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驱动地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太阳驱动地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太阳驱动地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太阳驱动地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地理: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论述太阳系的概括。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师: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的四幅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下面请大家看教材P 8 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师: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虽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板书)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投影照片) (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和解释)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练习题(含答案和解释) 第一章第二节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12月22日14时50分,“嫦娥二号”遭遇首次月食。月食发生时,对卫星最大的影响是( ) A.迫使卫星变轨运行 B.使卫星成为太空垃圾 C.使卫星上的太阳 能帆板不能发电,卫星表面温度降低 D.使卫星停止运动答案 C 解析月食发生时,卫星上的太阳能帆板不能接收太阳辐射,就不能产生电能;同时使卫星表面温度降低。 2.下列能源中,其成因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化石燃料 B.潮汐能 C.风能D.生物能答案 B 解析潮汐能是一种势能与动能结合能,它的产生虽然与太阳有关,但不是太阳辐射的结果,是天体引潮力作用的结果。 3.当太阳风暴到达地球时,地球上可降低太阳活动对其影响的保护层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地球磁场答案 D 解析地球磁场可使太阳风暴中的带电粒子发生偏转,可减轻对地球的影响。 2012年11月14日,壮观的日全食美景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北部地区上演,这是该地1 300年来首次。下图为“日全食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与外围发亮的 部分可能是太阳的( ) A.都是光球层 B.都是色球层 C.都是日冕层 D.光球层与色球层 5.发生在图中太阳被遮挡部分的太阳活动有(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黑子、耀斑 6.图中外围发亮的太阳大气层活跃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曾母暗沙夜空的美丽极光 B.风调雨顺,农业增产 C.磁针指向失准 D.流星现象多发答案 4.D 5.A 6.C 解析日全食时,太阳的光球层被月 球遮挡,色球层及日冕层可见。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太阳活动活跃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导致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流星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极光发生在较高纬度,曾母暗沙在赤道附近,极难见到极光。太阳活动活跃时,往往自然灾害多发。(2014?青岛高一质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 的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和,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据此完成7~8题。 7.此恒星耀斑爆发时( ) A.是一个暗黑的斑点 B.是一个增亮的斑块 C.一定会扰乱地球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活页作业(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巨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A.两极地区的极光B.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 C.“磁暴”现象D.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形成 2.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注意区分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影响的不同。极光、磁暴与太阳活动有关,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有关。第2题,太阳辐射的作用:一是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了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二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答案:1.D 2.C 读太阳及其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完成第3题。 3.图中太阳大气层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 A.光球、色球、日冕B.色球、日冕、光球 C.光球、日冕、色球D.色球、光球、日冕 解析: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答案:A 根据最新的观测资料显示,新一轮为期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已经开始,而随着太阳黑子活动的逐渐加强,太阳风暴将在未来数年逐年增加,届时全球的电力系统,军用、民用航

空通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等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色球层上 ②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③太阳活动增强与否,对地球无大的影响 ④耀斑爆发时间短,释放的能量巨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5.当太阳活动到达高峰期时,下列叙述的现象正确的是() A.黑子活动减弱,耀斑活动增强 B.黑子活动增强,耀斑活动减弱 C.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通信 D.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解析:第4题,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活动平均周期都约为11年。二者的变化同步起落,同时增强,同时减弱。第5题,太阳活动达到高峰期时,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太阳活动产生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影响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和扰乱地球磁场,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和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4.C 5.D 6.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是() ①核能②地热能③水能④生物能⑤煤、石油 A.①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③④ 解析:水的运动与太阳辐射有关;生物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太阳辐射有关;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答案:C 7.读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________反应。在此反应过程中,太阳不断减少________而转化成能量。 (3)由图可知,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__________的削弱。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设计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教材分析:该专题内容作为高二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第一个专题,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影响很大。教材包括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和只有一个地球四部分以及五个“专栏” 、七个“思考与实践”题,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和开放。本专题的学习对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有重要意义,亦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下面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 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课前课后的任务完成质量较差,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立足于课堂。从学生的心理上来看:刚开始的地理课学生好奇心强、情感单纯而热烈,高中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的阶段。学生们受到多种传媒的影响,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对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现状和学生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并用图表表示,知道主要天体类型及特点 ②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基本概况(日地距离、能量源泉),太阳大气的分层和特点,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③能列表说出八大行星分类及特征,能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熟练判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根据材料归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相关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归纳总结; ②学会从相关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最后启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唤起对浩瀚宇宙的求知欲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在探究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条件和地外文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培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②八大行星的分类及特征,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2、难点:如何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初步达成正确宇宙观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引导启发式 ②探究式教学 ③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发现学习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决议将冥王星赶出九大行星之列! (以热点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进入主题)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第一课时) 一、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教师简单介绍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伟大的哥白尼)其中突出日心说的科学家,使学生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通过浏览第4页“专栏”使学生简单了解宇宙大爆炸

