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差处理及CAPA程序

偏差处理及CAPA程序

偏差处理及CAPA程序
偏差处理及CAPA程序

1. 目的:规范偏差处理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

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2. 范围:适用于与原辅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

计量校准等,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和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3. 责任:质量受权人、生技部、设备动力部、采供部、各车间、QC、QA。

4. 内容:

4.1定义:

4.1.1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辅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偏差事件。

4.1.2偏差的分级

(1)重大偏差: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偏差发现后,已明显对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洋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2)一般偏差: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差发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及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3)微小偏差: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1.3偏差的种类(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检验结果超标: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检验结果超出标准。

(2)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混淆: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批号的产品混在一起,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使用不同的包材混在一起。

(4)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6)过期的物料、设备:原辅料超过复验期;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8)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系统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件。

(9)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10)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11)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12)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13)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14)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如投错料、投料量错误、系统录入错误、记录丢失等。

(15)旧版包材、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16)其他: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4.1.4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1)人员、实施:违反SOP进行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2)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设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

或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的偏差发生。

(3)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的偏差。

(4)文件、记录:现有的SOP、质量标准、批档案等存在缺陷,导致的偏差。

(5)环境:因外界环境导致的偏差。

(6)其他。

4.2偏差处理流程

4.2.1偏差的鉴定、隔离和报告

(1)偏差定义中任何事件都要以“偏差处理单”的形式立即报告给发现部门的部门经理和QA人员;化验出现的任何超标事件(OOS),首先执行《OOS调查处理程序》(BZ06·016),如果确属非实验室偏差,再以“偏差处理单”的形式报告;对于投诉事件,首先鉴定该投诉样品非假药,再以“偏差处理单”的形式报告。

(2)偏差发生后,偏差发现人及时填写“偏差处理单”,内容包括:产品,原料或设备名称,批号、设备编号,工序等,偏差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种类及可能的原因等。若需采取不使情况进一步恶化的应急处理措施,提出应急方案,立即通知部门负责人和QA人员,经确认后,执行相应应急处理措施并记录。

(3)对偏差涉及到的物料、在线产品,中间产品、成品或设备进行隔离,避免有问题的物料混淆误用。可以采用更换房间状态标识卡,移入特定区域等方法。QA人员对上述过程进行确认并签字。

4.2.2偏差的处理建议

(1)质管部QA接到上述“偏差处理单”后首先进行编号,以便追踪。编号方式:PC+年份(四位数)+流水号(三位数),如PC2010008,且对应于CAPA识别编号CAPA-PC2010008。

(2)质量部经理召集偏差发现部门及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对偏差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不可预测性的评估,来确定偏差的级别,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重大偏差,并及时填写《偏差分级评估表》,同时评估对产品或过程的潜在影响,形成初步处理建议。同时由指定的QA调查员对该偏差进行调查。

(3)QA将初步处理建议通知至相关部门执行。

4.2.3偏差的调查

(1)QA调查员对该偏差的根本原因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包括人员、实施,设备、设施,产品、物料,文件、记录,环境等。

(2)QA调查员对上述各方面的调差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根本原因或最可能的原因;

调查时限为发现日期起15个工作日,若超时需在处理单上注明原因;将产生的根本原因填写好,连同调查报告一并交质量部经理进行确认。

4.2.4纠正及预防措施(CAPA)的确认

(1)QA调查员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会议,根据调查报告阐述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及预防措施、确定措施实施的责任人及完成期限;根据根本原因,质管部QA确定如何处置所涉及的产品、物料。

(2)质量部经理对微小风险等级及一般风险等级的不符合事件进行终审;总经理对重大风险等级的偏差进行终审。

(3)“偏差处理单”填写终审意见后交质管部QA,QA下发至相关部门进行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4.2.5纠正及预防措施(CAPA)的追踪及结案

(1)纠正措施的实施部门在措施完成后,将实施情况及实施结果报告经本部门经理签字确认后交QA;QA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确认。

(2)预防措施的实施部门在措施完成后,将实施情况及实施结果报告经本部门经理签字确认后交QA;QA负责对预防措施的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确认。

