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2集中华先祖

2021年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2集中华先祖

2021年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2集中华先祖
2021年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2集中华先祖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第02集中华先祖

欧阳光明(2021.03.07)

梦想,人类前行的动力。

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有着最古老的文明。我们有过辉煌,也曾经历苦难,但是,梦想一直照耀我们前行。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我们在铸造新的辉煌。这是一个充满机会与梦想的时代,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我们将带您回到远古聆听我们祖先最古老的故事。

泥河湾遗址群河北省阳原县

桑干河婉蜒延伸,由东向西,横贯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全境,将一片叫做泥河湾的地方切割成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峡谷,这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地方,却是迄今发现的我们远古祖先最北端的活动地点。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在大约二百万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大湖,这个湖的面积是九千多平方公里,当时是最大的一个古湖,淡水湖。

一系列的考古活动,把泥河湾的名字同中国漫长的石器时代以及人类的起源联系起来。1978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一个叫做小长梁的地方,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泥河湾首次发现史前遗物。2001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另一处遗址的发掘中有了意外的收获,在现场,一具远古猛犸象骨骼化石出现在人们面前。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当时,发掘出草原猛犸象的肋骨16条,还有它的门齿。

令人惊奇的是,这具化石除了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的痕迹外,一件大象肋骨附近的燧石刮削器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其中有一条大象肋骨,它上面就放着一块刮削器,这个就说明当时人类刮骨吃肉以后,把石器放在大象肋骨上,现在从16条肋骨上看,都有刮削器刮的痕迹。

这个发现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二百万年前人类餐食大象的生动场景。

远古的泥河湾,一只猛犸象步履缓慢地走向沼泽,那里的水源是它身体正需要的,突然,它的前肢陷入泥泞并越陷越深,杀机正在陡然逼近,埋伏在丛林里的古人快速冲向大象,用最原始的石器和木棒给予它致命的一击,大象无力还击,慢慢倒下,那些猎食者用锋利的切割器割下鲜美的象肉,享受自己的午餐。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泥河湾一带出土了众多的打制石器和古动物化石,却没有发现一件百万年以上的古人类化石。我们的祖先

在哪里呢?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先秦重要的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讲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一尊天神女娲降生了,她独自一人来到凡界,见景色优美却独少生灵,便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出一个个小人,后来,她嫌捏弄泥人太费力,就用枝条沾了黄泥乱甩,顿时,贵贱人等应运而生,繁衍生息。

这是我们孩提时听到的关于中国人起源的故事,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幻的传说。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切与传说、神话、考古论证,甚至每一个人的想象混杂一起,成为一个神秘、遥远而又模糊的话题。

随着大爆炸,宇宙形成了无数的星系,在太阳的周围,有一颗蔚蓝色的行星,这就是我们的地球,大气层和液态水使得地球成为我们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大约在四十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最初的生命,而人类的出现则是数百万年前的事情。

禄丰古猿化石遗址云南省禄丰县

刘建荣云南省禄丰古猿博物馆馆长

刘:这是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石灰坝,这个具体的地方小地名叫庙山坡,这是出土禄丰古猿(化石)的地方。

我们的祖先来自于一种数量稀少的古猿,以致今天很难发现他们的遗迹,他们在森林里腾跃飞荡,靠采集植物为生,采摘果实和嫩叶的生活为这些古猿带来了发达灵巧的手指和上肢。

禄丰古猿头骨化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从1975年开始,考古人员陆续在云南禄丰县的地层内发掘出一具残缺的古猿头骨,若干个颌骨和上百颗牙齿,它们距今约八百万年,这是中国迄今知道与人类最为接近的动物,被国际古人类学界定名为腊玛古猿禄丰种,但,他们依然还是栖息在树上的猿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古猿告别树上的生活来到地面,走向能够直立行走的人类呢?答案众说纷纭。德国著名古植物专家汉斯,从一个独特的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汉斯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

