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罪与罚_主题价值内涵的变迁

_罪与罚_主题价值内涵的变迁

_罪与罚_主题价值内涵的变迁
_罪与罚_主题价值内涵的变迁

2002年3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2 第2期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No.2

“罪与罚”主题价值内涵的变迁

李 倩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罪与罚”是欧洲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母题,作为欧洲文学两大源头的希腊

文学和希伯莱文学在表现这个母题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性:希腊文学中我们看

到的是对“我在”的求证,而在希伯莱文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他在”的求证。中世纪“罪与罚”作为一种宗教理念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理性的、有节制的生

活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选择。陀斯妥也夫斯基则通过对罪的虚化、弱化,强调对罚的

自觉担当,强调人面对不合理的外部世界的一种自主选择。至此,罪与罚主题完成了

一个循环,由哲学命题回归为哲学命题。

关键词:罪与罚;我在;他在;哲学命题;道德命题

中图分类号:I51112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2)022*******“罪与罚”是贯穿几千年欧洲文学史的一个最基本母题,这个母题在文学史上曾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被反复演绎,对以这个母题为基本表现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作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和挖掘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独特的方面去把握欧洲文化精神及文学理念的变化。就这个主题本身而言,应该说它既是一个宗教命题、哲学命题,又是一个道德命题。在西方源远流长的文学发展长河中,在多源头错综复杂的文学继承革新中,它也经历了内涵和价值体系的不断变迁。本文想以历史发展的经线为依据,从三个时期分析探讨这个主题的实质及变化发展。

一、道德混沌期——求证“我在”和求证“他在”

这个时期的人类由于征服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因此对异己的事物怀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人和神秘的、远未破译的宇宙间的关系,它关心的是人类如何在宇宙间安身立命,如何和某种超验的力量如神、上帝等确立二元关系,这时期“罪与罚”这样一个母题基本上是以哲学命题的方式出现的,它和文学史上的另一个母题“禁忌与反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禁忌是某种超人类的力量对人定下的戒条,反抗则是人类面对禁忌所作的一种自主选择。“罪与罚”主题的最早出现实际上是对“禁忌与反抗”主题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反抗就是犯罪,受罚则是它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在早期的诸多神话故事和宗教典籍中,“罪”并不带有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它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对“我”与世界关系的一个反思。在欧洲文学的早期,在关这方面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很多,但我们在阅读、分析同为欧洲文化源收稿日期:2001203215

作者简介:李倩(1962-),女,江苏淮阴师院中文系副教授。

711

头的希腊神话传说与希伯莱神话故事时却发现在同一母题下两者惊人的差异性,即面对这样一个同母题的故事两种文化所作的不同的价值选择。具体说来,在古希腊有关这方面的诸多神话故事中,大都是借这个母题求证“我在”,也即通过人面对种种禁忌,面对残酷的命运所作的自主选择,表现人所应有的尊严和勇气,强调人在精神本质上的自由、自在。而希伯莱的神话传说以及包括后来融入基督教宗教典籍的一些宗教故事则在求证“他在”,即借这样一些故事,向人们证明凌驾于人之上的某种超验力量的伟大、不可违抗性,强调人对这种异己力量的无条件服从。希伯莱人把整个民族的多灾多难归结为上帝对他们不信守“摩西十诫”的惩罚,而摩西之所以不能最终带领他的族人回归“流着奶和蜜”的故土迦南也是因为他没有突出上帝的功绩。虽然早期的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都承认有一个超越界的存在,但对待这个超越界的不同态度决定着这两种文化在精神气质上的重大差异。我们可以以普罗米修斯和亚当夏娃的故事为例作一番比较。应该说这两个故事在结构框架上有许多可比性,它所描写的都是由于对某种至高无上的禁忌的反抗,进而受到来自天庭的主宰或造物主上帝的惩罚,但在这相同的可比性下却包容了价值观上的许多差异:首先从反抗行为的本身来看,普罗米修斯的选择是自主性的,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歌队长曾直载了当地问普罗米修斯:“你看不出来你有罪吗?”普罗米修斯则明确回答:“我有罪,我完全知道,我是自愿的、自愿的犯罪。”他声称他对宙斯禁忌的反抗是因为宙斯“对可怜的人类不仅不关心,反而想把他们的种族完全毁灭,另行创造新的。除了我,谁也不挺身出来反对;只有我有胆量拯救人类,使他们不至于完全被毁灭,被打进冥府。”[1](p.15)可以说普罗米修斯不能容忍的是人类面对强权,面对种种不合理时的无声无息、没有回应,因此他充当了人类的代言人,并且由他发出了人类最初的呐喊声。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对禁忌的突破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反抗者的高度。而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犯罪与此相比则缺少一种悲剧力量,他们与上帝的关系并不是处于一种剑拔弩张的对立状态。《创世纪》记载,上帝曾赐他们以生命,赐他们伊甸园这样一个极乐世界,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阳光雨露,虫鱼鸟兽无不听命于他们,因此在这个故事中他们首先是上帝恩泽的受惠者。同时作为人类的始祖他们在精神气质上也无法和上帝抗衡,他们和上帝间的关系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命令者和从属者的关系,他们的“犯罪”是一种盲目的情绪化的选择,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明确的目的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对禁忌的突破只能说是一种背叛行为,而谈不上是真正的反抗。其次,从受罚的过程来看,普罗米修斯把宙斯对他的惩罚主要是肉体上的折磨即看作是一种苦难同时更是一种考验,他经受住了苦难的考验也就最终战胜了宙斯,因此他承担苦难的毅力和能力是惊人的,他在面对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决心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亚当和夏娃只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上帝的惩罚,在整个受罚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上帝的权威,听到的是上帝的声音。普罗米修斯以一个人的受罚换来的是整个人类的文明幸福,而亚当夏娃的受罚却是人类苦难的开始,这使得他们两者在精神气质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第三,这两个神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价值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普罗米修斯虽然是一个天神,但他却是我们人类利益的代表者,对普罗米修斯在反抗宙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圣洁精神的赞美也就是对我们人类精神气质的赞美,而故事所着力表现的普罗米修斯的反抗、不妥协,正是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和赞美,也即在茫茫的宇宙间求证人类自身的存在。而在亚当夏娃的故事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人在上帝面前的渺小,人类很难完全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天命之不可违、也不该违,人在精神气质上的懦弱、平庸,人本性上的某些弱点,如好奇、不坚定,这些都在求证着在天地之间还有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绝对权威,人类的命—