(3)质量部经理对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最终确认,再关闭该偏差。

(4)QA对未按期完成的纠正及预防措施通知责任部门经理并向管理层报告。

4.2.6偏差的管理

(1)偏差的处理时限:终审原则上应自发现之日起25个工作日完成;特殊事件,例如:需与商业部门进行沟通,则审批时间可根据需要延迟。

(2)偏差关闭后,“偏差处理单”以及相关资料,如调查报告等其他支持性文件,一并按编号存放在质管部。与批生产、批包装过程有关的偏差记录和调查报告应纳入批记录,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其它与批生产、批包装过程无直接关系的偏

差调查记录和报告,也应以合理的方式编号保存在质管部,并长期保存。(3)质管部QA每月将偏差进行汇总分析,并向管理层汇报。

4.3相关文件和记录:

偏差处理单

4.4 变更记载:

原版本号变更原因及主要内容

文件改版,进一步明确偏差的来源及处理的程序。

实验室偏差处理程序

实验室偏差处理程序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实验室样品检测出现超出规定结果(OOS)和异常分析结果(AAR)时的处理方法(如:原辅材料、包装材料、中间体、成品检验,分析方法验证、工艺验证和其它验证项目)。 2职责 检验员:出现超规定的结果与异常结果时,立即报告主管及时填写《实验室调查报告》。 QC主管:负责实验室偏差的处理,审核《实验室调查报告》所填的内容是否正确、真实、齐全。 3内容 3.1定义 3.1.1超出规定结果(Out Of Specification·OOS) 实验结果不符合规定的限度范围(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工艺验证等技术参数)。 3.1.2异常分析结果(Atypical Analytical Results·AAR) 3.1.2.1相同的制备样品重复实验结果或重复制样的检验结果精度不好,可能影 响到结果的判断。 3.1.2.2某个结果,由我们对被测物料、实验室样品和检测步骤已获经验可知其 异常。(可包括认为异常的规定范围内的结果) 3.2步骤 3.2.1QC检验员在检验中一旦得到OOS或AAR立即报告QC主管。 3.2.2调查人员由检验员和QC室主管组成,共同进行实验室调查。 3.2.2.1检验员和QC主管将对所获原始数据进行回顾,对实验步骤作讨论,对 所用仪器的再检查,并填写《实验室调查报告》表。 3.2.2.2若调查清楚地证明:OOS或AAR是由于实验室的差错所致(如人、仪 器、试剂),则剔除已得数据,并重新检测。重检须经QC主管同意,任 何未经同意的重检是不规范的行为。重检记入《实验室调查报告》表中。 重新检测所需样品用原始实验室样品,若有证据证明原有样品不具代表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计划部、设备工程部、物流管理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现场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偏差发现部门经理和质量部经理对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 4.3.2.一般偏差、重大偏差及现场QA无法确定的偏差的处理方式: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对现场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和提出补充意见。现场QA对现象初步分析,不能确定是微小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目的】 规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 1质量保证部 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 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3其他相关部门 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围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 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 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容】 1定义 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

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围 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容),可认为出现偏

偏差处理流程

偏差处理流程 1.偏差定义:就是指任何偏离已批准得生产工艺、过程、参数等情况,以及偏离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它包括药品生产得全过程与各种相关影响因素。 2.偏差主要来源: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介质管理、物料管理、校验与验证、人员与卫生、超出SOP规定方法、程序或SOP中规定需执行偏差得事件、未在上述列出、可能会对产品质量或质量体系产生(潜在)影响得事件。 3.偏差性质分类:重要偏差与次要偏差。 3、1、重要偏差:该类偏差属于较重大得偏差,就是指关键性物料、设备、厂房、工艺、介质、环境等发生偏移,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物料等内、外在质量受到较大程度得影响,必须进行深入得调查,并对偏差影响与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得事件。该类偏差除需采取纠正以外,还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就是否应建立长期得纠正预防措施。 3、2、次要偏差:细小得对法规或程序得临时性偏移,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对产品影响程度较小,无需进行深入调查,但必须立即采取纠正,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它GMP受控文件中。 4、处理流程: 4、1、偏差发现与偏差汇报 4、1、1、偏差发现人发现偏差后,或接到化验室开具得不合格报告,1小时内首先向车间主任、质管部QA主管口头汇报偏差发生情况; 4、1、2、偏差发现人在偏差发生24小时内(节假日顺延)填写好《偏差处理单5119》。内容包括偏差情况描述(时间、地点、起因、过程或发生得现象、导致得结果)、相关联得信息、现场应急措施及建议采取得措施,如属于生产管理范围内得偏差,需指明品名、规格、批号、数量; 4、1、3、填写完毕后,偏差发现人在QA质量信息管理员(蔡锦)处,对《偏差处理单5119》进行编号与登记,然后流转至QA主管(王影)处。编号方式:PC+年份(四位数)+流水号(三位数); 4、1、4、检验结果超出标准或异常得情况,需由化验室执行《实验室分析结果超标、超常得处理5-00009》,确认不合格,并出具不合格报告后,再启动偏差处理程序。 4、2、偏差调查与偏差分析 4、2、1、QA主管对偏差进行初步审核,并与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及质管部部长讨论评判偏差得类别,确定发生得偏差属于重要偏差还就是次要偏差;

