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鉴定学辅导:树脂类中药化学组成

中药鉴定学辅导:树脂类中药化学组成

中药鉴定学辅导:树脂类中药化学组成

树脂很多是二萜烯和三萜烯的衍生物(不包括真菌、致病霉菌及海绵动物中的二倍半萜类衍生物)以及木脂素类,从树脂中亦有分离出单一的萜类成分,有时还伴有木脂素等。因此,树脂类中药的含义不是作为单一类型的化学成分来研究它,而是从其来源和组成上来认识和分类鉴别的。其主要组成可概括下列几种:(1)树脂酸(resinacids)是属于大分子量、构造复杂的不挥发性成分,常具有1个或几个羟基及羧基,能溶于碱性溶液形成肥皂样的乳液,它们大多游离存在,如松香中含有90%以上的树脂酸(松香酸),是二萜烯的酸类,乳香中含有大量乳香酸,是三萜烯酸类。过去树脂酸是制造肥皂、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2)树脂醇(resinalcohols)可分为树脂醇和树脂鞣醇二类。树脂醇(resinols)是无色物质,含醇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颜色反应;树脂鞣醇(Resinotannols)分子量较大,含酚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则显鞣质样蓝色反应。它们在树脂中呈游离状态或与芳香酸结合成酯存在。(3)树脂酸(resinesters)是树脂醇或鞣醇与树脂酸或芳香酸如桂皮酸、苯甲酸、水杨酸、阿魏酸等化合而成的酯。芳香酸在树脂中亦有游离存在的,这些存在与树脂中的芳香酸,通称为香脂酸,它们多数是香树脂中的主要成分,有能与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共煮则皂化的性质,常是代表树脂生理活性的成分。(4)树脂烃(resenes)是一类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碱、不被水解和氧化或导电的物质,它与光线、空气、水分或一般化学试剂长久接触均不起变化的一类更高分子的环状化合物。其化学组成可能是倍半萜烯及多萜烯的衍生物或其氧化产物。树脂中如含有较多的树脂烃时,在药用上多用作丸剂或硬膏的原料,工业上因其能形成坚固的薄膜而多用作油漆、涂料等。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1)单体:即化合物。指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确定的化学结构式的化学物质。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7)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8) pH梯度萃取法:以pH成梯度的酸水(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酸性)成梯度的成分,使各成分依次分离的方法。 (9)溶剂提取法:是根据天然药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而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中溶解出来的办法。 (10)糖含义: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 (11)苷含义:苷类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又称“配糖体”。非糖部分称“苷元”或“配基”;连接的键称“苷键”;中间的原子称“苷原子”。 (12)两相酸水解法(样品+酸水+苯/氯仿):即在反应混合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苷元一旦生成即进入有机相,避免了与酸长时间接触,从而获得真正的苷元。 (13)醌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有一定的酸性。 (14)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子中以苯丙基为基本骨架(C6-C3)构成的化合物。包括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化合物。 (15)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间三个碳(C6-C3-C6)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学成分。 (16)萜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基本母核的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为萜类化合物。 (17)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其主要由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含氧衍生物组成。 (18)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 (19)甾体类化合物: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具有环戊烷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 (20)三萜类化合物:一类基本骨架由三十个碳原子构成的萜类化合物。 (21)鞣质:鞣质原指具有鞣制皮革作用的物质。指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体以及两者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22)可水解鞣质: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稀酸或酶的作用下,可水解成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和糖或多元醇。 (23)氨基酸:是一类既含羧基又含氨基的一类化合物。 (24)蛋白质:是由多达几百个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而成。 (25)薁类衍生物:凡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都称为薁类(azulenoids)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生物活性。

