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_李正国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_李正国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_李正国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_李正国

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宁夏党校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Jan .,2006Vol .8 No .1

【哲学与社会】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

李正国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8)

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引人注目。当下,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

象的探讨和研究“热浪不减”,并且取得了数量可观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文化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关键词:国家形象;文化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06)01-0075-05

收稿日期:2005-10-27

作者简介:李正国(1975-),男,北京人,中国传媒大学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有人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才被真正发掘和重视。这种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国家形象前所未有地受到主权国家的关注。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几乎是在理论缺失的状况中进行的,一方面,“成果”数量颇丰,另一方面,从理论的系统和高度来看,研究总体还显得相当滞后。

近代以来,对中国公众形象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开山鼻祖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哈罗德·埃萨克斯(Har old R .Isaacs )。1946年,费正清实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张家口后,在美国重要的外交刊物《大西洋月刊》上发表《1946:我们在中国的机会》一文。他预言,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华盛顿如果一意孤行,继续支持蒋介石政权的话,美国将会被中国老百姓从中国赶出去。历史证明了他从中国公众形象研究中作出的正确判断。费正清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先后撰写了《认识中国》等多篇有关公众形象与中美关系的文章,作为打破中美关系研究旧框架的突破口。此外,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为许多有关中国形象的著作作序,表露其观点,这些著作包括乔治·凯兹的《昔

日丰年:传统中国的最后时光》、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格拉姆·派克的《两种时光》、保尔·弗里尔曼和格拉姆·派克的《中国:难忘的生活》等。

国家形象的研究方法最早集中应用于美国对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研究。后来,美苏的相互形象又深化发展成为一个“敌人意象”研究的重要课题。比如,对一个国家的形象认识与评价肯定会影响到本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因此,外交政策中的决策研究应当在国家形象的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

可以说,国外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早就展开对国家形象的应用研究,只是理论上没有得到系统诠释,相关成果散见于各种论述的有关章节,并以与形象近似的“声誉”、“威望”之类的语词相替代。比如,摩根索在对国家权力斗争三个策略的阐释中对显示权力的描述;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中的国家声誉问题;等等。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不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而是表明他们更多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关注的还是传统的权力说,将其作为软权力的一个细枝末节来研究。应当承认,尽管国际关系各种学派众说纷纭,无论是最初的理想主义的挑战,还是科学行为主义的质疑,一直到新现实主义的修正,但现实主义关于权力的经典学说,仍然魅力不减。因此,从现实主义的角度

75

研究国家形象具有相当的现实合理性。

当下,国内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探讨和研究炙手可热,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比如对国家形象定义的界定、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关系的探讨、运用软权力学说对国家形象进行阐释。刘继南等撰写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从国际关系的新视角,运用大众传播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当代理论对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现状,尤其是中美两国的媒体对对方形象的不同刻画及实质进行了剖析,并导出了国际传播力的概念。此外,还针对中国的媒体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王义桅、唐小松等致力于美国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影响的研究,在策略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美籍华人王红英运用国际关系中的博弈理论,提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和外交政策的相关机制———外部的社会回报和社会惩罚。王岳川的《发现东方》提出了构建中国形象要积极输出文化的主张。周宁的《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演绎。这些学者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运用后现代理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此外,李希光认为,政治传播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中国被美国妖魔化的背景、动因、手段等作用机制有着深入的剖析。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比较文学的层面,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进行了探讨。但从总体上看,关于国家形象的探索还处于学术研究的初始阶段,具体体现为:

1.高水平的学术论著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比如,管文虎主编的《国家形象论》是较早以国家形象为题的论著,它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形象学说和中国共产党有关领导论述为指导,总结旧中国弱小形象的历史教训,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形象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今中国的良好形象。由于主题立意、结构布局乃至行文语言具有一种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更像是一本关于国家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而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著。类似的还有蒋春堂编著的《政府形象探索》等。坦言之,作为一个国际关系学新兴的研究类别,当下关于国家形象的学术论著几乎是屈指可数,更多是以论文的形式散见于各个学术期刊,其中经验式的总结随处可见,仅仅满足于增强读者的国家意识,激发公众的爱国激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和阐述则呈现出情绪化的特点,甚至带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缺乏学术著述应有的冷静和理智,更谈不上逻辑的严密和学理的严肃,也鲜有理论的创新。学术文章和研究报告是一个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文字表述,使读者有可能对所得结论的逻辑与方法进行检验,从而使读者接受研究结果。而评论则不同,它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和看法,只是使读者知道有这样一种观点,而并不指望读者通过科学检验的方法接受其观点。因此,严格说来,当前关于国家形象的一些文章还只能算是国际评论。

