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分析

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分析

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分析
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分析

音乐美学对表演艺术的启示分析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如何将音结构和音乐规律完美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声音上的艺术品。也就是说其是结合音乐审美而形成的理论学科,对现实的音乐表演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现代音乐美学,理论翻新,说法不一,但是围绕的仍然是音乐是否受情感影响,即音乐自律和与音乐他律,现如今的音乐表演艺术主要受这两个流派影响。本论文针对现代音乐美学两个流派对音乐表演艺术启示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促进相互交流。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音乐的本质

一、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的关系

音乐美学和音乐表演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具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依据音乐美学具体地使用声音、节奏、技术,让自己的表演富有创意,使自己的音乐再创作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好评。这也就要求现代音乐艺术表演者要精通音乐美学,或者说音乐表演艺术要符合音乐美学,要以感情为基础,科学地加入创造性元素。

二、传统音乐美学和现代音乐美学

(一)传统音乐美学

传统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理论,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如何让音乐变得更感人更好听,增加音乐意境美,提升音乐的想象空间。节奏性、技术性、创造性、艺术性、理论性,是传统音乐美学具有的特点,其承认音乐必须先有节奏,并加入一定技术性,合成声音,创造声音,使其符合艺术标准,最终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其本意是音乐艺术表演受表演者的音乐审美、音乐技术以及表演时的情感影响。

(二)现代音乐美学

现代音乐美学分成两派,一派直接否定了音乐它律性,认为其不受任何情感影响,也不会制造情感,音乐就是音乐。而另一派则秉持传统音乐美学,并加大了技术性、创造性和艺术性,使作品更加优美动人。显然,从倾向性来看,传统音乐美学是赞成音乐它律这个说法的。爱德华汉斯立克是音乐自律性的典型代表,他指出音乐不受感情支配,也不会表达感情,音乐的美就是源于音乐本身。而浪漫时期的一些知名作家都是音乐他律的支持者,他们统统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抒发,音乐只有符合人们听觉规律,能够愉悦人的身心,或者引导人类的情绪才会有无尽的生命力。

(三)音乐的本质

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即充满真情、拥有善良、让人产生意境美。所以笔者认为音乐是有情感的,因为制作它的人本身就是在某种情感下创造了它。不敢相信一个没有感情的人能够创造出音乐。或者说如果音乐是自律性的,那么世间的一切自然的声音都叫音乐,比如风声、水声,或者在没有情绪掺杂没有任何目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比如刹车声、敲打声,都可以叫做音乐。自然之声还好一些,因为其产生的很多声音的确让人产生愉悦,比如蝉鸣、

风声、流水声,让人心旷神怡。但是它们却不具有音乐美,完全受倾听者情绪影响,如果倾听者人逢喜事,任何声音都是那样的悦耳动听,但是如果哦倾听者烦恼愤怒,则这些声音变成了噪音。就更别提不带感情没有任何节奏的噪音,其绝对可以让人发狂。也就是说,没有经过人为处理,没有添加任何感情因素的声音,其根本就不能称之为音乐,因为它不符合音乐所具有的规律性、节奏性、艺术性、技术性、创造性的特点。

(四)音乐的结构

如果音乐是自律性的,是不以人的情绪为转移的,同时也不会表达感情和情绪,那么音乐也就无所谓结构。因为这种所谓的音乐抹杀了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他的感情,他也就不会让自己的感情附注其中,自然会导致音乐作品中的乐音混杂毫无规律,也就没有什么规律和结构。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的音乐结构,是建立在音乐它律性基础上的。音乐是音和声的艺术。音,指的是有节奏的声,是声的一种特别表现。而声则是物理敲打而形成的声波。因此最初的音乐便是人类高低声配合敲打器物,两者形成的有规律的声音。比如过去打夯号子声配上有节奏的夯击声。号子声和夯击声彼此搭配,形成了一种和谐听觉感受,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似乎看到了劳动场景。所以说,音乐结构是建立在音和声之上,比如钢琴和吉他的和弦,就是其追求几种声音达成的最和谐的最舒适的那种听觉感受。和弦彼此搭配可以让人心情舒展,让人沉浸在一种情境当中。不过和弦也可以以几个跳跃的,不和谐的和弦组成一段音乐作品,其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感觉,往往这种音乐艺术出现在一些电影的桥段中,以辅助性推进剧情。