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 作者:鲍建材、刘刚、郑友兰、张崇禧 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系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药理作用,多年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西洋参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包括皂苷类、挥发油类、氨基酸类、糖类和聚炔类等,但主要是皂苷类成分。人类对西洋参的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早在1854年美国一学者便从西洋参中分离得到了第一个皂苷类成分,但对西洋参全面深人的研究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已从西洋参中分离鉴定出的皂苷类成分有3种:达玛烷型(Dammarane),齐墩果烷型(Oleanane),奥克梯隆醇型(Ocotillol)。而分离出的人参皂苷40余种。 根中皂苷的研究 1976年,李向高从美国产西洋参中分离得到3种皂苷元,即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和齐墩果酸皂苷元。1978年日本学者真田修一等从日本长野引种的西洋参中分离出人参皂苷Ro、Rb1、Rb2、RC、Rd、Re。1982年Besso,H.等分离出7种皂苷,即Rg1、Rg2、Rb3、Rb1、F2,绞股蓝皂苷Ⅺ和西洋参皂苷R1(quenquinoside-R1)。张崇禧从国产西洋参中分得人参皂苷RO、Rb1、Rb3。Rc、Rd、Re等。1983年魏均娴等从西洋参根中分得Ro、Rb1、Rg1、Re和pseudo-ginsenoside-F11(简称P-F11),P-F11是西洋参中的特有成分,是鉴别西洋参和人参的显著标志。1985年松浦等从西洋参根中分离出13种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b3、Rc、Rd、Re、Rg1、Rg2、F2。拟人参皂苷F11(pseudoginsenoside-F11),绞股蓝苷XVⅡ(gynostenoside-XV Ⅱ)和一种新的皂苷,即西洋参皂苷R1。1987年徐绥绪等从辽宁栽培的西洋参根中分得:RO、Rb1、Rb2、Rd、Re、Rg1。Rg2、Rg3、Rh1和一种新皂苷,命名为人参皂苷Rao。印度学者报道从美国引种栽培的西洋参中发现9种皂昔,主要为人参皂昔Rb类。LeMen-OlivierL等从法国产西洋参中分得:Rb1、Rd,Re、PF11、Gy-XVⅡ。1994年李向高等从西洋参根中分离鉴定出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b1、Rb2、Rd。1998年周雨等从西洋参中分得丙二酸单酰基人参皂苷-Rb1(简称M-Rb1)、Rb1、Re。1997年李铣等从加拿大西洋参中分得两个新的齐墩果酸型皂苷,命名为quin-quenoside-R3,R4(简称Q-R3,Q-R4)及Rb2、Rb3、Rc、Rd、Re。Rg2、Rg1、Rg3、Rhl、20R-Rh2。MaYuanchun等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西洋参中主要皂苷进行了测定,找到了主要皂苷在根中的分布和比例情况,为产品的质量控制打下了基础。吴广宣等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吉林与美国产西洋参中主要皂苷的含量进行了比较测定。 孙文基等对西洋参的不同部位,根。茎、叶、花和果中总皂苷采用比色法进行了测定,采用薄层扫描法对西洋参不同部位中的P-F11含量进行了考察。杨崇仁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云南丽江引种的西洋参中10种皂苷成分(M-Rb1、M-Rb2、M-RC和Rb1、Rb2、Rc、Rd、Re、Rg1、Ro)进行了分析鉴定,并讨论了不同的栽培年代。采收季节、不同的地下部位及不同商品等级中皂苷含量的变化。西洋参根不同组织部位中皂苷的含量测定表明人参皂苷主要分布于韧皮部和周皮中,特别集中于树脂道中,木质部中含量较少,西洋参中的人参皂苷含量与韧皮部的面积呈正比;西洋参不同生育期限的增长动态及人参皂苷含量变化的研究表明,休眠期人参皂苷的含量较高,展叶后至盛花期含量明显下降。根中人参皂苷的积累随着参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生长第4年参根中人参皂苷含量可达6.36%,与原产美国同年生的参根中人参皂苷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闻平等对西洋参总皂苷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用超声波处理提取西洋参中的总皂苷,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减少了取样量和溶剂量,方法简便易行,初步认为本法可代替部颁方法。

中药鉴定学重点1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走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3.显微化学反应:将药材的切片、粉末或浸出物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后产生沉淀或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和颜色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4.理化鉴别:利用中药中存在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品质优劣的方法。 5.木间木栓:又称内涵周皮。即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栓环带,通常由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栓化形成。如黄芩的老根中央可见木栓环。有的根中的木间木栓环包围一部分韧皮和木质部,把维管柱分隔成几个束,如甘松根。 5.内涵韧皮部:在次生木质部中包裹的次生韧皮部。这是形成层活动不规则产生的异常构造。在某段时间,形成层不仅向外也可向内生长韧皮部,但其后又恢复正常生长,致使次生韧皮部被包裹在次生木质部中。如黄芩,华山参,沉香 6.内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内侧的初生韧皮部。 7.次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表皮死亡脱落,栓内层的数列细胞中有的比较发达。 8.后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9两面叶:常为一至数列长柱形的细胞栅栏组织,一般分布在上表皮下方,细胞内含大量叶绿体。 10等面叶:上下表皮内方有栅栏组织或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层不清晰,形成等面叶。 11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表皮细胞数) 12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13.脉岛数: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14.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由异型维管束形成的暗红色星芒状小点,排列成环,木质部在外,韧皮部在内,射线星状射出。 15.云锦花纹:何首乌块根横切面皮部由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形成的云朵状花纹。 16.罗盘纹:商陆根横切面的多轮环状凸起的花纹,木部隆起,是由同心环状异型维管束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 17.过桥:黄连根茎上的长而光滑,形如茎秆的节间。 18.铁线纹:人参根上紧密深陷的横状环纹。 19.珍珠疙瘩:人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 20.枣核艼:人参的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21.狮子盘头:某些根茎类药材顶端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膨大突起,状如狮子头,如党参,三七。 22.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3.马牙嘴:炉贝外面2枚鳞叶大小相近顶端较瘦尖,开口。 24.虎皮斑:炉贝表面黄白色,较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 25.红小辫:天麻顶端残留的红棕色干枯芽苞,细长皱缩似瓣状。 26.鹦哥嘴:冬麻顶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孢,因头尖色为红棕色似鹦哥之喙而得名。 27.圆底盘:天麻底端圆脐形瘢痕,为母麻脱落的疤痕。 28.蛤蟆皮:天麻表面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形似蛤蟆的外皮。 29. 车轮纹: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