高中地理必修一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多媒体资料库(电脑动画、录像如太阳能量来源录象、文字资料、图片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极光图)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包括哪些层次?试用简表形式表示出来。 【用投影仪展示】

【导入新课】从上述简表中可以看出,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板书】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讨论】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思考 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图1.7)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回答】略 【板书】1.太阳大气的成分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介绍】 1.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地球环境变化的作文500字_地球环境变化的作文

地球环境变化的作文500字_地球环境变化的作文地球环境变化的作文1 每时每刻,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发生了改变:比如花儿的变化、环境的改变、人的变化……还有,地球的改变。 小时候,我觉得地球就像一个美丽的玻璃球,闪闪发亮的。可是晶莹而剔透的玻璃球现在变成了垃圾填肥箱,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那一次,我们放学了,我还只是一年级的小女孩,同学请客,我便高兴地冲了过去,大伙吃的格外开心,把零食的包装袋随随便便就给扔到了地上。于是,我便也开始模仿起来,零零碎碎的垃圾像一个个小精灵不帮它们打家。 那一次的经历,使我养成了乱扔垃圾的坏习惯。现在,地上的垃圾成堆,菜市场门口的垃圾自然而然成了垃圾的“乐园”,学校上的垃圾更是让人避之不及:塑料瓶,废纸各种各样的垃圾。玻璃碎片,厨房垃圾随处可见。还有工业废渣,生活废品更发出刺鼻的气味。一天一天堆积的垃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变成地形成的巨型“垃圾场”。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人类随意乱丢垃圾,是人类不停的砍伐树木,更是我们小学生的随意乱丢垃圾。“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没有地球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没有地球就没有所谓的“爱”。 没有地球更没有人类的存在!所以呼吁大家:保护地球吧!