三、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表演的启示

音乐艺术表演是音乐在创造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人为加工配合一定的乐器,让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核充分释放出来。也就是说,音乐艺术表演需要表演者拥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强大的处理技术水平。不过在笔者看来,音乐自律性的积极借用,可以让音乐情感或者意境变得更加真实。

(一)音乐自律结合音乐他律

约翰凯奇是音乐自律派的铁杆支持者,他的《4分33秒》最开始只是演奏者哑剧般的表演,一次次地打开琴盒再关上,然后退场过段时间又上场,通过这种反复表演,最终使得观众出现了窃窃私语,继而质疑声,最后是叫骂声。对于《4分33秒》而言,真正的声音却是观众席上传来的窃窃私语、质疑声和叫骂声。这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设置于笔者为听众而感到不值。不过音乐自律性也并非一无是处。笔者认为在音乐的再创作过程中,可以考虑音乐自律性和音律它律性结合,从而使得作品意境更好。当然这里的音乐自律采用是和约翰凯奇不同,音乐自律部分也是经过人特别录制的,是那些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比如火车鸣叫、风声、海浪声、动物鸣叫等等。将这些声音有机地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可以增加代入感。比如张雨生的《大海》,歌曲开始前有海浪的声音,其主要就是为了先入为主,塑造一种大海的深沉感,从而紧扣主题,增加歌词内容的内涵,让整幅作品更具艺术性。又比如刘鸿的《站台》,在歌唱的过程中出现了带着苍凉之意的火车吼声,顿时让整个作品的离别愁绪得到了升华,让听众听了心里发生颤动。还有上个世纪的《雪山飞狐》主题曲《雪中情》一开始就是北风呼啸的声音,随着歌唱的推进,一种北国风雪里发生的故事不由自主地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还有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其中的那个水滴声效,一下子让整个作品变得特别静谧,

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声音也就是音乐自律性的运用,可以让一个充满它律性音乐作品变得更加唯美。或者干脆说这是音乐作品使用自然声音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情感塑造。和约翰凯奇的近乎胡闹似的《4分33秒》相比,笔者认为这种音乐自律性介入是通过制作者主观利用技术、理论,最终形成的一种音乐创造。

(二)音乐审美对音乐艺术表演的影响

凡是审美,是人与外界事物的一种情感联系。因此音乐审美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音律自律性站不住脚的原因,因为音乐制作者是人欣赏的主体是个人,制造者也是人,他们都有情绪情感,如果音乐不存在情感,试问如何让二人产生联系呢?而音乐美学中,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音乐审美。其面对所有作品进行广泛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音乐审美的因素的总结。笔者认为影响听众对某个音乐作品的印象的主要因素为:第一,音乐艺术表演者以及聆听者的综合素养,或者说文化底蕴,这个主要着落在歌词上。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菊花台》从意境上就比《双节棍》等好,因为前二者拥有极强的文化艺术气息。第二,音乐艺术表演者表演能力,也就是技术处理能力的高低。很难想象一个连和声过渡都处理不好的表演者能将一个好的作品升华。第三,他人对表演者的评价。也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从众性。一个原本很好的音乐作品,可能因为他人不良评价而导致主体改变评价。第四,倾听者专业知识层次,专业程度越高对作品的要求越高,层次越低对作品的要求也越低,这就是有人听不懂歌剧、京剧,却对流行歌曲赞叹有加的原因。因此在现代音乐美学之下,要结合社会大众或者既定的聆听对象的审美标准,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当然,前提是音乐艺术表演者需要拥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结构处理的技术能力,最后才是创造力。没有能力的创造,那是粗制滥造。就如前文所述的翰凯奇的《4分33秒》,那是纯粹的一种行为艺术,虽然他是在表达无声也是音乐,但是其不符合音乐是声波传达的这一特性。笔者认为,音乐的创造性,就是主观上要有机融合各种利于表达情感的因素,让情感获得足够的张力。