汉斯:在过去的五千万年里,地球上曾发生过很多次大型气候变化事件,大约四千五百万年前,地球经历了最后一次升温事件,导致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炎热,然后开始降温,一直持续,一直持续,然而,在这期间出现一些持续很短的回暖时期,白从中新世以来,我们知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了降温事件,在这段时期,地球上首次在南极出现了冰川的时期,今天,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任何雨林的迹象。

数百万年前,随着气候的变化,食物逐渐短缺,古猿开始从树上来到了地面,它们不得不经常搬动石块寻找食物,或者用棍棒挖掘野生植物的块根充饥,在这些劳动中,古猿的四肢逐渐产生分化,前肢逐渐从支撑身体的作用中解脱出来,分化成手,后肢则单

独承担起支撑身躯的作用,分化成脚。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人的两个腿走路跟恐龙,跟鹅这个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身体不是直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直的,这个叫直立两条腿行走,那么这样一直立起来呢,头骨就在上头了,不像其他的动物都在前头,那么,所以他的脊柱,我们不是有脊梁骨吗?这个脊柱形成四个弯曲,这样的话呢,他就把脊枉赋予弹性,所以人跑、跳的时候,不会把这个脑子给震坏了。

直立行走,打开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源泉,我们的工具、武器、建筑、音乐、绘画以及后来形成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直立行走之上的。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住

高:直立行走呢,它使人的双手解放出来,可以来制作和使用工具,然后可以来携带东西,当然还可以进行一些这个撕打呀、这个防护呀,所以对手的解放,应该说是使人类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得到加强,还有其他的一些行为能力,实际上都与我们手有关系,另外就是说你站立起来了,你的视野可以更广,看得会更远。

当大地上出现了这些直起腰杆,昂头行走的祖先时,奇迹也随之发生,直立,使我们的祖先扩大了视野,他们可以发现更远的猎食目标,也能更加迅速发现远处的危险,而随着直立行走,他们的身体结构也逐渐改变,腿变得更加修长,这些都让我们祖先的生存能力得以大大提高,劳动促进了古猿四肢的分化,直立行走的猿人出现了。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人类进化分的阶段呢,这个有个历史过程,比如说最早的时候,在上世纪中叶的时候,那么分三个阶段,一个是猿人(直立人),古人(智人),新人(现代人)三个阶段,后来以后南方古猿也被纳入到人的范围里头以后,这里前头又加一个阶段,所以等于四个阶段。

元谋人遗址云南省元谋县

这里是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的大那乌村,1965年,地质工作者在这里进行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两枚牙齿化石,一颗是左上内侧门齿,另一颗是右上内侧门齿,对于这两颗牙齿,人们如获至宝,凭着经验他们判断这很有可结隐藏着一个秘密,一个关于我们祖先的重大发现。

元谋人牙齿化石(复制品)云南省元谋人博物馆

姜础云南元谋人博物馆原馆长

姜:后来晚上他们拿镜子照照,非常激动,可能就是人的,或者是古猿的,就特别包装了,不跟其他的动物化石放在一起了,就打着包装,后来就带回北京了。

这两颗化石被紧急运往北京,著名古人类化石家胡承志先生,对它们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比,元谋人牙齿跟猿类有明显的差

别,而跟北京猿人的牙齿标本相当接近,而在那两颗牙齿出土位置不远处,更多的惊喜出现了,这里先后出土了七件石器,人工打制痕迹十分清楚,而使用石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证据,那么,元谋人究竟生活在什么时期呢?

吉学平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吉:元谋人的年代曾经有过争议,但是,这个年代的测定和地质背景的研究是元谋人遗址所做的最详细的工作之一,全国投入了非常多的力量。

专家们根据牙齿化石的出土层位伴生动物化石的研究,测出元谋人的生活时代是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人类化石,学者将其命名为元谋直立人。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直立人呢,顾名思义他是能够直立行走的,这是因为在最开始发现这种化石的时候,就发现他能够进行直立行走这种性状,所以把他作为最早阶段的人,所以叫做直立人,相对于更早期的南方古猿和能人,他的脑量是增加的,大脑开始更加发达,大脑发达也表明他的智慧开始更加的发达。

