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

重力势能物理教案

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关于这个关系,由于

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

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例如可举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知,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这样做,也可以为下一节讲解机

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关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弹性势能的教学:只要求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能力目标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三、德育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

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铁球(大小、质量均不同的两个)、透明玻璃容器、沙子、投影片.

教学过程

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桩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板书课题:重力势能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势能

1.教师举例

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

学生:上升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

下落过程中,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

教师:前边我们学过了功和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能

量就将变化多少,那么同学们认为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

2.上边我们定性分析了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下边我们再来分析一

个例子:

①用投影片出示问题:

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②学生求解得到:

重力所做的功为:WG=mgΔh=mg(h1-h2)

③教师:前边我们结合功和能的关系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而我们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

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板书:EP=mgh

EP物体的重力势能焦(J)

m→物体的质量千克(kg)

g→重力加速度→(米每二次方秒)s2/m

h→物体的高度→米(m)

④推导重力势能的单位:

∵1kgm/s2m=1Nm=1J

∴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并把上述板书补充完整.

高一物理《弹力》教案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高一物理《弹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在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计算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在教学中应加以注意。 三、教具 1.演示形变用的橡皮泥、棉线、泡沫塑料、木板、弹簧、木块、激光器、平面镜等。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带长度刻度的木板,弹簧、钩码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边我们研究了重力的特点,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中的第二种力——弹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弹力 先来看几个小实验。用手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压木板,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变化。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外力。 一块橡皮泥用手可以捏成各种形状,捏后它将保持这种形状。棉线弯曲后的形状也不再复原。把一块木板压弯后,放手木板又恢复原形。把弹簧拉长后也能恢复原形。 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弹簧、木板、泡沫塑料等发生的形变属于这一种。 不能够恢复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棉线,橡皮泥等发生的形变属于这一种。以后重点研究弹性形变,不加说明就指这种弹性形变。 实验:用铁丝弯成一根弹簧,跟用钢丝弯成的弹簧对比。在下面挂较少的钩码时,去掉钩码,两弹簧都能恢复原长。当下面挂的钩码较多时,铁丝制作的弹簧不能恢复原长,而钢丝弯成的弹簧可以恢复原长。可以看出,弹性形变是在一定范围内成立的。 让学生举几个弹性形变的例子。 以上讨论的都是明显的弹性形变,其实有时的弹性形变是用眼看不出但又确实存在的。 实验:桌面上放激光器、两个平面镜,激光通过两个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上。当用手压桌子时,墙上的光点发生移动,这说明桌面发生了形变。 棉线在拉长时也发生了形变,而这种形变也是不易观察到的。 物体受力后发生形变,形变后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又有什么作用呢? 实验:木块压在泡沫塑料上,泡沫塑料形变后对木块产生向上的支持力。 弹簧拉木块时,弹簧伸长后产生对木块的弹力。

7.4_重力势能教案(公开课配套有课件上传)

课题: 普通高中物理必修2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四节 重力势能 年级:高一 科目:物理

7.4 重力势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理解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 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2012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妈妈吴菊萍、雪崩、陨石坑 共同点:物体一旦处在一定高度时,就具有了一定的能量—重力势能。而当它从所处的的高处落下时,这些能量就会以做功的方式释放出 什么是重力势能呢? 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因此认识重力势能不应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一、重力做功 ①(问)如图7.4-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是h1的位置,竖直向下运动到高度是h2的位置,这个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多少? (学生)答:W G=mgh=mgh1-mgh2 ②(问)如图7.4-2所示,物体沿倾斜直线运动的距离是l,在这一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学生)答:W G=mglcosθ= mgh=mgh1-mgh2 ③(思考)如图7.4-3所示,假设这个物体沿任一路径由高度h1的起点A,运动到高度是h2的重点B,这个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案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 律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机械能守恒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教学方法 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工具 投影仪、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弹簧振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们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 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如右图,用 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 铁架台等做实验。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 的A 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 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A 点等高的C 点,如图甲。 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C 点,但摆 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A 点相同的高度,如图乙。 A 甲 乙

8.2 重力势能—人教版(2019) 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学案

高一必修二物理导学案 : 课题: 重力势能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的特点.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二、阅读反馈 1.重力做功 ①做功表达式:W G=mgh=mgh1-mgh2,式中h指初位置与末位置的__高度差______; h1、h2分别指___末位置____、__初位置_____的高度。 ②做功的正负:物体___向下运动___时重力做正功;物体被___抬起___时重力做负功。 ③做功的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______初、末位置_____________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___路径___无关。 2.重力势能 ①定义:物体的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②大小:表达式E p=__mgh____;单位:___焦耳___,符号:J。 ④标矢性:重力势能是___标量___,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⑤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1)表达式:W G=E P1-E P2=-ΔE p (2)两种情况: 三、问题思考 1、如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位置A分别按下列三种方式运动到高度为h2的位置B.

