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迈向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综述

迈向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综述

[文章编号]1009—9190(2007)04一0059—05

迈向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综述

梅言整理

[摘要]2007年2月27日,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文摘录了姜建清会长的报告《迈向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工商银行》的部分内容,概括介绍了工商银行上市及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并简要报告了工商银行近期的发展战略及“三年规划”;另外,会议期间,参会的各位常务理事还就工商银行及中国城市金融学会近期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发表了观点,本文对这些建言进行了整理,其主要包括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工商银行上市、战略转型、业务转型、机制改革等问题的探讨。

2007年2月27日,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在北京银泉大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顾问和常务理事近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李晓鹏主持。

会议首先由姜建清会长介绍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及上市以后的情况,在谈到工商银行的A+H公开发行上市时,他指出:“成功上市是工商银行改革发展史上一项里程碑式的事件”。然后,姜建清会长介绍了工商银行发展战略纲要及三年发展规划。在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工商银行改制方案后,以改制上市为背景,工商银行编制了《中国工商银行2006~2015年十年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工商银行利用3~10年时间实施战略转型决策的战略构想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又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2006~2008年三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2006~2008年三年期间工商银行推进战略转型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措施。

《三年发展规划》的核心思想是战略转型。关于战略转型,姜建清会长指出,所谓工商银行战略转型,指的是对工商银行的发展方式、增长模式、经营结构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命。具体包括:实行资产结构的战略转型,逐步由以信贷资产为主转变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并重,提高资产的盈利水平;实行收益结构的战略转型,逐步由以贷款利差收入为主转变为贷款利差收入和非信贷收入并重,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实行负债结构的战略转型,控制高成本负债增长,提高低成本负债比重,创新包括理财等各类负债替代型产品,把更多传统负债业务转化为能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其他金融工具,在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负债的收益性;实行客户结构战略转型,改变客户总量庞大、优质客户占比低、综合贡献率低的局面,制定优质客户发展计划和低端客户分流计划,实施“定位中端、竞争高端、培育潜力客户”的个人客户发展战略,扩大优质客户比例;实行网络布局与营销渠道的战略转型,实施发展性调整与收缩性调整并举方针,形成以城市行为中心和突出大中城市的机构网络布局,大力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营销渠道的发展,增强电子银行和自助设备对物理网点的替代效应。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经营方式和增长模式的战略转型,逐步由规模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效益为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化,经营方式和经营结构集约化、综合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金融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工商银行由“大”到“优”、由“本土银行”到“国际银行”的战略转变,把工商银行建设成为一家治理优良、资本充足、内控严密、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最富有价值与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服务机构。

为了实现总体战略目标与任务,《三年发展规划》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战略。姜建清会长说,工商银行主要的发展战略共包含八大战略,即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大幅提高q#信贷资产、业务和收益占比;实施城市导向的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结构;实施创新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营能力;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强化中高端客户市场优势;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推进由国内银行向国际银

金融i仑1云2007年第4期

行的跨越;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持久保持优良资产质量;实施科技引领战略,保持科技领先地位;实施人才兴行战略,促进员工知识与技能结构转型。

《三年发展战略规划》非常清楚地制定了新形势下工商银行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姜建清会长表示,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对于工商银行而言,既有许多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还是从工商银行自身状况看,加速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都成为当前工商银行最为紧迫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工商银行还进一步制定了八项具体有效的战略措施。今年工商银行将重点以改进服务和加快创新为抓手,做好2007年全年的工作。

在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詹向阳向各位顾问和常务理事汇报了2006年学会的工作情况和2007年的工作设想之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顾问就工商银行的股改上市和中国城市金融学会近期需要研究的问题发表了意见。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工商银行要关注当前的

国际、国内宏观形势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于未来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求认为,“把握未来”是最重要的、最具有战略性的,未来没有认定清楚,方向肯定就是错误的,出台的东西肯定是阻碍改革发展的。所谓“把握未来”,就是要系统研究整个中国金融乃至全球金融将沿着什么方向发展,整个金融体系、金融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什么。因为整个金融的变动方向、变动规律是没有国界的,很难说美国的经验在中国不可以用,就是说金融结构的变动规律是大体一致的,虽然说其中会有小小的差异,但不会有根本性的差异,所以说把握未来的方向,把握未来的变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对金融未来的发展见仁见智,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有不同的把握,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比如金融“脱媒”现象,这是谁也不能阻挡的,传统金融肯定要告别历史、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说是没有问题的,是因为现在财富在急剧增长,财富的急剧增长对金融服务提出全方位的挑战,包括风险管理的技术、市场的厚度、市场的宽度、产品的多样性,所以说财富的急剧增长也是我们把握未来方向的一个基本脉络。中国正处在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时期,中国财富增长一个最重要的发动机就是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就不可能以加速度的方式创造财富。从这里可以延伸出一个判断:资本市场未来肯定是中国金融体系变动的核心推动力。因为没有资本市场的话,中国财富不可能以加速度的方式在成长。有了资本市场,才有可能。把钱

