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立信中国公司近期声明

爱立信中国公司近期声明

爱立信中国公司近期声明

C ommu nications World Wee k ly

特别报道

经达成一致”。

同样使中兴意外的是,此次爱立信对中兴提出诉讼的专利恰包含于据称双方已达成一致的那部分中。

双方谈判中的矛盾焦点可能在于对专利质量和水平的认知上,双方对于中兴专利价值的看法显然并不完全统一。王海波认为,“爱立信应该进一步加深对中兴知识产权价值的了解和认可”。据他称,“爱立信对中兴提出的交叉许可条件比较苛刻,对中兴的挑战比较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在谈判中中兴与爱立信之间一直有几个专利“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而关于这几个专利详情,或是此次所涉具体专利,这位知情人士不愿说明。

考验技巧

回应爱立信的诉讼,目前中兴除对相关专利有效期限进行分析准备应诉外,还首先在国内对爱立信提起了专利无效诉讼。

“在中国只是第一步,不排除下一步在欧美国家也针对爱立信专利发起无效诉讼的可能性。”王海波告诉记者。

他向记者申明:“中兴并不惧怕任何第三方的专利威胁,同时也不放弃与任何第三方在知识产权上形成明示或默示的交叉许可。”

王海波向记者表示:“中兴非常尊重知识产权,过去也与不少厂商签署了相当数量的交叉许可协议,其中既有向对方付费,也有对方向中兴付费,同时也有双方互免的。在中兴处于弱势的知识产权领域,中兴愿意去支付一定费用;同时在中兴强势的知识产权领域,中兴也希望获得一些对于我们研发投入的回报。”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爱立信此番提起诉讼应该是有了充分的把握;而根据中兴的说法,他们针对在英国所涉的几件GSM 手机专利的侵权状态、专利有效性分析等方面也已有“积极的应对”。

国内知识产权研究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事态尚不明朗,并无一方拥有全盘把握:就爱立信的诉讼而言,中兴在GS M 和W CDM A 方面也是“手中有筹码的”;而反观中兴在国内针对爱立信提出的专利无效申请,仅是刚刚递交,具体的口审通知要3~5个月才能获悉。该人士表示最终双方的输赢关键在于诉讼过程,要看“应对专利战的技巧”。

不过在中兴王海波看来,即使按最坏的结果来看,对于该公司的发展也不会有太多影响。“目前中兴全球专利拥有量已达33000件,在3G 、4G 技术上,知识产权优势也伴随技术优势而体现。中兴在3G 、4G 上的知识产权储备可以保证总体的安全与平衡。”

无论如何,仅这一事件也正给予处于专利后发地位的中国企业以警醒: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学会打好专利这一张牌;如何进一步改善专利布局、结构,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

如同此次中兴张建国的坦言——“中兴全球IPR 总量在上升,但不是每个地区都在同比例增加”,这或许也是使得爱立信此次得以发起诉讼的缺口之一。

理性对待专利诉讼

本刊总编辑|杨海峰

几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利就是一张纸》,所表达的意思是我国虽然是一个专利大国(近几年的官方称谓),但有效专利、核心专利、可转化为商品的高质量专利却少得可怜,很多专利通过后,基本上就是发一张纸,然后束之高阁,算作专利一件。试问这样的专利有什么用呢?单纯追求专利数量而忽略专利质量是近年来我国专利的一个显著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制造业水平明显提升,但其中只有少数企业脱颖而出,通过代工、模仿、消化、创新、发展等阶段逐步掌握了一些自己的专利,提升了品牌,以中国式发展之路逐渐走向了世界,比如海尔、华为、中兴等企业。

这些企业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后续发展中,不断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在国际化视野下参与全球性竞争,从早期一个专利都没有到如今拥有数万件专利,并在许多领域掌握一定的核心专利,可以与世界一流的企业在专利谈判桌上平起平坐。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想并不是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强大到这一步了,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和世界同步,开始遵守由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制定的游戏规则了。而这个规则其实就是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以获取市场、赢得用户。

事实上,这就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之道,更是企业全球化运营必须遵守的规则。所不幸的是,熟悉并认同这一理论的中国企业还太少,因此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近期指出未来20年中国仍然不可能成为全球技术领导国,我想这是一句给中国政府和所有企业家的警醒之言。

近一段时间来,在通信领域的专利纠纷异常热闹,恰恰说明这个领域仍然是全球创新的最前沿,也说明这个领域的竞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同时,这些逐渐增多的专利纠纷也给中国其它领域想走出去或者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一个非常好的警示。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该如何应对这样的专利纠纷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专利纠纷,不要有害怕和抵触心理。专利纠纷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非常普遍的一种竞争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企业接到专利诉讼应该仔细冷静对待,组织专利部门认真分析起诉内容,合理应对。其次,要不断加强专利队伍的建设,不仅仅是专利的申报和日常维护,而应该使之成为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门,要有长期的公司专利战略规划。尤其是涉及多家竞争对手的领域,更应该长期关注并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与竞争对手达成一定的协议。在这里尤其应避免侥幸心理,企业必须把尊重知识产权和创新知识产权放到同样的高度。最关键的是,企业要具备利用专利维护自身利益的素质。最后,如果自己掌握的专利多了,还得学会如何用专利保护自己。要善于利用一些国际规则,合理交叉授权,形成共赢局面。这就要考验企业专利团队的谈判技巧以及企业自身在专利积累方面的实力。以华为、中兴为例,最近10年其高质量专利增长十分迅速,因此也就拥有了与其他欧美企业在专利相互交叉授权谈判方面的砝码,更具备了长期发展的基础。当然,专利也是武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去打击或者“骚扰”对手,这也是规则。因此,面对各种专利纠纷,要学习规则,尊重规则,活用规则,这是中国企业急需加强学习的一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