2.理论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看,它们大部分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中国和平发展过程中,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保持高度戒备心理,认为中国已经潜在地对自身构成一种挑战和威胁。许多学者正是从回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炮制的负面中国形象来展开研究的,尽管其中运用一些基本的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进行跨学科的边缘论述,但还基本上是传统政治层面的定性分析,主题、角度甚至结论都是假定好的,泛政治化倾向十分明显。这与目前国内从事国家形象研究的学者多为媒体传播从业者有关,多年的职业和学术背景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把媒体的“喉舌”角色必须置于第一位。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路径和模式,而是认为一个学说的成立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依靠和支撑,国家形象从提出、塑造到影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其最终又要放在国际社会的大框架内来予以确认,存在许许多多变量的影响,绝不是简单的传播和宣传能够胜任的。国家形象的构建需要开阔的理论视野,尤其是在国际大背景下,提取一些规律性的范式。在一个学说的初创时期,特别是国际关系理论,一定要具备大局观,也不妨从其他学科借用一些理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是许多国内相关学科健康发展的一个思路。这一趋势将继续存在并得到扩大与加强,对今后国家形象理论架构的构建不无裨益。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国家形象的研究应当成为一个

76

很好的突破口。

3.国家形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当下,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存在两种学术视角:一种是现代经验性的,另一种是后现代批判性的。这两种立场在研究对象、方法、理论前提方面大相径庭。就国家形象研究而言,现代经验视角的理论假设建立在中国形象是中国社会现实反映的基础之上,既存在真实与谬误,又包含理解与曲解;后现代批判的理论假设则基于中国形象是西方文化的表述,自身构成或创造着意义。在此理论前提下,中国形象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西方的想象。目前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还以描述式或定性分析居多,尤其是过于看重文化内涵的分析,而忽视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分析,这就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表面上看似追踪了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实际上却将其立足的资本丢弃了,不足以全面地揭示其本质与特点。此外,随着文化、心理、教育和意识形态等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广泛运用,以及对定量、定性分析的重视,国家形象的研究由面及点,由一般深入到具体,同时把研究的重心由本国扩展到世界范围,必将成为一种总体趋势。

4.摆脱研究误区,由边缘进入中心。当下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存在两种极端的苗头与倾向:一种是泛化,另一种是狭义化。泛化倾向表现为无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的措辞,还是普通公众在大街上吐痰的不文明行为,都可上升至国家形象的高度来认识,给人的感觉是,一不小心便“碰到”了形象。国家形象这个概念几乎渗入了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其原因显然与国家形象概念在大众中的广泛使用和流行有关。这种泛化的结果就导致国家形象研究的领域过于宽泛,缺乏重点。这一点从目前发表的论著和论文中已经体现出来。与这种泛化相矛盾的是国家形象研究的狭义化,其表现就是无论是本课题的较早提出者,还是目前的研究团队,虽然也有从事专门国际关系研究的,但基本上还是集中于传播学领域。应该看到,尽管国家形象的构建离不开传播学,然而它却不是理论搭建和实践运用的唯一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学甚至不能构成国家形象研究的重点,理由是:其一,传播学自有其研究重点方向,国家形象只是其理论的一种运用;其二,国家形象构建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家之间和国际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国际传播或对外宣传只是沟通手段,而不是实际的最终要义。因此,泛化和狭义化研究都偏离了国家形象的基本方向。国家形象的研究应当是立足于国际关系基础上的跨学科探索。唯有如此,才能从游离于边缘的研究真正进入国家形象这一课题的核心,确立其学术的突破口,最终把握其规律的关键所在。