(三)音乐结构对音乐艺术表演的影响

1.音乐结构影响因素之声音

前文说过,音乐是音和声的艺术,是处理音和声的技术,是实现音声结合的创意。音乐存在着不可视的结构,那就是音声的不同结合方式,也就是存在着不同的节奏、间奏。音,歌唱、朗诵,来自于声带的震动。声,来自于物理敲打形成的声波。故此比较完整的音乐作品不是声乐,而是歌唱、朗诵以及物理弹奏声结合的作品。现代社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各种声音声效都可以制作出来,在很大的程度上拓宽了音乐的形式。

2.音乐结构影响因素之节奏

另外节奏和结构也有紧密的关系,一个音乐作品是声音在一定节奏基础上实现的声音相合。如果说音乐是可视的,声和音是具体的水泥、钢材等原材料,那么节奏就是设计图纸,通过它才实现了原材料的各就各位,最终达成一个雄伟建筑。节奏上主要有主要有1/4、2/4、3/4、4/4、3/8、6/8等等。这些拍子都有不同的听觉效果,让人产生不同的聆听感受。

3.音乐结构影响因素之时代

现代音乐美学受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影响,普遍认为那些快节奏的音乐更有市场,或者说现在的音乐人受现实生活影响,将现代急躁心理折射到了创作中导致了作品的快节奏。对于音乐美学当中涉及到的结构进行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音乐艺术表演能够更加遵从音乐结构,或者说能够打破传统音乐结构,形成一种比较有创意和突破的结构,使再创作的音乐作品较比原作品更具有时代感。比如《梁祝》,在古代自然是古代乐器古代人能接受的节奏,而到了现代则出现了现代乐器以及现代人喜欢的节奏,导致同为《梁祝》但是表达出来的意境不同。

四、结语

现代音乐美学中音乐自律和音乐他律说到底是关于情感元素的争论。音乐表演艺术最高境界就是实现听众的心灵上的碰撞,其肯定了音乐它律性。不过对于音乐表演可以有机地采用自然声音,实现音乐自律性和它律性结合,提升作品意境。作为音乐表演艺术的主体,表演者要精通音乐美学,方能再现音乐所具有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1:37-42+36.

[2]高拂晓.迈尔的音乐美学分析及对音乐表演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4:82-91.

[3]惠芳.现代音乐美学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J].音乐创作,2012,07:124-125.

[4]杨兰.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7,04:244.

[5]颜锐.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分析[J].长江丛刊,2016,24:33.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中央音乐学院-乐理-视唱练耳-音基考试-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等级考试-试卷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央音乐学院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乐基础知识》(初级) 一、填写唱名: 1. _________ _________ 2. _________ _________ 二、识别符号: 1. A □ B □ C □ D □ 2. A □ B □ C □ D □ 三、构写音程: 1. 按箭头方向构写 2. 写出音程度数_________ 四、移谱号: 1. 2. 五、模进: 1. 2. 六、填空听写:1.① ② 2. ① ② 七、听辨音程: 1. A □ B □ 2. 二度_____ 三度_____ 五度_____ 八度_____ 八、画出单位拍: 1.根据提示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上画出单位拍“↓”,并加入空缺的小节线 2.根据提示在每一拍的第一个音上画出单位拍“↓” 九、听辨选择:1. A □ B □ 2. A □ B □ 十、找不同:不同的地方在第_______ 拍和第______拍 . ★ 视唱:

★视辨、听辨部分第2页 一、看图辨识乐器:(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格内划√) ①板胡(Banhu)□唢呐(Suona)□京胡(Jinghu)□笛子(Dizi)□ ②古琴(Guqin)□琵琶(Pipa)□埙(Xun)□古筝(Guzheng)□ ③圆号(Horn)□低音提琴(Bass)□双簧管(Oboe)□手风琴(Accordion)□ ④长笛(Flute)□单簧管(Clarinet)□大管(Bassoon)□竖琴(Harp)□ ⑤小号(Trumpet)□大提琴(Cello)□长号(Trombone)□管风琴(Organ)□二、听辨乐器:(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格内划√) ①小提琴(Violin)□古筝(Guzheng)□大提琴(Cello)□小号(Trumpet)□ ②大管(Bassoon)□二胡(Erhu)□双簧管(Oboe)□圆号(Horn)□ ③京胡(Jinghu)□长笛(Flute)□琵琶(Pipa)□长号(Trombone)□ ④笛子(Dizi)□唢呐(Suona)□板胡(Banhu)□钢琴(Piano)□ ⑤单簧管(Clarinet)□手风琴(Accordion)□埙(Xun)□古琴(Guqin)□ 三、听辨歌唱声部:(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格内划√) ①男高音(Nangaoyin)□女中音(Nvgaoyin) □童声(Tongsheng) □男低音(Nandiyin) □ ②男中音(Nanzhongyin) □女高音(Nvgaoyin) □男高音(Nangaoyin)□童声(Tongsheng) □ ③女中音(Nvzhongyin) □男高音(Nangaoyin)□童声(Tongsheng) □女高音(Nvgaoyin) □ 四、听辨演唱形式:(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格内划√) ①童声独唱(Tongshengduchang) □女声齐唱(Nvshengqichang) □女声独唱(Nvshengduchang) □ ②男声独唱(Nanshengduchang) □女声独唱(Nvshengduchang) □童声齐唱(Tongshengqichang) □ 五、听辨民族民歌:(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格内划√) ①江南(Jiangnan)□陕北(Shanbei)□四川(Sichuan)□东北(Dongbei)□ ②湖南(Hunan)□山西(Shanxi)□河北(Hebei)□山东(Shandong)□ ③蒙古族(Mengguzu)□朝鲜族(Chaoxian)□藏族(Zangzu)□维吾尔族(Weiwuerzu)□ 六、听辨各国民歌:(请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格内划√) ①日本《樱花》□埃及《光辉的太阳》□俄罗斯《三套车》□爱尔兰《夏日里最后的玫瑰》□ ②意大利《桑塔·露琪亚》□美国《扬基·杜德尔》□苏格兰《友谊地久天长》□缅甸《海鸥》□ 主考老师:总评老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论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美学观念的转变 发轫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立场的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代文化为名掀起的一场人性解放运动。以现世的、世俗的价值标准看待世界,以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来决定人的行动,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大力倡导的信念。这种信念在音乐美学理论中的反映首先体现为:中世纪神学家长期鼓吹的宇宙音乐或天体和谐等神秘主义观念遭到彻底的否定。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家和理论家们,开始以人文主义的态度看待现实的音乐现象,把音乐艺术存在的理由归于人的需要。 音乐与文学、诗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单旋律音乐风格开始兴起,复调音乐在结构上严密精致,极大的机器了作曲家智力上的需要,但却超出了接受者感性体验上的自然选择。单旋律音乐风格,复调音乐在节奏上的繁缛和声部层次上的过度庞杂,在听觉上产生一种明晰,质朴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纯种单音音乐单调平板的不足之处。 廷克托里斯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音乐理论家。他认为只有人么听得到的声乐和契约才是音乐,他反对鲍埃修的天体音乐,认为天空中就没有实际上的,潜在的声音;他的主要著作包括:论文《音乐的比例》、西方第一部音乐辞典《音乐术语辞典》。他最早对不协和音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拨开音乐术语的迷雾;他还认为只有听觉的印象才是判断协和音的标准,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音乐和信赖人的耳朵,关注音乐中的人,把作曲家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他以敏锐的历史目光观察和证实了1430年前后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拜托了中世纪音乐抽象的理论和教理神学的束缚。 文艺复兴美学理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音乐领域上的变革,并为今后主调音乐和歌剧艺术奠定了基础;彻底否定了中世纪的神学音乐思想,将音乐学作可揭示人性,表达人类内心活动的特殊手段;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他们始终能够坚持音乐艺术应表现人的情感,以打动心灵为目的,这些手段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本质是息息相通的。 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 在西方艺术史上,由巴洛克这样一个特定的名称来命名的历史时期,其时间跨度大致覆盖了整个17世纪以及18世纪的前半部分。巴洛克时期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的艺术具有一种共同的美学特征:着重表现激情的状态并为加强这种表现力而有意突破固有的平衡与协调。巴洛克艺术家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努力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揭示出来。 把音乐作品当作一篇精心策划而激动人心的演说,这是17、18世纪较为普遍的一种音乐美学观念。德国音乐理论家奈特哈特宣称: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节奏,比最好的演说家还好地引起各种激情。在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心目中,音乐就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 在巴洛克时期,修辞学的某种原则和方法,一度渗透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之中,形成了音乐修辞学。这是一种独特的作曲技法和理论,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偏颇,用音乐修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李曙明先生《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一文,该书对美学思想进行了充分解读,此后,我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愈发深远,怎样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中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并轩起了一场辩论的学术浪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进行研究,并对其真正含义进行全面的解析和研究。和一般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来源于生活。作为音乐美学的一种,它不仅要将生活状态和现象进行诠释,同时也要将