中药鉴定学试卷及答案(1)

中药鉴定学试卷(1)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性状鉴定: 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3.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4. 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5. 挂甲:牛黄加水调和,涂于指甲上,将指甲染成淡黄色,习称挂甲。 二、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D.本草纲目E.植物名实图考 2.样品检定时,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用的(B) A.2倍数 B.3倍数 C.4倍数 D.5倍数 E.6倍数 3.一般宜在春末夏初采收的中药是(D) A.根及根茎类中药 B.全草类中药 C.果实种子类中药 D.皮类中药 4.根头部有“狮子盘头”之称的药材是(B) A. 太子参 B. 党参 C. 明党参 D. 南沙参 E. 北沙参 5.皮类中药粉末镜检不应有(D) A. 石细胞 B. 结晶 C. 纤维 D. 导管 E. 油室碎片 得分评卷人

6. 大黄根茎横切面具有(A) A.星点 B.云锦状花纹 C.朱砂点 D.车轮纹 7.组织中具有晶鞘纤维的药材是(B) A.人参 B.甘草 C.黄连 D.黄芪 8.番泻叶和大黄粉末遇碱试液显(B) A.蓝色 B.红色 C.绿色 D.紫色 E.黄色 9.小茴香果实的分泌组织为(B) A.油细胞 B.油管 C.油室 D.树脂道 E.蜜腺 10.条痕为红色至褐红色的矿物类中药是(C) A. 磁石 B. 自然铜 C. 朱砂 D. 雄黄 (二)多选题 1.中药鉴定的依据是:(ABC) A.《中国药典》 B.《卫生部药品标准》 C.地方药品标准 D.中药志 E.中药鉴定学 2.在产后加工过程中需要“发汗”的药材有(AB): A. 厚朴 B.杜仲 C. 延胡索 D.丹皮 E.人参 3.下列具有分枝状石细胞的药材是(BD) A.黄连 B.厚朴 C.黄柏 D.五味子E黄芪 4.“四大怀药”是指(BCDE) A. 金银花 B.山药 C.地黄 D. 菊花 E.牛膝 F. 当归 5.来源于唇形科植物的药材是(ABE) A.黄芩 B.丹参 C.泽兰 D.佩兰 E.茺蔚子 6.用水提取后,取提取液置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可产生持久性泡沫的药材为(ABCE): A.人参B.三七C.桔梗D.苦参E.柴胡 7.金银花的显微特征是(ABC) A.腺毛 B.花粉粒 C.非腺毛 D.草酸钙方晶 E.油细胞 8.何首乌具有以下哪些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ABD) A.含蒽醌类衍生物 B.块根有异常维管束 C.根茎有异常维管束

