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

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憾”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②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这是一种受到天命限制

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受到天命的限制,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陈康叔公善射善:擅长

B.日与水居也日:每天

C.但微颔之颔:摇头

D.徐以杓酌油沥之徐:慢慢地

(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B.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

C.康肃笑而遣之而钱不湿

D.见舟而畏之见往事耳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1)C

(2)B

(3)①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②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解析】【分析】(1)C.“但微颔之”中的“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摇头”。(2)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B.均为介词,凭借。A.射箭/射箭的本领。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看见/了解。故选B。

(3)本题要注意“安”“轻”“日”“居”“而”“得”“道”的意思。其中“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日”是名词作状语,需要注意。

(4)此题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依据【甲】【乙】两文的意思,可以概括出“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的道理,也就是熟能生巧。

故答案为:⑴ C;⑵B;

⑶①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②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⑷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翻译】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

B.匹夫见辱见往事耳

C.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

D.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选D。

(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分析,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故答案为:⑴ D;

⑵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⑶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甲辰①,同二王参云栖②。时已二月,大雪盈尺。出赤山埠,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望江南③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庚戌④秋,与白民看雪两堤。余既归,白民独留,迟⑤雪至腊尽。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世间事各

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乙】

甲子嘉平月⑥九日大雪,泊舟阊门⑦,作此图。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雪山耳。放笔一笑。

(李流芳《题雪山图》)【注】①甲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②云栖:寺名。在杭州西湖西面山中,以产竹闻名。③江南:钱塘江南岸。④庚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⑤迟:等待。

⑥甲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嘉平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⑦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白民独留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出心裁

B.是岁竟无竟不可得有志者事竟成

C.固不可以意求也求之下流,固颠根深蒂固

D.而意中有云目似瞑,意暇甚词不达意

(2)用“/”给【甲】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4)【甲】【乙】两文都写到雪景,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甲】文的“琼枝玉干,披拂照耀”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乙】文的“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B

(2)望江南诸山/ 皑皑云端/ 尤可爱也。

(3)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4)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解析】【分析】(1)A项的“独”解释为:独自/独自/独到;B项的“竟”解释为:最终;C 项的“固”解释为:本来/本来/牢固。D项的“意”解释为:意念/神情/意思。故选B。

(2)翻译为: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故可断句为: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本题重点字词:“尝”,曾经;“但”,只是;“归”,回来。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琼枝玉干,披拂照耀”的意思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琼枝玉干,披拂照耀”写出了雪洁白美艳的特点。“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了“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描写方法。结合其意思“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写出了雪景苍茫浩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 B;

⑵望江南诸山/ 皑皑云端/ 尤可爱也。

⑶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⑷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单音节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一要清楚它的几种常规的解释;二是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

⑵断句的基本方法是: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弄清楚大概写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理解先断开较大的层次,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在集中精力分析句中的虚词和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要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一般来说,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点之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的真正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⑶文言翻译注意先抓字眼,本句子重点词为“尝”“但”。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平时训练注意自己抓住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写作艺术特色的把握。只要理解文意,要注意结合学过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结合所学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我春夏秋一直待在西湖,但没有参观寒山寺就回来了。甲辰月,我和两位王姓的同伴一起参谒了云栖寺。出了赤山步行,一路琼枝玉干,披拂耀眼。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庚戌月已是秋天,我和白民相约在两堤看雪。我已经回来了,白民独自留了下来,雪到腊月快结束了也迟迟未下。这一年最终也没有下雪,白民失望而返。人世间的事各有缘法,本来就不能强求的。

【乙】明天启四年农历十二月初九下大雪,将船停在苏州古城的西门。做此图。回忆往年在西湖遇雪的故事,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我画画时,看到的是雪,而想象中有云。观看我的图的人都说是云山图。却不知道我画的乃是雪山图。放下笔笑一笑吧。

5.古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以为且噬己也,甚恐(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顺流下矣以为且噬己也

B.至则无可用至石之半

C.渐沉渐深耳技止此耳

D.蔽林间窥之然则天下之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答案】(1)经过,经历;终了,最后;非常;离开

(2)D

(3)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4)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阅:经过,经历。去:离开。

(2)A.都是“认为”。B.都是“到”。C.都是“罢了”。D.代词,指驴/助词,的。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是:这。杮:削下的木片。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岂:怎么。去:离开。然:表转折,然而,但是。视:观察。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能:本领,能力。

(4)讲学家知道“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却不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老虎知道驴是“庞然大物也”“虎大骇,远遁”,却不知驴是“无异能者”。得出相同的原理: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经历;② 终了,最后;③ 非常;④ 离开

