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第六单元《孟子见梁襄王》《短文两篇》

11-第六单元《孟子见梁襄王》《短文两篇》

11-第六单元《孟子见梁襄王》《短文两篇》
11-第六单元《孟子见梁襄王》《短文两篇》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1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2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一、本周内容概述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和《短文两篇》的思想内容。 2.体会《孟子见梁襄王》一文中运用譬喻以增强说服力的方法。 3.体会《短文两篇》中诙谐幽默、辛辣讽刺的风格及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4.积累两课书的文言实虚词。 5.熟读两篇课文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3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课文内容讲析
孟子见梁襄王 (一)思想内容 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儿子,庸碌无能,孟子以禾苗为喻,向梁襄王讲述了行仁政不嗜杀才 能统一天下的大道理,文章短小,内容深入浅出。 孟子一生是竭力宣传“仁政”的,主张有为的明君应“省刑罚、薄赋敛” ,使壮者“以 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谴责“嗜杀人者” “争地以战,杀人盈 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罪恶行径。他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滕文公、 邹穆公是这样,游说梁惠王、齐宣王是这样,游说梁襄王也是这样。 孟子谒见梁襄王。梁襄王向他询问定天下之道,并进而询问“孰能一之”“孰能与之” 、 , 孟子就不失时机地以禾苗遇旱而槁、遇雨而兴和“水之就下”为喻,分别说明君王施仁政、 “不嗜杀人”之有德泽于民正如“沛然下雨”之滋润禾苗,民之归附于行仁政、不嗜杀人者 正如“水之就下” 。孟子正是通过梁襄王的三问和自已的三答,阐明了只有不嗜杀人者方能 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了行仁政、以德服人和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 (二)译文 孟子谒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 “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 也看不到威严所在。他突然问我: ‘天下要怎样才得安定?’ “我答道: ‘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 ’ “他又问: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 ‘不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 “他又问: ‘那有谁来跟随他呢?’ “我又答: ‘天下的人没有不跟随他的。 您懂得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 若是长期不下雨, 禾苗自然枯槁了。假若是一乌云出现,哗啦哗啦地落起大雨来,禾苗便又猛然茂盛地生长起 来了。像这样,那有谁能够阻挡得住呢?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一 位不好杀人的君王,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是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真是这样,百姓 的归附于他,跟随着他,好像水的向下奔流一样,那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住呢?” (三)本文的设喻说理 孟子善用比喻以加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他用语简洁含蓄, 且时有精细的刻画之笔。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寥寥几笔,使梁襄王这 个平庸低能的君王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大寒,砚冰坚 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 .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 A.①②相同,②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4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也不相同 2.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惟弈秋之为听 B.惟余马首是瞻 C.宋何罪之有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对下列成语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嗜(喜好)杀成性 唯命是(判断词)听 . . B.一暴(晒)十寒 . C.缘(沿着)木求鱼 . 放辟邪侈(放纵) .. 寡不胜(超过)众 .
D.专心致(到)志 恻(怜悯)隐之心 . . 4.下列称谓与“弈秋”不同类的一项是 A.庖丁 B.轮扁 C.鲁班 D.师旷 5.从修辞角度看,加点部分不同类的一项是(3 分) A.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B.吾如有萌焉何哉 .. ..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D.肥甘不足于口与 .... .. 6.下列各组加点部分的结构不同的一组是(3 分) A.是罔民也 B.物皆然,以为甚 .. .. 引领而望 .. C.天油然作云 .... 曰:非然也 .. D.无或乎王之不至 ....
然后驱而之善 由水之就下 .... .... 7.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课文中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比喻、对比。 B. “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既是”仁政无敌”的形象说法,也可表现该文 环环相扣,气势奔放的特色。 C. 《弈秋》一章旨在论述下棋要专心,否则,艺不精。 D. 《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三章都阐述了孟子的“仁政” 、 、 思想。 阅读下文,回答 8—11 题。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 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 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8.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知夫苗乎 . B.