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隆昌简介

隆昌简介

隆昌简介

隆昌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腹部,地跨东经105°02′至105°26′,北纬29°11′至29°32′,东邻重庆市荣昌县,南接泸州市泸县,西连自贡市富顺县,北与内江市东兴区毗邻,位于巴蜀古驿道中点,明初在此设隆桥驿,公元1567年置县,以隆桥驿为县治,取名隆昌,寓兴隆昌盛之意。隆昌县现属内江市管辖,辖16个镇、2个乡、1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65个村、47个社区,面积794平方公里,人口78万。隆昌县地处四川盆地交通要道,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贯穿全境,川云东路(四川至云南)、隆纳高速公路(隆昌至纳溪)和隆雅公路(隆昌至雅安)、隆黄铁路(隆昌至贵州黄桐)起始于此,是四川到云南、贵州及出海的通道,为川东南陆路交通枢纽和川、滇、黔、渝重要物资集散地。隆昌素有川南门户之称,重庆直辖后,即成为四川东大门。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再加上军阀混战和土匪肆虐,隆昌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隆昌人民举行过多次起义,给在隆昌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沉重的打击,促使了民众特别是有志之士的觉醒。1905年,隆昌的一些知识分子追随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其中黄复生、陈道循在日本东京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黄复生被推举为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后来,黄复生、陈道循奉孙中山之命回到家乡,发展同盟会员,开展民主革命斗争,在隆昌建立了四川分会联络点。1911年10月10

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了一个队清王朝发动总公共的突破口,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标志着辛亥革命全面爆发。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隆昌同盟会于同年11月22日,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满清政府在隆昌的专制统治,成立了隆昌军政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鼓舞人们继续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奋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科学的理念广泛传播,新文化、新思想逐步传到了隆昌,启发了隆昌人民的民主觉醒。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加快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恽代英等,曾来隆昌传播马克思主义。隆昌一些进步青年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有的不远万里留学欧美,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然后回国参加拯救中华的实践,郭坚白、张振华、曾宪中等就曾赴法勤工俭学;有的走出隆昌,外出求学,在求学期间阅读进步书刊,学习科学理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其中郭士杰于1924年在安徽省安庆市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隆昌籍最早的共产党员。韩秋雁、张荣禄和李

岫石等人在成都及上海学习或工作期间,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些青年后来成为进步思想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主要通过他们传到隆昌。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隆昌人民自发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活动。一些知识分子纷纷开设书店,金鹅书局、炳云书社、申川书店、醒华书局、中华文化导扬社等陆续挂牌营业,所售之书或宣传先进思想,或宣传新思想,新生活社、赤霞社等应运而生。青年学生一马当先,面对面地同旧势力开展斗争,隆昌中学堂(今隆昌一中)掀起了择师运动。

1927年至1931年间,在外地读书或从事革命工作的部分隆昌籍共产党员陆续回到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使得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受到启迪和教育。这一系列组织和宣传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隆昌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32年9月,黄定琯、钟泰西、蔡言煜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隆昌本地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同时建立起隆昌县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隆昌特别支部。中共隆昌特别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开展革命宣传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共隆昌特别支部先后组织领导了罗心乡(今古湖街道)和石碾乡(今属石碾镇)夏布机织工人罢工、隆昌县立初级中学(今隆昌一中)罢考等斗争,给旧势力予沉重的打击。1935年春,中央红军进入川南。根据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关于“开展武装斗争,迎接红军到来“的指示,中共隆昌特别支部在石包店一带发动和组织起数百夏布机织工人和农民参加的暴动队伍,后因被人告密而失败,它震撼了敌人,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年5月,

中共隆昌特别支部因叛徒出卖遭到了彻底破坏。10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左翼美术家联盟执行委员李岫石出狱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便回到隆昌,后受聘担任隆昌县立初级中学教师,在隆昌从事了革命宣传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春,在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下,建立了中共隆昌支部,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由于联络工作没跟上,党员陆续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中共隆昌支部于1940年停止活动。1943年至1944年,按照中共中央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发出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共产党员刘作先、蒋启予(又名蒋忠槐)和沈寄踪先后来到隆昌县立简易乡村示范学校(简称乡师校,今隆昌幼师前身),以教书作掩护,坚持秘密斗争,建立了乡师校党小组。1945年,乡师校被列为中共南方局青年工作据点。

1949年3月,中共隆昌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临工委)成立。临工委遵照川东特委“发动群众、搞好统战、保护城乡、配合接管“的指示,通过深入分析隆昌的客观形势,在积极发展组织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调查敌情、护乡保粮、保护旧政权档案、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统战策反、控制乡保武装等工作,为迎接隆昌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8月,云顶党小组成立,党小组控制了云顶乡保武装,牵制了国民党的联防部队,粉碎了该部队在云顶山、龙贯山一带打游击的图谋。1949年1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均30师88团进入隆昌县城,隆昌

解放。隆昌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隆昌地方组织经历了初建、破坏、重建、被迫停止活动,再重建的曲折过程。虽然白色恐怖严重,相对敌对势力而言,力量十分薄弱,但是斗争积极主动,最后终于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隆昌的解放。中共隆昌地方组织的斗争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领导人民大众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隆昌历史,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

首先,知识分子在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政治敏锐性强,他们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其更有条件更容易感受新思想,接受新事物,并成为传播的知识和革命思想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首先在知识分子中建立和发展,然后发动组织青年学生、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同时发展组织。最初在隆昌酝酿建立党组织的韩秋雁、张荣禄以及中共特别支部的黄定琯、钟泰西、蔡言煜,中共隆昌支部的余照临,乡师校党小组的刘作先、蒋启予、沈寄踪,临工委的桂永厚、张志卿、郭成圩、等都是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纲领、政策主要通过他们在隆昌组织传播,隆昌的革命活动也主要有他们组织开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