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上信息技术课的尝试

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上信息技术课的尝试

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上信息技术课的尝试
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上信息技术课的尝试

运用“三环六步教学法”上信息技术课的尝试我校实行“三环六步”教学法,把教学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要上好信息技术课,也同样要把握好这三个环节。

一、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

1、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自学方案。

教材虽然是专家按教学规律编写的,有很强的系统性,但它不一定能关注到每一个地区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不应该生搬硬套教材上的内容,而应该在深入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抓住对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材内容来设计基于生活的教学主题和基于项目或问题的教学内容,先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前自学研究,为上课做好准备。同时,按照学生预习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例如,我在讲“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在讲图片和动画信息的加工时,把选修课本中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加了进来,优先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课后通过网络等手段预先练习,寻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而且拓展了课程资源。

2、研究学生,做到深入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今的孩子信息渠道来源广,这使得不同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学生时,不仅要了解相同年龄段学生的共性,还要了解学生个

呼兰中学“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呼兰中学“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呼兰中学徐福民 一、“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流程 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三环”即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六步”即六个步骤:自学、互学、示学、助学、用学、验学。 该模式着力学生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组织、点拨、评价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最大的兴趣,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㈠第一环,课前预习 基本要求:自学互学,预习先行。 操作方式: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演学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演学稿”。演学稿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完成,最好是独立完成。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存在的问题,

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要求学习小组成员间,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整个演学稿的完成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注意点:因为演学稿是教师与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所以,教师设计演学稿必须高“质”精“量”,以便于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中研习使用。 ㈡第二环,课中研习 基本要求:示学助学,师生同行。 操作方式:教师课前批阅演学稿,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对演学稿的掌握情况,课上可以给约五六分钟时间,通过小组间学生的合作、探究完成预习中未完善的问题。这期间,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可随机对某个学习小组进行指导。而后,各学习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把演学稿中的要点问题板书于黑板,并由各小组学生分别讲评,纠错补充。在整个展示点评中,师生共同关注重点、难点知识,及时质疑,调动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时间可用25——30分钟。 注意点:课堂上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课堂上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师与生教学相长。教师的帮助、点拨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二章第二节 一、国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 1、加强信息技术教育:①优先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加大信息技术教育投入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③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④不断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创新 3、基于信息技术学习的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思路 存在的问题:1、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力度不够2、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存在问题,急需更新原有纲要3、发展不平衡4、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轻信息伦理的培养5、教学有效实施欠缺6、师资力量不够。 问题解决思路:1、更新观念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3、研制新的课程指导纲要4、改进教学方法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章第一节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①吃透教材,了解学生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③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要是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 2、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①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②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③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①必需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②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③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⑤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⑥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 4、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①在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②在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③在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 5、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 ①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③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 6、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二节 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1、讲授法:特点:①目的明确②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③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

(完整word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一、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 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

“三环六步“ 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心得

“三环六步“ 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心得 我校开展的”三环六步” 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在自主探究中创造。 “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三大环节、六个步骤。本模式各环节、各步骤在具体实践中可随教学内容、学习情况所需灵活运用。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我感受颇深,收获颇多! 感受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就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

《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教师还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做好激励工作,由于现在的课堂主要是由学生来讲,所以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对于好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我们要相信学生,这可能也是我们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学

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化已经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一旦与某领域融合,便对该领域的发展速度产生历史的变革。各行各业对计算机这一重要信息工具越来越依赖。“少年智则国智”,现在的年轻一代若干年后将成为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骨干力量。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能够在步入社会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将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书育人领域上进行探究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深入,其课堂教学从不规范到基本规范,教学方法从无到有,教学模式从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逐渐过渡到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几年,以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根据平时教学的总结,归纳出以下六种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交流。 1、传统讲解法传统讲解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它不用借助其它教学设备就能完成教学过程,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网络道德等。这种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计算机操作性知识的原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讲解,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汉字输入法分析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

要注意“生动”、“形象”,防止照本宣科,对教材的内容必须深加工,这样教师才能教的轻松,学生听得愉快,记得牢固。 2、广播演示法广播演示法就是教师利用网络演示软件操作如远志、苏亚星等软件,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过程,如画图、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的启动、退出、操作界面的介绍、各种编辑操作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直接了解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用在讲解新课,也可用于总结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作品评价。只要教师组织一些新颖的导入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让学生同步进入教学过程,防止个别学生在做其它操作,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能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 3、分层合作学习法“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论总结

