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凝固方向对单晶高温合金枝晶组织的影响

凝固方向对单晶高温合金枝晶组织的影响

凝固方向对单晶高温合金枝晶组织的影响
凝固方向对单晶高温合金枝晶组织的影响

单晶高温合金与定向凝固的文献综诉

绪论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运行经验表明,大多数裂纹都是沿着垂直于叶片主应力方向的晶粒间界即横向晶界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消除这种横向晶界,则可大大提高叶片抗裂纹生长能力。定向凝固就是基于这种设想对叶片铸件的凝固过程进行控制,以获得平行干叶片轴向的柱状晶粒组织。柱状晶之间只有纵向晶界而 无横向品界,这就是定向凝固的柱晶叶片,如果采取某些措施,只允许有一个晶粒成长的柱晶,从面消除了一切晶界,这就是单晶叶片。 由于定向凝固技术用于真空熔铸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航空发动机的材料和性能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单晶叶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比普通精铸叶片提高了许多倍,因此自70年代初期,定向凝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开始应用以来,世界各先进的军用及民用航空发动机都普遍采用定向凝固或单晶铸造叶片。 1.定向凝固 1.1定向凝固原理 进行定向凝固以得到连续完整的柱状晶组织,必须满足以下两基本条件: (l)在整个凝固过程中,铸件的固一液相界面上的热流应保持单一方向流出,使成长晶体的凝固界面沿一个方向推进; (2)结晶前沿区域内必须维持正向温度梯度,以阻止其他新晶核的形成。 1.1.1定向凝固过程 定向凝固时合金熔液注入壳型,首先同水冷底板相遇,于是靠近板面的那一层合金熔液迅速冷至结晶温度以下而开始结晶,但此时形成的晶粒,其位向是混乱的,各个方向都有。在随后的凝固进行过程中,由于热流是通过已结晶的固体金属合金有方向性地向冷却板散热,且结晶前沿是正向温度梯度,根据立方晶系的金属及合金(Ni、Fe、Co等及其高温合金)在结晶过程中晶体<100>是择优取向,长大速度最快,从而那些具有<100>方向的晶粒择优长大,而将其他方向的晶粒排挤掉。只要上述定向凝固条件保持不变,取向为<100>的柱状晶继续生长,直到整个叶片,如图1-1所示。

高温合金成型方法

高温合金成型方法:熔模精密铸造,铸锭冶金(包括挤压、轧制、锻造等)粉末冶金,定向凝固。 高温合金的几种成型方法的工艺路线 粉末冶金 高温合金如TiAl基合金的室温塑性较差,用常规塑性变形的方法加工极为困难。粉末冶金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方法以合金或单质粉末为原材料,通常先采用常规塑性加工方法(如模压、冷等静压等)对粉末进行固结成形,在经烧结就可直接获得特定形状的零件,同时实现制件的近终成型,这样就避免了对TiAl基合金的后续加工。同时,相比于铸造合金,采用粉末冶金法所制得的材料组织更为均匀、细小。 目前基于高温合金粉末冶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机械合金化、反应烧结、预合金粉末法、自蔓燃—高温合成、爆炸合成等。这些方法常常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难以严格区分。 但是,粉末冶金方法制得的TiAl基合金部通常含有较多的杂质含量(如氧、氮等),并且粉末冶金制得合金组织不致密,内部经常存在孔隙,这些都严重的限制了粉末冶金方法的应用及推广。部分学者采用热锻以及包套挤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孔隙率,较大的提高了TiAl基合金的力学性能。在但由于Ti、Al 元素扩散系数差别太大,元素反应扩散距离大,以及柯肯达尔效应的影响,均匀、高致密度的TiAl基合金仍然比较难以获得。因此,在高纯粉末的制备、烧结工艺

