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2单元 测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2单元 测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2单元 测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2单元 测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二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均只有一个正确,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关于化学物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 .绿茵场上的足球运动员、青草和足球都是物质

B .任何化学物质都是由微

小粒子构成的

C .你的身体就是你摄入的化学物质组成的

D .看不见的东西都不属于化学物质

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 .水果榨成汁

B .木材劈成块

C .高粱酿成酒

D .小麦磨成

面粉

3.下列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的是( A )

A .牛奶

B .氮气

C .玻璃

D .氧气

4.(北京中考)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A .氧气

B .糖水

C .食醋

D .大理石

5.有关酒精灯的使用不正确的是(C)

A .点燃酒精灯时必须用火柴点燃

B .应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C .酒精灯中的酒精量超过容积的2/3

D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6.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21%

B .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

C .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

D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7.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通常使用的是( C )

A .硫

B .木炭

C .红磷

D .蜡烛

8.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

学探究中的( C )

A .猜想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D)

A .闻气味

B .振荡试管

C .贮存气体

D .倾倒液体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只有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物质跟氧气化合的反应才是氧化反

C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 .某反应是氧化反应,则一定是化合反应

11.下列变化过程中与另外三个有本质区别的是(B)

A .点燃蚊香驱赶蚊虫

B .冰块的熔化

C .水果的腐烂变质

D .铜质门把手上产生绿色斑点

1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得烧杯的实际质量....

为( B )

A.23.8 g B.27.4 g C.32.3 g D.32.6 g

1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B)

A.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N2、O2等均匀地混合

C.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D.N2、O2的体积比约5∶1

14.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B.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D.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5.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有的同学观察到不仅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还有一种新物质产生,这种新物质形状如( B)

A.白烟 B.黑烟 C.黄烟 D.雾状

16.下列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所属反应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硫——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化反应 B.炭——发出白光——化合反应

C.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分解反应 D.蜡烛——发出白光,有水雾出现——化合反应

17.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A.铁能与氧气反应 B.金硬度较软

C.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D.浓盐酸易挥发

18.在化学实验中,对于用剩的化学药品,处理方法正确的是(D)

A.为节约倒回原试剂瓶 B.带回家做家庭小实验

C.倒入下水道以防止污染环境 D.倒在指定的容器中

19.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D)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出现气泡

20.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30 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

A.大于10 mL B.小于10 mL C.等于10 mL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33分)

21.(4分)下列变化及性质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③⑤⑨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①⑥⑩__,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②⑦⑧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④__。

①铁生锈②水是无色液体③矿石粉碎④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⑤酒精挥发⑥食物腐烂⑦汽油易挥发⑧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⑨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⑩纸张燃烧

22.(9分)(1)化学性质:①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_比较活泼__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

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具有__氧化__性;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气体__;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产生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_。

(2)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无色、无味__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__大__,__不易__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3)如图所示,这是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据此,请你判断氧气的性质有__不易溶于水__,__密度比空气大__。

23.(6分)有如图所示五种仪器,请回答有关问题。

(1)溶解少量固体选用__试管__(填仪器名称,下同),溶解较多量固体用__烧杯__,收集气体用__集气瓶__;

(2)加热的工具是__酒精灯__,可用于加热的仪器是__烧杯__、__试管__,其中能放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__试管__;

(3)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该在加热前__擦干__,以免引起__玻璃容器炸裂__;如果是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__直接放在实验台上__,以免烫坏实验台。

24.(5分)将某暗紫色固体粉末A加热,可产生无色气体B,同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C 和另一种固体物质D。黑色固体C通常可用作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的催化剂。另一黑色固体E在无色气体B中燃烧,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F。绿色植物可将气体F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转化为无色气体B。回答:

(1)写出物质名称:

A__高锰酸钾__,B__氧气__,C__二氧化锰__,F__二氧化碳__。

(2)加热暗紫色固体A时所发生的反应属于__分解__反应。

25.(9分)如图是某同学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铁丝应用砂纸打磨其表面的物质,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很多注意事项,请列举两例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系一根火柴。请指出该同学在做该实验时的一处不当之处集气瓶底部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反应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可能会使瓶底炸裂。

(4)若将烧红的铁丝伸入集气瓶中,并没有出现铁丝剧烈燃烧的现象,原因可能是集气瓶中氧气浓度不够、引燃后放入集气瓶中的速度太慢等。

三、简答题(每空1分,共5分)

26.写出下列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1)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木炭伸入集气瓶后很快熄灭。