生产偏差处理的流程

生产偏差处理的流程 一、对事件的报告 1.事件观察者发现了任何有可能引发偏差的事件后,应撰写偏差事件报告;或立即向主管报告,由主管或相关人员随后撰写生产偏差事件报告。 2.发起者应进行初步调查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1)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但不仅限于此),以减少事件对生产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等的负面影响: 停止生产:GMP相关活动的恢复和继续需质量部的批准。 调查结束前,问题原辅料、包材、中间体或成品应清楚地贴上待验标签或通过在软件系统中控制其待验状态。 任何怀疑有问题的设备、仪器、系统应安放在一个安全的条件下,调查结束后方可使用,如必要,需贴上明显的标签。 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如批记录审阅/释放,生产操作,药师药政和技术服务)。 (2)进行范围影响评估,在生产偏差事件报告中对报告事件应作详细描述(如涉及范围、持续时间、严重性) 3. 确定唯一生产偏差的跟踪号。 4. 生产偏差事件应记录以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1)产品名称、批号 (2)发现日期/报告日期 (3)事件发生日期 (4)其他相关调查 (5)事件描述,包括如何发现、在何处发现 (6)事件发现者和/或报告者 (7)所有受影响的生产物料/设备/区域/方法/方法/程序 (8)其他相关记录 (9)事件分类 (10)立即采取的措施 二、偏差事件报告评估 1.发起部门经理、主管或其代理人负责对事件报告进行评估,确保有关事件的详细内容包含其中,如评估时发现不够详尽,需要立即通知撰写者,撰写者需尽快补充。

2. 质量部过程检查负责人最终评估事件报告,确保包括事件的详细内容包含其中。如审阅者发现不够详尽,需要通知撰写者,撰写者需尽快补充。 3.质量部在调查相关部门人员的协助下,评估是否有受事件影响的批次、系统或区域没有在事件报告中报告,如果有,应将它们处于待验状态。 4. 质量部同样需评估过去一段时间(如:一个月)是否发生类似事件。如发生过,过去事件的事件报告号需记录。如果当前事件是一定时间内多次发生,即使符合只报告事件条件,该事件应由质保部评估以确认是否需进入偏差调查程序。 三、偏差事件报告批准 1.质量部负责人是事件报告的批准人,利用质量分析工具审核和评估事件报告,以确认以下事实: (1)问题得到了充分和适当的评估 (2)结论合乎逻辑并有调查资料支持 (3)建议的行动得到落实 (4)确定了根本原因 2.质量部根据以下原则将事件报告分类,并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完成事件报告的评估和批准。对分类基本原理、所有支持资料或信息,应清楚地描述。 (1)无需根本原因调查事件,及次要生产偏差。次要生产偏差一般对生产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在决定是否需要调查时,应考虑事件本身及周围环境。一般包括:已知根本原因和纠正预防措施已确认但未完成实施的重复发生事件或已知根本原因、应采取的措施在相关SOP中已有规定的事件。必须有证据那些特定生产偏差其性质较轻,相关过程或区域完全在控制当中。(2)如事件属于主要生产偏差或严重生产偏差,需进入调查程序。 四、主要生产偏差或严重生产偏差的调查 1.总则:调查组长应拥有足够的知识实施调查、确定参与调查相关专家的需求;调查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由技术部、工程部、生产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调查小组人员。质量部、技术支持部门和涉及部门人员一般是调查组的成员。 2.调查过程: (1)确定事件的背景:调查应该包括技术和/或过程的信息,以便清楚阐明和容易理解所有后续的调查部门,该部分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描述调查事件相关的正常操作 描述在调查事件中怎样的作业、与正常作业有无区别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制药 目的: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范围:适用于公司物料、产品的接收、储存、生产、包装及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责任:质量部门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评估及跟踪 调查小组负责整理收集有关文件及记录,并对偏差进行调查和分析 管理层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内容: 1 术语或定义 1.1 偏差(Deviation)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ICHQ7a)。 2 具体管理程序内容 2.1 偏差处理人员的职责 2.1.1 所有职员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按照偏差调查管理规程规定的时限上报直接主管、质量部人员、质量受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2.1.2 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由来自技术支持部门、质量部、生产及工程部等的专家组成,以进行全面、及时的调查。