地球环境变化的作文2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鸟无花香,满山遍野看满了鲜花,动物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地球维持着生态平衡. 自从有了人类之后,地球就开始变了………..不再有从前的温和可亲,现在变得粗暴异常.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全是应为人类!人类无休止的砍伐树木,造成动物快速灭绝.人类在世界各地建造化工厂,导致形成了酸雨.人类大量开采煤矿,导致空气中弥漫着的粉尘.破坏了生态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有110种的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的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其潜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 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第二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黝黝的皮肤) 先跟同学们说“黑黝黝的皮肤 师:同学们你们听到这个词大脑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样的?A夏日炎炎面朝黄土背朝天B 高温作业下的一线工人C年迈辛劳的老者D非洲贫民窟、部落、大草原的动物 E 西藏高海拔地区植被稀疏放牧 F 包拯 师:他们都是为什么这么黑的?嗷,包拯是天生的,这个答案很准确,那其他人呢?对,他们都是晒得,因为太阳光很容易灼伤皮肤。我们来分析分析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就容易变黑了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阳光其实是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而太阳辐射是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仅仅是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那这个源源不断的能量其实是因为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气体球,其中四个氢原子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会发生核聚变反应,因而放射能量。换句话说就是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师:我们在太阳底下拿出三棱镜太阳光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光被分散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那这个刚好跟我们书上的图1-7的从红外光到紫外光的变化相对应。通过分析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发现其波长范围位于0.15-4微米之间。看看这张图就是太阳辐射的各个波段的比值分布图,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以下哪个波段?所占比重是多少? 师:可见光50% 这里补充一下,也是会考到的咱们容易一下不小心做错的地方就是臭氧吸收的是?紫外光。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是红外光。 师:我如果想量一下小王身上一分钟被太阳照射的量我该怎么算啊?这里有个概念叫做太阳常数,就是在日地平均距离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一分钟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太阳常数值是8.24焦/厘米2.分。为了降低难度那假设小王表面积10平方厘米哈!小王他晒太阳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呀!皮肤像古天乐、包拯那样多吸引人啊,健康的小麦色。而且吸收阳光小王还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死后残骸埋入地下就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果是植物残骸就会变成煤炭,如果是动物残骸就会经历漫长的时期变成石油,总之这些资源就是埋藏起来的太阳能。这是太阳辐射的两个作用,接下来太阳辐射也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主要是受热蒸发,大气会上升,大气上升空气就运动起来了,当运动了的空气遇冷便凝结致雨。还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就是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带来的源源不断地可再生清洁能源。 师:说了这么多都是太阳的优点,她会给我们带来光明,带来温暖,但是太阳的异常变化可能会给地球带来麻烦,比如2003年10月23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造成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无法恢复使用。你们知道是什么导致通信卫星的信号中断吗? (教师展示太阳的大气结构图)太阳不是一个简单的炙热气体球,她也是有层次结构的,我们将肉眼能够看到的太阳轮廓表层也就是太阳大气的最下层叫做太阳的光球层;再向外有一层叫色球层,因为光球层太亮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用肉眼看到太阳视圆面周围的这一层玫瑰色光辉;而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是日冕层,他也是太阳大气最厚的一层。所以我们看左边这幅图中的A、B、C分别是什么层? 请大家拿出笔记本太阳外部结构的简图画出来。 师:太阳有不同的分层,而在每一层中会有不同的太阳活动。这里要强调一下太阳活动的概念,它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的现象。(我们还记得上节课学得太阳辐射的概念吗?)好的!我们现在来由内向外看一看每层会发生的活动室什么样的吧?在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单选题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网宣布:美国于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天体。据此完成1~2题 1.“旅行者”1号在发射后的飞行过程中 A.先后穿越了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 B.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这些行星轨道 C.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 D.观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全部相同 2.若“旅行者”1号在今后的飞行过程中发现一颗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可推断该行星 A.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B.可能存在液态的水 C.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D.表面有肥沃的土壤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于12月2日凌晨1:30成功发射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随后把“嫦娥三号”运送至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与“玉兔”相拥直奔“广寒”,她们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继俄美之后,月球将喜迎中国访客。请回答3~4题 3.有关月球的叙述,据你的常识及所学知识判断,错误的是 A.月球是一颗卫星B.月球表面有很多月坑 C.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D.月球上的流星雨现象比地球壮观4.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 地球是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据此完成5~6题 5.地球具有生命生存的温度条件,并不是因为 A.地球的宇宙环境稳定,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自转周期适宜,昼夜温差较小 C.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D.地球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6.读地球所处天体系统简易层次图,正确的判断是

A.①是总星系B.②是太阳系C.③是河外星系D.⑤是地月系 下图为2009年10月16日黎明时分出现的水星、金星、土星“三星伴月”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8.当“三星伴月”出现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分别是 A.北半球,向南移动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D.南半球,向北移动 9.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总星系 2018年8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着陆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就位探测(下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否为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待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天体 B.2018年12月20日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天体 C.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天体 D.“嫦娥四号”探测器就是天体

文献综述(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学院:数理与信息学院 学生姓名:朱家能 专业:物理学(师范) 班级: B09物理 指导教师:姚建明 起止日期:2012年12月15日- 2013年1月10日2013年1月10 日

太阳活动与地球灾难性事件关联性研究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中,人类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了。因此,只要这些电子设备稍微收到一些影响,那么人类活动就将陷入不可预计的瘫痪状态。特别是太阳周期活动所带来的大规模影响,那对于人类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在诸多太阳活动中,对地球影响最大的那就是太阳黑子了。太阳黑子的变化存在复杂的周期现象,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平均每隔11.2年,太阳活动就会进入旺盛期,它向地球吹来的太阳风会严重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及磁场,还会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就发生在今年的H7N9禽流感也可能与太阳周期活动有关,因为今年正是太阳活动旺盛年。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地球人类活动太阳周期太阳黑子 引言:这几年人类电子信息的发展已进入高峰,以前就算遇到过超大太阳风暴,但由于当时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受到的灾害影响很小,可能没能够引起相关的重视。但是现在与以前不一样了,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了,再遇到超强规模的太阳风暴的话,那所产生的影响将会的深远乃至致命的,这将是人类的一场“富贵病”。为了减少由于太阳活动多带来的损失,就对太阳活动与地球灾害性事件的关联性进行了统计研究,以此提高大家对此的警惕。本文通过不同方面进行了联系性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得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将通过不同角度分析的方法,探讨太阳活动与地球、人类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关系,二是产生影响后人类又该如何对此做出反应。由于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其他活动现象都与黑子有密切关系,所以本文以太阳黑子为基本指标。 针对以上方法的结论,我们将可运用于日常生活,对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影响作出预料和准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一、太阳黑子的产生及概念 太阳的核心区的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我们在地球上感受到的光和热就是从太阳的核心区发生的氢聚变为氦的热核反应产生的。然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扩散,以光速只需8分钟就能到达地球。 在光球层上有一种著名的活动现象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光球层上的巨大气流旋

