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教学时间:4月29日主备人:宋之明授课人: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

此后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1.学习礼乐(15岁)

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开创儒家学派。

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收徒讲学。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结果如何?这反映了什么?

3.从政失败(51岁),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接近古稀之年的孔子,最终选择了什么事业?其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包含哪些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

(1)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3)方法:“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

(1)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3)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4)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 正文第三段。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3.中庸思想:

(1)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

(2)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P22“历史纵横”

(3)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礼与仁的关系

仁中庸礼

(政治范畴)(方法论)(伦理范畴)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虽非帝王,但历代帝王皆以孔子的思想治国,故敬奉为先帝,特做帝王像。康熙帝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你如何理解?

4.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在办学形式、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方面有哪些成就?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一生的思想与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对后世的影响

1.积极意义

①大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②大教育家——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教育思想主张影响至今。

③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论语》来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晓“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又要让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实并不违背“至圣先师”的古训,尽可以放手追求“阳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为与道德有亏。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伏尔泰在孔夫子石像下写下了如下的几行字,以表达他对这位圣贤的尊敬心情。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合作探究2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合作探究3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独尊”。

3、汉到明清: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7、“文革”时期,“四人帮”反对周恩来解放老干部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借“批林批孔”来影射周恩来。

(一)学生分组讨论

(二)听取学生发言

(三)师生交流

四、练习反馈:见学案C D A B C C B

五、纠错释疑

六、拓展延伸: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专题,东西方的先哲。东方的代表人物讲的是孔子,能够讲孔子代表着中国文化,西方讲的是古希腊的先哲,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有一本著作叫《理想国》,他在这本书中,描画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是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专门的有秩序。公元17世纪初,当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时,竟把那个地点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他们无法明白得,无法明白得什么?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谐相处。后来他们发觉支撑着那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确实是来自我们东方的这位文化巨人——孔子。 课标要求先来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差不多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阻碍。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思想主张孔子生活在一个如何样的年代,如此的年代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什么阻碍?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的长期动荡。经济:井田制瓦解,显现私田。文化: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逐步被打破,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始有所进展。孔子确实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目的确实是要吸取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处于动荡变革中的社会。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仁和中庸之道。第一看“礼”的思想,“礼”的含义确实是“周礼”,“周礼”是一种制度,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属于政治范畴。是什么样的等级,什么样的名分就做什么样的事,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的要紧内容第一是尊尊,确实是卑贱者对尊贵者要尊崇,其次是亲亲,确实是对亲人要有爱,其中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尊敬。为了爱护“周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书上有“正名”的讲明,确实是要用周礼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和名分一致,是社会等级化、秩序化。同时明确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那么我们如何评判孔子“礼”的思想呢? 孔子推崇周礼,复原周礼,实质是爱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抗历史潮流,表达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再来看“仁”的思想,孔子一方面看到礼制关于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然而仅仅有礼制是不够的,人们必须有自我道德的自觉性,才能够自觉地遵守礼制,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我们都学过《论语》,《论语》要紧解决一个咨询题或者是要紧表达一种思想,确实是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调剂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语》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字确实是“仁”,他把那个字看得专门崇高。孔子的学生樊迟咨询孔子什么叫“仁”,孔子讲“爱人”。“仁”的含义第一是“爱人”,“爱人”不仅是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认为,这种爱应该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确实是要爱天下的百姓。“仁”的含义其次是行“忠恕”之道。

《孔子拜师》教案公开课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云南省宣威市宛水二小徐爱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会认、会写的生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观看《论语》诵读视频。