的优化、杂质的控制、提高合金的致密度等方面,粉末冶金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铸锭冶金 铸锭冶金是合金熔炼、铸造、锻造和轧制等技术的综合,是目前TiAl 基合金的典型加工工艺。 一般由铸造出来的铸锭,组织都比较粗大,成分由于偏析的存在而不均匀,并且内部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缩松、缩孔等缺陷。铸锭在进行塑性加工之前,一般要对其进行热等静压,实现对铸锭的均匀化处理。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除合金成分的偏析,同时合金铸锭中的微观缩孔或孔洞也能被压实、焊合,这就可以防止铸锭在后续热加工过程中由于微观缩孔与孔洞引起的应力集中或合金的不均匀流变造成的铸锭的变形开裂。对Al>46%(原子)的合金热等静压多选择在1260℃/175MPa 进行。 通过对铸锭的进行热加工,可以破碎粗大的铸态组织,细化晶粒,进一步减小微观缩孔或孔洞的影响,较大幅度的提高TiAl 基合金的力学性能。通常使用的热加工工艺主要有等温锻造、包套锻造、热轧制或热挤压等。 等温锻造区间一般为1065~1175℃,名义应变速率在10-2~10-3/s之间,压缩比为4:1~6:1;在这种工艺条件可保证铸锭有良好的塑性同时又不开裂,所获得的组织中有超过50%的板条组织球化。在锻造过程中增大保压时间、将锻件在锻模内短暂停留或在两步锻造中间进行热处理都可以促进球化。从而细化组织,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包套锻造可以在锻坯外设置包套,在锻坯与包套材料之间采用隔热材料,使锻件在的一定范围内保持均匀的温度,从而得到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及良好的锻坯表面质量。包套材料一般采用不锈钢、TC4合金或工业纯钛,目前最好的隔热材料是SiO2纤维网[38]。包套技术与挤压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包套挤压技术,这种技术也能极大程度的优化TiAl 基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目前比较热门的方向是综合利用铸锭冶金的方法,采用轧制的方法制备TiAl 基合金板材,哈尔滨工业大学陈玉勇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功能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离心铸造 离心铸造是指将液态金属浇入旋转的铸型中,使金属液在离心力作用下完成充填和凝固成型的一种铸造方法。为了实现这种工艺过程,必须采用专门的设备—离心铸造机(简称为离心机),提供使铸型旋转的条件。根据铸型旋转轴在空间位置的不同,常用的离心机分为立式离心铸造机和卧式离心铸造机两种。立式离心铸造的铸型是绕垂直轴旋转的,卧式离心铸造机的铸型是绕水平轴旋转的。 离心铸造可采用多种的铸型,如金属型、砂型、石膏型、石墨型陶瓷型及熔

外磁场对定向凝固枝晶组织形貌的影响

外磁场对定向凝固枝晶组织形貌的影响 徐益民1,张伟强1,黄长虹2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辽宁阜新 (123000) 2 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 (110168) E-mail: xuym2005@https://www.doczj.com/doc/6e18689657.html, 摘要:合金在外加稳恒横向磁场下的水平定向凝固过程中,改变外加磁场强度和固液界面移动速度可以影响合金凝固后枝晶一次臂间距变化,发现一次臂间距随外加磁场增大而呈现震荡波动增大现象,这种起伏波动是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与电磁制动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水平定向凝固;稳恒横向强磁场;一次臂间距 中图分类号:TG111.4 1. 引言 随着电磁冶金技术、磁流体动力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利用外加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中的热量、质量、动量传输及液态金属成型过程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对于多相合金,温度梯度、热电能差及热电效应将对金属凝固过程产生多方面影响。对于任意合金凝固过程,只要存在不同温度梯度和不同相之间的热电能差,Seebeck效应就将发挥作用进而产生电动力emf[1],emf = - S th×Gradient(T) ,其中,S th为热电能,表明材料热电能力的大小,同种材料固相的热电能大于液相;合金中导电能力大的成分含量越多的相,热电能越大。该电动力(即电场)推动电荷运动形成热电流J th,J th/σ=-S th×Gradient(T)。当把外加磁场施加到合金凝固体系中时,外加磁场与速度场、热电流场复合将对糊状区枝晶网络及固液界面前沿产生复杂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外磁场与热电流复合产生推动溶质运动的热电磁流体动力学效应(TEHHD)[2],形成热电磁流体速度场(J th×B);另一方面,外加磁场与仅由温度梯度形成的液相对流速度场及新形成的热电磁流体速度场复合作用,产生抑止流体运动的磁制动效应(MHD)[3],制动力大小分别与V×B和J th×B×B的大小相对应,第1项与B成正比,第2项与B2成正比。那么在某一特定凝固条件下TEHHD与MHD哪一个发挥主要作用及其发挥主要作用的控制条件的确定,将成为实际利用外磁场控制金属凝固过程首要解决的问题。同时,TEHHD与MHD的交互作用否存在相对稳定阶段以便于人为控制结晶组织形貌,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验证。 2. 实验方法 将Al-4.0%Cu、Al-11%Si合金加工成φ14×140 mm的试样,每次取用1个装在φ16(内径)×150 mm石英坩埚内,两侧用石墨短棒封堵。安装坩埚到如下图1所式的水平定向凝固装置上。开启加热系统使试样充分熔融后,启动调速装置牵引整套定向凝固系统水平右移,使试样在固定不动的情况下由左到右依次进入冷却系统经历降温冷却过。在此过程的同时,施加横向稳恒磁场。这样,通过控制水平牵引速度、外加磁场强度参数,多组不同速

