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族HLA_A等位基因与银屑病患者相关性研究

汉族HLA_A等位基因与银屑病患者相关性研究

#临床免疫学#

汉族HLA -A 等位基因与银屑病患者相关性研究

魏生才 张学军 高敏 张安平 李明 杨森

=摘要> 目的 探讨HLA -A 等位基因与汉族人银屑病遗传易感性。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 -SSP)法,对200例银屑病患者和204例健康人的HLA -A 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HLA -A*2601-05等位基因与汉族人银屑病呈正相关性(20.25%vs 12.25%,RR= 1.65,V 2=11.76,P =0.0006,P c =0.0066)。HLA -A *0201-17等位基因与汉族人银屑病呈负相关(4.25%vs 9.80%,RR=0.43,V 2=10.26,P =0.0013,P c =0.0143)。HLA -A *2601-05等位基因仅与有家族史银屑病呈正相关(RR=2.04,V 2=12.49,P =0.0004,P c =0.0044)。HLA -A*2601-05等位基因与?型银屑病呈正相关(RR=1.68,V 2=11.67,P =0.0006,P c =0.0066)。结论 HLA -A *2601-05可能是银屑病的易感基因或与易感基因相连锁。HLA -A*2601-05仅为有家族史银屑病和?型银屑病的危险基因。

=关键词> 银屑病;HLA -A 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A study on HLA -A alleles associated w ith psoriasis in Han C hinese WEI Sheng -ca i ,Z HANG Xue -jun,GAO Min,Z HANG An -ping ,LI Min g ,Y ANG Sen.Institu te o f Dermatology ,Department o f Dermatology ,The First Aff iliate d H ospital o 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 f ei 230032,China Corres ponding author:Z HANG Xue -j un,E -ma il:ayzxj@mail.h https://www.doczj.com/doc/6f18797826.html,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association of HLA -A alleles and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psoriasis (PS)in Han Chinese.Method Pri mer (PCR -SSP)metho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 stribution of HLA -A alleles among 200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nd 204healthy pessons.Results 1HLA -A *2601-05allele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S (20.25%vs 12.25%,RR=1.65,V 2=11.76,P =0.0006,P c =0.0066).HLA -A*0201-17(4.25%vs 9.80%,RR=0.43,V 2=10.26,P =0.0013,P c =0.0143)allel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 th PS.oHLA -A *2601-05allele was on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family history (25.00%vs 12.25%,RR=2.04,V 2

=12.49,P =0.0004,P c =0.0044).?HLA -A*2601-05(20.61%vs 12.25%,RR=1.68,V 2=11.67,P =0.0006,P c =0.0066)allele was only associated with type ?psoriasis.Conclusion 1HLA -A*2601-05allele may be a suscep tible genes or may have close linkage with the susceptible genes.oHLA -A*2601-05allele was a risk gene for psoriasis patients wi th family history and type ?psoriasis.

=Key w ords > Psoriasi s;HLA -A alleles;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基金项目:国家863资助项目(Z -19-01-04-0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9044237)

作者单位: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通讯作者:张学军(E -mail:ayz xj@mai l.hf.ah.c n)

银屑病(psoriasis,P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12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通过基因组扫描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染色体1q 、2p 、4q 、6p 、8q 、17q 、19p 和20p 等区域上存在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12,32,其中6p 上的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被多个研究结果所证实142。最新研究已将一个重要的银屑病易感基因精细定位

于HLA 中的HLA -C 到端粒之间60kb 的区域152,而HLA -A 座位于此区中。本研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

PC R(PCR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 R -SSP)方法检测HLA -A 座位的等位基因,通过对HLA -A 等位基因频率在银屑病患者和正常对照间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以调查它们与汉族人银屑病的遗传易感性是否相关。

材料和方法

血标本收集与处理

病例组:共收集银屑病患者血标本200份,为本科室门诊确诊的汉族人银屑病患者,均符合银屑病的诊断标准162。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分布在8~69岁,平均28.69岁,其中有家族史(除先证者

外,一级或二级家属中至少还有1名银屑病患者)50例,无家族史150例;?型银屑病患者(首次发病年龄<40岁)165例,ò型银屑病患者(首次发病年龄\ 40岁)35例。每例患者采集5ml抗凝血(ED TA-Na2), 2000r/min离心10min,取出其中的白细胞,置于2ml 离心管中,放入-85e冰箱保存。

对照组:收集正常人血标本204份,为本院外科住院病人的健康家属,对照与病例间无血缘关系,年龄分布在10~70岁,平均29.67岁。以同样方法采集抗凝血5ml,提出白细胞,放入-85e冰箱保存备用。

基因组D NA制备与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采用改良盐析法从分离的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配制成浓度为50ng/L l的使用液,置于-20e冰箱保存。HLA-A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和内参照引物按文献合成172,所有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PC R循环参数和产物检测

PC R反应混合物:总反应体积为10L l,每个PCR 反应体系中含有待测基因DNA模板100ng,等位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0.30L mol/L,内参照引物0.12 L mol/L,每种dNTP200L mol/L(上海生物工程公司), MgCl21.5mmol/L,Taq酶0.5U(MBI Fermentas公司)。

PC R循环参数:采用Touch-Down PCR(触减PC R)。程序1:94e变性5min,94e变性45s,退火温度从70e开始,每个循环下降0.5e,退火时间45s, 72e延伸45s,共30个循环。接程序2:94e变性45 s,55e退火45s,72e延伸45s,共10个循环,72e延伸5min。PCR反应在T-Gradient PCR仪(德国Biome-tra公司)上进行。

PC R产物检测:将PCR产物加6@溴酚蓝上样缓冲液2L l,在2%琼脂糖凝胶(内含0.5L g/ml溴化乙锭)上进行电泳,电压为5V/cm,电泳40min后在AAB紫外透射凝胶成像仪系统(Advanced American Biotechnology公司产品)观察结果,由数码摄像机采集凝胶图象输入计算机备查。

统计学处理: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基因型频率进行估算182,银屑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之间,有家族史、无家族史银屑病和?型、ò型银屑病组与正常人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通过V2检验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

11HLA-A等位基因在银屑病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由表1可知,HLA-A*2601-05等位基因在银屑病患者中显著性增高(20.25%vs12.25%,RR= 1.65, V2=11.76,P=0.0006,P c=0.0066),而HLA-A* 0201-17等位基因频率在银屑病患者中明显下降(4.25%vs9.80%,RR=0.43,V2=10.26,P= 0.0013,P c=0.0143)。

表1HLA-A等位基因在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分布

Table1.Distribution of HLA-A allele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nd controls

