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机备份标准版
- 格式:docx
- 大小:24.93 KB
- 文档页数:7
(脱机)使用linux tar+dd进行系统备份恢复2017年4月17日14:39源环境:sda:16G安装操作系统CentOS6.5#fdisk-l#df-h备份挂载网络文件夹mkdir/backup;mount-t nfs192.168.1.4:/u01/backup/ddtest/backup备份分区表fdisk-l>/backup/partition.cfg备份LVM卷元数据,将卷信息导出到文件。
vgcfgbackup-f/backup/vg.cfg备份mbrdd if=/dev/sda of=/backup/mbr.bak bs=512count=1备份/boot分区。
dd if=/dev/sda1of=/backup/sda1.bak使用tar命令,备份上面的所有分区和数据。
chroot/mnt/sysimagetar cvpzf os.tgz–-exclude=/boot–exclude=/proc–exclude=/sys–exclude=/dev–exclude=/mnt–exclude=/media–exclude=/os.tgz/exitmv/mnt/sysimage/os.tgz/backup/目的环境sda:16G恢复恢复mbr以光盘Rescue installed system模式启动,过程中要启用网络并分配IP,Rescue最后一步选择skip不要挂载原系统mkdir/backup;mount-t nfs192.168.1.4:/u01/backup/ddtest/backupdd if=/backup/mbr.bak of=/dev/sda bs=512count=1恢复完成后重启服务器以光盘Rescue installed system模式启动,过程中要启用网络并分配IP,Rescue最后一步选择skip不要挂载原系统此时已经识别出sda1,sda2根据备份出来的分区表,创建分区,创建LVM(磁盘不一样大的情况下)或恢复LVM(磁盘一样大小) mkdir/backup;mount-t nfs192.168.1.4:/u01/backup/ddtest/backup参照备份是的fdisk-l输出格式化分区,配置LVMpvcreate/dev/sda2vgcreate VolGroup/dev/sda2lvcreate-L1715M-n lv_swap VolGroupvgdisplay VolGroup|grep Freelvcreate-l3541-n lv_root VolGroup或vgcfgrestore-f/backup/vg.cfg VolGroup提示:Couldn't find device with uuid O01Y3a-jHmn-2GxF-FzIP-EcKu-xbYJ-RvSF2T Cannot restore Volume Group VolGroup with1PVs marked as missing. Restore failedpvcreate-u O01Y3a-jHmn-2GxF-FzIP-EcKu-xbYJ-RvSF2T--restorefile/bakcup/vg.cfg/dev/sda2vgcfgrestore-f/backup/vg.cfg VolGrouplvm vgscan--mknodes--ignorelockingfailurelvm vgchange-ay--ignorelockingfailurels/dev/mapper/mkswap/dev/mapper/VolGroup-lv_swapswapon/dev/mapper/VolGroup-lv_swapmkfs.ext4/dev/mapper/VolGroup-lv_rootmkdir/dest_root;mount/dev/mapper/VolGroup-lv_root/dest_root tar zxvpf/backup/os.tgz–C/dest_rootmkdir/dest_root/boot恢复/boot分区dd if=/backup/sda1.bak of=/dev/sda1恢复完成后重启服务器验证:异机恢复后网卡需要根据mac重新配置磁盘分区和源环境保持一致(相同磁盘大小LVM恢复模式)源环境的mysql数据也是一致总结:备份/boot时间短,数据/备份时间按实际数据大小不同恢复/boot时间短,数据/恢复时间按实际数据大小不同如果虚拟机的话,vmdk文件如果选择thin provision,只占用实际使用空间(比如磁盘10g,s数据1G,恢复后只占用1G)折腾了一天,经验:1.备份/数据是一定要exclude/boot2.恢复时先恢复/数据,再dd恢复/boot所在的分区,恢复完成先挂载,进去看看/boot,/boot/grub是否有异常目的磁盘与源磁盘分区不一致,或不使用LVM也没有问题,需要手动划分分区/boot使用的sda1使用dd恢复手动修改/etc/fstab手动修改/etc/grub.conf,如果设置,会出现下面的错误grub.conf例子:此处3个例子的/boot都是单独的分区,如果和/分区在一起,grub.conf的/都要改成/boot/未使用LVM的例子default=0timeout=5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hiddenmenutitle CentOS(2.6.32-431.el6.x86_64)root(hd0,0)kernel/vmlinuz-2.6.32-431.el6.x86_64ro root=UUID=b85277ba-bbe8-46f8-a0d7-7f44c96f2bcd rd_NO_LUKS rd_NO_LVM LANG=en_US.UTF-8rd_NO_MD SYSFONT=latarcyrheb-sun16crashkernel=auto KEYBOARDTYPE=pc KEYTABLE=us rd_NO_DM rhgb quietinitrd/initramfs-2.6.32-431.el6.x86_64.img使用LVM的例子default=0timeout=5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hiddenmenutitle CentOS(2.6.32-431.el6.x86_64)root(hd0,0)kernel/vmlinuz-2.6.32-431.el6.x86_64ro root=/dev/mapper/VolGroup-lv_root rd_NO_LUKS LANG=en_US.UTF-8 rd_NO_MD rd_LVM_LV=VolGroup/lv_swap SYSFONT=latarcyrheb-sun16crashkernel=autord_LVM_LV=VolGroup/lv_root KEYBOARDTYPE=pc KEYTABLE=us rd_NO_DM rhgb quietinitrd/initramfs-2.6.32-431.el6.x86_64.img恢复后手工修改的例子(未使用LVM,未使用UUID,使用给的设备名称)default=0timeout=5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hiddenmenutitle CentOS(2.6.32-431.el6.x86_64)root(hd0,0)kernel/vmlinuz-2.6.32-431.el6.x86_64ro root=/dev/sda3rd_NO_LUKS rd_NO_LVM LANG=en_US.UTF-8rd_NO_MD SYSFONT=latarcyrheb-sun16crashkernel=auto KEYBOARDTYPE=pc KEYTABLE=us rd_NO_DM rhgb quiet initrd/initramfs-2.6.32-431.el6.x86_64.img。