5.国内的相关研究与国外差距较大。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美国学者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从各种不同角度,对国家的公众形象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刻的考察,各种研究成果也随之大批涌现,有关中美关系的专著或论文集,大都包括专门讨论公众形象的章节。关于中国形象的专著和论文集也开始陆续出版,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罗伯特·迈克里兰(Robert McClel-lan)的《野蛮的中国人:美国人对中国的态度, 1890~1905》,杰里·伊色里尔(Jerry Israel)的《进步主义与门户开放:美国和中国,1905~1921》,韩特的《缔造特殊关系:1914年以前的美国与中国》,李纳德·库斯尼兹(Leonard A.Kusnitz)的《公共舆论与对外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1949~1979》,沈大伟的《美丽的帝国主义者:中国认知美国,1972~1990》,李金全(Chin·Chuan Lee)的《中国的媒体,媒体的中国》以及李洪山和洪朝晖的《形象、观念和中美关系的缔造》,等等。此外,还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在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引起讨论。在美国外交史学家协会、美国亚洲学协会和美国历史学家协会等专业学术组织的年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研究中美相互形象的小组的专题报告和讨论会。

相比之下,国内对国家形象这一重大课题研究的力度还不够。1999年12月9日,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召开了“21世纪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的研讨会,围绕“媒体上的两个中国”、“国际传播中有关中国的话题设计”、“邓小平论中国的世界定位”、“构建中国国际形象的主要因素”、“《北京青年报》与科索沃报道”、“新闻的构建与国家利益”、“宣传者的形象和宣传效率”和“宣传的负面效应”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和讲评。此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举办过类似的研讨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教育部等政府相关部门还专门对这一课题立项调研,有关高校也开展了关于国

77

家形象的专题研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这类研究从目前状况看,多数是“就事论事”对策性的研究,没有进行理论战略的归纳和升华,比如概念的定义确认,符号体系的完善,跨学科交叉研究,等等,国家形象还没有被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借助所谓的民主、自由的国家形象来推行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是美国历届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也是它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之处。2003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正式成立“全球传播办公室”,使国家形象战略的实施具备了国家机器的保障。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机构来统一协调国家形象的构建工作。如若欲使国家形象作为一种理论学说而诞生并使其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强大效力,仅仅依靠外交部门、媒体传播和高校研究机构的力量是难以胜任这个重任的。

众所周知,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虽然脱胎于北美经验与欧洲传统,但却常常以反映世界矛盾与全球意志的面目出现,呈现出进攻性与隐蔽性的特征。在研究事关国家利益的国家形象时,我们自然不能全盘接受或照搬美国的理论,但是从中汲取其中的合理部分,为我所用,却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观和战略不可或缺的补充。

文化主义和建构主义为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

传统的反映论研究基本上遵循文化主义研究路径,基本上都认同国家内部因素,如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经验、地理位置等因素塑造了一国的形象构架,从而决定了一国的形象战略选择。而在建构主义方法看来,作为具体事物主观影像的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外界对事物特征作出判断和评价而构建的。国家形象并非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是全球历史过程的产物。

两种路径反映了国家形象形成的不同进程。在文化主义路径中,国家形象的研究只考虑国内变量,国际社会中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和行为规范等外部语境对该国形象形成基本没有影响,每个国家形象的特色就在于其国内变量的独特性。如果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国家形象就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是一个关系型的概念,而不是私有或属性概念。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国际体系中与其他行为体长期的、持续的互动中获得的,它是国家自身行为特点的反映。忽视国际社会,脱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单纯研究形象问题毫无意义。国家形象作为软权力的构成因素,可以说,就是国家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认知之一。

传统的反映论更多关注的是国内的变量———综合国力,而建构主义更多重视国际行为体之间的集体建构。我们能否这样认为,两种理论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国家形象认知上的矛盾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被陆续介绍到我国来,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兴趣与关注。

