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25.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工业布局: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要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有污染的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工厂出入口避免过多的干扰对外交通。

26.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各项用地和布置各项工程建设,可以节约土地,减少土方量,便于城市管理。

27.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归根到底就是集中式(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和分散式(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

28.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比例尺为1:2000~1:1000;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29.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

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边界线

30.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作用是通过“一书两证”(建筑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来保证的。

31.城市用地分类情况: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U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和其他用地

32.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年限为5年,原则上应与国民经济社社会发展的年限一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33.一般认为干道网的恰当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2

34.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为km/km2

35.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制度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

36.就具体地块而言,区位就是它的空间位置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7.居住区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

400~500m

38.居住小区中道路用地的控制指标为9~17%,公共绿地建筑控制指标为5~15%

39.6层是最优建筑层高。合理提高住宅建筑层数是提高建筑面积密度、节约土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基于住宅健康性的考虑,居室净高不应低于2.5m。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40.“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41.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美国人雷德朋提出来的,又称“雷德朋系统”)“人车混行”(最常见的住区交通组织形式)“人车共存”(荷兰的德尔沃特首先提出)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42.道路线密度(道路长度/公顷)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公顷)

43.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的停放方式,一般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室外、室内、半地下或地下等多种停车方式。

4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

45.《雅典宪章》中提到的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46.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47.城市道路按国标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48.城市用地中道路广场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8~25%

49.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有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和规划运作体系(规划技术体系)

50.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两套指标是指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

5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负责核发“一书两证”

52.交通分为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前者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53.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54.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中各种类别人口的构成情况。包括人口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和家庭组成结构。

55.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

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市区和近郊非农业人口的总和)

56.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57.现代城镇的三个基本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58.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和全球城镇化。

59.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变革:由单向的封闭型的思想转向复合开放型思想;有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60.人车交通分行(雷德朋系统)、人车共存(德尔沃特)

61.在城市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路外,人口在200

万以上或城市长度超过30km的带型城市都应设快速路(双向8车道,行速大于80km/h)

62.工地对地震的要求是选址不应在7级及7级以上地区。

63.住宅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布置、周边布置、混合布置和自由式布置。

64.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65.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6.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够满足该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7.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8.门槛理论是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其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

69.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使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有道路的功能决定。

70.居住区级的道路的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

71.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

7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3.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由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要素组成。

74.城市职能的分类: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

75.工业革命前,世界上第一个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罗马

7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英国

77.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以教堂作为城市中心

78.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实现

79.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随后一些工业国家也相继制定了城市规划法,这标志着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法定职能。

80.规划法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因而又称为主干法,其主要内容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的法律条款。

81.城市规划的专项法是针对规划中某些特定的议题的立法。

82.城市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83.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

84.规划技术系统是指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规划的技术系统是建立一个国家完整的空间规划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建设控制规划等多个层面。

85.各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大致相同,基本上可以范围两个层面,分别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性的开发控制规划。

86.城乡规划运作系统是指规划实施操作机制的总和。

8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88.英国的行政体系是中央集权型的代表;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其规划行政系统是地方自治的代表。

89.三大永续发展途径: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基础和开发自然资源

90.城市用地选择:它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

91.城市规划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92.城市的四大功能: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

93.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15%~25% 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20%~32%

94.住宅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又称为总建筑面积(毛)密度

95.城市道路分为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和支路。

96.机场的位置选择:从净空限制的角度来看,机场的选址应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的侧面相切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

离为5~7km即可。如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应在15km以上。城市建设区(特别是生活居住区)应尽量避免不知在机场跑道的轴线方向,且居住区的

边缘与跑道侧面的距离最好为5km以上。在特殊情况下,跑到轴线不得穿越居住区。

97.豪斯曼与巴黎改建奥姆斯特与美国中央公园

98.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于16世纪时提出来的②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③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99.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100.卫星城的发展历程:卧城→半独立的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101.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

102.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总体规划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103.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在规划文本中应该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04.总体规划涉及多个层次的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市区、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建成区。

105.市域是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加外围市(县)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106.市区是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不包括外围市(县)。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07.中心城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郊地区,中心城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范围。

108.城市建成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包括市区集中连片以及分散在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铁路编制组、污水处理厂等)

109.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和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从总体规划内容上可以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110.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年,原则上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限一年,并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11.城市交通结构:在城市货运和客运交通中,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在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112.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113.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用地费规模的重要因素。

114.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应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hm2

115.居住区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居住小区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居住组团人口规模(1000~3000人)116.城市防灾系统主要包括:城市消防系统、城市防洪(潮、汛)系统、城市抗震系统、城市人民防空系统(简称人防系统)、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

117.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18.我们将交通分为两部分,即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前者主要指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空间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119.城市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120.城市总体规划一般要确定的内容包括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发展目标)、()和城市功能分区。

121.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要求。(我国城市建设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配套建设原则。

122.城市居住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及其他用地。

123.城市居住用地不同级别的公共服务半径:①居住区级800~1000m ②居住小区级400~500m ③居住组团级150~200m 124.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125.城市人口规模:

126.城市用地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了解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水法》等相关国家法律中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条文规定;用地选择对用地的工程土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土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降低工程建设产生的碳排放,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资源环境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城市用地选择应当有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视角,充分体现出城市空间对于城市经济与产业、社会发展和和谐、区域共生与协作的支撑作用与促进作用;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和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建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127.

