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和师德教育》word版

《德育和师德教育》word版

《德育和师德教育》word版
《德育和师德教育》word版

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德育范畴

一、大德育与小德育

大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1995由原国家教委在《中学教育大纲中》规定)

小德育:道德教育

二、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1.政治教育一枝独秀(1949-1981年中国的德育就是政治教育,德育课就是讲阶级斗争)

2.思想教育被突出(1981年教育部把小学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德育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成“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并列”的教育)

3.品德教育被强调(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德育即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

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4.德育“四大板块”的形成(1995年2月27日《中国德育大纲》和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三、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1.中国有着政治、道德、法律等不分的传统

2.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最大)

3.中国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4.实践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德育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生存性功能

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品德的三个维度:品德内容、形式、能力)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

享受。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

①宏观层次

②微观层次

4.德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二个方面)

①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②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对德育培养学生的何种品质的设想与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较之分目标具有唯一性或统一性特征。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1.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①政治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党和国家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目标、民主教育目标

②思想教育目标:世界观教育目标、人生观教育目标

③道德教育目标: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④心理教育目标:青春期心理教育目标、健全人格心理教育目标

2.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学段分层:是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适合学生这些方面发展特征的学校德育目标。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规定

直接依据:原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规定

1993 《小学德育纲要》

1998 《中学德育纲要》

(二)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解读

1.德育目标更趋完整性:①更加重视基本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

②增加了心理道德品质

②增加了发展道德能力的目标

2.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3.注意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4.注重了稳定性和变革性

第四节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核心)(四个方面)

①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和爱“国家”区分开来

②爱国主义要把民主自豪感和危机感结合起来

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④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按层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三个方面)

①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②集体主义不排斥个人利益

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三、德目教育:即德育条目,如正直、诚实、亲切、勇敢、善良等。

①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德育不用的含义。

②提升学生德行的动机和意图。

四、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运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和参

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的教育、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的教育。

①反对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②发展学生批判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③重视学校纪律教育

五、理想教育(生活理想、社会理想、职业理想)(二个方面)

①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②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近期、远期)

六、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

学生所具有的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

①情绪方面的不稳定

②意志上缺乏对挫败的承受力

③性格上狭隘自私、孤独自卑、偏执

④自我意识上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⑤社会适应方面较任性与不合群

第二章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品德的要素发展(知、情、行)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知

道德思维能力包括: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

代表人物: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两个方面:①要向学生提出道德两难问题,而不想传统教育一样,只提供一种“正确答案”

②起相邻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个体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

代表人物:诺丁斯关怀理论,强调爱、关怀和关系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个方面:①让德育过程变成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②德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关怀关系满足两个条件:①教师关怀学生②学生承认教师关怀自己

③德育中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表现出来一系列道德评价意义的行为方式

和习惯。(占据品德的核心地位,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替代强化)

三个方面:①德育要为学生提供一片“净化的环境”

②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引进成人榜样

③促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经常练习、并适时加以强化和使其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节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意二个方面:①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②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

二、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注意三个方面:①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1)活动提出的要求与个体身心发展相适应。

(2)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②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1)课堂中的道德教育活动

(2)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③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创造活动

活动态度(低到高)(1)被动应答

(2)自觉适应

(3)自主创造

三、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注意三个方面:①教师对学生提外在道德要求时应注意学生现有道德发展水平

②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③促进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概念: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注意二个方面:①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②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德育原则

一、课程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二个要求: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疏导性原则

三个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

三、长善救失原则

概念: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三个要求: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进行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稳定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原则

二个要求:①要尊重学生

②对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五、灵活施教原则

三个要求:①德育的要求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现有的道德状况

②德育要考虑到施教的最佳时间

③要考虑学习情境

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可连柯)

二个要求: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七、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原则

三个要求:①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②对学生个体的连贯性和前后一致性

③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个体的影响尽可能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分成两类: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