811

运是由它支配和主宰的。另一组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和洪水灭世的故事同样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这两个故事都是以人类的过错为前提,但这个前提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俄狄浦斯的犯罪表现出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分离,主观上俄狄浦斯一直想逃避杀父娶母的罪孽,他一直在追查并准备严惩杀害老国王的凶手,但事实上他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挣扎只是向命定罪恶的进一步趋近,这样人内在的纯洁性、强大的理性和命运的邪恶、不合理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的命运显然也是某种超人类力量的象征。这个故事再次肯定的是人的努力、人对命运的应答,而命运却成了一种不合理的存在。在古希腊文化中,人们在思想认识上还达不到公然否认超验力量存在的水准,但对这种超验的力量进行分析、探究、乃至最终对它的合理性进行质疑,这已经体现出一种近代人的智慧。而洪水灭世神话表现的是人类所得到的惩罚和他本身所犯的罪孽间的必然联系。这个故事中的犯罪者——人类和惩罚者——上帝的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人类邪恶,不思悔改,乃至让造物主彻底失望。上帝则公正、仁爱、有责任心、有道德感,他对人类的惩罚并不像俄狄浦斯故事中的命运那样无理性、无原则。首先他在决定灭除人类的同时却感念挪亚的正直,决定让这个人世间唯一义人的一家存活下来,这是他的原则性之所在;他预先把将要洪水灭世的消息透露给了挪亚,并耐心指导他躲过洪水的方法,这是他仁爱之心的体现;他用120年的时间等待诺亚建好方舟,实际上也就是用120年的耐心等待人类的悔过自新,这是上帝宽怒之心的体现。这样就使得他对人类的惩罚带有很强的道德色彩和拯救色彩。人类的罪恶和上帝的惩罚及诺亚的得救这三者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在这样的罪与罚中再次求证了上帝的存在和人类对它的无条件皈依。

总体而言,神话和原始宗教时期所出现的各类神话传说表现出来的“罪”与“罚”都不带有明确的道德层面的含义,“罪”或者表现为对禁忌的反抗,或者表现为对某种超人类力量(上帝)存在的漠视,或者表现为命运对人的捉弄。受罚者在受罚过程中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负罪心理,因此这时期这个母题更多地具有哲学层面上的意义,从宏观上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

二、道德形成期——“罪”与“罚”的具像化和明确化

人类社会从神话中走出来后,原始宗教开始向创生性宗教转化,创生性宗教即保留了原始宗教对人和神秘、未知世界关系的探究,同时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探究人和他人的关系上,宗教戒条即规范了人们的信仰,同时也规范了人们的日常行为,如“摩西十诫”中只有四诫是和信仰有关的,其余六诫则都是有关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的,包括“孝敬父母,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不可贪人财物”等。因此“摩西十诫”与其说是在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好教徒,不如说更多地是在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好人。在这样一个转化过程中文学作品中的“罪与罚”主题也完成了其向日常化,世俗化,理性化的转化,由哲学命题转向道德命题。与此相适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好人、善人取代了过去的英雄,圣徒取代了神,罪人、恶人取代了过去的反抗者、叛逆者,“罪”与“罚”也和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命运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并具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和实际内容。也就是无论在信仰理念或是在实际行动中和宗教戒条相违背就是罪、就是恶,罪与罚之间呈现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提及的:“他们坚信道德必将在天国中受赏赐,罪孽在地狱中受惩罚。”由于宗教把受罚的结果定在虚无缥缈的来世,其无法求证性加之教会的绝对权威使人们对此缺少怀疑的勇气和根据,逐渐作为一种日常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而文学创作中大量有关“罪与罚”主题作品的出现则为巩固人们的这种理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类作品,大都把宗教理念和世俗生活

911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借对天堂、地狱的描绘来影响人们的世俗行为。但丁的《神曲》就是一部由炽热的宗教情绪和深沉的理性共同作用下创作出的一部不朽著作,他笔下所描绘的阴森可怕、令人恐惧战栗的地狱和光明安宁的天堂为世人进一步充实了中世纪教会所宣传的地狱和天堂的理念,作者借助对一个个在地狱中受着煎熬的灵魂以及在天堂中享福的圣人们的描绘把他的价值指向延伸到了人间,人们在人世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着他灵魂的最终归属,这就给人的世俗生活增加了选择性和更大的自由度。更令人深思的是但丁在为地狱中的罪人们设计刑罚时基本上采用的是报复刑,如生前吝啬者和浪费者在地狱中推着重物艰难前行,暴君和杀人犯被没在血沟之中,预言者的头扭转向着背脊,太会说话者被割断舌头,暗杀者被断头等。总而言之他们正在为他们生前的种种恶行付出代价。“在人世间无法执行的判决在想象的地狱中获得淋漓尽致的实现,此时的上帝也不是君临于人民之上的精神统治者,而成为人间的公正法官,成为人的主观精神自身。”[2](p.72)但丁在《神曲》中曾经间接地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因此《地狱篇》与其说是在描写神秘而未知的地狱,不如说是在揭露批判充满罪恶的现实。人们据此才把《神曲》定位于融现实性和宗教性于一体的巨著。