一、导入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收藏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刚才同学们听的《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经典作品,这节课我们来走进故事,认识这位大思想家。(板书:孔子)课前你们查了资料,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 我们今天要了解他的一件什么事呢?(生:孔子拜师。)(板书:拜师)师强调“拜”字右边有四横。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好词语, 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出示课件 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些生词,让我们来记住它们。 词语(多种形式的认读):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3、请4名学生轮流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同学们课文的 朗读情况。要求:想想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都讲了些什 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专题,东西方的先哲。东方的代表人物讲的是孔子,可以说孔子代表着文化,西方讲的是古希腊的先哲,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有一本著作叫《理想国》,他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是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非常的有秩序。公元17世纪初,当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时,竟把这里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他们无法理解,无法理解什么?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睦相处。后来他们发现支撑着这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就是来自我们东方的这位文化巨人——孔子。 课标要求先来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生平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春秋时期鲁国人,当时的鲁国被成为礼仪之邦。孔子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如果史记的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孔子的身高有2米2多。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非常的勇猛,但是在孔子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了。在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当时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才20岁,母亲带着孔子离开了陬邑,来到了郊外一个叫阙里的地方。一个年轻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在当时必然会引起各种猜疑的目光,母子俩的处境非常的艰难,孔子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目光。在同龄的孩子中,他有些早熟,对人情冷暖非常敏感。然而他并没有变动孤僻、冷酷,相反,他养成了勤于思考,执着向上的品德。孔子所处的年代,以礼治国的制度已经走向了崩溃,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人民流离失所,孔子对周王朝的礼治时代非常向往,15岁时,孔子立志学习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但是当时的三桓,也就是当时的三个家臣,季孙士、叔孙士、孟孙士掌握着鲁国的军权、政权、财权,而鲁君基本上是架空的,孔子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于是孔子在55岁时带着他的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样一支游说的队伍在孔子的带领下,几乎每天都会遭遇磨难和打击,甚至还有羞辱和凶险。有一次经过卫国的匡城时,他被当地人误认为是曾经危害当地百姓的恶霸,遭到众人的围追堵截。子前往楚国的路上,他们被乱兵围困,连续断粮7天,孔子照样讲学,照样弹琴唱歌。在他68岁时,14年的游说生涯走到了尽头。尽管没有一个国家重用他,也没有一个王侯认同他的主张和理想,但是他就向一个勤劳的播种者,把他的智慧和思想播撒了出去,提高了他的国际影响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课文17 孔子拜师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四、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四、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五、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2020-2021学年三年级语文17.孔子拜师(教案)

2020-2021学年 《孔子拜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会认、会写的生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以及其他课件。 2.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齐读单元导语)读完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 2.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板书:孔子)我们今天要了解他的一件什么事呢?(生:孔子拜师。)(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3.相信大家都回家预习过了,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 4.师概括介绍: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好词语,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出示课件 生字(认读、扩词): 词语(多种形式的认读):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 2、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3、学会通过分析孔子的生平大事总结他的理想追求。明白孔子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教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论语》原文,于丹《论语心得》视频,“孔子像”,“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及其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重点: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一)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三)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四)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孔子拜师 教学设计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优质课教学设计】孔子拜师_语文_小学(教学实录试讲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学无止境”等14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4、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难点: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课前准备: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名言;孔子画像;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吗?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知道是谁说吗?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孔子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齐读课题 1.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孔子拜谁为师了吗?(板书:老子)

2.能不能借助课题总结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3.大家看,是不是孔子和老子的父母给他们起名字都起重了呢?怎么都叫“子”呢?谁知道?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为了表示谦虚有礼,称自己时,用名, 称别人时称字。你发现了吗,课文中对孔子就有好几个称呼?孔子称自己的时 候叫孔丘,当老子称呼他的时候叫仲尼。 4.谁能介绍一下这两位大学问家?(学生介绍资料袋中孔子的资料,幻灯 展示孔子画像以及老子的资料。) 弐、读 1.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说,学习要实事求是。那么,你是不是真正认识这些生字词了呢?认识的请举手。 (课件出示生词,自己读读,学生开火车读词,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以及含义) 2.指导书写生字:通过检查大家的预习,我发现“迎”字错的比较多。我们一 起来看一下。范写一遍,学生写两个。 3.不知道这些字词跑到课文里你还认不认识?指名学生读课文。 参、悟 1.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学习要多思考,善于动脑、积极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最后这句话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大家一起来思考和交流吗?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知识点归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条件 (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2)历史传统:“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 (1)“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②方法:“忠恕”之道 (《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4、中庸之道——实现仁的方法 (1)中庸的含义: 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②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①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②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5、意义 (1)积极意义: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 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 (2)消极影响:仁必须与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服务,带有局限性和封建性,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6、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前的教材中基本没有。这说明现在又重视传统文化了,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所以,上这一课,也便给它增加了许多内涵: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 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 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所以,可以两课时分别解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三.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与老子的热心。 2.阅读课后的选做题与资料袋,并通过补充其他资料,加深对空子大家的了解。 3.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阅读主线索 第一课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想象及补充资料的学习,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第二课时:体会老子收徒的热心。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教学难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理念:将课外阅读有效地渗透在课内阅读中,增加学生课堂阅读量。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问:后面这么多老师,你们高兴吗?这让老师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是焉”,哎呀,大家当中肯定有我的老师啊,我可得向几十位小老师共同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2.揭示课题,写课题。 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自读3分钟,你能读几遍?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回。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孔子拜师(公开课教案)