⑵ D

⑶①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②然而(老虎)来回来去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⑷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能”。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做主观臆断(或: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多)。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本题要按照题目所给的句式来进行概括,再从“讲学家”和“老虎”身上发现的认识事物的原理总结出来。【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文,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_

③香远益清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

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

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

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答案】(1)多;横生枝蔓;远播

(2)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注意“蔓”“远”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宜:当。众:众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3)ABD分析正确。C错在“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的表述,这篇文章没有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⑴多;横生枝蔓;远播

⑵①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②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

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罢兵而去________

②是亡吾信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1)离开;失去

(2)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3)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亡:失去。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吾:我。为:做。

(3)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如,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故答案为:⑴离开;失去;

⑵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⑶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8.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

(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

(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

【答案】(1)韩愈

(2)两马并驾,并列;通“饲”,喂养;鞭打;赶马的鞭子,名词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马说》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题中注意一词多意的变化。①骈:两马并驾,根据句意翻译为并列,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中;②食:一为通假字,通“饲” 喂养,动词;二为动词,吃;三为名词,食物;根据句意应为第一个意思,通“饲”喂养;③策:该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④根据句意翻译为马鞭,名词。

(3)文章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没有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的结局就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用文中的句子说就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据此作答即可。

(5)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据此可以明确:作为领导,对于人才的赏识应该让人才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知人善用。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韩愈

⑵ ① 两马并驾,并列;② 通“饲”,喂养;③ 鞭打;④ 赶马的鞭子,名词

⑶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⑷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⑸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这是韩愈的作品。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作者遭遇,揣摩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的思想感情。

⑸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根据文章千里马的遭遇和不公平待遇,明确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的教训,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的条件。

【参考译文】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②冕因去(________)

(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答案】(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中①复:根据句意翻译为“又”②去:今义:距离、除去等多重意思,古义:离开,根据句意翻译为“离开”。

(2)文章主要写王冕痴迷学习,写到佛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是为了突出体现了王冕痴迷于学习,不在乎自己身处何地,这些与学习不关的东西都不是他所在意的,这在人物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据此作答即可。

(3)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又,再;②离开

⑵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⑶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侧面烘托对人物的个性突出所起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围: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⑤攧:同“颠”,跌、摔。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闻”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寻”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临”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

断欤(“据”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⑶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1.文言文阅读

窃符救赵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色愈和;乃谢客就车,至公子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资治通鉴·周纪·窃符救赵》(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2)解释下列各项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臣有客在市屠中________

②睥睨,故久立________

③公子色愈和________

④宾客皆惊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小百科卡片,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

(4)人物品格往往在其言行中得以显现,请结合文章评析公子无忌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1)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2)朋友;斜着眼看;神态;(对……)感到惊讶(吃惊)

(3)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坐好,公子却驾着马车,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去接侯嬴。

(4)公子待宾客坐定亲自驾车并空出左上位接侯嬴;面对侯嬴坐车时的衣着及态度,公子愈加恭敬;在集市长时间等候侯嬴与屠夫闲聊而神色平和。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公子无忌礼贤下士,宽厚爱人。

【解析】【分析】(1)该句中“初”表时间,可以独立划分开;接着“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写出了人物了品质,所以这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因此第二处划在“下士”之后,注意题干中要求只划两处。

(2)①客: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客人”,古义翻译为“朋友”;②睨:在古今含义上基本一致,翻译为“斜着眼看”;③色: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指“颜色”,古义翻译为“脸色、神态”;④惊:在古今含义上基本一致,翻译为“惊奇、惊讶”。

(3)该句中注意:置:召开,摆;会:宴请,从车骑:驾着马车。另外翻译时注意“坐定”缺少主语“宾客”,记得一定要补充出来。

(4)文中“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公子执辔愈恭”句可以看出魏公子的谦逊、知礼;侯生要求公子驾车去集市看自己的屠夫朋友时“公子引车入市”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公子并没有表现的不耐烦,最后公子还“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都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的高贵品质。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⑵朋友;斜着眼看;神态;(对……)感到惊讶(吃惊);

⑶公子魏无忌召开盛大酒宴,宴请宾客,来客都已坐好,公子却驾着马车,空着左边的上位,亲自去接侯嬴。

⑷公子待宾客坐定亲自驾车并空出左上位接侯嬴;面对侯嬴坐车时的衣着及态度,公子愈加恭敬;在集市长时间等候侯嬴与屠夫闲聊而神色平和。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公子无忌礼贤

下士,宽厚爱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参考译文】

当初,魏公子无忌很有仁爱之心而且礼贤下士,以致于有门客三千多人。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摆酒大宴宾客。(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顺路拜访他。”公子便驾着车马进入街市,侯生下车拜见他的朋友朱亥,斜着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着与朋友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宾客们都很惊讶。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③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注】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②避患:避免灾祸。患:灾祸。③稍下:稍微低一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及生子及鲁肃过寻阳