中药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中药化学 ※五碳醛糖:木糖、阿拉伯糖、核糖 六碳醛糖:葡萄糖、甘露醇、半乳糖 甲基五碳糖:鸡纳糖、鼠李糖、夫糖 六碳酮糖:果糖 糖醛酸:葡糖糖醛酸、半乳糖醛酸 记忆口诀: 阿拉不喝五碳糖,给我半缸葡萄糖 鸡鼠夹击夫要命,果然留痛在一身。 ※氧苷:醇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狼芽菜苦苷 酚苷:天麻苷、水杨苷 氰苷:苦杏仁苷 硫苷:萝卜苷、芥子苷 氮苷:腺苷、巴豆苷 碳苷:芦荟苷、牡荆素苷 ※萘醌:紫草素、易紫草素 菲醌:邻菲醌:丹参醌ⅡA、ⅡB 对菲醌:丹参新醌甲、乙、丙 ※简单香豆素: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秦皮) 呋喃香豆素:补骨脂内酯 吡喃香豆素:白花前胡、紫花前胡 异香豆素:茵陈炔内酯 其他香豆素:黄檀内酯 ※五味子:联苯环烯型木脂素 厚朴:新木脂素 ※黄酮:C6-C3-C6 具有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芩:黄芩素;黄芩酮类 葛根:大豆素、葛根素、异黄酮类(氧苷、碳苷) 银杏叶:木犀草素类(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槲皮素 槐花:总黄酮、黄酮醇类 陈皮:橙皮苷、二氢黄酮类 满山红:杜鹃素、二氢黄酮类 ※单萜:香叶醇、薄荷醇、龙脑、 环烯醚萜:栀子苷、京尼平苷、梓醇、梓苷、玄参苷 裂环环烯醚萜苷:龙胆苦苷 倍半萜:青蒿素(单环)、莪术醇(双环) 二萜:叶绿素、V A、穿心莲内酯(抗菌消炎作用)、银杏叶内酯(治疗心血管疾病)、雷公藤甲乙素内酯 四环三萜类:羊毛甾烷型(猪苓酸)、达玛烷型(20S原人参二醇)、(黄芪) 五环三萜类:齐墩果烷型:齐墩果酸(甘草、柴胡) 乌苏烷型:乌苏酸 羽扇豆烷型:羽扇豆醇、白桦醇(酸) ※螺旋甾烷型:L拔揳皂苷元、剑麻皂苷元、(知母) 异螺旋甾烷型:D薯蓣皂苷元、沿阶草皂苷元 ※柴胡:Ⅰ型:柴胡皂苷a c d e 环氧醚键 Ⅱ型:柴胡皂苷b1 b2 异环双烯类 Ⅲ型:柴胡皂苷b3 b4 △12齐墩果烷 Ⅳ型:柴胡皂苷g 同环双烯 Ⅴ型:齐墩果酸衍生物 ※A/B B/C C/D C17取代基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 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 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 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 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 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 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24.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 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中药鉴定学部分

中药鉴定学部分: 1、掌握中药鉴定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1.1定义: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就是鉴定和研究重要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1.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发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的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3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即:两级药品标准)。其中,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1.4常用的中药鉴定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等方法。 1.5中药鉴定的取样要求: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②粉末状药材

25g。③贵重药材5~10g。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代表性的样品。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将所取样品混合拌匀,即为总样品。对个体较小的药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分;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2、掌握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草本著作: 中药鉴定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用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矿物等,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主要的本草著作有: 《神农本草经》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中药鉴定学试卷3

中药鉴定学试卷(3)参考答案 二、选择题 1.中药质量标准中“鉴别”验的主要目的是A A.确认中药的真伪 B. 测定中药主成分的含量 C.评价中药的安全性 D. 鉴定中药的优劣 2.药材产地加工通常使用的“低温干燥”的温度是:( B) A、50℃以下 B、60℃以下 C、70℃以下 D、80℃以下 E、以上 都不是 3.取粉末少量,加95%乙醇1-2滴,片刻后加30%硝酸1滴,放置片刻后镜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加热结晶显红色并消失的生药是(B) A. 大黄 B. 黄连 C. 黄芩 D.黄芪 4.下列药材具有车轮纹的有(D) A.商陆 B.牛膝 C.何首乌 D.粉防己 E.山豆根 5.组织中具有晶鞘纤维的药材是(B) A.人参 B.甘草 C.黄连 D.黄芪 6.某贝母商品,呈长圆锥形,表面黄白色,稍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外层两瓣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可初步判断为(C) A.松贝 B.珠贝 C.炉贝 D.青贝 E. 平贝 7.黄芩横切面镜检,老根中央可见(A) A. 栓化细胞环 B. 石细胞环 C. 纤维束 D. 环髓纤维 8.下列药材原植物不相同的是(D) A.红花和白平子 B.益母草和茺蔚子 C.枸杞子和地骨皮 D.何首乌和天仙藤 9.气清香,入口无清凉感的药材是(B) A.天然牛黄 B.人工牛黄 C.冰片 D.薄荷 10.厚朴和肉桂的分泌组织为(A) A.油细胞 B.油管 C.油室 D.树脂道 E.蜜腺 (二)多选题 1.属于山东道地药材的有(AE) A.金银花 B.山药 C.地黄 D.当归 E.北沙参 2.具异型维管束的药材有(BCE) A.大血藤 B.何首乌 C.牛膝 D.粉防己 E. 大黄 3.白芷为(AD) A.药用部分为根 B.菊科植物 C.气微,味苦而微甜D.气香浓烈, 味微苦E.主产云南、广西 4.金银花的显微特征是(ABC) A.腺毛 B.花粉粒 C.非腺毛 D.草酸钙方晶 E.油细胞 5.蛤蚧的鉴别特征有(AC) 得分评卷人