比较文学大师让-玛丽·卡雷首创形象学,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让-马克·莫哈、基亚等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形象学的研究在欧洲大陆已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具有相当的规模组织,颇具深度和广度,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成为比较文学中极具扩张能力的前沿性学术研究领域。虽然形象学基本围绕形象研究并展开讨论,但它所涉及的因素复杂多样,如时间、心理空间、观看方式、态度、认知图式、乌托邦、观念史、等级关系、思想、语言、虚构、投射、想象理论等,对具体形象塑造相关的要素也提供了更多的观照,比如形象与幻象的关系,甚至对国家形象也有所涉猎。

正是由于形象学具有多指向、多维度、多领域、多关联的研究特点,与社会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大众传播学等存在着天然的交叉和结合点,将其引入国家形象的研究范畴,无疑可以从一个新视角来拓展国家形象的理论视野,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深入审视不同文化交往过程中在表象世界发生的一切。

当下,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来自一部分邻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误解。为什么具有13亿人口、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会被其他国家认为是威胁呢?从形象学角度看,这主要是中国自身形象塑造的努力和外部的形塑者的理解构成了认识上的差距。可见,形象表达的是更多带有虚构性的异国空间,既有可能被理想化,也有可能被妖魔化。形象中实际传达的是形

78

象制作者和形象构成者双重的文化样式及其内在心态。

毋庸置疑,虽然国家形象是由当事国之外的各行为体集体建构而成的,集体评价理应成为判定标准,但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各行为体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和结论并不尽一致,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即使所谓的普世原则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存在不同的理解角度,比如对民主与和平的解释,中国认为绝对的民主是不存在的,而美国和西方国家就抽象地认为民主是天赋人权。因此,这种不一致如同矛盾一般,其存在是一种必然,一种绝对。形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表现为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

形象学关于形象的定义与建构主义的界定不乏相同之处,虽然某一国家的社会本身发展的速度、质量、结构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是构建国家形象的基本素材,但是国家形象主要是由对国际社会中的“他者”观照来完成构建的,也就是说国家形象主要来自外部行为体的评价和认识,尽管这种评价和认识有时并不完全来自于存在的事实,或是歪曲贬低甚至是无中生有的虚构臆想。当然,重视来自外部的评价并不否认国家形象内部基本素材的主观塑造愿望和积累的过程。

观察视角决定了方法论的运用。虽然国家形象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课题,但在中国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理论能否给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取决于相关学术研究的水平能否达到驾驭全局的高度、能否确立符合其规律的宏观思维、能否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技巧。换言之,我们审视它成长的角度决定了可能采取的哺育方式以及这种方式能否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借此对其今后成长可能发生的趋向作出较为明晰的判断。

近期内,国家形象的研究应沿两条线索推进。其一,迅速建构出理论的研究框架。比如国家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其他科学发展的内在关系等等。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基础工作,缺乏必要的框架难以成就理论的推进与发展。其二,继续深化微观的技巧分析。一个课题能否拓展为一个新的学科,一方面不能脱离实践的推动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满足实践的需要,尽管在战略层面上还难以创新,但至少在策略手段上“与时俱进”,汲取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提供持续不断的“技术支持”。这是一种起飞前的必要沉淀和积累。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Research of State Image Conducted

by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LI Zheng-guo

(Chinese Me dia University,Beijing,100028,China)

A 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sweeping of globalization,state image has become the unprecedented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At present,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are conducting increasing discussions and researches on state image and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Ho wever,on the whole,studies of state image still r emain at an initial stage.Cul-turalism and constructionalism may prove to be two different research channels for the study of state image.

Key words:state image;culturalism;constructionalism

责任编辑:王学平

79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18410515.html,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作者:方申国谢楠 来源:《信息化建设》2017年第06期 大数据作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发布《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 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数据库构建服务以41.8%的占有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设置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而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地方分权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各州课程标准都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相当