铸造高温合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20卷 第1期2000年3月 航 空 材 料 学 报 JOURNAL OF AERONAUT ICAL M ATERIALS Vol.20,No.1 M arch2000 铸造高温合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陈荣章1 王罗宝1 李建华2 (1.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100095; 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铸造高温合金发展中的若干重大事件:叶片以铸代锻;真空 熔炼技术;定向凝固及单晶合金;合金成分设计;Ni3Al基铸造高温合金;合金凝固过程数值 模拟;细晶铸造。展望了铸造高温合金21世纪的发展:单晶高温合金仍然是最重要的涡轮叶 片材料;继续靠工艺的发展挖掘合金潜力;发展有希望的替代材料。 关键词:合金发展;铸造高温合金;燃气涡轮叶片 中图分类号:T 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5053(2000)01 0055 07 自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第一台航空喷气发动机采用第一个铸造涡轮工作叶片以来,铸造高温合金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与高温合金的发展是齐头并进、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动力,后者是前者的重要保证。占据着航空发动机中温度最高、应力最复杂的位置的铸造涡轮叶片的合金发展尤其是这样。半个世纪以来,航空发动机涡轮前温度从40年代的730 提高到90年代的1677 ,推重比从大约3提高到10[1],这一巨大进展固然离不开先进的设计思想、精湛的制造工艺以及有效的防护涂层,但是,高性能的铸造高压涡轮叶片合金的应用更是功不可没。40年代以来,标志着铸造高温合金性能水平的在140M Pa/100h条件下的承温能力从750 左右提高到当前的1200 左右(图1),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在这世纪之初回顾铸造高温合金发展的历程,不能不提到如下几件使人难忘的重大事件。 叶片以铸代锻 1943年,美国GE公司为其J 33航空发动机选用了钴基合金H S 21制作涡轮工作叶片,代替原先用的锻造高温合金H astelloy B。当时为了考核铸造高温合金作为转动件的可靠性,宇航局(NASA)有关部门曾对两种合金叶片同时进行台架试车鉴定。结果表明, HS 21完全可以代替H astelloy B制作涡轮转子叶片,从此开创了使用铸造高温合金工作叶片的历史[2,3]。之后,又谨慎地对X 40,GM R 235等铸造合金进行类似的考核研究,使铸造叶片的应用有所扩大。随着发动机推力的增大,叶片尺寸增大,当时发现叶片的主要失效模式从蠕变断裂转变为疲劳断裂,而铸造叶片由于晶粒粗大且不均匀,疲劳性能远低于锻造合金,加之当时出现了性能较高的沉淀硬化型镍基锻造高温合金,例如Nimonic80A, Udimet500,W aspaloy, 437 , 617等,而且锻造技术有所进步,这就使设计师又把叶片选 收稿日期:1999 09 20 作者简介:陈荣章(1937 ),男,研究员

定向凝固中的界面形态演化

定向凝固中的界面形态演化 引言 通常人们在研究金属及其合金的凝固时,由于金属本身的不透明性,使得人们无法动态实时观察金属内部凝固过程中凝固组织的演化与选择;而采用X射线透视或者原子力显微镜则代价较为高昂,也不可能获得对组织演化细节的清楚认识。由于熔体凝固时对流会造成材料组分上的变化,造成杂质条纹等缺陷。要获得高质量的材料,就要对凝固过程的熔体流动和其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借助实时观察方法对凝固过程进行实时原位观察,研究凝固过程中材料表面微观形貌和整体形态的变化以及流体运动,实现动态过程的可视化监测和测量,从中就可获得有关凝固的信息。 随着对凝固理论与晶体生长技术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凝固形态是由晶体界面性质和凝固驱动力场的性质所完全决定的。界面性质决定了界面形态对驱动力场的响应性质,因而相似的界面性质在相似的驱动力场作用下将产生相似的动力学行为,从而导致相似的界面形态。 固--液界面可以分为两类[1]:规则界面和不规则界面。规则界面是指正常凝固条件下的平面、胞状和枝晶界面[2]。理论分析表明,只有当固--液界面能是各向异性时才能形成稳定枝晶界面[3],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材料是以稳定枝晶界面生长。 当晶体沿着一定的晶向生长时,如立方晶系的<111>晶向,固--液界面能接近于各向同性[4],这时将会出现不规则界面。在这样的条件下,枝晶尖端常常随机分枝,分枝与枝晶干不对称,从而形成不规则界面。至今已经观察到几种不规则界面,如:倾斜枝晶界面、退化枝晶界面、海藻状晶体界面。 1实验方法 晶体生长室的最大平面放在x-y平面中,观察二维晶体生长。实验采用了丁二腈-5at%水来作为模拟晶体,测试开始前,试样加热至全部融化并静止一段时间冷却,使得试样内的熔质均匀化。温度通过采用SWP-T803数字控温仪控温,控温精度0.1°C,可在0°C到200°C范围内任意调节。加热至一定温度且保持恒定,试样内形成一定的温度梯度,试样放在温度梯度场中。晶体中温度的测量利用热电偶,晶体生长过程中,根据晶体界面的位置移动热电偶的位置,记录温度值,即可获得温度梯度值。 实验系统见图1,试样放入定向固系统中,使用CKX41型浮雕相衬显微镜可