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进行偏差分析。对有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和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2.1.3 质量部门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规程及时限。 在调查过程中与调查组长协作。 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协调调查组进行再评估。 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确保纠正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审阅、评估调查延期完成的合理性。 决定产品、系统、仪器设备的处置。 审核和批准跟踪及预防措施报告。 2.1.4 管理层 确保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完成,包括隔离整批或部分批次或停止生产操作。 为调查及措施跟踪提供足够、合格的资源,包括调查人员和调查团队。 质量受权人负责审阅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2.2 质保部偏差管理员负责编写《偏差处理单》偏差编号。 2.3 偏差识别 2.3.1 偏差的种类举例: A 中控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B 混淆:两种不同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号而不同包装/不同包装材料的产品混在一起。 C 外来异物: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生产过程偏差管理程序

***制药有限公司 管理标准—生产管理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 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 量。 2.范围:适用于本厂原料药、制剂等的所有生产活动。 3.职责:各车间、生产部、质量部、仓库、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分发部门:各部门、各车间。 5.程序正文: 5.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5.2生产偏差的种类 A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B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的

异物。 C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D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E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F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G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H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I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J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K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L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M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N 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偏差处理规程Deviation-Procedure

1.目的 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2.范围 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P和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3.定义 3.1偏差: 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 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 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3.2偏差的分级: 严重(Critical): 违反QMS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 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 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重大(Major):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SOP的事件。 次要(Minor):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3.3偏差的种类(举例): 3.3.1检/化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化验结果超出标准。 3.3.2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3.3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 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3.3.4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3.3.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3.3.6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 期的设备。 3.3.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 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3.3.8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 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 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 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生产过程偏差管理规程

目的: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标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范围: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偏差 1 ?偏差范围 1.1物料平衡超出规定限度的合格范围。 1.2生产过程时间控制超出工艺规定周期范围。 1.3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参数发生偏移、变化。 1.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1.5产品质量发生偏移。 1.6跑料。 1.7标签、说明书实用数、残损数、退回数与领用数发生差额。 1.8生产中的其它一切异常。 2.偏差处理的原则应确认不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规格标准,安全、 有效。 3 .偏差处理程序 3.1发生偏差时,由发现人填写《偏差处理记录》中品名、批号、规格、批量、 偏差的内容、发生过程及原因、地点、填表人签字,注明日期后迅速交车间 主任或部门负责人 3.2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填写《偏差处理记录》相应项目,同时将调查

结果报质量部审核。 3.2.1 确认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的情况下,采取继续加工、进行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再回收、再利用措施。 3.2.2确认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应报废或销毁。 3.3将调查需采取的措施在偏差处理记录上详细写明,由质量部负责人审核、批准签字,一式三份,生产车间、生产管理部、质量部三个部门各存一份,生产管理部下达实施指令。 3.4车间按批准的措施组织实施,并详细记入批记录,同时将偏差处理记录附于批记录后。 3.5若调查中发现有可能与本批次前后生产批次的产品有关连,质量部负责人应采取措施停止相关批次的放行,直至调查确认与之无关方可放行。 3.6重大偏差应向生产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反映。 4.文件归档 4.1 与处理偏差有关的所有文件,如检验结果、偏差处理记录等均归入相关批的批档案中。 4.2涉及多批产品的偏差每份批档案都应有偏差处理记录的复印件。 4.3每半年应对偏差情况作一次总结。这些总结将为以后的生产计划、工艺设计、文件管理、生产设施的改进等提供依据。必要时,应及时修改批生产记录或生产工艺。

