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言绝句:《观书有感》

七言绝句:《观书有感》

七言绝句:《观书有感》

七言绝句:《观书有感》

导读:本文七言绝句:《观书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作品评述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注释](1)鉴:镜子。(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3)渠:它。指方塘里的水。那得:怎么会。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

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

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 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 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 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 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需不需要休息一下?两节课连着上有点累,情绪上也会有点紧张,这样我们先不上课,先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怎么样?上节课呢,我在下面听课见识到了咱们班同学的精彩表现,听课认真,反应迅速,接下来这个游戏是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这是一个关于手势的游戏,我说口令,看看谁的反应快。这个游戏只能用手指做出正确的姿势,不准出声,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1、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自己很棒。(你们很棒) 2、用两个手指表示一定能胜利。(都胜利了,还能做不到吗?) 3、用三个手指表示没有问题。(OK,没问题。) 4、用一只手来表示一起努力,加油。(看来同学们的反应确实很快,当然 这么小儿科的游戏怎么会难倒同学们呢?)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加油,把最棒的一面展现出来,能做到吗?现在可以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观书有感 句容市河滨路小学王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诗中3个生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领悟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流程】 一、走近诗人 出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这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说的话。我们来了解一下他。 出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他的诗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指名读,他的诗有何特点?齐读最后一句。这样的诗叫“说理诗”。 【板书:说理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说理诗,齐读课题。 二、学诗悟境 理解题意,再读课题。 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同桌之间说一说。 2.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生交流: 1.检查你们的自学情况,指名读,读出节奏感来。 2.我们来看看课文的3个生字。 1)“鉴”是一个生字。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范写“鉴”字,边写边说:古代以铜为镜,铜是金属,所以“鉴”字是金字底,铜镜用前用布盖着,

用时打开。学生书空,“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水的——清澈明净。 2)“徘徊”也是生字,书写“徘徊”。这两个字都是什么部首?(双人旁)学生书空。什么叫“徘徊”?(生:来回走动。)诗中指什么?(天光和云影在水面上走动,悠闲地散着步)拟人的修辞手法,真形象生动,是吗? 3)看着眼前这优美的方塘画卷,诗人怎能不喜欢?谁来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眼前的方塘美景触发了他的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渠”在这里指什么?“方塘。”“如许”是如此。方塘水怎么会这样清澈?诗人自问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设问句。师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两遍,为何方塘水这么清澈?引出生读“为有源头活水来。”哦!原来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啊! 2)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说。(出示图:从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方塘的水清澈明净。)这是诗人看到的吗?不是!这是诗人想象中的源头活水之景。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指名读。 3.同学们看,清澈明净的方塘、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心旷神怡。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一起慢慢欣赏吧!【配乐朗诵】 三、品悟诗理 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意思是说读书时要敢于提出疑问,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你们用心看看诗的内容和诗题,有什么疑问?(出示诗的内容)是啊,明明写的是方塘美景,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思考,轻声读诗。) 为何不以观塘有感为题?请同学们读读诗的最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诗人问的仅仅是方塘吗?还有谁? 师:我们知道朱熹诗的特点是“能用生动的形象把深刻的道理具体化。”。 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生动的形象) 比喻 我要想变得聪明而又智慧,看来要。(深刻的道理) 生: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板书:源头活水不断读书】 师:你看,朱熹之意不在方塘,而在读书之理也。用半亩方塘(这一生动形象)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使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齐读全诗,读出味道来! 四、温故知新 1.朱熹老夫子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板书:景、理】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着填一填,你能想起来吗? 出示: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诗两首《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观书有感》其二宋代:朱熹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

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观书有感(一) 朱熹 半亩方塘1一鉴2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 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 《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 《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

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 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

冀教版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年)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17.古诗四首(课堂实录) 《题西林壁》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观书有感(其一) 优秀教案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会写“鉴”“徘徊”。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答,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你们很爱看书,我想考考你们,请说出这首诗的作者,好吗?(出示幻灯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①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②照。③观看,审察。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走。)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配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渠在字典中的解释)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3.运用“连、调、添”等方法,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谁能读好这首诗?(配乐朗读) 5.背诵这首诗。 三、理解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这首诗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

25.古人谈读书 优秀教案 -第二课时

25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4.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重点】 1.会认“耻、矣、岂”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恒、窥、皆、缺”等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的方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古人谈读书 2.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观书有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理解词语。

观书有感优质教案 人教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诗

观书有感·其二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

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 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初中语文文言文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①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 其一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

2015年天津市北辰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2015年天津市北辰区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誊(téng)写粗犷(kuàng) 美轮美焕(huàn) B.拂(fó)晓遨(áo)翔按图索骥(jì) C.翕(xī)动鹰隼(sǔn ) 铤(tǐng)而走险 D.搀(chān)扶陷井(jǐng ) 囫(wú)囵吞枣 2.下列汉字笔画书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当前课外补习蔚为大观,孩子们失去了假日,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 B.虽然搜索马航MH370失联飞机的工作困难重重,但各国依然全力以赴 C.单单一个“小升初”就让许多家长和孩子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D.想要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中国只能独辟蹊径,走科学发展道路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部分网络写手随意糟蹋祖国的语言文字,甚至写作态度极为粗疏 B.促进社会收入公平的关键在于社会保障是否全覆盖 C.京广高速铁路连接着大多数主要的金融中心和大型城市 D.语言本身积淀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 5.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多年没补,也没有洗。”这个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孔乙己穷困懒散的特点 B.“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道路的空旷和天气的炎热 C.“大木匠看见老婆满脸黑云地看着他,情知要有一场暴风雨。”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木匠老婆生气时的样子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两种人进行对比,贬斥前者,颂扬后者 6.下列关于古代文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观书有感-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古诗-赏析 字词翻译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翻译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

25 古人谈读书(教案)

第八单元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5 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观书有感赏析及练习 第一篇:《【阅读欣赏+训练】《观书有感》 1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省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题 本诗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云影。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人们还常常用后两句来比喻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赏析 前两句诗写“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写得十分生动。

在此基础上,诗人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句。诗人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题库 1、本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借景喻理。以源头活水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2、理解性默写 (1)诗中富含哲理的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2 (2)诗中暗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 第二篇:《习题:观书有感》 教育云资源中心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古诗《观书有感》习题 洪山区武珞路小学祁玲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experien ce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诗中运用了譬喻的形式,用鲜明形象的事物将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化。《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我抓住“鉴”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抓住“徘徊”,描叙“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通过美美的读将诗中描述的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

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 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但 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 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在诗句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教师板书:观塘有感。然后 教师抛出问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 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不断地 读书使人__________”,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观书有感》是西师版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 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这 是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写作者读书的感受。教学重点 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 的形象来作比,将书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 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 作者写出读书的感受,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智慧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 书有感”,作者以景喻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观书有感》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体会书的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的意思,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师: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