HLA-A

Cases(200)

n GF

Con tr ols(204)

n GF

RR V2P P c

A*0101-0213834.5015838.730.89 3.670.05490.6039

A*0201-1717 4.25409.800.4310.260.00130.0143

A*1101-0217 4.2516 3.92 1.080.060.80978.9067

A*25018 2.0014 3.430.58 1.600.2054 2.2594

A*2601-058120.255012.25 1.6511.760.00060.0066

A*3001-0512 3.006 1.47 2.04 2.210.1367 1.5037

A*31011/24 1.0000.00- 4.110.05910.6501

A*3401-0230.755 1.230.610.110.72397.9629

A*360116 4.006 1.47 2.72 5.010.02520.2772

A*43018922.258019.60 1.13 1.160.2822 3.1042

A*6601-0215 3.75317.600.49 5.910.01500.1650 n:number of posi tive allele individual;GF:gene frequenc y;RR:rela-tive ris k

21HLA-A等位基因在有家族史、无家族史银屑病和正常人对照组的频率分布:从表2可知,HLA-A *2601-05等位基因仅在有家族史银屑病患者中显著性增高(25.00%vs12.25%,RR= 2.04,V2= 12.49,P=0.0004,P c=0.0044)。HLA-A*2601-05等位基因在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中增高(RR=1.52, V2=6.76,P=0.0093),但校正P c>0.05。HLA-A* 0201-17等位基因在有家族史(RR=0.31,V2=5.48, P=0.0192)和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中频率下降(RR =0.48,V2=7.01,P=0.0079),该基因在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中的校正P c>0.05。

31HLA-A等位基因频率在?型银屑病、ò型银屑病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由表3可见,在?型银屑病中,HLA-A*2601-05等位基因频率显著性增高(20.61%vs12.25%,RR= 1.68,V2=11.67,P= 0.0006,P c=0.0066);HLA-A*0201-17等位基因频率在?型银屑病患者中(RR=0.46,V2=7.93,P= 0.0048)和ò型银屑病患者中(RR=0.29,V2=3.96, P=0.0464)均下降,但该基因在?型和ò型银屑病患者中的校正P c>0.05。

讨论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即HLA)是第一个被发现与银屑病发病有相关性192。HLA中的基

表2HLA-A等位基因在有家族史、无家族史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分布

Table2.Distribution of HLA-A alleles in familial,non-fam ilial psoriatic patients and controls

HLA-A

Controls(204)

n GF Familial PS(50)

n GF

RR V2P P c

Non-famili al

PS(150)

n GF

RR V2P P c

A*0101-0215838.732929.000.757.790.00520.057210936.330.94 1.060.3022 3.3242 A*0201-17409.803 3.000.31 5.480.01920.211214 4.670.487.010.00790.0869 A*1101-0216 3.923 3.000.770.00 1.000011.000014 4.67 1.190.250.6193 6.8123 A*250114 3.432 2.000.580.180.74508.19506 2.000.58 1.330.2496 2.7456 A*2601-055012.252525.00 2.0412.490.00040.00445618.67 1.52 6.760.00930.1023 A*3001-056 1.474 4.00 2.72 2.710.1111 1.22218 2.67 1.81 1.300.2544 2.7984

A*31011/ 200.001 1.00-0.580.1968 2.16483 1.00- 4.100.07520.8272

A*3401-025 1.231 1.000.820.00 1.000011.000020.670.540.130.70337.7363 A*36016 1.475 5.00 3.40 3.280.04360.479611 3.67 2.49 3.640.05650.6215 A*43018019.602020.00 1.020.010.919110.11016923.00 1.17 1.630.2020 2.2220 A*6601-02317.604 4.000.53 1.740.1867 2.053711 3.670.48 5.100.02390.2629 n:number of positive allele individual;GF:gene frequency;PS:psori as is;RR:relative risk

表3HLA-A等位基因在?型银屑病、ò型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分布

Table3.Distribution of HLA-A alleles in type?,typeòpsoriasis patients and controls

HLA-A Controls(204)

n GF

Type?PS(165)

n GF

RR V2P P c

TypeòPS(35)

n GF

RR V2P P c

A*0101-0215838.7311434.550.89 3.280.07000.77002434.280.89 1.290.2557 2.8127 A*0201-17409.8015 4.550.467.930.00480.05282 2.860.29 3.960.04640.5104 A*1101-0216 3.9211 3.330.850.190.66657.331568.57 2.19 2.080.1067 1.1737 A*250114 3.438 2.420.710.660.4171 4.588100.00- 1.460.2327 2.5597 A*2601-055012.256820.61 1.6811.670.00060.00661318.57 1.52 2.450.1178 1.2958 A*3001-056 1.478 2.42 1.650.910.3410 3.75104 5.71 3.89 5.350.04260.4686

A*31011/ 200.004 1.21- 4.990.03910.430100.00----

A*3401-025 1.2330.910.740.170.73588.093800.00-0.00 1.000011.0000 A*36016 1.4716 4.85 3.307.410.00650.071500.00-0.200.5963 6.5593 A*43018019.607221.82 1.110.730.3916 4.30761724.29 1.24 1.080.2987 3.2857 A*6601-02317.6015 4.550.60 3.110.07790.856900.00- 6.090.01120.1232 n:number of positive allele individual;GF:gene frequency;PS:psori as is;RR:relative risk

因主要编码移植抗原即?类抗原和ò类抗原,这些抗原分子位于细胞膜表面,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参与呈递抗原给T淋巴细胞1102。近年来对银屑病的遗传免疫学研究发现,皮损中炎症细胞主要为CD4+和/或CD8+T淋巴细胞1112。本次对银屑病患者中HLA-A座位的等位基因研究发现:HLA-A*0201-17和HLA-A*2601-05等位基因频率为 4.25%和20.25%,这2个等位基因在正常人中的频率分别为9.80%和12.25%。HLA-A*2601-05等位基因在银屑病患者中显著性增高,与银屑病患者呈正相关,提示该等位基因是汉族人发生银屑病的一个危险基因。HLA-A*0201-17等位基因在银屑病患者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HLA-A*0201-17等位基因与银屑病呈负相关,表明这个等位基因可能具有阻止汉族人发生银屑病的作用。Murray1122和Vasey1132的研究结果均表明HLA-A26与银屑病型关节炎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与他们结果相一致。HLA-A2与日本人和白种人青少年关节炎型银屑病呈正相关,其中HLA-A*0207等位基因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点滴状银屑病存在相关性114,152。而HLA-A*0201-17等位基因与汉族人银屑病呈负相关,这种差异可能由于不同人种所致。

本次研究根据银屑病患者有无家族聚集,将银屑病分为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两个类型,对HLA-A 等位基因在有家族史、无家族史银屑病进行分层研究,结果显示,HLA-A*2601-05等位基因与有家族史银屑病存在正相关,HLA-A*2601-05等位基因是有家族史银屑病的一个危险基因,同时提示有家族史银屑病和无家族史银屑病其遗传背景存在差异。HLA-A1抗原频率在希腊的银屑病患者(首次发病年龄<25岁)中显著性增高1162。国内曾经有学者对北方汉族人银屑病研究表明HLA-A1抗原频率在银屑病患者中显著性增高1172。而本研究显示在皖籍汉族人有家族史银屑病中HLA-A*0101-02等位基因