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 C.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9.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 (1)沛然下雨 . (2)则苗浡然兴之矣 . .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5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3)其如是,孰能御之 . 10.翻译下列各句。 (1)如有不嗜杀人者,则于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译文: (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译文: 11. 这段文字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 果? 答: (五)能力培养 《性犹湍水也》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躣(躣:qú,行)之,可使过颡(颡:sǎng,额) ;激而行之,可 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提示:与课文的相同点:取譬设喻,深入浅出,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让人更容 易接受,富有感染力与课文是相同的。 阅读上文,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表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是怎样阐述的?表达效果如何?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②犹水之就下也 . . ③搏而躣之 . ⑤人性之善也 . ④是岂水之性哉 . ⑥人之可使为不善 .
A.①②⑤⑥/③/④ B.①②⑥/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⑤⑥/②/③/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 . . (2)水信无分于东西 . . 4.翻译“今夫水,搏而躣之,可使过颡。 ” 短文两篇 (一)齐人有一妻一妾 1.思想内容 本文选自《孟子·离娄》下篇。它通过齐人外出乞食于祭者吃剩下残羹剩饭,回家却夸 耀和他一起吃喝的都是些富贵人家,并以此瞒骗妻妾,在妻妾面前耍骄傲的故事,辛辣地讽 刺了那些谋求升官发财,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的无耻之徒,从而也暴露了当时上层社会 人与人之间虚伪狡诈的恶劣风气。 由于这个寓言故事所讥讽的对象在封建时代上层社会具有 普遍性,而且描绘生动,讥讽辛辣,竟成为封建时代一般谋求“富贵利达”者的典型写照。 2.寓言设想新奇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6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寓言设想新奇。它先以“必餍酒肉而后反”设置悬念,使人不得不追问“酒肉”的由来。 接着又以“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而未尝有显者来”来强化悬念,使人追根求源的心情愈 来愈强烈。最后以其妻的“施从良人之所之”而探知其“餍足之道”来使悬念得以解除,并 且以妻妾之已知和良人之“未之知也”而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这个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 小,但首尾完整,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层次分明,紧凑集中。叙 述准确简明;议论深刻,切中要义,卒章显志;描写生动,不论是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还 是心理描写,都达到了传神的境界,人物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诙谐风趣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恢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了刻画伪君子、两面派齐人的形象,作者极 尽讽刺嘲笑之能力,或用妻妾的“仰望而终身”来嘲笑“齐人”的愧为人夫;或以形容词用 作动词的“骄”和叠词“施施”来摹状齐人得意忘形、洋洋自得之态来讽刺其恶行已经败露 而己“未之知也” ;或以“必餍酒肉而后反”“尽富贵也”来嘲笑“齐人”的以假相骗人; 、 或以“遍国中无立谈者”和“之祭者乞其余”“又顾之而他”直接描绘其地位的低下和行径 、 的卑劣。这些生动幽默的语言,令人读之忍俊不禁。 4.译文参考 齐国有个人,他有一妻一妾,同住在一个屋子里。她们的丈夫每次外出,都是吃饱了酒 肉才回家。他的妻子问他和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他的妻子告 诉他的妾说: “丈夫外出,都是吃饱了酒肉才回家;我问他同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 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然而却不曾有达官富绅到家里来, 我将要偷偷地看看他到什么地方 去。 ” 第二天早晨,她暗暗地跟在丈夫后面,走遍了全城,却没有一个人和他丈夫谈话的,后 来走到城东门外坟墓间上祭的地方,向上祭的人乞讨了他们吃剩下的东西来吃,不够吃,他 又四面张望,到别人那里去乞讨吃喝。这就是他吃饱酒肉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 他的妾说: 丈夫啊,是我们依靠他一辈子的人,现在他是这个样子!”他的妻子和妾讥骂他 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里互相哭泣着。但是她们的丈夫不知道妻妾已经知道了他的行径,洋 洋得意地从外面走进来,在他的妻妾面前耍骄傲。 从君子的眼光来看,凡是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他的妻妾不以此为羞耻,几乎是少有 的了。 说明 (二)弈秋 1.思想内容及写法特点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文章借助两个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能施行“仁政” ,其 原因并非智不如人,而在于被反对“仁政”者所包围,蔽于邪说而远离先王之道;齐宣王主 观上又没有诚心,不能专心致志。这当然是孟子为推行其‘仁政”主张的说教。但比喻本身 却告诉人们一个正确的道理:即学习不能“一暴十寒” ,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 心二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否则,将一无所成。比喻浅近恰切,发人深省,对比鲜 明,富有说服力。 2.译文参考 译文中有加括号部分,是为课本节选部分的前文,此译文一起译出,便于理解节选部分 的内容和孟子用此寓言的目的。 (孟子说: “不要不理解齐宣王的不聪明啊。