在这样一种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氛围中,人们的七情六欲被打上罪恶的印记,人性的自我压抑成为摆脱罪恶的主要途径。当然有禁欲就会有解禁,有压抑就会有爆发,人的自然原欲和宗教理念间的冲突必然会是长久而激烈的。问题是接受了这样一种宗教理念洗礼的人们永远不可能像古希腊、罗马人那样轻松自然地去看待人的自然原欲,他们在自然原欲的释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深重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使心灵失去平静,使灵魂倍受折磨,这样一种心灵受折磨受煎熬的过程也就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罚”。如中世纪出现的《阿伯拉与爱洛绮丝的情书》就是这样一种罪与罚的范本。阿伯拉(1072-1142)本是一个把终生献给上帝的教士,但他却爱上了一个他所不能爱也不该爱的女学生爱洛绮丝,爱情摧毁了他的理智,也摧毁了他平静的生活,对他来说这种越轨的爱带给他的惩罚不仅是肉体上的(爱洛绮丝的叔父雇用的杀手对他实行了残忍的阉割),更重要的惩罚是这种爱给他精神上带来的痛苦,他在欲爱而不能,欲丢则又不舍的矛盾中挣扎,在体验爱情的甜蜜感的同时又交织着深重的罪恶感,因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上帝惩罚我,一方面既不准我满足我的欲望。一方面又使得我有罪的欲望燃烧得狂炽”,他甚至嫉妒从来没有爱过的人的幸福,因此他临终前嘱咐爱洛绮丝:“你已经脱离尘世,那里还有什么配使你留恋?永远张眼望着上帝,你的残生已经奉献了他”。[2](p.54)从阿伯拉为爱情的欢乐(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罚)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某种教条教规、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时,自然而然会成为另一种禁忌,对这种禁忌的突破,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痛苦和折磨丝毫也不亚于有形的惩罚给肉体造成的痛苦。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上的惩罚使理性、道德作为一种理念深入到人的意识深处,最终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选择,这实际上也是纯粹宗教意义上的罪与罚在普通人精神上的内化,并使罪与罚的内涵进一步具像化和明确化。在宗教理念和世俗生活两个层面上显现它的价值,其具体内容往往是由宗教的超越界为其出发点,最终却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当然我们既要看到它对人性的束缚,但更应该看到它对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前进起到的作用。“摆脱了纯自然状态和能够自律的人类才是真正的人类……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这种自我约束制度化(即社会化)和自觉化(即内在化),并将从自我约束中获得的那些过剩精力引导到建设与创造的方向上来”。[3](p.7)这个时期罪与罚的主题对普通人的生命产生了指导意义。

021

三、道德审问期——“罪”与“罚”的重新界定

欧洲社会在由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传统的道德体系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过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和生活信念正在受到人们的质疑,所谓文学作品的“现代性”从内容方面讲实际上就是对既定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框架的解构。在这样一种思维文化背景下,对罪与罚主题的探讨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其价值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探索。这部小说曾被人们誉为一部“犯罪心理调查报告”,那么作者为何花费如此多的篇幅去刻画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理论”、“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呢?我认为这是作者对传统的“罪与罚”理念的颠覆,拉斯科尔尼科夫在“犯罪”前后所表现出的一切“个性特色”都使“罪”与“罚”有了新的意义。在整个事件中,他在一定层面上表现出了向俄狄浦斯的回归,也即再次表现出主观和客观的分离,行动与结果的相悖。具体说来,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犯罪理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经验中获得的,他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前者循规蹈矩、平贱如虱,后者则是真正的人,他们是天生的破坏者,像拿破仑一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甚至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泪。他的犯罪心理就是要证实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只会发抖的畜牲,他之所以选择杀死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完全是因为偶然听到一个大学生的议论:“我真想杀死这个该死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她对大家有害,把她杀死,拿走她的钱,为的是往后利用她的钱为全人类服务,为大众谋福利,死一个人,活百条命,这就是算术。她不过像只虱子,或蟑螂罢了。”由此可见,他的犯罪和一般意义上的谋财害命或报复杀人完全不同,道德上的纯洁感遮避了犯罪的阴暗心理,因此杀人时两种最基本的感情体验——恐惧和愤恨他都没有,他很麻木地举起了斧子,但在他杀死老太婆后,老太婆的妹妹却意外地出现在现场,拉斯科夫又像一个惯犯一样劈开了她的头颅。这个情节的安排是非常有深意的,它揭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个性和共性。作者对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行动所作的一切铺垫实际上是为消解一般意义上的犯罪:任何残忍的暴行只要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就可以被送上历史的圣殿,拉斯科尔尼科夫和拿破仑等英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拉斯科尔尼科夫两次麻木地举起斧子的行为则又把“罪”的外延扩大化了,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无法遮盖行动的本质。通过内涵的消解和外延的延伸,使“罪”的概念再次摆脱了纯粹的道德层面,和人性、和人类生活本身建立起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罪成了人类的本质存在,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人人都要对每一个孽障、每一次罪行负责,犯罪是普遍的现象,刑罚应该加于所有的人,这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世界观。”[5](p.28)个人坎坷的经历,极度丑恶的现实社会,加上陀思妥也夫斯基独立的思辨能力,使他对“罪”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他把“罪”看作是和人类相伴相生的普遍存在,再次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理念,向这个问题最本真的状态回归。同样对“罚”的思考陀思妥也夫斯基也表现了一定的宽泛性,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选择自首服刑,并不是出于对他杀死老太婆这件事本身的悔过,他甚至在自首前都没有认为杀死老太婆是犯罪,他曾冲着他妹妹杜尼雅大声嚷嚷:“我杀了一只可恶的、有害的虱子,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她吸穷人的血,杀了她可以赎四十桩罪,这算犯罪吗?”他的自首应该说是出于他对周围爱他的人和他所爱的人的一种回馈,这些人包括他的母亲、妹妹和索尼雅,这样的选择是善对恶的一种感召。这里作者为拉斯科尔尼科夫设计了两种情境:一是杀人后为逃避惩罚而陷入内心无休止的矛盾痛苦之中,这表现为他和索尼雅等人的疏离。另一种是主动接受惩罚从而使心灵获得平静,这使他和索尼雅在精神上达到一致。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情境看作是两种不同意