自己的含义进行全面的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在传统美学的根本上进行建立的,并借助一些西方音乐美学中的特点进行借鉴,进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诠释。因此,文章就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含义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进行全面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以及发展提供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建设;问题;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它也得到了音乐节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很少人清楚它真正的意义。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科学,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在意的是学术上面的研究。很少会在站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具备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最新 音乐美学的分析与感悟-精品

音乐美学的分析与感悟 一、引言 音乐美学听起来很深奥,也很专业,更接近抽象理论层面,距离音乐欣赏和音乐教学活动有些距离。其实音乐美学就在身边,也即在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身边,可谓之只要和音乐活动有关联,就必定和音乐美学有关联。尤其对于音乐人说来,这里包括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者,更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均不可缺少的理论武装与实践活动。譬如说,音乐人对于每一首音乐都需要反复的听、认真的揣摩、一次又一次的习练,这是因为什么,自然是为了把这首音乐的韵味把握好,在表现这首音乐时能够在自己所具有的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上把这首音乐表现的更加美妙动听需要。也譬如音乐欣赏者喜欢某一首音乐,会反复的听,在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中被不断地陶醉,有着“听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心理感应和情感收获。无疑,在理论层面,音乐美学研究的式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在实践层面,音乐美学是以音乐的形式陶冶人们心灵和性情的一种事物。无论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都需要探知音乐美学,都需要在音乐美学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教益。 二、音乐美学的衍生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音乐美学作为概念性表述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学者的著作中,以音乐美学的“激情说”引起音乐理论界的关注,及至而出现的“康德说”则将音乐美学与哲学阐释联系在一起。随后,音乐美学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路走来,不断被音乐界的先哲们所热议但蕴含于其中的音乐美学的问题研究分析则体现于各国音乐家更早些的研究活动,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中国的音乐美学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先民的音乐意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进入活跃状态,儒家的音乐美学的诸多言论可称之为具有代表性的言论。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被大大扩展,从总体上对于音乐理论问题的一般性考察转入对音乐中的某一门类的特殊规律的探索。在音乐历史长河的奔腾不止的进程中,中国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与世界各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共同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形成和发展。那么,音乐美学在当今所体现出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所要阐述的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包含了高度凝练的对于音乐美的理论性阐述和实践性阐述,其特点是音乐学与美学的结合。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所发挥的能动作用 学习音乐美学,了解音乐美学,可以让音乐人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以及音乐美具有正确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将看似表面的简单的孤立的音乐现象与音乐审美联系在一起,以更有利于实现音乐审美来指导音乐领域的一切活动,发展音乐事业,创新音乐事业,让音乐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人们提供更精致更唯美的精神食粮。乐于审美、正确审美、深度的独到审美,是音乐人和音乐欣赏者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实践活动的动机性源头。具体到音乐人这个音乐创造者和输送者的群体说来,进行音乐创作要把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建立在音乐审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 美学思想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是我国音乐美学的奠基石。《乐记》中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我国音乐美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在今天,它的不少观点仍具有借鉴和审美价值。 一、《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 音乐与人的情感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载体的听觉艺术,这种艺术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音乐的旋律,它能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音乐的内在含义产生深刻的体会。《乐记》中对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的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由此观之,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还具有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情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都可以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心”因素决定的。[1]“故形于声”中的“声”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自然