即使天下有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天晒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7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它, 十天冻它, 也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我能见到齐宣王的时候很少, 等到我退居在家的时候, 冷他的心的人就到了他身边,我对他如果有启蒙的话,又能怎么样呢?)现在就拿下棋这个 技术来说吧,是个小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里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有弈秋的话是听。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 的话,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拉起弓来去射它,即使他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就 不如专心致志的人了。是因为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专心致志的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3. 《短文两篇》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确的一项是 ①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②施从良人之所之 . . ③卒之东郭墦间 . ⑤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⑦由君子观之 . ⑨不足,又顾而之他 . ④之祭者乞其余 . ⑥而良人未之知也 . ⑧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
A.①⑧/②③⑨/④/⑤/⑥⑦ B.①⑧/②③④⑨/⑤/⑥⑦ C.①⑧/②③④⑨/⑤/⑥/⑦ D.①⑧/②③④/⑤⑨/⑥⑦ (2)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B.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C.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3)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B.而相泣于中庭 C.盖亦反其本矣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4)下列表述中符合课文的一项是 A.齐人的妻妾对齐人每天在外与富贵之人一起吃喝的事不相信,于是就一起暗中 跟踪齐人。 B.齐人所说的与富贵者吃喝,其实是向祭墓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 C.齐人的妻妾发现真相后,回家相向而泣,齐人却不知道她们为什么哭。 D.君子追求功名利禄,他的妻妾不会感到羞耻,更不会相向而泣。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原文: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 4.能力培养 逢蒙学射于羿 《孟子·离娄下》 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 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 ” 公明仪曰: “宜若无罪焉。 ” 曰: “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 ‘今 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 ‘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庾公之斯也。 ’ 曰: ‘吾生矣! ’其仆曰: ‘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 ‘吾生,何谓也?’曰: ‘庾公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8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之斯射学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 斯至,曰: ‘夫子何为不执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 ‘小人学射于尹公之 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 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 提示:与课文的相同点:所叙故事有头有尾,紧凑集中,与课文相同。对 生动传神,与课文相同。 阅读上文,回答问题。 (1)下列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选项分别是 ①例: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A.追我者谁也 B.夫尹公之他,端人也 C.刘备天下枭雄 D.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 ②例: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王尝语暴以好乐 C.夫赵强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下列对“薄乎云尔,恶得无罪?”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接近云天了,怎么能说没有罪呢? B.只是说不重罢了,谁不憎很他的这种罪过呢? C.只是说不重罢了,怎么能说没有罪过呢? D.接近云天了,谁不憎恨他的这种罪过呢? (3)下列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逢蒙学射于羿 . ②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 ③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 ④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也不相同 C.①和③不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相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吾生,何谓也? 译文: ②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译文: (5)本周练习参考答案 ①《孟子见梁襄王》 巩固练习 1.D 2.D 3.B 4.C 5.D 6.C 7.C 8.C 9.(1)然:…的样子。(2)浡: 通“勃” ,振作,奋发。之,助词。(3)御:阻止。 10.(1)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2) 老百姓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 11.阐述了爱民则天下归心,莫之能御的道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深入浅 出,生动形象。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9 页