121

义上的“罚”。显然陀思妥也夫斯基认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是后一种“罚”。从他本身来说,他自身心灵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循环:承受苦难的痛苦(表现为对社会,对自身的强烈不满)超越苦难的妄想(计划杀人以证实自我)。摆脱苦难之不能(杀人的预期和结果的巨大反差)对苦难的重新确认(自首服刑)。在这个循环当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完成了他的精神裂变。这里“罚”不再是客观对主观的强加,而成了人的一种自觉的选择。“罚”永是人们对苦难的一种自觉担当,也许这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为人欲横流、充满苦难和灾难的现代社会所开出的一剂“济世良方”吧。陀斯妥也夫斯基对“罪与罚”的重新确认,既是破坏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他在解构传统道德框架(罪的绝对化,理念化)的同时,更强调人的自主选择(对罚的自觉担当),体现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西西福斯精神。因此,他对“罪与罚”主题的探讨无疑为现代人确立了一个新的精神座标。

从普罗米修斯和亚当夏娃开始,到近代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文学作品中对“罪与罚”主题的探讨也完成了一个循环,由哲学命题回归为哲学命题,“罪”的道德内涵再次虚化和弱化,而“罚”作为“罪”这个前因的后果,也不再和“罪”呈现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对应。在这转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更强调的是精神上的自我把握和独立完善,人在摆脱对外界世界的恐惧和迷惑后,又一次摆脱了一些不合理的人为约束,把道德的自由重新交给人类,作为世界苦难和罪恶的承担者,人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对自身行为负全责的动物。

参考文献:

[1]罗念生.古希腊悲剧经典[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金泽.宗教禁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王志耕.神正论与现实视野的开拓[J].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2000,(10).

(责任编辑:常根荣)

On theMotif of Crime and Punishment:Its Vicissitude

of Values and Connotations

LI Qi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i Yin Teacher’s College,Huai Yan223001,China)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motif,crime and punishment assumes distinct cultural idiosyncrasies in the two sources of European literature,Greek literature and Hebrew literature:in Greek litera2 ture,it is an inquiry into“I2Exist”;in Hebrew literature,it is a probe into“He2Exists”.In me2 dieval times,crime and punishment as a form of religious ethic,exerted such a profound impact upon man’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that rational and abstemious lifewas a matter of selfimposi2 tion.Similarly,Tuosltuoyefusifi,by means of immaterializing and softening crime,stresses the willing undertaking of punishment and man’s voluntary choice when faced with the absurd exer2 nal world.Thereup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tif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forms a cycle that both started and ended as a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

Key words:crime and punishment;I2exist;he2exists;philoslphical proposition;moral proposition —

221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期货投资理念

期货人生 第一章:交易贵在坚持 水滴石穿尽管平日看起来不起眼,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小流也将汇合成复利的海洋,因为只有时刻才是真正成就复利可怕的力量!即使一生做的再成功,也并不能讲明什么问题,只能讲明我坚持了交易的原则,仅此而已,失去原则,我将一文不值。顺势而为,止损也是如此,不要人为去设定在哪里止损(用追踪止盈止损法,追踪止损,放大盈利)!因为如此就违背了大道至简的原则,交易一定要力求简单,轻松,甚至是不需要大脑考虑的地步。 大多数时候期货走势差不多上震荡行情,而震荡中出现利润回吐或连续亏损也是专门正常的,只是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确实是大赢小亏.而且善赢者必善亏,等你把亏损同赢利一样看的平常,同吃饭一样一般时,那么就可不能有交易时的恐惧和贪欲了,剩下的确实是100%的执行力!失去执行力,一切都将毫无意义。专门多曾经用系统的人到最后不再相信系统时,系统却出现了大行情,只是大多数人重仓操作专门难承受的住系统连续三次以上的打击。遇到如此的情形,震荡时刻可不能长久,因为物极必反,一切都存在规律.震荡后大差不多上相对专门大的