定向凝固技术及其应用

定向凝固技术及其应用 1.定向凝固理论基础及方法 定向凝固又称定向结晶,是指金属或合金在熔体中定向生长晶体的一种方法。定向凝固技术是在铸型中建立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使熔融合金沿着热流相反的方向,按要求的结晶取向进行凝固铸造的工艺。它能大幅度地提高高温合金综合性能。定向凝固的目的是为了使铸件获得按一定方向生长的柱状晶或单晶组织。定向凝固铸件的组织分为柱状、单晶和定向共晶3种。要得到定向凝固组织需要满足的条件,首先要在开始凝固的部位形成稳定的凝固壳,凝固壳的形成阻止了该部位的型壁晶粒游离,并为柱状晶提供了生长基础,该条件可通过各种激冷措施达到。其次,要确保凝固壳中的晶粒按既定方向通过择优生长而发展成平行排列的柱状晶组织,同时,为使柱状晶的纵向生长不受限制,并且在其组织中不夹杂有异向晶粒,固液界面前方不应存在生核和晶粒游离现象。这个条件可通过下述措施来满足:(1)严格的单向散热。要使凝固系统始终处于柱状晶生长方向的正温度梯度作用下,并且要绝对阻止侧向散热,以避免界面前方型壁及其附近的生核和长大。(2)要有足够大的液相温度梯度与固液界面向前推进速度比值以使成分过冷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同时要减少熔体的非均质生核能力,这样就能避免界面前方的生核现象,提高熔体的纯净度,减少因氧化和吸氧而形成的杂质污染,对已有的有效衬底则通过高温加热或加入其他元素来改变其组成和结构等方法均有助于减少熔体的非均质生核能力。(3)要避免液态金属的对流。搅拌和振动,从而阻止界面前方的晶粒游离,对晶粒密度大于液态金属的合金,避免自然对流的最好方法就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单向结晶。当然也可以通过安置固定磁场的方法阻止其单向结晶过程中的对流。从这三个条件我们可以推断,为了实现定向凝固,在工艺技术上必须采取措施避免侧向散热,同时在靠近固液界面的熔体中维持较高的温度梯度。 定向生长理论和它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进定向凝固技术。自从Bridgman和Stockbarger在20世纪20年达提出奠定了现代定向凝固和单晶生长技术基础的Bridgman定向凝固技术,定向凝固就被广泛运用于制备各种结构和功能材料。定向凝固技术最大的一个成果之一就是涡轮叶片的生产,这直接促进了高温合金材料设计上的巨大进步。自从这个突破后,一系列的定向凝固技术,比如:快速凝固技术(HRS),液态金属冷却(LMC)等可以提高定向凝固组织都发展起来。如今,定向凝固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制备方法和一种研究凝固现象的有利工具。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定向凝固方法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材料工程师和科学家。 定向凝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发热剂法。将型壳置于绝热耐火材料箱中,底部安放水冷结晶器。型壳中浇入金属液后,在型壳上部盖以发热剂,使金属液处于高温,建立自下而上的 凝固条件。由于无法调节凝固速率和温度梯度,因此该法只能制备晓得柱状 晶铸件。 (2)功率降低法。铸型加热感应圈分两段,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不移动。当型壳被预热到一定过热度时,向型壳中浇入过热金属液,切断下部电源,上部继续 加热。温度梯度随着凝固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减少。 (3)快速凝固法。与功率降低法的主要区别是铸型加热器始终加热,在凝固时铸件与加热器之间产生相对移动。另外,在热区底部使用辐射挡板和水冷套。 在挡板附近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与功率降低法相比,该法可大大缩小凝固