天津一中网校 同步教学 —— 年级:高三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
2006-2007 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
能力培养 1.人性本善良。以水往低处流喻人性向善,以激水上涌由人性变恶乃外界影响所致。 以水性喻人性,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3. A (1)犹: 好像; “之于” 诸: 的合音。 (2)信: 诚然, 的确; 于: 往, 向, 介词 4. 如 果拍水使它溅起来,可以高过额头。 《短文两篇》 巩固练习 (1)C (2)D (3)B (4)B (5)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宫发 财的方法,不让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且相对哭泣的,真少啊! 能力培养 (1)①D ②C (2)C (3)B (4)①您反而说有生路了,这是什么道理呢?② 虽然这样,但今天的事情是国君的公事,我不敢完全废弃。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第 10 页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八、短文两篇 巴金《日》教案

八、短文两篇巴金《日》教案 一、教材分析: 《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是巴金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作者用简洁、深沉、诗意般的语言表达了对光和热执著追求的赞美,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这个单元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歌颂,感悟。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懂得象征的含义,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积累,在以前接触过散文的学习,能大致品味散文中的关键语句,能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发散思维。所以通过多媒体有效教学,八年级学生能能很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朗读课文,提高感悟能力;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正确对待生命,形成理想人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的方式学习,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猜字谜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猜一字。)解说:这是由“日”,“月”

组成的“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那些词语呢?(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希望,光明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以“日”,“月”为题的两篇短文,首先学习第一篇《日》来看看文中作者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一)、初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本 1、听范读录音,扫清字词障碍。(PPT视频范读,出示字词。) 2、自由大声朗读,同桌互相听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合理,声音优美。读后谈谈你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学生谈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梳理文本,熟悉课文。PPT出示问题) 这篇文章很短小,是一篇优美的耐人寻味的散文诗。 1、文中写了一种自然现象,和一个神话故事分别是什么?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板书 2、想一想飞蛾为什么要扑向火?夸父为什么要追逐太阳? (为了追求光和热)(对太阳的向往) 3、第三段还是在写飞蛾和夸父吗?这段写作的对象是什么?写了他们什么?(不是;主角是人;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板书)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飞蛾,夸父,还是写人? (写人,一、二段通过自然现象和神话故事引出第三段写人为了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一、二段实际上为第三段是做铺垫的作用。)

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九年级英语学科导学案 课题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课型Reading 主备人Xu lihu 备课组长教研组长 授课人授课时间第周第导学案 教师寄语You’ll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学习目标1)Master the key words: nearly, ruler, boil, remain, smell, national, doubt 2)Mast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by accident, take place, without doubt 3)Talk about tea, who invented it, and when it was invented 教学重点Talk about passive voice and the invention of the tea 教学难点Passive voice 教学方法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一、自主预习 1) Do you drink tea everyday? 2)Who invented tea in history? 3)Do people in other countries drink tea in their daily life? 4)The tiger is looked as the _r_______ of this forest. 5)Alice is without _d______ 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 6)The dragon is treat as a _n________ symbol of the Chinese. 7)Mother is _b_____ the milk for baby. 二、展示交流 1) Important sentences: A: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years ago. B: It is said that a Chinese ruler called Sheng Nong first discovered tea as a drink. C: It is believed that tea was brought to Korea and Japan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D: The tea trade from china to western countries took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2) when was tea first drunk? Tea was first drunk nearly 5000 years ago. 3) 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Tea was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 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3)Make conversations T: 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ea is grown? S: 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 T: Where is tea produced in china? 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or example, Anxi and Hangzhou a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tea.