第17课孔子拜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人的尊称。 2、播放课件,设问,看了这段录像,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你还有补充吗?(看课件,初步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成就,并补充课外所搜集的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 3、看到这些你有怎样的感想?(自由表达) 4、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相互正音。 3、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4、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思考,感知课文大意) 三、研读感悟 1、感悟孔子的品行 A引导,你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思考问题) B指导学生自读画出的语句。(在文中标注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明自己的感受。) C指导班级交流读书感受,相机点拨。(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2、感悟老子的品行 A从这句话人看出老子是怎样的人?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

迎候。研究学问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B毫无保留,说明了什么?(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3、,你想对孔子和老子说什么?师生共同小结(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拓展延伸 在课外积累有关孔子的名言。 五、作业:1、抄词本,2、生字本 第2课时(评优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会用生字组词。 教学重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2、从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拜师的这样一件事情,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请看课件。原来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他的名字为孔丘,但书本和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为何会称他为孔子呢?原来,在古代,“子”是对有学问的男人的尊称,即是现在的老师,由此可见,孔丘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 二、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1、那你们有没有学过或者了解过孔子的名言名句呢?请举手发言。(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才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这两句是我们最熟悉的名言了) 2、孔子不仅这么说,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孔子拜师,请看听课文朗读,思考:孔子究竟拜谁为师?他为何要拜师?他又是怎样拜师的?一边听,一边思考。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2.1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练习

历史ⅳ人教新资料2.1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练习 1、以下哪一个不是儒家思想的观点() A、中庸之道 B、礼与仁的制度观 C、天人合一 D、知解理性 答案D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 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主张学思结合⑤“当仁不让于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3、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 ①以德治民②依法治国③轻徭薄赋④“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D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答案D 解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5、阅读以下图片: 图一《诗经》书影图二《礼记》书影 图三《易经》书影图四《春秋》书影 图五《尚书》书影图六《论语》书影 回答: (1)有人说上面图片反映的是孔子兴办私学采用的教材——“六经”。你认为准确吗? (2)上述图片反映了有关孔子哪两方面的信息? 答案(1)不准确。“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包括《论语》。孔子死后,他一生的主要言论由弟子们整理成《论语》一书。 (2)一是孔子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二是孔子“述而不作”,他的弟子们把他的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解析此题考查孔子对整理传承文化典籍的贡献和关于“五经”“四书”的文化常识。要注意图片具体所示的是哪本书,并结合文化常识回答以下问题。 6、阅读以下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那么不侮,宽那么得众,信那么人任焉,敏那么有功,惠那么足以使人。”——《论语》 请回答:

三年级上册级语文导学案设计.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会认、会写的生字。 2.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录像(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以及其他课件。 2.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生齐读单元导语)读完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 2.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板书:孔子)我们今天要了解他的一件什么事呢?(生:孔子拜师。)(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3.相信大家都回家预习过了,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介绍) 4.师概括介绍: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好词语,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出示课件 生字(认读、扩词):

孔子拜师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孔子拜师》教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一、会写“闷、闻、仆、境、授、尘”6个字。会读16个词语 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三、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四、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写6个生字、会读16个词语、了解拜师的经过。难点:会写6个生字。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快乐、收获知识。〖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磁性字卡、彩色粉笔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板书“孔子” 2、师:关于孔子,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3、师:从刚才的发言中老师看出大家都非常认真完成了预习作业,提出表扬。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总结和补充的一些资料。出示孔子资料

