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

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

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

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

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

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筝

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战国策.齐策》中是

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

弦筝的使用的记载。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古筝在宋代

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古筝有了新的提高,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

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描述的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文中所描述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就是指的七声音阶定弦。清康熙年间有记载,有人曾用古筝等多种乐器在宫中合奏了康熙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秦声”见

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

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

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

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

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

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