偏差管理规程

一、简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差异、难以解释的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缺陷,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是GMP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建立生产偏差的管理制度,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处理,并对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记录和跟踪。该规程描述了发生偏差的处理流程、调查、结果评价等,适用于公司生产、质量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人员职责 生产主管负责报告与生产相关的偏差;当检测结果超出限定范围时,QC负责人负责提出差异报告;当计量仪器校准不合格或维护超出时间限制时,工程部主管负责提出差异报告;由工程、生产、QA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部经理负责确认是否涉及注册内容,是否同意生产主管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追加的措施;质量部经理负责给出评估,负责给出是否需要采取更进一步措施;当偏差与其他部门有关时,相应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和相关部门经理对本制度实施负责。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对出现偏差产品的作出是否放行的决定。 三、偏差分级 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2. 生产偏差的种类 2.1.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2.2.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

的异物。 2.3.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2.4.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2.5.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2.6.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2.7.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2.8.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 2.9.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2.10.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11.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 2.12.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2.1 3.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2.14.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2.15 其他重大事件和结果。 3.生产偏差的分级 3级偏差:对GMP或程序的偏离,不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偏差。2级偏差:对于批准的规程或工艺的偏差,通常需要立刻采取或建立纠

偏差标准管理规程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应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所有偏差。 责任人:质量部、生产部、储运部 内容 1定义 1.1 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1.2 偏差的分级:分为轻微偏差、主要偏差、重大偏差。 1.2.1 重大偏差: 违反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1.2.2 主要偏差: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 1.2.3 轻微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1.3 偏差的种类: 1.3.1 检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检验结果超出标准。 1.3.2 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1.3.3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1.3.4 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1.3.5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1.3.6 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1.3.7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1.3.8 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1.3.9 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1.3.10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1.3.11 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1.3.12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1.3.13 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1.3.14 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1.3.15 旧版包材、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1.3.16 其他: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1.4. 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1.4.1 人员/行为:违反SOP进行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1.4.2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实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或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的偏差发生。 1.4.3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的偏差。 1.4.4 文件/记录:现有的SOP、质量标准、批档案等存在缺陷,导致的偏差。 1.4.5 环境:因外界环境导致的偏差。 1.4.6 其它。 2 职责 2.1 偏差报告人员/部门:负责及时、如实报告偏差;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协助调查偏差原因;执行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产品生产全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和要求。通过实施本制度确保能有效识别并及时报告、记录、调查、处理偏差,控制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本制度适用于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以及设备异常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 2. 引用标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 《药品GMP指南》质量管理体系分册 《药品GMP指南》口服固体制剂分册 3. 职责 3.1质量受权人: 3.1.1 决定偏差所涉及的物料或过程的处理方法。 3.1.2负责确认相关偏差纠正措施实施的效果。 3.1.3 负责偏差处理程序的批准。 3.1.4 负责对关键偏差、中等偏差进行终审。 3.1.5负责对发生的关键偏差及时报告总经理。 3.2 质量监督员 3.2.1负责对偏差进行编号,建立偏差台账,并对偏差进行汇总分析汇报,对相关文件记录及时归档。 3.2.2参与评估偏差的风险等级,调查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3.2.3 负责跟踪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3.2.4 负责立即纠正微小偏差。 3.3偏差发生部门: 3.3.1偏差发现人负责及时、如实报告偏差。 3.3.2 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采取应紧急措施。 3.3.3 偏差发现人、偏差发生部门负责人协同质量监督员调查偏差的根本原因。 3.3.3执行纠正及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3.4偏差涉及的相关部门: 3.4.1配合调查偏差的原因。 3.4.2提出处理意见及纠正措施,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文件。 4.管理内容: 4.1 定义: 4.1.1偏差:是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物料、产品检验结果超标;物料、产品存贮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规程、指令不相符的意外或偏离事件。 4.1.2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4.2偏差处理的原则: 4.2.1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 4.2.2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行,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或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4.2.3偏差调查应彻底,确保根本原因被识别和采取的纠正措施正确,并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4.2.4在偏差的根本原因被识别和纠正活动被确定之前,相关产品不得放行。 4.2.5 每年至少对偏差进行一次趋势分析,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4.3 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4.3.1 关键偏差:违反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或国家法规,危机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2020)偏差控制程序