中药化学

1、一次代谢产物:叶绿素、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维持有机体正常生存的必须物。) 2、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黄酮、萜类、皂苷。(反映植物特性特征。) 3、甲戊二羟酸途径:萜类,甾类。氨基酸途径:生物碱。复合途径:黄酮。 4、溶剂提取法:极性由弱到强: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 酯<正丁醇<丙酮<甲醇<水。选择要点:相似相溶。提取方法:煎煮法(简单,但加热易破坏成分不宜),浸渍法(不用加热,但时间长效率低),渗漉法,回流提取法(受热不稳成分不宜),连续回流提取法。 5、色谱分离法:①吸附色谱(吸附原理。氧化铝:生物碱,甾,萜。活性炭:氨基酸,糖, 苷。聚酰胺:酚,醌,黄酮,蒽醌)②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原理,葡聚糖凝胶)③离子交换色谱(纤维素)④大孔树脂色谱(物理吸附)⑤分配色谱。 6、糖:单糖(葡萄糖,果糖,鼠李糖),低聚糖(2~9个单糖糖苷键聚合,蔗糖),多糖。 Cx(H2O)y。极性大,有旋光性。D-葡萄糖。 7、糖的显色反应:①α-萘酚反应(Molish): 加5%α-萘酚乙醇液3滴,沿管壁缓缓加入 浓硫酸,产生紫色环。②菲林反应:还原糖与碱性酒石酸铜试剂反应,产生氧化亚铜砖红色沉淀。③多伦反应:还原糖与氨性硝酸银试剂反应,生产银镜或黑褐色的银沉淀。 ④碘呈色反应:蓝色,紫红色。 8、苷:苷元与糖结合而成。分类:按苷键原子:氧苷(醇苷,酚苷,酯苷,氰苷(※苦杏 仁苷));硫苷;氮苷;碳苷(水溶性小,难于水解。牡荆素,芦荟苷)。。理化性质:固体,旋光性(多数左旋)。苷键裂解(※酸催化水解:①按苷键原子:N-苷>O-苷>S-苷>C-苷。②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③酮糖苷较醛糖苷易水解。④吡喃糖苷水解速度: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⑤氨基糖苷较羟基糖苷难于水解:2-氨基糖苷<2-羟基糖苷<6-去氧糖苷<2-去氧糖苷<2,6-去氧糖苷。⑥芳香族苷比脂肪族苷易水解。。碱催化水解。。酶催化水解:麦芽糖酶是α-苷酶只能水解α-葡萄糖苷;苦杏仁酶是β-苷酶,主要水解β-葡萄糖苷键。。甲醇解反应。。乙酰解反应。。氧化开裂反应(常用Smith降解法:过碘酸,四氢硼钠,稀酸))。苷的检识:Molish 反应(一般正丁醇萃取后进行)。 9、醌类:①苯醌(邻苯醌,多为对苯醌)。②萘醌(α(1,4)多数、β(1,2)、amphi(2,6))。③ 菲醌(邻菲醌,对菲醌,※丹参醌)。④蒽醌(单醌核:(天然蒽醌以9,10-蒽醌最常见,1,4,5,8α位;2,3,6,7β位)※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苯环上。酸:酸>素>芦荟>酚>醚),茜草素型(羟基分布在一侧苯环上)蒽酚衍生物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双蒽核:二蒽酮结合方式:C10-C10’)(番泻苷A: C10-C10’反式连接;B:顺式连接;C:反式;D:顺式)。。物性:游离醌有升华性,溶于有机溶剂。小分子苯醌萘醌有挥发性。 极性小。。化性:①酸碱性:含羧基的醌酸性强;酚羟基数目多酸性强;β-羟基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α-。。-CO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两个或两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②颜色反应:Feigl反应:碱性条件下加热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无色亚甲蓝反应:是苯醌及萘醌的专用显色剂,在PC上呈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区别。。Borntrager反应:羟基醌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使颜色加深,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本法检验是否含蒽醌。。Kesting-Craven 反应:苯醌萘醌碱性条件下与含活性亚甲基试剂的醇溶液反应,生成蓝绿色或蓝紫色。。 提取:碱提酸沉。分离:色谱法不用碱性氧化铝,与酸性蒽醌发生不可逆吸附难以洗脱。 10、苯丙素(C6-C3)分类:①简单苯丙素(苯丙烯类,苯丙醇类,苯丙醛类,苯丙酸类 (※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②※香豆素(母核:苯骈α-吡喃酮。分类:简单香豆素(※七叶内酯,七叶苷,滨蒿内酯),呋喃香豆素(※补骨脂素),吡喃香豆素,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本科《中药鉴定学》考试试卷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本科《中药鉴定学》考试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其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总题数:10,分数:10.00) 1.中药细辛入药部位是() A.全草 B.根 C.根和根茎√ D.叶 2.下列药材中哪一种不含晶鞘纤维() A.番泻叶 B.黄柏 C.鸡血藤 D.黄芪√ 3.川贝母的药用部位应是() A.鳞茎√ B.根茎 C.块茎 D.块根 4.厚朴中的分泌组织是() A.油室 B.油管 C.油细胞√ D.乳汁管 5.蟾酥加工时不可使用的器械是() A.铜器 B.铝器 C.铁器√ D.瓷器 6.大黄抗菌的有效成分是() A.结合性蒽醌类衍生物 B.生物碱 C.游离性蒽醌类衍生物√ D.番泻甙 7.广藿香和绵马贯众共有的特征是() A.非腺毛 B.腺毛 C.腺鳞 D.细胞间隙腺毛√ 8.下列几组药材中,主要成分为小檗碱的是() A.黄芩黄连 B.黄连黄柏√ C.黄柏厚朴 D.厚朴丹皮 9. 巴豆果皮非腺毛为() A.单细胞 B.双细胞 C.多细胞