二百万年以来,地球上至少已经历过四到五次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每次冰期的数万年中,无边无际的永久性冰雪,从南北极推进到温带甚至亚热带,仅留下赤道附近的狭窄生存空间,海水退去,绿野变荒漠,气候寒冷干燥,大量物种灭绝,我们祖先的幸存者被迫在饥寒交迫中长途迁徙,寻求新的生存乐土。

云贵高原上,元谋人寻找着食物,他们没有猎豹的速度,也没有狮子的力量,更没有野狼有力的下颚,但是,他们拥有灵巧的双手,速度惊人的长腿,以及他们手中的长矛和石器。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人类也没有像有些猛兽那样,尖牙利齿,所以他凭什么他能够活得下去,那么所以可能主要就靠用两个手,他能够利用自然界的东西来帮他的忙,这样他能够活下去,他可以用尖的石头块去挖块根这一类吃,他可以拿石头打动物等等。

狩猎改善了他们的体质,为了能够猎食成功,他们的双腿必须能够快速和长途奔跑,而在与体型较大的动物搏斗时,他们必须能够灵敏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平衡,这些需求会刺激和引导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和增长,并最终使人类变成了地球上最强悍的动物。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长江、淮河和华北地区,多处发现了距今二百万年前后的直立人化石或石器,证明我们的祖先在一两百万年前就已经劳动、生息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了。

1929年12月2日,北京西郊的周口店龙骨山上,寒冷的北风似乎吹得更加猛烈,在12米深的洞穴里劳动了一天的考古工作者准备收工,这时,在洞底秉烛发掘的工地负责人裴文中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头盖骨”,驰名中外的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就这样被发现了。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这是个复原的头骨,就是说真正发现的时候,就是上头这一块,这里有那么一小块,这里有那么一小块,都是零零碎碎的,他的头骨你比如说,这个前头有一个眉脊,这跟我们不一样的,他这个头顶呢,比较低的,像现代的人呢头顶就比较高的,那么他的后头有个沟,很深的,现在我们这里没有这个沟,他这个地方是比较收缩的,现代人他就没有那么收缩,这块儿是敞开的。

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很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但是他们的头盖骨下半部宽大,顶部收缩,而现代人则恰恰相反,下半部窄小,上部宽大,所以,北京猿人的脑子并不算大,只有现代人的一半,但是,北京猿人的肢骨却和现代人的极为接近,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结构,从这一点说,北京猿人完全可以像现代人一样行走,甚至奔跑。经过测算,考古人员得出北京猿人的身高,男性平均为156厘米,女性是144厘米。

在出土头骨的洞穴里,散布着大量的碎石片,它们就是原始人生前制造和使用的工具。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自从二百六十万年之前,应该是更早的阶段,就出现了石器以后,人类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演化的过程中,这个工具实际上技术是日臻成熟的,越来越复杂,工具的类型越来越多,原来的工具呢,一般是一器多用的,有一件,比如一块石头可能什么都来干,到后来就是被加工出各种的尖的、韧的,就像我们现在的工具一样,分门别类的,一种专门化的一个过程。

区别与动物的简单使用现成工具,我们的祖先开始自主地发明创造,已经腾出双手的他们,制造武器这一举动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物种比人类对使用武器和工具更加情有独钟,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是我们掌控世界的关键所在。

在周口店,考古人员在山洞里还发现了北京猿人留下的大批鹿骨,它们都已破碎并明显被焚烧过。

北京猿人遗址北京市周口店

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考古人员还有一个巨大的发现,洞穴堆积中有大量被火烧过的灰烬层,最厚的地方竟有6米,这些都说明,在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火了。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发现灰烬层的时候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这个时候当时呢就觉得这是什么东西呢?就拿来化验,在酒精灯上一烧,一烧了以后就发现呢里头有碳,黑颜色的东西是碳,不是别的,所以当时呢就认为,说明他是会用火,而且这个灰烬层里头呢还有一些骨头,这些骨头都变颜色了,变成蓝颜色或者青颜色了,那么看来也是烧的,还有一些石头,这些石头呢也都烧裂了,裂了所以看出是烧的,所以这个时候呢,科学家就写了报告,1931年,就说是这个灰烬层说明是用火了。