定向凝固技术制取高温合金单晶铸件的思考

定向凝固技术制取高温合金单晶铸件的思考 刘 健,李 理,曾 斌,彭广威Ξ (湘潭大学材料研究中心,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回顾了单晶高温合金的发展历史,结合晶体学知识系统总结与分析了制取高温合金单晶的两种定向凝固技术的原理与晶体竞争生长机制.对两种方法现有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比较,提出了两种制取任何所希望取向理想单晶的新方法,旨在为完善单晶高温合金的制取工艺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定向凝固;单晶高温合金;择优生长;选晶;籽晶 中图分类号:TG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9X(2005)02-0049-04 0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研制成功之后,单晶高温合金的发展甚为迅速.1988年,美国PW公司推出了工作温度比第一代单晶高温合金PWAl480约高30℃的PWAl484,继之又出现性能水平相当的ReneN5、CMSX—4等单晶高温合金,称为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时隔不到5年,1993年12月和1994年11月先后公布了两个标志着单晶高温合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第三代单晶高温合金ReneN6、CMSX—10[1].一代又一代单晶高温合金的相继出现和应用,为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的性能大幅度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个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先进航空发动机都采用单晶高温合金.如推重比为10的发动机F119(美)、F120(美)、GE90(美)、E J200(英、德、意、西)、M882(法)、P2000 (俄)等[2].在单晶高温合金的生产和应用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国高温合金同行们在单晶高温合金强化机制、凝固理论、环境抗力、合金设计、工艺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为提高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环境性能作了巨大的努力.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研究单晶高温合金及工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都对单晶高温合金和工艺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研制成功一批单晶高温合金[3-4],井获得初步应用,建立了一套单晶工艺及设备.在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理论、强化机制、取向控制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无论是定向合金还是单晶高温合金,性能水平都还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此,廖世杰教授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若干定量评估定向凝固程度的参数[5],不仅使定向凝固程度有了定量的描述,最重要的是可以更深层次地检验定向凝固是否成功,从而将定向凝固理论向前推进.影响单晶铸件性能的因素主要是合金成分和制取工艺.在合金成分设计方面以日本金属技术研究所提出的新成分设计流程和d电子合金设计法最为成熟[2].制取单晶高温合金以正常凝固法中的定向凝固法应用最为广泛和最有效.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的温度梯度G L和晶体生长速度R是定向凝固技术的重要工艺参数, G L/R值是控制晶体长大形态的重要判据.因此,如何控制好固-液界面温度场从而获得具有理想晶体形态的单晶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很多人对固液界面温度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建立了大量描述定向凝固固液界面温度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廖世杰等人先后建立了一种能够精确描述一维和二维定向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温度场的理论模型[6-7],并且由此模型推导出了一系列热参数,包括温度梯度G L,凝固速度R,冷却速度V以及界面特征温度T c,这对于实时掌握动态的材料凝固过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它获得最佳凝固组织是非常有用的.尽管如此,但是综观单晶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法的发展历史, 第15卷第2期2005年6月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Vo1.15.No.2 J une.2005 Ξ收稿日期:2005-01-02 作者简介:刘 健(197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定向凝固织构.

定向凝固

定向凝固 定向凝固是指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金属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最终得到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定向凝固是研究凝固理论和金属凝固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制备单晶材料和微米级(或纳米级)连续纤维晶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定向凝固技术发展很快。由最初的发热剂法、功率降低法发展到目前广泛应用的高速凝固法、液态金属冷却法和连续定向凝固技术。现代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和导向叶片是用铸造高温合金材料制成,这类材料晶界在高温受力条件下是较薄弱的地方,这是因为晶界处原子排列不规则,杂质较多,扩散较快,于是人们设想利用定向凝固方法制成单晶,消除所有晶界,结果性能明显提高了。定向凝固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温合金、磁性材料、单晶生长、自生复合材料的制备等力面,并且在类单晶金属间化合物、形状记忆合金领域具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 制备方法: 1. 发热剂法 定向凝固技术的起始阶段。 基本原理:将铸型预热到一定温度后,迅速放到水冷铜底座上并立即进行浇注,顶部覆盖发热剂,侧壁采用隔热层绝热,水冷铜底座下方喷水冷却,从而在金属液和已凝固金属中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温度梯度,实现定向凝固。 2. 功率降低法 铸型加热感应圈分两段,铸件在凝固过程中不动,在底部采用水冷激冷板。加热时上下两部分感应圈全通电,在加入熔化好的金属液前建立所要的温度场,注入过热的合金液。然后下部感应圈断电,通过调节输入上部感应圈的功率,在液态金属中形成一个轴向温度梯度。热量主要通过已凝固部分及底盘由冷却水带走。由于热传导能力随着离水冷平台距离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温度梯度在凝固过程中逐渐减小,所以轴向上的柱状晶较短。并且柱状晶之间的平行度差,合金的显微组织在不同部位差异较大,甚至产生放射状凝固组织。 3. 高速凝固法 装置和功率降低法相似,多了拉锭机构,可使模壳按一定速度向下移动,改善了功率降低法温度梯度在凝固过程中逐渐减小的缺点;另外,在热区底部使用辐射挡板和水冷套,挡板附近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局部冷却速度增大,有利于细化组织,提高力学性能。 4. 液态金属冷却定向凝固 合金在熔炼炉内熔炼后,浇入保温炉内的铸型,保温一段时间,按选择的速度将铸型拉出保温炉,浸入金属液进行冷却。在加热系统和冷却系统之间有辐射挡板,确保将加热区和冷却区隔开,使固液界面保持在辐射挡板中心附近,以实现定向凝固。 5. 流化床冷却法 液态金属冷却法采用低熔点合金冷却,成本高,可能使铸件产生低熔点金属脆性。 6. 区域熔化液态金属冷却法 在液态金属冷却法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定向凝固技术。其冷却方式与液态金属冷却法相同,但改变了加热方式,利用电子束或高频感应电场集中对凝固界面前沿液相进行加热,充分发挥过热度对温度梯度的贡献,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可在较快的生长速率下进行定向凝固,可以使高温合金定向凝固一次枝晶和二次枝晶间距得到非常明显的细化。但是,单纯采用强制加热的方法以求提高温度梯度从而提高凝固速度,仍不能获得很大的冷却速度,因为需要散发掉的热量相对而言更多了,故冷却速度提高有限。 7. 激光超高温度梯度快速定向凝固