__一开始就将红热的木炭伸到瓶底。__

(2)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时,药品附着在试管内壁上而没有集中在试管底部。

__没有用纸槽取用粉末状药品。__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浸入水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冒出。

__装置漏气或先用手紧握容器后将导管放入水中。__

(4)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

__实验时试管口未放棉花。__

四、实验探究题(共22分)

27.(5分)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下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 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

(2)写出该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铜+氧气氧化铜。

(3)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填“>”“=”或“<”)21%。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②③__(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28.(8分)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知道二氧化锰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后,想再探究其他一些物质如氧化铁粉末是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问题】氧化铁粉末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猜想】氧化铁粉末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结论】氧化铁粉末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氧化铁粉末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

化剂。

【讨论与反思】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证据,不能证明氧化铁粉末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铁粉末的质量有没有改变。

【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氧化铁粉末(少量)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中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④对比反应前后氧化铁粉末的质量。

【讨论】如果氧化铁粉末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氧化铁粉末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要证明猜想,上述三个实验还不够,还需要再增加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反应前后氧化铁粉末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29.(9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依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制取氧气有很多种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__加热氯酸钾__等。

(2)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有许多优点,如:__①②__(填序号)。

①产物无污染②不需加热③需加热④生成物只有氧气

(3)为确定某集气瓶最多可收集氧气的体积,请设计一个简便的测量方法(仪器用品等任选)。

__先向集气瓶中盛满水,再用量筒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可。__

(4)甲同学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氧气,应分别选择__C、D(或C、

E)__(填字母)装置;除过氧化氢溶液外,通常还需要的一种药品是__二氧化锰__,其作用是__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或催化作用)__;加入药品前应注意检查装置的__气密__性。

(5)乙同学选择装置A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他在该装置试管内的导管口处添加了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__。

(6)丙同学对乙同学的制氧装置产生了质疑。他认为加热高锰酸钾时,在试管较小的空间内氧气浓度高、温度也较高,而棉花是易燃物质,实验时可能会发生危险,他建议采用不易燃烧的丝状物质代替棉花更安全。丙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最科学的判断依据是__③__(填序号)。

①依据教科书的观点②依据老师的观点③依据实验事实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概括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 2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 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 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 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教学目标: 1、记住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能说出氮气和稀有气体的重要用途及空气的污染物。 2、能说出 o 2的主要物理性质,结合木炭、铁丝等在o 2 中燃烧的现象,记住o 2 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实验室制备的原理、装置和操作;能用实验测定空气中o 2 的含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记住o 2 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能用实验测定空气中o 2 的含量。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到室温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燃烧 ③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它们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排出的废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形成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植树造林、种草,禁止乱砍滥伐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三、氧气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密度和溶解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和非金属的反应 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3)氧气和化合物的反应 甲烷乙醇一氧化碳(鉴别它们应该检验燃烧产物) 四、氧气的制备: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二)实验室制氧气 MnO2 △

(完整版)初三化学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 满分:80分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Zn—65 I—127 第Ⅰ卷(选择题 35分) 一、下列各题均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的。(共35分,每小题1分) 1.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在空气的组成中,体积约占1/5的气体是 (A)氧气(B)水蒸气(C)氮气(D)二氧化碳 2.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注意过,我们身边有很多公共标志,下面与消防安全无关的 公共标志是 (A)(B)(C)(D) 3.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B)玻璃破碎(C)冰棒融化(D)菜刀生锈4.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B)硅(C)铝(D)铁 5. 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A)水(B)干冰(C)红磷(D)石灰水6.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A)电灯通电发出的光(B)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C)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D)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 7. 能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数是 (A)质子数(B)中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电子数 8. 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A)H2O (B)O2(C)NaOH (D)KNO3 9.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其中的粒子可用4H表示的是 (A)(B)(C)(D)

10. 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珍惜和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 确的是 (A)水是直接由原子组成的物质 (B)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 (C)工厂废水只要无色透明就可以直接排放 (D)采用喷灌和滴灌的方式灌溉农田可以达到节水目的 11.安全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厨房煤气泄露,迅速开启排风扇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先要做灯火试验 (C)煤矿井下停电,赶快引燃火把照明 (D)室内起火,立即敞开门窗 12.下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B)(C)(D) 1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一组药品是 (A)大理石和稀盐酸(B)石灰石和稀硫酸 (C)木炭和氧气(D)碳酸溶液 14.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时有火灾发生。如果室内遭遇火灾时,下列自救措施不正确 ...的是 (A)尽快到达最近的可用出口的楼梯 (B)可将毛巾用水浸湿,捂在口鼻上作防毒面具 (C)遇房内浓烟弥漫时,可匍匐爬行逃生 (D)躲在衣柜内等待救援 15. 生活中下列常见的物质与水混合后,不能 ..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B)花生油(C)食盐(D)白醋16.下列仪器中,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必须用到的是 (A)(B)(C)(D) 1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空气知识点