B.爱之,恐坠恐前后受其敌

C.复益爱之水陆草木之花

D.而人遂得而取之矣遂反溯流逆上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

B.“稍下作巢”是怕幼子掉下来摔伤。

C.“翠鸟先高作巢”是为了躲避祸患。

D.这则故事的寓意说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而会害了他们。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A项,等到。B项,担心,忧虑。C项,前者代词,后者助词

“的”。D项,于是。故选C。

(2)可分析“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一句,即可断定选项“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错。故选A。

故答案为:⑴C;⑵A

【点评】⑴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以及文章揭示的启示和道理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

(一)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

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矇眬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 话是照应的? 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请 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去揣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精品】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闪光的戒指 我的额头长了块灰色的印记,听人说用金子擦擦就能去掉。在我们顾庄,只有在县城当工人的天增家有金戒指,母亲就拉着我的手去求天增的媳妇李婶。 李婶将戒指从手指上捋下来,母亲小心翼翼地接过,用戒指在我的印记上不停地擦着,嘴里还唱着:金子金子擦擦,印记印记搬家。直到印记处被擦得火烧火燎般地痛,母亲才将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和李婶东一句西一句地闲扯着。 母亲回到家里还没做好午饭,李婶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说,大嫂,戒指还用不用?不用就还给我。母亲惊愕得瞪圆了双眼,端着面瓢的手也在不停地哆嗦着,颤着声说,我把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了,你没有看到?李婶涨红着脸说,沙发上没有戒指。母亲将面瓢放在案板上,向外面跑去,李婶急忙跟了上去。 母亲和李婶将沙发抬到院子里,将屋子角角落落找遍了,也没有见戒指的影子。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絮絮叨叨地说,我明明将戒指放在了沙发扶手上,它没长翅膀,不会飞走啊。是鸡叼了?是狗衔了?李婶冷冷地说,这戒指是天增在大桥商店买的,60块,我干一年农活也分不到60块。 母亲是一步三挪回到家里的,母亲回到家里就将疲惫不堪的身子放到床上,破天荒地没做晚饭,夜里和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夜。 天刚蒙蒙亮,母亲和父亲起了床。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大队支书同意父母在窑厂帮着干活。 放学后,我常常跑到窑厂看父母干活。母亲背着七八块砖或砖坯子,身子弯成一张弓。大冷天,砭骨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母亲脸上却狼藉着细密的汗珠。在1976年的冬天,我最不忍看的就是母亲洗手了。母亲粗糙的手背上疤痕累累,皴裂的大口子里凝结着暗红的血痂,母亲洗手时常痛得脸上冒汗。 父母在窑厂忙活了一个冬天,终于凑够了60块钱。当母亲将血汗钱捧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嫂子,我知道你家困难,这钱留着过年吧。母亲笑着说,大妹子,我不跑到县城给你买戒指了,就麻烦天增兄弟买吧。 还了李婶60块钱后,深受感动的李婶求着母亲和她拜了干姐妹。李婶搬家到县城时,她还将笨重破旧的沙发送给了我们。 弹指间20年就过去了,我家也像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里新置了真皮沙发,李婶送的旧沙发只能当劈柴烧锅做饭了。揭开沙发坐垫,撕掉破破烂烂的绒布,我看到一枚戒指羞涩地畏缩在沙发角落里。 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了过来,双手捧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她又想起了隔着一段长长岁月的1976年的冬天。 妻子夺过戒指,利索地戴在手上,一脸的兴奋,好大一枚戒指,值一两千块钱,我也戴上戒指了。母亲用双手捧着妻的手说,这戒指样式过时了,我给你买个新的。母亲说着就从妻子手上捋下戒指。家里才盖罢楼房,哪还有钱买戒指?妻的脸阴得能挤出水来。 夜里,我早已经睡下了,母亲将我从床上唤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李铮,我想和你商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③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④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00(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00(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征过程。 (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答案】(1)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2)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如在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3)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4)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可爱者甚蕃蕃:多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 (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0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100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作者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列举那些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3)阅读④—⑥段,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论述读书可以使人优美的? (4)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影响。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精神品质,联系实际谈谈对自己的影响。推荐人物:诸葛亮鲁迅杜小康托尔斯泰贝多芬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三)揣摩语言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黑森林的猫(福州) ①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这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 ②同样是创造1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6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说明节能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已显出了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水龙头边看到“节约每一滴水”,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14、从全文内容看,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结合语境,解释第⑶段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抠门:_______________ 17、政府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你一定积极参与其中了吧!请举出一种发生在你身边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文中提到的浪费资源的例子除外),写出一个节约资源的好办法,拟出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语。(9分) (1)浪费资源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约资源好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约资源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银河系的巨星(百色) 银河系中比太阳大几千倍的星球是稀有的。2006年1月,亚利桑那洛惠尔天文台宣称,他们探测到四个最大的星球(KW人马座、V354仙王座、KY天鹅座和MA仙王座)。测量了他们的亮度和温度,根据理论模型计算了它们的尺度,结果是太阳直径的1500倍。这些星球约有1000万岁,它们可能在百万年内自己炸成碎片。 