偏差控制程序

HISTORY 修改明细表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偏差的来源和发生偏差的处理程序,以确保偏差能得到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产品质量相关的所有偏差的处理。 3.职责 3.1 偏差部门负责偏差描述、偏差原因分析,初步评估偏差对产品或其它过程的影响或潜在影响,以及采 取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3.2 IPQA负责每月对发生的偏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供应链管理层。 3.3 质量部及相关部门负责对所发生的偏差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4 IPQA负责对与生产有关的偏差进行跟进,并确认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QS负责对质量部发生 的偏差、与原料/包装材料有关的偏差进行跟进,并确认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 3.5 供应链总监负责对偏差的处理结论进行最终审批。 4. 程序 4.1 偏差的定义: 实际工艺参数、生产条件、设备运行状态、测试方法或标准、测试结果、原材料、包装材料、人员操作、记录、产品标签等与现行SOP或标准要求不一致而又未经变更批准的均为偏差。 4.2 偏差的来源 4.2.1 过程偏差 ●粉料暴露区域或粉料系统发生玻璃等爆破性物品破碎,引起产品物理性危害; ●对一楼投料口磁栅发现金属,按如下情况处理: ?如果一楼投料口磁栅发现金属异物,且金属异物是偶然发生,而二楼磁栅、振动筛、X- Ray未发现金属,则成品不需作任何处理;通过对金属异物的大小、形状和属性等分析, 是否需要对原料进行排查取决于异物的危害程度。此种情况不需走偏差控制程序。 ?如果一楼投料口磁栅发现金属异物,且金属异物重复发生,而二楼磁栅、振动筛、X-Ray 未发现同类金属异物,则成品不需作任何处理,而原料需作排查处理。走偏差控制程序。 ?如果一楼投料口磁栅发现金属异物,且金属异物重复发生,金属异物的量有增加的趋势,可能会影响食品安全;而二楼磁栅或振动筛或X-Ray也发现有类拟金属异物,则需对成品 作处理,需对粉料系统检查,同时对原料作排查处理。走偏差控制程序 ●二楼磁栅吸出金属异物; ●振动筛筛出金属、玻璃等影响食品安全的异物; ●X-Ray检出金属、玻璃等异物(具体参见《X-Ray检测器应用程序》); ●其它影响产品质量、产品安全的设备故障。(包括设备产生金属等)。 4.2.2 人员操作偏差 ●仓库发错物料(品种或数量); ●配料时原料称量错误(品种或数量); ●投料时投错物料(品种或数量); ●混合搅拌时间设置错误; ●批号和保质期打印错误(批量); ●由于称量器的错误设置导致净重低于规格标准; ●不按要求在生产或转产前进行冲粉,或未按要求将最初的产品废弃;

偏差管理程序

偏差管理程序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公司偏差的管理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采购、储运、生产、包装和贴签、物料管理、设备设施、试验、检验、 安装维修等在内的所有与生产及质量有关的活动中出现的偏差。 2 引用标准 ICH Q7A 2000年11月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 19001-2008 《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02年6月 《欧洲饲料添加剂与预混合饲料生产商操作规范(5.0)》 2009年4月 3 术语 偏差(Deviation ):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任何偏离。具体事例见附录。 重大偏差:指对产品质量或生产及分析有严重影响或较大影响的偏差。例如物料平衡超 出规定的范围,生产过程中操作方法错误,生产过程中设备突然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次要偏差:指对产品质量或生产及分析有轻微影响或没有影响的偏差。例如,某处架空 热水管道渗漏,既没有影响使用热水工段的生产,也没有因渗漏而污染物料或环境,或对人 员造成伤害。该渗漏可能很明显,如是接口法兰垫片老化,也可能不明显,可以经调查来确 定其原因。 纠正措施:为了消除导致已发现的不符合或其他不良状况的原因所采取的行动。 预防措施:为了消除可能导致潜在的不符合或其他不良状况的诱因所采取的行动。 4 职责 4.1 偏差发生岗位的人员负责及时记录偏差并将偏差及时、如实地报告给岗位主管,及时 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偏差管理程序 制定部门 质量保证部 制定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 副总经理: 年 月 日 副总经理 : 年 月 日 副总经理: 年 月 日 副总经理 : 年 月 日