第二讲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发现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拉瓦锡是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极不活泼的气体—氩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 里,用足量的红磷与容器内氧气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燃烧结束时,温度降至室温时,瓶内气压减小,如果打开 与外界相连的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流 入密闭容器内,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 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装置: Ⅰ)、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导气管、烧杯、弹簧夹。 Ⅱ)、药品:红磷、水。 3、实验步骤: Ⅰ)、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Ⅱ)、连接装置。 Ⅲ)、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Ⅴ)、点燃红磷,伸入集气瓶内。 Ⅵ)、燃烧结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浓厚的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放出大量的热量,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5、实验成功的关键: Ⅰ)、红磷要过量 Ⅱ)、装置必须密封 Ⅲ)、导管内先注满水 Ⅳ)、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6、实验分析与结论: 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极易溶于水,不占气体体积,磷的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的水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7、讨论与思考 Ⅰ)、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红磷的量不足,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还是偏小?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第一个)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集气瓶、燃烧匙、导管、烧杯、弹簧夹、胶皮管;红磷、水 2、实验现象: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 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五氧化二磷小颗粒)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经导管倒流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 升,进入容器内的水约占原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5、注意事项: ①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避免瓶外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减少,使测得的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②红磷要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③不能用木炭、硫、铁丝等代替红磷。木炭、硫燃烧后的生成物分别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会弥补所消耗氧气的体积,而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必须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由于气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不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⑤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一是为了防止热的燃烧物溉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红磷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三是水会吸收燃烧时生成的热,有利于瓶内气体降温; ⑥导管内事先应注满水,否则燃烧冷却后,进入的水有一部分存留在导管中,使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减少,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⑦烧杯内的水要足量; ⑧弹簧夹要夹紧,防止红磷燃烧时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沿导管逸出,导致进水量增多。 ⑨将点燃的红磷放入集气瓶要迅速,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外逸而使进水量增多。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硫磺,因为木炭,硫磺生成co2和so2会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新物质,影响实验(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氦(He)、氖(Ne) 氩(Ar)、氪(Kr)、 氙(Xe)、氡(Rn)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注意: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基本恒定,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延续、气体的排放,空气的成分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因此不能认为空气的成分是一成不变的。 【例1】春节期间,初三3班的同学相约到玉林湿地公园游玩。 (1)公园中空气清新宜人,让几位同学兴奋不已,清新的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_N2_(填化学式)气体;(2)在公园内的一处绿化带上,几位同学看见几颗小树叶子发黄,从施肥的角度分析这些小树应该补充的化肥是____(填序号)。

九年级化学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40分) 1、本次化学期末考试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 燃D、易撕碎 2、地球上的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不足1%,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列做法不能节约用水的是 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B、矿泉水,河水 C、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7、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入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⑤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 ⑤③②①④⑥D、③①②④⑥⑤ 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水: A昔置标志掠巴倉品 C I) 4、正确量取13ml液体, 应选用的仪器是 ①50 ml量筒②10 ml量筒③20 ml量筒④胶头滴 A、③④ B、①④ C、 ②④D、①②④ A D C 3、加油站应贴的标志是 5、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BCD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 隔D、分子在不断运动 9、若用“ ”表示氢原子,下列方框中,符合2H意义的示意图是 10、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11、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12、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13、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货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内容: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2.臭氧(O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其中臭氧属于() A.单质B.化合物C.混合物D.稀有气体、 3.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4.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 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 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 的装置如右图。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 mL集气瓶里装满水, 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 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 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 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 约是(提示:空气中也有氧气) ····················································()A.50 mL和50 mL B.60 mL和40 mL C.40 mL和60 mL D.20 mL和80 mL 5下列图中,体现稀有气体用途的是()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观察到白烟的是() A.红磷 B.硫磺 C.铁丝 D.木炭7.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2018九年级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可能用到的原子质量:-1 C12 16 23 35.5 32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5个小题,共30分) 1、 A.金属材料 B.天然纤维 C.合成材料 D.天然橡胶 2、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 节约资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 的做法是( ) A .用篮子代替塑料袋 B .经常开车上班 C .使用节能灯泡 D .节约每一滴水 3、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取用药品 B .称取药品 C .量取液体 D .搅拌溶解 4、以下是一些食物的近似,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的食物是:( ) 物质 橘子 泡菜 葡萄 玉米粥 2.9~3.5 3.0~4.0 3.5~4.5 6.8-8.0 选项 A B C D 5、均衡膳食,有利于人体健康。临近中考,小明为了给自己增加营养,制定了如下食谱: 主食 米饭 副食 红烧牛肉、花生米、清蒸鱼 饮料 牛奶 营养学家发现食谱中缺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建议小明应该增加的食物是( ) A .凉拌黄瓜 B .红烧排骨 C .烧豆腐 D .炒鸡蛋 6、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 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原来,透明板的材料是科技工作者研究出的隔热材料制出的。你知道它属于下列哪种材料么?( )

