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

二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参考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以下是整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熟练运用表内乘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运动会都有些什么比赛项目?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运动会场上看看,你们高兴吗?好,我们出发。(演示课件)

二、探究问题,交流应用。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比赛项目?(指名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数学问题。

(对于“跳远”和“拔河”两个以文字呈现的问题,尽量放手学生独立解答。而“赛跑”、“数气球”和“买水”三个以图文结合的问题则应视学生的实际反映适当扶放。)

3.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我们完成了这次运动会的旅程,老师发现你们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中,这真是很了不起的本领呢!

三、拓展练习,熟练应用。

1.师:(播放课件,出示“练一练”第1题中左面的小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结合小松鼠的问题,想一想该怎样解答。

2.师:谁能扮演小松鼠为大家读读问题?(指名读题)想一想要知道“可以平均编几组?”还缺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指名结合图画说一说)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说一遍?(指名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列出算式,集体交流订正。

3.(出示第1题右面的小题)师:同学们,看这些聪明能干的小猴,他们在做什么?如果3只小猴分成一组表演,那么27只小候可以平均编几组?(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24朵花)师:这些花漂亮吗?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朵?有没有很快就数出来的,说说你的数法。(4个6朵是24朵或6个4朵是24朵等等。)如果把它们扎成花束,你想怎么扎,能扎几束?(生独立思考,动笔写下算式。)

师组织集体交流,将书中出示的问题融合其中做答,列出算式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法。(这一环节可能出现有的学生把这些花2朵扎成一束,导致不能用乘法口诀一下计算出来,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知道有些算式是不能用乘法口诀一步算出,但也离不开乘法口诀,这样的难题我们以后就会解决了。也可能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也应给予鼓励引导。)

5.师:你们爱玩游戏吗?接下来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数学游戏。我说一种动物,你来快速说出它有几条腿,或者我说哪种动物共有几条腿,你快速说出有几只这样的动物,明白吗?

师:1只小鸟----生答2条腿。

师:几只小鸟8条腿----生答4只。怎么知道的?列式计算。

师:几只小鸟有12条腿----生答6只。列式解答。

师:1只青蛙----生答2条腿。

师:几只青蛙6条腿----生答3只。……

四、开放

1.师:星期天,老师带领27名优秀队员去科技馆参观,他们要坐什么样的车去呢,如果这28人都坐小车,请同学们帮助他们计算出需要租几辆请同学们帮住他们设计一个租车方案

吧!(演示课件,大车限乘客10人,小车限乘客4人。)

2.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完成。

3.组织集体交流。

4.随机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2

学习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数松果》。

学习目标:

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xx小学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 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 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 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 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 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 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 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 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 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2.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 积? 2.联想: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 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 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 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 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 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仅供参考小学教育资料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5 页

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执教:陈丽娟xx年3月28日 课题:找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动手操作等活动,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感受规律的美。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发现规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展台、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音乐《喜羊羊与灰太狼》,师问:这首歌曲你熟悉吗? 2、以一只喜羊羊,一只灰太狼,有规律的排列导入新课。 第2 页共5 页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我会找”(例1) (1)出示主题图。 (2)学生观察,找规律。 (3)交流。 2、“我会摆”(例2) (1)学生观察前面摆的规律。 (2)摆出下一个图形,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3)对比两题,说说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有规律的排列可以2个一组、3个一组、4个一组…… 三、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找规律,涂色。 (2)全班交流。 2、“做一做”:涂上合适的颜色。 3、“摘智慧星” 四、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律,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创造规律呢?动手 第3 页共5 页

试试吧。 2、学生活动。 3、展示。 五、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六、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找规律 1、颜色 2、形状 第4 页共5 页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2017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有趣的测量》优秀数学教案一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一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修订稿

一年级数学优秀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6和7的认识张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到45页6和7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4.结合插图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具准备:主题图、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我们以前学习了哪些数字? 2、导入新课 师: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 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学生领读、齐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数数 师:(出示主题图)图上有些什么?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师:还可以怎样数?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一位老师,是7人。 师:数一数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6个再添1是7。