RSync异机备份方法环境: LinuxRSync服务端配置:1、检查rsync是否安装: rpm -qa | greprsync2、如果版本过低,可以卸载原来的版本: rpm -e rsync3、安装新版本:找到安装包所在路径,解压缩并安装安装:rpm–ivh rsync-3.0.9-XXXXXX4、修改rsync的配置文件,把disable的值改为novim etc/xinetd.d/rsync5、创建RSync配置文件vim /etc/rsyncd.conf添加内容:uid = rootgid = rootport = 873hosts allow = *#hosts deny = 0.0.0.0/32usechroot =max connections =timeout=## 下面这些绿色文件是安装完RSYNC服务后自动生成的文件,当然也可以手动配置到指定路径pid file = /var/run/rsyncd.pid ##pid文件的存放lock file = /var/run/rsync.lock ##锁文件的存放位置log file = /var/log/rsyncd.log ##日志记录文件的存放[test]path = /home/backupcomment = rsync filesignore errorsread only = yeslist = noauth users = rsyncsecrets file = /etc/rsync.passwd 含有这两行代码,客户端连接时需要输入密码6、创建认证文件:vim /etc/rsync.passwd内容:rsync:rsync7、修改认证文件权限:chownroot:root/etc/rsync.passwdchmod 600 /etc/rsync.passwd8、启动rsync,有两种方式:(1)守护进程启动rsync: /usr/local/bin/rsync --daemon(2)超级进程启动rsync: /etc/rc.d/init.d/xinetd start/restart 9、开放873端口: iptables–A INPUT –p tcp --d port 873 -j ACCEPT查看873端口状态: netstat -an | grep 873环境:WindowsRSync服务端配置:1、安装cwRSync服务端程序,采用默认安装即可2、安装过程中会出现设置Service Account,默认即可注:服务器装有安全狗可能会拦击新建账户,如拦截可按后续操作修改3、在开始菜单中对RSync的配置文件进行设置,选择rsyncd.conf:编辑rsyncd.conf,配置备份设置,可参考以下示例:test和file为模块名path为需要备份的路径名/cygdrive/为固定前缀,后边为盘符和文件夹名,其他参数默认4、在rsyncd.conf文件相同目录下新建rsync.password文件,并配置以下内容rs:kehuduan5、在服务管理器中,配置RSync为开机自动启动:注:如安全狗拦截了Service Account,可以将登陆设置为本地系统账户:RSync服务器端全部配置完成。
一、pg_dump工具介绍1.1 备份单个数据库pg_dump只能备份单个数据库,不会导出角色和表空间相关的信息,便于迁移或异机恢复。
常用参数如下:# pg_dump --help 可以查看用法-U, --username=NAME 以指定的数据库用户联接-v, --verbose 详细输出模式-F, --format=c|d|t|p 导出文件的格式,-Fc备份为二进制格式, 压缩存储. 并且可被pg_restore 用于精细还原。
-Fp备份为文本, 大库不推荐-d, --dbname=DBNAME 指定数据库名-O, --no-owner 在明文格式中, 忽略恢复对象所属者-f, --file=FILENAME 导出后保存的文件名-j, --jobs=NUM 指定备份的并行度,指定备份路径而非备份文件,会生成很多小文件,还原时指定该目录即可--insert 导出成sql语句类型,虽然方便查看数据内容,但是导出耗时长1.2 开始备份以下路径和帐号密码示例:请根据个人真实进行修改(1)、打开CMD,切换到PostgreSQL 安装目录,定位到bin 文件中。
D:\Program Files\PostgreSQL\16\bin\pg_dump.exe -h localhost -U postgres -d postgres -f "D:\\20240728.dmp" -Fc(2)、执行导出命名,根据本地数据库动态更改配置。
pg_dump.exe -h localhost -U postgres -d postgres -f "D:\\20240728.dmp" -Fc二、pg_restore工具介绍host-----------------------数据库的ip地址port------------------------数据库的端口username---------------数据库用户名role-----------------------角色dbname------------------数据库名verbose-------------------备份所在的路径2.1、导入命名如下:以下路径和帐号密码示例:请根据个人真实进行修改C:\Program Files\PostgreSQL\16\bin>pg_restore.exe --host "localhost" --port "8001" --username "postgres" --role "postgres" --dbname "postgres" --verbose "D:\\20240728.dmp"。
数据库异机备份操作手册操作步骤:1、服务器与目的备份客户机正常联网后,两台计算机要有互相访问对方的权限,并且目的备份机共享的文件夹设定为“根据密码访问”。
2、安装NetBUIT协议。
2.1右击“网上邻居”按“属性”,打开“网上邻居属性”窗口,然后右击“本地连接”按“属性”,打开“本地连接属性”窗口。
2.2按“安装”按钮->选中“协议”->按“添加”按钮->选中“NetBEUI Protocal”网络协议->按“确定”按钮,“NetBEUI Protocal”网络协议安装完毕。
3、做数据库自动备份(请参考《数据库自动备份手册》)。
4、在”自动备份”文件夹根目录下编写”.bat”处理文件,取文件名为“libbaknet.bat”(例如:把文本文件“.txt”改成“.bat”即可) 。
5、鼠标右击”libbacknet.bat”选择“编辑”菜单项,在打开“编辑”窗口中编写批处理命令:5、鼠标右击“libbacknet.bat”,选择“打开”菜单,运行批处理文件。
打开”\\图书馆办公室\LibBack$”文件夹,查看数据库备份文件是否生成,有生成说明批处理文件执行成功。
6、然后打开“控制面版”->“任务计划”->“添加任务计划”->“任务计划向导”7、在任务计划向导按“浏览”按钮,查找存放“libbacknet.bat”批处理文件的目录,选中“libbacknet.bak”,点击“打开”按钮。
8、计划执行任务周期时间,然后按“下一步”。
9、设定任务计划向导“起始时间”与“起始日期”,然后按“下一步”。
9、输入开机密码,没密码填空,然后按“下一步”按钮。
