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宗元《渔翁》原文

柳宗元《渔翁》原文

柳宗元《渔翁》原文
柳宗元《渔翁》原文

柳宗元《渔翁》原文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渔翁》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诗作,展现了诗人柳宗元深厚的文学功底,并透露诗人谈谈的忧伤。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渔翁》的原文,欢迎阅读!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赏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

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

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紧接着的“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

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禛、沈德潜等人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

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

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柳宗元《渔翁》古诗注释翻译赏析

柳宗元《渔翁》古诗注释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渔翁》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翻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

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②内禁:皇宫。③窜斥:贬逐。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及得政()(2)读者咸悲恻() (3)柳人以男女质钱()(4)走数千里从宗元游()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宗元少/精敏绝伦 B.播/非人所居 C.无/辞以白其大人 D.出己/钱助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2)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10.【甲】文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1.【乙】诗首句的“”字最能体现出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诗中,正如【甲】文中所说的“,”。(3分) 12.综合【甲】文和【乙】诗,说说诗人明明面对的是春天,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3分) 参考答案: 7.(4分)(1)到,等到(2)都(3)用(4)跑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 导读: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之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9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G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G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16.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17.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18.同样是写渔夫,明代的孙承宗有《渔家》诗写道:“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柳宗元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译文: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

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 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请概括这个场景)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之意在鱼吗?)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望江南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意:描写渔翁的形象,是为了突出其贫寒吗?) “欢笑有儿童”——怡然自乐 “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火候,等待时机。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的。 三、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父意象的影响力。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响。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远近的武陵渔人。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

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渔翁》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白话译文】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

渔翁翻译、解析

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译文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注释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销:消散。亦可作“消”。 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是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赏析 此篇作于永州(治今湖南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宋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的艺术特色。此篇入选于《唐诗三百首》。

柳宗元《渔翁》作品赏析

柳宗元《渔翁》作品赏析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渔翁》【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分类标签:山水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评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 “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简析】: 这首诗是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色彩和动感,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想。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

古诗词中的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7)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也有写的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如卢纶的《塞下曲(其三)》: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8)悲士:多是写功业难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如李贺的《南园》 这首诗写出了一位渴望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但又不被赏识的悲士形象。 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这首诗写了自己因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的凄清寂寞之情。常见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分析柳宗元的《江雪》中渔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 (1)概括形象特点:本诗塑造了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3)指出形象的意义: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参考答案】 (1)概括形象特点: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 (3)指出形象的意义: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总结)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解析: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柳宗元《渔翁》全诗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渔翁》全诗翻译及赏析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两句是说,船入湘江中流,回望 江上,水天相连;远看,仿佛渔船和岩上的云彩在互相追逐。意境别致,构思巧 妙, “云相逐”三字用得精妙。 苏轼赞这首诗: “诗以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就在这“奇趣”二字。 出自柳宗元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⑶销:消散。亦可作“消”。 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 《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⑹无心: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 的心灵境界。 苏轼 《书柳子厚 〈渔翁〉 诗》 云:“诗以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 “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 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参考译文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 806 年(唐宪宗元和元 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 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 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 《渔翁》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的诗作。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 在政治革新失败、 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 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 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 写晨。 第一句平实自然, 第二句却奇峰突起, 用语奇特。 “汲清湘”, “燃楚竹”, 可谓超凡绝俗。 三、 四句为怪奇, 写“烟销日出”, 却“不见人”了, 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 这种奇趣的造语, 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 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 结尾二 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 绕梁。 “款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 而全境俱活。

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教案

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教 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教案 授课人: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王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领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之美 【教学难点】:领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教学重点】:领悟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掌握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学生情况】高三理科班学生,文学素养不高,对诗歌鉴赏有畏惧心理,做题的主要问题是“生搬硬套,捕风捉影”。 【教法和学法】: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熟悉到陌生,自主探究自主总结把握规律。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领悟考点 (一)、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 分类: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二)、品读技巧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分析诗人形象。 ①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驿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②“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摇曳烛火之下,遥想着家中亲人大约也正在灯下念叨着远行的自己。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①这是一个清高孤傲的钓鱼翁形象。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渔翁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虽然孤独,却又在严酷环境的烘托下显出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清高、傲然。③这个被美化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 (三)、答题技巧 常见设问: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柳宗元《渔翁》古诗注释翻译赏析

柳宗元《渔翁》古诗注释翻译赏析 《渔翁》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1、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2、欸乃:摇橹的声音。 3、无心:指云自由自在飘动。 翻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 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 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 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创作背景: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赏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

俱活。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

古诗文《渔翁 柳宗元》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28分) (一)(5分)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①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欸(ǎi)乃:拟声词,摇橹声。 13.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忙碌的渔翁,请逐句品读诗歌,补充下面的句子:(2分) 渔翁夜宿,晨起汲水,燃烧楚竹,日出。 14. 品读诗歌5、6句,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三、 (一)(5分) 13.(2分)西岩摇橹(撒网、捕鱼) 14.(3分)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向往自由的心情 (二)(13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 (3)小惠未徧(4)必以信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何以战 A.以其境过清 B.策之不以其道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资料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侣鱼虾而友麋鹿”般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