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其综合中学一般分为3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国外中小学的创造教育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这门学科诞生迄今已有61年历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学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1.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 调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 2.创造教育的内容 (1)创造哲学教育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例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孔壁和管道间的环状空间中的混合泥浆,国内外学者采取了现场检测、室内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它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 在先导孔钻进和扩孔过程中,泥浆压力高达1~2MPa,相当于l00~200 m高的水头压力[4],当泥浆压力过大时将强烈破坏周围地层,为研究合适的泥浆压力,刘杰[5]研究了泥浆在地层中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泥浆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余剑平等人[3]分析了定向钻穿越冲湖积土层时的泥浆溢出现象,通过钻孔观察得出渗透泥浆呈“土、丰”字型分布,扩散半径约为管径的2~3倍,渗透泥浆层的厚度一般约2~3mm。赵明华等人[6]分析了HDD穿越监利洪湖大堤引起堤脚冒浆的原因,认为冒浆与上覆土体的厚度、粘性,钻压、钻井液粘度等参数有关。晁东辉[7]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水平定向钻孔施工的过程,研究了施工过程中泥浆对孔壁的影响。关立志[8]认为管道与孔壁之间的空洞经过一段时间会引起上履土体下沉、堤防塌陷等灾害。宋新江等人[2]根据《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地层最大容许灌浆压力分析了河堤发生塌陷的可能原因:①当孔道四周泥浆压力消散,引起孔内过量坍塌,是地面形成裂缝和塌陷的一个主要原因。②当管道穿过的砂层为粉砂、粉细砂、细砂或中砂,受扰动后强度降低易塌落。③泥浆压力消散或大量减小后便会产生沉淀,同时在管道四周的环空间隙中泥浆与土的混合物会产生固结变形,这种固结作用会引起土体下陷。王建钧[9]分析了环空周围土体在应力重分布作用下发生塑性挤出、膨胀内鼓、塑流涌出和重力坍塌的原因,并根据Mohr-Coulomb破坏准则给出了孔壁失稳破坏的理论公式。 针对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研究,Knight, M.等人[10]铺设了一条直径为200mm的HDPE管道两年后开挖观察,发现环状空间并未形成空洞,表明环空泥浆与土体发生了相互作用。美国的Samuel T. Ariaratnam等人[11]分别在粘土和砂层中进行水平定向钻进管道铺设试验,分别铺设了直径为100mm、200mm及300mm 的HDPE管各两根,分别在一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四个星期以及一年以后对管道进行开挖检查,观察环状空间中土体含水量的变化、固结状况并进行土体强度测试,得出环空混合泥浆含水量逐渐降低、强度增加。李俊[12]认为HDD 铺管后残留孔洞会发生由应力重分布引起的沉降和固结沉降,分别给出了计算公式,由于HDD施工,钻孔周围一部分土体扰动进入塑性状态,形成一个软弱带,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管涌。朱乃榕[13]从渗流角度研究了西气东输管道穿越工程对河堤的稳定性影响。他假设管道周围土体的渗透系数比河堤其他土体的渗透系数大二个数量级,分析堤防处于最高洪水位与低水位两种危险情况下的堤防渗流稳定性。并采用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渗流计算。得出输气管道的穿越对于堤防的抗滑稳定性影响也比较小,但有可能沿管壁周围形成渗流通道,在管道穿越出土点附近发生管涌破坏。但研究的输气管道直径只有710mm,远小于西气东输工程二期所采用的直径1219mm的管道,所以不能断定如此大直径的管道穿越是否会对河堤造成更大的危害。 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设备研究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Ariaratnam[14]收集了美国各地的土样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先测试泥浆的流变特性,然后在泥浆中加入各种土样,进行混合物的流变特性测试。Tubb[15]介绍了Mears/HDD LLC公司采用孔内压力测试设备可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摘要: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除了要求他们有更高的文化,还需要有更好的素养。因此,我们要在传授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分析中小学生道德状况和道德环境的实存状况,有助子更清晰地把握问题,也为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本调查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高低或道德发展程度,而在于考察当前中小学生道德的真实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和探索,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现状对策 调查的统计结果 第二题: A B C 小学生0.1 0.2 0.7 初中生0.15 0.1 0.75 高中生0.1 0.2 0.7 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的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都基本不了解。可见学校的教学都打重点放在了成绩上,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也不知道主动去了解规范,那制定规范还有什么用。 第四、五、六题平均统计: A B C 小学生0.6 0.3 0.1 初中生0.51 0.24 0.25 高中生0.3 0.15 0.55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越来越偏重自身,越来越自私,集体观念淡薄。这一现象显示了:1.学习压力大,导致越来越不想不时间浪费在集体活动上,学校看重的是成绩,一切以自己为圆点;2.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导致家长的溺爱,什么都不让做,怕伤到孩子。 第七、八、九题平均结果: A B C 小学生0.4 0.2 0.4 初中生0.45 0.1 0.45 高中生0.3 0.25 0.45 图表可以看出:学生主要分为两类,文明礼貌尊敬老人、斤斤计较。学生出现这种分化可能是,家长的溺爱,自私自利,家长,社会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第十题: A B C 小学生0.6 0.1 0.3 初中生0.64 0.1 0.26 高中生0.75 0.1 0.1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