高温合金

1.高温合金的定义:高温合金是指以铁、镍、钴为基,能在600℃以上的高温及一定盈利作用下长期工作的一类金属材料。 2.高温合金的命名方法: 变形高温合金以“GH”加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缀后第一位数字表分类号,1、2表铁基或铁镍基,3、4表镍基,5、6表钴基;1、3、5表固溶强化型合金,2、4、6表时效沉淀型合金。前缀后的第2、3、4位表合金编号。 铸造高温合金以“K”加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缀后第一位数字表分类号,含义与变形合金相同,第2、3位表合金编号。 粉末高温合金以“FGH”加阿拉伯数字表示。 3.高温合金主要用于四大热端部件:导向器、涡轮叶片、涡轮盘、燃烧室。 4.常见的高温合金基体有哪几种?铁基镍基钴基 5.高温合金的固溶强化机制:固溶度小的合金元素较之固溶度大的合金元素,会产生更强烈的固溶强化作用,但其溶解度小却又限制其加入量。 6.合金元素的固溶强化能力排序:Cr

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进展

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进展 Ξ 杨 森 黄卫东 林 鑫 周尧和 (西北工业大学)摘 要:详细地评述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几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并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定向凝固;电磁约束成形;深过冷;激光快速凝固 中图分类号:O 78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4X (2000)02-0044-06 材料的使用性能是由其组织形态来决定的。因此,包括成分调整在内,人们通过控制材料的制备过程以获得理想的组织从而使材料具有所希望的使用性能,控制凝固过程已成为提高传统材料的性能和开发新材料的重要途径。定向凝固技术由于能得到一些具有特殊取向的组织和优异性能的材料,因而自它诞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以及自身复合材料的生产〔2~3〕。同时,由于定向凝固技术的出现,也为凝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实验基础(由于理论处理过程的简单化),因为在定向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和凝固速率这两个重要的凝固参数能够独立变化,从而可以分别研究它们对凝固过程的影响。此外,定向凝固组织非常规则,便于准确测量其形态和尺度特征。 本文评述了定向凝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材料的研究和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指出了传统定向凝固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介绍了在此基础上新近发展起来的新型定向凝固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1 传统的定向凝固技术  111 炉外结晶法(发热铸型法)〔4〕 所谓的炉外结晶法就是将熔化好的金属液浇入一侧壁绝热,底部冷却,顶部覆盖发热剂的铸型中,在金属液和已凝固金属中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的温度梯度,使铸件自上而下进行凝固,实现单向凝固。这种方法由于所能获得的温度梯度不大,并且很难控制,致使凝固组织粗大,铸件性能差,因此,该法不适于大型、优质铸件的生产。但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可用于制造小批量零件。  112 炉内结晶法 炉内结晶法指凝固是在保温炉内完成,具体工艺方法有: 第23卷 第2期2000年 3月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ORDNANCE MA TER I AL SC IENCE AND EN G I N EER I N G V o l .23 N o.2 M ar . 2000 Ξ收稿日期:1999-03-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771054 作者简介:杨森,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

Ti-6Al-4V合金与Ti-TiBw复合材料定向凝固行为

Ti-6Al-4V合金与Ti-TiBw复合材料定向凝固行为钛合金及钛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研发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型钛材及其复合材料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定向凝固技术可显著改善材料的微观组织,从而提升各向异性材料在特定方向的性能。在TiB晶须增强Ti基复合材料中,TiBw晶须的分布状态以及TiBw与基体之间的位向关系对材料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课题提出了采用定向凝固技术制 备TiBw晶须增强Ti基复合材料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研究定向凝固行为对其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Bridgman定向凝固方法, 对纯Ti(TAl)、Ti-6Al-4V(TC4)合金以及Ti-TiBw复合材料的定向凝固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定向凝固参数对TAl、TC4合金及 Ti-TiBw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的影响,利用XRD结合EBSD对以上材料的微观组织及其取向行为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抽拉速率对凝固组织的影响规律,阐释了以上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定向凝固生长行为,并研 究了TiBw增强Ti基复合材料基体与增强相在定向凝固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TAl纯钛定向区,随着抽拉速率的降低, 其对一次枝晶择优生长的影响逐渐增强,当抽拉速率降至5 μm/s时,在定向区基本实现了试样一次枝晶沿抽拉方向的定向生长。通过对XRD衍射图谱相对峰强变化的分析,定性的研究了材料晶体取向的变化规律。在Ti-6Al-4V合金中,5μm/s时实现一次枝晶的的定向生长,