火,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文明,它帮助我们消化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之后再咀嚼食物,让食物更容易被我们消化、吸收,同时,日益丰富的营养让人类的大脑飞速进化,我们的头脑变得发达,两百万年间,人类脑容量增加了一倍多。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我们认为,他应该是取自然的火种,然后就是保留火种,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灰烬,集中的、很厚的灰烬在那个地方分布呢?就是因为他要保持它的燃烧,不能熄灭,熄灭他取不了火种,所以对于这个生活在洞穴里边,黑暗、潮湿的洞穴,作为有一些野兽、猛兽、猛禽不断地伺机去侵扰他们的这些人来说,火的熄灭应该是个灾难性的事件,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使这个火长燃不灭。

一位美国考古学者曾这样描绘北京猿人的用火场景:用火,是他每日生活的常项,他以紫荆的枝条作燃料,在开放的火塘上烧烤出肉香,火将温暖带进当时尚存的洞穴,使夜晚凶猛的野兽不作非分之想,对于他们来说火是珍贵的资产、无边的力量。

火的发现与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使人类第一次支配了自然界,从而最终告别了动物茹毛饮血的时代。

然而,北京猿人的生存环境并非太平,危险和杀机如影随形,大自然的各种考验锤炼着他们,他们不仅会同为猎取不到食物而挨饿,甚至会被凶猛的鬣狗追杀,吃掉。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本身鬣狗是一个凶猛的动物了,我们人类很少能够把它们给捕食到,它更多还是人类的竞争者,同样会去攻击、抢夺一些食草动物,那么它也会对人类形成攻击,因为鬣狗这种动物跟人类的习性有相似的地方,它是群居式的,集体的力量去围捕。

在周口店发现的四十多个个体中约有三分之一活不到十四岁就死去了,他们生活在高山密林、禽兽遍野的环境里,仅靠单独的个人力量几乎无力抵御猛兽,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携手相伴,过着群居生活,由于有了群体的组织,有了简单的石器,有了火,北京猿人已经渐渐拥有了掌握自己命运,甚至开拓新生活的能力。

猿人在经历了大约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后,又逐渐发展到了古人阶段。古人,又称早期智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延续到距今四五万年前,此时人类体质上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逐渐趋于消失,石器制作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中国境内的古人化石和遗迹分布较广,特别重要的有陕西大荔人、山西丁村和许家窑人等,但是,在那些古人与今天的人类之间仍就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么,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面孔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木榄山智人洞广西省崇左市

广西崇左,一次意外的发现,吸引了古人类考古界的目光。1996年,北京大学潘文石教授,开始对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在崇左木榄山,一个看似十分普通的洞穴里,潘

文石有了大量的收获,这里出现了大量哺乳动物的化石,其中,一块残缺的古人类下颌骨,成为最为重要的发现。

智人洞颌骨化石(复制品)广西崇左壮族博物馆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这是那个木榄山的下颌骨的断片,这是模型吧,那么,它为什么重要呢?就是因为它这个地方有这个突出来这个东西,你看,现代人呢这个地方也突出来,但是突出来很厉害,但是这个呢,突出来不那么厉害,有那么一点点,你看现代人这里是弯的,这样弯的,它呢,这么下来,这么过来。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所以这就是从这个化石的证据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早期智人出现的一个证据,而通过这个一些釉系法对这个样品进行分析,认为这个下颌骨呢,出现的年代应该是在距今十一万年前,那么这就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一种学说认为,东亚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是大约在六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来,根据这一学说,中同的北京猿人等等,在距今约二十万年前已经灭绝,而现代中国人及中国的晚期智人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后代,而崇左智人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古人类的进化是连续的,早期现代人在十万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我们的祖先正逐步向更加成熟的现代人走来。

大约从四五万年前开始,我们的祖先从古人进化到了新人,也就是现代人阶段,这时,人类体质形态的原始性质完全消失,现代人体质逐渐形成,新人的足迹遍布中国大陆,主要有内蒙古河套人,山西峙峪人,四川资阳人,山东泰安人,吉林榆树人,云南丽江人等,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遗址北京市周口店