存到银行,财富(金融资产)怎么可能会以加速度的方式成长?那是不可能的,它只能以2%一3%的速度成长,再加上你现在的增量部分,它就是以这样一个速度在增长而且是很缓慢地增长,会低于我们整个GDP的增长。资本市场可以让金融资产以一个很快的速度成长起来,这其中未必是泡沫。把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理解成泡沫是一个过时的看法。从美国最近的20年,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整个金融资产的增长情况和它的实体经济情况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它的金融资产以很快的速度成长,大约以2倍甚至3倍于GDP的增长速度在成长,但这其中绝不意味着有泡沫。美国20年金融资产增速数倍于它的GDP增速,而且仍然是非常健康的,这反映了美国金融结构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研究未来金融结构的变化,这点非常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表示,对于工商银行以及其他在海外上市的银行来说,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关注可能更重要。一方面,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许多新的资产管理机构成为我们银行的竞争者,比如国家基金和对冲基金;但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上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空前之大,这种系统性的风险(一旦有比较大的波动)反过来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工商银行,这要提早研究。另外,对于国内的一些重要变化也应该重点研究,如法律的一系列调整,重点需关注的是物权法的问题。在物权法里,特别是担保物权制度,现在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一半涉及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也就是说,物权法通过以后,可能对银行业的经营影响比较大,包括担保问题、抵押证券化问题,这些恐怕要研究在先,抓住先机。

另外,对于货币政策、混业问题及流动性过剩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在谈到商业银行行为和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现在大家都承认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有效性上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货币政策要依赖机构的传导,而机构的行为是央行控制不住的。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美国也是这样。控制货币供应是没有用的,要控制信贷,但中央银行是没有能力控制信贷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怎么另辟蹊径也是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就混业问题,李扬指出,大家都言必称混业,但到底什么是混业?大家现在还言必称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但很多人并没有看过这个法。那个法仔细看根本不是说什么混业的,至少不是我们说的那个混业。它给好多问题留出个缺口,留给国会组织专门去调查。这个混业的概念本身就很混乱,它到底是什么?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没有给出答案。没有给出是对的。诸如此

梅言整理:迈向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综述

类的问题我们都要研究。

对于流动性过剩问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操作逻辑。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在运行上遇到了流动性过剩问题。现在央行在操作上感觉有压力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可动用的公共资源空间,前些年在扩大内需的时候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工农中建四家银行直接把资金划过来,政府拿过去搞基础建设投资和其他投资了,然后需求扩张起来,把整个经济景气支撑起来。现在换过来了,经济增长速度到了9%一10%的区间,长期建设国债从逻辑上来说作用已经很淡化了。那么,有没有可能还发这个长期建设国债,但可以不u9长期建设国债,把工农中建四家的钱划过来以后,吸收外汇储备的增量,吸收过来后先不动,这样是不是就替换了央行基础货币的扩张?央行的基础货币是高能货币,它有一个乘数,如果这样操作一下,是不是它就没这个乘数了?这个逻辑上是值得探讨的。

二、工商银行要深化上市后的改革

与会专家、学者对于工商银行的公开发行上市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刘鸿儒认为,这次工商银行的A+H公开发行上市很成功,这个成功打破了一些部门的保守观念,也纠正了社会上的传统观念。中国的资本市场是有希望的、可靠的,不要把希望全弄到国外去。工商银行上市成功也使得外国人相信中国的银行股份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这样外国人就相信中国的大环境好了。应该说,这也是我们自身进步的表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陆百甫也谈到,我国在去年1、2月份出现了一股“风”,对中国金融风险有担忧。这主要和几个问题有关,一是并购问题,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问题,三是对外开放进程问题。但是工商银行顺利以新模式实现股改并成功上市以后,这股“风”已经基本平息。大家最初对于工商银行上市还有担心,工商银行这个“大块头”是世界上都很少有的,市场会不会接受、能不能受影响,因为当时股市还是比较低迷的,不是很景气,这么大的量会不会冲击股市,好多人有怀疑。现在看起来工行上市对推动股市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或者说发挥了中介作用。从整个资本市场来看,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另外,他还指出,从全国整个金融改革来看,工商银行股改为新一阶段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应该说对整个金融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这点来讲,中国总的金融安全度提高了。