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3.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 (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关于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现代教育现状分析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10级1班 王波 1009020137)教育乃立国之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力。 中国的教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呢?需要的不仅是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理想、责任心和追求的人才。而在当今的中国,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也!这与我们的现世需求大相径庭。 我们来看看中国孩童时期的教育。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3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 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在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那位母亲说,我的女儿以前看到“O”时,会说它是一个圆圈,太阳,苹果,轮子,酒窝,但是我的女儿在上了幼儿园之后就只会说是字母“O”。我的女儿被他们早早地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美国内华达州后来在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时,依据伊迪丝的案例对相关条文作了修改。美国现在的《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中国对学前教育不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而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为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如何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运用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农业提速发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著名学者李宏畅与袁娟率先提出来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相结合的发展的几种模式。(一)农业智能模式 当前在很多先进农场里,奶牛的耳朵上都会有一颗非常精致、特别的“耳钉”,即奶牛的电子耳标,这个“耳钉”里蕴藏着这头奶牛区别于其他奶牛的信息。散养在农场里的奶牛,当它悠闲的进入挤奶大厅时,它身上的所有信息就会被感应器所感应,然后被计算机扫描,进入电脑,信息包括它的所有信息: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挤奶日期、交配时间等等,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些都突出体现出了农业智能模式的优越性。 (二)电商模式 淘宝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站在了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顾客所需要的东西当作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将市场划分到最小化,将产品包装减到最轻,而且注重产品特色、模式和内容,把简单的“B2C”模式转化为“B2C2B”,并不断改进产品品质,逐渐实现了电商模式。目前,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巨头们布局的重点。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市场的电商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含金量十足。然而,农村电商市场要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也与农村市场的特性紧密相关,农民购物的便利性与网购信任度是农村市场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产业链模式 一方面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采用一对一模式,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平台,采用批量作业、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的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将新学的词汇用于句子、会话、故事讲述或写作之中,以加深记忆。④视觉映像:通过创造有意义的视觉映像在新语言信息与己掌握的语言信息之间建立记 忆联系。可以通过想象,也可以通过画图来建立。这种视觉映像可以来自事物或现象的画面、文字出现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想象来获得。⑤语义图示:以一个基本词为中心,在纸上画出跟该词有关的词语的语义关系结构图,并表示其相互关系。⑥语音串记:利用新词和己掌握单词之间语音上的某种共同特征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此促进记忆。可利用的语音特征可以是押韵,也可以是音节上的相似。⑦缩略助记:从要一记忆的词组或有关词语中抽取第一个字母或音节,组成一个新的词语单位,并用作该词组或有关词语的记忆线索。⑧言行相伴和具体操作:通过做出相应的动作和摆弄实物来记住所学到的新词。⑨构词分析:在碰到新词时观察它的词形,如发现它是由若干已知词或构词成分组成,就从这些组成部分的意义推测这一新词的意义。 贾冠杰(2001)提出的词汇学习策略有:①利用词汇游戏辅助教学。教师可根 据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单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词汇游戏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词汇。②通过阅读来记忆词汇。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记忆单词也可以准确理解单词的含义。③通过形一义联想法和音一一义联想法来记忆单词。形一义联想法就是对单词的结构赋予一定的想象。音一义联想法则是设法把单词的音和义联系起来。 2.2有关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的情况 词汇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语言 学的发展历史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词汇教与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语法翻译时期和听说法时期。Charter(1987)曾将词汇比作 为一个不受重视的“灰姑娘”(转引自孙兴文,1998)。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出现,词汇开始引起了西方学者尤其是英美学者们的关注,词汇的地位才得以很大的提高,至此,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才成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 王文宇(1998)将词汇学习策略分为:规划策略(规划管理记忆全过程的方 法)、单词表策略、重复策略、联想策略、词性分析策略、上下文策略、语用策略。 姚梅林、吴建民、庞晖(2000)将词汇记忆策略分为9类:复述策略、联想策 略、归类策略、应用策略、单词表策略、上下文策略、词性分析策略、复习策略、管理策略。 将策略具体运用细分化的有: 易晓明和韩凯(1998)将词汇记忆策略分为四大类:①记忆术(如:对字母进 行转化、首字母法、编故事法、地点法、关键词法、想象形象、奇特想象)。②一般记忆加工策略(如:复述、分类、词根词缀等精细加工、对比、单词联想网)。 ③外部辅助策略(如:列表方式、物理刺激提醒、让别人告知、抄写在明显位置、利用单词等外部工具)。④元一记忆策略(如:重复、判断掌握程度、定任务量、难易判断、记忆过程总考虑、速度准确性权衡)。 程晓棠等(程晓棠、郑敏,2003)提出的词汇学习策略有:①在语境中学单词, 提出利用上下文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单词之间的指代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搭配猜测词义。②利用联想增强对同类词的学习效果。可以用情景联想和单词网络。情景联想即是把描述日常生活中一连串动作的动词集中起来学习或复习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单词网络则是把同类词按照意思的层次关系设计