128.城市的形成(产生时期、产生原因)

129.城市居住用地(定义、位置选择、居住用地各组成部分的比例情况)

130.《马丘比丘宪章》

131.熟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建设标准》

132.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分析(唐长安城、元大都) 133.排水系统分类

134.城市总体规划

135.各种主要建筑物的布置选择问题(仓库、停车场)136.道路横断面(各类型的区分和具体特点及其应用情况)

137.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定义、具体数据)138.居住小区道路布置情况及类型

139.承载力(定义及其类型)

140.城市道路系统(形式,定义)

141.道路宽度(路幅宽度、道路宽度)

142.城市性质(定义,性质确定依据)

143.城市职能(定义及与城市性质的区别)

144.居住区的基本组成形式

145.公路(分类)

146.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即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城市用地,包括按照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如农田、林地、山地、水面等。

147.城市规划

148.郊区:

149.详细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50.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的任务)

151.居住用地(坡度情况、安置地址)

152.城市规划编制原则?

153.影响居住用地占城市总用地比重的因素有哪些?

154.有机疏散理论

155.综合规划

156.《雅典宪章》解读

157.城市规划法律法规

158.可持续发展

159.城市规划的作用

160.城市用地选择基本要求

161.地震与城市规划

162.城市机场的选址

163.城市道路系统

164.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65.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协调发展

166.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67.城市功能分区及意义

168.城市规划概念的理解

169.城市居住用地

170.原始群落中产生的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分工。

171.构筑物

172.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

173.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17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17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176.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77.国务院在1955年公布了建国后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居民点的人口下限数量和职业构成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注意复习中国城镇确定标准的变革状况P004)

178.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79.通常把农业的产生成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80.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181.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基本特征与西方近代城市相近,不同的是具有殖民地特征。

182.热岛效应

183.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进程还要加快,城市的外延扩展已成为主要的发展形式,并呈现不同的发展形态,尤其是大城市呈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的形态;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的形态;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发展形态;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形态;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形态等。

184.辐射效应

185.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

186.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87.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188.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

189.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有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

空间形态。

190.城镇化也称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不同。

191.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2.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193.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①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③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94.诺瑟姆曲线(拉长的S型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95.①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196.②加速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左右

197.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198.23.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a)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废除了这一条款。

199.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的研究对象,城市的发展已经经历了8000多年的漫长历史。

200.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201.街巷制度和里坊制度

20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03.城市总体规划中各种规划期限?

204.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205.中国知名古城的建筑格局(周王城、元大都、唐长城、曹魏邺城)

206.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组团(人口规模、道路宽度情况、公共设施服务半径)

207.管线系统铺设原则(重力管和压力管、大径管和小径管、临时管和永久管、新建管和已建管)

208.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09.居住绿地率和公共绿地率(区别与作用)

210.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21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时期、城市名)

212.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进程

213.“一书两证”

214.可持续发展(提出日期、发源和内容)

215.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的影响因素

216.城市性质城市职能

217.城市用地评定、城市用地分类、评定成果

218.城市的主要功能

219.现代经典城市规划理论

220.城市总体布局(定义、内容、核心)

221.城市道路分类

222.城市道路综合系统

223.城市用地坡度标准

224.影响城市间距的因素

225.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气候改良

226.城市用地指标

227.我国规定的人均公共绿地指标

228.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合理性评定

229.热岛效应

230.城市化水平

231.城市规划区

232.干道密度网

233.CBD

234.城市总体布局的总体原则

235.自然环境条件

236.可持续发展

237.田园城市

238.城市化(定义、阶段的划分、诺瑟姆曲线)

239.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

240.《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241.CIMA、田园城市、功能分区、新城、卫星城理论、可持续发展、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带型城市、工业城市242.城市发展规划战略层面规划

243.城市规划(定义和具体流程)

244.各种规划的关系和区别(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45.城市规划的编制(定义、阶段、内容、要求)

246.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构成、核心、内部个体的联系)

247.城镇体系和城镇体系规划

248.城市规划(基本职能、定义)

249.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一化二系三结构”?

250.城市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平衡

251.城市用的的划分

25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253.城市各类设施的位置选择(客站、航空港、港口、仓库)254.居住用地(选择原则、构成、分布形成)

255.人居环境

256.公共设施规划布置原则和要求

257.市中心交通组织状况优化的措施

258.生态城市、园林城市

259.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程序、规划成果及审批制度)

260.结构规划和概念规划

261.城市综合交通(定义、内容、组成)

262.城市分类

263.公路交通(类型、布置形式)

264.城市性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265.城市规模

266.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评析

267.城市环境容量、城市建设的区位“门槛”

268.城市道路系统、各种道路线(红线、黄线、紫线、蓝线)、建筑红线、干道网密度、道路线密度

269.道路(分类、横断面)

270.城市总体布局(概念、任务、内容、基本原则)

271.分区规划

272.雷德朋原则

273.城市气候

274.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任务和地位

275.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和意义

276.中心城市

277.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