10、按“完成”按钮,任务计划已添加。
11、注意:计划任务设定的起始时间一定要在自动备份设置时间后,要做先数据库自动备份完再执行计划任务。
RMAN异机完全恢复(ASM)Author:J arwang(王重东)Date:2009-8-26本例环境:操作系统rhel5.3、数据库10g2,ASM存储+archive模式。
本例在假记原来的机器彻底over的情况,所尝试做的rman恢复。
a)在机器A上做一个ramn完全备份。
这个是前提条件,有点废话。
^_^RMAN>run{configure controlfile autobackup on;backup spfile format‘/opt/backup/spfile.bak;backup full database format'/opt/backup/prodfull%u_%s_%p'tag'prodfullbk' include current controlfile;}b)在机器B上安装数据库软件及配置SID环境,但不用创建数据库。
#mkdir–p$ORACLE_BASE/admin/$ORACLE_SID/adump#mkdir$ORACLE_BASE/admin/$ORACLE_SID/bdump#mkdir$ORACLE_BASE/admin/$ORACLE_SID/cdump#mkdir$ORACLE_BASE/admin/$ORACLE_SID/bpdump#mkdir$ORACLE_BASE/admin/$ORACLE_SID/udump#mkdir$ORACLE_BASE/admin/$ORACLE_SID/pfilec)在机器B上配置好ASM环境c.1oracleasm配置c.2fdisk分区以同样的方式给另一个磁盘分区。
c.3建立ASM磁盘查看是否创建成功:/etc/init.d/oracleasm listdisks c.3启动OCSSDd)在机器B上配置ASM实例。
运行DBCA注:ASM实例、ASM磁盘组保持一致(如不同,请修改后面的参数文件),并重启ASM实例。
欢迎阅读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工作,真实、有效地保存和使用各类数据,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口令。
数据清理周期等。
第八条 数据备份管理人员必须仔细检查备份作业或备份程序的执行情况,核实备份数据的有效性,确保备份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第九条 数据备份管理人员定期对各类数据进行安全备份:(一)对最近一周内的数据每天备份:周一至周日对数据进行全备份(对于大存储量的数据,可进行增量备份);(二)对最近一月内的数据,每周保留一个全备份;(三)对最近一年内的数据,每月保留一个全备份;(四)每年至少保留一个全备份。
第十条对于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网络设备的参数配置,在每次做过更确性。
防止存储介质过期失效。
第十六条数据存储介质的存放和运输要满足介质对环境的要求。
异地存放备份数据的场所应具备防盗、防水、防火设施和一定的抗震能力。
第五章数据的清理和转存第十七条为了提高系统性能,降低运行成本,必须定期对数据量庞大和增长速度较快的数据库、表、文件进行数据清理,回收利用率极低的存储空间。
数据清理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备份,在确认备份正确后方可进行清理操作。
历次清理前的备份数据应按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定期保存或永久保存。
第十八条数据的保留期限和清理周期应根据系统性能、存储容量、数据量增长速度等因素分别制定。
数据的清理必须制定清理方案,经审批后进行。
第六章数据的保密第十九条信息办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数据被非法使用、窃取、请单》。
数据备份与恢复规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与组织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管理数据,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数据丢失或损坏。
数据备份与恢复规定成为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从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目的与原则、备份策略、备份工具、备份频率、备份介质以及数据恢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目的与原则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目的在于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造成的不可预料的损失。
其原则主要包括:1. 定期备份:定期备份数据是确保数据可恢复性的基础。
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数据的重要性,可以设定备份周期,例如每日、每周或每月备份。
2. 多层次备份:采用多层次备份策略可以提高数据备份的可靠性。
例如,可以同时进行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确保数据的多版本备份。
3. 存储隔离:备份数据应存储在独立的物理设备或存储介质中,以防止主数据和备份数据同时受到破坏。
4. 加密保护:备份数据应采用加密算法进行保护,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
5. 定期测试与验证:定期测试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进行数据恢复前,应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备份数据可用。
二、备份策略备份策略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数据特点制定的一系列备份规则和方法。
根据数据备份的时间间隔和备份层次,可以制定如下备份策略:1. 完全备份:完全备份是指将所有数据从源存储设备复制到备份存储设备的过程。
完全备份适用于数据量较小或备份时间窗口允许的情况。
2. 增量备份:增量备份是指只备份源存储设备中自上次备份以来发生改变的数据。
增量备份可以减少备份的时间和存储空间需求,但恢复过程可能更复杂。
3. 差异备份:差异备份是指备份源存储设备中自上次完全备份以来的数据变化部分。
与增量备份相比,差异备份可以更方便地恢复数据。
4. 合理结合:在实际备份过程中,可以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变化频率合理结合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制定适当的备份策略。
三、备份工具选择适当的备份工具可以提高备份效率和可靠性。
未雨绸缪,谈谈岛津工作站备份那些事1.目的为了避免电脑损坏、系统崩溃、工作站损坏等其他原因导致的数据丢失,按要求需定期做好数据备份。