开题报告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型结构陶瓷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低密度、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优良的高温力学性能等特点,故其在高温摩擦学领域表现出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潜力,但在无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比较高,因此要保证其成功地使用必须研究陶瓷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机制,必须对陶瓷材料实施有效地润滑。在高温苛刻环境条件下的使用,常规的液体润滑技术很难实施,而表面润滑技术又存在寿命问题或需不断的补充,在这种极端苛刻条件下最具发展潜力的陶瓷润滑技术应该是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Stott等详细研究了镍基、钴基和铁基高温合金升温过程中的摩擦磨损行为。发现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合金高温摩擦行为受其摩擦表面自生氧化膜影响与控制一般来说合金的摩擦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曲线分为5个部分。(1)低温下,摩擦形式为金属/金属,许多高温合金将产生摩伤,摩擦系数接近于0.90。(2)如果合金软化,摩擦系数将在此温度下上升,通常这也是合金再结晶温度。(3)在此温度区间内,氧化膜开始形成,摩擦处于部分氧化膜润滑状态,摩擦降低。(4)在第4部分,摩擦已完全决定于氧化膜,摩擦和磨损低一般情况摩擦系数在0.20-0.35之间。(5)降温时,降到一定温度后,缺乏延性的氧化物将从表面剥落。但是如果无延性的氧化膜仍和表面保持很强的结合,仍起减摩作用,待摩擦过程中被完全去除后,摩擦系数回到原来的数值。 图1材料的摩擦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ZrO2陶瓷在高温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不同于常温性能,高温性能的变化较为复杂,不仅仅是机械强度发生变化,而且化学活性会增加,与周围介质的相互作用也会加剧,加速了扩散和表面解吸等等。ZrO2陶瓷的这些性能变化主要表现在: (1)氧化。ZrO2表面氧化对摩擦磨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氧化物的性能,其中