动作技能 1.讲台位移动作(1)书写线(2)取擦线(3)回头线(4)体势线 走动姿态应注意: 1.不能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次数”、“速度”、“自然” 2.走动的时机和位置要合乎教学内容的需要。 讲台位移动作训练目标: 姿态潇洒、干练、端庄。走动的次数和速度适当,走动的姿势自然大方,徐步而行。 2.站立姿态(明辨是非) 3.有意识手势: (1)象形手势(给人一种形象的感觉) (2)象征手势(抽象运用,引起联想,启发思维) (3)指示手势(知识具体对象) (4)情意手势(表达情感) 手势运用的要求: 简练。(简单、明了、清楚、精炼、干净、利落,不可琐碎、拖泥带水) 适当。(多少适当,手势过多,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手势过少,显得呆板。内容与形式适当。动作与要表达的意思客观上要相一致。) 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切忌矫揉造作。不要紧张或僵硬。) 协调。(手势的起落和语音的出没是同时,不可互为先后;手势幅度和音调的高低协调; 与男女气质协调;上不超肩10cm,下不过腰10cm ) 多样。(随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切忌单调和呆板。) 手势运用的习惯: (1)肩上区:在这个区域做手势,那是“褒扬”的意思。(想想看,平时敬礼、或者说到赞美词,是不是都会把手上抬?) (2)肩胸区:多半是中性含义,表示你心情比较平静,正在叙述中。(比如自我介绍,是不是常会轻触自己的胸口?) (3)腹下区:说明你对提到的事物非常憎恶、不悦、恨得牙痒痒……(比如说到“上课像条虫,下课像条龙的习惯一定要改掉”,你把手向斜下方打出那就对了。) 讲台非位移动作训练目标:身要正,脚要稳,头平抬,挺胸收腹。掌握四种类型手势的用法,手势与表情和姿态、言语相协调。 导入技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具有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联结知识、沟通情感的作用。 4.导入的类型(导入方式ppt) (1)衔接导入法(6)幽默语言导入法 (2)悬念导入法(7)实例导入法 (3)情境导入法(8)故事导入法 (4)激疑导入法(9)审题导入法 (5)演示导入法(10)直接导入法 *5.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问题的类型(目标推进式问题、常规管理式问题) a.认知记忆性问题(强调是什么) b.推理性问题(需要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思维活动,强调“为什么。。。?”) c.创造性问题(一般为开放性问题。例如,“请举例说明‥‥‥有哪些应用。”) d.评价性问题(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强调“怎么样”。) 2.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a不同教学对象的提问,侧重点不同。b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高层次、发散性的问题。 c确保提问有意义、有价值。)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特点 计算机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系10级徐嘉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信息技术属于技术类课程,在目标上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使之适应人们的各种需要。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着力点以设计为基本特征。作为与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是实现与其它许多科目领域整合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依赖电子技术与软件基础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与时俱进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二、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部分。 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 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 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 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三、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1、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解读