因为一旦储存在工作站中的数据丢失,就会导致原始记录谱图无法追溯。
目前,工作站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不同版本的工作站备份方式和时间大同小异。
2.备份方式LabSolutions工作站有两种备份方式,一种是手工备份(备份的是图谱数据及日志),另一种是系统备份,备份的是整个数据库(6.72版本以前为LSSBackupTool,6.81版本后为LSSSystemBackup。
本文主要简述手工备份流程。
3.备份流程1)具有备份权限的用户登录工作站,在“管理器”双击“备份”,进入备份界面。
2)选择备份对象,需要注意的是备份日志及项目不能同时备份,要分开操作,选择“日志”,在“备份理由”输入理由,点击“下一步”,进入“设置条件”界面,分别设置“备份位置”、“备份数据期间”、“备份数据密码”,设置完成点击“下一步”,然后点击“开始”,即可开始数据备份。
备份“项目”也是同法操作,备份项目时需一个个选中需要备份的项目,这是手工备份的一个缺点,没有设置全选,在项目较多时容易漏选。
4.备份验证要验证备份的数据文件能否正常查看,可以在“再解析”-“管理器”的菜单栏选择“工具”-“选择备份数据库”,加载备份出来的mdb格式文件即可。
要验证备份的日志文件能否正常查看,可以在“管理工具”-“日志浏览器”的下拉菜单内将“DB”改为“指定文件”,加载备份出来的mdb格式文件即可。
5.手工备份优点1)可直接查看数据如出现电脑崩溃、工作站无法打开时,可在另一台安装有工作站的电脑上查看数据,查看方式按上述“备份验证”操作。
2)可选择备份的时间区间在备份向导中可以选择任意时间段来执行这一时间段的备份。
并且任意时间段的备份都是独立的,可以独立打开任一时间段的数据。
随着时间推移,数据库项目日益增长,可以通过仅备份特定的时间段的数据来缩短备份时间。
江苏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装备标准一、建设与配备(一)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置名称6轨及以下8轨12轨16轨Ⅰ类Ⅱ类Ⅲ类Ⅰ类Ⅱ类Ⅲ类Ⅰ类Ⅱ类Ⅲ类Ⅰ类Ⅱ类Ⅲ类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计算机网络教室221322433544计算机资料及软件制作室11(1)11(1)11(1)11(1)专用多媒体教室≥1≥1≥1≥1≥1≥1≥1≥1≥1≥1≥1≥1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室占班级总数比例1/11/21/31/11/21/31/11/21/31/11/21/3校园网络管理中心111111111111校园闭路电视系统11(1)11(1)11(1)11(1)校园广播系统111111111111学校安全监控系统11(1)11(1)11(1)11(1)要求:1. 各校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功能教室的数量。
2. 各功能教室使用的面积(㎡)以《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为依据。
3. 在校使用学生数与网络环境下学生计算机数之比:Ⅰ类学校达8:1,Ⅱ类学校达10:1;Ⅲ类学校达12:1。
任课教师数与网络环境下教师计算机数之比:Ⅰ、Ⅱ类学校达1:1;Ⅲ类学校达3:1。
4. 学校专用多媒体教室必须采用不小于100英寸的大屏幕显示设备,普通教室多媒体必须采用不小于42英寸的大屏幕显示设备,学校可根据情况选择。
5. 各功能教室的防火、防盗、防雷等安全设施设备的配备均应达到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
6. 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可以选择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模式或模拟信号传输方式,详见闭路电视系统。
7. Ⅲ类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专用多媒体教室和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的比例。
8. 及时淘汰(或升级改造)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并确保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可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不低于上述标准。
9. 学校信息技术中的所有应用软件必须采用正版软件。
10. 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其中的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按中考人机对话的考场要求配置。
说明:7轨学校参照8轨;19、10轨学校在8轨基础上同比增加;11轨学校参照12轨;13~15轨学校参照16轨;16轨以上学校在16轨基础上同比增加。
数据备份操作规程一、背景和目的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企业、机构或个人而言,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数据备份成为确保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数据备份操作规程,确保数据备份工作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备份数据的单位和个人。
三、定义1. 数据备份:指将重要数据从原始位置复制到其他储存媒体上,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2. 原始数据:指需要进行备份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文件、数据库、邮件等。
3. 储存媒体:指用于存储备份数据的硬盘、磁带、云服务等设备或渠道。
四、备份策略为确保数据备份的全面性和及时性,本规程制定以下备份策略:1. 定期备份:按照预定时间表,对原始数据进行定期备份。
具体备份频率根据数据重要性和更新频率来确定。
2. 增量备份:每次备份只备份自上次备份以来新产生或更改的数据,以减少备份所需的时间和存储空间。
3. 多重备份:将备份数据存储到至少两种不同的储存媒体上,如同时使用硬盘和云服务进行备份,以提高备份数据的可靠性。
五、备份流程以下是数据备份的标准流程,确保备份操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1. 根据备份策略,制定备份时间表,明确备份频率和时间点。
2. 确保备份前的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如进行文件校验、数据库一致性检查等。
3. 选择合适的储存媒体,并确保其足够存储备份数据。
4. 根据备份策略,进行全量备份或增量备份。