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充分肯定工商银行的公开发行上市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到现在这个状况确实是很鼓舞人心的,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在谈到上市问题时,李扬从不良资产的处置进行分析,提出了上市公司的“三年困境”在中国的上市银行中是否也存在的问题。李扬针对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指出,原来觉得再资本化根本就不可能有出路,现在一下子就解决了。再资本化问题原来觉得像是个癌症,但就是拿点外汇就把它解决掉了。用资本充足率来衡量,我国银行是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但它有一个可持续机制的问题。可持续机制就是内部积累、股市再融资等,就这么几条路,如果再靠外汇,反复这么搞恐怕也很难。国外银行资本充足率很高,我们叫它财务保守主义。银行不能用自己的钱来办事的,银行用自己的钱那不是银行。为什么国际先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很高?那是因为银行利润的来源发生根本性变化了,它不是靠吃存贷息差来生存的。它有很高的资本充足率,第一是显示它有实力;第二是能够防止恶性收购。资本充足率高的这两个效果在中国没有,工商银行有50%的传统的信贷收入、30%的资金运作收入,10%多的中间业务收入。这和国外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前边两项放在一块算是利息类收入,利息类收入国外只占50%左右,就是说高的资本充足率同时意味着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特别是收益结构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在中国估计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受外在条件的制约。另外,李扬还指出,目前在我国存在着上市公司的“三年困境”现象,上市公司的“三年困境”是指上市公司头三年中,第一年很好过,第二年勉勉强强,第三年最困难,好多公司在第三年就跨不过去。人们对于中国的上市银行也有同样的担心,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姜建清会长指出,中国的银行应该不会受这个规律的影响。以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有一个三年测算,现在虽然不能讲具体数字,但去年的数字会在年报中披露,这是第一年;另外,今年是第二年,工商银行将按季披露,大家也马上可以从季度披露中看到年度的情况;明年的情况现在还不能在这里预测。所以从总的经营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银行好像不会走进所谓的“三年困境”的惯性里去。

对于机制转换问题,吴晓灵认为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商业银行内部来说,要真正实行事业部制的管理,要彻底改变现在这种以行政层级制为特征的管理,真正实现“四只眼”的风险管理和扁平化的产品核算的部门管理,这涉及到许多行长、副行长。比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在中国分行的所谓行长,就是公关总经理和后勤保障人,他们并不是业务的主导者,业务的真正主导是他的那个“条”的头。这大量管理层的人,特别是行长,要从做官变成为别人服务。对于这种概念和技术上的转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量融论坛2007年第4期

吴晓求对此也表示,虽然工商银行是国有控股的中国最大的金融企业,如果未来的工商银行除了董事长、行长属于国家“管”以外,其他人都交给市场,和市场建立关系,做到了这条,我们的商业银行的机制改革就有希望了。

对于机制转换问题,刘鸿儒认为,找到机制转换的障碍很重要,需要赶快研究。这类问题很难解决,但一定要有突破。比如,现在人才竞争很激烈、人才流动性很强,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人才流动是市场概念,人才永远是流动的,不流动反而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我们留不住人才怎么办,这就涉及机制转化和政府允许的程度问题。在这些方面要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认为,要和国外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而如何找到解决的思路是对我们的考验。比如说人才流动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依靠高工资来解决,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须要转换视角。现在从工商银行的IT建设来看,已经把管理压扁了,只是机构层别压不扁,这不仅是我们自己管理人的问题,还有我们整个经济管理的问题。分行行长要为当地的地方经济服务,你把他的权限收到什么程度,怎样来处理中央和地方经济的关系,这都是我们面临的和国外有差异的问题。所以除了找行与行之间的差异,还要找环境、找市场当中的差异,找到了差异,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还有一个市场主体的问题。现在市场发展到底谁应该是主体,就是说市场上谁是主要的?比如银行自身要实行新业务时,首先要考虑的不一定是盈利空间(当然最终是盈利空间),但最主要的考虑应该是怎么把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起来以后再向前走。r所以,现在从监管部门来看,有时候视角要转换,就是说要相信市场从业者在设计产品品种时,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风险防范。如果说监管者也只是就这项业务的风险来考虑监管的话就会有问题,监管者应该站在整个机构层面上,考虑这家机构有没有抵抗风险和防范风险的综合控制能力,这样可能会更好一点。再有在目前资金很充裕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功能的配合,当然不一定一家银行非得是综合性的,保险、证券都有,但它们之间的功能结合对于推动整个金融体制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在市场日渐成熟的情况下,社会需求是导向。

三、工商银行妻大力促进战略转型

关于工商银行的战略转型问题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陈雨露认为,就未来的中期目标看,中国金融业、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应该还是一个以银行为核心的联动资本市场发展、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核心

的金融服务现代化的过程。中国金融服务现代化主要还应该在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就广度来讲,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平衡应该是最现实的,必须要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就深度来讲,主要还不是急于把金融的深度集中在创新复杂性的金融产品上来。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还是基本服务、基础设施和基本产品,在这个层面上的创新实现的效益可能更大‘,到了第二个阶段才是产品的复杂化,应针对当时的需求增加深度。