这四项星的质量皆为太阳的25倍,但绝对不是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是太阳的150倍。我们比较了解的一项是Eta船底座,为太阳的120倍。它内部核反应所产生的辐射十分强烈,其外向压力足可把近旁星体推开。因此,它也极度不稳定,其亮度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就有激烈变化。19世纪,天文学家曾目击了它的爆炸,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仍活着。不过用不了多久,也许在10万年内,它将炸得粉身碎骨。 总的说来,巨星都是短命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 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日下午1 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是一个摆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 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还需要耐心地等待。 (1)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3)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 (4)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请你发挥想象,举一例加以说名明。 【答案】(1)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说明对象。 (2)3D是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立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1)①D;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 汪曾祺 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以为这写得很美。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这写得非常真实。“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一次是: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 (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 A. 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烘焙心情 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帚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饯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出的那种富于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忡忡,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 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从善如流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老打印机换成操作无声的激光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⑥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⑦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蝼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烘出一个好蛋糕,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般的直截了当.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个性全无的面糊,摆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躏随着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蛋糕状如满月,乳酪蛋糕貌似丝绸.凌展时分坐在桌边大块朵颐的我,好似一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⑧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 (1)第五段“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从善如流”你觉得珍妮说的“话中之话”是指什么呢?(含标点不超50个字) (2)联系全文,说说“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含标点不超100个字) (3)作者是借“烘焙蛋糕”来“烘焙心情”的,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烘焙心情”的。(含标点不超80个字) 【答案】(1)①是他们的打字机影响了别人休息;②主人过于小气,在半夜烤蛋糕也不舍得跟邻居分享下他的快乐. (2)作者想通过烘焙蛋糕的过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把晦暗的心情、不快的事情忘却了,说到底是自我调节、自我缓解、自我改变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送蛋糕,把自己成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 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 《孙权劝学》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三)揣摩语言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七年级语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 面对秋阳 ①巍峨的大山,穿着威严的华装,显示它至高无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恒。跳跃的山溪,一路嬉闹喧哗,唱着歌儿,从大山的脚下流尚而过。大山觉得她有点儿玩世不恭。 ②大山说:“你就不能安静点吗?”小溪说:“那我的生命就结束了。” ③大山不以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庄淑贤雅,像个大家闺秀,你怎么总是疯疯癫癫地乱蹦乱跳?”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锁在山环里的一泓漂亮的死水,永远流不出山峦的闺帏。我不喜欢做姐姐的叠影。” ④“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说,“还有游人的彩艇。”“可是姐姐快乐吗?”溪水询问大山说,“我怎么总听不见她的歌声?” ⑤“她的日子过得比你安闲多了。”大山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多少游人流连忘返,多少照相机为她的倩影折照。”溪水在乱石中蹦跳着,对着大山咯咯地笑了:“她自由吗?她能像我这样无拘无束地撒欢吗?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吗?她——” ⑥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断了小小溪流的话:“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疯疯癫癫地要流淌到哪儿去?你诞生在大山脚下,就该有大的遗传基因。我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与天上日月星辰为伍,已经有几千年了。我看见只有咱们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已,最克已让人,最文明古老,最格守山规。”小溪依然笑着,一束束浪语向大山提出质询:“你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可是您知道月亮上有飞船着陆过吗?你知道你头上有‘太空行人’经过吗?” ⑦大山仿佛得了聋耳症,反问脚下的小溪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月亮上只有捣药的兔儿爷和嫦娥,什么时候有过‘飞船’落脚?几千年来,除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现在我的头冠之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我高了,哪儿有过什么‘太空行人’?”“您确实是太老了。”小溪的歌声里出现了几分忧伤,“只知采集昔日在地日月之精华,不知吸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这样下去,您的灵魂会枯萎的,直到没了大山的魂魄!” ⑧大山火了,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给我停下奔跑的脚步!”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吓哭了。每束跃起的浪花,都是她日莹的泪雨。是的,她生于斯,长于斯。山表里不断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养她的母体;沟旧社会中阻挡她的嶙峋怪石,又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像远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动不动地站立,与其说活着,还不如说已经死去。因而,她泪花飞溅地向大山告别说:“不,我没有姐姐的安分,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网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