呈现显著性下降,但P c值>0.05,显示该等位基因与皖籍汉族人银屑病发病无关,这种差异可能由HLA-A等位基因在不同人种或同一人种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变异较大所致;而以前对银屑病与HLA-A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采用的方法均为血清学方法,并且样本量较小,因此并不能排除这种差异是由于方法学的不同或样本量差别所造成。该结果还需进一步用实验验证。

根据银屑病首次发病年龄不同将其分为?型和ò型,?型银屑病发病早,病情重,ò型银屑病发病晚,且症状轻。本研究对HLA-A等位基因频率在?型和ò型银屑病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层研究,结果发现:HLA-A*2601-05等位基因频率仅在?型银屑病中显著性增高,HLA-A*2601-05等位基因频率仅为?型银屑病发病的危险基因。此结果显示银屑病的发病年龄不同,其遗传基础也存在差异。HLA-A *0201-17等位基因在总体病例-对照研究时,该等位基因与汉族人银屑病呈负相关,而在按家族史和发病年龄分层研究时,发现该等位基因在无家族史银屑病和?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与正常人比较P c在0.05附近,这与分层研究时病例数减少有关。

此次对皖籍汉族人银屑病的HLA-A位座的等位基因研究中共检出11个HLA-A等位基因,其余的等位基因未检测到。国内以前对汉族人HLA-A 座位的等位基因研究共检出13个左右118,192,本次实验HLA-A座位的等位基因检出率与之接近。有些HLA-A座位的等位基因未检测到,可能与这些等位基因在皖籍汉族人的基因频率太低或者皖籍汉族人不存在这些等位基因有关,也不能排除由于各实验室所用的引物不同存在分型结果差异及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所造成1202。此次研究检测出正常人HLA-A座位中的有些等位基因的频率与以前的资料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由于检测的方法不同所造成1212。

HLA-A*2601-05等位基因为皖籍汉族人发生银屑病的一个危险基因,HLA-A*2601-05等位基因在有家族史、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和?型银屑病、ò型银屑病作用存在差异。这些等位基因详细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陈珊宇,王福喜,等.寻常型银屑病遗传流行病学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383-385.2Henseler T.Genetics of psoriasis.Arch Dermatol Res,1998,290:463-476.

3Lee YA,Schendorf F,Windemuth C,e t al.Genome wide scan in Ger-man families reveals evidence of a novel ps oriasis susceptibility l ocus on chro mosome19p13.Am J Hum Genet,2000,67:1020-1024.

4Balendran N,Clough RL,Arguello R,et al.Characteri zati on of the ma-j or s usceptibili ty region for ps oriasis at chromosome6p21.3.J Inves t Der-matol,1999,113:322-328.

5Nai r R,Stuart P,Henseler TS,et al.Locali sation of psoriasis suscept-i bility locus PSORS1to a60kb interval telomeric to HLA-C.Am J Hum Genet,2000,66:1833-1844.

6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7-120.

7Bunce M,O c Neill M O,Barnardo M CN M,et al.Phototypi ng:compre-hens ive DNA typi ng for HLA-A,B,C,DRB1,D RB3,DRB4,DRB5& DQB1by PCR with144pri mer mi xes utilizi ng sequence-s pecific pri mers (PCR-SSP).Ti ssue Antigens,1995,46:355-367.

8江三多,吕宝中,主编.医学遗传数理统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9.

9Rusell TJ,Schultes L M,Kuban DJ,et al.His tocompatibility(HLA-A) antigens ass ociated with psoriasis.N Eng J Med,1972,287:738-743. 10Browning M,M c M ichael A.HLA and MHC:Genes molecules and func-tions.Oxford:BIO Scienti fic,1996.

11Nickoloff BJ.The i mmunologic and genetics basis of psori asi s.Arch Der-matol,1999,135:1104-1110.

12M urray C,Mann DL,Gerber LN,et al.His tocompatibility all oanti gens in psori asi s and ps oriatic arthritis.Evidence for the i nfluence of multi ple genes in major his tocompatibili ty complex.J Clin Invest,1980,64: 670-675.

13Vasey FB,Es pinoza LR,Bocanegra TS,et al.The major his tocompat-i bi li ty co mplex.Ann Clin Lab Sci,1982,12:16-22.

14Nini G,BianchiL,Iraci S,et al.HLA anti gens and i nfantile psoriasis.

Acta Derm Venereol Supple,1989,146:59-62.

15M uto M,Date Y,Ichi miya M,et al.Significance of antibodies to strep-tococcal M protein in psori atic arthriti s and their ass ociation with HLA-A *0207.Tiss ue Anti gens,1996,48:645-650.

16Economidou J,Paas teriades C,Varla-leftheri oti M,e t al.Human lym-phocyte anti gens A,B,and C in Greek patients w i th ps oriasis:relati on to age and clinical expression of the disease.J A m Acad Dermatol, 1985,13:578-582.

17孙逸平,安家宾,陈帷昌,等.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与HLA连锁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6,66:600-604.

18肖露露,陈宏涛,叶欣,等.HLA多态性在广东汉族人群分布的特殊性.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19:302-305.

19谭建明,唐孝达,谢桐,等.人类白细胞抗原-?类抗原的D NA 分型与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63-767.

20孟海英,侯一平.HLA研究的新热点.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0,17:355-358.

21孙逸平,宋长兴,李士良,等.中国人白细胞抗原(HLA-A)分布的比较研究.?.基因频率及遗传距离.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4,4:205-211.

(收稿日期:2002-05-20)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讲解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细胞周期中进行大量DNA合成的时期为 A. G1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 E. G0期 正确答案:B 2. Klinefelter综合征的核型为 A. 47,XXX B. 47,XYY C. 47,XXY D. 46,XX/47,XYY E. 46,XX/47,XXX 正确答案:C 3. 限制酶切割不同来源DNA时,能产生具有相同序列的突出末端的不同片段可能方式是 A. 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 B. 用识别相同靶序列的不同限制酶切割

C. 用识别不同序列但可产生一致的粘性末端的限制酶切割 D. A和B E. A、B和C 正确答案:E 4. 减数分裂I 的前期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时期为 A. 细线期 B. 偶线期 C. 粗线期 D. 双线期 E. 终变期 正确答案:C 5. 父亲并指(AD),母亲表现型正常,生出一个白化病(AR)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他们再生孩子手指和肤色都正常的概率是 A. 1/2 B. 1/4 C. 3/4 D. 1/8 E. 3/8 正确答案:E 6. 下列哪一项不是XR特点 A. 交叉遗传 B. 系谱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C. 系谱中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D.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E.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是从母亲遗传而来