高中地理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5) 中图版必修1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辐射与地球。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范围、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着重介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课程标准:阐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 理解: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 运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1、问题探究式学习策略: 问题探究式学习是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式学习的一种方法,一般这样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新颖性、不确定性、现实性和情趣性。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合作和创造;关注知识的建构。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扮演角色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知识点1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点1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电影《2012》讲述在2012年,地球因为异常的太阳活动而面临毁灭:到处都是天崩地裂、岩浆喷发,到处都是死亡。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会引发地震、火山喷发 B.可能引发干旱、洪涝等灾害 C.使青藏高原海拔升高 D.一定使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2.太阳表面大气的变化,特别是剧烈变化对地球产生深刻影响,表现为() A.地球表面年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增大或减少 B.地球极点的位移,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C.地球磁场消失,产生“磁暴”现象 D,地球电离层增强,利于短波无线电通讯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3年,“嫦娥三号”飞船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据此回答3~4题 3.为了保证飞船通讯正常,相关部门将要重点关注的自然现象是() A.太阳辐射 B.强热带风暴 C.太阳活动 D.火山喷发 4.“日凌”对“嫦娥三号”卫星的主要影响是() A.太阳产生的强大电磁波干扰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可能造成通讯中断 B.太阳色球层的耀斑可能会击穿卫星通讯设备 C.日凌时,卫星温度会很高而影响正常工作 D.日凌时,卫星的运行轨道将受到严重干扰 “神九”飞船发射前的空间天气监测显示,发射期间太阳活动为低到中等,对发射没有不利影响。据此回答第5~6题 5.太阳活动不剧烈,意味着() A.发射期间不会出现雷暴天气 B.飞船和地面通信得以保障 C.空间碎片(太空垃圾)干扰减小 D.大气能见度相应提高 6.关于太阳黑子的正确叙述是() A.太阳表面黑色的斑点 B.出现在日冕层 C.因为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略显阴暗 D.活动周期为12年

地球环境的演变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中国古代宇宙观盘古

第一章 地球環境的演變 1-1地球的起源與演化 1中國古代宇宙觀 盤古開天地 歷代對宇宙的論說中,較著名的為蓋天說、渾天說,這些說法在戰國時代已有,漢代又再度興起討論。 蓋天說:天圓地方;天如車蓋(半球形)、地如棋盤(正方形)。 渾天說:天是圓球狀;漢代張衡比喻天地像雞蛋,天是蛋殼、地是蛋黃,並製作了渾儀。 2西方宇宙論 A.西元前340年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是球狀,以地球為中心。 B.西元一世紀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提出地心說。 C.西元1543年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提出日心說。 D.西元1609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支持哥白尼的理論。 E.西元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解釋宇宙中各星體彼此間的運動關係。 F.西元1929年哈伯提出星系奔離、宇宙膨脹的動態系統。 G.西元1948年核子物理學家加莫夫提出大霹靂學說。 3在地表可以找到地球起源的線索嗎? 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地表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及地殼變動常常把這些線索都清除了。 想探討地球的形成,就必須從太陽系天體中去找尋線索。 4太陽系考古(或尋找地球的起源)應從哪裡著手? A.形成後即不再演化的小行星和彗星。 B.隕石,因其可代表類地行星的整體成分。 C.行星的密度,因其可探討行星的化學成分。