之声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就产生了“音”;而“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中的“乐”则是指在经加工处理之后的“音”中以舞伴之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分割性。“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也就是说,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不同的情感与感受,感受不同,产生的情感也就会不同。这种不同的感受与音乐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这就是“感物而动”的结果。 《乐记》中对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明确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更多的是对音乐与礼相结合的一种肯定,即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支配,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从而使音乐这种感性的艺术形式附上了伦理道德的成分。如《乐记》中写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音乐与情感,才能产生理性的音乐,才能使人的情感受到理性的支配和控制;而且只有处在理性的指导之下,人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另外,《乐记》就音乐与音乐的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作了说明:“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即音乐与人的修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只有那些懂得“礼”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深意。《乐记》中“礼乐”并用的思想使得音乐与人的情感时刻都处于理性的统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专业考博考试大纲-分数线-考博辅导-保过-育明考博

中央音院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专业考博复习方法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考博招生统计 年份 招生人数 (预/实际) 录取类别(人数)招生方式报考类别 201214计划内定向(10人)计划内非 定向(1人),少干(3人) 公开招考 定向 非定向 委培 计划内定向 计划内非定向 201311计划内定向(2人)、计划内非 定向(9人) 201413定向(7人)、非定向(5人) 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4年博士研究生录取方案-分数线 1、考试科目计算方法 根据招生简章要求,考试科目分为五项指标。 音乐学系:总分、口试、初审、笔试、外语各为一项。 2、录取分数线 音乐学系:总分不低于275分;口试不低于80分;初审不低于85分;笔试不低于55分;外语不低于44分。 三、2014年中央音院音乐学系各专业方向-导师-初复试科目 系别专业方向招生导师考试科目 音乐学系1.音乐美学王次炤教授 邢维凯教授 宋瑾教授 1.报考提交材料审核。 根据专家组初审结果,各 方向原则上按报名人数 二分之一比例择优确定 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 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审 核通过者进行如下考试: 2.外语 3.口试 4.笔试 注: 笔试要求: 音乐综合分析(对作品进2.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国音 乐美学史与其他艺术美学史 综合研究) 李起敏教授 苗建华研究员 3.音乐心理学周海宏教授 4.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王次炤教授 5.西方音乐史(含西方现代 音乐方向) 余志刚教授 姚亚平教授 周耀群教授 黄晓和教授① 刘经树教授

行音乐形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6.中国传统音乐 袁静芳教授伍国栋研究员周青青教授张伯瑜教授钱茸教授肖学俊教授 7.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杨民康研究员 和云峰(桑德诺瓦)研究员 8.中国佛教音乐文化袁静芳教授9.中国音乐史(古代、近现代、当代)王子初研究员戴嘉枋研究员 吕钰秀教授蒲方教授李淑琴教授 10.世界民族音乐陈自明研究员 俞人豪教授李昕教授 一、加试科目: (一)具有硕士学位、报考非原研究方向的考生(含作曲系内不同方向)需加试的科目:1.律学方向:(1)中、西音乐史(含作品听辨);(2)作品分析 2.作曲、配器、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方向:A.和声;B.二十世纪作品分析 3.复调与作品分析方向:A.和声;B.作曲4.和声方向:A.作曲;B.作品分析 (二)以同等学力报考者需加试的科目: 1.哲学;(音乐学系同等学力考生只加试哲学) 2.同“一”(具有硕士学位、报考非原研究方向的考生需加试的科目)。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综合分析考试科目要求(本专业方向除外): (一)和声: 1.分析题:就所给的完整音乐作品或音乐作品中的段落进行和声分析,标出调性、和弦及相关的和声进行,并指出它的音乐风格或时代所属。 2.写作题:为给定的高音声部或低音声部旋律,写作大小调风格的四部和声。(二)作品分析 1.分析题:就所给作品画出曲式分析图示,最小曲式单位为乐段或一部曲式。图示中要求包括准确的曲式名称,小节号,调式调性等内容。 2.简答题:就已给作品,以主题核心材料与布局、写作逻辑与音乐风格、音乐写作手法等角度简要论述。(三)复调 1.写作题:四声部以内(含四声部)对位写作题1-2题。

最新整理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复习过程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特征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就已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衍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永恒魅力、不可磨灭的美。中国古代美学形成了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民族的意识、心理、好尚、趣味之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本质特征,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又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鲜明个性。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中国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①和谐性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②象征性 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宫廷或文人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展示,造成矫饰之态或物用功效的损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 ③灵动性 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 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④天趣性 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乐者,天地之和也”。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