贾兰坡,中国考古界一个响亮的名字,自学成才的考古学家,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35年,贾兰坡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1936年十一月,贾兰坡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里又连续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这次发现震动了国际学术界,山顶洞人出现了。

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山顶洞分四个部分吧,一个部分叫上室,是人生活的地方,一个部分叫做下室,是埋死人的地方,一个部分叫做下窨,它里头有好些完整的动物骨架,所以估计是天然的陷阱,动物掉下去的,一个是门厅,就是过道。

山顶洞人头骨化石(复制品)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山顶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可还原为八个人,从头骨缝愈合程度和牙齿生长的情况来判断,其中五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起过六十岁的老人,一个十余岁的少年,一个五岁儿童和一个婴儿。山顶洞人的头骨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

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到1300到1500毫升,这意味着他们的神经中枢已经进化到与现代的我们相同的水平。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应该说在形态上差异已经不大了,当时吴新智院士他有一本书里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周口店人)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是什么样子,假如要是说北京猿人到了王府井大街,他戴上帽子,戴上口罩,在王府井大街上走,他要不说话,别人可能也不觉得他是一个猿人,那么假如要是山顶洞人下到王府井大街上,他不用戴帽子,他不用戴口罩,他只要不说话,别人也不知道他是(来自)那么古老的时代,他的这种形态已经跟现在很接近了。

山顶洞人生活于距今三万年左右的亚间冰期里,那时,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猎豹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该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这说明什么问题,一个就是说,可能人口增加,那么会有些以前不需要吃的,现在我们人类尝试,知道能吃我们也需要,另一方面就是说你的技术发展了,你的工具进步了,你的行为能力提高了,这样使你就能够把一些动物,尤其是一些比较小型的快速奔跑的动物给捕捉到,能够吃到,所以这个时候,人类应该说在狩猎和采摘能力方面比以前是有很大的挺高。

我们的祖先曾经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着,他们保持着对生命的崇拜以及不屈的尊严。

骨针,是山顶洞里最令人惊愕的发现,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他们在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俏致细孔。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这个骨针呢,我们看到它制作是非常精美的,这个打磨光滑,有这个针眼,它比现在接触的针要大一些,有的针就是在针眼那个地方坏掉,因为那个地方,因为在骨头上要挖出一个眼,在制作的过程中或者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破损。

这是中国最早的缝纫工具,它说明山顶洞人已经穿上了服装,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小的骨针解决了我们祖先的保暖问题,使他们可以离开洞穴,走向更远的平原,走向寒冷的世界。

在山顶洞,人们还发现了141件装饰品,如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和刻沟的骨管等,7颗精致的白色小石珠表面被染成红色,散布在头骨附近,当为项链或头饰,山顶洞人懂得用赤铁矿粉来对装饰品染色,使其更鲜艳美丽,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已经封存在他们的内心里。在山顶洞的下室,人们发现了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的头骨各一具,在老年头骨的左侧发现穿孔的贝壳和狐狸犬齿,在骨盆和股骨周围找到赤铁矿粉和赤铁矿石,这表明,下室是一处公共墓地,这,也是至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墓葬。

高星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

高:首先它就表明人际关系的更加密切,这个社会的纽带,无论是家庭的,血缘的纽带都得到加强,为什么呢?当死者逝去的时候,他们不是被弃之山野,而是有人把他们给埋起来,那么这是这个人际关系增强,对生命的重视、珍视之后才会有这么一个处理的方式。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家族墓地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从松散的原始群落转变成固定而持久的大家族,并最终导致了我们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氏族公社的产生。

从内蒙古草原到云贵高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这是一个美丽的中国,遍布着祖先的脚印,我们的远古先祖脱离动物界时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无所畏惧,手握石器,勇敢地在大地上留下脚印,他们在寻找光明与未来的方向。

当泥河湾人,元谋人,北京猿人,崇左人,山顶洞人在华夏大地上匆匆行走时,中国即将进入一个伟大的时代,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迎来了新石器革命的到来和中华文明的曙光。

本集导演:刘畅李斌

本集撰稿:赵春青

本集编剧:温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