巴金短文两篇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巴金短文两篇读后感

巴金短文两篇读后感 巴金短文两篇读后感范文一 读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太阳落了,月亮升起;月亮落了,太阳升起。因为有太阳、有月亮,所以世界总有光明。尽管乌云暂时遮住了那些光,但一想到太阳会升起、月亮会升起,我们的未来就充满了光明。太阳和月亮早已点燃我们的心灯,这盏灯足以照亮我们漫漫的旅程。 飞蛾破茧而出,在那黑夜一样的茧里,它盼望着光明。终于感觉到光和热了,它睁开眼睛、展开翅膀。一盏灯亮着,灯火在默默燃烧着,但是飞蛾听见火的声音,听见火在呼唤——让我们一起燃烧吧,燃烧是最美丽的飞翔、最美丽的舞蹈。于是飞蛾振翅欲飞,满心的激动让它全身发抖,但是一感觉到光和热落在自己的身上,它便不再紧张,它飞了起来,看吧!它飞向那灯火。火焰在舞蹈,迎接着飞蛾;飞蛾在舞蹈,和火焰拥抱。它们抱在一起,熊熊燃烧,飞蛾就是火焰、火焰就是飞蛾。 天空渐渐明亮,灯火轻轻地熄灭。夸父一夜未眠,那飞蛾和火的舞蹈,点燃了他心中的秘密,他要像飞蛾一样,去拥抱那燃烧的太阳。因为他听见,东山之上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的名字,看着窗外东山的桃花盛开,他知道是桃花想念自己了。他奔上东山,太阳也在这儿,太阳也喜欢桃花,看见夸父来了,太阳说:“咱们赛跑吧,桃花喜欢英雄,谁能胜利谁就是英雄!” “太阳,正如我敬重天空,所以我不能不敬重天空中的你一样。我爱大地,所以我就不能不爱大地上的桃花。我相信我会胜利,我会拉住你的手,让你感觉到我是怎样爱的。”夸父接受挑战,太阳是我们的兄长,他带给我们光明,让我们看清世界的模样;他带给我们温暖,帮我们驱赶严寒;今天,他要教会我们去面对挑战。 桃花送给夸父一柄桃木手杖,这手杖是桃花祖辈的骨头制成的,夸父感觉到一种温暖在全身弥散。比赛开始,太阳在天空中奔跑,天空多么平坦;夸父在大地上奔跑,大地上有重重高山。太阳总在夸父前面不远的地方跑着,像一个车轮子在天空中滚动。夸父紧追不舍,太阳累得掉下山,夸父渴死在那座山的脚下。夸父是一位英雄,他终于明白自己和太阳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奔跑的火。奔跑也是最美丽的飞翔、最美丽的舞蹈。那柄桃木手杖,在土里生根,成为一片美丽的桃林,陪伴着夸父的英魂。多少年后,人们咏唱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火一样的花儿灼灼开放,在风中舞蹈,这舞蹈地火焰就是夸父、就是太阳。 日月经天,岁月流转。他仰望着夜空中的那面镜子,他知道嫦娥一定在脉脉望着自己,他多想把自己面影留在那镜子里,因为他看见镜子里有嫦娥的面影,自从嫦娥奔月之后,他们已经有几千年没在一起了。他一直在想,嫦娥为什么要独自飞上月亮,她要去寻找什么?无论如何,他不能责怪嫦娥,嫦娥是一位英雄,她敢于选择飞向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她不怕一个人独守月宫的孤独,她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她的面影是美丽的。自从嫦娥飞上月亮之后,我们对月亮有了更多美好的期许。在这个美丽的夜里,巴金先生写下文字在怀念着你,在巴金先生的怀念和梦乡里,太阳又不知不觉从东方升起。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案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案课文 三、教案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

新人教版2020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第11课时解决“归总”问题教案

第11课时解决“归总”问题 教材第72页的内容。 1.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课件。 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1)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1.阅读和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①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③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36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从第一条线段图知道每个碗6元(单价),正好可以买6个(数量),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总价,就可以求出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方法一:6×6=36(元) 36÷9=4(个) 方法二:6×6÷9 =36÷9 =4(个) (3)说说自己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从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 3.回顾与反思。 (1)说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总价也是36元,所以解答正确。 (2)回顾解答的过程。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1.教材第7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题目中的前两个数字信息是相同的,给出了每天读的页数和天数,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总页数,而且总页数是固定不变的。 不同点:第三个信息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 从解读思路上看,第二步分别是: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天数; 总页数÷天数=每天读的页数。 2.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12题。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让学生根据“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 问题二:每组2人,可以分几组? 问题三:分成9组,每组几人? 问题四:分成4组,每组几人? 问题五:分成2组,每组几人? (3)对比、概括。 发现:每组的人数越少,分成的组数越多。(体会组数与每组人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教材第74页“练习十五”第13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交流。 问题一:每条边用1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4根。3×8÷4=6(个) 问题二:每条边用2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8根。3×8÷8=3(个) 问题三:每条边用3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2根。3×8÷12=2(个) 问题四:每条边用4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6根。3×8÷16=1(个)……8(根)