单边行情。但首先一点,在震荡行情结束前,你必须活着,而不是因为重仓操作,早差不多爆仓。 只要不是感受交易,那么即使是连续亏损十几次也是正常的,关键就在于假如确实出现连续十几次的交易亏损,你的资金治理系统是否能顶住不爆仓?尽管是小概率事件,但只要出现一次,足以致命!而且小概率时刻是必定发生的!假如出现更极端的情况,或许有可能直接阻碍和结束你的期货生涯!一个人一时遵守交易原则专门容易,但难就难在用一生去坚持原则,必须具备哪怕直到生命结束都坚持原则的信念。 资金治理是应付震荡、应付极端行情的护身符,因为几十年里,没有人明白最极端的行情什么时候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但有一点是确信的,那确实是一定会出现!而那时,要做确实是必须在哪怕再极端的震荡行情里,也要活下来。极端行情是一定会出现的,而且重仓者在极端情况出现时,差不多都将出现重亏或直接爆仓!不论曾经赢利多少倍,都只是是一场梦幻,自古创业容易,守业难。 假如顺势而为,专门难出现连续吃三个反向板的可能,即使出现,也是10年难得一次,而且一旦出现,常常是在大趋势立即扭转的时刻,那就意味着同样级不的单边行情稍后开始的可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_总结完整版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 【精选总结一】 人生的思考: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好处。选取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必须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思考人生问题的根据。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我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我选取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决定,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价值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样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决定为根据。 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需要对世界、人性、社会、自我、欲望、爱等一些根本命题有深刻的理解,以下摘录自《重大人生启示录》,它能指引人们的价值观。 1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礼貌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整体的精神(信仰)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感情。这绝不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杯具,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 2 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谁,自我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同样,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能够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3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生命没有终极好处。不要轻易去否定。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 人所执迷的欲望是如此虚妄、空洞、无聊,但我们却并不容易不去执迷它。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生来就有的俗世的道德与竞争意识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就应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取。 4 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在一齐,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

营销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意思

营销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意思 营销的主题思想是营销环节中的第一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去弄懂,营销的主体就会出错。自然也就会影响到营销的效果。营销的主题思想是一个武装工具,也是一个市场的斗争工具。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就做“文攻武卫”,有文有武才能形成很好的武装工具。不仅可以通过“文”来改造市场,同时可以通过“武”来侵占市场。文攻武卫的营销特征贯穿在整个营销体系里面,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它波及到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定位、促销策略、市场行为等等方面。这里我们首先谈的是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这是营销中的龙脉。 一个产品是如何诞生的呢?不去弄得这个问题就去销售和经营,那么,这个结果肯定不够精彩,肯定唱不出洪钟大吕来,显然是影响到事业的格局的。一个产品的诞生源于消费市场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具有着更加深层次的现象,那就是消费市场的矛盾需求。当一个矛盾需求开始诞生时,那么,消费市场开始出现一个裂变的现象和趋势,那就是对旧的传统的产品产生心理上的反弹。这个反弹给新产品的诞生一个很好的机遇和诞生土壤。 我们今天看到很多产品销售不好的情况下,不去研究消费市场 的内心,而去采取“硬销”的手法,降价的策略,对于经销商给太多的政策。其结果都是未能解决本质的问题,那就是消费市场的更高需

求的内心折射。“硬销”显然是军阀主义的思想。他一旦失去消费者之后就会 __的失去消费者,而一味的强势硬销对于企业来讲不仅缺乏利润,对于自身的品牌来讲,更是让消费者深感不快,影响到品牌的美誉度。孟子说得好“反求诸己”。做销售就要有这样的素质和胸怀。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一说新品的诞生吧。新品的诞生本身带有消费市场的主观愿望,本身带有创造者的潮流思想,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婴儿,是有思想的。这个思想不仅具有,而且还相当的丰富。他包含着消费市场的心声,它包含着创造的爱心,他包含着开创者的完美思想,它是一个虚实结合体。是合而为一体。新品的诞生即包含着“文”,又有包含着“武”,文能攻,无能卫,文武兼备。因此,任何一个新品都是带着一个光环诞生的。虽 __他是上帝,但至少他是有思想的产物。如果我们只能看到活脱脱的产品,而看不到产品三尺有神灵的话,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失败的。这个产品肯定是做不大,做不好,做不久的。因为你能发现和挖掘出这个产品存在的巨大能量。因此,这出戏肯定唱的不够精彩。因为,你唱戏者并没有弄清这个戏的原味。 我们很多的销售者和经营者看不到新品的思想和光环,就去经营它,销售他,这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他们在最大程度上蚕食了产品的能量,无异于一个罪魁祸首的可恶。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抱怨产品,抱怨没有很多的广告支持。其实,这些都是有的,都是在

我的人生价值观

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令狐采学 在历史长河里,人是多么微小的生命,是多么的卑微!可是从古到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探求的脚步。因为人想利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尽量将自己燃烧来获取最大的光芒来驱走黑暗,带来温暖。 这就是价值观。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集中体现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

价值。换句话说就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奉献还是索取,易言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奉献还是放在索取上。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价值判断,或者说都在用已有的尺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那么对人生价值,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尺度来进行价值评价呢?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讨论的问题,对此话题,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看来,确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要做好做好当前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赶路的人,虽然路旁的风景很美,但我们不能只顾欣赏而忘了赶路,那我们永远是一个迟到者,而路尽头的那个价值目标也永远是遥遥而望不可及了!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作为一种“事物”,必须也可能以自己所具有的属性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一个人的成功,可以说是个人意义上人生价值的实现。当他把成功的果实与社会一起分享的时候,他的成功就具有了广泛的意义,他的理念就升华到了新的境界,他的人生价值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创业不仅能实现人的价值,而且对社会进步也是巨大的贡献。只有创业成功了,人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懂得奉献的人生是壮丽的人生,人的生命因奉献而光彩夺目。