(1)根据功的公式求出甲、乙两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W G=mgh=mgh1-mgh2 (2)求出丙中重力做的功; W G=mgh=mgh1-mgh2 (3)根据(1)、(2)说明重力做功的特点? 只与物体的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与物体的路径无关 2、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度为h2的A处下落至高度为h1的B处,求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3、如图,桌面距地面高为H,一物体质量为m,放在距桌面h处: (1)若以地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是多少?以桌面为零势能参考平面,其值又是多少?

(完整版)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 概念。 (2)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2)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技能目标 (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3.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Ppt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3个小球 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优秀教学 设计 【一、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习起点】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教具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一:)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XX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4节《重力势能》学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4节《重力势能》学案 第四节重力势能 安赫尔瀑布,又称丘伦梅鲁瀑布,位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州的圭亚那高原,卡罗尼河支流丘伦河上.它的水量虽然不是很大,落差却有979 m,居世界第一,瀑布先泻下807 m,落在一个岩架上,然后再跌落172 m,落在山脚下一个宽152 m的大水池内.它气势雄伟、景色壮观,果真应了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瀑布于高山峭壁之间,凌空飞垂,珠飞玉溅,云雾蒸腾,山谷轰鸣.衬以两旁参天古树,嶙峋怪石,壮丽之外又添几分肃穆之美.如果当年诗仙李白云游天下看到此景,不知更能吟唱出何等壮美的诗篇. 1.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意义及表达式,会用表达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4.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系统性. 一、重力做功 1.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 2.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大小: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表达式:E p=mgh. 4.单位: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 5.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的(该平面常称为零势面). 6.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 三、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表达式:W G=mgh1-mgh2=-ΔE p. 1.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即W G>0,E p1>E p2.重力势能减少的数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2.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加,即W G<0,E p1

高一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力_0619文档

2020 高一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力 _0619文档 EDUCATION WORD

高一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力_0619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

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优质教案

重力势能 【教学目标】 ⑴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势能具有相对性。 ⑵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⑶理解功是物体能量变化的量度。 ⑷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及其表达式。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理论推导、讲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我们已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静止的物体是否有能量?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可阅读课本P41)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1.重力势能 利用刚才学生举的例子说明,被举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处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储存”着一种能量,这就是重力势能,即: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处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从重力势能的含义可以看出,它与物体的重力和高度有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公式 物体具有能才能做功,我们经常用物体最多能够做多少功来量度物体具有多少能。(即: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来。) 例如一:课本P42 小球落地。 例如二:用一外力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举高h,由于是匀速上升,物体的动能不变,外力举高物体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体的重力势能。而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获得了多少重力势能。用E p表示势能,则处于高度h处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 E p=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单位:焦耳(J),而且也是标量。 它是由物体所处的位置状态决定的,所以与动能一样是状态量。(功是过程量) 3.零势能面 重力势能表达式中的高度h如何确定? 课本P42图8-30

4.重力势能(学案)

第三节势能 课标定位 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2.知道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改变的关系. 3.理解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自主导学 1.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______功,物体下落时, 2.重力做_______功. 2.重力做功的特点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____和____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____无关. 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______而具有的能量. 2.大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_______与所处_______的乘积,表达式为________. 3.单位:______,与功的单位相同. 4.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表达式:WG=E p1-E p2 (1)当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__功,重力势能_______,即WG>0,E p1>E p2. (2)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__功,重力势能_______,即WG<0,E p1

高中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重力势能-公开课教案

《重力势能》教案理化生组:何吉炳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理化生组:何吉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雪崩 我们看到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它带给人们是圣洁、平和、宁静的感受,一种心灵的洗涤。但是一旦大量积雪从高处滑下形成——雪崩。一面面白茫茫的雪墙排山倒海而来,你将感受到大雪崩所带来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白色恐惧,将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灾难……。 为什么这么漂亮的雪花有如此大的破坏力是因为它们具有潜在 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渗透:功 实例分析重力做功特点 通过实例探究W G =-ΔE P 总结提升 练习反馈 弹性势能初步了解 经历探究过程得出E P =mgh 结合生活理解E P =mgh 视频引入复习重力势能概念