正确答案:C 7. 癌家族通常符合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X连锁隐性遗传 D. X连锁显性遗传 E. Y连锁遗传 正确答案:B 8. 脆性X染色体的脆性部位位于 A. Xq24.3 B. Xq25.3 C. Xq26.1 D. Xq27.3 E. Xq29.3 正确答案:D 9. 癌基因erb产物是 A. 生长因子 B. 生长因子受体 C. 信号传递因子 D. 核内转录因子 E.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正确答案:B 10. 在研究尿黑酸尿症的基础上,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是 A. Morgan

区分等位基因内突变和非等位基因间突变 实验

区分等位基因内突变和非等位基因间突变实验 一、【目的】 1、熟练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 2、能通过实验区分等位基因间和非等位基因间的突变。 二、【原理】 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座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基因的一种等位形式变 成另一等位形式,也叫做点突变。 野生型等位基因:将自然界中普遍出现或指定实验用的某一品系的性状作 为“野生型”或“正常”的性状,与这种性状相关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等位基因。 突变型等位基因:任何不同于野生型等位基因的相同座位的基因称为突变 型等位基因。 正向突变:从野生型等位基因变为突变型等位基因。 恢复突变:从突变型等位基因变为野生型等位基因。 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1)形态突变:突变导致生物体外观上可见的形态结构的改变。例如果蝇的红眼→白眼突变: (2)生化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如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 (3)致死突变:严重影响生物体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可分为显性致死突变(杂合态即可致死)和隐性致死突变(纯合态才致死) (4)条件致死突变;引起生物体在某些条件下致死的突变。如噬菌体的温度敏感性突变突变发生的时期和部位 突变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以及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突变发生的越迟,对生物体的影响越轻,对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来说,体细胞发生的显性突变会影响当代的表型,而生殖细胞发生的突变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 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 一个基因内有很多突变位点,所以,一个基因的突变也有多方向性,从而导致一个基因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形式——复等位基因。 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多数为隐性致死(recessive lethal),也有少数显性致死(dorminant

遗传学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 2.积加作用与抑制作用 3.上位作用与下位作用 4.不完全连锁与符合系数 5. 臂内倒位与臂间倒位 6. 三体与双三体 7. 细胞质遗传与母性影响 8.植物的核不育型与核质不育型 9.广义遗传力与狭义遗传力 10.减数分裂。 11.测交 12.完全连锁 13.共显性 14.广义遗传力 15.隐性上位作用

16.单体 17.并发系数 18.母性遗传 20.染色体组 21.基因的加性效应 22.臂间倒位染色体 23.相斥组与相引组 24.染色体 25.染色单体 26.着丝点 27.细胞周期 28.同源染色体 29.异源染色体 30.无丝分裂 31.有丝分裂

32.单倍体 33.联会 34.联会复合体 35.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36.基因与等位基因 37.表现型与基因型 38.互补作用 39.积加作用 40.显性上位作用 41.隐性上位作用 42.重叠作用 43.抑制作用 44.多因一效 45.一因多效 46.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47.交换值 48.基因定位 49.连锁遗传图 50.伴性遗传 51.限性遗传 52.从性遗传 53.超亲遗传 54.加性效应 55.显性效应 56.上位性效应 57.遗传率 58.加性方差 59.显性方差 60.上位性方差 61.QTL作图

62.近交衰退 62.杂种优势 63.杂种劣势 64.基因突变 65.突变率 66. 复等位基因 67.母性影响 68.伴性遗传 69.杂种优势 二、简答题 1.显性现象的表现有那几种形式?显性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纯系学说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 3.什么是微效基因、微效多基因和主效基因?它们的作用有何区别?

(完整版)测序常用名词解释整理

高通量测序领域常用名词解释大全 什么是高通量测序? 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是对传统Sanger测序(称为一代测序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核酸分子进行序列测定, 因此在有些文献中称其为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足见其划时代的改变, 同时高通量测序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能, 所以又被称为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 什么是Sanger法测序(一代测序) Sanger法测序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

什么是基因组重测序(Genome Re-sequencing) 全基因组重测序是对基因组序列已知的个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进行差异性分析的方法。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人类疾病的致病突变研究由外显子区域扩大到全基因组范围。通过构建不同长度的插入片段文库和短序列、双末端测序相结合的策略进行高通量测序,实现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检测疾病关联的常见、低频、甚至是罕见的突变位点,以及结构变异等,具有重大的科研和产业价值。 什么是de novo测序 de novo测序也称为从头测序:其不需要任何现有的序列资料就可以对某个物种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序列进行拼接,组装,从而获得该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获得一个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是加快对此物种了解的重要捷径。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测序所需的成本和时间较传统技术都大大降低,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渐入佳境,基因组学研究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革命性突破。利用新一代高通量、高效率测序技术以及强大的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可以高效、低成本地测定并分析所有生物的基因组序列。

专题34 高考复习 从性遗传、复等位基因及血型问题

专题34 2019年下半年高考专题复习从性遗传及血型问题 1.在某种牛中,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aa是红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而雌牛则为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的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是[ ] A.雄性或雌性,aa B.雄性,Aa C.雌性,Aa D.雌性,aa或A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对无角基因h为显性。在公羊中,基因型为HH、Hh均表现为有角;而在母羊中基因型为HH表现为有角,基因型为Hh表现为无角。如果基因型为Hh的雌雄个体交配,则子代中出现无角母羊的概率为 A.1/8 B.1/4 C.3/8 D.3/4 3.已知绵羊角的性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据表正确的判断是:A.若双亲无角,则子代全部无角 B.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 C.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一定是伴性遗传 4.【加试题】在雌果蝇中,胚胎发育所需要的部分养分、蛋白质和mRNA由卵母细胞旁边的营养细胞和滤泡 细胞提供。有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产生的mRNA被运送到卵母细胞,从而保证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正常发育,如果此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胚胎畸形而且无法存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突变杂合子雄果蝇和正常雌果蝇交配所生的雌性子代不可以存活 B.如果此突变是显性的,则可观察到存活的突变纯合子个体 C.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则对于突变杂合子母体所生的雌、雄性胚胎都有一半可正常发育 D.如果此突变是隐性的,两个突变杂合子的个体杂交,子二代中有1/6是突变纯合子 5. 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试分析下列从性遗传 现象:Ⅰ.果蝇中一常染色体的隐性基因(a)纯合时,雌果蝇(XX)转化为不育的雄蝇;基因(a)在雄性(XY)中没有这种效应。另外,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b)为隐性性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 (2)一对白眼的雌蝇与雄蝇杂交,后代雌雄比为1∶3,则双亲基因型为:。 写出该杂交的遗传图解。(3分) (3)让(2)题中的子代自由交配,其后代的雌雄比为:。 6.雄性蝴蝶有黄色(Y)和白色(y),雌性只有白色。触角棒形(A)和正常形(a)正交和反交的结果都一样。 (4)在下列各组合中,不能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①yyaa♀×♂YYAA ②YyAA♀×♂yyaa ③YYAa♀×♂Yyaa ④YYAa♀×♂yyAa ⑤YyAA♀×♂Yyaa ⑥yyAa♀×♂yyaa (5)一对表现型为黄色棒形和白色棒形的亲本杂交,F1代表现型为雄性3/8黄色棒形、1/8黄色正常、3/8白色棒形、1/8白色正常;雌性3/4白色棒形、1/4白色正常。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标明亲本的雌雄)。②⑤⑥YyAa yyAa 7.(14分)右图为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Ⅰ片段), 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Ⅱ,Ⅲ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 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上受个体性 别的影响的现象。在杂合体中雄性表现为有角,雌性表现为无角。 绵羊有角和无角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雌雄都有有角个体出现。现有一只有角 公羊与一只无角母羊交配所生的多胎小羊中,性成熟以后,凡公羊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都 表现为无角。试根据以上事实回答:(注:若性染色体上有角A基因为显性) (1)绵羊的有角基因A是否位于Ⅱ片段?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事实。推测绵羊的有角性状的遗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另一种从性遗传,则无角母羊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验证绵羊的有角性状的遗传方式的方案,请补充完善。 步骤:选择_____________公羊与多只无角母羊交配,观察子代性成熟后表现出来的性状。