主题班会的意义与作用

主题班会的意义与作用 班会既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和展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处理、解决班级问题,开展各项活动的有效途径。班会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班会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机制,由于其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动理念,无形中使其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载体。 班会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班会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即为主题班会,班主任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计划地举行一些由班委会或其他学生组织的主题班会,加以引导,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班级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 班会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会是一个说出心里话的场所,让学生把自己难解决的事,令自己苦恼的事写成字条,班会课收集讨论,班主任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同学们帮助出点子。经过一段班会课,学生会变得活泼开朗,沉默的孩子也会多几分欢笑。 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一次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班会课往往会给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终生美好的回忆,起到课堂教学中难以起到的作用。 班会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从教育意义上讲,主题班会

主要是使学生明确、统一和强化对某问题的认识。 班会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由于学生在主题班会中是“主角”,所以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都能得到极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要求、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精神就会不断加强。 班会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组织得当的主题班会,能产生凝聚力,起到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同时由于师生共同参与,它能加深师生彼此了解,成为密切师生关系的纽带。

区域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二、区域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一) 区域活动的概念 区域活动 (area 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在我国,该概念更多地称为“区角活动”。“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室组织形式早已存在。” “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laying area)、学习区 (learning area) 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不仅仅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蕴涵着学习的潜能。 (二) 区域活动的特点 1. 游戏、学习统一。 区域活动要求教师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实际上区域活动是教师教育意图的客体化和物质化。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区来影响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但此时的“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没有“教师讲、幼儿听”的概念,而是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幼儿的活动施加影响,支持、促进、帮助幼儿顺利活动的过程。 2. 游戏性大于学习性。 区域活动更多强调的是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活动伙伴,对活动区的环境、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活动的趣味性强。这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将区域活动学习化,应加强活动区的游戏性,特别是当今幼儿园盛行的任务定向的区域活动,应适当减少。 3. 空间开放性与内容整合性。 各活动区之间应是开放联系的,幼儿方便出入、方便各区间的交流。例如,南京某幼儿园大班,利用货币的流通,将“银行”、“超市”、“医院”、“娃娃家”、“理发店”、“幼儿园”、“菜市场”等多个游戏区联系起来,成了一个全班性的大游戏。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极高,同伴间的交往率大大加强,语言、社会性、动作技能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从传统向自我向他人价值导向的转变——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演变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 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 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 其特征。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是一个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基本上是一致的, 并且也与社会总体价值观一致。其人生价值的指向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 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这种人生价值观发生变

异而带有强烈的绝对的排他性。极左思潮在给我们造成灾难性的经济建设恶果的同时, 也扭曲了人的灵魂,塑造了一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圣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 。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政企分开到多种 经济成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确认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头 并进……20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对人生思考的光芒。 如果我们把青年人生观的变化作全过程的分析,便会发现有不同的阶段。一种代表 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发展有四个基本阶段:(1)1980年,主要特征是 以潘晓的“人生观”讨论为主题;(2)1981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开始以一种多取向的 、积极的方式和态度寻求新的价值观念;(3)1985年至1989年,主要特征是价值观的高期 望值与低评价率之间发生冲突;(4)1989年至今,主要特点是人生价值观趋于现实(谢维 和,1993)。另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经历五个

主题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特性和行动策略.doc

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在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并将之贡献到新知识的创造过程成为学习面临的最大挑战。艺术设计学科尤为如此。如果我们把思想、观点、原理和假设这些智能制品都看成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对象,那么,联想、多元发散的思考、构思、创作等都是创意建构的中间体。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单一的教师并不显示资源的占有和统治地位,创意的激发更不被某一教师所垄断,相反,在学习实践组织中,更多互相的激发、共同的构建、乃至集体智慧凝聚而生发出更高层次的、丰富的、有个性的创意个体,形成一轮螺旋上升的知识和创意建构。由此,置于艺术设计主题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的实践共同体便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一、实践共同体的内涵界定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从社会学视野,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C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英文也译为“Community”(社区)。滕尼斯使用“Gemeirtschaft”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Gemeinschaft”的归属感、认同感。“共同体”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的含义。温格( Wenger)1998年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他将实践共同体定义为知识在组织内以及跨越组织边界得以生产和创新的社会安排的机制。在艺术设计院校里,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者为学生团体、教师团队、助学辅导、企业合作者等,内容为围绕主题的知识建构、创意建构、技能建构和情感建构,目标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和谐组织和团队。 二、主题教学中实践共同体的特性 主题教学的概念可以溯源到上世纪50年代,多名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主题教学做了阐述:Gamberg.R,K.Win-niefred等认为主题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的主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中,由教师团队、辅导者与学生合作,共同开发和选择主题,创设情境,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设计创作活动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主题教学重构了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主题教学的教与学的主体由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知识