5太陽系的形成 目前最被接受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為太陽星雲學 說。 A:星雲因重力作用而開始塌縮,星雲由氣 體、塵埃和金屬組成。 B:星雲收縮成旋轉圓盤,原始太陽形成,引 發氫核融合反應。 C:圓盤上產生由岩石和金屬的固體微粒所形成的 微行星,氣態元素被太陽風吹向太陽系邊緣。 D:重複碰撞使微粒逐漸變大,碰撞和結合增 大的現象稱為吸積過程。 E:經過數百萬年後,大行星形成;形成順序是 微行星→原形星→大行星。 6固體地球的演化 原始地球在不斷碰撞集結過程中形成了,剛形成的地球溫度很高。 A.熱的主要來源有三 (1)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熱能。 (2)外層質量增加使地球內層壓縮產生的熱。 (3)地球內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 B.地球內部產生分層的過程 (1)原始地球是沒有成層的,是由微行星碰撞形成,岩漿海所覆蓋。 (2)原始地球構成物質中的鐵與鎳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以鐵為主的地核; 比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函。 (3)地球分化成層,核心密度最大,向外密度愈來愈小。微行星碰撞減 少,地表溫度下降變成固態;中心部分的熱與放射性物質放出的熱,使部分地函熔融,而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殼。 (4)地球內部至今尚未完全冷卻,因而造成地殼不斷發生變動。 7大氣的演化 A.地球大氣的演化可以分成以下階段 (1)剛開始時是原始大氣,原始地球表面有太陽星雲最豐富的氫和氦,這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维目标 1. 2. 3. 1.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辐射现象,了解太阳辐射在不同方面对地球的重要影响。 2.学会从互联网、报刊上收集近年来出现的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暴现象,分析归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知道了宇宙中有各种天体,天体之间相互 1. 2.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位置。 生 (承转)除上述内容外,我们还分析了地球上产生生命物质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和内在 板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能量总量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陆地就是靠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 阅读教材插图,了解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并结合教材P12

1.太阳辐射、太阳常数 师①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可见光区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 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②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即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值为824焦/ 阅读P 13 板 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了解农作物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状 生“大棚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使光热水土有机结合,从而打破一年中作物生长的时间限制,实行反季节生长,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农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节教案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名称太阳活动对 地球的影响知识来源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一 视频长度 所属学科高中地理授课对象高中制作人 教学背景;本世纪,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视野得到扩展。我们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步伐一直未止。这不得不激发我们关注我们生活的宇宙空间,我们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些都需要有基础的知识铺垫。 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及技能 1.能够通过太阳大气结构图 分辨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的 位置分布 2.能够说出太阳黑子和太阳 耀斑两者的位置区别 3.能够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 的影响的具体表现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太阳大气的分层图的 读图分析,能够延生地球圈层 分层分析 2通过对黑子数量400年观察 图分析,习得运用图表找数字 规律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太阳黑子概念理解中,懂 得实事求是的真理;在对太阳 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具体表现 学习中,能有对事物是有恒变 化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阳活动对气球影响的表象 难点;理解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黑子和耀斑数量增减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为阐述太阳对地球影响,此节课是上节课‘为地球提供能量’的补充,两节课内容完整体现了太阳同地球的能量,危害影响。 课标要求学生能详细陈述太阳对气球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先阐明了太阳大气的分层以及各层位置大小颜色区别;接着引入太阳活动标志黑子和太阳耀斑,用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得出太 阳黑子11年或22年的周期变化;最后,简洁的说明了太阳活动对 地球大气层,地球磁场,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过程 内容时间片头导入合适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 趣并激发学生关注宇宙空间 约2m 正文讲解第一部分内容;太阳大气层结 构分层分析。此处运用太阳大 约2m

太阳系中的有趣科学2019尔雅答案

…………………………………………………^_^………………………………………………… 太阳系天体概览 1【单选题】以太阳为中心,从内到外地球的位置在太阳系中排第几位? 答案:3 A、5 B、4 C、3 D、2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颗行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答案:D A、金星 B、火星 C、地球 D、木星 3 【判断题】夏季大三角包括织女星、牛郎星和天津四。答案:√ 4 【判断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通过肉眼直接观测到人造卫星。答案:错误 行星的运动 1 【单选题】“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这句话出自于哪一本着作? 答案:《尚书》 A、《尚书》 B、《春秋》 C、《论语》 D、《孟子》 2