能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这种能量释放出来。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重力势能,那它是怎么定义的呢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 P 表示。 二、教学过程 (一)重力势能 ◆第一层次:探究E P =mgh ▲程序一: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程序二:建立假设 师: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程序三:检验假设 ①实验定性检验:观看视频 结论:同一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在物理学中我们用E P 来表示重力势能,那E P 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 ②理论定量推导 如图所示,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由动能定理W G =mg ?h=mg (h 1-h 2)=mgh 1-mgh 2=22 1mv ;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重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重力势能发生了转化,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即?E P =22 1mv ,所以 重力势能E P =mgh ▲程序四:得出结论:E P =mgh 即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力与高度的乘积。 有了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重力做功W G =mgh 1 -mgh 2= Ep 1 - Ep 2 ◆第二层次:理解E P =mgh 主要采取讲授式 ①标矢性:标量 ②单位:焦耳(J ) ③相对性:E p 与参考平面(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④系统性:重力势能为地球与物体所共有的,重力势能具有系统性。为了叙述方便,可以说成是某一物体的重力势能。 [相对性的教学] ? 2005年我国公布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最新测量结果为米 ;某同学的身高. 问:他们分别以什么平面作为起始高度来计算的 师生讨论:确定高度需要零高度参考平面的必要性。 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mgh ,高度是相对的,所以重力势能也是相对的,计算重力势能之前需要先选定参考平面,参考平面的高度为零,重力势能也为零。 例: 如图,质量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的A 点落到地面的B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高度有关;质量有关。 海平面;地面。 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通过做功来实现。为下面实验定性检验作理论铺垫。 渗透社会公德教育:预防高空坠物的危险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电势能打下一定的基础。这一节学生将会接触到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理解功能关系作铺垫,在本章内容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重力势能,也知道其与那些因素有关,而对重力做功也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学生则一无所知。本节课学生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功能关系,但是学生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逻辑上不会存在障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及其特点 (2)理解重力做功的特点,掌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3)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4)能够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探究重力做功的过程,再次领悟微元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2)在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讨论中,理解功能关系,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物理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旧知(学生回答) (1)什么是势能? (2)功如何计算? 2、播放雪崩的视频 师:为什么雪崩会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学生讨论 学生A:因为它从很高的地方滚下来。 学生B:因为它具有很大的能量(重力势能) 师再次播放物体从高处下落的视频或图片(5分钟) (二)学生讨论 师:在初中,我们就知道物体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那么请同学们猜想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与质量m和高度h有关 演示:让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 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有没有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 (2)根据刚才我们的猜想,下落过程中,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否变化? 学生C: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发生了变化、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也就是说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从重力做功去理解和探究重力势能。(3分钟)(三)重力做功

人教 高一物理 全册导学案--7-21机械能守恒定律--重力势能

总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总课时 第21 课时 课题重力势能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用所学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 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教学 难点 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学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精讲精练、指导 教学 准备 教学 设想 预习导学→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 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教学过程 师生互 动 补充内容或错题 订正 任务一预习导学 一、重力的功 (认真阅读p59教材并结合图7.4—1、图7.4—2、图 7.4—3,独立推导这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图7.4—1中W G= 图7.4—2中W G= 比较第一、二问题中所求出重力做的功是否相等? 图7.4—3中重力做的功和前两个是否相等呢?如何求?

在第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和前两种情况中重力做的功是否相等? 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重力做功的表达式是什么? 二、重力势能 (认真阅读教材60页“重力势能”一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物体的重力mg与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特殊意义在于什么? 怎样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是什么?用文字怎样叙述? 重力势能是矢量还是标量?重力势能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 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是什么呢? 当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时,重力做功,物体重力势能,也就是W G>0,E p1>E p2; 当物体从低处运送到高处时,重力做功(或者 说 ),重力势能,也就是 W G<0,E pl

弹力 教案

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思考——归纳。 教学准备 传感器、计算机、弹簧、小车、砝码、弹簧秤、带有支架的平面镜(两个)、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满红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 学生活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 点评:列举实际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见教材P54图3.2-2和P55图3.2-3),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形变。 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点评: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 点评:结合对前面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实验讲解,学生观察思考,掌握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 2

高中物理《内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3 第七章第五节内能 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重点)2.掌握分子势能的概念,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的变化.知道分 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重点、难点)3.理解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曲线.(难 点)4.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重点 回顾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新课: 一、分子动能 1.定义:分子由于永不停息地做()具有的能.EK=() 2、单个分子的动能(不确定性、无规律性) 3、分子的平均动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2)表达式(3)影响因素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唯一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4、分子的总动能 微观上看:() 宏观上看:()

讨论1.(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吗?不同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是否相同? (2)、温度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吗?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一定相同吗? 总结: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2)温度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相同. 例题1 关于物体的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降低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减小 C.物体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目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目增多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判断1.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3.10 ℃的水和10 ℃的铜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练习.相同质量的氧气和氢气温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个氧分子的动能都比氢分子的动能大 B.每个氢分子的速率都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C.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相等 D.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速率一定相等

物理必修二学案(74重力势能).doc

7.4《重力势能》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重点难点】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计算、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重力势能的物理意义,体会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知识链接】 1.功的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 ______ . 2.功的定义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者的乘积。 【学习过程】 一、重力势能概念的建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计算课本P10图4?1 4-2 4-3三种情况下重力做功的大小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重力势能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_ 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表达E P=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是 _________________ 量,有正负之分 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 1.一起重机使货物匀速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相同的高度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 2.?—起重机使货物匀速下降,加速下降,减速下降相同的髙度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 系 总结:物体向上运动,重力做()重力势能()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物体向下运动,重力做()重力势能()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可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1.重力势能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教案《弹力》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一教案《弹力》 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让学生试着回答以上动作的完成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课教学 一.弹力的产生 动画模拟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同学们观察动作的完成,总结什么是形变 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拉橡皮筋: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讨论与交流]我用力推墙或压桌面,那么墙和桌面也会发生形变吗? 动画模拟微小形变实验:①按压桌面②挤压玻璃瓶。让学生自习观察,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一些物体比较坚硬,虽发生形变,但形变量很小,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 [猜想]: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什么呢? 感受分析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进行下面的操作:用手扯住橡皮筋的两端,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橡皮筋,使其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或橡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