一人生价值 1. 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特别提醒】理解价值概念应把握以下四点: ⑴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他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⑵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⑶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⑷事物的价值相当于《经济生活》中的物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 【注意】(1)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它又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从领域来看,表现在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从性质来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哲学原理总结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要求】在认识、改造世界中,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主题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或者某系列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思想认知教育、道德修养提升和法律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各种思想体验,促进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适切性、操作性、创新性、实效性等特点。 主题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基础》主题教育模式将主题教育渗透于课内和课外,拟以“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新颖的特色教学方法构成的系统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主题教育模式体系。 (一)课堂主题教学 课堂主题教育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围绕主题内容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辩论等等,同时可以设置“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的创新性环节,即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分好团队,每个团队准备相应的表演主题,每次课由一个团队根据本课内容和主题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不限,限时15 分钟并提交表演汇报材料。“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快乐参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二)课外主题活动 包括“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环环相扣。主题影视欣赏:选择富有主题感的经典影片安排学生进行赏析并进行讨论。通过观看电影加讨论,加深学生对内容感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和能力。主题书籍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在书中引发思考,扩展知识面。具体做法,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书籍或者推荐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2 篇读后感或者成长日记。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文章也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空间和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人生启示,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健康成长的方式。热点主题讨论:指导学生就当下的时事热点组织主题讨论,推动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对社会增加理性的认识。具体做法,按照课堂主题情景剧展示所分好的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时事热点进行团队讨论,提交讨论记录及其总结。学生主题演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主题安排学生开展演讲活动。通过演讲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其具体做法是:提前把演讲题目告知学生,拟定参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做好演讲活动的准备。在演讲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角色转变,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题活动实践,推动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洞察社会百态、锻炼社会生存技能与增加社会责任感。具体做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本班级专业,确立相关主题活动,提交主题实践活动报告并且派代表汇报实践活动过程、心得与总结,班级之间进行交流。 (三)《基础》主题教育模式评价体系 主题教育评价设置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双重评价模式,力求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纳入评价模式当中。显性评价:突破过去单一、僵化的考试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评中的比例,使教学考核结果更加合理化、多样化,初步设定如下考核方式:学生考评成绩(100 分)=“课堂主题表演展示”(30%)+“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主题实践活动”(各10%)+ 期末考试(40%)。由于主题讲演的要求较高,也无法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此环节可以作为加分的环节。隐性评价:积极与学院、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校刊、院刊、各类社团,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及团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主题教育模式之探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进一步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发挥精品文档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摘要]“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内涵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

新形势下多最新种融资方式的比较及选择

新形势下多种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主要观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和证券市场的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并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发和配股的成本并不低廉,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并非上市公司 融资的最佳选择;从融资成本、规模和灵活性等来看,可转换债券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上市 公司积极选用;根据环境特点和自身条件以及发展需要量体裁衣,才能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 融资方案。 今年2月以来,中国证监会陆续颁布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等融资法规,初步建立了以配股,增发新股及发行可转换债券为主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上市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形势和证券市场形势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近几个月来,国有股减持、部分上布公司业绩下滑和违规案例的暴光,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信心,二级市场持续低迷,一级市场上市公司再融资受到“冷遇”。总之,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新的环境条件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这是许多上市公司共同关心的话题。 第一部分融资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融资环境的变化 1、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美国经济增长自去年底来明显放慢,从美联储公布的经济调查报告看,今年

初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处于低增长和停滞状态,今年来美联储在短期内连续八次下调基准利率,但成效至今仍不明显。在消费需求不振的同时,投资者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在萎缩,加上最近“911”恐怖袭击造成的沉重打击,美国经济正在走入经济周期的低谷,并且有可能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由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经济陷入低谷将使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放慢,日本经济长期以来处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由于美国和日本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因此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下滑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增长不景气的外部环境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总之,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只能是谨慎的乐观。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券商将首先进入一级市场,外资券商的介人,将在承销方式,品种、业务等方面带来一些新的变化,未来的上市公司融资业务将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加入WTO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如港口、纺织等是“利好”,但对大多数公司来说,意味着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发展压力将更大。 2,证券市场的重大变化 今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中以下几点尤其引人注意: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今年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逐渐完善了核准制下的各种规章制度,一级市场上己经从企业改制,发行定价到信息披露等各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同时,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和违规查处力度,预计今后监管和查处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民事赔偿制度也将出台。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和手段虽然增加了,但是只有规范运作、业绩良好的公司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充分运用各种融资

演讲的内涵和特征

授课名称 1演讲的教案学时数 2 2教学目标 明确本门课的性质、作用、讲学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式及要求,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和热情。 3 通过“破冰”活动解学生的口头表达现状,确定今后的训练重点。4重点与难点重点:口才类型及构成要素 5难点: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表达与好口才之间存在的差距,激发 6起学生对本门课兴趣与热情 7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提问、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1.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导入新课并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作用、讲学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式及要求,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和热情。 三、进行“破冰”练习活动,学生两两一组对同学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的点评,给学生好的建议和鼓励 四、讲授成功与口才的关系、口才类型及构成要素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演讲的内涵和特征