音乐美学基础期末考试范围 2

音乐美学基础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答: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认识和思考,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作音乐美学,那还只是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18世纪的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中提到的。 2、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 想》(1806年出版)一书中提到的。 3、1900年里曼出版他的《音乐美学的要义》,才可以说音乐美学已经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4、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 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a、哲学的方法b、心理学的方法c、社会学的方法 6、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成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方法论根本。 7、音乐的感性材料是声音,特殊的艺术化的声音。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特征的 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艺术的物质材料与一般的物质材料不同,它并不是作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作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基础。 8、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a、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b、非语义性 ——表情性(与语言比较)c、非对应性(一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9、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一是 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三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10、音乐的意义: 音乐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外观信息;二是结构信息,它可以表现为音乐的组织,即音高、音色、音质和音强,其中,音高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音色主要体现在乐器方面的差异;音质是由声音的音高、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色三方面决定的;音强则是强调合理安排音乐结构。三是内部信息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社会方面主要靠自然习得,如音乐的结构、风格和流派。四是联结信息,如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作品的指向性内容,如海顿的《告别》主要抒发的是思乡和想要离开之情。 12、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环节,音乐创作是其中的基础。 13、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 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14、音乐创作的本质:一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 精神活动三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15、音乐创作的过程: 我们把音乐创作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曲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作曲家把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阶段。” 音乐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共性方面。无论是音乐家、画家、

学习指南-中央音乐学院-乐理-视唱练耳-音基考试-音乐基础知识-音乐等级考试

初级学习指南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乐基础知识》(初级)乐理-视唱练耳考试 先了解一下如何考试,考试共2张卷子,“音乐常识卷”40分加“乐理视唱练耳卷”60分两部分,后者60分中包括视唱。“我爱音乐考试网”网站蓝色标题都是“音乐常识”卷内容,粉色标题都是“乐理视唱练耳”的内容。 问:网站内容这么多,可是我家孩子该从哪入手呢? 第一步:.先练“音乐常识卷”内容,这部分占考试中的40分,属于见效快、效果好、易掌握的送分题。 练习方法:将网站上蓝色标题(共六道)熟练掌握,这部分满分轻而易举。不要在纠结用书附赠的内容具多的光盘了(知道你懂的)。 注:本站“常识卷在线练习”顺序都为随机产生,右侧的“钻石”表明题目的难易程度,1颗为简单题,3颗为有难度。 问:剩下60分,怎么练? 第二步:网站提供5套“考前全真模拟题”(粉色标题)就是针对这部分的。五套练习内容不同,知识点相互补充。可根据孩子年龄,学习情况酌情选择,建议全练。说明: 第一套(简单): 1.语音提示非常详细,将容易被忽略的扣分点都加以语音着重提示。(重点) 2.难易程度比实际考试略简单 3.做题时间由自己控制 第二套(普通):1.难易程度与实际考试完全相同,语音提示与考试相同。 2.普通版的做题时间由自己控制,对于没把握的题,可反复听。 第三、四、五套(困难):1.难易程度与实际考试完全相同,语音提示与考试相同。 2.困难版的做题时间与实际考场考试完全一样,自己不能控制时间,每道题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时间到即进入下一题。(这几年考试,经常会有年龄小的孩子因为在限制时间内一道题没做完而大哭,我想他们肯定没有做过这3套题) 问:写完了,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呀? 答:各题,都可在回复中找到答案。也可以把你的答案发在相对应的帖子中,会有老师为你判分。 问:还有视唱呢,怎么考啊,网站上有复习资料吗? 第三步:视唱考试是每个孩子依次独唱,轮到哪个唱哪个。网站上也有相关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702205273.html,/showtopic-1141.aspx。 经过以上的练习,考试完全可以轻松面对了。 网站不仅有刚说过的全套模拟练习题,还有不可小看的“单项练习题”,多多练习,考试就一定能通过。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08级作曲系 王雅慧 080310 27

总述 1.音乐美学概论。2.什么是音乐美学?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4.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 ①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②现代时期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是音乐美学? 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二、这个对象是什么? 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对象和不同的研究角度

但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的这些领域不同。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的技法、音乐构成上的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它的分析和评论的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们究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音乐是以何种方式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