遗传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遗传与变异:生物通过繁殖的方式来繁衍种族,保持生命在世代间的连续,保持子代与亲代的相似与类同,这种现象叫遗传,遗传的本质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不断地复制和传递,保持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与类同,与此同时,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环境差异与遗传物质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 2、遗传变异:变异不一定都能遗传,只有由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这种变异叫遗传变异。 3、遗传学: 经典定义: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现代定义: (1)在生物的群体、个体、细胞和基因等层次上研究生命信息(基因)的结构、组成、功能、变异、传递(复制)和表达规律与调控机制的一门科学--基因学。 (2)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名词解释: 1、性状:在遗传学上,把生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3、显性性状:孟德尔把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现象:孟德尔把F2中显现性状与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5、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同一性状发育的两个基因。非等位基因指位于不同位点上,控制非相对性状的基因。 6、自交:F1代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叫自交。 7、回交:F1代与亲本之一的交配叫回交。 8、侧交:F1代与双隐性个体之间的交配叫侧交。 9、基因型和表型 基因型是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性状得以表现的内在物质基础,是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如cc,CC,Cc。 表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如花的颜色性状。 10、纯合体、杂合体 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的个体,叫纯合体,如CC,cc。由一个显性基因与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叫杂合体,如Cc。 11、真实遗传 指纯合体的物种所产生的子代表型与亲本表型相同的现象。纯合体所产生的后代性状不发生分离,能真实遗传,杂合体自交产生的后代性状要发生分离,它不能真实遗传。 名词解释: 1、染色体与染色质:是指核内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无定形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复合体,以纤丝状存在于核膜内面。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两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的不同形态。核内遗传物质就集中在这染色体上。 2、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着色较浅,呈松散状,分布在靠近核的中心部分,是遗传的活性部位。着色较深,呈致密状,分布在靠近核内膜处,是遗传的惰性部位。又分结构异染色质或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前者存在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及核仁组织区,后者在间期时仍处于浓缩状态, 3、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直径10nm,其核心是由四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共8分子)构成的扁球体。 4、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5、联会:分别来自父母本的同源染色体逐渐成对靠拢配对,这种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称为联会。

复等位基因遗传试题及分析教学文案

复等位基因遗传试题 及分析

复等位基因遗传试题及分析 华兴高中:刘春荣 1、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基因决定雌株。G对g、显性,g对是显性。如:Gg是雄株,g 是两性植株, 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Gg和G 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 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 解析本题涉及复等位基因及基因的显性等级的问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考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从题意可知,Gg、G均为雄性,不能杂交,A项错误;两性植株为gg或g,最多可产生两种配子,B项错误;两性植株gg-可自交可产生雌株,C项错误;在D选项中,两性植株群体(有gg和g两种基因型)内随机传粉,群体中的交配类型有:gg×gg、gg×g、g×g,gg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纯合子,gg和g杂交的后代也有1/2的为纯合子,g个体自交后代有1/2的为纯合子,则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后产生的子代中纯合子比例肯定会比杂合子高,所以D选项正确。 2 、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表。若W P W S与W S w杂交,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 A. 3种,2∶1∶1 B. 4种,1∶1∶1∶1 C. 2种,1∶1 D. 2种,3∶1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这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表现为W>W P>W S>w,则W P W S与W S w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分别为:W P W S(红斑白

花),W P w(红斑白花),WSWS(红条白花),W S w(红条白花),所以其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应为:2种1∶1。 3 、紫色企鹅的羽毛颜色是由复等位基因决定的:Pd深紫色、Pm中紫色、Pl 浅紫色、Pvl很浅紫色(近于白色)。其显隐性关系是:Pd>Pm>Pl>Pvl(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若有浅紫色企鹅(PlPvl)与深紫色企鹅交配,则后代小企鹅的羽毛颜色和比例可能是( ) A.1中紫色∶1浅紫色 B.2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 C.1深紫色∶1中紫色 D.1深紫色∶1中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 解析本题涉及有关复等位基因的相关问题。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d 时,子代全为深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m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中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深紫色∶1浅紫色;深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PdPvl时,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2深紫色∶1浅紫色∶1很浅紫色。综上分析,选项A、B、D均不可能出现,只有选项C有可能。 4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由3三个等位基因I A、I B、i决定,通过调查一个由400个个体组成的样本,发现180人是A型血,144人是O型血,从理论上推测,该人群中血型为B的人应该有( ) A.24人 B.36人 C.52人 D.76人 解析在本题中,A型血的人(基因型为I A I A或I A i)占的比例为 180÷400=0.45,O型血的人(基因型为ii)占的比例为144÷400=0.36,假设i的基

普通遗传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普通遗传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同源染色体 2. 不完全显性 3. 干扰(干涉) 4. 伴性遗传 5. 狭义遗传率 6. 复等位基因 7. 转座因子 8. 部分二倍体 9. 母性影响 10. 隔裂基因 11. 联会 12.等位基因 13.位置效应 14.数量性状15.回交 16.同源染色体 17.转化 18.雄性不育 19.基因频率 20. 双三体 二、填空题 1. 以豌豆为材料进而提出分离与组合定律的是,利用果蝇研究提出提 出基因论是,比德尔利用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2.基因型AABbDdEeFfGG的个体可产生种配子,自交可产生种基因 型类型,其中纯合基因类型种。 3. 人白化症由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a)控制遗传,某白化症患者的正常双亲 基因型为和。 4. 家蚕和蝗虫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型和型,而蝴蝶的性染 色体为型。 5.遗传学中重组率也称为__ _。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时,重组率为___ _, 当两对基因为完全连锁时,重组率为__ __。 6. A与B连锁,则AABB和aabb杂交称为,aaBB和AAbb杂交称 为。 7. 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和杂合体性母细胞在减 数分裂的前期I都可以形成凸隆起来的瘤状物或环状形象。 8. 马铃薯单倍体减数分裂时可形成12个二价体,因此马铃薯属于倍 体。 9. PCR反应的基本步骤是、、。 10.死细菌与活细菌混合在一起后基因实现了重组,这叫。两种细菌以 噬菌体为媒介实现了基因重组是。 11.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__ __期配对,在___ ___期分开,染色单体在___ ___期分离。 12.大麦现有纯合密穗染病(AAbb)材料和稀穗抗病(aaBB)材料,两基因自由组合。想用这两个材料杂交以选育稳定的密穗抗病品种,所需类型第___ 代就会出