5. 备份完成后,进行备份数据的验证,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6. 对备份数据进行分类和管理,便于后续检索和恢复工作。
六、备份恢复1. 定期进行备份数据的恢复测试,确保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
2. 按照备份数据的分类和管理,提供快速检索和恢复功能,减少数据恢复的时间成本。
3. 在数据丢失或损坏后,及时启动数据恢复工作,并根据备份数据的时间点和内容进行选择性恢复。
七、权限管理1. 对备份相关操作进行权限控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进行备份和恢复操作。
一、Super Flexible File Synchronizer软件备份介绍Super Flexible File Synchronizer 软件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硬盘备份软件,笔者将会就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作较详尽的介绍。
(一)软件下载下载Super Flexible File Synchronizer(以下简称SFFS)软件可到其官方网站下载,/download.htm,目前的正式版本是v5.68,下载后可以试用30天,30天后需要序列号激活。
(二)第一次运行该软件是一个绿色软件,不需要安装,只需要双击下载文件夹内的SuperFlexibleSynchronizer.exe文件,程序就运行了,运行时如下图所示:图1 程序的初始界面图界面为英文界面,有三个选项卡,第一个选项卡是Profile Overview(项目概览)界面,在该界面可以新建、修改、重命名和删除项目。
也可以进行手工运行及停止项目等操作;第二个选项卡是Scheduler(调度)选项,是进行自动运行项目要用到的;第三个选项卡是订购软件的序列号以激活软件的选项。
(三)新建第一个备份项目下面以在本地备份一个文件夹为例,演示新建一个备份项目的过程。
1)、点击Profile Overview选项卡的new Profile,打开Profile Setting页面,填入项目名称(比如备份示例1)、源路径(比如E:\备份源)、目的路径(F:\备份目的),选择备份方向,这里选Copy Left to Right,默认选择备份包含所有子目录文件已经标准备份模式,然后点击下面的Advanced Settings选项卡的Schedule,勾选Schedule This Profile,最后点击Ok退出。
如下图所示,退出后Profile Overview界面如下图所示,图3 备份示例1项目概览页面图a怎么是2004年1月1日运行,不要急,还差最后一步。
使用RMAN实现异机备份恢复(WIN平台)分类:RMAN 备份恢复2011-07-27 20:52 397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 使用RMAN实现异机备份恢复(WIN平台)--=================================在有些情况下,如数据库服务器处于磁盘空间的压力或成本控制需要将数据文件备份到异机,使用RMAN可以完成该工作。
基于Windows平台所需完成的配置相对简单,仅仅是添加账户与使用新增的帐户来启动数据库服务以及设置共享路径。
下面给出具体描述。
一、配置数据库服务器与备份目的主机1. 帐户配置(假定有主机A,B 且A为数据库服务器,B为备份目的主机,且能互相ping通)如果主机A与主机B使用的Administrator密码相同,且A上的OracleServiceDBNAME服务和OracleOraHome92TNSListener服务都以"本地系统账户登陆"如果主机A与主机B使用不同的Administrator密码,处于安全考虑不宜设为相同,则则可以分别在主机A与主机B上新建一用户,假定在主机A上建立DBA_oracle,密码为ORA_PWD,则在主机B上也建立该用户(用户名可以不同,密码必须相同),密码同样设置为ORA_PWD。
将刚建好的用户在各自主机将其加入到Aministrators组2. 设定OracleServiceDBNAME服务和OracleOraHome92TNSListener服务的启动帐户。
在运行处输入services.msc。
在主机A上设定使用此帐户登陆,即使用刚刚建立的DBA_oracle,输入密码启动,该设置需要重启后有效3. 在主机B上设定共享文件夹,如RMAN_Shared,设置其权限为完全控制(在A上使用\\IP\RMAN_Shared测试是否可写入文件)二、查看RMAN的配置与数据库情况[sql]view plaincopyprint?1.RMAN> show CONTROLFILE AUTOBACKUP;2.3.RMAN 配置参数为:4.CONFIGURE CONTROLFILE AUTOBACKUP ON; -->控制文件自动备份,建议开启5.6.RMAN> show CONTROLFILE AUTOBACKUP FORMAT;7.8.RMAN 配置参数为:9.CONFIGURE CONTROLFILE AUTOBACKUP FORMAT FOR DEVICE TYPE DISK TO '\\192.168.1.151\RMAN_Shared\CONTROL10._%F'; -->控制文件备份位置11.12.RMAN> show SNAPSHOT CONTROLFILE NAME;13.14.RMAN 配置参数为:15.CONFIGURE SNAPSHOT CONTROLFILE NAME TO 'D:\ORACLE\ORA92\DATABASE\SNCFTESTHH.ORA'; # default -->快照控制文件位置16.17.SQL> select * from v$version; -->数据库的版本,当前演示环境为Oracle 9i18.19.BANNER20.----------------------------------------------------------------21.Oracle9i Enterprise Edition Release 9.2.0.1.0 - Production22.PL/SQL Release 9.2.0.1.0 - Production23.CORE 9.2.0.1.0 Production24.TNS for 32-bit Windows: Version 9.2.0.1.0 - Production25.NLSRTL Version 9.2.0.1.0 - Production26.27.SQL> show parameter db_name28. TYPE VALUE30.------------------------------------ ----------- ---------------31.db_name string testHH1.D:\>rman target robinson/robin@testhh cmdfile=D:\oracle\oradata\testHH\backup.rman log=D:\oracle\ora2.data\testHH\backup.log1.SQL> shutdown immediate;2.数据库已经关闭。
图书馆系统及功能简介图书管理系统软件自述文件2003 年 10 月完善的功能一、读者1.新学期向导能自动引导您建立新班级,处理毕业班读者。
2.借书证制作可用扫描仪、图像文件等作为读者照片源,制作黑白或彩色的借书证。