1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解读 “三环六步”教学法 【三环】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六步】预习、示标、研习、探究、达标、跟踪六个步骤。 它是以课前预习为前提,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以目标导学为手段,以自主学习为主旨,以探究合作为方法的教学模式。 【课前】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向学生出示预习提纲。 (学生通过预习解决A 、B 两级问题,对C 、D 两级形成初步的问题带入课堂)(课前每个小组预习得分情况出示在黑板) 【课中】按四步(示标、研习、探究、达标)教学模式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交流者。(学生根据成绩每班分成六个小组,组内每位学生编号,由1号同学任小组长,每个小组还要有一名各科负责人,形成小组竞争机制,以好带差) 【课后】备好课后课,做好跟踪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反馈“未清”的问题。教师每周晚自习期间不讲新课,处理一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小组搜集上来的问题。每天下班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布置夜自习预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基本原则】:预为先导、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精讲精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作业适量、前后衔接。要求:教师要精讲,尽量减少讲课时间,凡是学生能讲的教师不代替。 优质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课前】 1、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能使备课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并编写出总体的导学案 (1)、集体备课的安排 【时间】:每备课组每星期安排2—3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 【组织】:参加人员要按规定时间到备课室参加集体备课,带好参考资料,主备老师(上次集体备课定好的)带好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初稿(含导学案),复印给老师,人手一份。集体备课由组长负责主持,并填写集体备课记录单,参加人员要在记录单上签到。 (2)集体备课的内容: 【研讨内容】:研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按上次备课时的计划分工,由主备人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选编的课时计划初稿做中心发言,要指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讲出教学计划设计、题目选编的意图,要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法和“六步”的实施办法。由其他老师做补充,提出修改意见,形成课时计划定稿。 【制定计划】:制定再下一教学周的计划,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数,将任务分配到老师。领到任务的老师在下一教学周里根据领到的课题编写课时计划,为下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作准备。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为学生的自学指示了思考的方向和路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自主思考,完成导学案规定的任务。通过预习:1、理解、掌握能够通过自主理解的;2、琢磨、留下不能通过自主理解的。导学案要按照“三环、六步”的要求来编写,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典型例题等相应内容要考虑A 、B 、C 、D 四个层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A 、识记级内容。B 、理解级内容。C 、应用级内容。D 、拓展级内容。)(注:导学案的编写以基础为主,研标部分设置六个问题,展示时每个小组一个,达标部分不能出现在导学案上,复习课和习题课也要用导学案。) 3、个人备课 (1)备内容: 把研究好的课时计划再通备一遍,备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备一题多法、一法多题、归纳知识、总结规律,同时也要根据即时学情预设学法指导。 (2)备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学情和经过批改作业导学案掌握的即时学情特点,预测课堂将会出现的问题,设计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助、组组竞争的调控方案。 【课中】 “三环六步”教学法在课中阶段按四步(示标、研习、探究、达标)教学模式实施。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示标) 首先进行情境设置,新课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二、出示本节课的学标,向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第三、教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提出系列的自学导读问题(课前,也即上节课后布置的本节课预习提纲中的AB 级问题)。 (2)、阅读教材、自主解标。(研习)(学生阅读教师提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材,再次梳理(因课前已按预习提纲进行了预习)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巩固预习成果,清晰未知事理。 (3)、合作探究、重点讲解。(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展示讲解本组学习任务) 此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按照预习提纲的要求顺序,由学生来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可作补充),对疑难的问题 ,可分组讨论研究,教师及时指导,解决预习提纲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各小组完成指定任务,用投影仪展示解题过程,学生边展示边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分) (4)、练测拓展、达成目标。(达标)(学生抢答巩固加深)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好学生练习题,测试 学生新课学习后学习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归律、总结方法。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利用3—5分钟的时间,布置好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提出学习目标,简述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下一课的任务有初步了解,然后教导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全面预习,独立地、尽量多地解决问题。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要体现在预习提纲上,课后作业一般2-3道题即可。 【课后】 跟踪指导 (1)教师对收上来的作业进行批改,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 (2)、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教、督学、调整等跟踪措施。同时,注重关注自己承包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指导方针,及时与被承包学生沟通与交流,填写好导师工作手册,努力做好承包工作。 三环六步教学法流程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docx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倍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课程标准: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徳。 教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冃的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小,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0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命题: 试卷的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牛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说课: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耍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多表达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牛的实际而定制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休描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 i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収得最住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讲座: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人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公开课:是一种而向特定人群作正是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冇领导及其他老帅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 1)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2)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 3)文化再升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 4)信息文化观(20世纪末至今)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田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信息技术教学论