【单选题】在古代中国,火星在哪个星之间徘徊被认为是大凶的天象? 答案:帝星 A、木星 B、水星 C、帝星 D、谷神星 3 【判断题】行星的逆行使得地球中心说收到了很大的挑战。答案:正确 日心说的提出 1 【单选题】创立日心说的是下列哪一位人物? 答案:尼古拉·哥白尼 A、尼古拉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达尔文 2 【多选题】下列哪些关于开普勒定律的内容描述是正确的? 答案: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相等时间内,行星运动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A、行星沿着正圆轨道运行 B、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 C、相等时间内,行星运动扫过的面积是不相等的 D、相等时间内,行星运动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3 【判断题】伽利略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答案:正确 太阳系各大行星运行规律 1 【多选题】下列哪几个定律成功解释了开普勒定律? 答案: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A、牛顿运动定律 B、万有引力定律

地球变迁古环境变化及陆生植物的形成与演化-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

地球变迁、古环境变化及陆生植物的 形成与演化* 金建华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地球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并阐述了地史时期植物 区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与地球变迁和古环境变化的必然联系。这对我们研 究现代植被(包括森林)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球变迁古环境陆生植物 地球自形成以来,迄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其间,无机界和有机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陆漂移、洋底扩张、板块运动以及多种天文因子的作用和影响,控制和制约着地球古环境、古地理及古气候的不断变迁,而地球环境的这种多样性也直接导致生物进化的多样性。地球上的生命从距今38亿年前开始出现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物种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不断得到发展。本文将主要介绍地球的演化以及陆生植物的形成和演变历程(表1)。 1 前寒武纪地质特征 前寒武纪包括太古代和元古代。在远太古代地球形成之初,地球还是一个固体的、均质的天体,其成分基本相当于球粒陨石。随着内部物质的不断对流作用,地球由内到外逐渐分异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同时,大气圈和海洋也开始形成。从此,地球的内部及外部圈层基本形成。到了太古代,地球上开始出现最早的小陆核,陆壳继续增长,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和变质,大气圈和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原始生命开始出现,主要为简单的丝状细菌和球状体。元古代地表开始出现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大气圈中CO2浓度下降,自由氧浓度显著上升,水圈中的化学成分随氧含量的增高发生相应的变化;地表温度渐趋下降,但仍高于现代值,温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大气圈中CO2浓度的下降和温室效应的减弱。元古代后期(震旦纪)地史上进入了一次大的冰期,全球气温下降,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西非、南非、澳大利亚等地都可以见到这一时期冰川活动的遗迹。元古代由于自由氧的出现,导致生物界出现了一次飞跃,真核生物和后生动物相继出现。微古植物绿藻类、褐藻类、红藻类先后出现并得到大量发展。因此,前寒武纪植物界又称菌藻植物阶段。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39830310)及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地理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中图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设计思想】 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教材的基础、能力、心理。(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材分析】 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辐射与地球。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范围、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着重介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课程标准:阐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的影响。 理解:理解太阳辐射的基本规律,太阳活动的特征。 运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象和多媒体动画,采用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时间变化规律和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太阳黑子、耀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观和科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和磁场的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1、问题探究式学习策略: 问题探究式学习是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式学习的一种方法,一般这样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新颖性、不确定性、现实性和情趣性。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合作和创造;关注知识的建构。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扮演角色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教师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操作问题探究效果

专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设计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教材分析:该专题内容作为高二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第一个专题,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影响很大。教材包括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和只有一个地球四部分以及五个“专栏”、七个“思考与实践”题,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和开放。本专题的学习对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有重要意义,亦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下面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二、学生分析 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课前课后的任务完成质量较差,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立足于课堂。从学生的心理上来看:刚开始的地理课学生好奇心强、情感单纯而热烈,高中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的阶段。学生们受到多种传媒的影响,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对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现状和学生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并用图表表示,知道主要天体类型及特点 ②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基本概况(日地距离、能量源泉),太阳大气的分层和特点,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③能列表说出八大行星分类及特征,能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熟练判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根据材料归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相关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归纳总结; ②学会从相关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最后启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唤起对浩瀚宇宙的求知欲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在探究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条件和地外文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培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②八大行星的分类及特征,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2、难点:如何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初步达成正确宇宙观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引导启发式 ②探究式教学 ③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发现学习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决议将冥王星赶出九大行星之列!(以热点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进入主题)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第一课时) 一、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教师简单介绍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伟大的哥白尼)其中突出日心说的科学家,使学生 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通过浏览第4页“专栏”使学生简单了解宇宙大爆炸 转:茫茫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