3.读者管理能完成读者调动、借书证挂失、补办、停止借阅、单独打印读者条码等日常事务。
4.读者可以自由分类,可为每一类读者指定借阅规则。
5.读者有自己的密码,可以远程预约图书。
二、采编1.有完善的采编功能及超过70万册典型书目的辅助编目数据。
2.图书采编自动识别ISBN和统一书号,对分类号进行自动分析,借助可扩展的编目库减轻编目人员的工作。
支持通过Z39.50协议网上免费检索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献编目中心等的书目信息,最大地提高了编目的准确性及简易性。
3.图书注销有完整的备查档案。
三、流通1.借书完全通过条码识别,自动识别借书证是否有效,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管理。
提示读者已借书数、超期图书应缴罚款等参考信息。
2.还书完全通过条码识别,自动作超期记录。
3.图书预约可以为读者提供方便,可以进行管理及打印到书通知。
4.图书损坏、丢失处理能显示每本书上次损坏的记录以及其它信息。
四、统计1.综合统计统计图书馆目前的各种指标。
2.流通统计可以统计、分析各时期的图书流通率、分类流通率、流通变化趋势,并可以图表、表格两种方式显示。
3.馆藏统计可以统计、分析各时期的图书馆藏量、分类馆藏量、馆藏量变化趋势,并可以图表、表格两种方式显示。
五、查询1.图书检索,可以随意安排检索条件、检索项目。
2.借阅综合查询可以查询按全体读者、各类别读者、某个部门、班级、个人进行借阅图书、超期图书、借还书日期、借阅天数的查询。
3.超期图书汇总可以按部门查询已超期图书,可打印催还图书通知单。
4.可查询图书的被借阅史、读者的借阅史。
5.应收超期罚款、已收罚金的明细、汇总帐。
6.已注销、损坏图书查询。
7. 图书查重六、其它辅助功能1.系统管理、操作员管理能为使用本系统的每个人设置不同的操作范围。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为了防止各种由硬件、软件和人为误操作造成的数据丢失,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数据,最小化数据的丢失,特制定本文件。
2、范围主要指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重要数据的备份,主要内容为: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客户端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数据库信息、网站信息、文档数据库、共享资源平台,邮件数据信息等。
3、职责由总经办负责建立数据备份系统,及时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工作,防止系统、数据的丢失。
公司各个部门的电脑使用人负责所使用电脑的数据备份工作。
4、备份指导4.1 机房服务器的数据备份由产品中心人员专门负责,并认真填写《重要信息备份记录表》。
4.2 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数据破坏等情况,必须由总经办进行备份数据的恢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更大的损失。
4.3公司文件服务器采用2块硬盘同时工作,硬盘间互做镜像备份。
4.4 对服务器的操作系统进行完全备份,以备灾难恢复。
4.5 域控制器操作系统和邮件服务器操作系统每周备份一次,备份工作尽量安排在非工作时间,减少运行负载。
备份完成后及时将备份文件异地妥善保存,并做好标识和记录。
4.6 客户端电脑操作系统由产品中心统一安装,将系统文件备份到非系统盘符中,以便系统故障进行恢复。
4.7 客户端电脑使用人每周至少备份数据文件一次,在各部门主管的监督下进行。
备份文件统一存放在公司文件服务器中,每两周通知系统管理员进行异地备份操作。
4.8制作的服务数据或外来的数据涉及业务的每个月备份一次。
4.9 系统软件经过较大改动后,必须对系统进行重新完全备份;系统软件经过部分改动,必须进行差量或增量备份。
4.10 备份数据和存储介质要妥善保管,集中和异地保存,保存期限至少两年。
保管工作由专人负责,严格保密,保管地点应有防火、防热、防潮、防尘、防磁和防盗设施。
4.11 对备份介质要定期检查磁性的可用性,若发现介质已经不能使用,应及时更新介质并对重要数据进行转存处理。
备份安全标准文件编号:1 .目的确保信息备份满足业务的需要,能够及时有效地备份。
保证安全事故发生时,信息数据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从备份中成功恢复,保持业务连续性。
2 .范围网安公司所有系统环境。
3 .术语定义无4 .参考文件无6.内容1 备份要求1)备份频率:应按照既定的备份频率定期做备份,备份频率应能满足业务流程、业务连续性计划以及法律法规和合同要求。
2)备份介质:应当基于业务需求,包括关键服务的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与数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选择适当的备份介质(硬盘、RAlD存储、磁带)3)备份方法:应当使用自动备份管理软件在专用的系统上进行备份。
2 介质的管理1)所有重要的业务数据都必须用磁带备份。
磁带要标注内容、日期、操作员和状态。
•般的业务数据可以采取硬盘、光盘的方式备份。
这些备份也要标注内容、日期、操作员和状态。
2)备份介质(磁带、硬盘和光盘)要按照时间顺序保存在加锁的安全柜子里,只有备份管理员和属主能够存取介质:介质存放的环境要满足介质的环境要求。
3)备份要做两份,一份放在机房附近,另一份放在较远的安全地点。
4)介质超出有效使用期,即使还能使用也要强制报废。
3 备份策略和管理1)备份策略要满足系统出现灾难时,能够满足恢复的数据时间点和速度的要求。
备份策略必须结合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三种方式。
2)额外的备份服务申请要先经过运营经理的批准,再交给备份管理员。
备份管理员要与申请者一起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备份方案,相关的费用要由申请部门承担。
申请者要填写明确的需求申请,例如备份介质类型、备份的频率、数据量、数据属主等4 检查和测试1)每次备份,都要及时检查备份的状态和日志,确保备份是成功的。
2)要定期对介质做恢复测试,至少一年两次。
3)记录每次备份与检查的活动与时间。
附件。