师:谁会从1数到7,从7数到1? (指名回答)同位互相数一数。 师: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集体、爱劳动的小朋友,你能做到吗?我们刚才按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2、认数 师:同学们再数一数第42页下面的人物图和点子图,看分别有多少个。 学生齐读并从数字卡片中找6和7。 师:仔细观察一下数字6和7的形状分别像什么(指名回答) 同桌互相说一说。(6的字形像哨子,7的字形像镰刀) 师:请你分别数出6根和7根小棒。 学生自己分别数一数,摆在桌子上。 师:用你手中6根和7根小棒分别摆一摆,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学生摆一摆,并到投影器前面演示摆的图形。 3、数序 教师用计数器先拨1个珠子。 生齐数1、2、3、4、5。 师:5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师:6个珠子再添1颗是几? 师:(用直尺图)只写出0、1、2、3、4、5、()、(), 问:你知道填什么6和7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师:谁能从1正数到7,从7例数到1? 指学生数,拍手数。 师: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学生抢答。 4、比较大小 让学生从学具袋里先数5个图片,再数6个图片,最后数7个图片。 师: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比比看,谁比谁小 教师板书:5○6 6○7。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3× 3 1 0. 5 元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完整版)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优质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橡皮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20以内数的数法。 师: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了哪些数字吗?(0到20)说说其中某个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灰太狼)师:灰太狼怎么突然跑来了啊?他来干什么呢?原来是给我们送东西了。(师出示小棒)问:你能估计一下有多少根小棒吗? 学生积极举手。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生齐读课题)。 3、数100以内的数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根小棒?(数一数) 学生四个人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数之前教师先说数数的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数数的方法,并比较哪种最容易看出数的多少。随机总结出:10个一是一十。 二、探究新知 (一)数数量是100的物体,认识10个十是一百。 1.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数100根小棒。 2.请几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数法。 3.通过课件展示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

关于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主要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丰富练习方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2.分数乘法既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分数除法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1.由于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要比整数乘法的极端过程复杂,因此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吃力感,所以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保证。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小学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还是以整数乘法为主,他们习惯于学习整数乘法方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与思路。因此学习本节课内容主要从整数入手,逐渐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认识。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法时可能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复习题。 列式计算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计算: 46+46 +46 = 15+15 +15 = 用乘法可以怎样表示? 2.引出课题。 20(5)+20(5)+20(5)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1、利用 20(5)+20(5)+20(5) 教学分数乘法。 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 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11(2)”,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的认识 执教人:李伦轩 时间:2012年5月28日 教学内容:教材93页——9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认识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吗? 二、师生互动,学会画圆 (一)尝试画圆

那同学们,你用自己手中的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吗?(指名板演)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那你觉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用圆规画圆 1、老师想画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圆,怎么办?学生介绍,教师在一旁适当补充说明。同学们用圆规来试试看,能不能画出一个圆来? 2、交流: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的 3、老师也想用圆规来画个圆,你们做老师的指挥官。 教师画圆,故意出错。学生指出并纠正。从我画的过程中,想一想,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4、将圆规两脚的距离统一确定为5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 三、自主探究,研究特征 (一)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④那请同学们在自己刚才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⑤判断P94 “练一练”的第1题 (二)研究圆的特征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优秀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 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 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把它送给这节课最爱动脑筋,最爱发言的同学,老师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 给老师出出主意?(学生说到给礼物盒子包上包装纸,教师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大家就会明白。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 可能有以下几种: 汇报一: 把长方体纸盒6 个面剪开, 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这三部分面积相加, 第一部分面积为" 长×宽× 2", 第二部分面积分为" 宽×高× 2", 第三部分面积为" 长×高× 2", 得出: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 2+ 宽×高×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表格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表格教案人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案(新教材)学期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植树问题》 胜利街小学詹裂 教学目标: 1、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会灵活解决植树问题。 2、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 3、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难点:建模,及“化归思想”的渗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自备画图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建模 1、图片:感知“间隔” 出示学校或广场树木、路灯、建筑等图片。 熟悉吗?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这些景物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师说出“间隔”,并板书。 2、站队:认识“一一对应” 树和树之间柱子和柱子之间路灯和路灯之间有间隔,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 指3 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 你发现了什么? 人比间隔多1 个。为什么呢?师引导:我们可以这样看:先不管这个同学,从前面看,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一个同学一个间隔,怎么样?有规律吗?这种现象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 (板书)。前面都是一一对应,最后一个是人,人数比间隔数怎么样? 如果继续往后排,排到墙,没法站人了,几个人几个间隔?人与间隔怎么样?一一对应,相等了,是吗? 这节课我们就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研究一些新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1、猜测

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图) 指名读题。先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谁来说说? 指名说。师板书结果及算式。 2、找规律 猜测毕竟是猜测,究竟哪一个结果正确呢?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咱们能不能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找一找这其中的规律,好吗? 小组活动,师提示:“请大家用一一对应的眼光看一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了解学生理解及表达情况,个别指导,提示“一一对应”。 3、展示交流,总结规律 哪个小组是用小棒摆的?先上来说一说。生1:…… 师板书相关数据(棵数间隔数)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哪个小组用了画图的方法?上来跟大家说一说。 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除了画图,摆小棒,还有用其它方法的吗? 通过各小组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 1 ,师板书。 4、优化方法 在刚才找规律的过程中,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同学研究了几根小棒,有的同学画了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捷?为什么?如果画图的话,怎样画更简捷? 以后我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也可以像今天这样,把大的变成小的,把多的变成少的,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进行研究,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方法.你学会了吗? 5、验证规律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正确呢?一起来验证一下.示图:用一条线段表示20 米长的路,每隔5 米栽一棵,一共分了四段,栽了几棵树呢?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多这一棵?演示一一对应。 6、应用规律 这个规律能不能用到100 米的小路上?哪个结果正确呢?谁来解释一下算式的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