A.挑选原料 B.加碱燕煮 C.竹帘捞纸 D.剪裁纸张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符合题意的是( ) A.稀盐酸除铁锈2O3+ 4 = 22+ 2H2O B.实验室用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3+ H24=4+ H2O +2 c.铝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薄膜 4 + 3O2= 22O3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4P + 5O2= 2P2O5 事实解释 A在公共场所吸烟导致周围的人被动吸烟分子不断地运动 B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坚硬而石墨很软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100水和100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分子之间有间隔 9、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大量盆栽鲜花使用了诱抗素制剂,以保持鲜花的盛开。诱抗素的分子式为C15H20O4,下列关于诱抗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诱抗素由三种元素组成 B.诱抗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诱抗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5︰5︰16 D.诱抗素属于有机化合物 10、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C6H5),张华同学查资料得知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可用做食品防腐剂。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 A. 苯甲酸溶液的小于7 B. 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比醋酸的大 C. 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11、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任何温度下,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b的大 C.t1℃至t2 ℃之间b曲线以下区域为a、b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对于a与b混合溶液,可利用冷却结晶的方法来分离 1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溶液(K23)()2溶液、过滤 B N2气体(O2)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C()稀硫酸溶液、过滤 D3()热水、降温结晶、过滤 13、为了除去粗盐中的、、4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23溶液;⑤加过量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 ②④⑤①③ B. ⑤④②③①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④③①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属于空气的主要成分,且能够用以抢救危重病人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B.氮气在通常情况下没有颜色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加热KMnO4后的残余固体 B.液氧 C.食盐水 D.清新的空气 4.下列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是() A.木炭 B.硫 C.石蜡 D.磷 5.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7.“可吸入颗粒物”是我国很多地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下列关于其说法中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A.颗粒物直接与人体组织作用形成病变B.颗粒物吸附有害物质使人患病C.颗粒物作为催化剂使人体内发生破坏性的化学反应D.以上三种作用都有可能,但需实验验证 8.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反应时生成了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是()A.催化剂 B.氧化剂 C.生成物 D.反应物 二、填空题:(本题有4小题。共16分) 9.(5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测试题