Oracle rman备份异机恢复一、在主机上做好备份,可以是离线备份,也可以是在线备份二、备份完后,把备份文件拷贝到异机,目录要一致三、把参数文件、密码文件、归档日志都要拷贝过去,目录一致四、在异机上,启动到nomout状态,从存放控制文件的备份文件中恢复控制文件,然后启动到mount状态五、 restore数据库,recover数据库在open环境介绍:操作系统版本:RHEL5.4 32位ORALCE版本: 10.2.0.1 32位ORACLE_SID: orcl源服务器和目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oracle版本均一致源服务器:192.168.227.20目的服务器:192.168.227.30,只需要安装oracle软件即可,不需要建库操一:在源服务器上使用rman备份数据库,包括数据文件,归档日志文件和控制文件,参数文件的备份1.[oracle@orcl ~]$ mkdir /u01/backup2.[oracle@orcl ~]$ rman target /3.Recovery Manager: Release 10.2.0.1.0 - Production on Tue Sep 6 16:04:53 20114.Copyright (c) 1982, 2005,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5.connected to target database: ORCL (DBID=1287906064)6.7.RMAN> run {8.2> allocate channel c1 device type disk;9.3> backup incremental level 010.4> format '/u01/backup/db_full_%U.bkp'11.5> tag '2011-09-06-FULL'12.6> database plus archivelog;13.7> release channel c1;14.8> }15.R MAN> backup current controlfile format '/u01/backup/control20110906.bak';16.R MAN> backup spfile format '/u01/backup/spfile20110906.bak';二:在目的服务器上复制备份数据,并准备好相关的目录1.[oracle@orcl ~]$ mkdir /u01/backup2.[oracle@orcl ~]$ scp -rp 192.168.227.20:/u01/backup/* /u01/backup/3.oracle@192.168.227.20's password:4.control20110906.bak 100% 6944KB 1.7MB/s00:045.db_full_0fmlsmdt_1_1.bkp 100% 97MB 4.4MB/s00:226.db_full_0gmlsme5_1_1.bkp 100% 593MB 9.1MB/s01:057.db_full_0hmlsmg7_1_1.bkp 100% 6656 6.5KB/s00:008.spfile20110906.bak 100% 96KB 96.0KB/s00:009.10.[oracle@orcl ~]$ mkdir -p /u01/app/oracle/admin/orcl/{adump,bdump,cdump,dpdump,udump,pfile}11.[oracle@orcl ~]$ mkdir -p /u01/app/oracle/oradata/orcl12.[oracle@orcl ~]$ mkdir -p /u01/app/oracle/flash_recover_area/ORCL 三:在目的服务器上进行恢复1.[oracle@orcl ~]$ echo 'db_name=orcl' > $ORACLE_HOME/dbs/initorcl.ora2.[oracle@orcl ~]$ export ORACLE_SID=orcl3.[oracle@orcl ~]$ rman target /4.Recovery Manager: Release 10.2.0.1.0 - Production on Tue Sep 6 16:18:19 20115.Copyright (c) 1982, 2005,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6.connected to target database (not started)8.RMAN> set dbid 1287906064; //指定DBID,需要和源服务器的DBID一致9.RMAN> startup nomount; //启动数据库到nomount状态,这里需要前面创建initorcl.ora文件,否则将报错10.R MAN> restore spfile from '/u01/backup/spfile20110906.bak'; //恢复参数文件11.R MAN> startup nomount force; //重启实例到nomout状态12.R MAN> restore controlfile from '/u01/backup/control20110906.bak'; //恢复控制文件13.R MAN> restore database; //还原数据库文件14.R MAN> recover database; //恢复数据库文件,这里将报错15.R MAN-03002: failure of recover command at 09/06/2011 17:03:5116.R MAN-06054: media recovery requesting unknown log: thread 1 seq 15 lowscn 54797417.R MAN> exit18.19.[oracle@orcl ~]$ sqlplus /nolog //在sqlplus中对数据库进行until cancel操作后以resetlogs方式打开20.S QL*Plus: Release 10.2.0.1.0 - Production on Tue Sep 6 17:04:22 201121.C opyright (c) 1982, 2005, Oracle. All rights reserved.22.23.S QL> conn /as sysdba24.C onnected.25.S QL> recover database using backup controlfile until cancel;26.O RA-00279: change 547974 generated at 09/06/2011 16:49:11 needed forthread 127.O RA-00289: suggestion :28./u01/app/oracle/flash_recovery_area/ORCL/archivelog/2011_09_06/o1_mf_1_15_%u_.ar29.c30.O RA-00280: change 547974 for thread 1 is in sequence #1531.32.33.S pecify log: {<RET>=suggested | filename | AUTO | CANCEL}34.c ancel35.M edia recovery cancelled.36.S QL> alter database open resetlogs;四:测试1.SQL> select member from v$logfile;3.MEMBER4.--------------------------------------------------------------------------------5./u01/app/oracle/oradata/orcl/redo03.log6./u01/app/oracle/oradata/orcl/redo02.log7./u01/app/oracle/oradata/orcl/redo01.log8.9.SQL> select file_name from dba_data_files;10.11.F ILE_NAME12.