D.星状毛√ 10.红花的最佳采收时间是() A.花冠由黄变红√ B.由黄变棕 C.由绿变红 D.由绿变棕 二、多项选择题(请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标号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总题数:10,分数:20.00) 11.桔梗科植物药材中常有()()()()() A.菊糖√ B.草酸钙针晶 C.乳汁管√ D.油室 E.油管 12.味连的主要性状特征是()()()()() A.多弯曲有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 B.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 C.断面木质部金黄色√ D.气微,味极苦√ E.味苦 13.药材产地加工时需要“发汗”的有()()()()() A.厚扑√ B.杜仲√ C.黄柏 D.丹皮 E.肉桂 14.沉香与白木香的主要区别是()()()()() A.圆柱状或不规则棒状,表面有刀劈痕。√ B.质坚硬而重,沉于水或半沉于水。√ C.气味较浓。√ D.燃之发浓烟,香气强烈。√ E.质坚硬而轻,不沉于水或半沉于水。 15.组织中有油细胞的药材有()()()()() A.五味子√ B.木香 C.黄柏 D.肉桂√ E.石菖蒲√ 16.Flos Loniceaae的主要产地是()()()()() A.山东√ B.河南√ C.黑龙江 D.河北 E.广东 17.肉桂根据采收加工方法不同应有以下几种加工品()()()()() A.官桂(桂通)√ B.企边桂√ C.板桂√ D.桂碎√

(整理)中药化学

一、填空题 1、采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要注意(),溶剂按()可分为三类,即(),()和()。 2、多糖是一类由()以上的单糖通过()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3、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称为(),根据形成苷键的苷元羟基类型不同,又分为()、()、()和()等。 4、苷类的溶解性与苷元和糖的结构均有关系。一般而言,苷元是()物质而糖是()物质,所以,苷类分子的极性、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 5麦芽糖酶只能使()水解;苦杏仁酶主要水解()。 6.醌类化合物在中药中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7.中药中苯醌类化合物主要分为()和()两大类。 8.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属于()结构类型。 9.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醌ⅡA属于()化合物。 10.中药丹参根中的丹参新醌甲属于()化合物。 11.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主要为()、()、()、()和()。 12.新鲜大黄含有()和()较多,但它们在存放过程中,可被氧化成为()。 13.根据羟基在蒽醌母核上位置不同,羟基蒽醌可分为()和()两种,前者羟基分布在()上,后者羟基分布()上。 14.用色谱法分离游离羟基蒽醌衍生物时常用的吸附剂为()。 15.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母核为()。 16.黄酮的结构特征是B环连接在C环的2位上,若连接在C环的3位则是();C环的2,3位为单键的是();C环为五元环的是();C环开环的是();C 环上无羰基的是()或()。 17.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存在()和()有关,如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当2位引入(),即形成()而显现出颜色。 18.一般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显();查耳酮为();而二氢黄酮为(),其原因是();异黄酮缺少完整的交叉共轭体系,仅显()。 19.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如果在()位或()位引入()或()等供电子基团,能促使电子移位和重排而使化合物颜色()。 20.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等有机溶剂,分子中羟基数目多则()增加,羟基甲基化则()增加,羟基糖苷化则()增加。 21.不同类型黄酮苷元中水溶性最大的是(),原因是();二氢黄酮的水溶性比黄酮(),原因是为()。 22.用碱液提取黄酮时,常用的碱液有()、()、()、()等。 23.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黄酮时,先将样品溶于乙醚,依次用碱性由()至()的碱液萃取,5%NaHCO3可萃取出(),5%Na2CO3可萃取出(),0.2%NaOH可萃取出(),4%NaOH可萃取出()。 24.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形成()而产生的。 25.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第八节皂苷类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讲义编号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分类: 螺旋甾烷醇类(菝葜皂苷元和剑麻皂苷元) 异螺旋甾烷醇类(薯蓣皂苷元和沿阶草皂苷D苷元) 呋甾烷醇类(原蜘蛛抱蛋皂苷) 变形螺旋甾烷醇类(燕麦皂苷B) [讲义编号NODE70267800231300000107:针对本讲义提问] 引申知识点——螺旋甾烷醇和异螺旋甾烷醇类结构特点。 (1)甾体皂苷元由27个碳,六个环,其中A、B、C、D环为环戊烷骈多氢菲结构的甾体基本母核,E和F环以螺缩酮形式相连接。 (2)一般B/C和C/D环的稠合为反式,A/B环有反式也有顺式。 (3)分子中可能有多个羟基,大多在C-3上有羟基。 (4)在甾体皂苷元的E、F环中有三个不对称碳原子C-20、C-22和C-25。C-20位上的甲基都是α构型, C-22位对F环也是α构型。C-25甲基则有两种取向,直立键时为β型,其绝对构型为L型;平伏键时则为α型, 其绝对构型为D型。 (5)甾体皂苷分子中不含羧基,呈中性,故又称中性皂苷。 [讲义编号NODE70267800231300000108:针对本讲义提问] 多项选择题 甾体皂苷的结构特点有 A.苷元由27个碳原子组成 B.E环和F环以螺缩酮的形式相连接 C.C-25位甲基有两种取向 D.分子中多含羧基 E.分子中多含羟基

