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量与带来收入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棘轮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容易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就是指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而只能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的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售出来换成货币,即使手中又另外新增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即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叫做“凯恩斯陷阱”,也叫“流动偏好陷阱”。

IS曲线: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

货币幻觉:人们不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自动稳定器: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对国民收入冲击和干扰的机制。

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非自愿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法定准备率: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银行(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

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与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支、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

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通货膨胀:指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升。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源于总供给的变化,具体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即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和企业要保持一定利率水平,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

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奥肯定律:表达失业与产出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

摩擦性失业: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

经济周期:一般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使稳态时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的资本量。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或总产量(GDP 总量)水平的持续增加。

总需求函数: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总供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以货币为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的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的减少

论述题。

试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1.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

1、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已有的收入、消费倾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预期收益和资本品价格是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因素。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已有的收入、货币供给数量以及资本的供给价格可以视为常量,因而国民收入则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

对于发生在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

币供给多少,利息率不会下降,从而也导致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

2. 试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2.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

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

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费总比收入增加得慢。2、资

本边际效率递减3、出于交易、谨慎和投机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动偏好"的心理。费需求不

足使得储蓄增加,投资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储蓄将其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有

效需求不足。。

1.试述IS曲线的斜率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即斜率越小,实行一项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

量,LM曲线发生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

峭即斜率越大,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就越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效果

越大;反之,LM曲线斜率越小即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就越

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

2.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松紧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搭配使用(相机抉择).在本题中,是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政府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宏观经济?

1.一国的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再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

利率进而影响消费与投资和整个宏观经济活动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常见的调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1).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力工具。法定准备率的变化会直接改变商业银行的过度储备,引起银行贷款数量的变化,遏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企图,避免挤提的倒闭风险。由于法定准备率变动与市场上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成反比例关系,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针对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以及银根的松紧状况调整法定准备率。例如:在经济处于需求不足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存款只要求保留较少的准备金,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整个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会多倍的增加。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是增加了银行的可贷款数量。

(2).贴现率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利率就是贴现率。

贴现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掌握贷款条件的松紧程度和影响信贷的成本。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增加,将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需求,造成货币市场信贷规模收缩,在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使货币供给量多倍地减少;当降低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就会降低,会激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需求,出现市场信用扩张,在同样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给量会多倍增加。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不仅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同时还间接地影响到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数量,从而对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贴现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大体可概括为: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轻微下降,货币供给量有所减少;贴现率下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有所上升,货币供给量将增加。贴现率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成反比关系,同市场利率的变动成正比关系。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消费与投资即总需求而最终达到预定的经济目标的政策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是改变经济体系中货币与证券的相对供给量,从而改变利率,使公众以改变了的利率决定其持有资产的形式。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等于减少了市场上的债券数量,这会使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公众才会愿意增加货币的持有量而减少政府债券的持有量,势必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由于中央银行既可以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防御性工具使用,也可以把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进攻性工具使用,由中央银行主动决定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时间和数量,用以扩张或收缩信贷规模,通过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来影响国民经济,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 结合实际谈谈货币政策是如何运用的?

2.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

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

1.试述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1.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也叫作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总供给的减少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的上涨。当总需求曲线一定时,总供给曲线因成本提高而向左移动,于是在国民产出降低的同时,物价却上涨了。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原因有工资成本增长、利润增长和进口原料成本增加,与此相应,有三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理论。一种是关于工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理论,第二种是关于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的理论,第三种是关于原料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理论。

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工资的上涨而引起的物价的普遍上涨。关于工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理论认为,工会组织对增加工资的要求是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工会组织的要求下,劳动市场成为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企业在许多工会会员失业的情况下,仍然支付高工资。由于工资决定中攀比原则的存在,没有工会的企业也支付高工资,因为工资低无法留住企业所需要的工人。于是,工资成本就会普遍上涨,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为实现更多的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关于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的理论认为,垄断企业作为产品供给一方,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操纵者,垄断企业能够操纵价格。操纵价格是一种能够得到高额利润的垄断价格。在操纵价格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会引起物价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原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进口原料的价格提高而引起的物价的普遍上涨。关于原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理论认为,一国从外国进口的商品,有些作为原料进入本国的生产过程。当这种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后,本国的生产成本就会上升,推动本国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2. 简述失业的种类及失业的影响

2. 失业主要表现为摩擦型失业、结构型失业和需求不足失业等类型。如果把观察视野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以及体制转型国家,还可以发现与二元经济和体制转型相联系的特殊失业形态。失业的影响主要有

1)经济代价: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2)社会代价: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心理伤害。 3)政治影响:过高失业率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

1、试述经济增长的源泉。

1、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t t t t Y A f L K =

式中,,,t t t Y L K 顺序为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代表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Y A L K G G G G αβ=++

式中,D Y 为产出的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归结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2、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内容

2、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k sy N k δ=-+V

其中k 为人均资本,y 为人均产量,s 为储蓄率,n 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长等于人均储蓄sy 减去()n k δ+项。()n k δ+项可以这样来解释: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 ,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 ,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k δ。总计为()n k δ+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 k δ+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的上升,即0k >V ,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

增函数,因而储蓄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储蓄下降的结果则反之。另一方面,储蓄率的变动不会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 增长,但当把n 作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如图1所示。

()n k δ'+

图1 图1中,经济最初位于A 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 增加到n ',则图1—69中的()n k δ+线便移动到()n k δ'+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 A '点。比较A '与A 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k 减少到k '),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作为人口增长率上升产生的人均产量下降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理解这一结论的要点在于懂得稳态的真正含义,并且注意到点A '和点A 都是稳态均衡点。另一方面,由于点A '和点A 都是稳态,故人口增加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