遗传学复习资料

1、遗传学的发展时期 (1)经典遗传学时期(1900 ~ 1940 )——遗传学的诞生和细胞遗传学时期 标志:孟德尔定律的二次发现 成就:确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创立连锁定律(Morgan,1910),提出“基因”概念 (2)微生物遗传和生化遗传学时期(1941 ~ 1960) 标志:“一基因一酶”学说(Beadle&Totum) 成就:“一基因一酶”学说(1941,Beadle&Totum) ,遗传物质为DNA(1944, A very,Hershey&Chase),双螺旋模型:(1953,Watson&Crick),转座子:(1951,McClintock), 顺反子:(1956, Benzer) (3)分子遗传学时期和基因工程时期(1961~1989) 标志:操纵子模型的建立 成就:操纵子模型的建立(1961,Monod&Jacob),深入了解基因(破译遗传密码、重组技术、反转录酶、合成酶、内切酶、核糖酶、转座子、内含子、DNA测序、PCR等)(4)基因组-蛋白质组时期(1990 ~ 至今) 标志: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启动 成就: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德、法、中六国科学家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物理图),从基因组角度研究遗传学 2、遗传学形成多个分支学科: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学 遗传学,生统遗传学发育遗传学,进化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医学遗传学,辐射遗传学,行为遗传学遗传工程,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 (1)细胞周期:由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分四个阶段: ①G1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DNA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 ②S期:DNA复制时期; ③G2期:DNA复制完成到有丝分裂开始前的一段时间; ④M期(D期):细胞分裂开始到结束。 (2)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①前期:染色体开始逐渐缩短变粗,形成螺旋状。当染色体变得明显可见时,每条染色 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至前期末,核仁逐渐消失,核膜开始破裂,核质和细胞质融为一体。 ②中期:在此期纺缍体逐渐明显。着丝粒附着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向细胞的赤道板移动。 ③后期:着丝粒纵裂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各自移向一极。染色体的两臂由着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联合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检测JAK2V617F突变(一)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联合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检测JAK2V617F突变(一) 作者:申徐良陈方平魏武张梅香史文芝秦小琪徐洪亮 【摘要】目的:建立敏感特异的JAK2V617F点突变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基因组DNA从HEL细胞或正常志愿者外周血中提取。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specific-PCR,AS-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方法检测基因组中JAK2V617F突变。结果:本AS-PCR法可对JAK2基因扩增出364bp的内参照条带,当存在JAK2V617F突变时,又可以扩增出203bp的突变条带。只有野生型内参照条带364bp可被BsaXⅠ消化切割。结论:AS-PCR法和限制性内切酶法是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可以成功应用于临床检测。 【关键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JAK2V617F突变;限制性内切酶BsaXⅠ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asensitiveandspecifictestforJAK2V617Fpointmutation.Methods:Gen omicDNAwasisolatedfromHELcellsorPeripheral-bloodcellsfromnormalvolunteer.Allele-specificpol ymerasechainreactions(AS-PCR)andrestrictionenzymedigestionwereperformedtodetectthemutati oningenomicDNA.Results:Acontrolband(364bp)canbeobtainedbyAS-PCR,andamutedband(203bp) canbeobtainedonlywhenJAK2V617Fwaspresented.Onlywildtypecontrolband(364bp)canbedigeste dbyrestrictionenzymeBsaXⅠ.Conclusion:AS-PCRandrestrictionenzymedigestionweresensitiveand specifictestsforJAK2V617Fpointmutation,andcanbesuccessfullyusedforclinicaltest. KeywordsAllelespecific-PCR;JAK2V617Fmutation;RestrictionenzymeBsaXⅠ JAK2基因属JAKs(Januskinases/Justanotherkinases)家族成员,是胞浆非受体性酪氨酸激酶,在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受体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作用〔1〕。2005年,Baxter〔2〕和Kralovucs 〔3〕先后发现大部分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携带有一个获得性的JAK2基因突变-JAK2V617F,该基因突变位于JAK2基因第1849位,原来的鸟嘌呤(G)被胸腺嘧啶(T)所取代,导致原位于617位的缬氨酸错义编码为苯丙氨酸(G→T,JAK2V617F)。该突变的阳 性率在PV中高达65%~97%、ET为23%~57%和IMF为35%~57%,在AML/CML中有少量表达〔2~6〕。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发现是近年来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突破性进展,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骨髓增殖性疾病的“JAK2时代”。JAK2V617F的发现对于临床上骨髓增殖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临床上建立了两种敏感特异的JAK2V671F点突变的检测方法-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Allelespecific-PCR,AS-PCR)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这两种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细胞培养 HEL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研究院,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Hyclone)、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的RPMI1640(Gibco)培养基中,置于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每3d换液一次。待细胞生长至>80%汇合时以1∶3的比例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作实验。 1.2基因组DNA制备 HEL细胞基因组和正常人血液基因组DNA用血液基因组提取试剂盒(上海生物工程公司产品)提取。 1.3AS-PCR及产物分析 PCR引物合成工作由北京奥科生物公司完成。各引物序列如下:公用反向引物(R1)5'-CTGAATAGTCCTACAGTGTTTTCAGTTTCA-3'、野生型正向引物(F1)5'-ATCTATAGTCATGCTGAAAGTAGGAGAAAG-3'(364bp)、突变特异性正向引物(F2)5'-AGCATTTGGTTTTAAATTATGGAGTATATT-3'(203bp)。PCR反应体系为50μL,每管中加入80ngDNA 模板,公用反向引物(10μM)1μL,突变特异性正向引物(10μM)1μL或野生型正向引物(10μM)1μL,10XPCR缓冲液5μL,25mMMgCl23μL,10mMdNTPs1μL,5U/μL的Taq聚合酶1μL,