信息技术教学论 1.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 媒体化教学环境、网络化学习环境、数字化资源环境、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与条件。 3.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存储光盘化,信息显示多媒化,信息传输网络化 4.语言教学环境及资源 环境:①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是一种最简单的仅能提供听觉训练的环境,单纯供听力训练使用。 ②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音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讲功能,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师生对话实现了信息双向交流。 ③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基础上给学生座位上又增添了跟读录音机因而具有师生对话和学生自录,重放对照比较,自我学习校正等双向交互功能。 ④视听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型语言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视觉演示媒体。 ⑤视听说对比型语言教学系统是在听说对比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视觉功能装置,从而使它具备了能听能说能看,还能记录仪比较等多项学习功能 资源:①听觉媒体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为了教学目的而专门录制和传播的各种声音教学信息 主要是用方式有示范教学,听力教学,语言训练情景展示等形式 ②视听媒体教学资源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应用影视录像等媒体技术和艺术语言,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结合一动态的方式来综合呈现教学过程和知识信息的,各种视听教学材料 5.微格教学意为微型化教学,通常又称为微型教学,她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对学生进行某项专门训练使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 特点: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学习规模小参与性强,教学过程生像化反馈客观及时6.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他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种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实施的总称。它包括两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保障课程和学习活动管理与实施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7.网络电子书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传统纸质媒介信息的电子网络版,即直接将各类印刷图书和报纸、杂志等信息内容转化成网络格式的电子信息,另一种类型则是专为适应网络电子媒介而编辑制作的各种网络书刊 8.网络数据库和虚拟资源库一般集合了大量的信息对象并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检索使用这些数据资源。 9.教育网站一般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或相关领域而建立的各种主题型网络站点。 10.BLOG又称Weblog,原意为网络日志,通常称其为博客。BLOG是继email,bbs,lcq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网络出版和信息交流方式。 11.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

小学语文_三环六步_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下转第91页) 文/王蕴枫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以来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并列。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识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在准确把握综合性学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着力于构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质量,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模式构建的原则 1.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是模式构建的基础。如综合学习活动是语文的综合学习活动,是语文的综合。虽然它注重综合,但它首先姓“语”,即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再如目标中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等,都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实践行为。同时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其目的是着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2.符合目前综合性学习的实际。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综合性学习有许多实际问题。首先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综合学习活动只是一种附属,是补充,可学可不学;还有人觉得这个领域不会进入考试的范畴,花费这么多时间 开展活动没必要。其次目标不明确,语文性被严重忽视。另外,课时观念也较弱,没有阶段活动的痕迹,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 3.符合简约、易操作且留有广阔 空间的原则。既不搞复杂化,使教师容易操作,又不束缚思维,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目的。 二、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说明无论哪种形式和内容的综合性学习,都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交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基本的步骤,我们称它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重中之重,是前提,更是基础。 第一步:呈现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明确“干什么”的问题,将此次活动的主题告诉学生,再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活动方法,制订活动计划。明确“怎么干”的问题。活动方法既包括综合学习活动的方法,如调查的方法,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也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如阅读的方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方法等。活动计划既包括个体计划,也包括小组计划。 (二)实践阶段。综合学习活动,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阶段。 第三步:学生个体活动,独立体验探究。这里的个体,指的是每一个学生。综合学习活动必须要全员参与,决不能只安排几个“人才”来参与,多数人在看“戏”,而是要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一起“活”起来、“动”起来,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探究,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 第四步:小组交流活动,确定汇报方式。此交流可以由教师统一组织,也可以由组长单独组织。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教师有目的地参与其中,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随机进行指导,防止全班交流时出现诸多问题的积压。 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是综合学习的关键,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更不是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活动完全不闻不问。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将学生的研究引向自己既定的结论,要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不要过分深入到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去,过分的参与就意味着干涉,“不干涉”是教师指导综合性学习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次,要做一个热情的支持者,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做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帮助学生,关心学生,鞭策学生。 (三)交流阶段。综合性学习可用一句话概括,即让学生“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要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总结交流活动情况。 第五步:畅谈学习收获,分享活动成果。分享是综合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目标。通过小组汇报本组小学语文“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构建 74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 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 重要的战略资源。 (2)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 权的措施。 (3)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 培养的新途径。 2、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 件 (1)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 一个重要部分。 (2)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 重要条件。 (3)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 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 到信息技术课程。 2、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 到信息素养 3、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 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 课程 4、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 教育中的位置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 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 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 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 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 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 块2学分。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 标与任务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 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 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 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 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 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 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 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 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 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 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 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 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 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 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 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 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 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 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 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 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 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 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 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 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 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 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 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 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 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 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 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 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 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 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 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 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 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 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 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 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 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 动分别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 素养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 息技术的动机 信息情感是指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 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 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 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 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 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 的首要任务。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 作。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 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 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 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 素养。 4)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 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 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 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 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 力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发展性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1)新课程建设的探索要求 2)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迫切 需要 3)新的课程实施环境建设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1)信息技术本身是迅速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