北京it’s nice to hear from her, ______we last met more than 30 years agoa. what’s moreb. that is to sayc. in other wordsd. believe it or not09年安徽i’m amazed to hear from my school teacher again, ______it’s ten years since we met lasta. in a wordb. what’s morec. that is to sayd. believe it or not熟记下列一些谚语,习语。
浅谈从英语谚语透析西方人文思想======================================================================论文关键词:英语;谚语;西方人思想;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论文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活动与思想息息相关。
从英语谚语中人们可以洞悉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生活实践、思想观点等一些列的人文知识。
作者从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等角度挖掘、分析英语谚语中的西方人文思想内涵,捕捉英语谚语的人文色彩。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有规律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川,。
因此任何语言都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
谚语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它以语言文化的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他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们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德规范。
谚语文化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折射出丰富的人文思想。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的最初体现。
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
从广义上说,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的发展的学说都属于人本主义。
人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文思想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人心中,成为超越时空的心底呼声。
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等一些列的受到很多思想家的关注,这种关注同样反映在英语语言的谚语之中。
一、英语谚语与人类情感有许多谚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爱是爱的母亲)等多反映了一种博爱的人文思想。
摘要: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准确掌握英语中的习语, 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 从而更加准确、传神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英语习语;英美文化。
一、引言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它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是语言的精华、语言的缩影;语言是一个任意的符号系统,习语是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以交际为目的的,习语的起源就是在口头交际中使用最频繁的俚语和俗语;语言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习语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语言的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巨匠的精彩词句);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恰好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义的习语包含比喻性词组、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英语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语言增色不少。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习语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
二、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1、罗马人的痕迹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
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
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
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 表明义无反顾。
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 burn the boats) 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 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 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 cross the Rubicon( 渡过鲁比肯河) 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 采取断然行动; burn one's boats( 烧掉自己的船) 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The die is cast. ( 骰子已经掷下) 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 再也不能改变。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从谚语看英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定的语言反映了一定的文化。
谚语是语言中经过人们长期实践和认识凝练而成的思想结晶,是语言中的精华。
英语谚语反映了英美民族的特定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文化方面的因素。
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依据谚语的起源进行分类探讨,旨在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语谚语反应的文化内涵。
谚语,是人们集体创造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富有哲理。
谚语与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紧密相联。
掌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的使用语言。
一、自然环境
1.天气。
在英国,天气是人们见面时经常谈到的话题。
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它地处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天气多变。
此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所以人们见面时,谈论天气是最好的选择。
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谚语。
例如:
Ne’er cas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
Rain before seven,fine before eleven.
Into every life a little rain must fall.
在上面几个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中,第二个更好的体现了天气的多变性。
最后一个中的“雨”是一个隐喻,比喻困难和挫折。
因为每个英国人偶尔都会被雨淋湿,就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偶尔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样。
2.航海。
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
地理环境使他们长期从事海上活动,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和水的谚语。
由于经常接触与海洋有关的事物,这些活动和事物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
如: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It’s a hard sailing when there’s no wind.
以上有关航海的谚语都体现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
1.动物。
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人类有较大的影响,它们的特征、习性、喜好影响着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动物文化也就产生了。
正如陈德章写到,“动物的语言在所有语言当中自己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把他们的感受、情感或自然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成为了人们思想的一种象征,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
①狗和猫。
英语谚语中的狗,不仅仅指的是动物本身,而且常常被当作人们忠实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中的一员。
因此用来形容的谚语大多都是褒义,这和汉语文化当中,人们对狗的态度截然不同。
除狗以外,猫也是欧洲人喜欢的另外一种动物,也有大量的谚语。
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at cat won’t jump/fight.那种办法行不通。
②牛和马。
英国人养牛主要来产奶和肉,偶尔用牛来耕种。
而马常常被用来耕种,在古代,他们常常把马当作重要的运输工具。
这就产生了与马和牛有关的一些谚语。
如:You 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马善人骑,人善人欺。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包含有动物词汇的谚语,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人类语言文化与动物的关系。
2.食物。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
在英国,小麦、大麦和燕麦是主要谷类作物,小麦主要用来制作面包,大麦主要用来酿酒,燕麦则主要是牲畜的饲料。
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布丁都成为家常食品,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这方面的谚语。
如: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黄油加黄油不成美味),它的比喻意义是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泼了,哭也没用),比喻为无可挽救的事而忧伤是没有用的。
3.酒。
英国人见面,喜欢在酒吧里喝酒。
有时候也在家里喝酒。
很自然,在他们生活中许多关于酒的言语也就产生了。
如:
Wine and wenches empty men’s purses.
Wine is a turncoat,first a friend, then an enemy.
三、宗教
宗教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
而谚语又是语言的精华,故其必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
众所周知,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现代英语中就有不少谚语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
如:Th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Crosses are ladders that lead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