[讲义编号[讲义编号[讲义编号

[讲义编号NODE70267800231300000112:针对本讲义提问] 二、皂苷的理化性质 大纲要求: (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 (2)皂苷的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 (一)性质 1.性状:多数具有苦而辛辣味,对人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鼻内黏膜尤其敏感;具有吸湿性。 2.酸性:多数三萜皂苷多呈酸性;大多数甾体皂苷呈中性。 3.溶解性:极性较大,易溶于水、热甲醇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在含水正丁醇中有较大的溶解度; 有助溶性能,可促进其他成分在水中的溶解。 4.发泡性:水溶液经强烈振荡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缘故。 5.溶血性:皂苷的水溶液大多能破坏红细胞产生溶血,这是因为多数皂苷能与胆固醇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人参总皂苷没有溶血现象,但经分离后,人参三醇及齐墩果酸为苷元(B型和C型)的人参皂苷具有显著的溶血作用, 而以人参二醇为苷元(A型)的人参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溶血指数:在一定条件(等渗、缓冲溶液及恒温)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解的最低溶血浓度。 [讲义编号NODE70267800231300000113:针对本讲义提问] 多项选择题 大多数皂苷共同的性质有 A.苦味及辛辣味 B.吸湿性 C.易溶于氯仿 D.能产生泡沫 E.溶血性 [讲义编号NODE70267800231300000114:针对本讲义提问] 最佳选择题 对人体黏膜有刺激性的化合物是 A.黄酮苷 B.香豆素苷 C.皂苷 D.环烯醚萜苷 E.蒽醌苷 [讲义编号NODE70267800231300000115:针对本讲义提问]

中药鉴定学笔记——考试重点

根茎类中药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区别 双单 外表有木栓层无木栓层或薄 断面形成层的环纹内皮层的环纹 V.B . 环状排列散布 髓中央具髓中央无髓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茸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细辛 大黄 何首乌 牛膝 商陆 银柴胡 太子参 【来源】毛茛科乌头干燥母根——川乌 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 【性状】 一、生川乌: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而麻舌 二、生草乌: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 【产地】浙江产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略煮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 【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味微苦、酸涩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的根茎——“味连” 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 云南黄连的根茎——“云连” 【性状】 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鸡爪黄连”;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味极苦。雅连:多单枝,“过桥”较长 云连:多单枝,弯曲呈钩状,较细小 防己 延胡索 板蓝根 苦参 山豆根 北豆根 甘草 黄芪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称“金井玉栏”;显“菊花心”;气微,生豆腥气弄,味微甜。注:黄芪(色深)和甘草(色浅) 远志 【性状】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嚼之有刺喉感(甘草水煮) 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园参”:栽培品 ◆“林下山参”、“籽海”:播于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热生长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关药”