遗传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遗传:生物在以有性或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的种族繁衍过程中,子代与亲代的特征相似的现象。 2、核酸:是一种以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所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含有可以传递的遗传物质。 3、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5、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6、开放阅读框:结构基因中从气势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的这一段核苷酸区域,期间不存在任何终止密码,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这一区域被称为开放阅读框。 7、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新的与亲代模板结构相同的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8、转录:是以DNA中的一条单链为模板,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依赖于DNA 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链的过程。 9、翻译:由核苷酸序列转换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10、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期,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DNA的载体。 11、染色质:细胞分裂间期,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均匀的网状、丝状的物质。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单位。 12、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明显的核被膜所包围的细胞。细胞质中存在膜相细胞器。 13、原核细胞: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膜包围的一大类细胞。不含膜相细胞器。 14、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他们互称姐妹染色单体。 15、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16、联会: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 17、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通过联会形成的复合结构。 18、核型分析:指把受检个体的核型与同种生物的正常核型或核型模式图进行比较,鉴别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变异的一种方法。 19、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没有联会,姐妹染色单体没有交换,子细胞中有成套遗传物质。 20、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有联会,并且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子细胞中只有体细胞的一半遗传物质。

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二、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在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中,Mendel都是假定一对基因控制一个单位性状的,其实基因和性状远远不是一对一的关系。有些单位性状并不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是受两对甚至许多对基因控制的。两对以上的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控制同一个单位性状的现象称为基因间的互作(interaction of genes)。 例如,鸡冠形状的遗传。鸡冠的形状很多,最常见的是单片冠。此外,还有玫瑰冠,豌豆冠和胡桃冠。不同形状的鸡冠是品种的特征之一。 单片冠×单片冠→→全部是单片冠 胡桃冠×胡桃冠→→全部是胡桃冠 玫瑰冠×玫瑰冠→→全部是玫瑰冠 豌豆冠×豌豆冠→→全部是豌豆冠 玫瑰冠×豌豆冠→→全部是胡桃冠; 上述第5个组合的F1×F1:胡桃冠×胡桃冠→→93胡桃冠:28玫瑰冠:32豌豆冠:10单片冠 豌豆冠的鸡和玫瑰冠的鸡交配,子一代的鸡是胡桃冠,子一代间相互交配,得子二代,子二代中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和单片冠,大体上接近9:3:3:1。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子一代的鸡冠不象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类型;子二代中既有两个亲本的类型,又有F1的类型,此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类型。怎样来解释这种遗传现象呢? 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为R,控制豌豆冠的是P,且都是显性,那末玫瑰冠的鸡不带有显性豌豆冠基因,其基因型为ppRR,与之相反,豌豆冠的鸡不带有显性玫瑰冠基因,其基因型为PPrr。前者产生的配子全为pR,后者为Pr,这两种配子受精得到的子一代是PpRr。由于P和R的相互作用,出现了胡桃冠。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产生PR、Pr、pR和pr四种配子,且数目相等。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应该出现四种表现型,胡桃冠(P-R-)、玫瑰冠(P-rr)、豌豆冠(ppR-)和单片冠(pprr),其比例为9:3:3:1。P 和R相互作用,形成单片冠。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的9:3:3:1不是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比例,而是一个单位性状的不同相对性状之比。这是基因互作的典型例子。两对基因的互作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决定同一个单位性状,当它们同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决定一种性状(相对性状之一)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或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基因互作的类型称为互补,发生互补作用的基因称为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香豌豆有许多不同花色的品种。白花品种A与红花品种O杂交,子一代红花,子二代3红花:1白花。另一个白花品种B与红花品种O杂交,子一代也是红花,子二代也是3:1。但白花品种A与白花品种B杂交,子一代全是紫花,子二代9/16紫花,7/16白花。 从子一代的表现型看,白花品种A和B的基因型是不同的,若相同,子一代应该全是白花。品种A和B均有不同的隐性基因控制花色,假定A有隐性基因pp,B有隐性基因cc,品种A的基因型为CCpp,B为ccPP。两品种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CcPp,显性基因C与P互补,使花为紫色。F2中,9/16是C-P-基因型,表现为紫花,3/16是C-pp,3/16是ccP-,1/16是ppcc,均表现为白花。 P 白花品种A × 白花品种B CCpp ccPP F1 紫花 CcPp ↓ 自交 F2 9C-P- : 3C-pp : 3ccP- : 1ccpp

遗传学复习题

遗传学复习提纲 绪论 1、遗传变异遗传学 2、遗传学发展简史 3、列举模式动植物,说明它们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染色体学说)? 2、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第二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1、中心法则发展历史 2、基因的概念 第三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 重点: 三大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 棋盘法和分枝法计算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率 显隐性的相对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镶嵌显性 两对基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分离比,根据后代分离比确定控制性状基因的对数和作用的方式。什么是重叠作用/重叠基因、上位作用/上位基因、互补作用/互补基因?(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概率论、条件概率、加法定理、乘法定律、二项式在计算后代特定基因型和表现型概率中的应用 应用两点测交和三点测交进行基因作图,并发率和干涉的计算 X2检验在遗传分布适合度中的应用 名词解释: 性状、相对性状、基因、复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外显率、表现度、连锁群、并发率、重组率、两点测交、三点测交、基因作图、共显性、镶嵌显性、纯合体、杂合体,自交、杂交、正交、反交、回交、测交,显性、隐性、纯系、真实遗传、表型模写

思考题 在1900年之后,孟德尔定律取得了哪些发展? 简述三大定律的细胞基础。 基因的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第四章连锁遗传分析 重点: 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 XY XO ZW ZO 2、区别限性遗传、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3、性连锁遗传 4、利用试验数据进行重组率、符合系数的计算。 名词解释: 性染色体常染色体限性遗传、伴性遗传,连锁与交换、重组率、遗传距离、两点测交、三点测交、双交换、干扰、符合系数、基因座位、连锁群 思考题: 1.了解生物性别决定的机制。分别举例说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各种类型)、环境决定性别和基因决定性别的情况。 2.常染色体在性别作用中有无作用?性激素对性别分化的作用如何? 3.什么是伴性遗传、X-连锁、Y-连锁、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掌握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的遗传方式(要求懂得进行遗传分析)。 4.理解连锁与交换的细胞学基础。理解连锁与交换及重组率和遗传距离的关系。 第五章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 1.名词:基因组、C值、C值悖理、N值悖理、卫星DNA、基因家族,卫星DNA,假 基因,灯刷染色体,卫星DNA、Alu家族、四分子、顺序四分子、非顺序四分子 2.什么是染色体的单线性?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3.重点与难点 a)如何确定基因与着丝粒是否重组?如何计算基因与着丝位之间的重组率? b)如何利用四分子分析确定两个基因间的距离? 第六章细菌的遗传分析 1.名词:原养型、营养缺陷型、转化、接合、转导、中断杂交试验,致育因子、性