巴金短文两篇

《巴金短文两篇》《日》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二、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三、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旸():浸():姮():皓()月:2 自由朗读、积累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四、研读赏析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3 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4、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 5、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五小结在《日》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赞赏他们。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六当堂检测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héng é()奔月的传说呢?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错字:________ 改正:___ _____ 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3 填空。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短文两篇巴金《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夸父追月寄托人格理想教学反思《巴金短文两篇》《月》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回顾上节所学写下你掌握的内容 1 字词 2 诗句积累 3 文学常识二自由朗读 1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 2 内容探究A、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B“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D、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三、

《巴金短文两篇》八下13

《巴金短文两篇》八下13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一:导入新课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洛、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看到“日”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和热的热爱和追求呢? 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1、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2、再读课文,回答: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3、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4、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5、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这种手法就是象征。回忆上学期周敦颐〈爱莲说〉中莲的象征意义。明确白色、鸽子、大地等物的象征义。3 2019-10-14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一:导入新课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

【语文8年级下】教案:8 短文两篇 教案3

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旸.谷(y2ng) 一撮.灰(c(o) 皓.月(h4o )姮.娥(h6ng)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

2014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11节)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中的主题图。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能熟练用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6×4 8×5 9×7 7×5 6×8 9×7 二、结合生活情况使学生加深体会乘法的含义。 1、教学p68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68中情境图。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各小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根据你们提供的信息(条件),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有乘法。 (1)、学生汇报。(略) (2)、师:这些活动,你们在哪亲身体验过呢?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使用乘法计算?学生通过思考,自由回答。 三、练一练 ⊙⊙⊙⊙⊙⊙⊙⊙⊙ ⊙⊙⊙⊙⊙⊙ ⊿⊿⊿⊿⊿⊿⊿⊿⊿⊿⊿⊿⊿⊿⊿⊿ ¤¤¤¤¤¤¤¤¤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创设生活情境质疑,激发学生求知识欲,让自主参与探究求知,效好的完成教学。 第二课时: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会进行相应的口算。2、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 6个十是多少?② 8个百是多少?② 40是几个十? 二、探究新知。 1、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例1,进行教学。 ⑴、出示情境图1。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有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自由汇报 ③、教师肯定,鼓励说得好的学生,板书2×9﹦18(元)2×10﹦20(元)答:9人要18元。10人要20元。 ⑵、出示情境图2。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①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做吗?,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讨论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p69“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什么发现? 2、完成练习十五中的第一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十五的第2、3题,分小组讨论完成,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利用学生以有的数的组成基础,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是几的知识学会求积,从而迁引到观察积发现整十、整百、整千算法口算时末尾0与得数积末尾的0之间的关系,而概括出口算方法,能快速准备的进行口算。 第三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查阅生词的意思。 (3)查阅资料:巴金;《短文两篇》的创作背景。 【百度百科】巴金简介 创作背景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案课题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散文诗,及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三、教材分析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

单元。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教案重点:理解文章中日、月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案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四、教案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五、教案方法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我在教案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方法。同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

一上第六单元讲解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第73页――――第83页) 单元教学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技能目标 1)、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2)、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11――20各数,掌握这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认识11-20个数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11~20各数。 3.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83页的内容,练习十七中相应的习题。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小红花、小棒、课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我们都已经认识了1~10。请你们看一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了哪些物品?上面都有些什么数字?一起找一找(课件演示四件物品)。 生:我看到了有14、18、12、15……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 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 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 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 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 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 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 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②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 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 希望、光明和胜利。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3.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飞蛾夸父日 五、体验作者情感 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六、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 1.学生示范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巴金短文《日_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查阅生词的意思。 (3)、查阅资料:巴金;《短文两篇》的创作背景。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散文诗,及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三、教材分析: 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内心倾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这两篇散文诗写于1941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抗日战争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

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日、月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五、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在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方法。同时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教学中首先请同学们听《日,月》的配乐朗诵,让学生体味感情,在意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学生根据听读的录音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实行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