偏差处理管理制度

管理标准 题目:偏差处理管理制度编号:MS-ZL-01600 制定人:制定日期:年月日版本号:00 页数:共5页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颁发部门:质量部 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生效日期:年月日分发部门:质量部、生产部、物料部、档案室 一、目的:建立偏差处理管理制度,规范偏差的管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产品的偏差处理。 三、责任者:质量部、生产部、供销储运部。 四、正文: 1 偏差分类: 1.1 根据偏差管理范围分 1.1.1 实验室偏差:指由于任何与检验过程相关的因素所引起的检验结果偏差。 包括取样、样品容器、存放条件、检验操作、计算过程等问题引起的偏差。包括超标结果(OOS)和非期望结果(OOE)。 1.1.2 非实验室偏差(生产偏差):指在排除实验室偏差以外的由于其他任何因素 所引起的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非实验室偏差又分为非生产工艺偏差:系指因操作工未按程序操作、设备故障、生产环境或错误投料等原因所引起的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生产工艺偏差是指因工艺本身缺陷引起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的偏差,即使人员操作、设备和物料完全正确也不可避免。 1.2 根据偏差对药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 1.2.1 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法规或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品质量,无需进 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 受控文件中; 1.2.2 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 的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行整改; 1.2.3 重大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 或可能导致产品的报废。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施。 2 偏差处理人员职责 2.1 所有职员 2.1.1 接受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课程。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 目的 建立生产过程偏差管理规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偏差以外包括生产过程中一切偏差的处理。 3 责任人 3.1 全部员工 3.1.1 接收偏差调查程序相关的培训; 3.1.2 按照偏差调查程序规定的定时限上报直接主管、QA员、质量部经理、质量授权人,不得私自隐瞒偏差或对偏差进行处理。 3.2 QA员: 3.2.1 负责整理收集适用于调查的支持文件及记录; 3.2.2 负责质量偏差管理文件,制定不同类型偏差处理程序及时限。 3.3 调查小组: 3.3.1 调查小组由质量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负责偏差的调查; 3.3.2 进行偏差分析。对偏差的批次、设备、仪器、或工艺进行影响性分析并提出实施方案。 3.4 质量部经理: 3.3.1 负责对偏差报告和调查系统的管理; 3.4.2 负责组织调查小组对调查的范围和对产品影响性再评估; 3.4.3 审核和批准采取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跟踪报告,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4.4 批准调查报告,包括批准继续使用受调查影响物料、设备、区域、工艺、程序的书面解释; 3.4.5 审阅、评估和批准调查延期完成的申请; 3.5 相关部门 3.5.1 配合调查小组进行偏差调查。 3.5.2 负责执行实施偏差处理措施的实施

3.6 质量授权人:负责最终批准主要偏差和重要偏差:。 4 内容 4.1 偏差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质量标准的偏离,它包括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4.1.1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4.1.2生产过程未按程序操作,时间、温度、压力等控制超出工艺规定范围。 4.1.3 生产过程时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4.1.4生产过程中设备突发异常,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4.1.5生产环境条件发生偏离。 4.1.6 产品质量(含量、外观、工序加工)发生偏移。 4.1.7错误投料、跑料。 4.1.8生产中一切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异常。 4.2 偏差处理原则要求 4.2.1 所有可能参与调查的人员,包括从偏差事件的发现至文件保存的人员必须接受培训,明确偏差作用及处理程序; 4.2.2 根据事件的严重性,规定报告及调查的时间周期,并在周期内完成;向不同的管理层报告; 4.2.3 任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文件操作。出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未经批准严禁对已批准的各种标准、规程、条件等进行任何变更。所有偏差必须不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保证最终产品安全、有效、均一,符合质量标准。 4.3 偏差产生的范围 4.3.1 文件的制定及执行偏差: ⑴文件规程、版本错误; ⑵文件缺失;

