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方案和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方案和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方案和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方案和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方案和标准

一、课程定位

我校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具有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汽车维护、配件管理的中等技能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本专业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以下知识、技能和素质:

1、具有对现代汽车进行整车维护的能力;

2、具有汽车结构拆装和解决汽车一般故障的能力;

3、具有理性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4、具有借助工具书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5、获取汽车维修相关等级证书。

在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上,在对汽车维修企业岗位分布情况和岗位人员技能需求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并针对各岗位任职中的知识要求和技术要求制定了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并确立了各课程的课程标准。采用模块化方式规划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通过相关企业调查分析,机电维修岗位在岗位设置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属于专业知识技能平台中的核心课程,课程学习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润滑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冷却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以及发动机检测、维修、调整方法、运行检测等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了解发动机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能正确使用常用工具、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对元器件和发动机运行进行检测;具备对发动机各机构进行检测或者排故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完全符合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2、本课程根据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对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应变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在管理、技能、沟通、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职业素质,因此,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促进作用。通过广泛调研,本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开设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汽车维修企业维修工岗位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相匹配。在课程衔接方面,根据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表,我们通过汽车专业课课程,初步了解汽车的相关结构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本课程作为“通识”知识技能平台中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掌握汽车电控发动机各大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了解发动机各传感器和执行器之间的安装位置;能正确使用常用工具、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对元器件和发动机运行进行检测;具备对电控发动机各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检测或者排故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作为前期课程的深化学习,同时,也为学习后续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的开发

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主要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的理念,开展市场调研,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学习者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和职业素养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将课程开发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探索,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该获取的知识与技能。

2、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目标来描述课程目标,围绕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了充分结合技能大赛和企业生产实际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一课程的具体要求,将该课程分为七个项目,共计25个工作任务。

3、课程设计

根据梅州本市汽车维修市场的情况,与维修企业技术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合作,参考汽车维修企业售后维修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岗位任务,通过

分析汽车维修企业机电维修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入手,形成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技能大赛以及相关汽车维修国家标准和技术标准作为参考素材,充分利用本校汽车实训中心的设备情况,创建情景教学,体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化教学,教学现场配备维修手册,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学会岗位技能及岗位素质,课程的所有教学情景的设计与实际工作一致,操作规范和参考数据都来自维修手册,体现规范性。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4、课程修订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为理论实践一体化,通过与企业岗位任务深度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强调企业的参与性,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原则,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企业调研,在企业参与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以上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课程,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和及时调整与实际维修结合得更紧密。

三、课程标准

1、本课程包含的课题项目有:

本课程包含概述;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发动机配气机构;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发动机故障诊断、分析等。共7个项目25个工作任务。

2、适用的对象为:

本校所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及参加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故障诊断项目的学生。

3、课程的性质为:

本课程是汽车专业知识技能平台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综合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了解发动机各零件的安装位置;能正确使用常用工具、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对元器件和发动机运行进行检测;具备对发动机各系统进行检测或者排除故障的能力。

4、参考学时为:190学时

5、本课程设计的总体理念和思路:

根据梅州本地汽车维修市场的情况,与维修企业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合作,参考汽车维修企业售后维修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岗位任务。从企业工

9、教学条件

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实训环境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车间为主,可同时容纳40名学生进行维修实习,能保证教学需要;我校实训中心拥有各类发动机实训台架近20台,各类检测设备近50台套,各类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素材近10种,为本课程的实习实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外实训教学涉及各种车系,品牌高低搭配,如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日产、上海别克、一汽丰田等4S店,开展现场教学。能保障学生各个实习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

我校还和多家市内大中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关系,在生产的同时进行学生的实习实训,学生实习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既提高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又减轻了学生的生活负担。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10、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1)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学生4-5人为一组,配置发动机总成或台架和所需检测的仪器和工具,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用项目教学驱动型任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实操教学,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实操,让学生在做中掌握发动机诊断的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

(4)充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实物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5)采用小班化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6)教学现场配备相关车型的维修手册,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评价建议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可采用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实操训练、平时测验及期末考核等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

(3)应注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注重实操标准和实操指导书的开发和应用。

(2)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注重实训中心的建设,使之具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能力,将教学与培训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4) 产学合作开发实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企业实训基地,加强产学合作,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提供就业机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