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欸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 《垂钓》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可以看出,自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的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也透露出几分达观。这里写的是一个故作悠闲的渔翁形象。 4. 《渔歌子》张志和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柳宗元渔翁阅读答案

[渔翁柳宗元阅读答案]柳宗元《渔翁》阅读 答案 篇一 : 柳宗元《渔翁》阅读答案 柳宗元《渔翁》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学优网http:///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乃:拟声词,摇橹声。 13.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忙碌的#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 end#渔翁,请逐句品读诗歌,补充下面的句子: 渔翁夜宿,晨起汲水,燃烧楚竹,日出。 14. 品读诗歌5、6句,说说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3(西岩摇橹 14(无忧无虑,悠闲的心情;向往自由的心情 阅读答案:篇二 :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渔翁柳宗元渔 翁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西岩:湖南永州西山。?欸乃:摇橹声。 小题1:“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化用了《归去来兮辞》中一句的句意。。 小题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 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江雪的渔翁形象

浅析《江雪》中的渔翁形象 0801110004 08师范一班李振 关键词:渔翁渔父隐逸出仕 《江雪》是柳宗元的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这首是仅短短的二十字,却构画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寒江独钓图。在隆冬季节,天降大雪,是时大雪纷纷下,林裹银装,山披玉衣,远近一色,茫茫皑皑,置身其中,仿佛在北国的冰雪世界。千山万岭不见一只,万径千路没有人的踪迹,就在这样一个荒凉严寒萧杀的环境里,在大雪覆盖的江上,有一叶孤舟,舟上只有一位穿蓑带笠的老翁凝神垂钓。这种境界是何等的清寂孤独,正所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者也。 《江雪》据记载作于永州,具体时年不详。单从《江雪》中的景是否为实景方面考虑,不妨考证一下在中晚唐时期是否有可能下雪。先说永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西南,依傍湘江,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按照常理,像《江雪》中的严寒大雪是不可能的。然而历史上有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证①,“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为气候寒冷期。据当时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冰冻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冰冻的现象……”。因此地处湖南潇湘之地的永州,在中晚唐时期,出现大幅的降温降雪还是有可能的。而且在2007年的冬天,整个南方普降大雪,湖南也是罕见的遭受严重雪灾。所以可得出结论,“江雪”发生在永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若假设《江雪》为实境实景,却又有诸多疑惑。雪天寒江,寂寥无人,万籁俱寂,一老翁为何还要冒险泛舟湖上,是钓鱼之时吗?能钓到鱼吗?显然,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所以作者所言未必都是真实存在的。寒雪之境可能存在,孤舟蓑笠翁,泛舟垂钓于寒江之上应为诗人心中想象之景。在大雪纷飞,万物隐匿之时,诗人面对这凄冷之境,为何有如此妙绝今古的奇思妙想?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波动呢/ 很显然,渔翁是诗人的化身。然而,柳宗元为何要选择渔翁来作为自己现身的形象呢?这又要与永州的风情有关了,杜甫《岁晏行》中有诗句“楚人重鱼不重鸟”,潇湘之地,水流恣肆,江河密布,鱼米之乡,渔猎是楚地人中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但看子厚的另一首《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造语平实,设色淡雅,淡淡几笔,就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也体现了子厚对渔翁生活的推崇和喜爱,深层次上,是他被贬之后愤世嫉俗,又感到离群孤独,想以超然的态度排解却又无法释怀,此处渔翁显然是一被隐逸化的想象。 另外,在《楚辞》中的《渔父》一篇,“渔父”其实就是一个高洁的隐士的化身。当屈子见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满心惆怅。正遇见渔父,渔父宽慰屈子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为什么不同流合污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屈子决绝的回答,“宁赴湘流,葬身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鼓枻而去,长啸高歌,不复与言。是想子厚被贬谪于

渔翁 柳宗元 渔翁·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渔翁柳宗元渔翁·柳宗元|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渔翁》由柳宗元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山水诗,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这首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款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款乃一声山

水绿”句,历来为诗人所玩赏称赞。“绿”虽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这首诗与《江雪》诗一样,都是寄托诗人自己心情意趣的,不过《江雪》写的是静态,此诗却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生动之至。两首诗一静一动,珠联璧合,完美无缺地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应该可算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两篇杰作了。 《渔翁》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解】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渔翁柳宗元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

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渔翁柳宗元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古诗文《渔翁》赏析

古诗文《渔翁》赏析 渔翁 唐朝: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译文及注释 【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撸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注释⑴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⑵汲(jí):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⑶销:消散。亦可作“消”。⑷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⑸下中流:由中流而下。⑹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渔翁鉴赏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