4、师:孔子是如何成为大思想家的呢?《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会让我们有所发现。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初读,整体感知内容 1、出示课时目标。学生默读 2、小组合作读课文。 3、扫清词语障碍 师:需要帮助的小组请举手?哪位同学来帮助他们? 4、出示词语,检测合作学习成果多种形式朗读 5、汇报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小组展示读课文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课文主要内容? 7、积累好词佳句 三、学习生字 师:都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刚才我们课文也读过,资料也交流过了。现在来动笔学生字吧! 1、“比一比谁是称职小老师”合作学习生字 2、全班汇报交流 3、指导书写。学生练习。展示。 四、检测与作业布置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4 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作业【基础达标练】 1.(2015·厦门高二检测)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解析】选C。A出自墨家学说,B出自道家学说,D出自法家学说,C出自儒家学说,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因此选C。 【拓展延伸】儒家、道家、法家具有互补性 (1)在动荡年代,诸侯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动荡结束之初,经济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3)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2015·郑州高二检测)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选C。A属于周礼;B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D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观点。C合乎题意,故本题选C。 3.(2015·保定高二检测)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儒家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推崇 D.儒学中的某些思想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解析】选B。A、C、D都是对题干所述现象的正确表述,B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文化不可能逐渐走向一致。 【备选训练】 1.孔子曾说:“……故君命顺(顺民情天意),则臣有顺(顺从)命;君命逆(违背民情天意),则臣有逆(违抗)命。”这里孔子强调的观点是( ) A.君臣的行为都应提倡“仁者爱人” B.用“中庸”来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C.君臣的行为均应“顺从天意”

高中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4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生平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青少年时代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齐国岁月 ①离鲁适齐的原因:维护礼的尊严 ?天下无道久矣 ?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方案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 1.会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掌握14个词语及一个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读通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故事;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 3.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尊师重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体会孔子拜师的诚心,尤其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的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基本不了解,最多只限于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名句,所以,首先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自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背景资料介绍孔子 1.导入课文。 小朋友们听说过孔子这个人吗?你们想了解他吗? 2.学生自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感受孔子的伟大。课文后面的材料介绍孔子叫孔丘,老子叫老聃,可大家为什么说孔子、老子呢? 师介绍“子”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孟子、韩非子、孙子等等。生汇报,师相机评价。 3、师;通过大家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孔子和老子都是有学问的人,人们对他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初读,感受“诚心”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读词语。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日夜兼程远近闻名传授佩 服纳闷 止境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3.同桌互读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感受到了什么。

4.教师板书,小结。 三.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出示句子一:“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出示句子二:“孔子想: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案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2课时) [课程标准] 1、 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 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思路] 通过提供大量的原始材料,及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概括出孔子生平大事,孔子思想核心,教育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从而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正确的评价孔子及其思想。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谈话法、情景设计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文化古籍整理:编订整理《六经》 [教学步骤] 导入:投影1986年《美国人民年签》世界十大思想家,首榜——孔子 新课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视频:《孔子的一生》、学生阅读教材、孔子自我一生评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学生归纳: 1、学习礼乐(15岁)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 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1)春秋时期,出现了“臣杀君、子杀父、少陵长、庶废嫡”等行为,孔子对此十分愤怒。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 孔子生平: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思想: 仁(核心)、礼、中庸;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孔子

——《中国哲学史通览—秦哲学》 (2)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64人跳的舞,天子专用)于庭”,孔子对此举动极为愤慨,叹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季氏》 请回答:(1)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状况? (2)孔子的态度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1、背景: ① 春秋:奴隶制——封建制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 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 、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 ——礼是政治概念.... ① 礼的含义: 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 关于礼的做法: 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 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 、仁(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 仁的含义: 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 关于仁的做法: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 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 、中庸(调整方法) ——属于哲学概念.... ① 调整对象:礼和仁 礼仁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②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 、中庸的含义:“恰如其分” b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