2. 3.演讲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 展而发展。古今中外,凡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凡是社会激烈变革之时,演讲的特殊功能就越表现得突出。那么,什么是“演讲”呢?一、演讲的概念 4.演讲又称“讲演”或“演说”,是一种对众人有计划、有目的、有 主题,系统的、直接的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被视为“扩大的”沟通。演讲是演与讲的有机结合。它是一种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演讲者凭借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郑重系统地发表见解和主张,从而达到感召听众、说服听众,教育听众的艺术化的语言交际形式。“演”与“讲”在演讲实践活动中,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并不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二虽然需要和谐统一,但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统一,而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统一。在这里“讲”是起主导作用,起决定因素的,而“演”则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二、演讲的特征与分类(一)演讲的特征 5.现实性、综合性、直观性、鼓动性、工具性、艺术性。(二) 演讲的分类 6.按照内容分:有政治演讲、生活演讲、法庭演讲、学术演讲、教 育演讲、宗教演讲等。 7.按照形式分:有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辩论演讲等。按照目的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投资理念历史变迁及启示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投资理念历史变迁及启示 2001年11月20日 (摘自全景网) 观点摘要 1.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基本分析学派已成为成熟股市投资理念的主流,其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 2.同不同年代的产业发展周期一致,处在高增长期行业的高速增长的热门股历史各时期比比皆是,各领风骚,概念股是成长型投资的必然产物和升华。 3.历史经验表明,在过度追高成长型股票导致最终幻想破灭之后,必然又会走回到稳健的价值型投资的老路上,投资理念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循环规律。美国股票市场近五十年投资理念演变的历史,大致按以下线索在展开:电子、半导体股---绩优蓝筹股---生物工程股---亚洲四小龙、网络股---传统行业绩优蓝筹股(目前仍处在回归过渡期)。 4.市场投资理念的周期性变化同股票市场筹码结构的调整过程有完全的惊人一致:在经过成长型股票热的高峰之后,被低估的市场筹码逐步调整到更积极、坚定的投资者手中,一旦这种市场筹码结构转换的调整完成或时机成熟,新一轮的市场热点或周期就不远了。这种周期性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都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它与股市零和博弈游戏的利益矛盾或盈亏结构相一致。 5.基金引导着市场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行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国际化浪潮),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 6.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鲜明,大众的投资理念还相当稚嫩。市场的博弈格局是庄家与散户的对垒,散户热衷于技术分析法以图发现庄家的踪迹,而机构(庄家)更重视筹码的收集,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普遍偏好成长股,概念炒作盛行。 7.国内股票市场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供参照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衡量标准体系,投资决策的理论支持基础不是内在价值法的基本分析,而仅仅是筹码从收集到扩散的"做庄"思维。同时,市场缺乏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常用的相对价值法又存在整体抬高类比对象的缺陷,而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内在价值法也有明显的缺陷。 编者按:市场以暴跌的形式对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诚信遭到严重践踏作出了报复。在经过了对泡沫的一轮迅速挤压并释放出巨大的风险之后,未来市场将何时复苏?复苏时的下一个市场热点将会是什么?市场正在酝酿和培育的新的主流投资理念将会是什么?肩负引导和培育新的理性市场投资理念使命的开放式基金 将以何种风格亮相?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证券业内人士和广大投资者所广泛关注的。回顾和借鉴美国股票市场近五十年投资理念的演变历史,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美国股市近五十年来主流投资理念的演变: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的周期循环 投资理念的发源地来自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虽然美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的规范化、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在1933-1934年的证券法出台之后。战后推出的养老金制度更是有力地推动了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壮大和大大改变了股市的资金供需结构,五十年代的经济持续增长和股市投资的财富效应,一起推动着股市指数的不断攀升。以后的各个年代更是各种新思维、新现象的诞生年代,股票市场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对于推动理性投资理念的普及和创新,通过引导市场、引导资金的流向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演进,各种新的投资理念从发源地的里圈向外围扩散,在传播到外围股票市场(欧洲、日本、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等)的过程中,必然会结合不同的市场特殊情况与其它投资理念不断发生碰撞,诞生出新的投资模式。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更是加快了发源地的新投资理念在全球传播的速度。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知识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知识 一人生价值 1. 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特别提醒】理解价值概念应把握以下四点: ⑴价值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他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⑵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⑶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⑷事物的价值相当于《经济生活》中的物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 2.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不同,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等冲突时作出的选择也不同。【注意】(1)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它又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领域来看,表现在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从性质来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哲学原理总结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不是决定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要求】在认识、改造世界中,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 人的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什么是人的价值? ①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②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叫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它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叫索取),即个人的自我价值,它体现了个人的完善和发展。 人生价值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2)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 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人的贡献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人生价值观的含义 人生价值观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

“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含义,是指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主题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一个主题或者某系列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情景化了的思想认知教育、道德修养提升和法律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各种思想体验,促进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发展,具有针对性、适切性、操作性、创新性、实效性等特点。 主题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基础》主题教育模式将主题教育渗透于课内和课外,拟以“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新颖的特色教学方法构成的系统化与多样化相统一的主题教育模式体系。 (一)课堂主题教学 课堂主题教育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围绕主题内容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造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辩论等等,同时可以设置“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的创新性环节,即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根据主题内容分好团队,每个团队准备相应的表演主题,每次课由一个团队根据本课内容和主题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不限,限时15 分钟并提交表演汇报材料。“课堂主题情景剧表演”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快乐参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二)课外主题活动 包括“主题影视欣赏”、“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学生主题讲演”、“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环环相扣。主题影视欣赏:选择富有主题感的经典影片安排学生进行赏析并进行讨论。通过观看电影加讨论,加深学生对内容感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水平和能力。主题书籍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在书中引发思考,扩展知识面。具体做法,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书籍或者推荐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2 篇读后感或者成长日记。除了完成课程要求的文章也鼓励学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空间和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人生启示,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健康成长的方式。热点主题讨论:指导学生就当下的时事热点组织主题讨论,推动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的讨论中提高思辨能力,对社会增加理性的认识。具体做法,按照课堂主题情景剧展示所分好的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时事热点进行团队讨论,提交讨论记录及其总结。学生主题演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主题安排学生开展演讲活动。通过演讲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其具体做法是:提前把演讲题目告知学生,拟定参与演讲人员的名单,做好演讲活动的准备。在演讲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角色转变,一方面让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题活动实践,推动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洞察社会百态、锻炼社会生存技能与增加社会责任感。具体做法,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本班级专业,确立相关主题活动,提交主题实践活动报告并且派代表汇报实践活动过程、心得与总结,班级之间进行交流。 (三)《基础》主题教育模式评价体系 主题教育评价设置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双重评价模式,力求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将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纳入评价模式当中。显性评价:突破过去单一、僵化的考试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评中的比例,使教学考核结果更加合理化、多样化,初步设定如下考核方式:学生考评成绩(100 分)=“课堂主题表演展示”(30%)+“主题书籍阅读”、“热点主题讨论”、“主题实践活动”(各10%)+ 期末考试(40%)。由于主题讲演的要求较高,也无法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此环节可以作为加分的环节。隐性评价:积极与学院、学校相关部门合作,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校刊、院刊、各类社团,为表现优异的学生及团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主题教育模式之探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进一步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发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