2019国内外大数据行业现状

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实施大数据战略,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热情。 美国政府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计划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美国的先进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机器学习,即算法利用数据和经验教会自己辨别哪种化合物同哪个靶点相结合,并且发现对人眼来说不可见的模式。根据前期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 其中具体的研发计划涉及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6 个联邦部门和机构。 目前,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因素;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 英国在2017 年议会期满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和健康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并在五年内投资1000 万英镑建立世界上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政府将与出版行业等共同尽早实现对得到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免费访问,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考虑如何改进科研数据在研究团体及其他用户间的共享和披露;英国研究理事会将投资200 万英镑建立一个公众可通过网络检索的“科研门户”。 法国政府为促进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以培养新兴企业、软件制造商、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法国政府在其发布的《数字化路线图》中表示,将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内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法国软件编辑联盟曾号召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投入3 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法国生产振兴部部长ArnaudMontebourg、数字经济部副部长FleurPellerin 和投资委员LouisGallois 在第二届巴黎大数据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共同宣布了将投入1150 万欧元用于支持7 个未来投资项目。这足以证明法国政府对于大数据领域发展的重视。法国政府投资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众所周知,法国在数学和统计学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日本为了提高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新产业,同时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应对抗灾救灾和核电站事故等社会性问题。2013 年6 月,安倍内阁正式公布了新IT 战略——“创建

我国中小学学生课后作业实施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学学生课后作业实施现状分析 【摘要】中小学课后作业的留或废是当今热议的一个话题。有人认为课后作业夺去了孩子享受乐趣的权利,他们要求废除家庭作业,把时间交还孩子手中;也有人认为家庭作业是课堂学习的辅助,是学习的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不能废除。家庭作业本身无对错,关键在于一个“度”。本文先分析家庭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实施状况,最后针对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课后作业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设计 一、课后作业 1.定义 国内对家庭作业的概念有多种释义,其界定还未达成共识。顾远明(1990)认为作业是:“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中国大百科全书(1985)定义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后的练习、作业或实习是上课的延续,

通过各种类型的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更加巩固与完善。”在我国,普遍观点是家庭作业等同于课外作业,因此,本文不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2.课后作业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1)教学活动的支流 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看,课程教学是“主业”,而课后作业则是“副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分支,因此课后作业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课堂教育是前提和本源,而课后作业则是辅导性的学习任务。课后作业对“主业”的深化和巩固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作业谈教学,是不完整的、残缺的。我们虽然强调不能本末倒置,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由于害怕批改繁重的作业量,或者教师因本身教学压力过大而不布置、不批改、不讲评课后作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明确课后作业的地位后,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作业的时间和量分配的“度”。 (2)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 课后作业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手段。如何利用作业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利用作业来实现师生交流、学生与家长间的交流,这都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可以从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三个过程进行发挥。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批改作业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接受情况,讲评作业可以让犯错误的学生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doc资料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和现状 在西方,研究性学习的根源可以追随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它步步紧逼的探问方式。但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是形式上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色彩,并没有严格的探究意义。真正直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诞生的是20世纪以来,美国几名教育专家对学习理论的探讨。如: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施瓦布的“探究性教学思想”等,他们关于教学实践的思想是研究性学习丰富的思想源泉。 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践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教育界就学生个体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在大、中、小学创设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法国的“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 (TPE);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澳大利亚的“在解决问题辅导课中的合作学习”课程等。 西方教育家在儿童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策略等方面所做的论述,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可谓是独领风骚,开辟了探究教学的新纪元,为当今世界倡导研究性学习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学习是一个反复实践并获得真知的过程,即“学”、“思”、“行”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孔子还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即“思”、“辨”、“行”三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源泉。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是在广大中小学进行的,它是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有的学者认为回顾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我国中小学大体经历了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活动和专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三个阶段。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998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包括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个学习力的新学习观,研究型课程成为上海二期课改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1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中,首次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标志着研究性学习全面推进展开。 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海市西中学的“告中自研式活动课程”;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等侧。 目前,从我国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在高中阶段进行,初中阶段实施的很少;实施渠道上,大多是把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专设课程形式,即“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实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即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方面的实施较少,并且大多的研究成果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课程的形式而取得的。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误区,如:山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学校片面追求名声,热衷于产生轰动效应,急于推出成果,有意无意把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扩大化等等。自精英主义倾向:不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个别优生的培养,随意拔高“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目标,课题选择上往往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现实情趣和生活气息,过于偏重于科学前沿的所谓“高精尖”的“科学话题”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