定向凝固技术

定向凝固技术 1、定向凝固的研究状况 定向凝固成形技术是伴随高温合金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和未凝固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的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凝固,以获得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的技术。定向凝固技术很好的控制了凝固组织的晶粒取向,消除横向晶界,提高了材料的纵向力学性能,因而自美国普拉特·惠特尼航空公司采用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技术以来,这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1.1定向凝固理论的研究 定向凝固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定向凝固中液-固界面形态及其稳定性,液-固界面处相变热力学、动力学,定向凝固过程晶体生长行为以及微观组织的演绎等,其中包括成分过冷理论、MS 界面稳定性、线性扰动理论、非线性扰动理论等。从Chalmers[1]等的成分过冷理论到Mullins[2]等的界面稳定动力学理论(MS理论),人们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成分过冷理论和界面稳定性理论。 (1)成分过冷理论 成分过冷理论是针对单相二元合金凝固过程界面成分的变化提出的,如对于平衡分配系数小于1的合金在冷却下来时,由于溶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溶质原子随着凝固的进行,被排挤到液相中去,并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与这种溶质梯度相对应的液相线温度与真实温度分布之间有不同的值,其差值大于零时,意味着该部分熔体处于过冷状态,有形成固相的可能性而影响界面的稳定性。Chalmers等人通过分析得出了成分过冷的判据,确定了合金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前沿的形态取决于两个参数:GL/v和GL·v,即分别为界面前沿液相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的商和积。前者决定了界面形态,而后者决定了晶体的显微组织(即枝晶间距或晶粒大小)[3]。 成分过冷理论能成功的判定无偏析特征的平面凝固的条件,避免胞晶或枝晶的生成。但是成分过冷理论只考虑了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效应的因素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忽略了非平面界面的表面张力、凝固时的结晶潜热及固相中温度梯度等的影响。[4] (2)MS稳定性理论 针对成分过冷理论存在的问题,Mullins等研究人员研究了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干扰行为、干扰振幅和时间的依赖关系以及它们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在1964年提出了界面稳定性的动力学理论(MS稳定性理论),总结出平界面绝对稳定性判据。 MS稳定性理论成功的预言了[5]:随着生长速度的增加,固液界面形态将经历从平界面-胞晶-树枝晶-胞晶-带状组织-绝对稳定平界面的转变。近年来对MS理论界面稳定性条件所做的进一步分析表明,MS理论还隐含着另一种绝对性现象,即当温度梯度G超过一临界值时,温度梯度的稳定化效应会完全克服溶质扩散的不稳定化效应,这时无论凝固速度如何,界面总是稳定的,这种绝对稳定性称为高梯度绝对稳定性。但是这种理论只适合稀溶液,即低溶质质量分数的情况,并且忽略了凝固速率对溶质分配因数的影响。 1.2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 熔体中的热流垂直于固/液界面并严格的单向导出,是定向凝固成功的关键。伴随着对热流控制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对定向凝固技术进行多种方法的改进,不断细化材料的结构组织,大大提高了温度梯度和凝固速度,制备出的材料性能大幅度提高。 伴随着对热流控制(不同的加热、冷却方式)技术的发展,传统定向凝固技术经历了发热剂法(EP)、功率降低法(PD)、高速凝固法(HRS)、液态金属冷却法(LMC)、流态床冷却法(FBQ)等多种方法的发展。传统定向凝固工艺的主要缺点[6]是冷却速度慢,这样就使得凝固组织