对于客户结构转型,贾康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加速转轨阶段,处于所谓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交织之下。对于银行业可能还有更多的问题要考虑,银行自身是想在功能方面往效益上靠,还是往和谐稳定上靠,可能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目前银行业的竞争在不断加剧,凡是自主程度比较高的银行主体,它都是往提高效率上走的。在中国,花旗、汇丰都牢牢地抓住高端客户,并且千方百计地拉住中国的高端人才,这两条都很有效。在这种空间之下工商银行怎样去发展自己的高端客户是需要研究的。作为一个安身立命的商业银行,首先要能抓盈利的来源和盈利的空间。在谈到大业务、小业务,高端客户与低端客户时,贾康从财政的角度进行分析,他提出工商银行这样一个大国有商业银行,现在股份化改造了,但它是否还有潜在的政策性功能?这值得思考。超越直接业务层面,客观上需、要国家合理协调潜在的和明面上政策性金融业务问题。除了低端客户储蓄及住房信贷,其他涉及有关“三农”的信贷,实际上都包含躲不开的政策性功能。在这里,只要能掌握好相应的风险共担机制,财政就应该介入。财政不单只看账面的效益,还要考虑综合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发展的后劲,所以财政应该介入。另外,还应考虑合理的介入机制。

陆百甫表示,工商银行成立20多年了,它的业务结构转换有个过程,这里有个良性转换的侧重点,要有取舍,即大业务和小业务要结合好。因为工商银行是和整个中国金融、民生都紧密相关的。工商银行定位要分步骤实现,就是说大业务、小业务的结合点要考虑适当的分步骤,即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业务都集中到大客户。这里面还有社会责任的问题。现在国际上也开始把社会责任加到金融的宗旨里来,这是件好事。工商银行对中国的影响太大,在业务转换的时候可能要考虑到民众的需要,必要的支出或者是利润的牺牲可能对大业务的提升和收益的提高会有帮助。

.谈到业务发展时,吴晓灵表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理财业务还不是真正的中间业务,说到底是负债

业务,因为最后承诺保底就是或有负债。从负债业务到

梅言整理:迈向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综述真正的中间业务的转换依赖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客户对

于理财产品的认知度和理财产品投资对象的多少。现在许多外资银行进来以来,也苦于有资金却没有足够的投资产品去投资,因此,我们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格局也局限了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所以发展理财产品的外部制约就是客户认知度的制约和投资环境的制约。第二个制约是资产定价,中央银行正在培育基准利率,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基准利率,收益率曲线也正在逐渐完善的过程当中;另外,我国还在控制存贷款利差,这是对商业银行定价的外部制约。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改革、发展、创新是银行的一个主旋律,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上市以后,发展和进一步创新就是更为重要的事情。我们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应该转变。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应该看到,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财富积累的阶段,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已不仅仅是公司企业。另外,曹凤岐指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人才是关键,但如何做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30%;汇丰银行的高端服务是在存款基础上进行各种理财服务。所以其实就是一个服务的问题。花旗、汇丰的贵宾服务什么都做到了,我们也要有一批这样的人,要不然我们的业务全被他拿走了,但具体怎么做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四、有关国际金融的几个具体问题

对于人民币的崛起问题,陈雨露认为,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中,中国一定是人民币资产定价的中心,可以影响全球。这样一个中心肯定蕴藏着很大的商机,所以从银行业经营的角度上看,怎样提前研究,怎样发挥工商银行的旗舰作用和引领作用,现在就需要考虑。

对于对冲基金以及与它相关的新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发展的影响,李扬认为,现在工商银行的负债业务在调整,很接近对冲基金的资产负债结构,于是与对冲基金就是强大的竞争对手关系。从最近两年的国际情况看,对冲基金已退居第二,位居第一的是像淡马锡这样的国家投资机构,它比对冲基金还厉害,因为他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及无成本的资金。对冲基金和国家基金拿到资金后还得投资,就这么大的投资领域,却有那么多生产能力过剩的领域,大家都争那么一小块,所以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发展衍生市场问题,孛扬指出,当讲到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时,大家一般讲到的是美国模式,是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下的创新模式,但这个模式肯定不适合中国。如果就近找一些蓝本的话,我们以欧洲为例,它的信用衍生产品发展很快,我们对比做了一些介绍性的工作,希望监管当局能够对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给予支持。U

(本文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迈向新历史起点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

理事会会议暨中国工商银行发展战略咨询会议综述

作者:梅言, Mei Yan

作者单位:

刊名:

金融论坛

英文刊名:FINANCE FORUM

年,卷(期):2007,12(4)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118668224.html,/Periodical_csjrlt200704010.aspx

授权使用:中央民族大学(zymzdx),授权号:c3b36944-50c0-4609-9c86-9e4800f97917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0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