习题+答案

1.表达人类蛋白质的最理想的细胞体系是 A.酵母表达体系 B.E.coil表达体系 C.昆虫表达体系 D.哺乳类细胞表达体系 E.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2.下列哪种物质在 PCR 反应中不能作为模板:A.RNA B.单链DNA C.cDNA D.肽链 E.双链DNA 3.关于探针叙述错误的是: A.带有特殊标记 B.具有特定序列 C.必须是双链的核酸片段 D.可以是基因组 DNA 片段 E.可以是抗体 4.有关肿瘤病毒叙述错误的是: A.有 RNA 肿瘤病毒 B.有 DNA 肿瘤病毒 C.能直接引起肿瘤 D.可使敏感宿主产生肿瘤 E. RSV 是一禽肉瘤病毒 5.关于 p53 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定位于 17p13 B.是一种抑癌基因 C.编码产物有转录因子作用 D.其突变仅见于少数肿瘤 E.突变后可致癌 6.原癌基因发生单个碱基的突变可导致: A.原癌基因表达产物增加 B.表达的蛋白质结构变异 C.无活性的原癌基因移至增强子附近 D.原癌基因扩增 E.以上都不对 7.关于细胞癌基因叙述正确的是 A.在体外能使培养细胞转化 B.感染宿主细胞能引起恶性转化

C.又称为病毒癌基因 D.主要存在于 RNA 病毒基因中 E.感染宿主细胞能随机整合于宿主细胞基因 8.原癌基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这类基因属于 A.细胞癌基因 B.病毒癌基因 C.管家基因 D.抑癌基因 E.抗性基因 9.关于生长因子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功能 B.主要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起作用 C.生长因子受体存在细胞核内 D.其化学本质属于多肽 E.与癌基因有密切关系 10.Sanger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法的链终止剂是 A.2’,3’—二脱氧核糖核苷酸 B.2’,4’—二脱氧核糖核苷酸 C.3’,5’—二脱氧核糖核苷酸 D.3’,4’—二脱氧核糖核苷酸 E.2’,5’—二脱氧核糖核苷酸 11.目前普遍采用Southern印迹杂交进行DNA指纹分析,用于法医案检工作中的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其分子基础是 A.肽链的多态性 B.RNA的多态性 C.氨基酸残基多态性 D.DNA的多态性 E.表型的多态性 12.人类基因组包括 A.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B.核基因组和微粒体基因组 C.溶原态病毒基因组和核基因组 D.质粒基因组和核基因组 E.只含核基因组 13.下述哪项决定基因表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 A.特异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和增强子与调节蛋白的相互作用 B.DNA聚合酶 C.管家基因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遗传: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这种世代相似性的传递过程叫遗传。遗传是稳定和保守的,从而使一个物种物种得到保持。 2、变异:同种生物个体间的差异称变异。变异是适应和进化的基础与源泉。 第二章 1、基因型:指生物体从他的亲本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即生物体的遗传组成,又名遗传型。基因型肉眼看不到,只有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 2、表型:指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和,即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肉眼可见或可用理化方法测定。表型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3、测交:基因型未知的显形个体与隐性个体纯合体间的交配方式称测交。它是回交方式中的一种,即同隐性亲本类型回交的交配方式,在遗传学上常用来测定显性个体基因型。 7、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统称。 8、显性性状:在F1中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显性性状。 9、隐性性状:在F1中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叫隐性性状。 10、等位基因: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如红花基因C和白花基因c,互为等位基因。 11、纯合体:由两个同是显性或同是隐性的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称纯合体。 12、杂合体: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个体称杂合体。 13、回交:子一代(F1)杂合型基因型个体与亲本(P)或亲本类型基因型个体间的一种交配方式称回交。 14、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是显性,如人类小脑性运动失调症。 15、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是隐性,只有在纯合基因型中才表现出来,携带有隐性基因的杂合体则不表现性状,如白化病。 16、亲组合:亲本P原有的性状组合。 17、重组合:亲本品种原来所没有的性状组合。 第三章 3、双重受精现象:通过授粉,成熟花粉发芽,在雌蕊柱头上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长到胚囊,在那里,一个雄核和卵结合发育成二倍体,另一个雄核和两个极核结合成一个三倍体核,此此即典型的被子植物特有的双重受精现象。 第四章 1、表型模写: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相似,这种想象称为表型模写,即环境条件引起的表型变化模仿了某基因决定的性状。 3、复等位基因:具有多个不同的等位形式,影响同一器官形状和性质的基因在遗传学上称复等位基因 4、完全显性:F1代的所有个体都充分表现出显性亲本的性状,这种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5、不完全显性:F1代个体所表现的性状不一定都是完全显性,有的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这种表现称为不完全显性。 6、反应规范:通常把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称为反应规范。基因决定着个体的反应规范。 表现度:个体间基因的表达的变化程度称为表现度。 8、外显率:是种群的特征,指种群内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预期表型的比率 9、嵌镶显性:双亲性状可以各自在子代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显性。 10、亚致死基因:致死效应仅出现在一部分个体上的基因。亚致死基因的效应称为亚致死现象。 11、互补基因:不同对的两个基因互相作用以致出现了新的性状,那么这两个互作的非等位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12、上位基因: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外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称为上位效应。 13、积加效应:两对非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出某一性状;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出相对于这一性状的显性性状;两个显性基因同时不存在时表现出相对这一性状的隐性性状,从而分离比由9:3:3:1变为9:6:1,此为积加效应。 14、重叠效应:两对非等位基因中存在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显性基因的表型效应均相同的现

高通量测序相关名词

高通量测序相关名词 高通量测序时,在芯片上的每个反应,会读出一条序列,是比较短的,叫read,它们是原始数据; 有很多reads通过片段重叠,能够组装成一个更大的片段,称为contig; 多个contigs通过片段重叠,组成一个更长的scaffold; 一个contig被组成出来之后,鉴定发现它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就叫singleton; 多个contigs组装成scaffold之后,鉴定发现它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叫unigene。 测序深度(Sequencing Depth):测序得到的碱基总量(bp)与基因组大小(Genome)的比值,它是评价测序量的指标之一。测序深度与基因组覆盖度之间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测序带来的错误率或假阳性结果会随着测序深度的提升而下降。重测序的个体,如果采用的是双末端或Mate-Pair方案,当测序深度在10~15X以上时,基因组覆盖度和测序错误率控制均得以保证。 什么是高通量测序? 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是对传统Sanger测序(称为一代测序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核酸分子进行序列测定, 因此在有些文献中称其为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足见其划时代的改变, 同时高通量测序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能, 所以又被称为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 什么是Sanger法测序(一代测序)

Sanger法测序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 什么是基因组重测序(Genome Re-sequencing) 全基因组重测序是对基因组序列已知的个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进行差异性分析的方法。随着基因组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人类疾病的致病突变研究由外显子区域扩大到全基因组范围。通过构建不同长度的插入片段文库和短序列、双末端测序相结合的策略进行高通量测序,实现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检测疾病关联的常见、低频、甚至是罕见的突变位点,以及结构变异等,具有重大的科研和产业价值。 什么是de novo测序 de novo测序也称为从头测序:其不需要任何现有的序列资料就可以对某个物种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序列进行拼接,组装,从而获得该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获得一个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是加快对此物种了解的重要捷径。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组测序所需的成本和时间较传统技术都大大降低,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渐入佳境,基因组学研究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革命性突破。利用新一代高通量、高效率测序技术以及强大的生物信息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