【性状】1.上部或全体有疏浅的粗横纹及明显纵皱纹,须根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2.根茎(芦头)具稀疏凹窝状茎痕(芦碗)及不定根(艼)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 【产地】云南东部(滇七) ;广西西部的田东、田阳等县(田七) 【采收】主根称“三七”,剪下的芦头、侧根、细根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性状】表面灰黄色(铜皮)或灰褐色(铁皮),周围有瘤状突起,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味苦,后回甜。 白芷 【性状】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或排列成四纵行。形成层环近圆形(散生)或近方形(纵生) 南沙参 【来源】桔梗科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的根 【性状】体轻,质松泡 龙胆 【产地】东北,“关龙胆” 【性状】味甚苦 百前 【性状】质脆,断面中空,称“鹅管百前” 紫草 【产地】新疆、内蒙古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杂质)。 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 lignans C 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volatile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 estersaponins)。 prosapogenins)。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着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steroidalsaponins)是一类由螺甾烷(spirostane)类化合物与糖结合而成的甾体苷类,其水溶液经振摇后 (alkalodis)是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两性生物碱:分子中有酚羟基和羧基等酸性基团的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氧化物的生物碱。 hydrolysabletannins):指分子中具有酯键和苷键,在酸、碱、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为小分子酚酸类化 condensedtannins):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鞣红” (渗漉液),渗漉筒 第一章绪论 中药化学在研制开发新药、扩大药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答: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天然物中寻找生物活性成分,通过与毒理学、药理学、制剂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密切配合,研制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方便的新药,这是国内外新药研制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研制出的许多药物,目前仍是临床的常用基本药物,如麻黄素(麻黄碱)、黄连素(盐酸小檗碱)、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黄毒苷(digitoxin)等药物。 有些中药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含量少,或该中药产量小、价格高,可以从其它植物中寻找其代用品,扩大药源,大量生产供临床使用。如黄连素是黄连的有效成分,但如果用黄连为原料生产黄连素,其成本很高。一般来讲,植物的亲缘关系相近,则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相同或相近。因此,可以根据这一规律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某中药有效成分的代用品。 有些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不太强,或毒副作用较大,或结构过于复杂,或药物资源太少,或溶解度不符合制剂的要求,或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等,不能直接开发成为新药,可以用其为先导化合物,通过结构修饰或改造,以克服其缺点,使之能够符合开发成为新药的条件。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写出常用溶剂种类。 答: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依据是什么 答:选择溶剂的要点是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溶剂的沸点应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哪些成分的提取 答:水蒸汽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汽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气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苷键具有什么性质,常用哪些方法裂解苷类的酸催化水解与哪些因素有关水解难易有什么规律 答:苷键是苷类分子特有的化学键,具有缩醛性质,易被化学或生物方法裂解。苷键裂解常用的方法有酸、碱催化水解法、酶催化水解法、氧化开裂法等。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常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甲酸等,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溶液中进行。水解发生的难易与苷键原子的碱度,即苷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及其空间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利于苷键原子质子化,就有利于水解。 ·苷键的酶催化水解有什么特点 答:酶是专属性很强的生物催化剂,酶催化水解苷键时,可避免酸碱催化水解的剧烈条件,保护糖和苷元结构不进一步变化。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酶的专属性主要是指特定的酶只能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如α-

皂苷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物活性及应用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013641463.html, 皂苷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物活性及应用进展 作者:李沛霞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4期 摘 ;要:皂苷(Saponin)是苷元为三萜或螺旋甾烷类化合物的一类糖苷,主要分布于陆地高等植物中。其苷元为具有螺甾烷及其有相似生源的甾族化合物或三萜类化合物。大多数皂苷水溶液用力振荡可产生持久性的泡沫,故称为皂苷。皂苷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胆固醇、保肝、免疫调节、抗炎、抗微生物等多种活性。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皂苷类化合物的主要生物活性和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皂苷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皂苷化合物;生物活性;应用;展望 1.生物活性 1.1 抗菌、抗炎作用 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炎活性。李庆华[1]等人研究了大豆皂苷对重症中暑大 鼠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发现大豆皂苷可通过减少重症中暑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及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起到提高机体承受热打击和高强度运动能力的作用。 1.2 降血脂、降胆固醇及抗动脉硬化作用 Fujiwara[2]等给ApoE基因缺陷小鼠口服esculeo-side A 后,可以显著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的面积,证明纯化的esculeo-side A可显著抑制ACBZT 蛋白的活性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 1.3 免疫调节作用 从皂树(蔷薇科)中得到的皂苷在世界范围被研究多年,并将其作为免疫辅助剂上市。曹法昊[3]等人发现总党参皂苷对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增强作用明 显,为其用于保健品或药品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人参皂苷[4]对正常动物的内皮系统的吞 噬功能有刺激和促进作用,能使自身免疫增强,也是免疫调节剂,能提高小鼠T、B淋巴细胞对相应分裂原的反应性,还能对抗自身引起的免疫功能急剧下降。 1.4 保肝作用 Khanal[5]等报道桔梗皂苷可作为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活化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MPK)来预防酒精性脂肪肝;桔梗皂苷能够降低乙醇诱导性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抑制肝脏中甘油三酯的累积,预防肝损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