GMP偏差处理管理程序

偏差处理管理程序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2.范围及职责 本文件适用于产品生产检验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系统出现的偏差。在出现偏差时各部门应严格按此文件执行,本文件正式执行前由各部门经理负责培训本部门员工。 3.定义 偏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不论什么原因所发生的偏离标准(包括物料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等);违反各项规程、规定的一切不正常现象,均为偏差。如:生产操作、产品检验、设备运行、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等各方面。根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发生偏差的现象,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3.1物品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如:物料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领用发放,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半成品、成品,检验用试剂,留样等各类物品的管理。 3.2仪器、设备、公用系统使用,操作运行中的偏差,如:各部门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空调制水系统的运行,作业环境洁净度、温湿度控制等。 3.3产品生产、检验中的偏差,如:工艺规程、工艺参数、检验规程的制定、执行,产品质量、收率偏离标准的现象等。 3.4业务工作中的偏差,如:工作差错、失误以及违反管理制度规定的工作现象。 4. 处理程序

出现偏差应立即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处理程序。 4.1物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4.1.1物资部库管员在到货验收时发现不合格,及经质量检 定部门判定不合格时,按照《不合格物料的管理办法 及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4.1.2 各物品使用管理部门的库管员,对其所管理的物品同 样要做好入库物品品名、规格、数量等验收,记录 等工作,如发现不符有权拒绝入库。 4.1.3由于仓库贮存条件达不到物料的贮存条件或发生突然 变化时,库管员应及时通知本部门领导和设备部、质保 部,由质保部组织分析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解决措 施,设备部负责具体的处理解决工作。对库存物品需 进行复检的,由质检部负责物品检验。 4.1.4各物品库管员应经常检查所保管物品情况,如:发现 物品数量、质量等方面发生偏差,应及时报告本部门 领导和质保部。质保部和本部门领导要及时组织、分 析原因和解决措施,对物品质量可能发生变化的应进 行检验。 4.2设备操作、公用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偏差 4.2.1生产作业检验等工作中,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者在操 作中出现偏差时,操作者应及时报告本部门领导,同 时根据该设备操作维护保养规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予以处理;对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应及时通知设备检 修人员,设备检修人员应及时到达现场,了解故障情 况、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做好相关记录。 4.2.2对于生产过程出现象设备故障,导致停止生产作业等 较重大故障,操作者除按上述报告之外,应及时报告

偏差处理程序

XXXX 药业有限公司质量保证管理制度 1 目的:规范各类偏差的处理程序,保证偏差均有相应的调查和处理。 2 范围:适用于公司各类偏差的管理。 3 责任:生产部部长、质保部部长、车间主任、技术员、QA 监督员、兼职质监员。 4 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 紧急措施:本文所指的紧急措施是指为了不使偏差继续扩大或恶化的方法。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及恢复正确状态(如工艺参数偏离后调整为规定指标范围内)等。 纠正(本文亦表述为纠正行动、纠正活动):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如: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等。 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根源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5 流程 5.1 分类偏差的分类:根据偏差的性质、偏差的范围大小、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

响的程度以及是否影响患者健康和影响注册文件等因素,将偏差分为关键偏差、中等偏差、微小偏差。 微小偏差是指经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开展深入调查即可确定对产品质量无实际或潜在的影响,也无需采取大量人员强化培训、修订文件/程序等进一步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偏差。 中等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偏差。关键偏差是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严重后果的偏差。 5.2 偏差发生识别各部门人员在现场发现偏差后必须立即告知现场QA 或者上报部门负责人,现场QA 或者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现场的紧急措施防止偏差的继续扩大。 5.3 偏差记录和报告主管偏差发现后必须立即报告质保部部长,并由QA 填写《偏差处理单》,详细描述偏差的内容。内容包括: 产品、物料或设备名称、批号/设备编号、工序等,偏差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可能的原因等。 5.4 偏差调查 5.4.1 对确认为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微小偏差,由兼职质监员作出解释,并确认该行为、过程或状态得以正确纠正后,可以不进行调查,只需将对该偏差作出的解释、纠正的措施等记录并归档后,偏差处理结束。但对多个重复出现的同类微小偏差,应按下述程序进行。 5.4.2 质保部部长进一步确认偏差的事实,确实超出微小偏差范畴的,予以批准,启动偏差调查程序。质保部部长发给偏差编号,质保部现场QA 领取《偏差调查表》,由指定的调查员对偏差的根本原因进行调查。对于某些复杂的调查,需成立跨职能团队的方式完成调查,团队成员通常包括生产的相关负责人、质量控制的相关负责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