Al-4%Cu合金定向凝固枝晶_胞晶转变速率的研究

Al 4%Cu合金定向凝固枝晶/胞晶 转变速率的研究 Research of Dendrite/Cellular Int erfacial T ransitional V elocity in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Al 4%Cu Alloy 屈 敏,刘 林,张卫国,赵新宝,张 军,傅恒志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 QU M in,LIU Lin,ZH ANG Wei g uo, ZH A O Xin bao,ZH ANG Jun,FU H eng zhi (State Key Labo rato ry of Solidificatio n Pro cessing, N orthw estern Polytechnical U niversity,Xi an710072,China) 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对比研究Al 4%(质量分数)Cu合金定向凝固胞晶/枝晶转变过程,得到胞晶/枝晶转变发生在尖端半径变化的拐点处。采用K GT模型与非平衡效应研究与胞晶/枝晶转变过程相对应的高速枝晶/胞晶转变特征。结果表明:尖端半径和界面温度均随抽拉速率的增加而减小,到达临界值后又急速增大。枝晶/胞晶转变发生在尖端半径和界面温度的拐点处,即在尖端半径和界面温度最小时发生转变;溶质截留在枝晶/胞晶转变过程中作用明显,大大减小了微观偏析。 关键词:定向凝固;枝晶/胞晶转变;界面温度;尖端半径;溶质截留 中图分类号:T G113 1;T G111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381(2008)12 0001 05 Abstract:T he transition from cellular to dendrite w as obtained at the spindle o f tip radius by compa r i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 n Al 4%Cu allo y during directional so lidification.It w as found that the tip radius fell quickly in cellular stag e but fell slow ly in dendr ite stag e.The KGT(W. Kurz,B.Giovano la and R.T rivedi)m odel and non equilibrium effect w ere applied to research the tip radius and interface tem perature in o rder to obtain the transitional char acteristic from dendrite to cel lula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ip r adius and interface tem perature w ere both decreased w ith in creasing w ithdraw al rate,after r eached the cr itical points,finally turned to rise sharply.It w as even tually obtained that the transitio n from dendrite to cellular w as occurred at the spindle of tip r adius and tem perature,that w as the tip radius and tip tem perature reached minimum,V R min and V T min .Mo r eo ver,solute tr apping becam e obvious during the transitio n,w hich led to decrease o f microseg reg a tion. Key words:directional so lidification;dendrite to cellular transition;inter face temperature;tip radius; solute trapping 凝固界面形态演化与选择直接决定了实际材料和铸件的凝固组织特征和性能,由于定向凝固过程的可控性及其在凝固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性,因此定向凝固界面形态演化及其稳定性一直是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953年,Charm er s等[1,2]首先提出了成分过冷理论,该理论首次对胞晶和枝晶的形成提出了初步的解释,但是也存在着诸如把平衡热力学应用到非平衡的动力学之中等不足。鉴于这些问题,Millins和Seker ka[3,4]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界面稳定性的线性动力学理论。预言了快速的绝对稳定性现象。但是对更高温度梯度和凝固速率的演化规律,特别是凝固体系在靠近绝对稳定速度时的枝晶/细胞晶的凝固行为仍缺少解释。近来,郭景杰[5]采用相场模拟方法对T i55 Al45高速下形态演化进行研究,发现了胞枝晶/细胞晶转变现象。Xu[6]采用激光重熔、甩带法和Bridgman定向凝固三种方法得到了片状枝晶和细胞晶,但是该转变的系统条件均发生变化,不具可比性。以上工作虽然得到了枝晶/胞晶转变现象,但具有一定偶然性,对其他合金的转变速率无法起到借鉴作用,不具通用性。

定向凝固炉长晶原理及其电源

定向凝固炉长晶原理及其电源 1、固相形成的驱动力 G = H-TS 两相平衡的条件是ΔG =0 或G liquid = G solid H L-TS L= H S -TS S 则ΔH = TΔS 在熔点Tc,有ΔS C=ΔH/T C ΔG = ΔH-TΔS C =ΔH-TΔH/T C = ΔH(1- T/T C) 引入ΔT = T C - T 称为“过冷度”,有 ΔG =ΔH·ΔT/T C ΔH称为相变潜热,对于给定物质,具有定值。 可以看出,对T<T C的情况,G L>G S相变将向晶态方向进行,所以熔体中固相形成的驱动力ΔG依赖于过冷度。 2、成核 ①均匀成核 晶核在亚稳相中形成时,可把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看成两项:新相形成时体系自由能的变化(ΔG V<0);以及新相形成时新相与旧相界面的表面能(ΔG S>0)。 设球形晶核:ΔG=﹣(4π/3)r3ΔG0v +4πr2ΔG0s -------(1)达到平衡时dG/dr = 0,得核化条件:2ΔG0s-rΔG0v = 0 可得晶核稳定存在的临界半径r C = 2ΔG0s/ΔG0v -----------------(2)将(2)带入(1)得:ΔG max = 16/3·π(ΔG0s)3/(ΔG0v)2 =ΔG c

(图一)r>r C时,ΔG下降,晶核才稳定存在,影响成核的外因主要是过冷度。 ②非均匀成核 (图二)

ΔG c′= ΔG c f(θ) f(θ)= (1-cosθ)2(2 + cosθ)/4 当θ<180°,﹣1<cosθ<1时,ΔG c′<ΔG c,这意味着在基底平面上形成晶核时所需要的形成功小于在自由空间形成球形晶核所需要的形成功,也即是说,非均匀核化比均匀核化易实现。 定向凝固炉中,硅熔体在陶瓷坩埚容器底部形成晶核,属于非均匀成核。 3、成核速率 匀态成核速率受两个因素的控制:一是相变过程中核胚的形成几率W P,一是扩散过程中分子向核胚跃的几率。 W P = n0exp(﹣G C/kT),n0为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W D = D0exp(G D/kT),D0为扩散频率因子。 因此均态成核速率N r = W P·W D = C0exp [(﹣G c/kT)+ G D/kT ],C0 = n0 D0。 由ΔG = ΔH·ΔT/T C,可知成核速率随过冷度的变化如图: (图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