--------------------------------------------------------------------------------13./u01/app/oracle/oradata/orcl/users01.dbf14./u01/app/oracle/oradata/orcl/sysaux01.dbf15./u01/app/oracle/oradata/orcl/undotbs01.dbf16./u01/app/oracle/oradata/orcl/system01.dbf17./u01/app/oracle/oradata/orcl/example01.dbf18./u01/app/oracle/oradata/orcl/tbs_apple01.dbf19.6 rows selected.20.21.22.S QL> select count(*) from dba_temp_files;23. COUNT(*)24.----------25. 126.27.S QL> select count(*) from hr.employees;28.29. COUNT(*)30.----------31. 107五:注意事项1.RMAN> list incarnation; //生成一个新的incarnationing target database control file instead of recovery catalog3.4.List of Database Incarnations5.DB Key Inc Key DB Name DB ID STATUS Reset SCN Reset Time6.------- ------- -------- ---------------- --- ---------- ----------7. 1 1 ORCL 1287906064 PARENT 1 2005-06-30:19:09:408. 2 2 ORCL 1287906064 PARENT 446075 2011-08-25:17:55:319. 3 3 ORCL 1287906064 CURRENT 547975 2011-09-06:17:07:0910.11.[oracle@orcl ~]$ emctl start dbconsole //dbconsole需要重新配置,orapwd文件也需要创建12.T Z set to PRC13.O C4J Configuration issue. /u01/app/oracle/product/10.2.0/db_1/oc4j/j2ee/OC4J_DBConsole__orcl not found六:增量备份的异机恢复1:源服务器1.SQL> create user rman_inr identified by "123456" default tablespaceusers;er created.3.SQL> grant connect,resource to rman_inr;4.Grant succeeded.5.SQL> create table rman_inr.test as select * from dba_source;6.Table created.7.8.RMAN> backup incremental level 19.2> format '/u01/backup/inr1_db_%U' tag 'inr_1'10.3> database plus archivelog;11.12.[oracle@orcl ~]$ rman target /13.R MAN> backup incremental level 114.2> format '/u01/backup/inr1_db_%U' tag 'inr_1'15.3> database plus archivelog;16.17.R MAN> backup current controlfile format '/u01/backup/control02.bak';18.19.[oracle@orcl ~]$ ls -lh /u01/backup/inr1_db_1*20.-rw-r----- 1 oracle oinstall 53M Sep 8 16:34 /u01/backup/inr1_db_1omm1ud0_1_121.-rw-r----- 1 oracle oinstall 51M Sep 8 16:35 /u01/backup/inr1_db_1pmm1udk_1_122.-rw-r----- 1 oracle oinstall 6.9M Sep 8 16:35 /u01/backup/inr1_db_1qmm1uf2_1_123.-rw-r----- 1 oracle oinstall 11K Sep 8 16:35 /u01/backup/inr1_db_1rmm1uf5_1_124.25.[oracle@orcl ~]$ scp /u01/backup/inr1_db_1* 192.168.227.30:/u01/backup/26.[oracle@orcl ~]$ scp /u01/backup/control02.bak 192.168.227.30:/u01/backup/2:目标服务器1.[oracle@orcl ~]$ sqlplus /nolog2.SQL> conn /as sysdba3.Connected.4.SQL> shutdown immediate;5.6.RMAN> set dbid=1287906064;7.RMAN> startup nomount;8.RMAN> restore controlfile from '/u01/backup/control02.bak';9.RMAN> startup mount force;10.11.R MAN> restore database;12.R MAN> recover database;13.R MAN-03002: failure of recover command at 09/08/2011 16:46:4414.R MAN-06054: media recovery requesting unknown log: thread 1 seq 45 lowscn 59845215.R MAN> exit16.17.[oracle@orcl ~]$ sqlplus /nolog18.S QL> conn /as sysdba19.20.S QL> recover database using backup controlfile until cancel;21.O RA-00279: change 598452 generated at 09/08/2011 16:35:49 needed forthread 122.O RA-00289: suggestion : /u01/arch/orcl/1_45_760125331.arc23.O RA-00280: change 598452 for thread 1 is in sequence #4524.25.S pecify log: {<RET>=suggested | filename | AUTO | CANCEL}26.c ancel27.M edia recovery cancelled.28.S QL> alter database open resetlogs;29.D atabase altered.3:测试1.SQL> conn rman_inr/1234562.Connected3.4.SQL> select count(*) from test;5.6. COUNT(*)7.----------8. 29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