第九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选 1.溶液一定是()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蒸馏水 C.碘酒 D.汽水 3.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 A.上面跟下面不相同 B.完全不相同 C.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D.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5.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6.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7.实验室现有足量的20%的NaOH溶液和蒸馏水,欲配制10%的NaOH溶液100 g,需要20%的NaOH溶液() A.95 g B.10 g C.50 g D.100 g 8.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 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B.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 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 9.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10.一杯10 ℃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蒸发5 g水有固体溶质析出 B.加入少许硝酸钾晶体不溶 C.把溶液降温至0 ℃有固体溶质析出 D.上述三种方法都行 11.把100 mL 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50倍,稀释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A.减少50倍 B.增加50倍 C.不变 D.减少5倍 12.20 ℃时,向100 g质量分数为 26.5%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3.5 g氯化钠,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26.5% B.30% C.25% D. 13.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若过滤后滤液浑浊,下列可能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滤纸破了 B.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C.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承接滤液的烧杯没洗干净 14.将m g硫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p%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 开止水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见教材P32。 点燃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说明:1.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卷交回。 2.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O-16 Ca-40 K-39 Mn-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下列奖项是2010年诺贝尔奖,其中属于化学成果奖的是() A.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成就奖 B.试管婴儿技术贡献奖 C.研究“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杰出贡献奖 D.《绿房子》、《城市与狗》等作品奖 2.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创造。下列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A.制作石器 B.烧制陶瓷 C.粮食酿酒 D.使用火药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硬水B.洁净的空气 C.石油 D.干冰 4.右图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5.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6.2010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将混合气体点燃D.将混合气体通过炽热的炭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所以电器一旦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C.点燃H2与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煤气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D.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8.“CO2零排放”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下列选项不能 ..实现“CO2零排放”的是()A.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B.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应用太阳能发电技术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和试题精选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在空气中能燃烧,产物是固体,故选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集气瓶底部放些水(冷却瓶内气体和防止瓶底破裂)。 c、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有大量白烟产生,待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1/5)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主要含氧气和氮气。其中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燃烧停止后,仍有少量氧气残留)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四点):a.装置漏气; b.红磷量不足; c.未冷却完全就打开弹簧夹; d.导管事先未装满水(回流水部分会滞留在导管中)。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形成压强差,水无法进入瓶内。 2.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3.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碳空气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且放热,均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在空气和氧气中均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均放热,且都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瓶内放水吸收气体二氧化硫)。 镁空气中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瓶底放水或细砂,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有黄白色光亮火焰。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均放热。瓶内壁上有水珠凝结,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注意:①影响铁丝燃烧的因素:铁丝粗细,铁丝表面是否有铁锈,氧气浓度等②铁丝绕城螺旋状目的:增大受热面积,增大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使之燃烧更剧烈。③铁丝下端火柴作用是引燃铁丝,当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放入集气瓶内。(3)氧气的制备:自然界氧气主要来源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氧气途径的是动植物呼吸,微生物分解等 4.①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②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固-液不加热型) (固-固加热型) 5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 ①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和固固加热型②收集装置:排水收集法和排空气收集法 6.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a、步骤:组装—查气密性—装药—点燃酒精灯—收集气体—移出水中导管—熄灭酒精灯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使药品均匀受热,便于气体放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 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 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 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 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 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 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 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的化学式与俗名、化学名均一致的是() A CO 水煤气一氧化碳 B C2H5OH 酒精乙醇 C CaO 消石灰氧化钙 D NaOH 纯碱氢氧化钠 2当土壤的pH小于4时,一般农作物难于生长,要改良这种土壤,应施加的物质是() A食盐 B烧碱 C胆矾 D熟石灰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固体生成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白色固体生成 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空气的净化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各组中成分均属于空气污染物的一组是() A. CO2 HCl N2 B.CH4 CO2 H2 C.SO2 NO2 CO D.SO2 N2 O2 5、某学校建一座图书馆,较适宜用于图书的灭火器材是()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B泡沫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黄沙箱 6、下列关于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种气体中只有氢气具有可燃性 B二氧化碳可用固体NaOH干燥 C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7、为检验某化合物是否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取一定质量该化合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还须进行的实验有() (1)用带火星木条检验O2(2)用无水硫酸铜检验H2O (3)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4)测定生成物的质量 A.(2)(3)(4) B. (1)(2)(3) C.(2)(3) D.(1)(2)(3)(4) 8、只用一种试剂一次性就可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该试剂是() A硫酸锌溶液B硝酸银溶液C稀盐酸D硫酸铜溶液 9、某同学在化学晚会上作了一幅的景色画:他在白纸用甲溶液“画上”一串灯影,再用乙溶液在灯影周围“画上”一片湖水,将白纸晾干后,把丙溶液喷向白纸,结果出现了“蓝色的湖面上倒映着红色的灯影”的画面。该同学所用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可能是下列四项中的()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测试题及答案.doc

2014 年商河实验中学 初中化学测评卷徐 第Ⅰ卷为选择题,满分 20 分。第Ⅱ卷为填空题和实验、计算题,满分 40 分。本试卷共 16 道题,满分 6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富含糖类的食品是() ①玉米②大米③豆油④鱼 A .①③B.①④C.②④D.①② 2、下列符号既能表示某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D A. SO2 B . O2C.N D.Cu 3、下表中表示氢原子,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请推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①②③④ 分子 模型 示意 图 A .物质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物质④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 C.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分子模型示意图一定相同 D.四种物质的物质类别包括单质、氧化物、有机物 4、我国有辽阔的海岸线,有充足的海水资源。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 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此过程中 B A.溶剂的质量不变 B .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D .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小 5、下列离子能在 PH = 12 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SO42-、 NO3-、K +、H + B 、Na+、 Cl -、 OH-、 Al 3+ C、Cl -、 NO3-、 K +、 Na+ D、 Ag +、 Cl -、 CO32-、K + 6、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a g 氯酸钾与 b g 二氧化锰充分反应得到 c g 氧气,残留固体质量为 d g,则 d = a –c B 、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 硝酸钾固体,升温,硝酸钾固体质量增加 C、将 100mL 酒精与 100mL 水混合,能形成200mL 溶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